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专业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专业认识

财务管理专业认识范文1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专业

高校进行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为企业、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事实上,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跨专业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各行业都存在人才空缺的现象。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不符,导致企业找不到想要的人才,毕业生无法获得想要的工作。为了尽可能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需要高校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着手,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与专业相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自己也满意的工作,是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主要趋势,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单位等岗位的稳定性对大家的吸引力,人们普遍认为这类行业的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比较好,但往往这些岗位在这招聘人员的时候也会有比较严格的要求。②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上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沿海城市和西部地区,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更为向往,并将其作为就业的优选区域,而现实是这些地方在人才方面的缺口是比较小的,其需求量远远少于人才供给量。③许多企业的岗位缺口在基层劳务人员,对专业素质和技能没有特别的要求,这与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愿望不符。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当前“就业难”的现象。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就业挑战

目前国内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并且对所招聘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之间所存在的衔接问题也愈发突出。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方面。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科技的推广应用,企业所需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兼备财会技术和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招聘新人的时候更加注重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其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②跨国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特别是财务管理岗位和企业资金资本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刚毕业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践,需要较长的岗位适应期。③受高校教育模式的限制,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熟悉但无法很好的运用于实践,存在能说但不能做的现象。④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在国内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专业,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相对该专业的缺口来说,人才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这使得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招聘时也会提出更高的标准。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面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的现状,必须就当前的客观形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一不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若仅对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毕业后在企业任职中往往会无所适从,需要很长一段适应期。因此高校可通过与一些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大型企业输送部分优质学员实习或引进企业实战课程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财务工作的职业技能,减少岗位适应期,工作中要有创新思维和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就业能力。

(一)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立足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为根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创业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备较好组织能力以及开拓精神的学生,要开设案例性课程,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其专业操作技能,将社会环境较清晰的展示给学生,加深这类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为他们将来自主创业和直接就业建立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基础良好、有较强创新意识、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学生,单独成立学习小组,这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更高,节奏更快,其本身便具备扎实的基础,在教学阶段重视科学研究,培养他们成为能够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并直接参与科学技术竞赛的创新人才。

(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开设个性化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的时候需要依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优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而建立的创业教育模块其宗旨在于创业能力与开拓精神的培养,为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迅速融入社会大环境,能够快速的适应社会,勇敢的创新自己的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开设课程方面,必须把重点放在应用技术课程和案例性课程上,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课堂中邀请企业家、创业型人才作为讲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对创业、就业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建立创新教学模块培养创新人才,其宗旨在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的理论水准,为后续考研做好基础准备,也为想要出国深造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开设课程时,应该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列为重点,并多开设有关专业前沿最新知识的讲座。

(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专业证书和通用证书,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高校每日的课程不多,学生在校期间自由时间较多,学校可通过加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种通用证书和专业证书。通用证书包含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驾驶证以及参加各种竞赛的证书。另外财务管理的专业证书有初级会计师证、注册管理会计师证书等,这些证书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都有所助益。

(四)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在新生入学时就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出设想,并在学习中逐渐有更清晰的认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设想设计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避免了学生在校课余期间非常茫然不知道做什么事情的现象。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想和学习计划制定的指导,实时的为学生提供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动态,并就此对专业课程做出有效的调整。从学生自身和高校双向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认识范文2

毕业实践环节是大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后,走向社会之前最真实的一个模拟实验。对于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平时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锻炼,因此实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期末考试后,管理系的老师带领我们大三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习。此次实务实习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写会计分录、填制各种凭证到记账、报表等一系列实务实训,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水平,使得我们能够真正系统地练习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进而加强对我们以前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我们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提高运用会计基本技能的水平。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我们坚持都动手的原则,系统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薄以及编制报表的会计工作技能和方法。而且对所学理论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收获颇多。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前提。在实习以前,我们总以为通过三年的学习,自身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已经扎实,只要掌握了规律就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才发现,我们平时所学的远远不够,在细节方面更是错误百出。此外,我们根据相关的实习数据资料,在填写原始凭证、记账、编制各种帐表时屡屡受阻,回想原因,大多都因为平时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经不住实战的考验,这也是我们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一个重要教训。

二、理论联系实践是关键。通过此次的实习过程我们还发现,仅仅有熟练的理论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学习了这么长时间的我们,可以说对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是在这次实习过程中仍然很吃力,这是我们认识到会计理论如果离开实践过程皆为零,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离开实践环节理论只是纸上谈兵。

