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礼仪与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礼仪与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礼仪与文化

西方礼仪与文化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 西方礼仪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05-00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范畴广泛,而礼仪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巨大,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结合西方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英语教学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了以下几种主要的渗透策略。

一、结合教材,把握契机,适时渗透

初中英语教材有很多教学内容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如牛津初中英语7A教材Food and lifestyle和7B pets等单元都包含了西方礼仪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把握契机,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地提炼、补充和拓展,就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达到有效渗透的目的。

如在Food and lifestyle这个单元教学中, 谈到食物这个话题,笔者适时补充了西餐文化,如西餐的主要构成,西餐的上菜顺序,餐具的摆放以及用餐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并体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和就餐礼仪。笔者还穿插了几个因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尴尬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既幽默风趣,更发人深省。学生在欢笑之余,深刻体会到了认识西方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7B第六单元Pets的教学内容同样也蕴涵了丰富的西方礼仪文化。西方人把宠物看作自己的家人,他们爱护自己的宠物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适时向学生渗透了西方人“尊重,爱护动物”的美好品德。同时告诫学生,如果到西方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友爱地对待他们的宠物,否则会引起误解和不快。

二、结合课型,有的放矢,巧妙渗透

英语课型模式包括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等。教师可根据课型特点,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如在某一节听说课上,笔者曾向学生讲述了这么一则笑话:一位美国人赞美一位中国男士的妻子:“Your wife are so beautiful.”中国男士很谦虚地说:“Where? Where?”这使美国人很尴尬。笔者让学生讨论并思考产生这样的误会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由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造成的。在与西方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运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才能与他们更轻松更得体地进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也可选取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的一些文章作为阅读素材,根据这些材料设计阅读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略读,精读,概括和搜寻信息的能力。这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同样,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挖掘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的作文题材。如教学生写一封感谢信,或是thank -you note。如以看图说话的形式让学生描述以西方礼仪为主题的小故事,让学生写有关西方礼仪故事的读后感等。而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目也有很多与之相关,如2010年浙江中考英语作文:假如你是李明,你的笔友Peter将随团来你校进行为期一天的学习交流活动,请你将以下安排发邮件告知。在这篇作文中,如果学生对西方礼仪文化有一定了解,那么交流活动的安排会更加妥当,语言表达也会更加流畅,很容易取得较高的分数。

三、结合实际,创设情境,有效渗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出国修学、旅游已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我们在与外国友人交往时,如果没有礼仪方面的知识准备,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造成许多误会和尴尬。应部分即将出国修学学生的需要,笔者曾模拟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了西方社会的拜访礼仪,就餐礼仪,小费礼仪,垃圾分类等礼仪规则。学生们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情境中,在实际需要的动机促使下积极地交流,对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即将到来的出国修学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四、结合活动,多种渠道,多元渗透

英语教学的魅力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上,笔者以“西方礼仪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角活动,班会活动,英语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在名为“体验西方文化,学做绅士淑女”的班会活动上,学生们表演了英语话剧,了解了西餐礼仪,小费礼仪,拜访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对西方礼仪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激发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情。由此,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推广,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西方礼仪文化知识。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个人道德修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礼仪文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英语教学的一道“加法题”。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归纳总结渗透的策略和手段,反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纰漏,创新地开发出更多新颖有效的渗透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来影响,感染学生。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西方礼仪与文化范文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而语际间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递。陕西地域方言,内涵十分丰富,是陕西文化多样性的呈现,它的存在建构了陕西文化历史的继承和延续,表情达意之贴切生动为其他地方语言乃至普通话都无法代替。今天,它仍然是我们民族语言中的瑰宝,是一个很值得发掘和研究的语言宝库,彰显了陕西文化整体内涵的软实力。所以,探究陕西地域方言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陕西地域方言软实力文化的建构

近年来,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开展了各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活动,其中引起全球瞩目的是,我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样的新型全球化视角,也促使陕西人在“传统的陕西”、“现代化的陕西”和“全球化的陕西”三个维度中畅想并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契机。

