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1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民族品牌;经济人类学
1劳动价值理论的评述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入,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
(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
(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
(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因此,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江汉论坛,2002,(2).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2
关键词:拳击赛事;竞赛体制;拳击市场;
1.前言:
中国的拳击运动发展道路并不平坦。解放前起步艰辛,不成规模,解放后又经历 28 年的停止与中断。自 1986 年正式恢复此项运动以来,虽然进步迅速,在一些大型国际比赛中也取得了一些优良成绩,但距世界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挖掘拳击运动的经济价值,适应国际拳击市场发展的趋势,以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动作体制和机制,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希望通过这种探讨,为决策机构提供一些咨询建议,以推动我国拳击运动的改革加速发展。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了拳击运动在中国的开展状况,从我国现行拳击运动竞赛体制的不足等因素入手,着重分析了市场营销与拳击赛事的关系。进而研究了国内市场运营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关总结。据此,结合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我国的拳击赛事市场营销的对策和措施。
2.2专家访谈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访问了上海体育学院长期从事体育市场开发、体育管理、市场营销及品牌学研究的 6 位有关专家,通过 10 余次访问座谈获得了有关体育市场开发、竞赛管理体制改革和赛事管理经验等宝贵的相关资料。
3.拳击市场的分析与国内市场的现状
3.1延用拨款式资金使用模式致使比赛投入过大
目前国内的很多竞赛项目的例行比赛包括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全国青年锦标赛和全国少年锦标赛等,都属于计划内赛事,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年初按照各项目的预算将这些竞赛经费下拨到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拳击由于历史原因,属于差额拨款项目,每年的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国家体育总局不给下拨竞赛经费,因此赛区承办的经济压力较大。而在在巨大的资金投入下,这些赛事产出的效益却少之又少。在经济效益透支,社会效益低下的前提下,这种比赛无疑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3.2背离价值规律和市场原则导致资源浪费
拳击等对抗性体育比赛项目,运动员进行强烈的身体接触,格斗频繁,场面激烈,甚至会出现惊心动魄的争斗场面,极具观赏性。但我国却延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赛会制管理体制,靠拨款维持比赛,用行政措施指挥比赛,忽视了拳击运动自身的经济价值,将宝贵的潜在经济资源浪费了。对这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与价值规律相违背的陈旧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3.3平淡的发展环境不利于明星选手的脱颖而出
明星选手是运动项目发展的带头人,是冲击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竞赛训练体制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赛会制比赛的模式下,拳击项目不被市场所认识、所接受,运动员的技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他们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得不到观众的支持和应有的经济回报,得不到新闻界和广大社会的赞同。这确实很难形成培育明星的成长环境。如果没有明星,就无法吸引更多观众,无法吸引新闻媒体的聚焦,这个项目就无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同时,没有广大观众的介入,就不会形成市场,没有市场就不会有较高的经济收益,没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就不会有优越的明星成长条件。
4.我国拳击赛事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和措施
拳击竞赛作为产品应当包括满足消费群体的多种欲望和需求,包括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事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对有形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相对容易,而对无形事物的认识不够清晰和全面,这就造成了对整个拳击竞赛产品的界定出现了问题,忽视了在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没有以顾客为焦点的前提进行生产,缺乏对竞赛市场化的培育。
我国拳击比赛的产品的供应数量明显不足,高质量的精彩比赛展示更少。甚至一年也举办不了一次高水平的国际拳击赛事。对于一个城市的观众而言,甚至几年也看不到一次拳击比赛。于是拳击逐渐远离了观众,人们对拳击比赛日益产生了陌生感。目前尚没有独立的关于拳击的宣传片和教学片来介绍、普及这项运动。
重竞技项目管理中心必须下大力气对拳击赛事的营销进行研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清晰界定拳击竞赛产品,以满足消费群体的多种欲望和需求出发,进一步开发无形产品,清晰界定拳击竞赛产品,进而准确对产品进行定价,并在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已达到真正开发和占有市场的目的。
为发展中国拳击运动,中国拳击协会应充分利用行业管理的权威性对职业拳击进行有效的管理,成立职业拳击委员会,对职业拳击在中国的开展进行论证和可行性报告分析,制定相应的行规和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拳击“游戏规则”。在借鉴国外高水平职业拳击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寻找符合中国观众群体的比赛经营方式。
要下大力气建立一支专业的经营队伍,这支队伍的组成要具有体育经营和开发的知识结构,充分了解国内外拳击发展动态,具有很强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具有前瞻性。鼓励各省市建立集职业、业余和健身为一体的俱乐部经营实体,走社会化的道路。
6.参考文献
[1]美1PhilipKotler GaryArmstrong,《市场营销学原理》,清华人学出版社,2003.3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3
关键词:价值与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0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7-01
采购价格并不是仅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其自身的价值也会给采购价格带来巨大的波动。因此,如何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正确处理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价格风险,是每个油田物资公司应该引以重视的任务和重要使命。
一、价值与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对油田物资公司采购价格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用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及商品价值。具体到物资采购上来说,物资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由此可见物资自身拥有着非常大的经济价值。在物资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物资自身的价值也就日益凸显出来,从而会对采购价格以及供求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按照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看,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综上所述,采购价格,除了要受价值的影响外,还深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假定物资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供过于求,采购价格就会下降,如果供小于求,采购价格就会上涨。那么油田物资公司务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弄清楚采购价值与价格波动供求关系以及本公司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市场采购价格的变化,以便油田物资公司在采购开采石油需要的各种物资时能够制定科学的价格标准,从而能够降低价格风险,为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已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有效应对价值与价格波动供求关系的策略
