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

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文1

当今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已成为现代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培训深化改革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职业培训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职业培训中去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既是当今社会对现代职业培训的迫切需求,也是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职业培训中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谈谈看法。

二、计算机学科和其他传统学科的区别和特点

计算机专业作为新兴的学科,从创始以来发展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它所创造的效益也是空前的,计算机专业引发了生产力的变革和信息与管理方面的转折。计算机学科同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内容多、范围广、应用面广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必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特性,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本质和方向,知道如何在专业技能学习时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现代职业培训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

职业培训时学员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状态就决定了要搞好计算机的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在培训过程中既要使基础较差的学员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方法和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其他基础较好的学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来缩小学员这方面知识的差距,提高学员整体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培养学员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而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可从以下这些措施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在课程地位方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必须积极加大重视度,确立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在课程命名方面,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职业培训特色和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员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其所在行业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研究数据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行业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学员所在行业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员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建立适应职业培训发展的专用教材

目前,面向职业培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专业教材稀缺。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准备时,应紧密围绕职业培训中行业所需的必要技术,使其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不仅要适合作为职业培训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作为从事相关行业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三)适应职业培训所需的教学改革

学校在职业培训时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毕竟受众群体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职业培训人员的学习要求,以及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实用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职业培训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用合一式的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员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员批判和创新精神。可以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员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职业培训课堂。

(四)职业培训中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服务;地方经济;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09-03

一、完善政策制度,高标准保障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完善保障职教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落实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为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素质、提高育人质量创设制度环境。

1.突出政策引领作用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宁委发〔2012〕41号)文件精神,围绕浦口区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定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推进区中专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力争创建高等职业院校,以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需要。

2.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认真落实各项经费政策,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认真执行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比例要求,确保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市定标准。根据宁委发〔2012〕41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到2015年向四区县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各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重点用于实训基地所需设备的购置及对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与此同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面向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大力实施“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优秀教学团队、教师青蓝结对、教师全员培训工程”等六大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通过教研、培训、在职学历进修、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技能大赛等途径,努力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一批技能大师,造就一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

二、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抢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根据浦口区“十二五”期 间“一城、三组团、五个功能区”的发展规划,学校以“一校百企联盟”为抓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打造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

1.健全组织保障,创新队伍建设

成立了“两组一会”,即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专业领导小组及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时研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校企合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每年按照生均300元的标准划拨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和奖励,积极调动全校师生共同构建校企合作校外联络网。

2.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孵化环境

制定工作规程,打造合作载体,定期召开合作年会、总结经验会、合作洽谈会。依托“一校百企联盟”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合作、学校参与的多元机制,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系,建立健全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推进各种政策和措施,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建立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共同探讨合作路径。

3.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工作

专门组建校企合作与市场开发中心,通过各种媒体大力进行人才推介,举办专业建设年会、双基地年会、培训合作年会、校友联谊会、校企联谊会等广邀贵客,广交朋友。派专人积极奔走于南京市各大人力资源市场,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及动态,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开辟网上实习就业专栏,进行网络营销;开展合作项目化,聘任项目经理,给予专门经费,积极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4.打造合作平台,提升合作品质

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一校百企手牵手”活动,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支持备忘录,先后与102家规模企业按平等互利、合作创新的原则在江苏省内率先成立“一校百企联盟”校企合作平台。联盟设秘书处,由政府、学校、部分企业代表组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指导、规划和实施。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专题研究校企合作的各项改革措施,开展专场活动,并印发简报,全面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专业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吻合度

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适应浦口机电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装备产品制造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发挥职业教育专业资源优势,形成品牌专业特色突出、骨干专业强力支撑、新兴专业应时而设的完备专业体系。

1.发挥优势,做强品牌特色专业

“十二五”初,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成为省级首批品牌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强数控技术等省级品牌专业和机电类传统品牌专业,更新完善机电、数控、汽修、焊接等相关设施设备,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为九五高科、苏美达等驻区企业培养机电产业人才。进一步放大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省级特色专业效应,扩大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规模,大力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主流技术、适应国内外软件产业市场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性软件技术人才。

