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02-02

中枢神经系统易遭受感染而引发疾病,从而引发出很多的重性疾病,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对这类疾病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收集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10月接收的45位中枢神经系统遭受感染而引发疾病的患者,这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5位,女性患者20位,年龄最小的15岁。包含病毒性脑膜炎20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化脓性脑膜炎10例、乙型脑膜炎5例,所有病患中有20位是重型及危重型病患,另外的15位则为轻型患者。

1、2方法

1.2.1控制高热法: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采用在头的局部放置冰袋,或者使用酒精擦拭的物理降温法,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在降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患者的末梢循环状态,如果患者的下肢末梢呈现循环不良的状态,则此时应当采用全身沮湿敷的方法进行降温;而若患者的末梢循环状态良好,我们则会采用全身冷湿敷进行降温;而另一方面由于乙脑病者在高热不退时常会发生晕厥现象,我们采用保持在3-4天内,将温度降至37~38℃的亚冬眠治疗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长时间冬眠而抑制呼吸中枢及反射性咳嗽的现象,从而引发气道分泌物大范围内增加而阻塞呼吸道的现象[1]。

1.2.2对痉挛现象的及时发现和控制:由于频繁的惊厥现象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如造成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加重缺氧现象,严重的则会导致长久性脑损伤。这就要求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对于此现象及时快速的发现,如果当患者的眼脸或面部发生抽动、双眼凝视或肢体出现紧张度明显增高等情况,应当必须通知治疗医生从而制定相关计划、采取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呼吸道是否被阻塞会对患者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发现分泌物阻塞呼吸道或者换气不足发生缺氧现象时,应当立即采取吸痰措施,将患者置于一个合适的来保障呼吸的畅通,如果发生高热现象时要及时进行降温操作[2]。

1.2.3呼吸衰弱情况的预防: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最容易引发的一种现象,中枢性呼吸衰弱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性最高的一类情况,因而对于加强患者的病理变化观察,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是极为有必要的,这对于发现呼吸衰弱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防止其进一步的恶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1.2.4 对循环衰竭现象的防范: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极其容易发生循环衰竭现象,很难医治和痊愈,因而对于危重患者的预防性循环衰竭极为重要。首先我们要时刻观察看患者是否存在嗜睡、烦躁、反应迟钝的现象发生,皮肤上是否出现花纹和出血点;其次对于手足末端的皮肤是否发凉,脉搏触摸的强弱程度是否明显;另外对危重患者定时测量血压仔细检查看是否出现无循环衰竭现象;在患者发生循环衰竭情况后,及时的给予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和数据信息,这对于抢救工作是否成功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3]。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选取的45位中枢系统感染性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好地控制和转化,有17位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好转,20位患者的情况得以稳定控制。

3、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包括了:因脑膜或者脊膜引发炎症的脑膜炎,细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诱发的大脑炎,以及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遭受病毒感染的脑炎,在各种病原体中,脓肿和蠕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对其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如若感染病菌一旦入侵进入脑和脊髓,那么问题就变得极为棘手了。一般情况下,由于认的大脑受到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以及其他的一些例如头皮、颅骨、硬脑膜、软脑膜等物质的保护,病原体是很难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但是在神经外科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屏障的破坏,这导致了病原体直接从伤口处、引流管处、血液系统播散等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另一方面,在遭受到脑屏障的破坏之后,身体的其他许多部位的感染也经常会引发病原菌通过受损的脑屏障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繁殖[4]。

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医治工作,通过组成有力的医护人员小组,在他们经过专业训练之后,对这一疾病其他相关临床资料的充分了解后,我相信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来说一定会产生极好的医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代丽丽,张彤,张薇,易银,郭彩萍,李威. 32例AIDS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临床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06:365-367+379.

