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1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 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 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3]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2).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2
【关键词】服务业 投入产出 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
一、问题的提出
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它的作用不只是用来陈列或储存数据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工具,其通过对各产业部门的使用和消耗进行统计,反映各产业部门与经济体系中其他主要部门之间的交易状况。而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的不断提升,其内部结构同其他发达经济的结构就愈相似。产业关联度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重点在于研究新疆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度和感应度以及关联度分析。我国《十二五规划》将服务业分为生产业、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其中生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物流、金融、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生活业有商贸服务、房地产、旅游业、家庭服务、体育事业;公共服务业包含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保、医疗卫生等。这种分类在每次国家颁布的《纲要》中都有稍微变动。这种小的变化只是在服务业内部的调整,并不影响总体的判断和分析。
二、模型的引入与系数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解释各产业间联系和作用的主要手段,投入产出系数是反映各产业间的影响程度的主要指标,常用的投入产出系数有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其中: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在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单位产出需要消耗的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价值),完全消耗系数指的是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全部消耗量,其中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
同时可知工业和生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其他各项产业都低于1。这说明工业和生产业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且工业仍旧是新疆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从时间序列来看,这样的支柱地位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出上升形势,从2002年的1.98上升到2007年的2.3,可见新疆的工业化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生产业中交通运输业、物流、金融、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的发展同时对其他产业也有较大的感应度,这源于新特的地理位置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特殊性。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感应度低于平均值1,说明两者受其他产业的影响比较小,相对独立。
将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加起来,用于判断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体定位。总体来看,工业是新疆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最为紧密,新疆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的总体地位在下降。生产业在三种服务业中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最大的,但其作用在缓慢的下降。相反,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虽然起的作用相较于生产业小,但其作用在逐渐加大,这可能由于新疆开始逐渐重视民生建设,关心人们生活和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新疆近年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有:一方面是服务业对工业的依赖度过高,对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应度较低。另一方面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影响力不足,在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做到:首先,在发展工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重视第三产业的建设,扩展第三产业的作用范围,提高其在综合发展中的作用。一般而言,各产业对自身的消耗和作用最大,而新疆的三类服务业全部都在这方面偏重于工业,没有摆脱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增长模式。因此要调整发展模式和增长模式,从传统重工业转向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强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建设,注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体系的完善。在新疆民族和谐是主旋律,所以保证少数民族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受教育权利,既有利于新疆的发展稳定,又有助于全国的整体和谐进步。
综上所述,三种服务业中,生产业的影响力以及对外关联度最大,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一些,但有增强的趋势。在新疆的经济发展中,工业毋容置疑地是处于支柱的地位,农业作为基础性的产业,其作用在缓慢下降。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发展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尺,新疆地区在重点发展工业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服务业的建设,也即是现在所倡导的民生建设,这有利于新疆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新疆统计年鉴2002-2007》[Z].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3]田家林,黄涛珍.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基于历次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08).
[4]顾乃华,夏杰长.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05).
[5]李惠娟,蔡伟宏.中国服务业最终需求与内部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前沿,2009,(007).
