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范文1
【关键词】老年病;慢性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79―02
随着社会逐渐老龄化,老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由于疾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老年慢性病患者除罹患疾病的主要症状外,经常还突出表现为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可出现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急躁、怒气冲冲,碰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1]。对于这些精神和神志异常的表现,必须加强心理护理,通过热情关心,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及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本文就慢性病人常有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简述如下:
1 心理问题
1.1 敏感:健康人精力常集中于事业及忙于家庭生活,心理活动多指向外界客观事物。病后,尤其是慢性病人多将注意力转向自身。感觉异样敏感,对极轻微的冷、热、光的变化及疼痛也显得不能忍受,甚至平时毫不引起注意的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被误解为异常,整天不是这里不适,就是那里不好。
1.2 多疑:慢性病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疑心重重。听别人低声谈话,就以为是议论自己的病。对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常是半信半疑。甚至怀疑医生对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怀疑医生开错了药,护士打错了针。这样不仅容易影响医患关系,更可能导致心身伤害,而不利于养病。
1.3 紧张、焦虑情绪不稳:许多病情迁延或每况愈下而再次入院者,感到紧张。看到病友死亡会恐惧,内心倍受煎熬,希望立即脱离这个环境。这种心理常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对康复不利。生病属于劣性刺激,常影响患者情绪,表现不耐烦,易发脾气,好生闲气,给人不近人情的感觉。
1.4 抑郁:据统计,约25~35%患者有抑郁症状。慢性病人,特别是癌症及器官功能衰竭期患者中,患有无能、无助、无望感等严重情绪低落。我们曾任意对一组病人做调查,结果42人中23人患有抑郁综合症。此症明显减弱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有碍病情康复。
1.5 被动依赖:慢性病人长期得到医务人员及亲属的关怀和照顾而依赖性增强,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做变得很脆弱、幼稚,总希望别人多关心自己,希望亲人多探视、多照顾、多顾侍。
1.6 药物依赖与逆返心理:有些慢性病人特别迷信某种药物,认为要治好病非它莫属。也有些病人由于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或其副作用明显而难以忍受,易对该药产生厌烦或惧怕心理。
2 护理对策
2.1 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护理人员应把创造和维护病房优美环境作为重点。应注意病房的布局及灯光照明、床褥铺垫、电话、电视、空调、卫生间等设施是否符合慢性病人的需要,提倡创建家庭式病房。努力创造方便、便捷、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2.2 关心和尊敬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对病人要尊称,首先主动作自我介绍,进而作亲切友好的交谈,深入细致地了解病情。对病人的感觉异常、注意力转向自身等表现,应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耐心地倾听病人主诉,不可流露丝毫的厌恶情绪。努力通过言语、表情、态度、行为去创造一种坦诚、平和、温馨的氛围。
2.3 调节病人的情绪:①变消极为积极情绪:结合病人的病情、症状、体征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的疾病知识,剖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消除对疾病缺乏认识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急燥等不良情绪,变消极为积极,使之情绪稳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战胜疾病。②去除疑虑,保持心境最佳状态:加强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病人亲切交谈。使病人认识到该病虽无特效治疗,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密切配合治疗与护理,即使没有彻底康复之可能,也能好转和维持一定的健康水平。以便患者去除疑虑,保持最佳心境状态,提高自身内在的康复能力。
2.4 指导适度运动和体能锻炼:应视患者的病情、体力、兴趣,编排不同的锻炼形式和程序。指导慢性病人参加适度的运动和体能锻炼,如户外散步、气功、太极拳、剑等。对行动不便的慢性病人,可由工作人员或家属陪伴或协助被动运动,以丰富病人生活,保持愉快心境,减少依赖心理,利于身心健康。
2.5 注意服药心理,提高药效:护理人员应以高度责任感密切注意慢性病人的服药心理。进行耐心解释和心理疏导,详细说明服药注意事项,并亲自帮助病人进行服药,也可在药物的名称、颜色、剂型等方面给予解释,或给予必要的暗示及配以少量抗焦虑、抑郁等精神用药,以使病人产生良好及心理效应。
2.6 加强日常生活护理:慢性病人常伴多器官或系统的功能不全,生活上多难以自理。必须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尤其长期卧床病人,除服药、注射、检查等常规处置外,必须注意保护身体清洁,及时清理分泌物。预防各种合并症,加强基础护理是关键[2]。
2.7 重视家属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家属对待病人态度将直接影响慢性病人的情绪。因此应重视加强家属及其同事的思想工作及健康教育。要求其了解病情,理解、同情、关心和帮助病人,请其参与作力所能及的料理,使病人充分感受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心康复。
3 护理体会
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方面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的恶性循环,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轻了个人、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地提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出现,要求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才能保证心理护理不断发展,提高护理的实效性和延续性。
参考文献: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范文2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肺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05-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从而导致右心室继发性肥大,最后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疾病,它是呼吸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特点为病程很长,反复发作,且并发症极多,容易引起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常规护理以及吸氧治疗。近年来,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手段逐渐在临床上推展开来,适当的心理干预往往能对疾病治疗和预后产生有利的影响[2]。