[2]罗卉丽,王刚,陈光治,刘彩霞. 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02:209-210.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范文2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怀孕妇女特有的全身性的疾病,是指孕妇妊娠期中血压的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或妊娠后期血压比妊娠早期收缩压升高30mmHg或舒张压升高15mmHg即可在临床上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病,简称妊高症。妊高症发病率我国报道为5.6%-11%,国外报道为7.3%-9.1%[1]。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包括下列情况:孕妇年龄大于35周岁、多胎妊娠、高血压史及家族史、孕期不良情绪、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营养不良[2]。临床上为了减少了妊高征合并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进行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我院自2015年1月1日起,门诊设立高血压咨询门诊,即日起至2015年11月30日期间,我院自愿就诊的被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疾病的50名患者,转由妊娠高血压门诊进行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系统化健康教育,并对妊娠期间及分娩后是否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症进行统计。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1-2015.11自愿选择我院就诊的妊娠期间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患者清醒,心理健康)50例,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门诊设立妊娠高血压门诊,由专门护理人员进行登记的患者,排除未进行定期孕检及自愿未选择护理干预的患者,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

1.2 方法

1.2.1 管理方法 设立妊娠高血压疾病咨询门诊,有专门护理人员管理,自孕妇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疾病起,由门诊护理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系统性健康宣教,发放健康宣教资料,记录病情及血压变化,记录是否用药及督促按时吃药,定期监测血压,心理护理,患者树立信心。护理人员对门诊登记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随访,定期打电话,做详细的记录。

1.3 系统化健康教育

1.3.1 首先进行文字及图片宣传,专人制作健康宣教资料,并进行统一的知识培训,健康教育。妊娠高血压疾病宣传图片中正确的印有测量血压的步骤,如何数胎动,定时服药,定时监测体重,是否发生水肿,蛋白尿的正常值等信息。门诊每月组织一次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小讲课,告诉孕妇们,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危险性、治疗及预防。其次,门诊护理人员同时将这些信息及卫生保健知识告知家属,帮助妊高症患者树立信心,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妊高症患者每日清晨在家自行测量血压一次,并发放登记表,如发现血压高于140/90mmhg,需来院观察并进行再次监测必要时入院治疗。再者,护理人员告知妊高症患者需定期产检,每次产检后需到妊娠高血压疾病门诊进行登记。

1.3.2 心理护理 对孕妇加强观察,与孕妇家属双向交流中了解孕妇的情绪状况,根据不同的情绪问题,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3]。如孕妇出现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疏导。同时积极与家属取得联系,与家属共同合作帮助孕妇减轻心理负担[4]。

1.3.3 饮食指导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妊娠期间由于胎盘供血功能不足,容易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所以要求孕妇尽量选择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少油、低盐的食品,保证射入充足的铁和钙剂,多喝牛奶,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食含钾高的食品,少吃甜食。

1.3.4 生活指导 护理人员给予孕妇生活指导,叮嘱孕妇一定要保证睡眠,按时休息,保证夜间8-10h睡眠时间,白天应有2h午休时间。护理人员指导尽量采取左侧卧位,这样有利于增加尿量,如有水肿现象的发生,指导患者可在睡眠时抬高双下肢。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改善子宫胎盘的血供。有研究发现左侧卧位24h可使舒张压降低10mmHg[5]。

1.3.5 用药指导 如患者需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必须按医嘱正确使用镇静、降压、解痉、利尿等药物,医生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6]。

2.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孕妇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病因目前尚未确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免疫与遗传因素、前列腺素缺乏、初产妇、子宫胎盘缺血、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子宫膨大过度,腹壁紧张等,都会使宫腔压力增大,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或减慢,引起缺血缺氧,血管痉挛而致血压升高[7]。临床上对如何控制妊高症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视,本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系统化健康教育等措施,可明显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了孕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孕产妇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莹莹,姜梅,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护理M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053-4054

[2]彭波,袁秀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的Metn分析.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2):144-146.

[3]覃伟,于梅芳.循证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护理干预中的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2(3):71G2.

[4]项轶燕,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孕妇实施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l7(12):12-13

[5]朱桂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2,18(10):62.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脉冲震荡法; 肺通气功能; 呼吸困难评分

Correlations between Airway Resistence and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or Dyspne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DENG Xin-yu,GAN Yu-yan,JIAO Wei-ke,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7):007-00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airway resistance measured with IOS method and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or dyspnea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the condi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 with airway resistance.Methods: From Aug 2010 to Apr 2011,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and IO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69 participants of COPD,assess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breathing with the Borg’s of dyspnea. Correlations between IOS parameters and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or Borg’s of dyspnea were studied.Results:The airway resistance measured with ISO method and the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or Borg’s of dyspnea has good correlation. Zr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ameters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such as FEV1%,PEF%,IC%,X5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EV1%,PEF%,IC%,but X5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EV1/FVC,FEV1%,PEF%.Zrs and Fr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rg Score. Conclusion: The airway resistance measured with ISO method can be used to diagnosis and disease evaluation in COPD.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mpulse osillometry;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Borg’s of dyspnea

