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智能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智能化范文1
1.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分析国内外现行本科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的基础上,明确了国际工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国际化工程师的目标,并以工程师能力培养大纲和培养计划为指导,形成了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及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理念,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综合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成长沙龙、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与环节,开展工程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与训练。②通过导师制,加强教授对学生的辅导,尤其是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上的指导。③以课程群的方式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减少授课学时,同时有利于教师以相互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也便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④通过工程项目的团队设计,突出提升工程设计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培养,并实现工程科学知识大拓宽。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为主线贯穿专业课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能力。⑤加强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可开设实验的课程中增加实验课时,使实验实践环节能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结合。
2.完善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除了合理安排涵盖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的课程外,更精心规划和设置了独具特色的实习实验项目,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所倡导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终生学习而逐步增长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应对工程能力有明确的接触、训练和应用要求并反映在课程考核中。至少有一门鼓励跨学科、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设计、制造的选修课。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探究式研讨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或已有知识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的规律和知识;针对现在的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状况,在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进行。③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上,建立多种评估方式。组成专家评价组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内容进行监控与评估。专家评价组成员包括各类企业负责人、同行专家、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等。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对本专业毕业生定期跟踪,通过他们及时反馈现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度。
3.改善师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事关重要,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经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了进一步改善大类专业师资结构,我校实行专兼结合,适应专业教学要求,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一专多能。①从企业中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讲座教授,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专业教研室兼职教师。②改善教师的工程背景结构。引进专业教师成员时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重点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合理配置传统的学术型教师和实践型师资,使得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③增加教师数量。虽然在现阶段本专业教师数量符合学校生师比的要求,但是随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科的需要,为加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施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每年最少增加2名交叉学科专业教师,满足本专业工程培养的需要。
4.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程培养计划”要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具备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因此,企业培养成为本计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本计划将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按照“3+1”的培养模式,学生将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环境下学习,将与参加“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企业文化体验、企业介绍、轮岗学习、定岗学习等实践学习环节进行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顶岗工作,结合自己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实际工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因此,企业培养是以在企业内顶岗工作为学习载体,以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展开为抓手,在企业与社会实践环境下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落实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
沈阳建筑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二个基本问题出发,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从实际应用情况,社会需求情况出发,对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体现建筑智能化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充分体现了我校培养学生个性,适应当前智能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
教育的智能化范文2
关键词:网络教育; 智能搜索; 个性化; 概念网; 智能兴趣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志码:A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agent search engine
oriented to network education
WU Lihua1, 2
, LUO Yunfeng1, FENG Jianping2
(1. Institute of System Eng., Huazhong Univ. of Sci. &Tech., Wuhan 430074, China;
2. Dept. of Computer Sci. & Edu. Tech., Hainan Normal Univ.,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intelligentization of search tools for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rovid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of intelligent agent system for student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agent search engin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ept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search agent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arch engine, the engine implements key word searching in concept and has better search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network education; intelligent search agent; personalization; concept network; intelligent interesting agent
0 引 言
随着Internet信息资源以指数递增,现有的搜索引擎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地获取网络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教育环境下的用户,其学习行为及兴趣基本上在本学科领域之内,常用的传统搜索引擎不能更准确、及时、权威地检索出他们所需求的信息.现有搜索引擎的局限性表现在:(1) 基于简单的关键词或查询条件匹配,往往输出大量的文档,而真正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的文本却很少;(2) 对查询结果的排序算法主要依据关键词的词频、位置、邻近度以及更新日期等指标,这种基于关键词的需求模型不能全面反映用户的兴趣趋向.