陕西是周秦汉唐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此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作为中华古代文明中心陕西的复兴。2016年初的《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6)》提出:陕西要力争唱响陕西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美国杰普曼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贾文山在参观西安文创园区时表示,“现在的问题在于陕西的文化应该运用怎样的国际化语言和国际化视角,通过怎样的渠道、平台和途径来传播。”

陕西人杰地灵,陕西文化博大精深。在这块自古就有“沃野千里、八百里秦川”美称的沃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例如在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下的陕西关中地区,形成了其特有的“关中怪”。“怪”是指关中地区出现的特有的汉族民俗民风,即“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赛锅盖,唱戏吼起来,油泼辣子一道菜,板凳不坐蹲起来”。这“怪”形成的原因,除了有地理位置和经济的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习俗的原因。

再比如,在陕北,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的生活,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与汉族杂居,不同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征。这里的文化习俗更多地显示出来这里的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执着的特性,信天游、安塞腰鼓、唢呐,充分体现了这里人的特性。

而陕南地处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处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的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东南西北文化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这样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形成了陕南人独特的品性。在与陕南人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既有北方的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又有南方人的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

陕西方言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如“聊天说话”在关中方言叫“谝闲传”,在陕南地区的方言叫“打广子”,在陕北方言叫“拉话”。因此对陕西方言的研究必须紧贴实际,深入研究,才能将陕西地域方言的文化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太会使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其实,陕西话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地域方言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陕西地域方言的研究,将有利于陕西地域方言为更多已在和未来想来陕西生活的外国友人所了解,从而化解他们的语言尴尬和语言陌生,顺畅他们在陕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此外,有利于陕西本土大学生充分领悟陕西地方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为跨文化交流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铺垫知识储备。

作为陕西著名作家之一的贾平凹在写作时,对陕西方言的大量运用,让陕西方言广为人知。因此,研究贾平凹的作品,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陕西,让受众爱上陕西这种淳朴的乡土文化。

贾平凹文学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与地域文化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文坛大家,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1988年,《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孚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此殊荣。由于《浮躁》再现了上世纪最后十多年间的社会画卷,因而广受世人好评。贾平凹自己也曾说过:“《浮躁》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描写商州生活的作品,我试图表现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情绪,力图写出历史阵痛的悲哀与信念。”

《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1993年首次发表。小说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生动刻画西京城形形“废都”景象。该书由于对性有着大量描写,在国内遭禁十六年,却在国外赢得声誉,更是获得了法国著名的费米娜文W奖。季羡林曾经说过:“《废都》二十年后将大放光芒。”如今,《废都》的确在现当代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文艺批评家钟良明也说过:“《废都》的主要情节,就是以庄之蝶为线索的现代中国人出于‘坏的信仰’和自我欺骗不断做出错误的选择,然后在他们造成的恶劣环境中承受煎熬。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痛苦、思索和忏悔,是作品道德力量的源泉。将《废都》放入20世纪国际文学的大体系,我们发觉它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文学的概念。”

《废都》和《浮躁》充分体现陕西地域文化特色,一经出版发行就引起了轰动,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翻译热潮。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译作。葛浩文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非常熟悉,被称为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成功的译者。他以“洋人”的眼光看中国文学,让中国文学在翻译上符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进而使部分中国文学在美国广受欢迎。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葛浩文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 ,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由于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

葛浩文翻译的Turbulence《浮躁》被认为是成功翻译的典型,而《废都》的英译本Ruined City也堪称佳作。贾平凹在《浮躁》和《废都》中使用了大量陕西地域方言,因此将其翻译为英译本十分具有挑战性。如何将陕西方言做最直白但是有效的翻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但葛浩文却将其翻译得栩栩如生,让受众站在自己的角度体会到中国文化、陕西文化的趣味性。

葛浩文在翻译《浮躁》r,通过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让受众获得了充足的语境效果。例如,他将“长虫尻子”译为“the ass of a snake”,将“日娘捣老子”翻译为“Fuck your old lady!And screw your old man!”,将“婆娘”译为“womenfolk”,将“贵人还是吃贵物,崽娃子到底吃”译为“the chosen people continue to live on delicacies while little bastards like us still eat buckwheat noodles”,将“福运瓷了好久”译为“Fuyun just stood there for a while”,将“我长得老面”译为“I have an old face”。

