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范文1

民族地域性文化是一种既蕴藏着深远的社会历史沉淀又囊括了万物生息的精神文化,民族地域性特征研究在设计领域中的发展,她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跨领域结合创新,将是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创作的一种创新视角和多元化的理念。

所谓视觉传达设计是在原有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师的信息视觉化能力将信息加以解构、重组、视觉化,并加入设计师自己的特有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将信息更加有效、准确、有趣的传递给受众,其实,这种信息重组视觉化的过程本身就含有所要传递信息、设计师自身、信息受众所自身蕴含的民族地域性特征。一个设计师,一个视觉创作者在创作设计时通常会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受众能准确理解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设计目的和设计想法,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就是民族地域性文化,它是由我们的母语以及亘古以来该民族所独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长期以来的生存特点、生活环境等所构成的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

2.视觉传达中的民族地域性思维和设计方法

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世界需要在艺术设计领域中融入不同民族特点、不同文化表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也需要这样有自己独特民族特征的设计来抓住全世界的目光。融入民族地域性的设计不是一种争夺主权的设计方式,而是全世界共分享共创造的艺思维创作方法,所以这样带有民族地域性 DNA 的设计才会有一个广阔的未来,掌握了这一思考方式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才会产生赋予自己设计语言的源源不断的创新设计。

民族地域性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无可厚非,因此为了满足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品质的提升,我们要先关注和学习国外相关方向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拓展国际视野。在向外看时,首先,我们要广泛涉猎世界化、多元化的艺术设计性态。其次,要从学习中提取其设计方法、思维精髓,再将之联系发展到自身的民族、文化中来,设计师应时刻保持着独有的民族地域性设计理念的设计思维,以超前的眼光预见时展趋势,做出具有自身特色文化的民族地域性视觉传达设计。

在以往我们对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讨论中可以发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如何融入自身的民族地域性特征都在经历着一个被理解的过程。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有着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并不是我们在具体设计时要多么鸿篇巨制,而是作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师,应不断的从给养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吸收、积累、发觉自身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思维方式、表达手法,再将之运用到我们自身的设计中来。比如,很多人都参观过文化古迹故宫,但作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师,你有没有在欣赏游玩之余,思考过故宫的模块化组建模式,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样系统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运用到我们视觉传达设计 VI 设计实践中去,将民族地域性特征、民族地域性文化中的精髓通过观察、研究、转化,合理的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的细节思维、设计方法中去,这样思考实践方式才是我国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能够具有自身优秀的民族地域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国内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具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印象主义风格等现代的绘画风格的设计作品。同时,在西方绘画作品及艺术设计方法上也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东方艺术、东方文化对其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提出的虚实结合、留白、散点透视等艺术形式和艺术形态上的处理,都不容置疑的被西方艺术、设计所接纳和借鉴。这样看来,现代艺术作品、设计作品是可以从原有的艺术形态中提取满足现代设计需求的形式原理来进行重新设计利用的。从中国传统艺术形态中提取理论方法和行态,将原有的艺术形态加以视觉变化,重新结合要传达的信息内容,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成为我国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能够具有自身优秀的民族地域性的有效方法。

与此同时,当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大环境提出要更加突出了设计应以人为本,应顺应和发展人类精神文明需求。根据调查显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人群他们的视觉喜好偏向都是各具特征的,所以视觉传达设计师要时刻记得设计是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在设计动工前要确定目标,明确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各年龄段、各阶层人群需要的信息传达视觉风格是什么,再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理念进行创意及设计,这同样也是做具有民族地域性特征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有效手段。

