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化工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化工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职化工;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单纯地按照有机理论知识体系讲授课程内容不适合我院学生。结合实践教学经验,笔者对该课程做了如下探讨。
1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上升通道,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从学生特点看,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入学成绩低,基础知识薄弱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厌学、学习方法不当等。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习一技之长的愿望强烈。
2教学内容筛选与编排
有机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点众多、分散度高、理解难度较深、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1]。由于不同的专业对有机化学的要求不同,加之学生基础薄弱,为了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我们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围绕化工生产展开教学,将工业上常见的有机产品分为如下几类:①碳一系列典型产品;②烃类热裂解制乙烯;③碳二系列典型产品等。每种类型的产品作为我们的一个教学单元,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中从目标产物的命名、性质、合成、用途等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沿着结构―性质―用途―机理这种模式进行,指导学生可根据理论解释结构,结构影响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机理控制合成这种模式进行学习。在层层递进的学习单元中,重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内容。最终我们完成了知识的比较、迁移和内化。
3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2]。因此,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1)归纳法。在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背后,我们可以从官能团的水平上来认识它们。每种有机物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怎样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进行归类研究,这时就要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学习。
(2)比较法。一些机化合物由于结构上的相似性,其性质也存在相似的地方。为了能够掌握两类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使用比较法将两者区分开来。如在学完醛和酮这两类官能团化合物后,可将两类化合物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两类化合物的异同,加深对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3)演示法。实物模型比枯燥的文字叙述更加形象、生动,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实物模型,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立体构型教学,我们可以多选择一些直观的手段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感性认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法。以上三种经典的教学方法只是从知识的本身出发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法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突破了上百年来统领学校教学的“程序教学法”束缚,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解剖、场景模拟等方式着力从学生特征和教学有效性角度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思维和技能训练,然后是以重点、难点为核心组织专题教学活动,开展讨论式教学。
4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存有片面性。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应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平时上课表现、学生是否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对于拓展性的知识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以读书报告方式来解决。此外,实验动手能力也应该是有机化学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规范的操作等都可以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最终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有机化工专业范文2
一、依托课题研究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认真组织
我省幼教学会“十二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并推荐优秀、有价值的课题参加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对通过立项的课题进行分类分片,注重不同类别、不同片区课题的过程指导。
二、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指导,推进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积极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指导各地按照下发的《江西省乡镇中心幼儿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建设或改建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快乡镇幼儿园的建设。
2.积极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以结对帮扶、教学观摩、跟班培训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全省第三届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
3.继续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做好省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活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进行推广,让全省农村幼儿能享受优质教育。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提升办园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1.开展2011年度教师案例和论文评选工作,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学习和贯彻《纲要》实践经验征文评选”活动。
2.积极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优秀省级示范幼儿园、省级示范幼儿园的评估和复评工作。
3.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全省第五届幼儿教师技能技巧竞赛活动。
4.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全省幼教行政干部和省级示范园园长的培训工作,推进幼教队伍建设工程。
5.组织开展《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培训,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的指导。
6.协助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继续开展以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依托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试点工作。
7.继续协助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做好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重新统计、新会员发展和会费的足额收取工作。
四、加强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全省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
1.配
有机化工专业范文3
关键词: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迄今为止,国内增设该专业的高校最多只有两届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相对不够成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办学经验不够成熟,二则课程体系不够成熟。而且,教育部也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因此,研究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是摆在新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
在研究和制订专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获取了很多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的教改文章和有关资料。通过综合研究和分析发现,虽然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强调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范围;厚基础、宽口径;基础教学平台加模块化课程等。但是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设置也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甚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有效地支持专业培养目标;
(2) 与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差不大,缺少专业竞争力。
(3)学生接触专业知识过晚,造成低年级学生感觉迷茫,学习没有目标和方向,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4) 科目林立,课程内容重复和老化。突出表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5) 缺少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
(6) 过分强调和注重知识结构,很少研究和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和认知过程。