三、足够的耐心、细心是保障。会计工作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开始的实习过程中,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简单的填写凭证、记账都会试算不平。出错越多,越是心浮气躁,出错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到后来,我们认识到了这一不足之处之后,谨慎填写,不但速度加快了,效率也提高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财会工作中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其实做任何事都一样,都需要有一颗平常心。

财务管理专业认识范文3

所谓”一体两翼"即“一体”是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两翼”分别是指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民办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全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外南商)为例,按照2016级广外南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国际化认识以及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1 国际化人才的认识

《汉语大词典》中对人才的解释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很多人都有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比如,国内著名的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认为,国际化人才可以从个体跟组织两个层面来理解,联想集团柳传志认为,国际化人才就是能够创造国际化效益的人才等,大多数人对国际化人才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等。

综合将国际化人才理解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

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2.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国际化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合作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与筛选将他国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精髓融入本国文化中。

迄今为止,课程国际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开设一些国际课程,讲授国外科学文化成果,如设立国际税收、国际法、国际金融等课程;或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第二阶段是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第三阶段是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到课程的实施中,进一步加深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大学以外,大部分国家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2.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课程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与本国传统课程相融合,创建自己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之中;第二,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向世界推广,让外国人认识和理解本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

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的特征:开放性,即该课程体系向世界开放,能迅速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不断调整、优化。共享性,即实现课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包括设立开放性课程、跨国选修课程、优秀教材的共享、先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交流等。通用性,即通过国际上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使本国的课程、学分得到世界的认可。

3 创建我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的构想

3.1 整体规划,形成合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我校应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对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国际化教材的选用、国际化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组成校级团队在全校各院系实施和推广课程国际化,定期召开课程国际化研讨会、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等等,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3.2 不断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首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如英语听说(第1 学期)、商务英语听说(第2 学期)、商务英语读写(第3-4 学期)。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财务的视野,提高对外进行交流的外语能力。从第1 门专业课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第1学期,部分双语),基础会计和宏观经济学(第2学期,部分双语),财务会计和金融学(第3学期、双语),国际金融和财务管理(第4学期、双语),管理会计(第5学期,双语),投资学和国际财务管理(第6学期,双语),国际税收(第7学期,双语)。

3.3 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

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资本市场、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

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几门(核心或选修课程)进行全外语型双语授课。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学生从心理、能力和英语思维上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分班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将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接受最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建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国际化建设。由于国外出版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甄别教材的质量。在使用原版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土化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3.4 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方式形成“学生自学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管理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财务管理专业认识范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86-03

工业化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开始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这种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还促进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顺应全球化教育的潮流。尤其我国许多高校面临转型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实现各高校成功转型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同样是转型发展中需要大力探索和改革的专业,需要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从社会需求特点来看,物流紧缺人才主要是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和物流科研等类型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我国物流教育仍没有走出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这种问题还要归因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很好把握该专业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特点。笔者通过将国内与国外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相关的高校教育模式进行对比,探索我国高校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一、中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遇到了物流人才的短缺,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此后大力发展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美国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特色明显,课程群与课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独特。日本的物流教育与物流理论研究也较早,并提出了许多世界有名的论点,形成了较为完成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休博士提出的“冰山学说”、“第三利润”成为物流学科的经典理论。欧洲一些国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比较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现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20世纪末欧洲就有9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如英国的克兰菲尔德商学院、德国的科隆大学、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经济大学、荷兰的鹿特丹大学等大学都在商科专业中增设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类的专业课,并增加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硕士学历教育。

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物流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置了我国第一个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截至2015年末,全国已有443所本科院校、954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并有48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全面开展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但是,我国高校仍需要总结国外物流教育的先进办学经验,改革我国高校物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来迎接全球化国际教育的挑战,形成国内物流教育的特色发展优势。

(一)培养目标对比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依据。纵观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来看,设定较为宽泛。如美国物流管理本科培养目标定为“毛坯”,更加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目标是通过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并为将来的硕士和博士学习和再发展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我国高校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已由原来较为抽象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转向了更具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如沈阳工程学院物流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表述为“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种表述较原来更加明确,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样的表述也是遵循和参考了国家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鉴于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某些省市的专业综合评价需要,为了避免评审专家在培养目标设置这项扣分,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趋向于教指委所指定的参考目标,导致培养目标趋同,反而失去了各高校本可以依托地方经济或学校转型发展中可以保持的特色。

