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29

现代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语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不断积累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方法与措施。本文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十分关键,只有解决了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见证了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了逐渐提升的过程。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随着现代教育地不断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就将对目前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师难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想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活动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按照教学计划进行,随着现代教学地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使教师陷入两难。教师如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可能会与教学计划相脱节;如果按照教学计划的步骤展开教学活动,可能会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生冲突。部分教师难以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本来就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对学生就更加没有吸引力。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是当下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长时间处于无趣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势必会昏昏欲睡,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能力不足,难以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课堂教学本身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没有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虽然很多思想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但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教材上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难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的深刻内涵。同时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这就使学生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初中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观察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才能不断地产生矛盾,不断地进行思考,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才能逐渐得到提升。而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状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没有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是现在课堂教学的要求。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感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升华。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无法进行独立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

为了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之间的矛盾,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计划虽然对教学活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完全依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计划只能对教学活动产生指导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学语言的幽默度,使整个课堂教学都充满欢快的因子,同时教师还可以讲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感觉到轻松与快乐。总之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不断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两个途径。途经一,教师将生活中的例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解语文教材上的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思考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使学生通过知识点思考实际生活,在二者的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途径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自然会联想到学习过的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四)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2

一、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

(1)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制不到位。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

(2)教育教学观念陈旧。现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教育教学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老旧模式,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增加体育课的教学数量和质量。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比较偏远,观念更新的速度比较慢,还无法真正明确体育对初中生良好发育的重要意义,使得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据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认为语、数、外等所谓的专业知识才是教学重点,体育教学没有必要。这样一来,就使得农村初中生的体育课时越来越少,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

(3)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往往存在着过分重视运动技术教学,而忽视健身知识以及体育精神培养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安排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竞技运动中的规则对学校的体育教学以及课外活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但是规则过分严密以及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会使学生进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竞技运动对于学生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但是要能够进一步符合初中学生的现实情况,改善教学的效果。同时目前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也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忽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现象,存在着不能够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差异而进行教学等方面的问题。

(4)学生对体育课热情不够。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没培养出来,多数学生热情低,本来初中生好奇心强,在加上农村孩子见识面窄,是很容易激发起积极性的,但因体育教师多数上课热情不够高,加上放羊式教学负作用,学生多数认为体育课就是玩,部分热情高的学生因长期得不到鼓励和指导,因遇阻而丧失上进心。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跃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一定要找到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积极争取政府各部门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从而解决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体育教师也应积极思考,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为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教师也应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更新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确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保证其他知识顺利学习的基础。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学校可以加大培训力度,让教师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宣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即积极引进城市优秀教师到学校进行授课,与他们建立兄弟关系,并派遣有能力的教师到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学校进行沟通交流,转变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我,利用业余时间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3)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关系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关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要能够部分符合地方特色以及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吸取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展示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以及新兴的体育项目。选择既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能够改善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内容,实现体育课程本身应该具备的功能。

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3

精益来源于精益思想和精益实践,精益可以应用在各个行业,从制造业、医学,到创新产业、个人成长等,当然也可以应用于解决教育问题。精益是一套工具、一种管理系统以及一种能够改变教学组织和教育管理的方法。精益是一种方法论,能够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浪费等,使得学校及教师为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精益是一种思路,重新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价值流,重新思考教育教学的价值。精益教育的本质就是应用精益思想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消除教学过程中的浪费,抓住教学中的真正价值流,提高教学效率。

精益实践是指从问题开始,进入实践现场,探寻解决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通过从问题开始,在进行“问题—假设—方案—验证—结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行动,验证问题解决方案。优化生产流程和行动过程,消除浪费和损耗,找到真正的价值流。

