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范文1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 %,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01)。我们承担的另一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儿童清肺口服液的中药治疗方案,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的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不仅中药组的终点(10 d)疾病疗效评价优于西药组,而且多数评价指标(咳嗽、痰壅、发热、恶寒、紫绀、面色、口渴、食欲食量、舌象、脉率)中药组的起效时间早于西药组。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需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范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机;分型;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疾病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一种主要的慢性致残和致死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近年来全球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有资料称,在2020年COPD的死亡率将由目前的第4位上升至第3位。我国城市导致死亡的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COPD)居第四位,在农村则排第一位[1]。COPD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其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近年来,对如何提高治疗水平、缩短急性期病程、缓解期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中西医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祖国医学没有慢阻肺这一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症状及特点,认为慢阻肺属于“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COPD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胀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认为肺胀的主要病因是久病肺虚。《丹溪心法・咳嗽》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淤血碍气而病”,提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淤阻碍肺气所致。

近年来,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多趋向于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急,多见痰、瘀、热;稳定期以本虚为主,多系肺脾肾虚损;外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周仲瑛教授说:“肺胀病久,卫外不固则邪易承袭,邪犯于肺则肺气更伤,促使病情恶化。虽发时标实为主,缓解期本虚为主,但从病机演变总的趋势衡量,愈发必致正气愈虚”[2]。王国忠等[3]认为,肺脏感邪,迁延失治,日久导致肺虚,卫外不固,外邪六每易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发作;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痰饮、血瘀。汪翠红等[4]认为,脾肾亏虚、瘀血阻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基本病机,亦是COPD诸多病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黄礼明[5]认为,肺脾肾虚是COPD发生及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因,亦是形成痰、瘀或痰瘀互结的重要原因。洪广祥[6]据《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指出肺阳虚弱是COPD反复发作的内因,认为痰瘀阴邪,易伤阳气,初则表现肺为痰困,肺阳郁闭不用,卫外无权,日久可伤及肺阳,致使肺阳虚弱,卫阳不固,易感外邪,屡屡引动内饮,致本病反复发作。薛汉荣[7]认为COPD发病的内因为“一虚一实”、“易虚易实”(阳气虚弱、痰瘀伏肺)贯穿本病的始终,其中阳气虚弱是关键,痰瘀伏肺是宿根,外感风寒是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黄广平等[8]认为痰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血瘀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中的必然病理,气血亏虚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发病和诱发机体感染的主要内因。“虚”,尤其是肺脾肾三脏之虚,成为慢阻肺反复发作的内因。虚则生痰,虚则致瘀,痰生瘀成则虚益甚。三者互为因果,虚实错杂,致使病情逐渐加重。

2 中医辨证治疗研究

COPD至今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目前各位中医学家多是根据前人经验和个人心得进行辨证。余学庆等[9]收集了1981~2004年COPD文献44篇,统计得出在文献中出现频率前10位的证型依次为:肺气虚、痰热壅肺、痰气互结、肾气虚、寒饮停肺、脾阳虚、肾阳虚、脾气虚、肺肾气虚、肺阴虚。曹世宏教授[10]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迁延期和稳定期三期。急性期包括痰热蕴肺兼肺肾两亏证、痰饮伏肺兼肺肾气虚证、肺热痰瘀兼肺痹证、肺热痰瘀兼脾肾阳虚证、肺热痰瘀兼痰蒙心窍证、肺热痰瘀合并心阳欲脱证。迁延期包括:①正虚邪恋、气阴两虚证;②肺脾两虚、痰湿内蕴证。稳定期包括肺脾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COPD急性加重期偏于标实,多属感受外邪诱发,多按标实证候辨证;稳定期偏于本虚,多属脏气不足,以肺脾肾不足为主,多按虚证辨证。

目前多主张在COPD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不同时期应予分别处理。徐志瑛[11]认为急性发作期当以清热豁痰通腑、益气活血为主;慢性迁延期则应补虚不忘祛痰,益气必参活血治疗;在缓解期可治以健脾补肺、温肾纳气、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梁乃津[12]治疗本病从两方面考虑:发作时以控制症状为主,缓解时以培正固本为重;控制症状又以祛风消痰为先,培正固本则以培补元气为要。

2.1 急性加重期:COPD急性加重期多因摄生不慎,外感六之邪引动痰瘀夙根而致,因病邪不同,病机复杂,痰、瘀、饮、寒、热之标实,肺虚、脾虚、肾虚、气虚、阳虚、阴虚之本虚临床均为常见,且容易出现急危重症,故各医家临床分型种类也各有不同,治疗上也各有特色。