[6]李磊,雪合来提・马合木提.基于DPG模型的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以新疆工业部门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0,(03).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关联度;波及效果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34-03
一、引言
随着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不断加大。而黑龙江省长期以来,制造业对GDP的贡献远超服务业,第二产业一直处于核心地位,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黑龙江省应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发挥文化产业对整体产业的辐射作用与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利用投入产出表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和波及效应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研究。如蔡旺春(2010)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以产业关联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产业关联系数高于第三产业接近第二产业,影响力与感应度系数都高于整个产业的平均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韩顺法(2012)通过对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检验了文化产业的综合联动效应,得出了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的特征,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其带动能力与理论分析存在差距。黄思源(2013)通过对北京市2007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与剔除文化产业外的三次产业关联度高,依赖性强,文化产业内部关联性大。一方面,文化制造业呈现出“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的“终端型”产业特征,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另一方面,文化服务业呈现出“低影响力、低感应度”的特征,但其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比例比较高,具有“最终需求导向型”的特点。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强,波及效应大的特征较为明显,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因此,笔者试图根据最近的黑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尝试性分析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和产业波及效果,以期得出有益的结论。
二、基于黑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表编制
目前,我国各地的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产出表主要由各地统计局每五年公布一次,因此,黑龙江省统计局的最新投入产出表为2007年的数据。为便于分析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与其他关系密切部门之间的产业关系,并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及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观点,将文化相关产业分为两大类: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业,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教育业、文化、体育用品和娱乐业。 ],分别归属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2007年黑龙江省42部门投入产业表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合并,把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成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这五个部门分别是:第一产业;剔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剔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由此,得到黑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5*5部门基本流量表(见表1)。
(二)文化产业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
1.文化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间的关联,虽然都是由供给和需求所维系的,但这种维系的方式却因各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作为产业链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既是要素的供给者,也是市场的需求方。作为供给者,它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要素的投入来确立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作为需求方,则通过对其他产业产出的消费来显示在产业链中的作用。
根据赫希曼的定义,所谓的前向关联关系,就是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所谓的后向关联就是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由此,可以利用前向关联指数和后向关联指数对文化产业的直接关联效应进行分析。Dn×n=(xij)n×n为中间投入矩阵,Dn×n的第个行向量即为产业作为供给者对其他产业的投入;而x的第j个列向量就是产业作为需求方从其他产业所获得的各种投入。
前向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F(i)为产业的前向关联指数,xi为i产业的全部产出,xij为i产业对j产业提供的中间投入。
而后向关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B(j)为j产业的后向关联指数,xj为其他产业对j产业的全部投入,xij为产业从i产业获得的中间投入。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文化服务业后向关联指数大于前向关联指数,其对上游产业需求的带动作用要略高于其对下游产业投入的辐射作用。而文化制造业却与此相反,它的前向关联指数大于后向关联指数,其对下游产业投入的辐射作用很强。同时两类指数都高于剔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指数,显示出文化制造业强大的扩散效应以及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力量。
2.产业依存度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消耗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它是从总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产品的消耗关系,并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强弱,故也称技术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记为A,式中,为j部门生产中总的直接消耗量,xij为j部门生产时对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量,aij为两者的比值。根据式(1)可计算出《黑龙江省2007年5*5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表3)。
如果从最终产品角度出发考察产品间的消耗关系,可以利用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是指j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i产业部门的产品或服务之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记为B,它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之间的关系为:
B=(I-A)-I (2)
式中I为单位矩阵,矩阵(I-A)-1为(I-A)的逆矩阵,为里昂惕夫逆矩阵。[4]根据式(2)可计算出《黑龙江省2007年5*5部门完全消耗系数表》(表4)。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对文化制造业中间消耗依赖度最高的是文化制造业本身,直接消耗系数为0.21317,完全消耗系数为0.29265,其他产业部门对其依赖程度较低。其次是文化服务业对文化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高,直接消耗系数为0.00280,完全消耗系数为0.05037。对文化服务业中间产品依赖相对最高的部门也仍然是文化服务业本身,直接消耗系数为0.03960,完全消耗系数为0.05186。
而从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看,文化制造业主要对剔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比对剔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略微明显,直接消耗系数依次为0.01329、0.01312,完全消耗系数为0.03956、0.03244。文化服务业则是对剔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显著,对其直接消耗系数为0.02313,完全消耗系数为0.03685。总的来说,文化产品主要还是用于最终使用,且文化产业内部行业的关联性较大,容易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的波及效果分析,就是分析某一产业发展变化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下文主要通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波及效果。
感应度系数又称产业推动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某一产业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其计算公式为:
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国民经济各部门由此而产生的需求波动及效果。其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
上述公式中的是里昂惕夫逆矩阵的元素。在逆矩阵系数表上,行向量的值即反映了该行所对应的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受其他产业影响的波及程度,也就是感应度大小。而纵向量值则是反映了该列所对应的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对其他产业影响的波及程度,也即影响力的程度。
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某个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当其值小于1时,说明该产业部门受到的感应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表5中可知,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的感应度均小于1,表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不大,产业的最终需求扩张余地不大。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某部门的影响力超过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影响力,指该部门对利用其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带动作用。表中显示文化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34343>1,并排在各产业影响力系数第一位,说明文化制造业带动能力强,文化制造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就推动国民经济增加1.34343个单位增加值的总产出。