3.具有民族地域性特征的视觉传达设计其发展前景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范文2

    一、中国的电影音乐的生命源泉来自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沉淀而来的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生活状态与精神思想以及具有形成于中国先秦时代的审美观念。电影音乐凡是能够口碑相传的,都是拥有精炼的曲调与深刻的歌词以及对人性或爱情或英雄事迹等方面的探究与歌颂。西方的电影音乐与其文化一样,表现形式趋于直接率真,而中国的电影音乐因为受中国含蓄保守的传统文化影响而热衷于间接婉转的表现方式,例如“点到为止”“弦外之音”等所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同时,中国的电影音乐还侧重于内在的思想感情表达,采用简单明了的风格和美学艺术与画面相契合,其中歌词所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等,这一点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画与诗歌异曲同工,观众一样能够浮想联翩。犹如电影《人生》的插曲:“上河里……了一了你”,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慕之情便全部寄托在了这首歌中,歌声的飘扬就是主人公之间感情的升华。一部成功的电影中必然有几段耐人寻味的音乐,并且意义深刻的歌词更能突出影片中人物的鲜活个性。观赏者在通过视觉感受电影情节的同时,又通过听觉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致浮想联翩。作为一种时尚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中国电影的样式以及丰富的电影音乐形式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电影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不只是突出故事情节,渲染人物感情,更重要的是观赏者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感知挖掘出电影的实质内涵。例如人物刻画电影《李时珍》中,曾经三次出现一个场景,在波涛涌动的长江边上,一群纤夫同心协力拉着纤绳、喊着号子,在夕阳的余晖中拉着航船艰难前进着。李时珍的一生出现了三次最困难的时期,每个时期都会用上述场景来烘托,重要的是每当场景出现时都会伴随着电影的主题歌,歌声慷慨激昂,既突出了李时珍不屈不挠,敢于和生命做抗争的精神,又给观赏者留下足够的遐想空间,余音绕梁,耐人寻味。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但传承了以往电影的主题歌和小规模的插曲,而且继续发展电影音乐的影响力,利用MIDI的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气势更加宏大的电影音乐,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电影音乐在影视艺术发展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音乐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音乐人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创作初衷,坚持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美学思想。其实,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电影音乐的评价是十分高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被外在因素影响,中国独特的民族音乐艺术在世界电影领域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二、从艺术文化层面上讲,所谓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广义表达法。但笔者在这里要重点讲述一下基于少数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史,经历过25个朝代,直到改革开放,我们仍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子孙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为我们的国家努力耕作着。因为生活环境、地域的不同,各个民族间的风俗习惯也截然不同,他们的地方语言、民族文化都各具风格,并且特色鲜明。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不但悦耳动听,而且浑然天成,同时十分具有本族特色,易于分辨,极大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少数民族的音乐,通常不是出自哪位着名音乐作曲人之手,而是人们在日常劳作中自发演变而来的一种自然的音乐,将其应用到电影中更能突出中国音乐的民族性。着名导演吴天明曾经有一部杰出的影视作品名为《人生》,其主要描写的是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一群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影片中有一段情景给人印象十分深刻,德顺老汉在回忆一次农村运送肥料的经过,这些场景与他记忆中女子多情的歌声《走西口》完美结合到一起,给人一种浓重的乡土气息,如此淳朴,难以忘怀。再如电影《老井》,其片头片尾曲都是选用山西民间自创的民歌,并且采用中国传统的乐器管子来演奏,将影片中主人公的矛盾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影片增彩了不少色彩。着名导演张艺谋曾经以一部《红高粱》摘取了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这是中国民族电影走向世界的又一表现。尤其是他在电影中成功使用了《颠轿歌》《酒神曲》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民族歌曲,不但突出了抗日时期中国民族的爱国热情,更加彰显了我国人民的朴实与豪放性格。以此,我国区别于世界的音乐形式之一戏曲也是电影音乐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京剧、昆曲、秦腔、越剧和河北梆子等,尤其是京剧已经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因为它最具民族特色。其实,戏曲在塑造人物身份和背景上面更具有感染力,其节奏和唱段完美配合不但可以烘托气氛,还可以突出主题思想,推动情节的向前发展。例如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就是利用京剧音乐来表现当时的场景,影片的重点就在于音乐的表现力上,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却能烘托出主人公的所有内心情感。