为了让贾平凹的小说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葛浩文结合一定的语境,还将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名以及人名进行了意译。例如,“金狗”译为“Golden Dog”,两岔镇译为“Crossroads Township”,“庄之蝶”译为“Butterfly”,“不静岗”译为“Restless Hill”等等。葛浩文对中国文化和受众群体阅读习惯的了解,是他的翻译成功的关键。他在重现陕西地域方言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受众更容易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浮躁》和《废都》的英译本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尤其是陕西地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语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散布的过程,而文化传播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等多种因素。陕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的体现。而陕西方言,作为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对陕西地域方言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陕西的历史文化习俗;对陕西地域方言翻译的研究,可以向世界展示陕西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让陕西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曹传锋.贾平凹小说《浮躁》英译本的翻译策略[J].新疆医科大学.

[2]贾平凹.《浮躁》[M].广州出版社,2017年10月.

[3]贾平凹.《废都》[M]北京出版社,1993年6月.

[4]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Turbulence1991年[M]Ruined City2016年1月22日.

作者简介

李 铁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生

西方礼仪与文化范文3

【关键词】小产权房;合法化;利益分析。

一、小产权房的界定。

小产权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用语。小产权房,是相对大产权房而言的。“大产权房是国有土地上建造的、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房,其流通不受限制;而小产权房是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主要是出让给城市居民的房屋,其流通受到法律限制或禁止。”若作具体区分,又可以分为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小产权房、宅基地上的小产权房和农用地上的小产权房。本文探讨的是前两种形式的小产权房,统称为集体非农用地上建设的小产权房。小产权房与大产权房相比存在诸多“不合法”:第一,用地不合法。小产权房直接在集体土地上开发建设,未经过国家征地程序,未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并未按规定上缴给国家土地出让金和税费,属于非法用地。第二,开发建设程序不合法。开发建设和出售商品房,需要具备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开工证、预售许可证、销售许可证齐全。而小产权房的开发建设均无相关手续。第三,产权不合法。在我国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才有权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而小产权房实质上是无产权。

二、利益分析角度下论证合法化。

在立法层面,国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严格管制,而在政策下,小产权房是亦被禁止,这也正是“合法化”的前提。

(一)小产权房的利益及利益主体。

利益是人类个别地或在集团社会中谋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欲望或要求,因此人们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人类行为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欲望或要求。追求利益是人类最一般、最基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利益是多元的,社会关系是纷繁而丰富的,不同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利益倾向;同时,不同的社会主体又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因而,利益冲突是客观不可避免的,这正是法律介入的动力。法律必须在这些冲突的利益之间进行选择调整,而不能一视同仁。利益又是有主次之分的。并非所有的利益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社会主体的地位不同和社会矛盾的主次之分,相互冲突的利益也表现出主次性。要调整好各种不同利益,就要了解和认识利益,而认识利益必须区分有哪些利益主体。有学者将小产权房中涉及的利益细分为:“居住生存利益、不动产财产利益、集体经济组织级差地租利益、农业利益、农村社会保障利益、房地产企业商业利益、国家建设用地利益、国家土地级差地租利益等”。本文将其中的主要利益归纳概括为:购房者利益、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地方政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商利益四大类。相应的利益主体为:购房者、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四类。