综合来看,2007年黑龙江省文化制造业呈现出“高影响力和低感应度”的特征,而文化服务业呈现出“低影响力和低感应度”的特征。另外,文化制造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大于文化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文化服务业提供满足精神需求服务产品,影响力较小;另一方面,说明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侧重于发展文化制造业,而对发展文化服务业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黑龙江省2007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中的文化制造业前向关联指数值都高于剔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三产业。显示出文化制造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强大扩散效应,能有效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其次,文化服务业的后向关联指数大于前向关联指数,它对上游产业需求的带动作用要略高于其对下游产业投入的辐射作用。再有,在文化产业依存度方面,不论是文化制造业还是文化服务业都对其本身的依赖程度较高,即文化内部关联性大。
再从文化产业波及效果看。一方面,文化制造业呈现出“高影响力和低感应度”的特征,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依赖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对其最终需求增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可以有效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文化服务业呈现出的“低影响力和低感应度”的双低特征,但其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比例较高。因此,要在注重加强对民众文化服务消费的合理引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
基于以上分析结论,笔者认为,在当前全球范围大力发展“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发展模式以及全国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代背景,黑龙江省在发展文化产业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注重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服务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显然是当前的发展主流,而且文化服务业本身包含了创意产业、知识创造和传播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内容,因此,其产业地位将不断提高。二是文化产业的“低感应度”特征,即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并不会必然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于政府给予政策的扶持,大力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引导民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提升国内消费市场。三是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互动协调发展,提升附加值,同时注意开拓全省及国内市场,避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黄思源.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关联度分析:以北京为例[J].金融经济,2013(8).
[2] 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
[3] 蔡旺春.中国文化产业关联程度与波及效应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0(19).
[4] 吕鹰飞,林秀梅.吉林省金融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4
1 信息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关于信息产业,国内外产业界和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今天信息产业的概念,是在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教授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尽管没有明确使用信息产业一词,但基本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随后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出版了《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的报告,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首创了四分法,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类。目前国际上有关信息产业范畴的界定有很多:1997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首次将“信息业”纳入分类体系;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了“信息与通讯技术”分类。以上两种界定从不同侧面描述和定义了信息技术活动,受到各国广泛重视。2002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以NAICS和OECD分类为基础,制定了“信息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两个概念和分类,为世界各国确定自己的信息产业分类并进行国际比较提供了依据。此外,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等都有对信息产业的不同界定;我国学者如乌家培、曲维枝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业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部门,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该产业的变化而扩大与变动。但综合来说,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群体。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国家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将信息产业基本分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两类。我国对信息产业的一般统计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进行的,而投入产出表中的信息产业分类较为粗略,如表1所示:
2 投入产出分析及数据处理
投入产出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里昂捷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它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反映经济系统中各产品部门(产业间)复杂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第1象限是其核心,反映各部门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第Ⅱ象限是最终使用象限,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第Ⅲ象限是增加值或最初投入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等;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三种:①产品平衡方程(各行的平衡):即“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②价值平衡方程(各列的平衡):即“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③各行列的对应平衡:即“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总投入”。
国内外许多学者将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信息经济理论中,美国、日本等国家还编制了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我国于1973年开始编制第一张全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规定每五年编制一次,目前刚编制完成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关联及地位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效应研究方面,具有比其他方法“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里我们以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为工具,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和经济效应。我们以国家行业分类标准为参照,对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门类进行合并(见表1)。
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中有135个部门,将信息产业合并后,共有127个部门。我们以12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为基础,利用Excel和Mmlab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3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3,1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通常分为产业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那些向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影响,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可用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其计算是用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的总投入Xi去除该部门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xij,公式如下:
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信息产业对其他产品部门直接需求越多,直接关联效应和依存度越高;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供给越大,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有较强的依存程度,说明目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有了一定进步,尤其建筑业、商务服务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程度较高,这符合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趋势;但由于产业关联系数的绝对值并不高,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信息化方面仍有很多路要走。而农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非常低,排名100位之后,说明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需要更多努力。根据产业的前后关联分析,可以描绘出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图,如图1所示:
3,2产业性质分析
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通常可以衡量一个产业是更多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中间投入率是指在部门j的总投人中,其他部门(包括部门j)投入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公式如下:
根据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如表3所示:
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该部门消耗其他部门原材料较多,而自身附加值较低;反之则该部门附加值较高。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为0.702,即需要从其他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占70.2%,反映了信息产业的高投入特性,同时表明产业附加价值较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中间需求率反应各部门的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为其他部门所用。中间需求率越高的产业越带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反之越带有最终产品的性质。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512,说明既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也向其他产业提品和服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同样重要。
综合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联合分析,可以判断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中间投入率为横坐标、中间需求率为纵坐标,以0.5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2所示:
如图2,第1类产业为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群,广泛为其他产业提品或服务;第Ⅱ类为中间投入型产业群,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求;第Ⅲ类为最终需求型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第Ⅳ类为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较低,且其产品或服务大部分用于最终消费。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较高,中间需求率适中,位于第二象限,位居产业链中游,既需要大量产业的投入,其产品又为其他产业所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
3,3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通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衡量。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推动力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等于社会平均水平;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计算各部门的推动力系数,取其值最高的前10个部门(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07,在各部门中居第1位,远远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这表明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很强的影响作用,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势头还将逐渐加强。信息产业的推动力系数为2.35,位于第7位,表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远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对其他产业的波及影响程度较大,而其他部门对信息产业依赖性较强。
还可对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进行交叉关联分析。以推动力系数为横坐标、影响力系数为纵坐标,以1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将各产业分为四类(即赫希曼判别标准),如图3所示:
如图3,第1类产业以中间制品部门为主;第Ⅱ类产业以最终制品的生产部门为主;第Ⅲ类产业以中间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第Ⅳ类产业以最终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都大于1,位于第1象限,表明该部门具有强辐射性和强制约性双重性质,对供需双方都有较大影响,是对经济增长最敏感的部门,发展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中,推动生产率提高,产生二次经济效益,成为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4 基本结论与建议
4,1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发展信息产业将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
根据产业关联和中间投入性质分析显示,信息产业不仅需要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同时也向其他产业提品和服务,对其他产业依赖性较强。在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中,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依存程度最高,其次是服务业,而对农业的依存程度较低。因此,在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现阶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在通信设备、应用电子、信息服务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且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会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4,2信息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继续提高其创新能力
信息产业具有连接工业和服务业的特点,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工业,而且对服务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实现工业稳定增长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一方面,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半导体、芯片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在消费过程中促进了软件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汽车设计、医疗服务、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产业结构。但是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702,表明产业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产业链高端领域缺乏竞争力,因此需要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研发和品牌服务等环节的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
4,3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要做大做强
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均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说明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很多部门联系密切,不但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不但属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最终使用,将有效引起各部门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属于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如果该部门供给不足,将对经济产生较大制约作用。因此,信息产业具有较高的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程度,需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同时加强供给。通过做强做大信息产业,有效推动社会各部门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5
信息产业经济论文3900字(一):基于投入产出的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效应论文
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将信息产业细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揭示了信息產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并对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多行业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错关联。国内不少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作了相应研究,例如徐丽梅指出我国信息产业是中间投入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盖建华认为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很强,但整个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周敏认为浙江省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促进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我国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单独一张投入产出表,这并不能看出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动态变化情况。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其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虑,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1.投入产出分析说明。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数据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作投入系数,计划公式为,其中,是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产品的数量,是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部门对部门的依赖程度越大。
