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1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 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 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 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 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 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 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
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 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 ,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 ,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 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 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 .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
(五)参观法。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 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 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教学原则;方法;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17-01
在当今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美术教学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即通过审 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对将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是极为有益的。要搞好初中美术教学,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初中阶段的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 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 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等。他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初中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尽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教学上又有其自己的一些原则。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二、美术课遵循原则及要求
1、审美性原则。审美教育,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贯彻审美性原则,应该做到:首先,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及教学总结,都应该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
其次,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引为重视。
2、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
这就要求教师在贯彻直观性原则时,应尽力作到:语言的表述应形象、生动,口齿清楚,能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要尽量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示范直观等,并能做到把握好关键,适时展现;要教给学生掌握好感知物象的正确方法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3、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贯彻启发式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教师必须胸中有学生。班上有多少学生,他们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如何,掌握的知识、水平情况怎样,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作到有的放矢。不墨守陈规。即所提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一些,形式变化要大一些,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应要求教师做到:正确认识美术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
三、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 ,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3
一、 通过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教学情境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际情境等等,情境的多样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和认知程度,教会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对待那些较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放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待那些较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掘他们学习中的潜力,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更有热情地参加到学习当中。通过情境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也会变得更加深刻。
二、 实时互动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当教师激发了学生互动的热情后,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学习活动。教师需要将自己的精力放到教学上,精心优化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当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好学习结构之后,带领他们通过老的学习结构学习新的知识,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使他们在成功学习之后可以享受到成就感。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参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交流、合作等团队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的深度,更使得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教师在活动中要起着主脑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进行及时的指导,在学生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教学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三、 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使学生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享受愉快生活、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当教师帮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上数学。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尊感,不能落后于他人,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使学生自己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去鼓励评价学生,比如非常棒非常好这些话,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真正地关注着他们。教师的评价方式可以不仅仅通过语言,也可以是多样的表达方式,比如通过画个笑脸,给学生大拇指等等方式来表现出自己对于学生的激励。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当教师看到学生错误的答案时,不能使用批评的方式去让责备他们,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及时地纠正,在表扬的过程中让他们自我纠正,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创新成为他们的一个常态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进步,让他们积累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想要学生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需要将曾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的单一目标转化成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思维方式全面提升的目标,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批判能力的多重整合,使数学课堂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的场所,而是一个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掌握新颖的学习方式、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平台。数学课堂中要求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要具备的,但是在大多时候教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一两道题的解题方式,而不是一系列的解决方法,这明显是不对的,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在我教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泳池问题拓展到一系列的体积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中掌握有用的学习方法。
五、 将数学教学环境变得生活化
(一) 通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可以感到更多的亲切感,更加贴近他们。例如,我在教《小数的加减法》时,我会将平时父母去市场买菜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来,设计一个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去买东西,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算一算的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去想这些问题,减少了心理上的负担,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用处和在生活中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堂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学数学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
(二) 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解决数学中的难题,并在他们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带他们到生活中体现一下数学的魅力,
把数学应用到他们喜欢的活动当中,体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做一些数学小游戏,比如我在教好学生《加减法的运用》以后,我就带着学生进行游戏的比拼,看谁算得快,对算得快的同学进行表扬,因为这样的小游戏,学生更加乐意去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变得更加的牢固。
教师可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拉近学生和数学距离的同时,更能够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去解决数学问题,去积极地探索数学,对于数学的运用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三) 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灵活地使用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每个教师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使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这个原则,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地、灵活地使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加强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让数学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帮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充实。
六、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一旦一个学生不喜欢一个教师,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丧失自己对于这门课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孩童时代,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形成一个对他們未来有着重大影响的观念,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后也难培养起来,所以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应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生活在一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才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才会愿意在课堂中聆听教师的教导。在我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孩子很多,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但是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们都有提升的机会,而我们就是他们的领路人,帮助他们扫清一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学生如果和教师产生了距离感,那么疏远就会不可避免,教师也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不能了解学生所缺失的东西,制订帮助学生的计划也会变得难上加难。因此,我们需要想办法增加学生与我们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全面发展。
