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1
关键词:模糊神经网络,训练函数,学习函数,性能函数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模糊神经网络( fuzzy neural network,FNN) 是模糊逻辑推理与BP神经网络的结合,利用误差信号反向传播、调节权重,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很强的自学习能力,是数据分类和模式识别的有力工具,目前,模糊神经网络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4] 。消化道系统中的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胃肠炎等疾病之间,由于有很多相似的症状体征,从而极容易引起误诊,为了能对这些疾病进行准确的辅助诊断,本文将消化道系统中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胃肠炎等疾病的诊断技术引入模糊神经网络,借助模糊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来进行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0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100例消化道系统疾病患者的各种检测结果,100例患者中胆结石伴胆囊炎患者30例,急性胆囊炎10例,急性胃肠炎32例,急性胰腺炎28例,诊断结果均得到病理证实。
1.2 数据预处理 提取胆结石伴胆囊炎患者、急性胆囊炎患者、急性胃肠炎患者、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液分析及生化筛查等39项检测数据和7项临床症状为第1层的输入向量。7个临床症状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的"降半梯形"结构的录属函数来赋值:
其中, yji为第i 个对象对第j 类症状的隶属函数 ,其定义域为[0 ,λ(2)m (i)] 。
1.3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由3层前向BP神经网络组成。第1层为数据预处理层,先提取患者的46个特征值再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第2层为隐含层;第3层为输出层,输出层为消化道系统的四种疾病,其结构如下图(图1):
2 模糊神经网络临床诊断的实现
2.1 网络训练 从全部样本中随机抽取70 例(胆结石伴胆囊炎21例,急性胆囊炎6例,急性胃肠炎23例,急性胰腺炎20例)作为训练组,15例作为验证组(胆结石伴胆囊炎6例,急性胆囊炎3例,急性胃肠炎2例,急性胰腺炎4例),15例为测试组(胆结石伴胆囊炎3例,急性胆囊炎1例,急性胃肠炎7例,急性胰腺炎4例)。用MATLAB 2012a编程,分别对FNN 进行训练,并用完成训练的网络模型进行验证和测试。网络的训练函数为trainlm,学习函数为learngdm,误差性能函数为mse,各层的传递函数为logsig,训练次数设置为1000。
2.2 仿真诊断结果 通过神经网络的训练、验证和和测试,在训练次数达到40次时,训练、验证和和测试误差同时达到最小,其中验证误差稍大一点,但也只有2.99 ,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模糊神经网络(FNN)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只用了40次训练,就使训练误差、验证误差、测试误差都同时达到最小,从而使仿真诊断测试的准确率能大大提高。为了能了解模糊神经网络临床诊断的效果,于是把训练组、验证组和测试组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见表1:
3总结
将神经网络技术与模糊理论结合构起来进行医学知识处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它领域的知识处理,该系统的识别能力与训练集关系密切,若能搜集更多的典型病例,系统的识别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永锋, 岑康等. 模糊神经网络在颅脑磁共振图像分割中的应用研究[N].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3, 22( 6) : 508-512.
[2]徐力平,尚丹. 模糊神经网络在肺癌CT 诊断中的应用[N].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2):191-194.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2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肺功能测定;呼吸系统疾病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常见疾病。儿童肺功能测定通过测定人体呼吸系统指标包括肺容量、肺活量、余气量、功能余气量、肺通气量、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对比正常人体肺功能指标从而判断肺功能状况,广泛应用在人体健康状况鉴别中[1-2]。儿童阶段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因此在医院儿科开展肺功能测定显得非常重要[3]。本次探究选取本院未开展儿科肺功能测定时期,与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对比分析其在基层医院儿科开展的必要性,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未开展肺功能测定期间,与2018年3月~2019年3月开展肺功能测定期间,所收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共计150例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研究资料。选取未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收治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儿75例,男患儿38例,女患儿37例。选取开展肺功能测定期间收治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儿75例,男患儿37例,女患儿38例。对比两个时间段收治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未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对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儿病史、病症、胸部X线及CT检查。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通过肺功能测定进行评定患儿的肺部功能,主要测定指标包括:常规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药物舒张试验、支气管药物激发试验、潮气肺功能测定等。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个时期对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遗漏和误诊及诊断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探究数据分析时,均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22.0。用(x±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检验,本次研究以P<0.05存在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未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儿童呼吸科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为42.3%,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漏诊于误诊率高达92.1%。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儿童呼吸科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提升至87.6%,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漏诊和误诊率降低到21.3%。对比两个时期的确诊率、漏诊和误诊率,存在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3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选择性剖宫产;围产期;临床分析
近年来,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根据WHO的全球性调查显示,我国剖宫产的概率最高,达到46。2%[1]。但是,由于选择性剖宫产中的胎儿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的挤压,促使胎儿在很短的时间内脱离母体,对于子宫外的环境不适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存活质量[2]。本文对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104例足月剖宫产进行回顾与分析,从中探究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剖宫产案例104例,其中对照组52例,经过试产后进行剖宫产;观察组52例,直接进行剖宫产。在对照组中,孕妇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28.0±1.5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1.2周;新生儿男性22例,女性30例;体重在2400―4200g之间,平均体重3480±350g。在观察组中,孕妇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29.5±1.2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0.8周;新生儿男性28例,女性24例;体重在2600―4000g之间,平均体重3050±480g。两组在年龄、孕周、新生儿性别、体重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1)孕妇的分娩孕周为36―40周之间,单胎妊娠,分娩发动前进行选择性的剖宫产并且活产。(2)将患有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孕妇进行排除。
1.3临床分析方法对照组直接进行剖宫产;观察组首先进行试产,因孕妇恐惧、不愿忍受疼痛、有剖宫产指征而采取剖宫产。