本文针对心理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50例患者,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心功能(NYHA分级)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得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1.2 诊断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3]。
1.3 排除标准: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原发性心肌病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以及主观上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
1.4 研究方案: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慢性肺心病治疗,包括常规的药物治疗,生活护理,以及适当的吸氧治疗。心理护理组除了接受常规的治疗外,还要增加心理护理,包括安慰,陪伴,鼓励等。治疗维持两周,观察治疗效果。本阶段患者容易出现咯痰症状,当患者出现痰多且排出困难问题时,鼓励其通过咳嗽排痰,并按时给其祛痰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以借助改变患者的方式帮助排痰,也可以将五毫升生理盐水,八万u庆大霉素,五毫克地塞米松,四千uα-糜蛋白酶相配制,也帮助稀释患者痰液;此外,保持患者呼吸顺畅,注意给患者合理供氧,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体温、血压、呼吸等检查,并观察变化情况;关注患者的呼吸频率、深浅、节律等情况,并注意患者是否有缺氧症状的出现,一旦患者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就要及时对其采取辅助呼吸措施;此外还要关注患者的3情况,是否出现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观察患者是否有尿量减少、下肢或者全身出现水肿症状出现,如果相关检查显示患者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呈现阳性、心界向左部扩大等,则要注意是否是心力衰竭。
1.5 疗效评定:根据HAMA量表进行评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分时轻微症状;2分为有明显确切的症状;4分为严重的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需要处理;4分是极其严重的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减分率大于75%未痊愈,减分率在50%-75%之间为显效,减分率在25%-50%之间有效;小于25%为无效或者恶化[4]。
1.6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统计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心理护理组的痊愈率为54%,要远高于对照组的32%,且他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异化以及肺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肺血管内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进而引起右心肥大,扩张,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继发性疾病。其原发病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为主,多发于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临床表现可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常有呼吸困难等表现[5]。
由于该病多发于老人,且病程长,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甚至悲观以及孤独等负性消极心理。这些消极的心理会严重降低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和意愿,也会降低治疗的效果。所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医生的详细讲解以及鼓励,家人的陪伴等,都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6]。
4 结论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护理中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很好的支持了这一观点。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7-1022
[2] 谢小敏,陈丽君,王靖.慢性肺病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7,17:119-122
[3] 倪居,云琳.内科护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2-24
[4] 李翎,吴丹.心理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42-543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范文3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严重肝脏疾病。我国约有1.3亿人携带乙肝病毒,这其中包括乙肝携带者和乙肝病人,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经过半年病毒不能清除称为慢性乙肝。由于慢性乙肝病程长、有传染性、易复发,目前缺乏治愈的特效药物。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我科15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慢性乙肝病人153例,男112例,女51例;年龄16岁~75岁,平均44岁;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化程度88例,专科以上65例;学生18例,职员74例,农民61例;有家庭聚集性2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治疗方法大致相同。
2 心理特征分析
2.1 忧虑心理 乙肝患者害怕把疾病传染给家人,担心此病不能治愈,担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对慢性肝炎的发作与转归不了解,客观上慢性病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也使他们感到焦虑,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2.2 猜测心理 乙肝患者患病时间长,接触医务人员多,对各种化验、检查结果和药物疗效比较熟悉,有的还翻阅有关肝病知识的书籍,对慢性肝炎疾病有一定了解。但常常一知半解,病情稍有好转就欣喜若狂,稍有反复就精神紧张,情绪下降,这些都是因为对疾病认识不够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2.3 多疑心理 多数乙肝患者不敢正视自己的病情,怀疑检查是否出错了,特别是病情一有反复或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得不到明显改善时,便产生“恶变感”,由此而感到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表现为极度的恐惧和悲观。