[1]面向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环境下的用户,提出构建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如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兴趣过滤模板和个性化智能兴趣等.设计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屏蔽与用户需求不相关的信息,并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类型和学科专业信息需求,自动在Internet上查找所需的信息,提供真正意义上“所得即所需”的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
1 智能搜索
近年来,出现许多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技术,如垂直搜索引擎、主题网站、数据推送技术、过程跟踪技术、智能搜索和协同过滤等.其中,智能搜索技术[2]克服传统搜索引擎的缺陷,通过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提取用户的兴趣,然后根据用户的兴趣过滤搜索引擎所返回的结果,使得搜索结果可以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它已经成为Web网络信息检索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 信息收集和处理智能化.采取有效搜索策略,按一定语法规则智能地、有选择地自动收集网络信息,运用推理机制和学习机制,对收集来的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和理解.(2) 信息检索智能化.采用自然语言检索入口,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查询请求.(3) 信息检索个性化[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访问的历史信息进行兴趣规则抽取,以此预测用户将来的行为,并根据用户的评价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2 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设计
2.1 设计思想
系统主要从“信息检索模块”和“个性化智能兴趣”这两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主要设计思想为: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实现概念的扩展检索,以提高系统的查全率;再通过“网页过滤器”和“个性化智能兴趣”,建构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提高系统的查准率.
2.2 系统结构系统主要分为5个组成部分(见图1):信息检索模块,搜索Robot,网页过滤器,兴趣索引数据库和个性化智能兴趣.
(1) 信息检索模块 进行查询子句的分词处理后提取关键词,采用“概念树”结构,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
(2) 搜索Robot 按照一定的策略在Internet网络教育资源中抓取网页,并将网页交给网页过滤器;
(3) 网页过滤器 根据用户提交的“领域词”(兴趣主题关键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template,每日多次调用Robot获取过滤信息源进行过滤,找出用户感兴趣的网页,并将网页交给兴趣索引数据库进行存储;
(4) 兴趣索引数据库 采用全文检索技术,对搜索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基于“词”的索引,再对应概念语义网中所出现的“领域词”,用“词频法”计算领域词在网页中出现的频率,以表示该领域词与网页的相关度,最后按照词频大小进行排序,并形成倒排文档,存储在兴趣索引数据库中;
(5) 个性化智能兴趣 通过对学生检索结果的个性化信息提取,建构学生的个性化兴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维护和更新,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3 模块设计及实现
3.1 信息检索模块
信息检索模块基于概念语义网络实现.“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图解表示,“概念语义网络”由节点(概念)和弧线或链线(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其中,概念(Concept)通过字、词和词组等描述元素表达.概念语义网络[4]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知识表达要准确、清晰,整体结构层次要完整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发生变化.在网络教育环境中,用户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相对稳定且准确,使用领域知识表示用户的某种学习兴趣偏好完全可行,见图2.
这里,系统通过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提取用户兴趣特征,然后建立用户的兴趣模板template过滤网页信息,完成对用户学习兴趣的定制.为了能尽快接近用户的实际兴趣,在系统注册时也可以通过分类列表让用户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记录在用户Profile文件中.
3.1.1 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构建
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具体方法如下:
(1) 用“概念树”的方法建立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归类,下层概念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其上层概念的细化.最上层Ω是虚拟层,使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用户对概念节点的访问频率体现出用户对该概念内容的兴趣.
这里,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按学科分类代码(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志,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由该概念的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比如:Φ(计算机软件)={软件,程序,software}.集合可以根据同义词词典或实际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这样处理还可以忽略概念的语种差异,对文档中存在的中英文互用进行识别,将这些信息存入概念库(Concept Base)中.概念标志可表示如下:
Code[Concept] {Discriptor1,Discriptor2,…,Discriptorn}
(2) 每个概念可与其他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该关系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可采用不同的弧线来表达概念之间的不同关系.3.1.2 概念扩展检索
在系统“分词词典”中提供一个主词典、同义词词典及蕴涵词词典.学生输入查询请求后,由“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后提取领域词,并根据概念语义网赋以相应的概念编码标注,检索模块对概念进行扩展.具体而言,它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功能.