那么,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必须从培养目标入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将对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专业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2专业培养目标模型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依据学生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制定,专业知识结构是和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而专业技能又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就必须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目标。
显然,培养目标的定位至关重要。但我们认为专业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柔性的和动态可变的,并且是多元的。鉴此,我们建立了如下的专业培养目标模型:
专业培养目标=f(专业知识,技术发展,社会需求)
该模型反映出:专业培养目标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能够对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针对我校新招生的网络工程专业,我们一方面去全国很多高校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从事的职业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走访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各类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特点和技能要求。最后结合专业特点和网络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网络管理员、网络程序员、系统集成工程师和电信工程师。
3专业知识结构模型
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细化为1~N个职业目标。不同的职业目标具有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因此,这需要首先对职业目标作出选择,然后确定应当掌握的相应的职业技能。而某种专业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稳固、高效的知识结构作保障。我们建立的专业知识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技能性知识的取得离不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之上,而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又构筑在共同的公共基础知识平台之上。该模型的特点是:层次性强,功能清晰、明确。
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
专业课程体系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导出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和实验大纲,继而合理配置和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开展专业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所期望的培养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如下:
(1) 尽早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目标规划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和实训等环节使每位学生及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选课。使每位学生学习的目的清晰、明确,不再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而迷茫,进而提升学习的兴趣、增加努力的程度。
(2) 在教学组织中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为原则,充分体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
(3) 坚持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4) 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科学地处理好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5)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留有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地、健康地发展。
哈佛大学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通过分析发现:就在于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为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我们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5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特定的培养目标对专业技能具有特殊的要求。作为网络管理员需要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网络性能测试与优化,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病毒防范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作为系统集成工程师需要掌握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无线网、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作为电信工程师需要掌握程控交换机、电话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作为网络程序员需要掌握套接字编程、网站设计、J2EE和.NET程序设计、C/S结构和B/S结构程序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
专业技能性知识主要通过对应的专业成组课并辅以专业选修课来获得。而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公共基础知识则分别对应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公共基础课,经过反复设计和不断优化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按照以上模型和方法建立的面向专业培养目标(职业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专业培养目标明确;②对应的专业技能清晰;③专业基础平台非常雄厚;④课程的模块化特征非常明显。以此开展教学,将促使原来较为盲目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和更加高效,将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获得更加有效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具有更强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竞争力。
6总结
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不同的专业技能,不同的专业技能来源于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而符合社会需要、适应人才发展的专业知识结构则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保证。相信,本文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模型和知识结构模型以及我们由此确定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对各高等院校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和开展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雅斌.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73-74.
[2] 黄荣亿. 采用专业目标倒推法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J]. 科教文汇,2007(7):130-131.
[3] 龚怡祖,陈万明. 大学课程体系构造与大学课程资源配置[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O):53-57.
[4] 王红梅,王涛. 对高校课程体系的理性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47-49.
有机化工专业范文4
[关键词]应用化工专业 中高职 课程衔接
[作者简介]李晋(1963- ),男,河南西峡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助理,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四川 泸州 646005)张丽萍(1965- ),女,河北行唐人,川安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教育。(四川 宜宾 644219)李丹(1992- ),女,四川宜宾人,成都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四川 成都 610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项目 “化工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12C39,项目负责人:李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43-02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对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进行研究。
一、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存在设置各自独立、相互分离、课程内容重复、实践能力不衔接等问题。
1.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严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无机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等。四川化工工程学校化工工艺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无机物工艺、有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学。通过对比中职和高职化工专业的课程,高职应用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几乎包括了中职化工工艺专业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率达到了80%。这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是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课严重脱节。中职和职高的毕业生在普通文化基础课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或职高学校学习,学校虽然开设了高中的普通文化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但学习的内容、深度、课时数都不能满足高职相关专业的学习要求。中职学生在文化基础课方面的知识点不全、基础薄弱,在考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感到比较困难。
