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范文1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63-01

一、经济理论的当展不断彰显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

经济理论源于经济实践,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实践。先进的经济理论,不仅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革新的先导,而且是把握机遇、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变革向纵深推进,先进的经济理论对于经济实践的牵引作用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劲有力。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其最终实现则有赖于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而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更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灵魂。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进入革故鼎新之际,强烈呼唤着经济理论的创新之举;另一方面,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生命力与理论价值,正在当代得到不断彰显。

理论的创新,往往是基于前人基础上的一种承载和超越,是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突破。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深刻性,更决定了创新经济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世情、国情不断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新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和学说,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历史价值,对于推动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实际上是一个“回到马克思”和“让马克思走向当代”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创新的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指导

首先,中国经济可能面临新一轮经济调整的挑战。中国经济可能面临新一轮经济调整的挑战,需要我们遵循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高屋建瓴地研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理论创新谋求竞争优势,以理论先行牵引我国经济平稳过渡和实现整体跨越。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把握机遇,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正处于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无论从人均收入水平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我们仍然保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高速经济增长,通过持续的工业化进程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事实上,无论从经济体制、市场规模、资金技术、国际环境还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来看,中国目前都保持着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关键在于,如何在科学的经济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各种有力措施,使这些条件充分合理地发挥作用,克服各种短期冲击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至关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三、当代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一)史论结合。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古今之变就是历史的方法,即将事物放到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考量,如此才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徐复观先生在《王充论考》开篇说道:“一个人的思想的形成,常决定于四大因素。一为其本人的气质,二为其学问的传承与其功夫的深浅,三为其时代的背景,四为其生平的遭遇。此四大因素对各思想家的影响力,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而四大因素之中,又互相影响,不可作孤立的单纯的断定。”

(二)着眼现实。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略论治史方法》一文中指出:“治古史本求今通,苟能于史乘有通识,始能对当身时务有贡献,如是乃为史学之真贡献。不致将史学埋没于故纸麓中,而亦不致仅为一时之政客名流宣传意见之利用品。”钱先生强调研究历史既要立足于历史本身,同时又要关照现实,不能为了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割断古今之联系。

(三)辩证分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同哲学研究一样,经济学研究离不开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突出表现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认识事物。同时,对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必须秉承系统全面的原则,即将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置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理论系统中进行考察,从哲学与马克思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概括和分析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理论范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先进技术、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驱动力。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成为企业迅速崛起的主导力量,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本文基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并提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 增长极 技术创新

伴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斯坦福大学塑造了硅谷的神奇,MIT和哈佛大学谱写了美国波士顿地区“128号公路”沿线的繁荣,它们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而且也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旨在为政府提供有益的借鉴。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梳理

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畴内,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是均衡的,市场竞争条件充分,资本和劳动力能够自由流通,就会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均衡发展。但是,这种静态分析的方法无从解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常这些地区并不具有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源禀赋,而市场力量的最终作用结果通常是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规模效应的影响,并非完全充分竞争中的市场供求关系能决定资本收益。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极理论,试图从另一角度解释当代社会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和新经济的崛起。他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均衡推进,总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殊的产业和领域,这些产业和领域就被称为“增长诱导单元”,也称为“增长极”。例如,斯坦福大学塑造了硅谷的神奇,MIT和哈佛大学谱写了美国波士顿地区“128号公路”沿线的繁荣,它们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并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该理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熊彼特片面注重私人厂商的作用,特别是大型私营厂商的作用。但是当局和他们的首创精神以及较小的、为适用于当地情况所作的创新也同样重要,不容忽视”。增长极既是创新的发源地,又是扩散源,当这种产业增加资本或者购买服务时,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最终从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到区域的均衡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自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引来质疑之声不断。例如,1957-1966年期间,意大利为了解决南贫北富的地区二元结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南部选取4个增长极典型区,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金融加工、电机等“推进型”产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理论有待完善。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发展理论,该理论没有就怎样来确定推动型产业和适宜发展增长极的地点,推动型产业的支配效应即集聚经济的正负效应表现如何,增长极理论自身的数量、规模、内部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进行理论推演。第二,理论的可操作性不强。在该理论中经济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无从考察任何空间中两个地方的各种物质流、资本流、劳动力流、技术流、信息流,从而也就无法找到增长极的支配效应、联系效应以及分配效应。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劳动力、技术和制度,这些因素是独立的,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作用,但其交互作用和渗透作用则是复杂的。无论是从范围经济还是范畴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体,而制度、技术和劳动力则是保障因素,以保证实现生产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是经济增长的载体,各种企业之间形成了强大的以地缘为基础的关系网络,包含忠诚信任、互惠双赢、竞争与合作的内在依存性,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通过知识渗透和传递、人力资本流通、资本流通,形成区域优势与特质。基于上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新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于1944年11月提出“将科学对战争胜利所起巨大作用的经验用于和平时期,使科学服务于美国战后的国富民强”的新经济政策,并且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塑造了硅谷的传奇和辉煌;成为各国纷纷效仿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在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也应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辐射作用和渗透作用,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升级进行差别化竞争。