2.4 乱投医心理 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使得患者一有治疗肝病的新药物就迫不及待地想使用。在治疗上不遵医嘱,对医护人员的正常言行敏感。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民间验方或偏信江湖医生,结果常常干扰正常治疗,延误病情。
2.5 偏执心理 部分肝炎患者不能面对长期治疗的现实,怨天尤人。从怀疑医疗方案与护理开始,进一步发展为对医疗环境提出过高要求,不尊重医务人员的工作,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3 护理对策
3.1 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和睦融洽的护患关系 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因注意保持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做好患者的心理调节,积极疏导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使医患关系处于良性循环中。
3.2 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治疗期间,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把疾病的病因发生和用药后的转归详细讲解给患者,还要讲解必要的传染病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告知患者既要合理饮食,又要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3.3 病情稳定后,不能因为侥幸心理而中断治疗,而要坚持服药治疗。出院后要定期回医院复查,巩固治疗效果,即使是痊愈也需要恢复和巩固的过程。上述这些问题需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宣教工作,并使之成为患者自己的意识行为,方能起到治疗效果。
3.4 针对不同心态的患者开展不同的心理护理 对于吸烟、饮酒已成为习惯行为的患者,应侧重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去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对于具有偏执心理的患者,应经常巡视其病房,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缓和医患关系。
3.5 对于因经济因素而欲中断治疗者,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争取家人的配合,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认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安心静养。同时帮助患者认清此病的诱因,如饮酒、劳累,不合理用药及不良情况等,提醒患者按医嘱服药并定期进行有关检查,加强适当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总之,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对患者心理困扰多。因此,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促进疾病的恢复、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范文4
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循环阻力增加,使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负荷加重而造成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1]。临床上其合并症多,病情复杂多变,需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我科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收治慢性肺心病患者42例,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男29例,女13例,年龄41~78岁,平均(52.4±6.5)岁。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注意有无发绀和呼吸困难及其严重程度;观察有无心悸、胸闷、腹胀、尿量减少、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烦躁不安、神志改变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2.2 休息与活动 让患者了解充分休息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在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采取舒适,如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机体耗氧量,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减慢心率和减轻呼吸困难。代偿期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为原则,鼓励患者进行适量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对于卧床患者应协助定时翻身、更换姿势,并保持舒适。依据患者的耐受能力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缓慢的肌肉松弛活动,如上肢交替前伸、握拳,下肢交替抬离床面,使肌肉保持紧张5 s后,松弛平放床上,鼓励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提高活动耐力,同时应减少体力消耗,指导患者采取既有利于气体交换又能节省能量的姿势,如站立时,背倚墙,使膈肌和胸廓松弛,全身放松;坐位时,凳高合适,两足正好平放在地,身体稍前倾,两手摆在双腿上或趴在小桌上,桌上放软枕,使患者胸椎与腰椎尽可能在一直线上。卧位时抬高床头,并略抬高床尾,使下肢关节轻度屈曲[2]。
2.3 用药指导 肺心病的急性期治疗应以抗感染为主,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大量使用抗生素后注意观察口腔有无真菌感染;对快速利尿的呋塞米经静脉给药后要准确记录尿量,因本药有扩张静脉作用,需防止低血容量、低血压的发生。应用强心剂时,由于患者长期吸氧,对强心剂耐受性差,易中毒,应密切观察心率;应用扩血管抗凝、呼吸兴奋剂时,要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熟悉药物副作用,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
2.4 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除痰液,改善肺泡通气功能,教会患者正确的排痰方法,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指导其先深呼吸,深吸气末保持张口状,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对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无力咳嗽者、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协助拍背排痰,为患者翻身1次/2~3 h,2~3次/d拍背,肺部叩打能使痰液松动,利于咳出,同时也可减轻呼吸肌做功,减少氧耗,鼓励患者多饮水,使用痰剂或雾化吸入器湿化痰液易于咳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导管左右旋转,缓慢抽吸,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15 s,以免加重缺氧,引起心率失常,并在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和痰液的性质、量、颜色和气味,必要时留取痰标本做好痰培养试验。