(2)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大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等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同于社会平均水平。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或者小于1,说明该部门的感应程度在全部部门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数据来源和结构调整。我国或者某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每逢尾数是7和2的年份编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部门表。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中对信息产业的表述,本文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制造业主要是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研究需要,本文将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调整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信息制造业)、信息制造业、第三产业(剔除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分析
1.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调整后的2张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而言,安徽省信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少,远远落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且信息产业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较低,从信息产业内部来看,2012年信息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显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好。
2.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指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安徽省5部门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以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制造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应了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第三产业的依赖度较强。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7年和2012年均为0,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拉动作用,且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服务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大。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2012年的系数要小于2007年的系数,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信息服务业对剔除自身的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服务业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数要高于2007年的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其它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增强。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面分析其它产业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要比2007年有所减少,反映出这些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关联度和依存度本就较低,且依赖程度还在减弱,尤其是第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不大于0.001,第一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信息产业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农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较低,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关产业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下去。反应产业波及效应的具体测度指标有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1)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670、1.2351,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1,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信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加大对信息制造的投资,将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信息服务业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要高于2007年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加,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影响、辐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2007年和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都低于1,说明信息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其它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减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受其它产业的制约作用有所减少,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独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分析结论。(1)安徽省产业结构仍然体现出明显的“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信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且信息产业2012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尤其是对第二、三产业的消耗系数较高。(3)无论2007年还是2012年,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都要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安徽省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来发展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产业来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4)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第一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很小,说明农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极少,反映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2.政策性建议。(1)推进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融合。信息化在安徽省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还不够,需要安徽省积极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融合。(2)加快信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大省,安徽省应积极推进现有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积极加大对研发创新平台的引进力度,逐步增强安徽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信息化水平。(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单纯依靠信息产业自身能力还很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通过集聚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细分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基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
信息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背景之下,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了支柱产业,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升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全面的探讨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为地区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发展;关系;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227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信息产业看成是的战略性产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来带动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全面转变的背景之下,信息产业发展的落后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国深刻地把握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围绕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的信息产业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信息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大,一方面信息产业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对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将会助推、引导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但是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这会一定程度上拖累信息产业的发展。本文这里探讨的主要就是信息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具体阐述如下:
1.1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直接的贡献,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我国信息产业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速,产业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信息经济规模已经占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1/4以上,信息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同时这一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速,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的业务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可以带来产业结构优化。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并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高,低端产业比重高,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可以提升高端产业的比重,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1.3有助于带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产业本身具有先导作用、助推作用,先到作用是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证具有核心地位,的很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都需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要的突破口,可以说没有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支持,很多新技术就不会出现,新技术的应用也会因此受阻。助推作用是指信息产业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充分的融合,带动其他产业的产生以及发展。无论是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也好,还是助推作用也好,都会使得新产业形成以及发展,从而带来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
2推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具体策略
2.1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发展、全局发展的高度,详细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信息产业更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助推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国家要鼓励信息产业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解决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同时还要鼓励信息产业加强行业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信息产业标杆企业,改变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推动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2加快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加大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这一方面可以推动信息产业本身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相关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物流行业、制造行业等传统行业的融合空间非常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升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这些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给民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2.3大力刺激信息消费的持续增加
信息消费信息产業繁荣发展的关键,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加速诸如物联网、云计算、4G、大数据分析等概念的落地,尽快实现产业化并作用于社会经济才能产生消费作用。在上述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国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舆论层面引导,让这些技术的全面应用尽快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我国需要以三网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创造能够较好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则是要注意降低信息产品的价格,尤其是要做到提速降费,从而带来群众信息消费能力的提升。我国要在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应用方面着手,让民众能够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来办理各种业务,从而实现信息消费的不断增加。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6
19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信息化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自十七大提出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以来,信息产业和工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国策和新的发展模式。信息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第四产业,其子产业部门包括了传统三部门产业体系下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而不同性质的产业部门在经营模式和经济效应上存在显著差异,预期将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对这种影响差异的存在性及变动趋势的检验,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1文献综述
大量文献表明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相关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3],而信息产业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产业间相互联系[4],促进产业融合发展[5]。企业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获得成功[6]。进一步地,一些学者通过计量经济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徐升华和毛小兵[7]检验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Antonopoulos和Sakellaris[8]指出 ICT产业对希腊的经济增长,尤其是金融等行业有重要促进作用。邵宇开等[9]证实地区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和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研究表明信息产业的经济效应存在国家和地域差别,如Dewan和Kraemer[10]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业投资的生产率回报存在显著差异。Dedrick等[11]的最新研究表明IT产业投资的生产率效应已从高收入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开放国外投资等手段提高IT投资的生产率效应。而Ioan和Raluca[12]及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13]都指出中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周勤等[14]指出不同省份信息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另一些研究则探讨了信息产业的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信息基础设施[15]、软件产业[16]以及软件服务业的地区差异[17]。但这些研究仅从单个产业部门出发,没有对不同部门间的影响差异进行探讨。
另外一些学者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了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王宏伟[18]指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平抑物价有重要作用。徐丽梅[19]指出我国信息产业是中间投入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王钢和王欣[20]根据1992~2008年全口径投入产出数据,讨论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盖建华[21]认为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很强,但整个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不高。Xing等[22]通过投入产出法对ICT产业的融合度进行了测量。景曼[23]指出电子信息产业的不同部门对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别。
相比而言,计量方法比较简便,但主要是通过变量间总量关系的拟合反映信息产业的经济效应,难以充分刻画其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投入产出分析则从具体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更加细致地反映其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系结构和影响。整体上这些研究主要从产业部门整体出发,很少从信息产业结构的角度去探讨不同产业部门的经济效应差异。因此,本文将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从信息产业内不同产业部门的角度去分析其经济效应的异同及变化趋势。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Leontief提出,该方法在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对经济系统中各产品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分析,刻画各产业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比例关系。投入产出表分别用行和列表示各部门的产品产出和使用关系,依据“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两大平衡关系构建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整体结构。使用者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等参数来分析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相互关系。
22指标选择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产业的概念内涵以及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大体上可以划分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类。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分别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示信息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表示信息服务业。
23数据来源与处理
我国从2002年才开始在投入产出表中统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数据,因此本文选择2002~2010年间的四份投入产出(延长)表进行了重新编制,并通过Excel和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在2010年投入产出表中将“其他制造业”和“废品废料业”合并为“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共41个产业部门,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在处理数据时,将其余三年投入产出表中两个产业的数据也进行了合并。
3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法中,信息产业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关联、产业性质和产业波及效果三个方面。