本文主要通过精益教育探索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可能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问题、情境、知识点、行动。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问题和情境是相互关联的,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是由一个现实情境铺垫的,现实情境可能是源于生活、工作或学习,也可能问题和情境是联结在一起的,必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场域;另外,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应用某个知识点;当然,一个知识点也可以解决多个问题;站在孩子们学习的视角,要思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应该分析问题所处的情境,在行动中应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学习者个体才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这是教学设计中很关键的几个要素。

精益教育实践环

精益教育是针对教学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建立需求假设,设计一个解决方案,行动中验证假设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出结论。因此,形成“问题—假设—方案—验证—结论”的教育实践环,如图1所示。

如果我们发现教学活动中的某个问题,如发现团队协作问题,我们可能会引入游戏作为解决方案,在课堂行动中验证这个方案,并得出是否有效的结论。这是精益教育实践环应用于具体教学问题的体现。

精益教育案例——《造纸桥》

我们使用精益教育实践环来设计和实施了《造纸桥》这堂课,详情参见本刊2013年第一期文章《造纸桥——跨行业教学活动的设计体验》。在《造纸桥》这节活动课中,经过四轮教学设计和两轮教学行动,课堂教学实践验证,找到了具体的问题,我们试着做了解决方案,进入课堂尝试解决问题,得到验证的结论。我们的确让孩子们设计出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符合要求的纸桥。为了解决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们建立的假设是: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造一座桥?要做成什么样子?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给孩子设计了《山姆大叔的故事》。由于纸桥制作过程要求产出产品——纸桥,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也就是利用问题引导是否可以最小浪费、最大节约,第一轮教学活动设计,我们采用的是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纸桥,后来,从问题根源出发,我们选择了只需要孩子们制作桥面,不制作桥墩。经过教学验证及孩子们的表现,得出结论:《山姆大叔的故事》解决了孩子们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1.发现问题

精益教育强调解决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第一轮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知道怎么来设计桥,到底设计一个怎么样的桥,目标不够明确。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情境,我为什么要造一座纸桥?于是设计了一个真实故事,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在美国的西部有一个大峡谷,山姆大叔住在大峡谷的西面,他每天需要开车一小时到大峡谷东面的采石场去工作。现在,我们要帮他设计制作一座桥,让他只用5分钟就能从他的家开车到采石场。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大峡谷宽25米,而山姆大叔和他的车加起来重量是两吨,那么我们若要帮他设计这座桥,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在这堂课上,请孩子们来做一次桥梁设计师,为山姆大叔设计一座桥,用报纸、胶水和不干胶等来代替造桥的木板、钢材和水泥等材料。桥的要求:跨度不小于25厘米,宽不小于5厘米,承重至少200克。

教师提出制作纸桥的要求,并检验制作的纸桥是否解决山姆大叔的问题,也验证设计的纸桥是否满足需要,详见图2精益教育设计模式。通过切中研究问题,以改善后续教学环节,设计桥梁阶段孩子们急急忙忙动手制作,常常忽略设计图,而在动手制作阶段孩子们没有达成共识,根据自己的感觉造出“空中楼阁”,作品展示阶段,孩子们评价没有评价标准或过于主观等。

2.建立假设

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假设。此教学活动设计中,假设孩子们清楚制作一个怎样的纸桥,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办法,去实现制作一个这样的纸桥,最终,也一定能够设计和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纸桥。

3.制定方案

教学过程是由导入、讲授、探究、制作、展示作品等一个个环节组成,而这样一个教学流程哪些地方是可以优化和改进,哪些步骤是可以不要,哪些步骤是需要加强的?怎么能够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受益?这些是摆在教学设计中最大的问题,也是改进教学价值流中最关键的环节。