2.与时俱进,开展新兴专业建设

根据浦口区产业升级导向和企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紧跟企业、行业发展步伐,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注重专业文化建设,开展新兴专业教育和培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围绕浦口区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定位,加大机电等先进制造业建设力度,应对新材料、新能源行业的兴起,与驻区企业联合办学,调研拓展新兴专业建设,以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立足江北新城建设经贸中心、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度假区的现实需要,加大财会、物流、市场营销、旅游等现代服务专业建设力度,积极开拓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农产品经纪人等专业培训,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

3.内引外联,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在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中,实施浦口区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目前已建有机电、计算机、财经、旅游、电子、汽修、物流等七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达20944平方米,设备总值达2800多万元。到2015年,在全区建成2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实训基地。同时,在区内重点领域建成10个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开展人力资源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区中专校已被认定为“江苏省计算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彰显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区中专校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狠抓重点环节突破,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发展品牌。

1.实践教学全面加强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践,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切实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考核,积极支持学校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开展“技能竞赛月”等活动,师生同台竞技,人人有赛事,个个有项目,力争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师生共同提高进步。区中专校在最近三年的省技能大赛中获20枚金牌、21枚银牌、15枚铜牌,综合高中对口单招考试连续六年名列全市前茅,在2012年省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012年11月20日,南京市委杨卫泽同志视察学校实训基地时,对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获得的技能大赛荣誉表示赞赏,并给予高度评价。

2.就业质量全市领先

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入手,统一标准,以十大冠名班为基础,将LG、高精齿、长安福特、苏果等企业精品文化植入校园,使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责任心,让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学生就业质量连续四年全市领先,学校连续两届获得“南京市实习就业先进集体”。

3.国家示范阔步前行

2012年8月,区中专校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办学影响力大幅提升,与兄弟区县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宽,浦口区职业教育发展也抢得先机。近年来,先后有浙江绍兴职教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托克旗民族职业学校、广东勒流职业技术学校、甘肃水利水电学校等十多所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成功与金陵科技学院、晓庄学院和城市职业学院(市电大)等市属高校联合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中高职“3+3”和“3+2”分段培养试点。自2012年以来,学校已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了“3+3”分段合作培养,2013与南京晓庄学院开展“3+4”分段合作培养。目前,区内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逐步形成。

五、整合培训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全面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凸显浦口中专校在各类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放大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

1.推进职业培训集团发展

放大“浦口区社区培训学院”功能,以区中专校、电大和镇街成教中心为主体,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同时统筹人社、科技、农林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开展学历教育、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教育,构建职成一体、多层次、立体化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满足地方产业特色和培训需求。

2.实施职业培训惠民工程

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学校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彰显职教惠民富民的功能。充分利用实训设备设施先进、师资队伍强的优势,发挥“江苏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帮助浦口区各镇街成人培训中心培训学员,共建培训基地,把计算机应用、维修电工、数控技术打造成为培训的拳头产品。广泛与区内多部门和企业合作办学,不断加大对外合作办学力度,先后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代农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等培训工程,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能力培养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软件行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其技术性主要体现在隐性的思维过程中。从企业角度来看, 软件企业的工作过程是按用户需求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和完成项目计划的生产过程;从职业角度来看,技术人员(高职培养目标――程序员)的工作过程是对具体工作任务(如功能模块、算法等)的计划、分析、编写代码的劳动过程。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起步晚,加上受到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传统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以学科体系为核心,而高职教育的定位则要求体现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没能注意这两者的差别,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缩减版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例,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系统化,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工作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足,严重地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1 高职教育能否培养计算机软件开发所需人才

有人认为高职学生的入学水平低,难以培养出软件专业所需人才,软件专业人才只能由本科培养。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软件产业既要有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项目分析师和程序设计师,他们由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也需要大批写程序代码和用户手册的底层程序员,他们占软件专业人才总数的90%,可以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