    三、中国的发展,曾经历过一段闭门造车的时期,这极大阻碍了我们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人们开始认识到,传承中国原始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是必然的,但同时也要有选择性汲取外来的先进技术,为我们民族性艺术的发展锦上添花。在中国电影音乐中,通常会使用一些民族音乐,其最初的演奏工具有二胡、扬琴和琵琶等。随着西方电影音乐传入中国,电影音乐人开始注意到,一些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和单簧管等,都可以用来演奏中国民族音乐,并且效果良好。这就说明,合理引进西方的先进乐器,不但不会削弱中国影视音乐的民族性,反而能够扬长避短,凸显我国的民族特色。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的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电影制作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一部电影音乐从选材到制作到与情节的配合,都越来越严格。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既促进了彼此间的发展,又可以扬长避短,展现本土音乐的民族性。当电影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之密不可分的音乐也在不断成长着,例如着名导演何平在拍摄电影《天地英雄》的时候大胆使用了歌曲《印度往事》创作者拉赫曼创作的音乐。这样的配合,不但没有被观赏者反感,而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为他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等演绎出一种独特的异国风情,这种新颖的搭配让中国观众觉得耳目一新。民族性的表达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我们的民族思想不动摇,形式上的变换是值得表扬的。综上所述,中国影视中的民族性随处可见,尤其是通过电影音乐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更能深入人心。不同时间的电影其创作背景和主流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其背景音乐的选择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电影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都会从其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出发,背景音乐的选择既是满足电影效果的刻意追求又是自身感情的真实流露。所以,不同的音乐背景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也是风采各异的。从影视音乐中洋溢出来的民族性,让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O,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的电影也在不断吸收外来影视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外来影视的长短处,也要了解中国影视的优劣性。这时,电影人必须坚信,中国的民族性是不可被淹没的,中国绝对拥有自己的民族电影音乐。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我们不但拥有内容精彩的民族音乐题材,更拥有很多杰出的电影音乐制作人。这一系列的条件,都要求中国影视音乐人继承中国民族性的音乐艺术,坚持中国特色的电影音乐道路,成为世界电影乐坛上永不衰败的乐章!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范文3

“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影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深化多元影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或各个时代的艺术,都打上了它们所属的那个国家、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印记。影视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自然也饱含着民族文化的内在意蕴。而电影、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传达着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时代观念的更迭和社会意识的变化”。①世界各国许多影视作品,展现了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精神气质,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这些作品兼具内在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文化与外在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品饱含着民族成长历史与民族文化积淀。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各国、各地区在文化传播上必然有所差异,这也说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存在多元性、多样性。不同民族的人,由于不同的社会生活、地域环境和种族,心理结构和文化意识必然有独特性。民族影视作品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文化折扣”现象。“一带一路”战略强调“三共”理念,指的是共享、共建、共赢,其原则是开放、包容。这要求我们依托地缘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更加频繁与密切,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实现各国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例如,第二届“丝绸之路”电影节于2015年9月22日在福州举行,较第一届电影节,此次的规模和参与国家都有所增多,组委会共征集到76个丝路及周边国家及地区的950部影片,其中外国影片910部。在此之前,中印合拍的电影《功夫瑜伽》在“丝绸之路”电影节上签约。导演唐季礼说:“这部电影包含各种当下观众喜爱的元素,诸如寻宝、探险、动作等。它将会是一部跨越文化、语言,让世界观众都容易理解、喜欢的电影,这部电影,也可以反映出中、印两大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及其中传奇的故事和人文景观。”②像中国电影中的武侠与江湖文化、印度电影中的载歌载舞、韩国电影的温婉柔美,均显示出各自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具有地缘优势、文化认同和民意相通的“一带一路”区域,为各国的影视文化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民族影视作品“走出去”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增进各国民族文化的交流。我们必须从各国的历史现状和文化生活着手,深入分析沿线各国的风土人情、风俗民俗、审美情趣等因素,也要考虑到各国对于影视作品中影视文化的接受能力。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策略,关注其接受心理,寻找他们所关注的“兴趣点”,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兴趣点”对症下药,创作适用于更多受众、多元的影视文化影片。立足于少数民族的本土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这个层面上,要把握各国叙事伦理的角度,将民族元素有机融合到影视作品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2.推进民族影视贸易的往来与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地球村”已逐渐实现,人们对传播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影视作品因为其强大的表意系统而被各国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人们所认同。根据《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5年全年电影总票房超过440亿元,同比增长48.7%。中国电影票房占全球总票房的17.7%,稳居世界第二。2015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③从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所增加,但收入在年度票房总收入中占比较少,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在国产影片中,优秀的民族影视作品创作和“走出去”均成了难题。欧美国家的影视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影视生产能力较强,加之各国均有自己的影视文化偏好,使我国的民族影视作品很难进入他国。而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沿线国家的人口有44亿、经济总量有21亿美元,这在全球都占有较高的比重。同时其互联互通的核心价值,也会为我国的民族影视贸易提供新的契机。未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各国的发展状况,我国民族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应制定较为合理的传播规则和体系,在注重政府性文化输出的同时,兼顾市场方法的输出,逐步调整传播区域,确定突破口。例如,采取合办国际电影节,合作拍摄影片,亦可合作开展民族影视人才培养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提高我国民族影视作品的原创力与输出力,从而真正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全新格局。