以《造纸桥》为例,一开始并不是从问题导入课程,而是从身边的“九眼桥”、“哈尔滨大桥坍塌事故”等来导入这个课。发现这样导入课孩子们不清晰怎么来设计桥,到底设计一个怎么样的桥?我们加强了问题导入环节,教学过程是从探索问题开始,从一个具体的、可测量的问题开始,以这个问题为缩影,开始让孩子们探索设计纸桥、动手制作纸桥和展示纸桥。那么,从一个问题开展的故事,是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又针对教学价值流中的设计环节,做了加强,给孩子们打印了《桥梁设计表》,让孩子们将桥梁设计的草图、修改图及最终图都画在设计表中,强调设计思维,加强引导设计,便于制作和展示时观察。制作环节中,取消制作整个纸桥,而换成只设计桥面,桥墩由老师现场提供。团队重新设计了这堂课的导入环节,重视设计环节,减少制作纸桥的时间。因此,解决了关键问题,消除浪费和损耗,找到真正的教学价值流。

4.行动验证——进入课堂实践场

精益实践强调进入实践场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最初的教学活动设计到教学活动实施,Thoughtworks产品设计师张玳两次进入真实课堂教学场域,去解决老师遇到的问题。

针对小组合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在制作纸桥之前,各组先选出组长、材料管家、时间管家和记录绘图员,组长负责协调好各个同学分工和协作的关系,材料管家负责管理材料及节省材料,时间管家负责提醒大家把握各个阶段的时间,记录绘图员帮助填写设计表。以下是李双君老师的教学体验:

他(张玳)的设计方案中我很认同三方面:首先以一个故事引出了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更具体明确的活动目标,这一点很值得借鉴。随后就进入学生对目标要求和材料条件等的分析阶段。其次我赞成张玳提到的“培养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从分析问题入手,而不是盲目地开始设计和动手操作”这一观点。他的教学设计突显出了这一点,且用具体的问题、追问方式达到了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目的。另外就是他建议时间也交由学生“时间管家”来控制提醒,材料的合理利用交由“材料管家”来负责调控,我也意识到有必要培养锻炼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同时,考虑到实际的学情、我自己备课的习惯、教学特点等因素,我在张玳设计纲要基础上做了些修改,主要是进一步细化明确了一些具体环节和教师语言。后者主要是为了避免自己在教学语言上若不作相应预设就容易出现“散打”的现象。另外,配合教学设计的改变,上课用的PPT和学生所用桥的设计表都作了相应修改调整。

随后在上周二(11月27日),按照这种新的课程设计,我又在六(2)班执教了《造纸桥》一课。总体感觉学生在分析、设计阶段如我们所愿有了较大进步,有序和有效的思维活动更多了。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我感觉课堂在从学生的制作后期到展示交流之前这段时间不够紧凑高效,否则还可以节约一些时间出来;有的小组合作还不是很默契配合;一些小组的时间管理员和材料管理员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这跟平时缺乏这方面训练有关;师生的时效观念都有待提高……

5.得出结论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发现这堂活动课孩子们的设计图明显优于上一个班,设计图有草图、修改图和最终设计图。其次,孩子们只设计制作了桥面部分,最后搭在老师提供的“桥墩”(代表峡谷两岸)上来测承重性。和之前上课的班相比,作品的结构设计明显优化了,承重性好了很多。采用精益教育实践环我们得出的结论:设计的行动方案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精益教育实践环中,或者得出另一个结论:解决方案不能解决问题,则需要重新设计解决方案,重新验证。也有可能是问题不明确,或假设不正确,也就需要重新寻找问题,再次进行假设,再依据精益教育实践环逐步思考和行动。

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4

关键词:网络教研 ;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0-30320-03

The Study About The Mode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Network Based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its Practice Strategy

ZHANG Cheng-kunGUAN Yong-juan

(1. S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Arts, Suzhou 215104,China;2.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ingxiang337055,China )

Abstract: Network based research on teaching is a kind of digital research. It meansall kind of academic research staff 、teacher and student held personalized and open activities through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It changes old research methods on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s inevitabl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try to put forward a new model of the network based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its practice strategy.