(二)法学视野中的利益衡量分析。

利益总是与利益衡量相关联着。“法律不仅是一个逻辑结构,而且是各种利益的平衡。作为利益法学出发点的一个根本的真理是法的每个命令都决定着一种利益的冲突。法起源于对立利益的斗争。法的最高任务是平衡利益”。因此,通过对各方利益的衡量最终确定应保护的相关利益者,这是法律的最终目标。利益衡量的内容,是对各利益重要性之评价及利益的选择和取舍。庞德认为,利益可以划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对利益进行评价和平衡的时候,需要在同一平面上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和衡量。即是说,只能是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进行比较,社会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进行比较,而个人利益绝不可直接与社会利益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庞德提出了各种不同利益的比较方法,就是将就是将各种利益“化约为最一般的形式”,也就是社会利益的形式进行比较。他认为:“当我们正考虑要确认什么样的主张或要求、在何种限度内确认、什么时候去试着调整那些在某个新方面和新情况下冲突交错的主张和要求时,将个人利益归人社会利益,并这样去权衡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产权房的开发建设中,上述主体的利益都是庞德所讲的个人利益。因此,如果需要衡量各方利益而作出做后的利益选择的话,必须将他们“化约”为一般的社会利益之中。从利益主体上讲,如果小产权房合法化,则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农民利益、购房者利益得到了保护,而地方政府利益和房地产商利益受损。如果小产权房被禁止,则出现相反的结果。住房问题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从社会利益的高度考虑,商业利益等个人利益因该让位。显然,农民集体利益和购房者利益与政府利益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比,前者更值得保护。

小产权房合法化也符合法律的终极价值目的——公平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一个原则是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尽管这可能损害某些人在经济利益和财富分配方面的权利。利益衡量的价值选择目标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是保持一致的。法律的目的是平衡个人和社会利益,实现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结合,从而建立个人与社会的伙伴关系。为了维护参与其中的多方主体的利益,肯定有利益的牺牲者,站在社会利益的高度,通过比较衡量,购房者、农民集体的利益更有保护的必要。也就是说,小产权房合法化是自然理性的选择。

三、小产权房的解决途径。

(一)对现有小产权房的解决。

小产权房不仅牵涉到相关主体的利益,更关系到巨大的社会利益。在处理现有小产权房时,应当坚持在维护农民利益、考虑购房者利益和尽量不拆除、符合城市建设规划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解决。从保障民生角度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第一,转变为正规商品房。建议经政府批准,开发商补交土地出让金等有关税费,住户补交有关交易税费后,进行房屋登记并颁发房屋所有权证。第二,转变为保障性住房。参照保障性住房的规定,购买者在补办相关手续后,可以发放房屋产权证,使其享有类似经济适用房购买者的有限产权;第三,以“共有产权”模式改造。由于小产权房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向政府交纳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因此在改造已有的小产权房时,政府可以以欠缴的土地出让金等税费补作为共有份额。可按个人与政府的出资比例,共同享有房屋产权,即形成购房者与政府按份共有的产权模式。

(二)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制度出路,即改革集体非农用地使用权制度。

小产权房的问题不单是“房”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土地”的问题,是是否允许集体非农用地流转自由的问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小产权房问题,还有待于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现行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归还集体土地所有权应有的完整权能。建议在增订《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时,增加“允许集体非农用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条文。同时颁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解决集体土地在流转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仅仅针对法律问题进行思考,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配套制度与之相结合,才能真正弥补现行法律法规的空白,规范集体非农用地上建设的小产权房流转,才能最终改变我国“小产权房”的尴尬处境。

参考文献:

[1]王洪亮:《小产权房与集体土地利益归属论》,载《清华法学》,2009 年第 5 期。

西方礼仪与文化范文4

论文摘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对传统企业培训的不良结果入手,从企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企业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思路,并在作者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四、结语

西方礼仪与文化范文5

关键词:西方礼仪;教育;自主德育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礼仪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正如意大利社会公共学家皮里亚诺所说:“社交礼仪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形象塑造和人格展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被视为轻率的人际交往态度;反之,善于发现和运用社交礼仪中的每一个细节,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才能给自己提供一个难能可贵的完美形象”。

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的、教育者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满足受教育者的德性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阵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富有,情感世界的高尚,行为世界的知情懂理。

在中国改革开放及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加强西方礼仪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促进中西方了解、交流和合作,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事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的礼仪也有不少差异。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利用班会课的阵地渗透西方礼仪文化

教育是一种文化,学校德育更是展示这种文化的一个平台。班会课则是班主任老师利用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灵引导、行为指导的重要载体,利用班会课的实践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培养良好的修养之行的一次对话;是以西方礼仪文化为教育契机的一次交流;更是同学之间全员参与互相引导的一次旅行。学校在校本课程和课题的直营下,创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在主题班会的育人活动中将德育工作与课题研究有效结合,产生巨大的精神引领效果。