1.4观察项目与指标(1)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疾病主要包括湿肺、吸肺、气漏、RDS、PPHN。(2)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常压吸氧、常频通气、高频通气、NCPAP。(3)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疾病治疗的转归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呼吸系统疾病上(湿肺、气漏、RDS、PPHN)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湿肺 吸肺 气漏 RDS PPHN
观察组 52 9(17.3%) 3(5.8%) 3(5.8%) 4(7.7%) 5(9.6%)
对照组 52 2(3.8%) 4(7.7%) 1(1.9%) 2(3.8%) 1(1.9%)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呼吸支持或机械通气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常压吸氧 常频通气 高频通气 NCPAP 总计
观察组 52 8 4 3 5 20(38.5%)
对照组 52 2 2 1 1 6(11.5%)
p <0.05
2.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平均住院时间(天) 治愈例数 死亡例数
观察组 52 10.0±2.5 24 0
对照组 52 5.0±1.0 10 0
p <0.05 >0.05 >0.05
3.讨论
3.1剖宫产新生儿肺病多发的原因剖宫产新生儿发生肺病的直接原因是肺液过量。肺液由肺组织产生,随孕周增加,而肺液的吸收和儿茶酚胺密切相关[3]。选择剖宫产的新生儿,一方面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低,不能抑制氯离子汞的活性,不能有效终止肺液的分泌。另一方面,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挤压,肺泡、气管内的肺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肺液含量过多,从而促使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道疾病的产生。
3.2剖宫产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第一,采用剖宫产的新生儿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在出生后的12小时内要重视呼吸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疾病马上转入儿科进行治疗。第二,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对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进行动态监测,出现呼吸困难但采用常压吸氧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要进行机械通气或NCPAP[4]。第三,剖宫产患儿在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常常会伴有低钙血症、低血糖、喂养不耐受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综上,为保障母体健康和新生儿的存活质量,鼓励孕妇阴道试产,考虑剖宫产对母婴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洪海洁,王谢桐.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时机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04(11):270-274.
[2]富琴琴,蒋琦,林梅芳.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17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06(02):48-49.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4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 40岁以上 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95-02
肺功能检测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和艾滋病并列的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在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城市居民的第四大死亡原因,在农村地区则是首要死亡原因。因此,钟南山院士提出“有长期咳嗽、咳痰、气喘等肺部疾患的中、老年人,应该尽早并定期进行肺功能测定。此外,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如40岁以上的吸烟者、从属于有害气体接触的职业等应定期去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本文通过对500例体检人员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分析,认为肺功能作为健康体检项目是必要的,尤其是40岁以上人员。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00例,均为我院2010年元月至2011年5月的健康体检人员。其中39岁以下298例;40岁以上202例。
1.2检测项目
采用意大利科时迈一体化肺功能测试仪进行检查, 测定参数有: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量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7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75),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最大通气量(MVV)。
附表 不同年龄段肺功能各参数下降例数的比较
参数判断
年龄段(岁) 例 VC FVC FEV1 V50 V25 MVV 阻塞 限制 混合
39岁以下
40岁以上 298
202 32
116 32
116 32
116
52
52 32
116 0
52 32
58 0
6
2 讨论
通过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正常人群中,也能发现肺功能指标有不同程度降低的人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不断增多的趋势。造成肺功能逐渐减退,呼吸系统疾病不断增多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2.1环境因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综合地作用人体,在某些条件下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大气污染 城市大气中通常会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石棉纤维、沥青烟,油烟,焦炉气等)及某些潜在性危险,使城市居民肺功能受到损害。室内空气污染 现代人类活动是80%以上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尤其是老、弱、病、残、孕、幼等人群在室内活动时间更长。当前,我国煤炭消耗量约占所有燃料总耗量75%以上,煎、炒、烹、炸等烹饪技术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烧煤与燃料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悬浮微粒,烹饪时油烟所含的有害化学物质等也是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2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社会,由于收入增多,交通发达等原因,人们尽情地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却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迅速增加。吸烟 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香烟的烟雾中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丙烯醛、氢氰酸等,这些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粘膜损害是与时间、数量的增加有显著相关性,最终造成气道粘膜增厚、管径变细、呼吸阻力增加,造成阻塞性肺损害。暴饮暴食,过多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糖,运动却越来越少,导致肥胖。肥胖是最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在美国超过1/3的成年人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并且肥胖的发生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肥胖者肺功能改变主要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即肺活量(VC)明显减低,这主要是由于肥胖者过多的脂肪在膈肌、胸壁和腹腔内沉积,使肺和胸廊的顺应性下降。肥胖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和小气道功能指标: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50)和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比正常人明显减低,说明肥胖者存在通气功能和小气道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与上呼吸道周围软组织脂肪沉积,使气流受限。另外,肥胖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社会压力 压力对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也包括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5
关键词 肺功能检查 基层医院 临床应用