Key words: the new-curriculum reform , network based research on teaching ,teachers'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1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改实施及发展的需要。因此,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于是网络教研应运而生,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

网络教研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但由于网络教研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够成熟,在国内目前的研究还不多。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开展网络教研,来克服传统教研的弊端,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本研究课题拟定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网络教研探究,研究重点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网络教研的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

2 研究综述

2.1中小学网络教研发展的几个阶段

(1)静态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常规教研活动方式为主导,网络教研作为必要的补充,资源以信息为主,基本没有互动内容。参与范围仅是圈内的少数老师,没有学生参与。如HTML静态页面信息。

(2)动态建设阶段。注重交互,面向全体教师,参与者众多,且有部分学生参与。如BBS论坛

(3)学科教研阶段。老师除了上传共享资源之外,开始就教学问题进行在线网上研讨,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的网上答疑。

(4)全面发展阶段。由单一学科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包括师生、家校互动等等。

2.2 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教研在某些大城市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在全国各大城市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人在全国几十个大城市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以便更深入的把握目前全国大城市网络教研现状以及大家对网络教研的认识、态度等。数据库共收到586份网络用户提交的问卷,有效为574份,有效率约为97.95。经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教师对网络教研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些教师思想还没有根本性转变;许多教师不具备网络教研所必须的信息素养。尤其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在进行网络教研活动时,缺乏一定的网络教研实践模式以及实践策略的指导,真正能满足教研要求、功能强大的网络教研平台屈指可数。要想为网络教研插上腾飞的翅膀,必须有更多的相关理论为其保驾护航。

3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网络教研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

3.1 理论依据

3.1.1 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就是对具体学习目标具有认同感,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归属感,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共同体个体或组织的成长为目标,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以相互作用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来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的学习集体。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学习形式,即通过学习共同体倡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将之视为一种组织关系,即通过它来考察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将之视为一种教育存在方式,即将学习共同体推而广之,认为它是自古以来的一种教育存在,各种形式的教育都是它的特例或应用;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学习环境,正如它所试图构建的学习的各种支撑条件。

网络教研也是在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指导。

3.1.2 反思性教学理论

1933年,杜威发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其中就针对反思性思维做过相关的论述。首先他把反思性思维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知识的形式,根据其支持理由和倾向得出的进一步结论,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和细致缜密的思考”。

反思性教学理论对网络教研有重要的启示。在对反思性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认识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贯穿于网络教研的全过程,是网络教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主体又是受教育对象。要成为反思性的研究实践者,教师应把自己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研究行为以及研究效果。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形成对要研究的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成为真正教研的主人,克服自身的盲目性以及被动性。

3.2 运行模式

中小学网络教研的运行模式是对网络教研活动包含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过程的理论描述。本文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共同体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以及本人对曾经参与的网络教研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教研的实践模式,见图1:

图1 网络教研实践模式图

(1)个体反思,提出问题

这里的个体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简单单的“回顾”,在实践活动中,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反省、思考、探索问题。但是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可以构成课题,这些问题应该是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自愿申报,组建团队

中小学教师在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进行课题的申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问题的所在,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问题的解决。个体教师在进行课题申报后,管理员在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之后给予个体教师一定的权限。申报通过的个体教师,可以在网络教研平台上自由地进行团队的组建。这样,所有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员都可以申请参与针对此课题的教研活动。

(3)共同研讨,确定主题

在团队组建之后,通过网络教研平台,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此次探讨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这样可以使整个团队对要解决的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共同研讨,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加明确,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4)活动准备

在共同研讨,确定主题之后,成员要搜集、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同时,对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的成员要进行简单的培训,尤其要让他们能够熟练的使用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研活动。本环节为接下来教研活动的开展做了前期准备。

(5)方案设计

网络教研具有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等特点,所以要保证网络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要精心设计出周全详尽的解决方案。设计要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应以大量的事实以及调查研究为前提。

设计出的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多个解决方案,然后再进行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方案设计好之后,还应不断的修改与完善。