(二)培养过程对比

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监考与反馈、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1.课程体系对比

美国物流教育起步早,经过4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物流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在物流教育与课程设置中融合了其他学科的课程与知识内容。在对美国物流类专业或课程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课程设置一般基于配送和物流的核心要素,围绕这一主线,往往开设物流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比较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信息规划方法的开发。为了照顾到学生的就业倾向或偏好,根据市场需求导向,不同学院的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又有所不同,这些都是考虑到学院的自身特点和就业优势。在商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课程,常见有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战略采购、战略与运用等,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课程有统计学、运筹学、仿真技术、财务管理等,还有与其他学科交叉类的课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管理会计、国际沟通等。

除此以外,还根据物流专业所属系部和学校特色而开设了与物流相关的其他课程。土木工程系的物流专业就开设了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港口规划与管理、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系统分析。工业工程系的物流专业则增加了与工业工程有关的课程,如库存系统、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等。这些特色性的课程体系仍体现出来较强的应用实践性,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特点。美国的物流教育体系还建立了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职业资格证书。

国内许多高校虽借鉴欧美高校的做法,探索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长期不变,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特点,部分课程相对滞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从学分来看,国外高校物流专业的总学分多在120―130分之间;而我国高校一般在180分左右,个别学校因改革试点而减少为160分左右。将学分折合成学时对比来看,国外高校学时较少,课程门数一般在32门左右,学时大约为2 200,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我国物流专业的学时大多数在2 550―2 900学时,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共大约在50门左右。其中公共课中,我国主要是大学英语、体育、思想政治和修养、马哲类的课程,融入的国外知识、国外学派观点较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对实践重视不足和实现的方式较弱。国外的通识课程增加了社会分析与国外文化解析方面的课程,专业课的内容中也增加了国际元素。

我国物流专业教学中开设的功能类课程居多,或者学习内容更加微观,从专业的某个活动、环节对知识和实践进行培养,而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类课程、理论研究类课程和系统工程类课程。国外普遍重视战略类的课程教学,如在课程中普遍开设战略应用、战略采购这样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注重培养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国际沟通类课程很少出现在我国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然而,战略思维、沟通技术等实际应用技巧是物流乃至其他行业的工作的基础,物流技术的应用和物流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就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一定的沟通技术和运用方法,只有掌握合适的沟通技巧,才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2.培养途径对比

培养途径主要指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或手段,如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操作与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从课堂教学方法来看,讲授法也是国外大学教师课堂讲课的主要方法。但与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或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案例引入到课题是国外的典型特征,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将大量真实有效的企业实例融入到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利用研讨会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好上课材料,课堂上才能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如果准备不充分,老师就会在学生成绩中记下重重一笔,学生需要重新准备。这种严格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广泛了解不同的观点,又树立了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相比之下,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以讲课的方式较为系统地将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国内高校各门课程的听课学生一般是大班或合班,学生众多,相对较少的师资队伍,只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但不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也有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但案例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案例的挖掘程度都较为肤浅,案例分析不能深入到一定程度,对案例中的真实企业或业务流程不是很了解。

国内教学计划安排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主要从第二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开始,到各学期安排的针对某课程的辅助实践环节,到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外,还增设了暑假期间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逐渐深入,国内高校设置的实践课程所占比例逐渐提高,许多高校该比例达25%以上。但实践课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系统。多数实践仅通过物流软件或调研报告的形式完成,根据上交的纸质报告或PPT演讲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对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具体表现和实习后收获缺乏细致的考核。

国外大学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著称。该校引入两个实践学期,即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轮流在校内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4-6周的生产认识实习,在第七学期以准工程师的身份深入到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参加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9-12周的技术实习。在实验教学和工程训练中,体现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在专业教学阶段或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或CDIO工程教育模式,项目设计的题目来自企业,并与企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某个真实项目。为了完成这个项目需要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整个实战过程,最终完成项目设计论文。这种教学模式比较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研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评价对比

培养制度指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和学分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和学分制混合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标准修业年限为4年,可在3―6年修完学分即可毕业。但超过6年没有达到本科毕业所要求学分就没有资格继续修读。国外大学较为灵活,主要实行学分制。学生修完一定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才能毕业。