增强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竞争力的路径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范文4

关键词:动画电影 美术造型 设计 民族

动画电影的美术造型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角色服饰的造型设计、动画场景的造型设计等。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绘画艺术样式多样,造型形式丰富,为影视动画造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样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基于此进行深度的创作和加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本土动画造型样式和艺术风格,如油画之于俄罗斯动画造型风格,中国水墨画之于中国动画造型风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的动画电影应更加着力于摆脱对好莱坞或其他地区动画造型的模仿,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影视动画造型风格。

一、造型设计创新,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

每一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发行,都有其所针对的受众群体,要做到让观众买账,就必然要迎合当下时代的需求。针对当下受众的审美趣味,在现实生活中汲取资源和灵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源于生活,动画美术造型设计者需要用心观察生活的点滴,了解当下的时代需求,获取创作灵感。动画影视的受众群体具有低龄化、年轻化的特点,这就需要设计者有针对性地迎合受众的审美需要,创作出具有艺术美、情境美的动画场景,探求当下现实,挖掘青少年的审美趣味,以当下青少年的生活原型、成长原型、审美原型为基础,进行更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化强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入探索具有民族符号意义的文化是当下美术造型设计艺术发展动力之所在。如何将这些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好,并运用于动画造型创造,是发展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课题,也需要设计者深入民间,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在现实中迸发出创作的灵感。

二、开发民族化的动画形象,将民族与时代特

征融入动画美术造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绘画艺术发展之路各有不同,各有所长,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造型风格的不同,因此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我国艺术在发展历程中更是有独具特色之处,尤其是我国水墨画的美术造型形式颇为独特。在我国动画影视美术造型上,也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水墨画,并成功创作完成了《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多部优秀作品。然而,在回顾我国影视动画美术造型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产量较大,但动画产业的收益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国动画美术造型缺乏特色。要开发民族化的动画形象,设计者应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出发,深入民间,了解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并结合当下的时尚元素,将二者融入动画美术造型,以此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我国早期的动画作品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它们在美术造型上充分借鉴水墨画、剪纸、皮影等民族性很强的造型语言,但综观我国当下的动画产品可以发现,这些成功的造型形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美术造型师如何能将之转化成动画形象,使传统的本土符号转化成一种能够为当代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还需要动画美术造型设计者深入地探究。

三、将高科技充分运用到影视动画美术造型设计中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范文5

[关键词]影视作品;文化传统;民族特色;艺术特点

影视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传播载体,体现着不同国家或地区各自独特的文化烙印。一部好的作品,在营造美轮美奂的视觉奇观,塑造深入人心的人物角色,讲述或曲折离奇、或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外,也肩负着展现和传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责任。

一、文化传统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影视作品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和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自然地反映在它们的影视作品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也造就了不同的影视创作风格。因此,电影电视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中西方不同的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将导致其影视作品的差异。

例如,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没有悠久的历史。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的、不同族群移民的文化共同融合形成了的美国文化,使得美国文化就像个大熔炉,极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美国这种“熔炉文化”的特点在影片《冰河世纪》中通过冰河三人组的形象得以完整体现。美国又崇尚科学,开拓进取,因此拍摄了大量的科幻题材的影片,如《星球大战》《终结者》《黑衣人》《钢铁侠》等。美国还崇尚自由,向往英雄主义,普通人蜕变成长为大英雄是好莱坞电影中百试不爽的经典套路。即渺小的个体也能拥有伟大的梦想,最柔弱的力量也能建立勇气和信心去改变命运、征服世界。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比符合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一贯表达。如《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勇敢的心》《阿凡达》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既有体现智慧与思想的儒家学说、老子思想和孙子兵法,也有体现创造和文明的汉字和四大发明以及威严的长城和紫禁城,还有充满美感艺术的水墨山水、书法、唐诗和宋词,更有体现民俗与风情的美食和服饰。

正是由于中国这种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也造成了保守与怀古的传统,缺乏创新开拓精神。影视创作人员不必费力地思考未来,也不必刻意地虚构故事,只需俯身翻看历史传记和名著故事,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文化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内容可以去展示和挖掘。这类影视剧大量充斥着国内的荧屏,如《武则天》《雍正王朝》《红楼梦》《三国》等。同时,中国文化传统注重以人为本,所以人物就成了这类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而科学技术与探索类创作却很少进入影视创作人员的视野。