(6)组织实施

实施阶段是网络教研的最重要阶段,在实施之前要进行成员的分工,分工要充分考虑到成员的兴趣、爱好以及其特长,这样更有利于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协作精神,加强成员之间的协作,使他们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网络教研的重要特征,所以在网络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形成一个彼此交流、合作互助的“研究共同体”,成员在此共同体中不断成长。教研组长在整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组织、协调各成员的工作。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使整个教研活动顺利进行。

(7)反思评价

反思是网络教研活动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研究者批判的考究自己的行动与情景的行为。首先整理与描述,即对自己在整个教研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次对有关现象与原因作出批判性的评价、分析与解释。网络教研活动中的反思还应包括群体反思。团队成员考察原有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在反思中新感悟、新发现来修改原有的方案,然后再付诸实施,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8)展示结题

网络教研也是一种研究活动,所以最后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通常采用论文、报告、教育叙事等形式。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多的人检验。参与网络教研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撰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心得,让更多的人分享成功的果实。全国各地的其他一线教师可以访问,并对此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9)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网络教研中的同伴互助是指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自己与更多的学习同伴之间相互切磋、合作交流,共同的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一般采用三种形式进行实施:对话、协作和帮助。专业引领是指由专业人员介入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力求在较高层面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重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专业引领应用到网络教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为教师提供的一种支持和帮助。所以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贯穿于教研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3 实践策略

3.3.1 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形成网络教研“研究共同体”

“研究共同体”事实上是一个实践共同体,而对实践共同体的一般理解是:它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其所有的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个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在网络教研过程中,研究共同体应树立一种“问题即探究和学习机会”的信念,形成寻求问题解决最佳方案的的集体力量。研究共同体应围绕问题开展对话,在对话中应强调经验共享,同时,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支持、质疑和帮助,强调他们之间的鼓励和挑战,形成一个团结、友好、积极向上的氛围。使研究共同体的成员能够在这种研究氛围中不断的成长。

3.3.2 加大专业引领,提高网络教研的质量

网络教研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和进行的。它不仅需要从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总结,更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不仅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更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的参与。这是网络教研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主要包括:专家、教研人员、大学教师等。相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他们有高层次的学科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中小学教师长年处于教学的第一线,他们虽然不乏教学的实践经验,但在进行具体问题的研究时可能会无从下手。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教研不至于步入误区,使网络教研活动顺利向纵深方向发展。

3.3.3 个人反思与群体反思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行为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持有的观念、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研究的性质。在网络教研中要开展教研叙事研究,增强反思的过程性。教研叙事研究即是鼓励引导教师讲述自己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自己在讲述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4 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网络教研如火如荼进行着,人们逐渐的认识到探究网络教研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理论来指导实践。中小学网络教研为中小学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开了一扇新的门,让他们呼吸到了自由、清新的空气,为教研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钟和军.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4. 9.

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基础师资 通识课 PBL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 Teaching of Humanities General Courses in

Basic Education of Rural Teacher Training

――Based on the Building of PBL Teaching Mode

LIAO Junq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Humanities General Educ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 in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normal students has irreplaceable role to change their ideas, up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spects. Surveys show that there is a professor at Teachers College more casual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backwardness, lack of interest in issues such as student teaching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humanities, which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PBL teaching mode and the "effective teaching" philosophy highly fit,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he humanitie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Key words teacher basis; general courses; PBL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培养高水平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需要高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结合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其中,人文通识课程在师范生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成为包括师范院校在内的高校人文通识课堂的通病,如何提高人文通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本文拟就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人文通识课程的有效教学作初步的探索。