First-author’s address:Ningde Municipal Hospital, Ningde 352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7.0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全球疾病死亡原因中COPD排第4位,同时COPD也严重消耗全球医疗资源,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COPD诊治经济负担将位居世界疾病的第5位[1]。在我国,COPD同样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钟南山领导的小组对25 627例受试者进行研究,发现我国COPD的发病率平均为8.2%,其中男12.4%,女5.1%[2]。COPD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3]。

COPD患者周围气道阻力增加是气流受限的主要原因。气流受限和气道阻力增加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且呈进行性加重。COPD对患者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气流受限的程度,还取决于症状(特别是气促和活动能力下降)的严重程度、全身效应以及有无合并症。

当前诊断和评估COPD严重程度都以肺通气功能,特别是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主要指标。在进行通气功能测定时要求患者很好的配合,对于部分COPD患者结果可靠性受到质疑。FEV1的下降与患者实际呼吸困难程度有时不相一致。脉冲震荡法(Impulse Osillometry,IOS)气道阻力测定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技术,对患者配合程度要求不高,能很好地达到质量控制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IOS法气道阻力测定与传统肺通气功能测定及患者自身呼吸困难程度的关系,为COPD患者寻找简便易行的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4月本院呼吸科就诊并行肺功能检查的COPD患者165例,选择其中肺功能检查配合较好,质量控制稳定的69例患者入组。 其中男54例,女15例,年龄33~87岁, 平均(64.2±14.8)岁。诊断遵循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3]。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德国JAEGER公司生产的MasterScreen肺功能仪。所有患者都在吸入沙丁胺醇200 μg后15 min行通气功能、气道阻力测定。通气功能分别检测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主要观察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1 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深吸气量(IC)。气道阻力测定用脉冲震荡法(IOS),主要观察总阻抗( Zrs)、5 Hz及20 Hz的粘性阻力( R5和R20 )、周边弹性阻力( X5 )及共振频率( Fres)。检查方法按仪器说明书进行,质量控制参考郑劲平[4]主编的《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正常值参照全国肺功能正常值汇编[5]。入组病例均由2名呼吸科医师独立判断,肺功能检查配合程度好,结果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呼吸困难程度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没有呼吸困难为0分,呼吸困难最大为10。具体采用改良Borg呼吸困难评分:没有任何呼吸困难;0.5分:非常非常小(最小可觉);1分:极轻微;2分:轻微呼吸困难;3分:中等;4分:有些严重;5分:严重呼吸困难;7分:非常严重的呼吸困难;9分:非常非常严重(几乎最大);10分:最大。由经过专科培训的医师指导,由患者自行评估,评定患者肺功能检查当日的呼吸困难程度,记录为Borg Score。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Excel表格录入,双人交叉校对后导入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双侧检验,P

2 结果

所有165例患者均完成或部分完成肺功能检查,其中69例配合程度好,完成质量高,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纳入统计分析。各统计量描述见表1。

表1 各统计量描述(n=69)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身高(cm)  141.00  175.00 160.78  6.05

体重(kg)   41.00  86.00  56.92  9.49

FEV1/FVC  34.73  69.54  56.9852  9.68130

FEV1%    0.22  0.98  0.5082  0.16240

PEF%    0.16  1.02  0.4014  0.15509

IC%    0.40  2.03  1.2369  0.37642

Borg Score    0.00  9.00  5.3623  1.64470

Zrs[kPa/(L·s)]    1.79  15.55  6.2078  2.66304

R5[kPa/(L·s)]    1.76  12.97  5.2272  2.09121

R20[kPa/(L·s)]    1.28  5.53  2.6845  0.79408

X5[kPa/(L·s)]  -8.59 -0.08  -3.1725  1.96957

Fres(L/s)    1.64  29.90  20.8288  5.10316

对纳入分析的69例行相关行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呼吸总阻抗(Zrs)与通气功能中FEV1%、IC%、PEF%呈负相关,与呼吸困难程度呈正相关。反应中心气道阻力的R5与上述指标相关性不大。代表周边弹性阻力X5与FEV1%、IC%、PEF%呈正相关,但与呼吸困难的程度呈负相关。响应频率Fres与FEV1/FVC、FEV1%、PEF%呈负相关,与呼吸困难程度呈正相关。