本科与高职教育的专科不仅仅是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而且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方向等都有不同。本科开设软件专业是培养计算机软件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与系统运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教育按照计算机科学的体系来设置课程,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行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我国高职教育开设计算机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测试、系统维护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软件专业高职教育按照一般程序员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编程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规范设计要求,熟悉数据库技术、通用软件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

如果把高职教育办成压缩型的本科,对于入学水平相对较低,学习时间短的学生,要在知识体系方面达到本科毕业生的水平,这条路自然行不通。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念,不能把本科的学科本位评价观念和标准用于对高职教育的评价,而应该根据软件行业的需求,用能力本位评价观念对待高职教育。只有真正按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可以把一些专科学生培养成计算机软件的高职技术人才的。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是全港最大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类似内地的高职教育,招收中五学生(相当于内地高中毕业),全日制学习三年。这个专业多年来一直为香港的企业输送大批程序编写员,他们当中不少人后来晋升为系统分析员或初级管理人员。这个例子说明高职教育是可以培养出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

2 软件开发能力结构分析

对软件开发能力进行分析,要结合软件开发阶段的特点及开发过程的特点,并要结合软件开发的不同形态。下图中列出了不同学习阶段软件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根据软件技术的学习阶段进行能力分析,每个后续阶段都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能力。另外,要逐步实现从个人能力到团队能力的过渡。

图1 软件开发能力结构图

在能力培养时,程序设计阶段仅仅是初级阶段,对应的能力要求仅仅是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与算法能力等,这时的程序设计只有几个程序文件的形式。而后两个阶段则在文件数量、程序规模等方面增加了很多,其能力要求与能力培养大不相同。进入软件开发阶段后,则需要重点对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这时应强调软件的总体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职业活动,并引入团队开发与管理等领域,此阶段的过渡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飞跃。

在程序设计阶段的学习,重点在程序设计与算法能力培养;在软件设计阶段要进行团队开发则需要设计、管理、交流协同、文档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应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需要在实际开境下进行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创造这个学习情境,是我们要重点探索的内容,要切实做好软件开发的工学结合,落实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目的。另外,系统应用阶段需要将软件系统本身作为一个应用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应用等,此阶段对应的岗位类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总之,各个阶段的能力与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高职院校应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程序设计阶段和软件设计阶段上,而不用强求全面。

3 用职业教育的方法培养软件蓝领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职业认证。按照软件产业国际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授课,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到企业后不需再培训就可以上岗操作,从而保证企业的人才需求。突破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在校期间要受到充分的职业教育训练,为此必须改革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不用追求全面化、体系化。通过三年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编程的知识和方法,深刻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规范设计要求,熟悉数据库管理技术,精通二三门先进且通用的软件编程语言或软件开发工具,并能熟练应用于软件工程开发过程。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跟踪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保持与企业的联系,保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注重调查和跟踪市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I T 先进技术同步发展。例如印度的AOTECH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它由600 多位专家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写教材,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负责市场分析,三分之一的人负责与国际著名的I T 企业保持联系,三分之一的人根据市场分析和企业调查的结果编写教材。这个公司成立16年以来,教材更新了20版,目前教材更新的周期是半年。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软件的教材通常由教师自己决定,或者由教研室、教学院系指定。实际上,教师个人、教研室、教学院系、甚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大范围跟踪企业、调查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文4