七、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
为了增加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对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受到生活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要进行及时评估,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都有着针对性。对那些基础、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只需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能将基本的题目做好就可以了,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对那些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数学要有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培养他们更加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分层教育并不是意味着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相反的,教师应该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到这些学生身上,因为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大部分,要实现一个公平的原则,让这些学生有着公平学习的机会。因此,分层教育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59―01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原则和方法。
一、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原则
1. 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新奇度:也就是说一定要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例如,生动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录像视频等等。
2. 教学情境要有现实性。也就是说要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尽量使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素材。
3. 教学情境的呈现要明晰,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尽量使主题突出,无关的信息尽量不出现,不要让学生们的注意力被非主要因素“抢了风头”。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理解问题的含义。
4. 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因为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5. 情境引入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要多引入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二、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 创设纯数学化的教学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沉醉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教学“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再通过寻找规律,彻底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 创设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实践证明,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成有趣而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原则 方法 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加重视和关注,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系统与全面,还有待完善。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以前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1]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就是要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建立正确长远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换言之,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斥责与责备,而应该经过有效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问题,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所提出来的原则。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尊重性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即使学生拥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产生轻视的情绪,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隐私进行保护,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严格的保密,使学生能够在同学之间得到公平对待。只有保证尊重性原则,教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心理咨询。
(三)全面性原则
最后,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并不是针对于某个个体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心理教育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大众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不是仅仅针对与个别现象展开教育。
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给予特殊的帮助,要使其能够得到特殊的关怀,帮助其更快的克服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学生进行倾诉
倾诉法是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疏导方法之一,及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和心理问题,使学生放下心理沉重的包袱,同时也让教师掌握真实的信息,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和信赖感,愿意在教师面前吐露心声。教师必须要遵守尊重性的原则,面对学生的倾诉一定要平等看待学生,同时为学生保密。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倾诉才会更加直接,才会暴露更多的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
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安全感和爱。这也是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慰藉,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爱。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够感到温暖,才能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才能够在遥远的异乡获得精神上与心灵上的支持。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愿意信任自己,并接受自己的关怀。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关心,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关怀。[2]
基于此,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才会真正将教师当作朋友甚至亲人,进而获得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三)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性的活动,通过集体性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友谊,使学生受到其他同学正面积极的影响,进而保持乐观、积极和开朗的态度,逐步克服内心的心理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开展足球比赛。通过足球比赛,学生能够在运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缓解心中的疲劳,逐步克服心理问题。同时,在足球比赛中,学生还能够收获更多的友谊,使学生的交际变得健康。在健康的交际中,学生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助,才会得到朋友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摆脱心理问题的纠缠,使其成为健康乐观的大学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在班会中分享自己最近的得与失,畅谈自己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的带动,能够得到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四)开展拓展训练
同时,当代大学生需要承受来自于家庭、社会、交际圈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通常让学生感到无力,这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保持自己的本性。
因此,高校应该开展拓展训练。在时代的发展中,拓展训练已经被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它是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不但能够在参与集体性活动中收获友谊,还能够在特定的训练项目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更有力的面对各种压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这就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添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场地,并安排相应的教练人员,为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对其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新文. 论高职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6
习;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60—01
一、 需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上机操作实习教学的时间
现在,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理论教学与上机操作时间的安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机操作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截然分开,另一种是理论教学与上机操作实习教学穿行。显然,前一种情况是极不合理的,会出现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不能通过上机操作实习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在上机操作实习阶段又缺乏理论作指导,这样必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情况看起来较为合理,但需强调一点,理论学习与上机操作穿行,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给任课教师以主动权,任课教师在明确某一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本学科的理论学习与上机操作实习时间。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教育学中“”教学原则之一,它要求各专业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要考虑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学生只有首先掌握单一的、基本的技能,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理论教学的充实、提高,才能逐步掌握汉字的输入、文档的处理,甚至向高层次的技能冲刺。总之,学生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反复地上机操作实习,并反复地学习理论知识,才能掌握综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三、上机操作实习要以计算机理论为指导
目前,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一般有计算机操作与录入、Windons的使用及计算机语言的掌握等,这些课程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实习才能掌握好。当然,它要在相应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因此,理论教学重在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对难点的分析。另外,通过教研活动,探讨每学期甚至每周上机操作实习所需某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各门计算机专业课如何配合上机操作实习的途径。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上机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作为理论教学的第一材料,加强理论知识对上机实习操作的指导。
四、提倡直观性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应打破以往常规的教学模式,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把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实习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如,Windons系列的教学单靠“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很难讲清楚的,学生也无法想象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应进行操作演示,通过联机显示方式把教师的操作动态地传送到学生机屏幕,或者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操作过程,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对无联机显示或不能安排在机房上课的,至少也需有数字投影仪或一台计算机,通过边讲理论边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要衔接好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实习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