3 讨论

脉冲震荡法( IOS)气道阻力测定是在强迫振荡技术( FOT)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定呼吸阻力的一种新方法,可以测出气道的粘性阻力( R) 、弹性阻力( C) 和慢性阻力( I ),同时了解大小气道的阻力和肺组织的功能状态。脉冲震荡肺功能(IOS)测定技术是集脉冲强迫震荡和计算机频谱分析技术于一体的新仪器设备,优点是受试者可以自主呼吸,无需配合,测试过程更符合生理,重复性好,结果更能反映患者呼吸生理的动力学特征[6]。IOS主要参数 :(1)Zrs代表呼吸总阻抗,正常一般小于0.5 kPa/(L·s)。(2)R代表呼吸阻抗中的黏性阻力部分。R5代表气道总阻力,R20 代表中心气道阻力,其值正常应在预计值的150%以内;健康人两者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周边气道阻力很小,用R5-R20代表。(3)X代表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X5代表周边弹性阻力,其预计值与实测值之差不大于0.2 kPa/(L·s)为正常。(4)Fres代表响应频率(即共振点),该点表示弹性阻力与惯性阻力相等。它是支气管功能检查中最为敏感的指标,其敏感度为FEV1的2倍。正常人Fres不超过10 Hz[4]。

传统COPD 患者气道阻塞程度评估是根据1秒钟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或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来判断。但常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和1 秒钟用力肺活量检查需患者做最大呼吸动作,患者配合良好是检测准确的关键因素,而部分患者( 老年人、儿童、重病患者等) 不能或不会用力呼吸,配合不好,测量误差较大,不能准确反映肺功能的情况。而IOS 检测与常规肺功能检查相比有检查方法简便、不需要患者特殊配合的优点,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儿童及重病患者[7]。本研究显示,IOS气道阻力测定与传统肺通气功能测定对评估COPD患者气流受限有良好的相关性,R20、Fres与FEV1/FVC,X5、Fres与FEV1%均有良好的相关性。这与俞朝贤[8]的研究基本一致,但相关系数差别很大,可能与本研究中入组病例要求严格,剔除病例较多有关。

虽然FEV1%预计值可反映COPD严重程度、健康状况及病死率,但FEV1并不能完全反映COPD复杂的严重情况,除FEV1以外,呼吸困难分级在预测COPD生存率等方面有意义。如果将FEV1作为反映气流阻塞(obstruction)的指标,呼吸困难(dyspnea)分级作为症状的指标,BMI作为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再加上6 min步行距离作为运动耐力(exercise)的指标,将这四方面综合起来建立一个多因素分级系统(BODE),被认为可比FEV1更好地反映COPD的预后[3]。Haruna等[9]的研究显示IOS与圣乔治生活质量评分(SGRQ)相关,但SGRQ评分复杂,很难在临床推广。本研究显示Zrs、R5、X5、Fres与Borg Score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气道阻力,特别是周边气道阻力与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也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综合评估COPD患者病情的指标。同时Borg Score在临床运用简便,方便推广使用。

IOS监测对COPD患者的配合要求不高,能很好地满足临床质量控制要求,并且与传统的肺功能监测、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有很好的相关,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Rabe K F, Hurd S.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 executive summar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532-555.

[2] Zhong N, Wang C.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urve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8):753-760.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 30(1):25-28.

[4] 郑劲平.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M].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2007.

[5] 穆魁津,刘世琬.全国肺功能正常值汇编[C].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

[6] 魏萍,鱼宝萍.脉冲震荡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阻力的测定[J].陕西医学杂志,2002, 31(3):212-214.

[7] 黄美杏, 陈斯宁. 脉冲震荡法测定4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阻力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 8(2):24-25.