社区学院基本情况

栖霞区社区培训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总占地面积106亩,建筑面积4.84万平方米。学院是以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为依托,整合区属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学院实行“区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体发展”的办学体制,以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为原则,完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双系统,通过学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为社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培训。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专业设置。目前建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百兆校园计算机信息网,建有多媒体教室28个,电子与信息实习实验教室22个,物流实习实验房6个,宾馆服务实训室11个,还有单片机/PLC教室、制冷实训室、微机组装技训室、电子阅览室等专用实验、实习场地50多个,教学用计算机700多台。学院设有办公室、成人就业技能培训部、成人非学历教育培训部等六部门,现有教职工近300人,社区教育志愿者5800余人。教师中本科学历达到90%以上,8人为研究生,3人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7人为市优秀青年教师,24人为区级以上优秀教师。学院开设了门类齐全的培训项目。既有面向失地农民、下岗工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也有中高级职业等级培训。具体内容有:学历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老年闲暇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6大培训项目,并拥有电子、计算机、物流三个省级示范专业(电子专业今年成功通过省级品牌专业验收)。

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社区学院主要承担面向全区居民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多形式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承担对全区社区教育的研究、教育教学指导、课程教材开发和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等职能,必须有一支稳定、优质、高效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然而,从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看,存在着“三不”现象。

一是不重视。各级职能部门对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重视不够,一些工作停留在表面,注重了应景。调查发现,一些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教育部门、社区工作者等对社区教育资源观念模糊。对教育工作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视不够,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不一,存在着不同机关、不同乡镇、不同学校、不同企业单位对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视与投入度差异大的现象。另外,无论是在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还是在社区外的各级相关教育资源的利用中,仍然存在着以中小学校和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团委等几个相关政府部门为主,还有一些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教育资源开放与教育责任的承担尚不全面和主动,特别是提供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的信息与资源尚不通畅与丰富,社区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二是不合理。社区学院的教育无论是其教育对象、教育手段,还是其培养目标和服务范围,都远远超出了普通学校的常规教育范围。因而,社区学院对教师的需求面广量大。但从栖霞区社区学院来看,作为社区教育学院主体的新港职业学校,光靠专职师资队伍力量明显不够。必须要从社区挖掘人才,从社会招募人才,从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寻觅人才,才能真正组成一支熟悉社区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的特点规律,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兼职师资队伍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才能达到区域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新型超市化大教育模式,才能完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区教育,培养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三是不作为。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更多的倾向于“业余爱好”,这是目前大多数人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更,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这一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的管理手段,也已运用到社区教育中来。从调查中发现,目前社区学校仅有的人力、精力均忙于应付各种活动,教师教科研意识不强,教科研氛围不浓。而且,目前社区学校的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在原工作单位评定的,特别是副高职称,没有一个是在社区学校评定的。在目前市区两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定中,社区教育没有一席之地,又由于和普通学校的教学工作有较大不同,社区学校的教师无法按职称申报规定的各学科申报。长此以来,造成了社区学校教师由于职称评定无望而缺少追求,教育科研无动力,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情况。

师资队伍发展构想

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文5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由于缺少教育培训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1]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发展能力。当前,政府开展了以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培训项目,但培训效果并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培训没有充分考虑该类教育培训的特殊性。我国失地农民具有分散性、广泛性、多层次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培训时间安排具有灵活性、培训内容设置具有差异性等。[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设置内容丰富及多层级的教育培训项目。凭借其开放性及共享性等,可以让尽可能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受教育人员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取信息资源。教育培训的信息化能针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性克服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欧美发达国家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与借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开始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3]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通过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偏远乡村)的教育信息化欧美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灵活教育的模式。灵活教育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地点、时间、进度、学习方式成为可能。(2)打破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分离的局面。如:“应用技术增进学习”的概念在瑞典已经被普遍认同,该概念意味着技术已经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各种场所(工作地点、学校、家庭等)学习提供便利的手段,使得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真正问题,并解决问题。(3)实行在线学习和基于数码游戏的学习。这种寓学习于娱乐的方法使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基础较差的受教育对象能够对远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4)应用层次具有广泛性。如:美国的远程教育不仅用于鼓励幼儿园、基础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还应用于解决偏远地区的成人教育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5)发挥技术和多媒体的多样化优势,使得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6)促进资金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2.通过项目来开展信息学习(1)建立教育行动区。教育行动区非常重视社会力量对教育的参与,从社会、社区与学校合作角度出发,致力于提高教育标准。(2)建立农村学园。英国林肯郡成立农村学园,对其实施特殊计划包括利用多媒体通讯工具开发新的学习方法,支持外语教学,指导家庭学习以及提高成人基本技能和关键技能等。(3)“明星学校”计划。1988-1997年由美国教育部发起,指通过远程学习课程,改善未受到政府足够关心地区的教育。(4)教育折扣项目。教育折扣项目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针对城市与偏远乡村地区间数字鸿沟而启动的国家项目。3.通过学校与社区合作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强调农村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是美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弥补由于地理位置或财政资源短缺造成的城乡不平等,联邦政府设立电讯优惠措施资助农村教育信息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涉猎企业活动和社区网络,从而有利于它们建设并维护自己的社区。4.注重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以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通过发展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来促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尤其是将因特网的使用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的能力。