在现代社会,低成本竞争大幅度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快了产品的衰退过程,促进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即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在“性能/价格”或产品技术含量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势的产品,以此来占领市场份额。《全球创业观察》研究报告表明,创业创新活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创业创新活动水平的不同可以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1/3,可见,技术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特别是对于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和区域,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消化已形成的生产力,可以极大地降低经济社会的转型成本。

经济发展理论范文3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框架

一、县域经济发展任务

(一)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运行的综合性经济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它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中国经济殊的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除了具有一般区域经济共有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身的基本特征,即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经济特征;县域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中小工业为支柱的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基本利用本地资源的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县域经济是市场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是市场化程度较低,资本、技术和人才较为稀缺的经济。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寻求同时实现夯实发展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这5大目标。

二、县域经济发展宗旨

(一)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相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城乡共同发展,而且是城乡相互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互动式发展。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真正希望所在。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真正解决农业问题;只有城市发展了,才能真正解决乡村问题;只有非农产业发达了,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是县域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县域处于城乡结合部,是城乡汇合点,因而应该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实际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考虑,县域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作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在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开发重点等一系列发展重大问题上,县域都具有相对的、更大的自。其次,作为承上启下的行政管理层次,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能够有效地调整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统一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乡、村3个层次,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功能,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同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县域内的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的发展,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是加快城镇化进程

发展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全面地发展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县域经济具有2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绝大部分的地域,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主要的地位。二是农民占县域内居住人口的绝大多数,使得农民的文明、富裕程度对整个县域经济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决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应把着力点放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上。当然,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还须跳出“三农”抓“三农”,即加快城镇化进程。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四)发展县域经济应该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所谓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要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可将各地的县(市)区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分为先进县(市)区,中间县(市)区,相对落后县(市)区3种类型,然后对这3种类型的县(市、区)分别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二是以资源为导向,构建县域特色经济,创造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一个地区只有发展优势、特色经济,才能在当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五)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依然囿于传统观念和思路来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环境,跟上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步伐。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应扩大视野,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和市场格局变化,确立参与全球分工的定位,更好地利用县域之外的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同时,在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时,不仅要重视发展产业和建设基础设施,更要重视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尤其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三、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的,因而对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以科技进步推动“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的最重要的手段。对于欠发达经济来说,应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使欠发达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来,进而促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经济结构,这对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进步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和提升,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欠发达经济宜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进工业化进程战略,有平衡增长地大推进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应该说,平衡增长的大推进战略是最佳的选择。然而,对于欠发达经济和地区,从影响经济增长的除“劳动”和“结构变迁”之外的5个要素来说,它们都是稀缺的资源或不具备的条件。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角度出发,应采取适宜大多数欠发达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达到“联系效应”,作为欠发达经济,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无法突破资本稀缺这一瓶颈。应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把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视为己任。其次应把有限的投资投入到具有战略意义和“前向联系”较大的产业部门优先发展,以牵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增长,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三)沿交通线扩散的城镇化