31产业直接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反映产业部门之间直接的产品和技术联系,包括直接消耗系数与直接分配系数两个指标。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后向关联,反映一个产业对为其提品、技术或服务输入的产业的影响。系数越大,说明在生产中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需求和消耗越大。
aij=xijXj,(i,j=1,2,...,n)(1)
式(1)中,xij为i部门提供给j部门使用的产品/服务数量,Xj为j部门的总投入数量。
直接分配系数又称为前向关联,反映一个产业的产品分配给其他产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比例。系数越大,说明本产业的产出直接供给该产业部门生产所需越多,推动作用越强。
rij=xijXi+Mi,(i,j=1,2,...,n)(2)
式(2)中,xij的含义如式(1),Xi为i部门的总产出数量,Mi为i部门的进口数量。
为更好地度量信息产业不同部门与其他产业之间直接关联关系的强弱,将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按照高低进行排序,并根据001和01两个阈值,将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分为弱关联、一般关联和强关联三个等级,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信息制造业中不同关联强度的产业数量比较稳定,其后向关联中的一般关联和强关联的产业数量长期高于前向关联,说明信息制造业的后向关联强度更强。而信息服务业无论前向关联还是后向关联,其强关联和一般关联的产业数量在2005年之后均出现明显下滑。同时其前向关联中的一般关联和强关联的产业数量长期高于后向关联,说明信息服务业的前向关联强度更强。
从两个子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看,其关联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并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信息制造业的前后向关联的强关联产业都是其自身,而且其对信息服务业的后向关联一直都是弱关联,但这种关联强度一直在增加。信息服务业对信息制造业的消耗系数要高于自身,但随着前者的不断下降和后者的不断上升,两者之间的差距已非常小。同时其对信息制造业的分配系数长期低于自身,但两者都保持着稳定增长。
从两者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来看,两者前后向关联产业都以制造业为主。信息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比较稳定,主要包括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产业,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得到显著增长。
而信息服务业无论是前向关联还是后相关联产业,制造业的比重在降低,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
32产业性质分析
进一步可以通过计算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来反映产业性质[19]。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所占的比例,反映了其对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
Ij=∑ni=1xijXj,(j=1,2,...,n)(3)
中间需求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产出用于中间使用的部分在总产出中的比例,反映了该产业部门作为其他部门中间投入的比例。
Oj=∑nj=1xijXj+Mi,(i=1,2,...,n)(4)
如表2所示,信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远高于信息服务业,并略有增长;信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下滑趋势明显。同时信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一直高于中间需求率,这说明信息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需求强度要高于其被需求强度,而信息服务业则相反。
如图1所示,以中间投入率为横轴,中间需求率为纵轴,05为分界线,构建产业性质矩阵。其中I区域为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其产出主要用于中间投入;II区域为中间投入型产业,既为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也需要大量消耗其他产业的产出;III区域为最终消费型产业,产出主要用于消费,而且大量消耗其他产业产出;IV区域是最终消费型基础产业,其产出主要用于消费,但对其他产业的消耗较少。
从图1可以看出,近10年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趋势,其中间投入率相对稳定,而中间需求率不断下降。这说明软件产业的生产模式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而产出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产品用途从生产消耗为主转变为最终消费为主。与此同时,信息制造业则比较稳定,长期处于中间投入型和最终消费型产业的分界轴附近。其中间投入率相对较高,对其他行业产品和服务需求较高,这反映了制造业高物质消耗的特点。总体而言,两个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基本上都大于05,说明这两个产业部门均属于产业链中游,对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33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波及效应又称为间接关联,通过计算影响力与推动力两个系数来反映某个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影响力系数为各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时所引起的完全投入量与所有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引起的完全投入量的比例,反映了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影响程度。为了避免传统算术平均法引起的偏差,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经济地位进行加权处理[24],本文采用了增加值加权法。影响力系数为1代表行业平均水平,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消耗越多,拉动力越强。
F*j = ∑ni = 1bij ·ZJZi ∑ni = 1ZJZi 1n∑nj = 1∑ni = 1bij ·ZJZi ∑ni = 1ZJZi (5)
推动力系数是各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时所进行的完全投入与所有部门平均的完全投入的比例,反映了该部门受其他部门的波及程度。推动力系数同样以1代表行业平均水平,系数越大表示其他部门对该部门的消耗越多,推动力越强。
E*j = ∑ni = 1dij ·ZJZi ∑ni = 1ZJZi 1n∑nj = 1∑ni = 1dij ·ZJZi ∑ni = 1ZJZi (6)
如表3所示,无论影响力系数还是推动力系数,信息制造业都大于1,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信息服务业则相反。在同部门两项系数的比较中,两个部门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长期高于推动力系数,说明其产业波及效应以拉动力为主,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信息制造业则完全相反。从变动趋势来看,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系数整体在减弱,而信息制造业则整体在上升。
如图2所示,以推动力系数为横轴,影响力系数为纵轴,1为分界线,构建产业波及效应分析矩阵来分析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按照赫希曼判别标准可以分为四个区域,其中I区域为最终制品型产业,II区域为中间制品型产业,III区域为中间初级品型产业,IV区域是最终初级品型产业。
其中信息制造业长期处于中间制品型产业,同时具备强辐射性和强制约性,对上下游产业的供需都有较大作用,是国民经济增长最敏感的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信息服务业则长期处于最终初级品型产业,其对其他产业的辐射性和依赖性都较弱,产业发展的独立性较强。
4结论与建议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这些研究主要从信息产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很少关注信息产业内不同性质产业部门的影响差异。因而本文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探索性地对信息产业内不同产业部门的经济效应的差异性及变动趋势进行刻画。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关联关系和影响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
(1)从产业关联关系来看,在过去10年间,无论前向关联还是后向关联,主要关联部门都是制造业部门,这说明制造业是与信息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部门,证明了我国走两化融合发展道路的合理性。从关联度的变化趋势来看,信息制造业与制造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保持相对稳定,而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部门的关联度在下降,与服务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度在上升,尤其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
(2)从产业性质来看,两个产业部门表现出显著差异。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较为稳定,长期保持中间投入型产业特征;与此相反,信息服务业已逐渐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过渡到最终消费型基础产业,说明其产出结构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从中间消费为主逐步转变为最终消费为主。
(3)从产业波及效应来看,信息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强,其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而信息服务业的相关系数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并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并在逐步减弱。
针对上述信息产业不同产业部门的经济效应特点,可以采取以下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1)大力支持信息制造业的发展。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既是信息化也是工业化的一部分,可以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借助国际产业转移潮流,大力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另外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提高产业附加值,立足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2)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调整软件产业发展结构,提高其对其他产业部门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一要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二要加大对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软件的政策扶持,提高传统行业产出中的信息含量;三要优化软件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引导发展。
(3)促进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扩散,带动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