三、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

1.社区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在失地农民相对聚居社区内,建立社区学园并以其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中心,以“服务社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为宗旨,在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培训信息化中发挥核心作用和辐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学园的作用和功能,必须加强其信息化所需的硬件建设。如:培训机构与社区积极合作,开发新型的硬件采购商业模式,配备足够的计算机及其他多媒体设备;加快社区学园培训的内部及外部网络建设;完善配套设备设施的建设等。使社区学园成为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载体,成为内外部信息资源交流的网络平台。(2)建立适应社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软件资源体系。首先,相关培训机构应积极和社区合作,从社区内失地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实际出发,了解其培训需求。其次,依据社区失地农民文化技能水平不一及需求多样化特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建立涵括基础文化教育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系统等在内的软件资源体系。在培训方式上,建立基于WEB的网络课程的教育培训、实时交互式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及基于点播的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最后,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教育培训形式和培训技术,增加教育培训时间的灵活性,如远程培训、在线教学、离线教学及混合教学等模式。(3)建设涵括“政府、教育部门、社区及社区学园、培训机构、社会各界”的教育培训运作管理模式。社区培训模式信息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新型合理的运作管理模式。新型社区教育培训运作管理模式由政府统筹领导,政府不仅可以对社区的教育培训给与信息技术等支持,还可以宏观指导社区学园与社区学园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及相关软件资源的共享。由教育部门指导,有关部门配合;由社区及社区学园与培训机构通力合作,参与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培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新型管理模式中,政府和教育部门处于宏观统筹地位,负责管辖区域范围内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并指导各个社区学园开展教育培训交流、资源共享等。社区学园及培训机构为微观元素,负责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4)加强内部师资队伍的培训,促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培训机构作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实施者,在信息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培训人员的自身学习,提高其素质。在掌握相关信息化技能基础上,使其充分了解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所具有的特征,如文化水平低下且差异较大等,设计多层次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及多样化形式,将所掌握的技能应用到所授课程或技能中,即将自身知识技能和课程技能传授相融合。

2.基地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建立信息化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与社区培训模式相比,基地培训模式的培训对象相对分散。为了更有效管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失地农民的管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管理系统,记录每个失地农民的具体信息,如年龄、岗位、收入、文化水平及培训情况等信息,根据记录的信息数据,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数据库,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农民开展特色培训,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及培训计划。此外,利用该管理系统,对失地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并提供后续就业服务,可以反馈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效果,为培训学校改进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同时实现弹性教育培训。培训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网络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培训的灵活、直观、形象、开放和互动的特点,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习活动的自主化。依据失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及文化水平设置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培训层次及组织形式,实现多层次、非线性及交互性教育培训。根据失地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合理安排时间,在培训时间上实现弹性教育培训。此外,将各项教育培训内容阶段化,利用教育培训上的信息化手段衔接各阶段内容并轮流传授,使培训周期具有较大灵活性。(3)充分利用培训学校的局域网资源,构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利用局域网,建立基于WEB信息网站的网络教学。可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终建成一个包括授课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作业系统、题库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电子图书馆、教育培训评价系统组成的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4)加强培训者信息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加强其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才能顺利实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进程,提高培训效果。