3.2 网页过滤器
网页过滤器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某一网页具体过滤过程如下:根据用户学科领域语义网络中的“领域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用户兴趣模板),过滤模板template向量表示为
添加到兴趣索引数据库中.这里,过滤阈值θ的确定十分困难,理论上尚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阈值设定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系统查全率或检准率;而用户的兴趣不同,过滤阈值也会有所不同.这里阈值的设定可以参照相应的用户兴趣示例网页集确定.[5]
3.3 个性化智能兴趣
由于系统面向的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上在本学科之内,其兴趣范围较Internet上的普通用户要稳定,因此可以在语义网络上形象地构建学生个人兴趣网络.在概念语义网络的基础上,系统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起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即系统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智能兴趣运行在系统的查询接口模块中,学生提出查询请求后,信息检索模块通过检索对概念进行扩展,然后智能兴趣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检索结果呈现给学生.
4 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1) 自动过滤用户不相关文档,以提高检索精度和效率;(2) 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3) 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络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提高系统的查全率;(4) 通过个性化智能兴趣建立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查准率,并能快速自适应用户兴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5
结束语
将智能搜索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个性化服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属于目前智能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认知领域的复杂性和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个性化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实现,系统中还面临着许多有待今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过滤阈值θ的合理确定、过滤的速度和精度等.虽然该智能搜索引擎能通过概念网对查询领域词进行概念扩展,但也只是在查询语句分词、提取领域词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始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查询请求,尤其不能理解学生查询语句的语法结构,应该在句法的理解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7]
参考文献:
[1] 饶增阳. 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 情报探索, 2004(3): 3-4.
[2] 李伟超, 牛改芳. 智能技术分析及应用[J]. 情报杂志, 2003(6): 29-33.
[3] 汪晓岩, 胡庆生, 李斌, 等. 面向Internet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9(9): 1 040-1 046.
[4] 黄曾阳. 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5] 张春元, 康耀红, 王曙光, 等. 中文搜索引擎的缺陷与改进[J]. 海南大学学报, 2004, 22(1): 42-46.
[6] 赵立江. 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聚类技术[J].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6, 15 (3): 59-61.
教育的智能化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智能特点 大众化
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对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非常重视起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基本原理,用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高职高专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上,能以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处理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但是,如何正确有效的推进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大众化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特点等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结合高职高专学生智能化特点推进大众化教育。
一、对高职高专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特点的现状分析
推进高职高专学生大众化教育,必须在建立培养高职高专人才的基础上,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了解分析,从而做到使大众化教育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进行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前提,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选择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思维类型的教育方法进行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教学,由此才能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以面向社会企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为主,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再加上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大众化教学的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实施大众化的教学,从适应学生思维类型的角度出发,使大众化真正服务于学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在智力特点方面,与同龄人相比,高职高专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同龄人没有太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在面对困难、处理困难的能力上面,决定着自身职业发展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智力特点的真实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避免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产生误区,进而才能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上更好的推进对学生大众化的教学进程。
二、结合高职高专学生智能化特点推进大众化的探索
1、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智能类型,选择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中开展大众化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根据高职高专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类型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文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开展大众化教学的过程中,选择能充分适应和发挥学生智能的方式,使大众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风格,满足其学习兴趣,更好的帮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了解学生的智能特长、发掘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找出适应学生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则通过与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相适应的模式,来学众化的理论,从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众化教学在学生中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2、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大众化教学时,应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中开展大众化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为了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发展起到指导、航标的作用,增强其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不但要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还要关注学生对大众化的学习过程和提高进程,对其加强整个过程的科学管理,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和评估。