1.1 班会课片断欣赏

近代有一则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因为不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闹出了笑话。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

1.2 各抒己见,激发学生感悟

由此可见,了解中西礼仪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视角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灵的发现,和内心世界的影响,在观看和小组讨论后,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同学们对西方礼仪与中方的不同进行对比研究,在表达中再次内化西方礼仪对自己的影响。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礼仪是一种风度,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形象,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在礼仪中展示文明形象,在礼仪中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

2 通过礼仪知识的讲座感悟西方文化,做谦虚有礼的中国人

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每个孩子将来都将成为祖国的接班人而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加强初中生的礼仪知识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礼仪知识讲座,是加强学生西方礼仪知识了解,用文明礼仪来引领自己的成长,装扮自己的青春,是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活动中的一种体现。

学校更是整合了各方面的优秀资源,利用好每一个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机会来进行中西方礼仪知识的展示和讲解。充分利用学校充分的外交资源,在聆听外教的成长经历和感受中,加强对西方文化、西方礼仪的内化和理解。聆听外教Richard Hill主题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温馨回顾:幽默风趣的Richard以“What is your favourite subject?”设问拉开序幕。Richard还向师生们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学校教育的差异。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学习英语,不仅要学好它的语言表达和技能,更要了解它的语言背景和文化知识。通过介绍,师生们在作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引为自豪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作为中国人应该汲取西方文化的精粹,学习西方人高度的文明素养,努力去做谦虚有礼的中国人。中西学校的不同也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也对西方孩子主动探究、自立自理的精神由衷敬佩。

在现场中,同学们于外教进行充分的互动,双向交流中让同学们对西方礼仪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能帮助孩子们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矛盾,更有利于自己结交深厚的友谊,让同学们认识到礼仪给自己成长带来的收获,给自己带来机遇和成功,赢得友谊和尊重。讲座中同学们获益匪浅。

3 在外国的传统节日中渗透礼仪文化

礼仪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培植沃土,礼仪教育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在一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学校从德育和教学双重教育功效出发,开展学生喜爱的德育活动,让希望礼仪教育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的沃土,并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智慧的运用中开花结果。首先充分利用课堂的阵地,在生课堂的引领下,开展西方礼仪教育,在学生能接触到的每个点滴空间和细节中打造教育,教育同学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礼仪,学习西方的礼仪风采,中西结合将礼仪的魅力展示给全世界,培养每一个优秀的孩子。

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都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一个契机。邀请外教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与大家同乐,当圣诞老人将带着浓厚情义的圣诞礼物发放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颜,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声新年的祝福,一个善意的微笑,将中西的礼仪展示在孩子们的心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并健康地成才。

课堂渗透西方礼仪教育展示:课堂中通过制作三明治过程的观看、同学们亲手制作、与老师和同学分享等环节,他们开心地品尝着亲手制作的三明治,脸上乐得笑开了花。用节日文化丰富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学会感恩,感谢父母、师长、朋友……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感谢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活动活动不仅培养了师生的文化意识,而且提升了英语教学的情感目标,也使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

4 利用社会实践的阵地,采访外国友人,参观外国企业加强礼仪的渗透和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探索,它改变了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发展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增进了生活体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到社区,走进企业、走进邻里中心,孩子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开展环保宣传,礼仪教育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与社区群众、外企员工、外国企业接触,是一个很好的进行自主德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继续探究的愿望。将礼仪教育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意识,形成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热爱和对不同风俗习惯的包容。走进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走近中法企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环保意识浸润到同学们思想中、体现到同学们的行动里。