3.未建立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目前,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自己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方案;中高职学校未能遵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开发贯通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体化方案;课程开发未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未建立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国家、地方和行业也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教材,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不统一,不能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4.中职学生升学愿望调查。通过对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7所中职学校的化工工艺专业的3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78%的中职学生有升学愿望;在希望继续升学的中等职业学生中,有87%的学生选择“升学后继续选择本专业”。中等职业学生升学后的顾虑是:80%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够,特别是担心文化基础课跟不上;73%的中职学生担心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费用较高,无法完成学业。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原因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分析。依据人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人的认知学习呈等级型和累计型规律,已掌握的低级知识、智力与技能是高级知识、智力与技能的前提条件。中等职业课程是高等职业课程的学习准备期,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发展和提高,中高职课程的内容衔接应遵循人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依据人的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的动作技能形成是一个累积性学习和实践的长期过程。按照人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可分为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从其形成过程看,两种技能分别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因此,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人的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要求。依据人的身心发展次序性与阶段性关联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次序的,是一个由低到高、连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则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次序性与阶段性关联规律,在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时,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次序性规律,由浅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年龄段的阶段性特征,做到因人施教。
2.未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由于未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各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来划分课程范围和规定教学内容。部分高职学院不顾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这两类不同生源的知识、技能背景的不同和差异,采用相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造成了中职、高职课程的部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
3.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过全,造成中职和高职教学内容重复严重。有些职业院校开展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化教学,但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相比,仍有相当距离。
4.中职与高职学校未建立有效的沟通与衔接机制。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以招生和考试环节为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环节则缺乏互动、相对独立;未开展应用化工专业层面的沟通与衔接;中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未开展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使得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缺乏课程体系衔接的基础。
5.国外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模式的分析。美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模式采用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并且主要依靠社区学院来实施完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体化体系,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相互衔接,特别注重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建立起中高职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英国采用国家确认职教与普教文凭等值的中高职有效衔接模式。英国实行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学分互认管理制度。德国双元制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主要通过阶梯式综合性的职业课程来实现。
三、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职和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建立结构合理化的制度和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中职和高职衔接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应用化工专业与化工产业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教学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衔接。在衔接中,要发挥政府、行业的指导作用,整合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建立有效的衔接合作机制,在课程、师资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相互衔接的评价指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有效衔接机制。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设计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协同性原则、学分互认原则、可持续提高原则、终身学习原则。通过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实现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的一体化,提高课程衔接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1.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建立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是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教师深入化工企业一线实地调研,和企业专家一起针对应用化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逐一进行细划和分解,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以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作为主题学习单元载体;形成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
2.建立中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建立和完善中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明确各中、高职院校、化工企业的职责与权利,健全职责机构,建立成员单位院校长经理会议、课程衔接教学工作会议等例会制度。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生产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生产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课程设计遵循职业能力本位的质量关,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生产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应用化工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统一的、相互衔接的中高职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到课程中,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3.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专业学分互认机制,实施学分制管理。应用化工专业的中职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业成绩、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认可,相应课程可以免修,并折算成有效学分。高等职业学院应根据生源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分标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要增大文化基础课程学分比例,减小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比例;对于普通高中的生源要增大专业课程学分比例,减小文化课程学分比例。各高职学院须加强学分制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等相关工作。建立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沟通机制,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程度,规定职业教育层次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有机化工专业范文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气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机设计、高低压电器、电机控制、智能化电器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建筑供配电等。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计算机软件实践及硬件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仪表、机械、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2、机械/设备/重工;