[8] 俞朝贤,陈飞鹏.脉冲振荡法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阻抗与常规肺功能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广东医学,2007, 28 (5):709-711.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小儿;疾病;呼吸系统

小儿由于本身机体和心理功能发育的不完善,常常容易患病,而儿科门诊所收小儿病人多为呼吸系统疾病[1]。常有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在此基础上治疗不理想会发展为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所以针对小儿疾病一定要及时了解疾病的动态和发病原因等情况,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主要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季节小儿所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入选条件为:年龄为0-14岁,经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是由其它疾病并发呼吸系统疾病。

1.2方法运用四川美康医药开发公司开发的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工作站进行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四季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分析。

2结果

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占74.9%和54.1%,其中第一阶段呼吸系统患儿5213,第二阶段4389例。

2.1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以及其它如:咽喉炎、气管异物、先天畸形等。

肺炎(分别占24.2%和15.1%),是我国住院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婴幼儿常发疾病。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引起肺炎,而且发病存在着季节规律,主要发生在春夏、秋冬及冬春等交替时,正是气候变化的时候。这个时期由于天气温度低,低温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肿胀,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从而使细菌、病毒、灰尘留于体内,进而引起感染至肺炎。小儿肺炎的病因在当代还不清楚,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加严重,这也导致中国治疗方案日益增多,治疗的盲目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细菌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医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小儿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确报治疗的合理性。

2.2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呼吸系统疾病的32.5%和29.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占90%以上,其余一般为细菌性感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一年四季中冬季病毒繁殖速度最快,相关报告发现冬天是发生感冒频发期,同时发现当气候变化很大的时候感冒的概率也会提高。感冒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疗,但是更主要的是加强预防,多喝水,保持空气畅通和清洁,注意身体表面的温度[2]。

2.3支气管炎和哮喘(两阶段分别占26.5%+10.1%和24.5%+9.5%)大多数的患儿第一次发作在4-5岁左右。发病机制不明,暂时认为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引起,哮喘与季节有很大的联系,在温度突然变化时容易发作,这是因为温度变化也是一种刺激方式,所以在春冬交替时容易发生。由于小儿发生的概率不高,所以治疗很不规范,没有规范和标准的治疗方案,刘昌玉等通过100例哮喘患儿进行追踪观察得出结论:秋季哮喘急性发作率最高,其它季节无明显差异。

2.4其它(分别占16.8%和31.2%)急性感染性喉炎,特点是其发作快,常伴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出现,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严重可以并发喉梗阻有生命危险,1-3岁幼儿常在春冬季发生[3]。

由于小儿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当于成人,所以在生活上要密切注意小儿的行为,防止小儿发生意外如:吞花生进入支气管,其他气管道伤害等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按年龄分从出生到28天(新生儿期)、≤3岁(婴幼儿期)、3岁到6岁为学龄前期、6岁到14岁为学龄期,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时段进行比较,详见表一、表二。

由上表可知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

3讨论

小儿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自己身体免疫功能尚没发育完全,所以容易感染和患病,所以做好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预防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母乳喂养,因为随着小儿的机体发育和成长,对营养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母乳是公认最营养的小儿喂养方式,第二多进行日光浴,日光浴不仅可以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和病毒,还可以促进小儿钙剂的吸收,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要求,第三是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注意双球菌和链球菌的感染和通气的顺畅,经常对口腔鼻腔咽部进行护理,避免细菌的大量繁殖。第四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因为小儿的体质差,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经常更好衣物,尿布。第五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国家规定进行疫苗的接种,像白喉,百日咳等从而提高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4]。

本文总结小儿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同时提醒学者注意小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保护小儿的生活环境,提高小孩免疫力,科学防治小孩呼吸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陆权,张育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

[2]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5).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呼吸系统;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severe patients of respiratory medicine.Methods 88 severe patients treated from June 2013 to August 2015 in our respiratory medicine were selected.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4 cases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general care;on the basis,the study group also adopte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mental state for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mental state for study group was sign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Respiratory medicine;Clinical nursing;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呼吸系统的疾病在临床中普遍表现为病程长、易反复、死亡率高,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若未进行及时的疏导与制止,极易引起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88例均为2013年6月~2015年8月在我科进行呼吸系统治疗的重症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为(67.2±5.6)岁,基础病:支气管哮喘5例,支气管炎16例,支气管扩张7例,慢阻肺14例,肺癌8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为(67.7±5.2)岁,基础病:支气管哮喘6例,支气管炎17例,支气管扩张6例,慢阻肺13例,肺癌8例。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对病室进行消毒,床单位经常更换,定期进行皮肤护理。研究组:在一般护理中增加: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以调查问卷对患者心理上的调查,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进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倾听、询问等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在沟通过程中利用眼神、抚触、赞美鼓励的话语为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②通气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查力度,确保呼吸道的通畅。防止堵塞,注意供氧情况,定期检查呼吸机及吸痰器等设备,对参数进行监控,保证气道的温湿度,预防感染的发生。③药物护理:用药时应尽量选择雾剂,降低气道的损伤,输液及用药前应询问“三史”,注意观察心率及呕吐症状,及时处理。④知识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通过手册的方式加深映像,详细介绍疾病的原理,治疗的步骤、目的,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了解到治疗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间心理状态。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1]:①轻:50~59分;②中:60~69分;③重:≥70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2]:①轻:53~62分;②中:63~72分;③重:≥73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理状态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组以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患者多数年纪较大,且病情发展迅速,极易引起死亡,对于日常的预防与护理质量要求较高[3]。