董贤明等[13]认为COPD急性发作往往正气不足与标实痰热并存,选用浙贝母、葶苈子、白果、蛤蚧、旋复花等治疗40例急发期患者,总有效率达95%。贺倩[14]运用小青龙汤加味温肺散寒、活血行气、止咳化痰法治疗寒痰瘀阻证的急发期患者,效果满意。孙志佳[15]认为“瘀”是COPD致病的根本因素,提出了益气祛瘀、温阳祛瘀、化痰祛瘀、清热祛瘀等不同治法,并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周仲瑛[16]指出若痰饮壅阻肺气,喘而气逆痰涌,胸部憋闷、胁肋胀痛,面黯,唇甲青紫,舌苔浊、质紫,脉细滑者,当化痰祛瘀,选用杏苏二陈汤合加味旋复花汤,药如苏子、白芥子、葶苈子、法半夏、杏仁、桃仁、当归、旋复花、茜草根、降香等;如痰瘀壅肺,肺失吸清呼浊之职,浊邪害清,上蒙神机,以致神志淡漠,恍惚,烦躁,昏昧,面黯,唇紫,喘促气逆,痰黏难咳,舌苔浊腻、质紫,脉细滑数,治当涤痰泄浊、化瘀开窍,选用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药如半夏、南星、天竺黄、炙远志、陈皮、茯苓、菖蒲、郁金、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等。聂廷柱[17]发现慢阻肺急性发作加重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阴伤,提出中医应强调滋阴润肺,并以润肺化痰汤为基础方对50例COPD、肺心病急性发作加重期合并低钠综合征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周庆伟等[18]应用《金匮要略》皂荚丸治疗60例COPD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咳痰、喘息的改善在90%以上。并认为皂荚所含三菇皂贰能刺激胃黏膜,反射性的促进呼吸道分泌,有良好的祛痰作用,有祛顽痰之效,能使痰除则瘀消,气道畅通,改善了血黏度及肺功能。姚亮等[19]运用健脾活血补肾法(黄芪、党参、当归、熟地、桃仁、丹参、广地龙、炙麻黄、北杏仁、补骨脂、菟丝子等)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总有效率达90%,指出健脾活血补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时,能起到增强呼吸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黏膜水肿、改善肺通气功能的作用。

2.2 稳定期:COPD稳定期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及气虚、阳虚、阴虚为主要表现,各医家在辨证分型时多从此入手。钱静华[20]提出慢阻肺稳定期可分为三型:肺气虚、肺肾阴虚、肺肾阳虚。张洪春[21]等认为慢阻肺主要病位在肺肾两脏,稳定期以肺肾两虚为主。古光君[22]将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分为肺气血亏、肺脾气虚及肺肾两虚三型,以补肺、健脾、益肾为法治疗。曹氏[10]认为正虚邪恋、气阴不足证是慢阻肺迁延期的常见证型;痰瘀互结为慢阻肺后期常见的证型。田正鉴等[23]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在COPD缓解期通过中医扶正固本法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温肾纳气,临床效果显著。叶焰[24]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对506例COPD缓解期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说明长期服用金匮肾气丸的患者急性发作几率远低于对照组。

3 结语

COPD作为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有效缓解病情、预防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肺部不可逆改变的速度显得尤为重要,从已查阅的资料来看,中医药在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医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分型以及治疗仍缺乏系统、公认的学术体系,尤其临床辨证分型较为繁杂且不统一,多为套用咳嗽、喘证、肺胀等相关疾病的辨证分型,缺乏建立在对本病发病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辨证分型,故不能广泛推广于临床;所以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进行多中心、双盲、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中医证治分型及其量化标准;将中医临床研究与现代循证医学更好的相结合;进一步验证、研究中医病机、证候与西医学理化检查的相关性;以及规范实验动物证型造模的研究;科学制订出适合于中医的诊断及辨证论治规范,筛选出有效的方剂或药物,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优势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COPD研讨会.唤起COPD治疗的希望[J].现代医师,2003,12:10~11.

[2] 周仲瑛.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1):36.

[3] 王国忠,胡驰雄,丁美群等.热喘平合剂治疗阻塞性肺病痰热证82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2,(7):318~319.

[4] 汪翠红,丁爱国.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固本治疗[J].中医杂志,1999,40(12):753.

[5] 黄礼明.试论痰、瘀、虚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治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1):5.

[6] 傅志红.洪广祥教授治肺系疾病探要[J].新中医,1999,31(1):12.

[7] 薛汉荣.中医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6):13.

[8] 何军强,黄广平.中医对COP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固本治疗[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12~13.

[9] 余学庆,李建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文献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794~795.

[10] 孙子凯,曹世宏.2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规律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1):13.

[11] 王新华.徐志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经验[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1(1):56.

[12] 罗振华.梁乃津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经验[J].新中医,1996,(11):7.

[13] 董贤明,孙守平等.葶贝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0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3,2(2):94.

[14] 贺倩.温肺活血法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10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1(3):177~178.

[15] 孙志佳.活血祛淤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2005,26(4):341~342.

[16] 周仲瑛.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的辨治要点[J].江苏中医药,2006,27(7):5~7.

[17] 聂廷柱.COPD、肺心病急性发作加重期合并低钠综合征50例中医证型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2112~2113.

[18] 周庆伟,李素云.《金匮要略》皂英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痰浊阻肺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7,12(227):35.

[19] 姚亮,宋文宝等.健脾活血补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40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4,35(264):17~18.

[20] 钱静华.“慢阻肺”缓解期的康复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1):35.

[21] 张洪春,昆恩祥.调补肺肾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3~56.

[22] 古光君.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的中医康复疗法[J].现代康复,2000,4(4):633.

[23] 田正鉴,邹新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扶正固本价值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1,1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