(一)提高油田物资公司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国内物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国际物价大幅度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相应的物资市场也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按照经济学价值理论来说,那些生产条件好,努力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那么油田物资公司务必要从公司整体的发展水平出发,时刻关注物资市场的发展动态,从而灵活调整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对于本公司经营管理的不合理之处要加以改进与完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掌握核心技术,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那么就能够沉着稳定的面对各种价格风险,从而把握采购开采石油所需物资的价格先机,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要按照价值的客观发展规律正确对待采购价格
从当前物资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物资需求量仍然很大,导致供不应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通过制定价格机制来调节物资价格的过大波动,使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具体到油田物资公司,必须要严格按照价值的客观发展规律办事,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长效价值发展体系。同时可以利用现达的网络信息平台,时刻关注开采石油所需物资市场的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经验理论,指导油田物资公司的采购价格。同时对未来石油物资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远见性,做好应对处理措施,一旦出现价格风险,能够立即采取方法加以解决,以降低采购价格风险给本公司带来的损害。
(三)制定有效的油田保护政策,并使用批量采购方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其中的各个企业公司都深受激烈竞争的巨大挑战,因此,制定一定的油田保护政策是及其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大型油田都会有许多专用的油田物资生产厂家,为了特殊的利益,双方共同合作与发展,对生产供应商采取了适当的内部保护政策,这样就能够避开一定的采购价格风险。此外,油田物资公司在采购过程中,可以使用批量采购的方法。采购单件物资和多种物资的价格肯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油田物资公司可以批量采购所需物资,从而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实现资金的优化利用,从而以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商品,进而能够在长期发展中,以绝对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国作为一个物资消费和物资进口的大国,在当前国际物资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物资的风吹草动都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而油田物资公司作为石油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发展实力,弄清楚价值与价格波动以及供求关系对本公司石油物资采购价格的影响,并能够根据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使采购价格保持在稳定水平,以保证油田物资采购公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再英.油田物资采购价格管理对策探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2-13.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4
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必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走向成熟。色彩是精神文化的体现,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承载着表现美、传播美的重要使命,对大众审美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色彩在体现文化价值中作用深远。
二、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商业价值体现
美学价值属于艺术的范畴,商业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可以说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有时二者是对立的,但是设计却是在体现美学原理的同时又要考虑其经济价值,可以说设计完美的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书籍设计虽然是精神文明的代表,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去接受市场的检验,体现其商业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外观的好坏与否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书籍封面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第一印象,除了要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外还要具备其商业的价值。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书籍封面的好看与否无疑成为评定书籍优劣的标准。一本畅销的好书除了内容精彩外,它的色彩设计也要能够打动人心。在品种繁多的图书市场中,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怎样能让书籍脱颖而出与其他图书籍相区别,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体现商业价值的关键。
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不容忽视的。当你被某种色彩关系吸引的时候就会刺激到购买的欲望,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这就是色彩的魅力。书籍的种类非常广泛,不同种类的书籍对于品质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精装书籍由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在装帧的工艺与色彩的选择、印刷上也要求具有极高的精准性。相反一些快消类书籍如,杂志、宣传册等由于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看完既扔的特点所以为了节约成本,在纸张、色彩的选择与印刷上都会比较粗略。这也是符合商业价值规律的做法。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书籍设计中的各中关系,不能巧妙的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就算装帧再精致的书籍也会在书海中被淹没。另外体现色彩的商业价值还与潮流动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服装中有流行色之说,在书籍设计中同样有流行因素的存在。设计师在进行封面色彩设计时一定要关注流行动向。试想一本刚刚出版的书籍却配上了陈旧过时的颜色,会让人直接觉得是一本旧书而被市场淘汰。所以在商业价值的体现中色彩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漂亮的封面色彩关系可以提升书籍的整体美感,增加书籍的设计附加值并足可以成为商品销售中的一大卖点。
三、结语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5