二、影视艺术对文化传统的促进

影视艺术已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视听艺术,其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更多地成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一种形式。无论从影视创作其内部规律还是外部需求看,它都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娱乐审美的需求,而更应该彰显具有灵魂价值的思想,传达出更多文化传统的精华与智慧。影视艺术既能直观地揭示文化的内涵、风格和面貌,又能凭借强大的传播能力,夯实文化传统的内涵,促进文化传统传播,并成为“主流文化”向地区性文化、民族性文化和弱势文化兼并、浸润和竞争的工具。

好莱坞电影多科幻题材、现代题材和战争题材,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宣扬,这和美国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这些题材的影视作品反过来激励着美国人,巩固和加强了注重科学,开拓创新的文化传统,使得美国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长期占据世界前列。中国的电影多为怀旧剧、古装戏和武侠剧,人们在追忆往昔,体验古人的优越感和满足感的同时,容易使人不思进取,产生“想当初如何如何……”的想法,缺乏对创新与发展的渴望。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下,影视作品将对青少年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科幻和现代题材的电影,可以使孩子们多一些责任感和发明创造的动力;而古装剧和武侠剧,则多的是异想天开或侠义情长。

三、我国影视作品中文化传统的缺失

首先是盲目照搬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影视制作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在创造影视作品上的一条捷径。在影视制作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越,但与此同时,相应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集结号》是中国商业片的“拐点、样板和里程碑”,耗资数千万,票房收入突破2亿。片中的战争场面模仿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画面色彩质感强烈,战斗场面没有使用以往战争电影流行的长镜头,而更多地使用了肩扛或手提摄像机,以谷子地的主观视角完成战场观察,并通过多机位的拍摄,快速的剪接,局促的视野加深了战场紧张感和现实感。但是从剧作角度分析,《集结号》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人物刻画上,那些死去战友的形象单薄,谷子地的性格也挖掘得不够,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缺乏立体感和纵深感;再比如在故事结构上,故事的前后两段一动一静,一武一文,不够平衡,而《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头一尾,中间干脆全部写战争,都比较平衡,故事没有明显的断裂感。

其次是民族特色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要求趋强烈,当代艺术家在形式和思维上受到西式教育,思考、看待问题的方式已离纯正中国式、本民族的思维相差甚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国影视艺术的空白已难以被“民族性”所填补。娱乐至上,流行为王成了当今文化的话语方式;我们不断要求自己的观点和取向达到西方的标准,然而当我国影片看似与国际接轨时,其实只是迎合了西方对待中国艺术的需求,难免会沦为附庸。西学中用,勇于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但不能丧失自己的长处,不能不考虑自身的民族特点

再者是不能充分挖掘民族元素。如前所述,《集结号》中对人物角色的刻画单薄,相对于视听奇观而言,影片中角色所体现的精神和叙事所表达的意义十分弱化,例如,同是走红的战斗英雄,李云龙、许三多的人物性格丰满,大家从各个角度都能评说,但是谷子地身上,除了一根筋以外,很难说出点别的什么。而对现实生活矛盾的揭示、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渲染等角度,还不如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拍的《高山下的花环》。

四、文化传统与影视艺术的交融

首先在角色素材的选择方面,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众多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神话传奇、历史事件,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石,加上制作人充分的想象力,将其合理地改编,融入现代观众的要求,体验生活从中发现生活的美感,取材贴近现实而又高于实际,创造出有深刻社会内涵的人物角色,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其次在角色风格的刻画方面,要求创作者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对文化传统元素进行再解析,从视觉认知的层次深入到意识认同的层面,从而创造出一种“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影片《风云决》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完美,它融入了我国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唐代佛像、民间皮影以及敦煌壁画等多方面的文化营养,在人物面部可发现大量借鉴、融合了京剧脸谱的色彩特征,并运用了民间年画的色彩配比;服饰则吸收了壁画、戏曲舞台服饰色彩等诸多元素,取长补短,水融,拥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风味。