肺功能检查是一种物理检查方法,对身体无任何损伤,无痛苦和不适。肺功能检查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1]。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诊断、严重度评估、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内容,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2]。肺功能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是一些肺部疾患的早期诊断手段外科胸腹部手术病人术前肺功能测定有助于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判断手术完全性。肺功能检查项目大致有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阻力、运动心肺功能等检查。未开展肺功能检查时期,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及CT检查来诊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确诊率低、漏诊和误诊率高,咳嗽变异性哮喘更是无法确诊以致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对于外科胸腹部手术病人,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判断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有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甚至引起医患纠纷。开展肺功能检查以来我院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漏诊和误诊率明显减少、确诊率大大提高;外科胸腹部手术能做到有的放失,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使我院的诊疗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分别整理采集我院2003~2005年与2007~2009年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03~2005年:500例,男258例,女242例,年龄40~78岁;2007~2009年:500例,男255例,女245例,年龄为42~80岁。采集我院儿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03~2005年: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5~11岁;2007~2009年: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11岁。采集我院外科收治的胸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003~2005年: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50~80岁;2007~2009年: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48~80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CT检查;而对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也是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自从我院2006年引进意大利科时迈肺功能仪,于2007年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我院2007~2009年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以及对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评估肺功能检查(包括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激发试验、舒张试验、气道阻力等)已成为常规。
结 果
我院2003~2005年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的确诊率只有26.9%且这些患者已经为中晚期,早期患者漏诊率几乎为100%,大大阻碍了慢阻肺的防治;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为35.6%,主要是通过经验性治疗后得出诊断;而咳嗽变异性哮喘漏诊和误诊率几乎为100%;其结果延长了病程及患者的痛苦、浪费了资源。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9%,导致原本手术非常成功的患者最终因肺部并发症致残甚至失去生命。
我院2007~2009年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的确诊率达到97.5%,做到了对慢阻肺我国第三大疾病杀手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激发试验和舒张实验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上升为85.6%;而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激发试验确诊率上升为72.9%。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为8.3%,这大大提高了我院的诊疗业务水平,方便了患者,体现了患者的利益。
讨 论
肺功能检测方法是让患者鼻子被夹住,保持用嘴呼吸,尽可能含紧连接传感器的呼吸过滤器口嘴,保证测试过程中不漏气,尽可能配合操作者的口令,即时做呼气和吸气动作尽最大可能吸气,然后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呼出。肺功能检查是无创的,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与X线胸片、CT等检查相比,肺功能检查更侧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1]。肺功能检查对于早期检出肺和呼吸道病变、诊断气道病变的部位、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评估肺部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健康体检、劳动强度和耐受力的评估及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据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致死的常见病因,高居农村人口死亡病因的第1位,城市人口死亡的第3~4位。在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疾病是非常常见和多发的慢性疾病,其肺功能损害缓慢但不断恶化,因无相应的检查,故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病情越来越严重而求医时,其肺功能损害常常已不可逆转,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未雨绸缪,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而肺功能检查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肺功能的研究和应用已有60多年历史,1961年吴绍青等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肺功能检查的专著《肺功能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推动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的开展,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对肺功能检查忽视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对喘息病人从来不作肺功能检查,对胸腹部手术病人术前也不做肺功能检查,术后出现并发症再去找原因,尤其在基层医院普遍。从我院实例来看,在基层医院开展肺功能检查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响应钟南山院士的呼吁把肺功能检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文6
【关键词】 主要疾病;死亡率
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
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死亡率位于世界较高水平[1,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3],与之
作者单位: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姚建义 张伟东);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苗树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纪雪梅)
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掌握主要疾病的死亡率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主要疾病死亡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调查以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完成数据录入。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是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8.53%),死亡率为176.23/10万, 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 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的91.28%。2002年和2003年度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2年和2003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89.34%和90.10%;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2002年之前的1997年和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三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1990年和1997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91.33%和91.76%。详见表1。
表1
1990~2007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200720062003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76.23 28.53 恶性肿瘤 90.67 27.25 恶性肿瘤134.54 25.47
2脑血管病111.47 18.04 心脏病 52.97 17.66 脑血管病105.40 19.95
3心脏病100.61 16.29 脑血管病51.69 17.10 呼吸系统疾病 77.29 14.63