3、建筑/建材/工程;
4、新能源;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房地产;
7、其他行业;
8、汽车及零配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师、电气设计师、技术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电气工程师;
2、电气设计师;
3、电气设计工程师;
4、电气技术员;
5、技术员;
6、机械工程师;
有机化工专业范文6
1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涉及范围很广,存在内容多、知识点多、结构复杂、反应类型多样、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这就使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效率下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对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重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学生入校时化学基础知识差异大,学习起来较困难,也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学时有所压缩,导致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程教学信息量日益增加,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对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摒弃“填鸭式”教学讲授方法,要因材施教,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精心安排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2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课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立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变换各种教学方法。
2.1知识点设计法
各类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巧妙设计,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单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教学中,正常情况下护理学、生物科学、生物教育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内容授课为4学时,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授课为6学时。对于前者学生会感觉到教学内容过多,时间紧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对某些知识点的巧妙设计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烯烃、炔烃的命名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烷烃命名的规则,之后简要说明烯烃、烷烃在命名规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系统命名法进行命名。做了这些知识铺垫之后,再设计提问:有顺反异构的不饱和烃如何命名?当双键两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基团不相同时又怎样命名?以此引出顺反命名法与Z/E命名法。这样,通过巧妙设计知识点,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主动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很轻松地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
2.2归纳总结法
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中,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化学性质丰富,有机反应形式各异,变化万千,且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很多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记忆,却事倍功半。这时,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从个别反应中找它们的共同规律。例如贯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始终的有机反应历程问题,是学生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重点内容。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有机反应比喻为有机化学的“词汇”,而反应机理则类似于有机化学的“语法”。反应历程根据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可归纳为两大类:即自由基反应一由共价键均裂成带单电子基团引起;离子型反应一由共价键异裂成带正负电荷的基团引起。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系统的归纳,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自由基反应:(1)自由基取代反应,如烷烃的卤代反应;(2)自由基加成反应,如烯烃在有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的自由基加成反应;离子型反应又分两类:一类是被亲电试剂进攻的亲电取代反应(如芳环上的硝化、卤代、磺化反应等)和亲电加成反应(如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另一类是被亲核试剂进攻的亲核取代反应(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SN1、SN2)和亲核加成反应(如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以及β-消除反应E1和E2(如卤代烃脱卤化氢反应和醇的分子内脱水)和α-消除反应(如卡宾的反应)等。这样,借助反应历程作为贯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主线索使知识系统化,避免死记硬背繁多的有机化学反应,帮助学生把许多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的反应通过反应历程相应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2.3多重导入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课堂教学的开头,它起着酝酿情绪、提示内容、带入环境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一个好的前提保证。有机化学是一门以描述性知识为主的学科,大量的基本资料可由结构、性质和合成三部分内容来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和合成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课堂导入方式很多,如有通过演示实验、分子模型等直观导入;有通过化学史来导入,例如脂环烃环的张力学说、苯环的结构等。而提问式导入经常出现在章与章、节与节之间关系紧密、前后连贯处,归纳式导入则在总结前一节的教学内容或习题、实验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而导入新课。更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是事例式导入。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可运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例子来引入。例如学习酯类化合物时,可以从水果蔬菜的风味品质来导入,如乙酸异戊酯是香蕉的香味,正戊酸异戊酯是苹果的味道,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是梨子的香味,丁酸乙酯和丁酸异戊酯是草莓的味道等。类比导入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好方法,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对宏观物体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可从宏观物体作类比引入微观世界。例如在讲授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对映异构现象时,可以从镜前的物与像,山水画中的倒影以及人体的左、右手等非常相似但不能重合来说明分子也有镜像关系的存在。在讲到外消旋体与内消旋体的区别时,展示一张非洲羚羊的照片,羚羊的两只角呈现出完美的内消旋体形状,一个物体,不可拆分。帮助同学们记住内消旋体纯物质不能拆分,外消旋体是混合物,可以拆分等知识点。
2.4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取知识。学生探究活动是以思维的激发、深化作为手段进行的。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问题意识驱动学生思维,而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诱因,人一旦对某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产生困惑、怀疑、焦虑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就形成了。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巧妙营造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例如在讲授卤代烃消除反应机理时,由于卤素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造成β-H变得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卤代烃易于脱去β-H而发生消除反应。如果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卤素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α-H要比β-H更为活跃,那么为什么不脱去α-H呢?听到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提问给予肯定与鼓励,然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了解α-消除反应与β-消除反应的区别,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又如当讲到卤代烃消除反应的主要产物取向遵循扎依采夫(Saytzeff)规则,即主要产物是双键碳原子上连接烃基较多的烯烃,也有学生可能会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主要产物可以是双键碳原子上连接烃基较少的烯烃呢?这就可以进一步引入对“扎依采夫烯烃”和“霍夫曼烯烃”的讨论。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