在测评和评估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思想与行动、老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全面综合评价,推进高职高专学生大众化学习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所以,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将发挥直接作用。只有具备一流水平的教师,才能有一流水平的课程。政治课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熏陶、感染学生可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实现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认为,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是优化知识结构,使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深化成为可能。就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由于现在的教材是从整体上对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影响带动学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基本素养。
结语:
教育的智能化范文4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楼宇智能化技术”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多学科新技术相融合的集理论、实践、实用于一体的课程。常州机电学院从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至今已有10年。近年来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和教此类课程的老师进行交流。
一、课程内容
“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跟踪智能建筑中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近年来看“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已经固定,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等,实际上为了突出楼宇智能化的具体特色,课程中会具体介绍如消防自动化系统和安防自动化系统等目前智能楼宇必备的子系统,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做到重点突出而不需要一味求全。目前已经将各个子系统项目化,即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从原理的学习角度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到各个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学习后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经过分析,如果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项目具体实现在实际上需要一个工程公司独立完成,包括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等等,基于此,我们的项目化教学的具体任务也可以抽象包括设计任务、施工任务、安装任务和调试任务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是具体的,在全面掌握知识点的同时需要精通一个方面的技能。
为了更好地基于工程模式的课程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学院加强了实训室建设,重新构造了楼宇综合布线系统、楼宇安防监控系统、楼宇火灾报警监控系统以及楼宇智能照明系统等实训设备,学生可以将这些系统作为工程对象进行系统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学习,光靠老师教的话很可能到最后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教学的效果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的程度以及参与的方式,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目前来看,兴趣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与动力,同时通过学习反过来可以进一步增加兴趣。教育专家认为:合格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实训部分都在实训室设备进行实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授课程之前,可组织学生到智能楼宇工程项目进行参观或观看录像,让学生观察了解整个工程项目是如何运作的,然后对工程项目再从下位到上位给学生进行系统介绍,使学生对工程项目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了解工程项目包含的具体岗位以及实际所需要的技能,针对工程项目中各种不同的岗位,让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工程模式的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将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按照其中所涉及的岗位进行抽象,学生可以在实训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岗位,当然也可以由教师制定岗位。事实上根据工程项目实际的安装和施工的特点应该是将一个大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团队负责一个子项目的工作,实际上这些子项目开展在时间上是并行的即同时进行的,待到各子项目基本完成后即可进行一个大项目的总体调试。从教学的角度需要做的就是将选定的工程项目模拟抽象化后分成若干子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或者特长自由报名或教师指定组成若干工作任务组,在进行充分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后每个组负责一个子任务,各组同时进行各自的子任务安装和调试等工作,其间可以设一个总的负责人对各个小组进行协调并把握总的进度,总负责人一般由指导教师出任,当然也鼓励各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出任。一个大项目实际上可以反复练习,因为每次各个小组之间可以交换子任务后重新开始,所以每次都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当学生以岗位划分不同而组成不同的任务团队后很快便明确了自己和团队在整个模拟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责任感油然而生,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进行交流变得越来越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内应留有专门时间给学生提问,也可以组织团队小组讨论,通过这些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也能加强学生的反应能力、提升实际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当一个模拟工程项目完成后,每个学生都应该会有成就感,明白了自己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例如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势以及不足,在进一步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了以教师考核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新考核方式,逐步摸索出既适合本课程内容、又能反映学生水平的能力考核方式。总成绩评定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课程总结,共三个部分,其中职业能力是指基于具体岗位技能的完成情况由教师评定,职业素质是指团队协作、学习态度以及表现由团队其他成员评定,课程总结为具体的项目报告由教师评定。总成绩=职业能力考核(60%)+职业素质考核(30%)+课程总结考核(10%)。新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四、教学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取得了比以前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总体而言,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比较欢迎的。他们一致认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所花费的精力更多一些,但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有些问题必须要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才能很好地完成,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做系统设计时对系统有一个全面整体的理解,考虑问题会更细致,思维会更清晰,条理性会更强,学会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基于工程模式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楼宇智能化技术”的课程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必须紧跟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面向市场,立足创新,不断改革,力求培养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满足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与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会敏,黄宗建.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3(2).