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经济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兼并后的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企业效益的算术和。协同学认为:开放系统通过内部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可形成有序结构,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分转变成有序的整体合力,并形成整体功能,而这种整体功能所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是在子系统层次中不具备的。其中心思想主要是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内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适时调整,使其间关系和谐,从而产生整体增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平衡关系。经济系统以利润作为衡量行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经济价值标准与生态价值标准之间存在明显冲突。随着经济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与环境的不平衡关系也日益激化。生态经济建设正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协同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形成经济布局合理、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链引发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循环型社会,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可见,协同效应是生态经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势头良好,生态经济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经济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取得新的进展;同时生态经济学研究也不断发展,由定性分析开始向定量分析转化,由规范分析转化为实证分析,由均衡分析转化为边际分析。然而我国生态经济建设和研究尚属起始阶段,协同效应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方面表现为不协同现象。本文基于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从理论方法和实践运行两个方面,提出强化生态经济系统协同效应的看法。
一、生态经济系统中两个子系统间的协同
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与经济两个子系统间的协同,表现为生态系统不断地向经济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而又消化和处理经济系统产生的各种产物,它既构成了经济系统的基础,又制约着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经济系统的运行通过各种方式反馈作用于生态系统。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复杂过程。其关键技术在于调控系统内各组分间紧密配合,高度组织化,和谐有序,协同运行。
历史上只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效益,造成系统运行不协同,已给我们惨痛的教训;反之,只考虑生态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又会造成另一种不协同。于是许多学者致力于两个系统的协同效应研究。一种想法打算应用定量方法探究其最佳协同点,这就得从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起步。经济效益评估已有常规的方法,于是计算生态效益的创新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Costanza曾尝试评估全球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得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33万亿美元,而当年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生态价值远超经济价值,这一成果显示评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由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多面性,因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也具有多价值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的评价方法。但归纳起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评价方法分多种,其中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二是模拟市场技术,又称假设市场技术,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其评价方法只有一种,即条件价值法。但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现行的许多评估的方法都不甚成熟,亟待科技创新,寻求一个大众公认的、可信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只有评估生态效益找到合适的方法,探究生态经济系统内各要素的定量协同关系才可能起步。再者要探求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最佳协同点。尽管生态经济系统内组分十分复杂,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又是多变的,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研究难度很大,然而探求一种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并易操作的协同定量评价方法还是成为研究的热点。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两点:设计测定系统协同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反映协同程度的协调度函数。但是从众多可选的指标中,选择能很好表现系统运行状态的指标是较难把握的难题,许多学者基于区域自然和社会的特征,充分考虑资料的可获得性、研究尺度的大小、研究范围的大小、研究精度等要求,对众多的指标进行测算、比较、分析和论证,力图找出影响系统协同运行的主导因子,试图建立相对全面、相对科学的指标体系。现在已有很多研究报导,想法各异,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成熟意见。同样情况,协调度函数的研究,也有十多种思路,出现许多争议。总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测度尚在探索中,应作为前沿技术,依靠科技创新的支撑,继续深入研究,才可能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为准则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这一方法可以将许多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进行逐步分析比较,解决了大系统中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的提高,主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在发挥作用,而资源、环境等生态因素处于滞后状态。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却因资源、环境等生态因素的滞后,导致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增长缓慢。为此提出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对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模式进行根本变革,以求得经济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协同状态。据此,可以认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践行生态建设与富农增收协同发展的方针。
二、知识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协同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出版的生态经济学论著,只注重把生态环境纳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却没有把知识经济纳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同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经济学界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研究的一场攻坚战。知识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的协同,可以有效地把握经济增长的量与度,处理好经济适度增长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内涵融入生态系统之中,有利于两大系统结构的内在性调整,并促使其发生质变。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知识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可以促进资源加工利用长链化与精细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品质,大幅度地节约自然资源,降低资金投入与劳动成本,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序供给。我国工农业的资源消耗都很大,按2000年汇率计算,我国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0.43倍。仅仅将我国的能耗降低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我国现有的能源使用就可以使我国的GDP水平再增长一倍。我国粮食产后总损失率在15%以上,大大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标准,仅此一项损失就相当于近20年来我国年均净进口粮食的近6倍。通过知识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协同,突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技术瓶颈,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以节水节地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可以改变高消耗资源为节约利用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高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p#分页标题#e#