1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PBL教学模式

1.1 “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它认为教学不仅是艺术,还是科学。①即教学的内容是科学的,教学活动本身也能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的理论基础,并把观察、实验等手法用于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理论就此提出。尽管对什么是“有效教学”,目前学界还未达成共识。但研究者们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优化教学过程等角度进行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其中,美国学者巴巴拉・G・戴维斯在《教学方法手册》中的归纳具有代表性。戴维斯总结出四种有效教学类型:“(1)以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组织并解释教学材料;(2)创造学习的气氛;(3)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自我约束的学习者;(4)反思并评估他们的教学。”②这一归纳揭示“有效教学”要实现四大目标:“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组织教学内容;二是要优化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三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四是在经验总结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1.2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教学概念和方法,随后被广泛用于医学教育中。这一教学模式基于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的”。③它包括以下环节:(1)创设问题:教学内容被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2)优化情景:以问题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3)组织小组:学生通过组合建立学习团队;(4)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5)评价总结:最后教师评价并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化,学生由“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探究”知识,教师由“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咨询”、“引导”、“旁观”、“启发”,学生在思考、寻找、探索中习得知识和技能。

1.3 “有效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模式的对接

从上述“有效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模式”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二者产生的年代和基于的学理基础不同,但两者在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上有着共同的旨趣。表现在:(1)都强调教学内容(材料)的针对性;(2)都重视创建教学的情境(氛围)性;(3)都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都要求师生双方转变传统的角色属性。“内容”、“情景”、“参与”、“角色”成为二者共同的关键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效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模式”有着大致相同的底蕴,本质上都是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而追求教学目标的成效。

2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所涉学科庞杂,教授内容随意

一方面,人文通识课程涉及到人文、社科两个领域,教学所涉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诸多知识都涵盖其中。另一方面,大多学校把人文通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对每门课程分配16~30个学时。受制于学时限制,人文通识课程大都被上成了相关知识的“概论”课、“扫盲”课。教师教授内容随意,甚至无教学大纲、无教学进度、无固定内容,仅根据教学提纲向学生们灌输一些大框架,很多知识往往一带而过,让学生一知半解,与通识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驰。

2.2 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能力差

在师范院校的人文通识课堂还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师这个大“水桶”向学生这个小“水杯”直接灌输的过程。为完成教学内容,老师只管教,学生却不懂怎么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被视为“容器”,其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水平被置之度外。缺乏师生的互动,学生鲜见参与,教学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没有对知识的建构生成、没有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碰撞、对话,结果学生被限制了思维、窒息了智慧、萎缩了精神,不会学,也学不好。

2.3 学生缺乏兴趣,学习倾向功利化

从目前情况看,几乎所有院校都把人文通识课程纳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案中,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相应学分的人文通识课程。但学生对非专业通识课程的兴趣较低,对有些感兴趣的课,或者由于限选,或者由于内容太肤浅、或教学方法太呆板而失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旷课率高。另一方面,由于关系到学分,甚至涉及到评优、评奖学金,在考勤的压力下,学生出工不出力,在课堂上没有听讲,没有讨论,没有提问,满足于考核过关,学习欲望难以激发,功利心也就由此产生。

3 人文通识课程的PBL教学模式构建

3.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教学,而问题一定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与存在的。对人文通识课程,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生成问题。如在职业与伦理这门课上,针对“伦理观念与行为”这一知识点,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中小学接触过的“好”老师与“坏”老师,并公开讲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触发了学生的记忆与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自己应具有怎样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这样,学生融入了课堂情境中,开始尝试提出一些问题。

3.2 确定问题,设立目标

在上述情境中,师生要选择和确定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问题。所谓与主题密切相关,是指PBL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学目标与内容紧密相连,是把教学内容分解与转变为一个一个设计科学问题;所谓真实性,是把学生置于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上面的情境,我与学生共同确立的问题是:“教师应如何对待后进生(差生)?”确定问题就是为学生学习设立一个目标,其作用在于让学习活动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

3.3 建立小组,自主探究

PBL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面对确立的问题,可把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分为6~8人组成的小组,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学习。这里,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指导、咨询与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确定问题去搜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分析所设问题。在经过了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后,学生逐步形成了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3.4 课堂交流,质疑纠偏