在经济发展的空间中,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建立或一个城镇的形成,往往会成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发展极。发展极缘于其“支配效应”和“创新”特征,具有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发展极理论的应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区域金融中心,可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注入资金和活力;生产要素高度集中,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不过,发展极也存在“回波效应”,会导致周边欠发达经济的发展更加滞后,使周边欠发达区域处于贸易和竞争的不利境地,使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弱化“回波效应”的对策主要是:对欠发达地区给予特殊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利用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是发展极理论的一个创新。所谓点轴开发模式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面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学中一种典型点轴开发模式,是一种地带式发展,它认为:除种植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大都集聚于大小不等的城镇,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向各个方向平均辐射的,而是沿着交通线扩散的。这就形成了以小城镇为“点”,交通线为轴的产业带或发展轴线。这一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四)以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用来定义围绕某一特定产业,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即在一定领域内,以某个主导产业为核心,有着大量的相关企业与辅助机构,依靠一定的分工形成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的组织协作形式,使得产业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集群内企业依赖于集群形成一定的强劲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结构变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由于不同的产业结构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优势,所以,对于尚处于欠发达经济状态、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的经济来说,改变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

(五)解决“三农”问题必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经营制度是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针对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对经营体制的创新。它的实质是合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使3者之间的关系由原来单纯的买卖关系变成以利益为联结纽带、以契约为联结方式的新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合作与联合形成的集体组织力量抵御市场对农业产业的冲击,并使农户与企业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进而达到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维护农民权益的目的。

(六)制度创新可以促进合作减少成本

经济发展理论范文4

关键词:内生经济增长;知识专业化;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52-02

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解释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研究了内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四个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在这四个要素中,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他指出,一般知识能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内在经济效应,使率先使用知识的厂商获得垄断利润。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知识不仅本身的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递增,给厂商带来递增收益。他认为知识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知识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

罗默认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新源泉。他认为,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超过物质积累的作用而处于支配地位,研究和开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他还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国际贸易可以使落后国家引入新技术来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节约资源,把节约下来的资源用于新投资,这样就可以迅速发展经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卢卡斯把资本作为内生变量,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模型)。他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因素引入索洛模型,认为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他还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学校教育,使人的智力和技术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边干边学来提高人力资本。这一理论拓宽了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为缺乏教育经费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找到了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方法。

除了研究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内生因素以外,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还通过探索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了一系列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阿施尔、巴罗等人的研究成果。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修正与发展,它标志着体现外生技术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强调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技术进步、“边干边学”、知识积累、人力资源、政府支出等新问题的研究,从而解决了经济学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内生经济理论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尽管目前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但它从不同的分析角度,不同的分析模型,来解释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问题。综合起来有如下五类模型。

(一)AK模型

通过假定产出是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将生产函数的关系式表述为Y=AK(A是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K代表包括人力资本、知识和公共设施在内的广义资本)。这一模型揭示了产出与资本存量的线性递增关系,否定了资本收益递减的假定。在Y=AK模式下,经济是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因此,从长期来看各国经济不会出现增长的极限问题,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新古典理论遗留下来的增长极限的问题。

(二)知识的外部效应与“知识溢出”模型

罗默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论文中指出,经济增长除考虑劳动和资本两个因素外,还应加进第三个因素即知识。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可以实现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知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在知识上进行投资。同时,知识具有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知识的运用具有共享性即非竞争性,这也是实现收益递增的关键因素。

(三)R&D模式

罗默在他的论文《内生的技术变化》一文中指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是专业化的投入,即研究和开发部门(R&D)。他指出,专业化的投入是一种需要特别付酬的活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实际上是厂商旨在获取垄断利益的有意识活动,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是由技术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决定的。用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资源的投入决定着经济率的高低。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增加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资源投入。

(四)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

卢卡斯认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是具有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卢卡斯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引入模型,提出通过教育积累人力资本的内生模型。他通过建模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积累决定着经济增长率。因此,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应集中人力物力生产和出口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产品。

(五)阿罗的“干中学”模型

阿罗认为,人们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的积累体现在技术进步之上。企业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会逐步积累起有效的生产知识,这些知识反过来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阿罗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除了脱离生产岗位到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在工作中以积累经验等方式获得。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湘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湘南地区是指湖南的南部地区,包括郴州、衡阳、永州三个市。湘南地区地处湖南的南大门,位置得天独厚,战略地位重要,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突出。当前,国家的政策措施以及湖南发展的大环境,都给湘南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湘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口素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人力资本的正外部性,不仅取决于人们掌握知识的总体水平,还取决于人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湘南地区应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口素质。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提高城乡整体受教育水平;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公共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专业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优化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三是广泛开展在职培训。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队伍技能水平;四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倡导终身学习观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升全体公民素质。