知识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可以产生新资源、新能源、新材料和替代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核能的发展,替代了大量的煤炭、石油等传统石化能源;光导纤维的广泛使用,使得导电金属在通讯产业的资源作用大为降低;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发展,部分取代了结构性材料中金属所占有的比例;电动汽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世界石油资源短缺的压力;应用新技术勘探矿产资源,使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增加。1945年末世界石油仅有剩余探明储量79.5亿吨,而到1998年世界新增加石油探明储量已达到2479亿吨,是1945年末剩余储量的31倍。由1939年到1976年,也由于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矿产储量不断增大,世界已探明的钴矿砂由81万吨增加到450万吨;铜矿砂由1亿吨增至3.7亿吨;铝矿砂由2600万吨增加到1.25亿吨;锑矿砂由89万吨增到163万吨。自然资源相对意义上是有限的,一旦与知识资源引发协同效应,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无限的。
知识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协同,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掘资源的内在价值,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如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和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的利用,大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益。然而目前我国“三废”利用率低,钢渣、粉煤灰、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率分别只有84%、48%、和38%,国外最好水平是100%;估计我国每年有300亿元的宝贵资源作为“三废”抛弃。传统种植模式只停留在单一粮食作物生产上,人类只能利用粮食作物中20%的籽实,而75%的其他有机物如秸秆、糠秕等绝大部分白白浪费掉。若充分利用我国粮食作物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或氨化处理成饲料,则可相当于生产2亿吨饲料粮。如果对这些农业废弃物能再作技术处理,提取其更有用成分,那就能大大提高其价值,如水稻和小麦秸秆中获得生物纤维能用于加工木材和一些纤维材料的替代品。据估算,全球每年所产农业废弃物中的生物纤维总量约200亿吨,远多于全球每年1.5亿吨化工合成多聚物的生产量;我国每年可产农作物秸秆约6亿吨,蔗渣和蔗梢约2000万吨,油料秸秆约3000万吨,将其用于加工纤维材料有很大潜力空间。这些说明知识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协同,既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又保证生态环境安全。笔者诊断分析了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耗水系数、禽畜粪便资源化率、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等列入主要障碍因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中浪费用水、滥施化肥以及废物再利用不力。采取知识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协同的手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据此笔者提出福建农业要尽快建立节水、节肥、废物资源化等技术体系,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走上一条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道路。
当今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柱,信息化构成了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信息技术可促使知识资源与生产系统更快地产生协同效应。运用信息技术,如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技术;产业数字化技术;遥感图象处理和解析、空间定位和空间数据管理等改造传统产业,使产业生产、管理、决策和市场实现信息化,更快引发知识资源与生产系统的协同效应,有利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福建的农业信息服务业尚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许多信息组织不健全服务不规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由于产前中介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不及时、不准确,农民一开始进入市场就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很突出,导致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乏力。这就需要加快组建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体系,针对诸多农户的需求,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最快捷的市场信息服务于农户,从根本上防止农产品滞销,达到农户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生态经济过程中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协同
市场经济在生态经济运行中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解决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及有效配置,从而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市场的运行实现资源与环境外部成本的逐渐内部化。这种市场运行主要是通过价值决定、供求导向、竞争调节相互关联的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务必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联系在一起,在资源产品的市场获益的基础上,重视资金、科技投入节约型经营,建起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施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品”,向节约型经济转变,使企业发展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高质量、无污染的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达到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政府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把社会和企业在消耗生态环境质量中的不等价交换,通过市场机制,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生态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有其局限性及短期行为等消极的因素。因此,需要将宏观调控机制引入生态经济建设之中,与市场经济机制协同运行,产生协同效应,以克服市场经济机制在生态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为此,要多渠道地把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协同起来。首先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务使经济建设不仅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且严格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协同在整体发展目标之中。其次制定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协同运行的各种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技术体系,如建立新的资源价值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再如建立生态环境资源税制,变自然资源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实现自然资源市场化,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建立资源产权管理制度,资源保育和生态补偿机制,反映资源稀缺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生态优惠政策,使之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于保证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仍然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生态经济实践过程中微层次间的协同