3.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从失地农民的实际出发,甄选适用性信息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培训信息化资源,提高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水平。但是,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与一般的高校学生教育不一样。因此,校内培训机构必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从失地农民的实际出发,甄选适用性信息资源,探索出适合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及培训方式。(2)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以便衔接,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培训效果。应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和企业内建立失地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此外,校企还应建立共同的教务管理系统,让企业及时准确了解失地农民在学校的受教育培训情况,并根据所学状况提供内容和实践方面的补充及强化。(3)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培训信息化,在硬软件建设方面给与相应支持。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等信息化资源日新月异,学校应不断更新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企业可以在高校硬软件建设方面给与支持。探索开发出校企新型商业合作模式,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开展合作,最终保证信息化进程顺利进行。

4.远程教育培训模式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已在教育培训信息化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具有面广、量多、经济、方便、灵活、开放及多样化等特征。[4-5]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不仅能为失地农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提供适时有效的服务,而且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但远程教育培训技术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费用过高、培训时间仍受较大限制及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培训机构、失地农民及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失地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范文6

摘 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我系如何构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将讲授、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高职计算机专业是适应社会进步和新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如果我们把社会各行业发展看成是一个闭环的话,那么高等职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就是这个闭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就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而言,若能把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的不同水平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各行业所需的实用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计算机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要勇于改变观念,适应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1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起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的、信息灵通、反应灵敏、专业设置灵活的机制,使所设专业更加贴近社会经济生活、贴近生产第一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合市场的需要。

为此,必须改革现行IT专业和课程体系,重新创建一套适合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并可以培养出实用型IT人才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应建立促进专业教学与企业深层合作的动力机制,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聚集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结合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向“双师型”方向发展。探索并试验将国内外著名IT厂商的权威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将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使本专业毕业生普遍拥有若干IT技术专业认证证书,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1.1 知识、能力和素质

(1)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形式

知识其“基础”属性,已是共识:一个具有较强能力和良好素质的人必须掌握有丰富的知识,而一个掌握有丰富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知识还具有“载体”的属性,后两者的培养、教育又必须部分地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来实施。其三,在许多场合下,能力与素质(尤其是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是通过知识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求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求教师掌握自己所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知道自己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将更深层的介绍给学生,并把此作为自己在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要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中建立起知识的“载体属性”这一概念,把探索未知世界作为教与学的目的,通过不断地构建各个级别的探索空间并将学生引入这一空间,以激发其探索兴趣,使其积累探索经验和方法,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这种意识非常重要,必须特别加以强调。

(2) 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

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把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探索性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要保证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探索性,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一般地讲,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具有更强的能力。反过来,能力增强后,又有利于学习更多知识。

(3) 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高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促使知识和能力的扩展和增强。按照一般意义,素质教育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对高等教育来说,重视专业的素质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素质教育仅停留在说教上,就缺了内涵,缺了灵性,缺了活的内容。因此,教育绝对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的表面知识上,一定要去挖掘深层的内容,重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蒙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1.2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能力的内涵正在被重新结构化,它不再只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名词,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行为评价等开始进入能力建设的大舞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正在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产业现场的实际需要和认同正在主导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从企业来、到企业去,这就是最基本的途径;解决问题、执行规范、完成任务,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职业能力可以被结构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 职业特定技能

职业特定技能的范围,可以理解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范围。如我国将职业划分为1838个,目前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活动均以此为限进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作出适应生产和技术发展变化的调整。

(2) 行业通用技能

行业通用技能的范围,要宽于职业特定技能;可以理解为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从现实的操作需要来看,可以确定前面论述过的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科目(300种左右)的范围内。

(3) 核心技能

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开发和培育后备劳动者和在职劳动者的核心技能,能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从业能力和终身发展基础。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核心技能的确立和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核心技能包括八个大类:

交流表达;

数字运算;

革新创新;

自我提高;

与人合作;

解决问题;

信息处理;

外语应用。

1.3 教学计划的制订

教学计划的制定主体是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要分析当地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现状,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成熟度;而不是过分地关注新的理论研究热点。要分析企业的规模、分析企业的岗位设置,从而确定专业的方向,专业面的宽窄。专业设置一定要有市场的充分论证。

教学计划的制订需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原则。要充分考虑现代教育思想及其在计算机技术教育中的应用。例如,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等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强化对知识的载体属性的认识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知识的选择与组织上,要注意技术性、应用性。对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还需要解决好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结合问题。

教学计划的设计,应先依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的素质及能力要求等教育要求,形成一个主体框架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骨干,然后再进行丰富和求精。这样有利于引导教师把握计划的总体思想,在教学中充分表现教学计划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 教学计划的实施

积极探索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美相结合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该大力提倡对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其他现代教学手段的利用。组织高水平教师走向教学的讲台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必要条件。所有教师都应以自己的良好的职业与专业素养去引导和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快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对于高质量实施教学计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学校把专职教师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教师队伍中80%~90%是专职教师,这样不仅学校负担很重,也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潮流。只有不断减少专职教师的比例,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才能使教师队伍始终保留在一个比较前沿的水平上。

1.5 理论与实践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从计算机学科的三个学科形态来看――抽象、理论、设计,更需要将实践教学明确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征。

要想使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重视总体规划的合理性、实践类型和内容的启发性、丰富性、应用性。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实践和实践属性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基本理论素养、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教学和生产的结合,强调学生早期的实践和教学活动。通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对于实践属性的认识在不断加强和深化,特别强调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生产相结合人才的培养;培养该类人才反映在教学领域就是强调教师的身体力行,将研究的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教学上,落实到教学管理上。随着对实践属性认识的深化,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企业自觉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政府、企业和学校通过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将越来越多得到企业的资助。

考核内容和方式是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应大力推广“计算机考核”工作;将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

1.6 系列课程与能力培养

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能力可以分为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经过一个较长期的修养过程去实现。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通过相应的系列课程来完成。专业能力包含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这些系列之间也存在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实践表明,“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和有效的,在建立系列课程时应该提倡。

2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2.1 “宽口径、多方向”

所谓“宽口径”就是前三个学期(第1、2、3学期)主体是对计算机类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

所谓“多方向”就是后二个学期(第4、5学期)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主体围绕“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可设置为:程序设计(JAVA方向、C++方向、方向等等)、数据库方向、网络与安全方向、网站建设方向、电子商务方向、电子政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信息控制方向、信息通信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等。

“宽口径”和“多方向”构成了核心能力、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平台。

2.2 “短学时、小模块、组合式”

所谓“短学时”就是课程设置以一个特定技能为目标导向,通过较短的学时(例如36学时,18学时)达到目的。便于将专业改革的重心下移到课程建设。

所谓“小模块”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其优点在于学生的能力结构较为合理,既有宽度,又具有某项专项技能。学生毕业后既具有上岗适应能力,又具有转移工作的再适应能力。模块具有继承、共享和重用特性,便于教学管理,易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增大投入产出比。使学生具有选择学习与工作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进程构建灵活,易于快速跟踪市场。易于与其他学制、其他专业转移接轨。

所谓“组合式”就是专业方向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一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

例如“网络与安全方向”和“网站建设方向”都涉及“局域网”的知识和能力,局域网就构成了一个模块;而局域网这个模块又可以有若干门“短课时”课程来完成,即“安全与网络基础(36学时)”、“局域网设计与组建(18学时)”、“局域网组建实训(18学时)”来完成。

“通信与网络基础(36学时)”主要讲授数据通信、编码与调制、传输介质、通信与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对等网的各种设置。该课程属于计算机类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