4呼吸系统疾病 80.94 13.10 呼吸系统疾病 38.89 13.06 心脏病76.23 14.43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7.63 6.09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25.33 6.10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2.55 6.16
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38 3.3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0.33 3.32 消化系统疾病 19.31 3.66
7消化系统疾病 17.46 2.83 消化系统疾病 9.65 2.94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05 2.66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93 1.28 其他疾病 6.46 2.4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08 1.34
9神经系统疾病5.86 0.9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52 1.37 神经系统疾病4.81 0.91
10精神障碍5.35 0.87 诊断不明 4.50 1.29 围生期病2.14 0.89
合计91.28 92.50 90.10
表1
续表
位次
200219971990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35.38 23.53 恶性肿瘤135.39 22.71 恶性肿瘤 96.69 21.88
2脑血管病100.61 17.49 脑血管病134.88 22.63 脑血管病88.29 20.83
3呼吸系统疾病 89.90 15.63心脏病99.99 16.77 心脏病 66.21 15.81
4心脏病84.12 14.62 呼吸系统疾病 84.00 14.09 呼吸系统疾病 68.37 15.7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50.42 8.77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6.84 6.18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4.98 6.91
6消化系统疾病 19.60 3.41 消化系统疾病 18.51 3.10 消化系统疾病 17.74 4.02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0 2.45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5.84 2.6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01 1.74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68 1.6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88 1.4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90 1.58
9神经系统疾病5.23 0.91 精神障碍6.91 1.16 新生儿病 5.77 1.51
10围生期病4.87 0.85 神经系统疾病5.77 0.97 其他疾病 4.95 1.29
合计89.34 91.76 91.33
2.2 性别差异
2006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均为恶性肿瘤,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1990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1990年和2006年男性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男性居民总死亡率92.46%和92.78%,1990年和2006年女性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女性居民总死亡率90.83%和92.11%。(表2)。
表2
1990年、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不同性别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22.1224.98恶性肿瘤110.7930.45
2脑血管病102.0720.35脑血管病53.6716.34
3呼吸系统疾病81.7816.29心脏病52.6116.11
4心脏病80.9413.10呼吸系统疾病40.9512.91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41.047.58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2.546.87
6消化系统疾病20.674.21消化系统疾病11.563.14
7新生儿病17.161.62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572.53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691.55其他疾病5.191.77
9肺结核7.591.54诊断不明5.391.37
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7.161.2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591.29
合计92.4692.78
续表2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脑血管病76.6621.39恶性肿瘤68.3723.02
2恶性肿瘤73.6418.16心脏病53.1019.71
3心脏病60.3917.73脑血管病49.1318.11
4呼吸系统疾病57.7616.59呼吸系统疾病35.6913.2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8.556.11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17.915.09
6消化系统疾病14.903.8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2.284.35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8.902.30其他疾病7.863.25
8其他疾病5.051.78消化系统疾病7.682.67
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381.6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361.48
10新生儿病14.261.36诊断不明3.541.17
合计90.8392.1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2007年城市前3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2.8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的变化,也将影响疾病模式的变化[5-7],与之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
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8],ICD-10在分类轴心上强调以病因为主,尽管我国推广应用ICD-10已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编码和统计人员在执行和使用ICD-10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做法,可能导致各地统计上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因此在处理相关数据时需要结合相关的较为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对200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更是达60%[2,5]。慢性病发病的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虽然现在慢性病的主要患患者群仍是中、老年人,但年轻人比例逐渐上升,美国是慢性病防治做得较好的国家,它总体的慢性病比例在下降,但其年轻人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足见,慢性病的低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9]。
我国近年已经制定并完善了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规划,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一些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今后应该加强在我国公共卫生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普及范围,扩大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这对于倡导健康行为,降低肿瘤以及其他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lin D Mathers,Cynthia Boschi-Pinto,Alan D Lopez,Christopher JL Murray.Cancer incidence,mortality and survival by site for 14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Programme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13 200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Geneva,2008.
[3]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卫生部,2004.
[4] 董景五.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几点体会.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38-3039.
[5] 中国慢性病报告.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
[6] Yang G,Kong L,Zhao W,Wan X,Zhai Y,Chen LC,Koplan JP.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8,8,372(9650):1697-1705.
[7] Wang L,Kong L,Wu F,Bai Y,Burton R.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5,366(9499):182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