当前在实践生态经济协同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是创新构建循环机制,实现“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程,消除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主体的开环流程所造成的的负面影响,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不高于环境的容量或自净能力,达到经济和生态相容。其发展层次应从微观、中观到宏观,从小尺度的循环提升为大尺度循环,即从微观企业(农户)内的循环提升为园区(乡镇)的循环,从农业内的循环提升为三次产业间的循环,从园区内的循环提升为区域的循环。当前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中微层次的协同运行,中微观层次是指微观企业(农户)、园区(乡镇)和县域三个层次。微观企业生态经济过程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在本企业内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实现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农户生产生态经济过程是以生态学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物质循环原理,组织以共生互利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例如在果园中套种牧草达到提高地力、水土保持的目的,又以牧草喂牛、牛粪种蘑菇和制造沼气,以沼渣作为果园肥料,组成果—草—牧—沼—菌—肥复合经营,形成物质多级循环和能量多级流动的生产过程,既提高生产能力,又增加生态效益,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相得益彰。#p#分页标题#e#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6
关键词:城市价值;房地产价值;城市经济;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们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新纪元。新世纪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然而,城市竞争力一个内在的决定因素就是这个城市固有的价值。城市是房地产活动的场所与载体。不同城市的价值与城市房地产的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认清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统筹,合理地开发和指导房地产活动的进行,从而达到顺应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增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活力和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把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两者分而述之。对城市价值的探讨往往以城市竞争力为题来进行多因素的分析,而房地产价值分析则往往从传统的价值规律进行论述。也有学者对城市价值对房价的显性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仅仅从量上论证不足以揭示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城市固有的内在价值与不同城市的房地产价值,两者具有独立性,但同时也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城市价值本身就是城市所具有的资源和影响力的综合评估,为微观主体的房地产开发活动提供了隐性的竞争力,理所当然是主体和载体的关系。
一、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概念界定
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目标;反之,城市的价值同样也是由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城市价值可以描述为:根据一个城市的环境和区位优势,聚集利用和优化配置更多的资源,为所在地区和人们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等的能力。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房地产价值描述为:房地产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的市场力量,通过对人的消费和生活品质追求的导向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房地产包括房产和地产两个部分。所以,房地产价值也由这两个部分的价值构成。具体的房地产价值我们可以分解为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
二、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值的关系
(一)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外生影响因素。当今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而房地产正是城市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内部,房地产行业与城市的关系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主体而存,主体因环境而变。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房地产价值提高的根本保障。房地产价值的确立和提高依赖于城市价值的各构成因素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因素的促进,房地产价值就难以实现和提高。所以,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外生影响因素。
1、城市经济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城市经济是城市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运作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了该城市的购买力水平、资源配置和利用水平、配套设施情况等。经济全球化来临,商业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时代主题,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例子可以看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商业化越是发达和成熟。经济基础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城市的工业化使人们日益富裕,从而使人们的购买力不断提高,同时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上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使得城市自身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也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作为商品,房地产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被赋予了更大的价值。首先,经济发达城市中的地产价值和生产房地产过程中消耗的可变成本皆提高,这两种价值正是房地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城市的资源是房地产运作的基础,原材料的供应情况、技术资源供应情况、人力资源供应情况与基础设施情况都影响房地产的开发和运作效率,所以经济基础直接决定房地产价值的产生和循环;最后,我们知道市场化的程度和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发达的城市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市场化的程度和对外交流的能力对房地产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起到间接催化作用,使得房地产业不断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品质,传递价值。