“局域网设计与组建(18学时)”主要讲授网络体系结构、常用局域网硬件设备、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局域网组建实训(18学时)”训练基于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局域网的设置与组建的技能。该课程属于“网络与通信方向”和“网站建设方向”的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定技能”。

2.3 理论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但又不能像对待本科生那样要求他们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需要贯彻“够用为度,突出重点”的教学思想,对传统的教材进行剖析,并以此制订理论课了新的教学大纲。要重视当今新技术发展中的“学科交叉”现象,有些课程可以以“拼盆”方式进行组合,将传统上应分成几门课程的知识按照职业要求重新组合成一门新课程。还需要针对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优化。

2.4 实践教学

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是以实践为主。实训内容的整合首先考虑可以集成(横向复合)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大部分应该是已经学过的。通过实训,学生不仅综合实践了学过的知识,还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实训,学生不仅掌握了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握了市场,也为自身铸造了就业优势。

实践课程的实例和素材通常要求同学从软件光盘或相应软件公司的网站上去寻找或下载,以此充实实践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实训方式。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始终不脱离实践。

① 以训练为中心

网页制作、Web技术应用等类的课程可以采用以训练为中心的实训方式。例如在Web技术应用课程中,通过训练,掌握Web应用的主流技术。在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设计若干个网页设计的训练课题,最后完成网站的制作,并进行上传。

② 以项目为中心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类的课程,可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训方式,以开发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贯穿课程的始终,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账务与报表管理系统等。在课程的开始,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际的系统,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建立整体的感性的认识。然后提出了系统功能的具体要求,随着课程的进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步完成表的设计与建立、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数据的添加与删除方法、数据的查询方法、数据的统计方法以及数据报表的生成方法,最后完成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最终完成整个系统。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使学生在每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都不脱离实践环节。

③ 以体验为中心

建立职场仿真(或模拟)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历练实际工作。例如计算机网络安装、配置、运行与维护的实训项目,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实训教室仿真工作环境完成。学生在实训教室根据用户需求,完成各种网络环境的实现工作,学生既完成了项目,又体验了工作过程,为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5 专业能力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来说,以下几方面的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 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

(2) 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3) 程序设计的能力

(4) 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是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因此,要强化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建设,要明确地使一个系列课程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以便使学生在一系列的修养中“形成”一些良好的职业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合格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显然,这个系统一定要是一个“阶梯式”的系统,以适应能力培养的“顺序渐进”的要求。

为适应这些要求,总体上可以安排两段式系列课程:基础系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术应用系列(依据本地区的应用水平及学校的特色,设置一些系列,如网络技术系列)。

2.6 基础系列

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素质(政治理论课、形势讲座),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质讲座、专业课程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人文选修课、人文讲座)、身体素质(体育、课外活动);外语基础(大学英语、专业英语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等。

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数学基础(离散数学),硬件系统基础(数字系统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等),网络与操作系统基础(通信与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Internet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

2.7 技术应用系列

技术应用系列设置的依据是本地区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企业的规模和需求,学校的教学特色。例如,为了强调程序设计和算法的重要性,可以将软件技术系列分成程序设计与算法的训练和系统软件技术应用两个子系列。

程序设计与算法的训练子系列面向程序设计和算法能力的培养。例如:该系列的基本部分可以包含:程序设计基础(含程序设计实训)、数据结构与算法、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也可以调整为:程序设计基础(含程序设计实训)、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后一种的描述手段必须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基础。

系统软件技术应用子系列可以接在程序设计与算法训练子系列之后,除了完成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外,将进一步从系统级来认识程序设计,从而使教学能够比较平滑地从基本的程序设计过渡到系统设计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介绍典型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

事实上,即使按照传统的观念来分,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硬件方面的工作,还是从事软件方面的工作,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今后从事非计算机类的职业工作,有了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的能力,会产生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得工作有条有理地进行。

3 结束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课程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于其中。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1] 李万海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与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3).

[2] 邱川弘.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9(4).

[3] 高启明.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高职计算机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