(二)开发人力资源,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具有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湘南地区应以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引进聘用理念上,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讲求成本、注重效益。在引进聘用方式上,坚持市场配置为主,重点引进本地区的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积极探索选聘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现念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职业技能评定办法,实行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完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服务,规范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行为,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

(三)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进步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湘南地区要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郴州为例,要依托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制定和完善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相配套的制度,构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双向运行机制,将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上来,以促进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技术外溢效应,是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最有效平台。湘南地区应利用国家和省里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一是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要主动策应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实施的“湘南大开发”战略以及承接产业转移“34条”政策,把湘南地区打造成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二是加大承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基金,加快构建现代物流平台,推进以物资储备、商业配送、海关监管、集装箱中转、保税业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建设。三是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承接产业的竞争力。要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承接配套产业转移。

(五)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制度作为一种支配经济活动并决定经济效率的重要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改革政府机构。一是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办事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二是健全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主要是完善政策法规制度,营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律环境;三是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主要是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陶静,梁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及对中部崛起的启示[J].决策与信息,2009,(4).

经济发展理论范文5

论文摘要: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识需要人才。知识和占有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资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建立全国人才信息网,以期利用这一电子人才信息平台,使林业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人才资源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hm2,森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等8个省已跨入生态系统行列。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是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全国现有沙漠化面积达171.1km2,占国土总面积17.85%,其中风沙化土地5.4万km2,沙尘暴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风沙危害,其中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退化,载畜量减少,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林业厅提供)。林业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长期单一生产结构,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业,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林,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实现现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发展新理念,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进,也包括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网,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学林业”。信息化是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面,而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持续林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全局性、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

其次,加快整体性林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创新型人才,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发挥人才的潜能,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人才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科技人才自觉参与国家林业创新体系建设,在林业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促进部分学科、专业有重大突破。让知识资本参与分配,知识经济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资本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技术成果可作无形资产参与项目产业化投资,依据效益应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开发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吸引人才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坚持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依托,以需要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与布局,既保证人才分布的动态平衡。人才要坚定不移地稳步推向市场,以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优质化。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与科学管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及基层对人才的需要,两种手段结合并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经济发展理论范文6

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实施管理行为、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维护社会经济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良性竞争环境。工商管理的涉及面广泛,在市场监督与管理过程中以有形监管和无形监管的形式,监管市场经济主体的入市、竞争、交易,维护市场经济交易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工商管理的监管方式多,通过舆论宣传、管理部门调解、法律制裁强化对市场的监管;工商管理与消费者关系密切,消费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工商管理的行为和职责与消费者的权益息息相关,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工商管理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二、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联系

工商管理需要顺应经济发趋势,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工商管理监管。工商管理脱离实际市场经济环境将无法存在,没有工商管理市场经济也健康发展。工商管理制度的发展促进着企业的发展,经济发展也推动着工商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

1.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市场经济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消费者消费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和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这些经济方面的进步为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工商管理以对企业监督和管理为主要工作任务,通过构建工商管理机构,监督企业经营和交易情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由此得知,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完善的工商管理制度对经济的调节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利益主体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仅靠市场机制自身对经济进行调节,根本无法促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工商管理对市场活动开展引导、监督和管理,能够弥补市场自身的不足,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保障市场经济主体公平交易,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工商管理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体系是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市场体系构建的高低程度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国家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调节商品的供应与需求,引导并调节各企业的发展方向,达到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目的。工商管理是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方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市场主体展开培育和监管,能够将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引导稀缺的经济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经济部门,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2.工商管理强化了对市场的有效监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交易和垄断行为,可以改善我国的投资营商环境,营造出诚实有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保护知识产权和保护企业商标的工作,对于假冒商标、伪劣商品、虚假违法广告等给予重重的打击,这对于维护知识产权、净化市场广告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商标注册管理、市场竞争管理、信用等级评定等方面工作,也直接促进着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3.工商管理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是市场主体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是决定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命运,因此维护消费者权益是企业必须重视的任务之一。工商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加大力度对商品质量的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同时,通过对消费者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增强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念,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