所以,城市的经济状况不但是一个城市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同样也是城市房地产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2、城市文化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毫无疑问,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城市文化作为一种价值概念,是城市具有的城市特点和文化模式,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城市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等等。城市文化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包含着自然环境、历史积淀、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方言等文化特色。当今社会的城市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文化在内的复合竞争,人们更多地从文化、景观、生态等角度认识城市、评判城市。城市要提高其竞争力,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个性,唯有发挥文化的独特影响力,才能树立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城市文化是怎样提升城市价值的呢?首先,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城市文化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起着统率和导向的作用;其次,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个新特点、新趋势。城市文化不仅是种精神活动,它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财富,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文化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面貌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统一;第四,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城市文化对房地产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首先,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的追求,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最基本就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要素的提高,优秀的城市文化在积攒城市人气、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房地产等基本生活要素潜在的价值;其次,城市文化影响着房地产产品存在的特点,城市文化作为一个物质和精神有机统一体,房地产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和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包含的价值成分其中一部分就已经在精神气质层面向房地产产品实现了价值转移;最后,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的追求,比如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历史积淀等的追求,间接地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
3、城市的其他要素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城市的其他要素是指除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外包括政治、地理、科学技术等一些其他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血液和灵魂,是城市实力的重要内容,对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氛围对其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经历了很多不同制度的更替,通过历史和市场的检验,从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包容的、开放的、具有活力的。这种积极政治氛围下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经济文化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市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房地产价值也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提升。地理要素也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地理优势通常可以表现在是具有战略地位或者交通便捷,那么这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通常都比较发达,房地产价值也相应的较高。中国沿海、沿江等地区和城市的房地产业往往比内陆的一些地区和城市的房地产业具有更高价值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各要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体现城市的价值。综合起来: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根本上讲,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外生影响因素,城市的价值决定着房地产价值。(图1)
(二)房地产价值是城市价值的内生影响因素。城市与房地产是整体与个体、载体与主体的关系,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讨论。城市价值决定着房地产价值,房地产价值同样也影响着城市价值。在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的发展处于基础性的位置。房地产是大众生活和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房地产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之一,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出来后就具有一定的价值,是城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其自然属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房地产的社会属性对城市价值的影响或许远远高于其自然属性。首先,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问题是城市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城市的和谐稳定关键是要保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住房的要求和住房的品质无疑就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次,房地产本身就包含很多独有的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文化中蕴含的建筑之美、科学技术、自然和文化景观、风俗习惯等,无不是映射出城市文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城市的价值。最后,房地产是一个城市的通俗名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了城市,而人们在对城市的选择过程中,最初的选择也是基于生活品质提高的要求,最直观的评判就是从城市房地产的评价开始的。(图2)
三、建议与启示
本文论证表明:城市价值决定房地产价值。政府应该明确地进行城市定位,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升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城市社会和文化建设,改善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增大城市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和推广。另外,政府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规划统筹,合理地开发和指导房地产活动的进行,使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相统一,顺应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从而打造出城市和房地产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价值反作用于城市价值,房地产价值是城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开发也应该用可持续的眼光,合理指导,优化配置资源,使房地产产品在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上与城市相统一并有所提高,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价值的目的。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中建六局四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