社会实践经历回放:2014年1月23日,青剑湖学校中学部全体师生来到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通过参观企业,聆听工程师的精辟讲解,并和法国有人亲密接触,深刻地感受到环保和污泥再利用的重要价值。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污泥到资源”变废为宝的先行者,在专业领域享有盛誉。一踏进公司,墙壁上醒目地写着标志企业文化的文字:企业的价值观:求实、创新、合作、共赢;企业的使命:致力推动中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承诺:积极推进环保事业,把公众责任和社会礼仪置于首位。同学们从企业文化上体验到了企业自主承担的社会责任,颇受启发。七(1)班的张弛同学感慨地说:“从来没有想到污泥也可以成为再利用的资源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我将来很想选择和环保相关的专业来学习,能够为社会做点贡献。”整个的讲解和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地聆听,自信地观察,感受到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和社会使命。

西方礼仪与文化范文6

【关键词】社会习俗文化 差异 影响

一、中西社会习俗差异

礼仪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是秉承着严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立足世界,许多国人在国际上的礼仪表现也让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遍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各国的习俗差异出现在交流当中,然而这种由文化和习俗所造成的误会何影响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长此以往的任其发展不去加强对西方礼仪文化和传统习惯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双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进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难以继续下去。因为影响着各地区文化习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异,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们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礼仪。这一因素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礼仪进程也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统一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习俗发展期间,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区域性文化习俗。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西方跨国交际也愈加频繁,但其参杂其中的差异也日渐明显,因此,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怎么去兼顾中西两国间的问题俨然成为了主要问题。

1.1会面礼仪差异

1.1.1问候礼仪

在当今社会当中,见面互相问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社交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问候不仅能拉近心灵距离,消除陌生隔阂,也成为了与亲朋好友寒喧的一个重要手段。问候对方这一礼仪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素养的标准之一。见面亲切友好的问候不仅仅体现其良好的修养,道德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中国,一般的问候语都诸如此类“到那儿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儿啊?”我们用这种方式和问候来传达出对对方的关心,这种“唠家常”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国家,你的这种问候很可能已经触及到对方的底线。因为国外根本没有此类言语,外国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希望他人过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们的问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们把这种当作纯粹的生活礼仪,并不把它当作认识的手段,所以当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当中有人向你说“what a beautiful day!”的时候,你应当给予回应来表现你的友好态度。

1.1.2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他传达出的是个人修养和其社会生产力的反展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需求。但由于中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了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称呼差异。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在下”用“您”来称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国家则用“you”来称呼对方。家中成员也不分年长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称来称呼,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行的,必须尊卑有序,尊老爱幼,不然就会被当作不礼貌。

1.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对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便造就了区域所特有的饮食习俗。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饮食在国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们经常都会将重要的事宜和决定都放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时候却不会去过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们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围和许久不见的寒暄。在中国,以左为尊的礼仪相传已久,招待贵宾,贵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入座的时候男士为了男士示以尊重,会为女士打点好一切。在中国,酒在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人们认为喝酒能够减少尴尬,活跃气氛,便于进一步的认识了解。而西方对于酒文化则截然不同,他们不提倡过度饮酒,认为只要尽兴就行。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2.1传统节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地点有着重要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每个民族的节日,能还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文化习俗的影响多么深远。

2.1.1 为何当今社会,中国的节日越来越不受到国人的喜爱,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淡,而相比其他国家的节日却在国内流行起来。首先我觉得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响时间较长,所以其节日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人们心中有,那么节日便会被传承。加之中国的节日庆祝大多以家庭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突出集体性和互动性,他们倡导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张扬的性格,这便是为何在西方的经典著作当中,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了社会意识主流,人们喜欢互相交流,群体参加又体现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特点。从用餐时的桌子就不难看出,中国人喜欢用圆桌来营造一种团结,和气的气氛,这是一种传统,西方人习惯用方桌,他们的重点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所以,中式体现的是全体共享式,西方宴会体现的是个体交流式。当然,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不仅仅只有这些,还跟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的陌生文化,风格迥异的行为习惯,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所以,我们必须在发扬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的时候熟悉新的文化。

总结:在保持住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其他风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减少误会的发生,礼仪也是一种意识流的软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比较,一个缺乏礼仪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一个礼仪不标准统一的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礼仪是首要的,现今的中国无论在物质,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进行改变,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集百家之长。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国人的价值观,方能塑造当代中国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1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国人这样看中国[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9

[5] 谢艳明.西方文化与风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