由上表可知,通过沟通、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引导患者,以成功的案例及暗示性的语言提升治疗依从性,端正治疗态度。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窒息的危险性极大,因而巡视力度大小与疾病治疗及时性成正比,减少了疾病风险。家属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心理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在对患者知识宣教的同时,家属的心理也需要进行疏导,通过手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深其对治疗的理解程度,共同促进患者的恢复,本次研究收效良好。

有研究显示[4],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负性心理情绪,提高满意程度,缩短恢复时间。本次研究中,心理护理使得护患距离拉近,巡视力度的加强减少了意外发生几率,而知识宣教则帮助患者做好了心理准备,更好的应对将要进行的治疗,配合度提高,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降低,心理状态好转,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68.

[2]赵波,刘红梅.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71-73.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范文6

(兵团第八师一五二团兽医站,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收稿日期:2015—01—28

摘要:本文对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368头犊牛的饲养管理、疾病的发生与防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和分析了犊牛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和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旨在为规模化奶牛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犊牛;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近年来,石河子地区从国外大量引入了荷斯坦高产奶牛,为本地区奶牛的养殖和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犊牛的培育越来越重视,而犊牛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成年后体型结构、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也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奶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石河子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的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奶牛生产提供实践经验。

1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0—2011年,对石河子某规模化奶牛场1~5月生产的368头荷斯坦犊牛的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将犊牛常见多发疾病按各系统或各病类进行分类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如同一犊牛在不同时期患有不同疾病时,按不同病种登记。试验在统计和分析该牛场犊牛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类型、疾病的发病率及治愈率等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2奶牛场饲养管理状况

2.1犊牛的饲养管理

处于犊牛阶段(指从出生到6月龄的牛)的牛由于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自身免疫机制还不健全,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还较弱,因此,犊牛期的饲养是奶牛养殖的关键时期。

2.1.1初生犊牛

该奶牛场生产的荷斯坦犊牛均为自繁自育,犊牛出生后根据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了饲养管理。新生犊牛的护理方法:(1)清除黏液。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其口、鼻部的黏液,以避免黏液妨碍犊牛的正常呼吸造成犊牛窒息。犊牛被毛要用毛巾擦干,以免犊牛受凉。(2)断脐。如脐带未自然扯断,可在距离犊牛腹部约8cm处用两手卡紧脐带揉搓2min左右,然后在揉搓处远端用消毒过的剪刀将脐带剪断,断端用5%碘酊浸泡消毒[1]。(3)吃初乳。犊牛出生后半个小时内哺饲初乳,初乳的喂量为1.5~2.0kg/头,初乳饲喂3d,3~4次/d,

2.1.2常乳期犊牛

犊牛出生3d后改为含有初乳的混合常乳进行饲喂,混合常乳饲喂量:0~5日龄5.0kg/d,6.0~20日龄6.0kg/d,21~30日龄4.5kg/d,31~45日龄3kg/d。哺乳次数前期2~3次/d,后期2次/d(2次饲喂之间一般间隔8h左右)。于犊牛7~10日龄时少量补饲苜蓿叶和犊牛饲料,随着犊牛采食量的增大,逐渐增加饲草料的数量和种类。对于生长发育不太良好的犊牛,可适当推迟断奶时间。

2.1.3断奶期犊牛

该牛场犊牛的断奶时间为60~75日龄,犊牛断奶后按体重的1%饲喂犊牛生长料,4月龄后饲喂育成牛饲料,自由添食添食砖,供给一定量的优质青干草和青贮饲草,保证犊牛有适当的运动和光照时间。在整个犊牛的饲养管理期间,圈舍温度保持在15℃以上,饮用水保持常温,断奶犊牛按月龄、断奶情况分群饲养管理。