2.5 预防肺性脑病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有意识障碍者,予床栏及约束带进行安全保护,必要时专人护理;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头痛、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神志恍惚、精神错乱、嗜睡和昏迷等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流量1~2 L/min,浓度在25%~29%,吸氧时应注意吸入气体的加温和湿化,防止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肺性脑病;每日吸氧至少15 h,氧疗时间达6个月以上,使动脉血氧分压至少达到60 mm Hg才能获得满意效果;给氧时宜采取鼻导管、鼻塞、面罩给氧,两侧鼻孔交替插管以保护鼻黏膜;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出现心悸、呕吐、震颤、惊厥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
2.6 健康指导
2.6.1 疾病知识指导 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防止原发病的重要性,减少反复发作的次数,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和防治各种可能导致病情急性加重的诱因,坚持家庭氧疗等。
2.6.2 增强抗病能力 加强饮食营养,保证机体康复的需要,病情缓解期应根据肺、心功能及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如散步、气功、太极拳、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6.3 定期门诊随访 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变化的征象,如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剧烈、咳痰不畅、尿量减少、水肿明显或发现患者神志淡漠、嗜睡、躁动、口唇发绀加重等,均提示病情变化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诊治。
2.7 心理护理 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病史长,反复发作,长期治疗,易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焦虑、抑郁、紧张、悲观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陪伴患者,告诉患者目前的病情变化,用其能理解的词句和方式解释各种设备、治疗措施和护理操作,并采用非言语性沟通技巧,如抚摸、握住患者的手等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轻其恐惧,促进护患关系。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发病后恐惧、抑郁使病情加重,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干预,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范文5
关键词:肺心病;并发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52-0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它常因感染等因素引起肺心病的急性发作,而出现诸多并发症,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造成死亡 .故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肺心病治疗的环节。2009年10月~2010年12月对60例慢性肺心患者认真观察分析,做好生命体征、神志、紫绀、出血倾向、心律等的评估,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出具体的护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做好基础、临床、心理护理,提高护理水平。现将常见并发症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40~80岁,平均65岁,所有病例均按全国肺心病诊断标准确诊。
2 并发症观察
2 .1 肺部感染:肺心病大多数为慢性气管炎患者,在呼吸道分泌性HgA降低的情况下,其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减弱,另外老年肺心病病人其呼吸道组织大都有退行性变,而使呼吸道防御能力减退,故易引起肺部感染.如不及时控制.可引起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所以,我们应积极控制感染.给予及时、足量、联合、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应及时留取痰培养和咽培养加药敏,以供医生参考用药.同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特别应注意其心律和脉搏.神志等变化.因老年肺心病患者长期反复感染和应用抗生素,使机体反应差,我们应以观察其心律和脉搏变化来观察其感染的存在,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防止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2.2 肺性脑病:是由于中.重度呼吸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酸碱失衡等原因,引起脑组织PH下降而出现神经.精神等综合症状,称肺性脑病.在一般情况下症状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程度呈正比.当PaO2上升1.34KPa时,脑血流量可增加50%而使脑组织发生充血.水肿,颅内压升高.等PaO2在6.67KPa左右时,病人神志恍惚.当升至12KPa左右时,病人即出现昏迷.我们在护理这种病人时除积极控制感染袪除病因外,重点应放在提高PaO2和降低PaO2上.我们给予暖水瓶加温湿化氧疗,并在病人呼气时帮助患者轻轻挤压胸郭,以利于提高呼吸动度,帮助把体内潴留的二氧化碳,尽量排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2.3 低渗脑病:多由于利尿利应用不当或单纯补充低渗液等引起.另外病人食欲差,食盐量少,致使血钠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进入脑细胞内而引起脑细胞水肿.临床上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其轻重程度与渗透压降低的程度有关.轻者倦怠.乏力,重者早期血压低,皮肤弹性差,相关嗜睡.昏迷等.我们对此类病人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外,同时应禁用高渗糖类液体.神志清能近视者,可鼓励其进些咸汤之类饮食,及时补充钠盐.如昏迷不能进食者,应根据其血渗透压情况,可静脉补充高渗盐水.在输液时不宜滴的太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4 肺冠心:肺心病和冠心病均为中老年多发病,两者常伴存而称为肺冠心.其临床特点复杂,不典型,而易误诊和漏诊.其病死率较单纯肺心病为高.护理此种病人的重点是勤观察.早发现,防止猝骈死.因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者,由于心肌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致痛阈增高,再加上被较重的肺功能不全症状所掩盖,,故不易出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如遇到感染己基本控制在气道通常情况下,病人自述胸闷,憋气,应高度怀疑肺冠心的发生,应及时做心电图.血脂化验等检查,以利于早确诊,如心电图出现持久性房颤及室早不随肺心病改善而好转或消失者应考虑肺冠心的存在.另外如患者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伴咳泡沫痰,坐起休息好转者,应想到肺冠心的存在.但应想到肺心病由于肺部感染也可产生夜间呼吸困难加重,不能平卧呈端坐呼吸.肺冠心应用西地兰有效.而肺心病则以控制感染后好转.我们应注意维持水电介质平衡,防止低血钾,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心律紊乱,以防猝死。