通过小组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后,每个学习小组都拿出了对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在课堂交流的环节,主要是把各自解决问题的经过及解决方案呈现出来。通过讨论、交流,不同观点在呈现中相互交锋,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纠偏,补充、修正,一个“最佳”问题解决方案逐渐显现。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之间在分享观点的同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一环节同时加深了每个学生对当前所学理论问题的理解。

3.5 效果评价,总结梳理

一般来说,经过前面4个环节,围绕特定问题的解决,学生已习得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小组对问题的解答具有片面性,有些观点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偏离,有些探索问题的方式值得借鉴……这些都有待教师对对各组学习结果予以评价和指导,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经验加以总结,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对学生的片面观点纠偏,最终形成对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总结和评价这一收尾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目标知识和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深化。

本文系成都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11JG1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沈燕红.高职人文通识课堂“有效教学”的缺失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3(9):3-5.

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策略

引言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备技能。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小学相比较有大跨越的发展,需要更丰富更有深度的良性刺激,因此对数学的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初中学生的课程丰富多样,而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让学生学好数学并爱上数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最大化得传授知识,并同时锻炼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这是当代初中数学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

一、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还需要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数学额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方式,还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初步的有创新意识和实事求的科学态度。然而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尚有一段距离。

首先,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强导致学习兴趣欠缺。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的是自己如何把知识讲出来,而不是如何针对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造成老师费力的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的在讲台下听。没有针对自己的需求,需要重点讲解的地方老师一笔带过,已经理解的内容却必须听老师多次的讲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其次,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导致学习难度较大。数学知识相对抽象难懂,需要老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共同工作进行理解。例如代数内容与几何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就不同,几何需要更多的形象思维。

第三,注重知识讲解忽视思维能力培养。许多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习题讲解来代替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教学主体,注重的是老师如何组织课堂呈现知识,而不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授之于鱼”而非“授之于渔”。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假设本市某体育馆准备承办某大歌星的演唱会,邀请本校学生负责票务工作。已知门票的总预算,明星的出场费,以及灯光舞美舞台设计等成本费用,请同学们设计各个片区的门票定价,估算如何定价才能让承包商收回成本,定价之后又该如何售出等。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凭一己之力,学生难以出色的完成。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可以讨论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开放性问题的情境,没有绝对的正确方案,只有合适和更合理的方案。但学生可以在解决这样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实际问题中,学习建模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分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需要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独立研究难题:确立假设,查找资料,探索方法,实践方法,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动得去完成,老师的角色只是在必要时给予指引。研究课题一旦完成,学生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就会大大提升;不断成功和探索的过程会诱发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提高考试成绩、让自己有面子等等,而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科学难题等;形成假设、实践、形成结论、反馈总结经验,周而复始,加以老师的适当指引,学生逐渐会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实践经验,这极大地有利于科学的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形成。

(三)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优于成年人。也许在教师还不明白如何使用新科技技术的时候,学生已经使用娴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已经运用广泛,其优势一目了然。若教师还拘泥于陈旧的表现形式,就会让课堂缺乏活力,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这样的课程模式既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包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对有关问题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数学概念及方法的理解。如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C的大小与三边长度的关系充分地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观察对于a、b、c三个不同的数值,只有当a、b、c满足a2b2=c2时,∠C才会是90°。再如,学习立体图形时,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将平面几何的视角转化成为立体几何,教学难度大增。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立体图形,并让学生自己用鼠标操作图形的旋转翻转等,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变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合作交流,感性的习得并记忆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三、结论

数学相对抽象晦涩,但若对其理解并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之后又变得简单易懂了。所以初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钻研数学问题的精神,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师父引进门”,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修行靠个人”了。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把老师从繁重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节省出来大量的时间陪伴学生成长,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以及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

[2]吴王蛟.如何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