再次在艺术气息的设计方面,具有优秀本土文化风韵,不仅可以吸引观众,与观众产生共鸣,还能将故事表现得丰满、精彩。当然,本土文化的设计不是照搬,而是一种延续和发散,设计者自身的文化情感、独特感悟都蕴涵在角色作品中。比如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讲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人们体味到久违的感动,感动却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这种感动来自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和珍视,也有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某些缺失,更有人类对自我劳作的认可和尊重。

第四要实现对精神与品格的艺术诠释。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艺术形象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直接地诠释,例如电影《孔子》和《卧虎藏龙》。我们还可以通过历史事件、传奇故事、人物景观等间接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例如电视剧《大宅门》《大染坊》《闯关东》等。这些影片都是通过传奇和写实交替〖HJ1.6mm〗的方式叙述故事传奇,并采用“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通过历史背景与家庭命运间的对接,用主人公及其家族的命运沉浮反映时代国家的命运变迁,以此展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怀。电视剧《大宅门》就是这一类型影视作品的典型代表。影片通过描述医药世家白家经历清末、民国、军阀混战、解放等时期的浮沉变化,将大宅门中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血泪情仇,几度兴衰都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纪实地反映了同仁堂这个大家族随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渐变过程。剧中灵魂人物白景琦的坚忍不拔、仁义智慧以及对本人的凛然正义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

最后,在影视创作中我们要以保护文化传统为己任,不要为了追寻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去编撰历史、戏说历史。同时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安排,语言组织等方面要保护文化传统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既要做到真实完整地展示文化传统的原貌,使其能够被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又要做到中外兼顾,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兼顾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沟通,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统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应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国本土文化传统资源,积极探寻适合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传统的路径,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兼顾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沟通。这不仅是影视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必然规律,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欣,刘雨晴.美国电影所表达的西方核心文化[J].电影文学,2010(20).

[2] 陈琦,严峰.解读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J].新闻界,2010(03).

[3] 艾素萍,王庆.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表达[J].电影文学,2010(19).

[4]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文化传统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范文6

关键词:电视审美;传统;美学品格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39-01

电视艺术的制作虽然是集体的创作,是一种技术作品而多过心灵艺术的创作,但它们总是沿袭了民族的历史偏好。民族是一个人类学的种族概念,民族主要是指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它种族的独立品格的表现。民族性(ethnicity)是指个体所确定个人身份的方式及某一具有共同起源的人群所形成的社会阶层类型。安德森认为民族性是“一种特殊类型文化的人造物。”不论是在传统艺术作品或是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在中国人电视审美积习中,存在着一种隐藏的无意识的民族偏好,具有传统特色的美学品格。

中国电视艺术审美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这点不仅在内容上有所体现,在审美形式上也有自己的传统。不同于西方以自然透视聚焦、雄伟对称的美学观念等,传统中国美学拥有截然不同的美学品格。很多电视艺术的创作者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原则,汲取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用全新的方式呈现在电视荧屏上。

(一)符号的构建。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符号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视觉信息符号不仅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更要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审美标准。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的文化则是创造艺术符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电视以连续运动的图像、声音和文字为信息的形态,意义通过这些视听符号具备了传播的可能性。电视通过线条、画面、色彩形成不断变化的审美元素,通过符号的构建达到意义的传播效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整体,难免是宏观而抽象的,视觉文化的电视艺术却可以将大文化转化为一个个可视的小的文化符号,从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意象及内涵。如长城、黄河、石狮、残月、落花等等,这些民族文化传统的符号构建,通过岁月积淀的文化,形成了受众之间丰富的文化纽带和中国电视独特的审美特点。

(二)意境的营造。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强调的是静观、韵味,强调的是范畴是“气”“妙”“神”。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是“意境”,即营造一种主客体之间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通观整部中国美学史,意境作为独特的中国美学的范畴,是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电视艺术创作中,意境的运用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电视散文中和纪录片中,意境的运用相当普遍。电视艺术创作者们喜欢运用光、色彩、构图和节奏的运用来达成意境的构成,此外,熟练运用画外音,配乐等技巧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境或是抒发难以言表的感情。如一蓑烟雨垂柳代表的江南山水、缠绵悱恻,一轮明月代表的恋恋情深、思乡情怀,人去楼空的亭台楼阁代表故人情怀等等。这些美好的意境的画面被电视艺术家创作者反复使用,成为中国电视审美意境的典范,成为中国电视艺术区别与西方电视艺术最优雅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