2.5 心律失常:主要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肺动脉高压引起.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有心房扑动,很少有房颤.肺心病心律失常多为急性期出现,稳定期消失如出现持续性房颤,反复发作的室速,能排除其他原因者,应考虑肺冠心的同时存在.我们在护理中应注意观察,心率和脉律的变化,必要时可行心电监护。
2.6 消化道出血,肺心病并溃疡者占17-40%,较非肺心病高3-6倍,但其发病机理仍未明确,目前认为缺氧,高碳酸血症及循环淤滞,可使消化道粘膜糜烂坏死,也有人认为高碳酸血症时,胃壁细胞碳酸肝酶活性增加,以及应用糖皮质激素,使氢离子释出增多,产生应激性溃疡而出血,在护理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注意观察其大便性质和量,有无潜血,对顽固性腹胀患者应想到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应及早给予保护胃粘膜的药物[1]。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范文6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临床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本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病,以气候严寒的北方地区患病率最高,急性发作的冬季常见。临床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均为我科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符合1997年全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60~86岁,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均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及Ⅱ-Ⅲ全心功能不全。平均年住院次数3~4次,年住院日30~90 d。
1.2 临床表现 长期咳嗽,咳痰及劳动后呼吸困难或伴有胸闷、心悸、紫绀、浮肿;桷状胸,叩诊鼓音,语颤减弱,双肺呼吸音低,心音远,心尖搏动不明显,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无强;呼吸衰竭:先缺氧继而二氧化碳潴留,临床上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产生相应表现,低氧血症:SaO2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种种不良的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悲观失望,行为退化或过度依赖心理。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情危重、患者缺乏信心,应多与患者交流,把患者当亲人,生活上多关心、多照顾,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基础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选择正确吸氧方式,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L/min~2L/min,浓度25%~29%,保持吸氧通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氧疗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冬季避免空气直接对流,以防患者受凉刺激而诱发。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坚持预防治疗为主,减轻此病的发展加重;鼓励每2 h左右更换,由于长期缺氧,胃功能减弱,进食水量少,呼吸频速导致失水增多,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因此指导患者掌握主动有效的排痰方法十分重要,协助患者拍背(从肺底向上轻柔拍打),尽量让患者自己咳出痰液,咳痰困难者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或使用吸痰器促进痰液的排出,以减轻肺部痰液蔓延。
2.3 呼吸困难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形成和加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最重要因素,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经有效治疗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得到纠正,肺动脉高压可明显下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缓解。取舒适半坐卧位,不仅增加肺容量和肺的顺应性,便于膈肌活动,而且减少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右心功能。长期持续低流量吸氧,使氧分压处在氧离曲线的陡直部。氧饱和度可见大幅度提高,且对呼吸中枢又不造成抑制;清洁鼻腔分泌物,每天更换鼻导管,于另一鼻腔重新插入。
2.4 静脉输液 给强心药时需检测脉搏心率,心律不齐,脉搏60次/min以下暂停使用及时通知医师;利尿补钾,认真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同时注意电解质的平衡。控制输液速度,在20~40滴/min为宜;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意外发生积极抢救。
2.5 生活护理 口腔护理2次/d,缓解期生理盐水漱口2次/d;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均是中老年人,病程长,应定时协助翻身,1次/2 h,按摩受压处皮肤,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观察患者下肢、骶尾部和下垂部位浮肿,有无并发皮肤压伤,做好皮肤压伤防护,在受压部位用海绵垫或气垫,抬高下肢,定时变换。
2.6 饮食护理 营养不良可引起呼吸肌疲劳,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咳痰能力降低,且免疫系统功能减退,易反复加害呼吸道感染,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加强营养至关重要。应限制盐摄入,保证蛋白摄入量,碳水化合物不宜过高应≤60%。因糖的呼吸商高,且生成过多二氧化碳增加呼吸负荷;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防止腹胀,便秘而重呼吸困难;注意营养摄入,宜进食高蛋白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少食脂肪食物,食欲欠佳的患者可遵医嘱加服助消化的药物。
2.7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根据病情适当户外散步,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早、中、晚用盐水漱口,坚持全年冷水洗脸,预防感冒;呼吸锻炼可增加膈肌活动,提气量,改善气体分布,提高SaO2。患者取舒适,一手放于前胸,一手放于腹部,先呼后吸,吸鼓呼瘪,呼时经口,吸时经鼻,有利于将肺内的余气尽可能排出、还可净化湿润空气,减轻干燥空气对气管的刺激,进行2~3次/d,约10 min/次。
综上,对慢性肺源性心脏患者在抗感染、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精心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病死率,精心护理可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陈绪.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胸患者的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4,9(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