经统计,被调查的386头犊牛的成活率在95.1%(351/368),6月龄体重达160kg以上者占95.5%(190/200)。

2.2犊牛常见病及防治

2.2.1主要疾病

对该牛场368头犊牛的常见病与防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该牛场犊牛疾病的发生以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脐带疾病、肢蹄疾病的发病数量最多,总发病率为42.39%(156/368),其中:消化系统发病率38.5%(60/156),治愈率83.3%(58/60);呼吸系统发病率35.3%(55/156),治愈率94.5%(52/55);脐带疾病发病率11.5%(18/156),治愈率94.4%(17/18);肢蹄疾病发病率13.5%(21/156),治愈率71.2%(16/21)。犊牛发病率由高至低顺序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肢蹄疾病和脐带疾病。

2.2.2防治

2.2.2.1消化系统疾病

犊牛消化系统疾病是奶牛哺乳期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方法不恰当,都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致犊牛死亡。该类型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治疗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时,多采取抗菌消炎、防止脱水、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防止继发感染等增强抗病能力的综合治疗措施,对病犊牛的康复、减少死亡率和治愈率较为有效。

2.2.2.2呼吸系统疾病

犊牛肺炎是犊牛饲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犊牛肺炎的病因涉及到犊牛圈舍环境条件、饲养管理因素、感染病原微生物等多个方面。在治疗该类疾病时,首先要保持圈舍干燥,温度适合,防止刺激性气体进入呼吸道,并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生素进行持续治疗,同时辅以抗炎、止咳利痰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中应避免大量低渗液和等渗液的输液方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2.2.2.3脐带炎

脐带炎是犊牛出生后由于脐带断端遭受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坏疽性炎症。在调查的156头犊牛中,有18头患有此病,患牛表现为脐部增大、脐孔皮肤红肿,触摸脐部,脐部皮肤发热,内容物坚实,引起犊牛的疼痛;有的脐部内容物有波动感,用针穿刺流出灰黄色腥臭或者带血的粘稠液体;有的脐部皮肤破溃,用手挤压流出恶臭气味的脓汁。大多数病例体温基本正常。脐带炎发病初期可在脐部周围涂擦5%碘酊,然后涂抹鱼石脂;对化脓破溃形成瘘管的病牛,挤净脓汁,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然后添塞磺胺粉,皮肤表面涂布碘酊,1次/日。

2.2.2.4肢蹄病

肢蹄病是指发生于蹄尖壁、侧壁的真皮小叶层以及血管层浆液性弥漫性炎症。调查的156头犊牛中21头患有肢蹄病,病牛不愿行走,喜卧,运动时出现跛行,关节屈曲不灵活、僵硬、关节肿大;有的腕关节下面可见黏液囊肿或已破溃,久治不愈。治疗肢蹄病可于肿胀关节部位逆毛涂布鱼石脂,并配合肌肉注射抗菌消炎药[2];对发生化脓、皮肤破溃形成蜂窝织炎的病牛,挤净脓汁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然后添塞磺胺粉,并放置浸有呋喃西林的引流沙布条,皮肤表面涂布碘酊即可,一般每隔2d处理1次。

3小结与讨论

初生犊牛各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善,饲养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发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养牛生产经济效益。因此,对犊牛的各项管理措施必须落实到位。通过定时、定量、定人、定温哺乳,使初生犊牛吃足初乳,并在7~10日龄开始补饲,60~75日龄适时断奶,可促进犊牛消化系统的快速发育。同时,保持圈舍环境的温暖干燥、通风透光,可降低哺乳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脐炎、关节疾病的发病率;对断奶后的犊牛可按其体重的1%补饲犊牛生长料和育成牛饲料,供给足量的优质青干草和一定量青贮饲草,保证犊牛的运动量和光照时间,有助于后备奶牛的培育和快速成长。

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发病率较高、致死性较强,属于多病因多病原的疾病,在防制上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方针。脐带炎和关节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圈舍潮湿、泥泞和地面坚硬所致,其发病率虽不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但对其的治疗却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化脓性脐带炎、关节黏液囊肿和蜂窝织炎的治疗,一般疗程可达数月,且多数久治不愈,有些病牛还会继发全身感染,引起脓毒败血症而死亡,在养殖生产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