财务管理专业认识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一、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现状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相关的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科,导致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同时,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立和完善、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物流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且呈多样化趋势,2005年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这就存在着一方面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剧,另一方面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的不协调现象,因此,国内教育界的重点研究问题是迫切需要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目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设置: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

(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3)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 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根除本科教育纯理论化的痼疾,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 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4.专业教材建设。纵观目前市面上各种介绍物流学、物流管理或物流的某个方面的书籍,大多在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如物流概念、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的要素、不同行业的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 物流、回收物流)、物流中心建设、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都是重复率较高的内容,几乎在大部分的书籍中都有论述。其他的如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的设计等,基本上也会出现在多种类型的物流书籍中,并且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书大都体系完整,看一本便能知物流之大概。教学内容要避免相互“撞车”,关键还在教材的选取。这就要求有可选之教材,一要在数量上可供选择,二要在质量上可以入选。所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体系、结构、内容合理的物流系列配套教材。

5.实训环节建设。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校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物流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具体可采用: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以及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等方法。

三、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物流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因此, 只有把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地位上考虑, 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 并经物流实体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才能有利于物流教育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反之,物流管理人才又促进物流教育的加速发展。

财务管理专业认识范文6

摘要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管理学科、职业资格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优质教材建设。

关键词 高职 财务管理 培养模式

一、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本专业培养目标时不明确,基本上是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法律、管理、理财等相关工作岗位,并强调其就业的广泛性。而财务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在表述上模楞两可。其培养目标不准确,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起不到指导作用。

(二)专业定位较模糊

从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来看,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相似。只是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从本质上来看并无太大差别。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学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而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起步较晚,加上财务管理实践与理论差距和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课程中的实践性内容偏少,且缺少适合财务管理的专业实验室,要么与会计专业同用一个实验室,要么实验室只是摆设,很少起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

(五)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从师资队伍看,目前给财务管理专业授课的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

(六)缺乏适合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困难,几乎很难找到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应用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使用会计专业教材,二是使用财经大类教材,三是使用本科教材。教材的严重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更好的发展。

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特点

1.与高职院校企业管理学科基础接轨。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等几个专业都是高职院校管理类比较成熟的学科,财务管理专业拥有与这些学科专业相同的基础,该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管理学科中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有利资源为其服务。

2.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接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有丰富兴趣爱好的职业化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接轨的“职业资格”课程群。

3.与创业教育接轨。创业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还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高职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全面植入创业教育课程群。

三、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1.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如何定位也就是专业的市场定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分析、金融、投资、理财、经济管理等工作。就业方向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是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具备会计处理、报表运用、纳税申报和投资、融资等基本技能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吸收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二)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1.教学模块设计。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按照职业需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校内同步模拟实训并重。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应设置以下几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会计核算模块、会计信息处理模块、金融、理财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创业教育模块。

2.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块的合理设定决定了课程设置应体现其要求,应设置以下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入学军训、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学、统计学、纳税筹划、沙盘对抗创业实训等),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要求;专业核心课当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要求,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EXCEL 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应用,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应用处理的要求而金融学、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体现了金融理财的要求;会计从业资格取证、助理理财师取证课程、案例课程则体现了职业实训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1.教学手段的改善。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学生、企业会计、项目和实训场所有效组合起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元素,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平面的知识变为立体化。

2.教学方法的改进。“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路线”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唯一考核方法,实行学生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四)搞好实验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1.改善教学实训条件。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根据财务管理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设沙盘对抗模拟实训室、银行业务模拟实训室、财务岗位模拟实训室和erp实训室。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网络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系统,满足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培训需要。

2. 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及操作规程,建立完整齐全的学生校内实训手册和校外实习档案,做到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实践内容落实和经费落实,使实践教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

(五)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引进财务管理、金融、理财等相关专业的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充实到教学队伍当中。由于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对新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从而能够增添现有教师队伍的活力,也能引领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2.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足够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或到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搞好配套优质教材建设

1.引进优质教材。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和配套教材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要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并能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材的选取上要积极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优质高职高专配套教材,这种教材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而编写,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吸收。

2.编写校本实训教材。根据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组织教师自编实训教材,对每一门实训课程根据其内容按岗位特点进行细分,全面构建以“岗位实训及考核”为特点的实训教材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丰沛、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邓金额,周荛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推行“411”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9~41.

[2]郭琳琳.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新西部,2009,(10):213.

[3]周亚娜.对创新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 第11 期下: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