教育的智能化范文5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育;美育功能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青春期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尚未成熟,且个性鲜明叛逆,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高职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目标,而审美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具有非常好的契合性,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真的陶冶、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全国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规定,大力推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体现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年轻人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但对外国文化却十分精通,这是亟需改变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特点,更应使其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力量。”因此,我们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能够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语文是一门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利用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当前,国家大力提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此指挥棒之下,审美教育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务院于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一于教育的各环节中”,并说明,“美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净化心灵,发展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欠缺的现况,逐步提升美育在‘五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学作品蕴含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其思想变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性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与思想,陶冶其情操,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升华。学生在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将会对文章内容与写作背景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语文的魅力与独特。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一)语言审美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诗教”“乐教”的传统。“诗教”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文学教育。“乐教”亦出自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真言,把乐教作为育人的终极教育。两法皆反对只重形式、技艺的学习,而把体验和陶冶情感作为重要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借助高职语文教育得以发扬光大。李斯的《谏逐客书》中,“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用动词构成排比句,语言简洁,气势恢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用动宾短语进行铺陈排列,展现出雄浑奔放的气势,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让学生体会到排比的文字魅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只用了一个“泻”字就将挥洒到人间的月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此的语言凝练美,是我们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了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一词中的“愁”虚无缥缈,但他却把这若有似无的忧愁,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得形象逼真。“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鲁迅在《野草·希望》中用现实生活中有形的“盾”,指代无形的“希望”,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的语言,新颖奇妙。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时,应结合古典诗歌的朗读示范,运用“平仄规律”,形成独特的语言美,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典诗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二)情感审美
在高职语文审美教育中所学习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其蕴含的文字美、意象美,内隐的人性美、自然美等,都是可直接使用的审美教育材料。美感教育离不开语言,语文为审美教育创设了文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发现美,收获美。在《红楼梦》的手帕意象中,“情感共鸣”当属最显著的特征。作者的饱满真情,拨动着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孕育出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个时间顺序,是《乡愁》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学生根据这个顺序,一步一步逐渐深入作者内心。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四个由景至情的经典意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此这般的反复咏叹与呼喊,通过不断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体会到身处台湾的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及深刻热爱,他归心似箭,近乡情更怯:此情此景令学生感同身受,百感交集。此举是将作品的浓情、教师的真情、学生的感情交织融合,令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潜移默化的情感学习中,在文学作品的浸润下获得情感的共鸣,培养了情趣,提升了品位。
参考文献
马鸿飞1995《浅谈应用写作的形式美——简析李斯<谏逐客书>》,《学术交流》第6期。
朱自清2008《朱自清散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
蒋先伟、汤治平、蒋兴洪2008《四愁一体——贺铸<青玉案>解析》,《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郭孔生2014《<红楼梦>手帕意象的解读》,《语文建设》第29期。
郭孔生2021《基于“工匠精神”审美维度下的高职语文审美教育》,《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3期。
张立英、朱敏20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语文建设》第35期。
刘高峰2016《从<野草>看鲁迅的想象力与抗争意识》,《语文建设》第4期。
王齐洲2017《试论孔子的艺术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佩霖2019《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课内外》第1期。
沈云霞20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及途径》,《中国高等教育》第22期。
王建林、周琳20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育人融合的路径优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7期。
孟海涅、薛慧丽2021《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研究》,《教育与职业》第2期。
宫成伟2021《美美与共,以美载道——基于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平台建设研究》,《大众文艺》第7期。
李宏斌2021《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山西青年》第14期。
教育的智能化范文6
【关键词】清末民初 戏曲功能 大众娱乐 辅教风化
文人历来有将文体分出高低优劣的旧习,视诗文为言志、载道之“大业”,斥戏曲为“小道”“末技”。然而文体的演进不以正统文人的意志为转移,戏曲艺术最终还是在鄙视和排斥之中繁荣兴盛起来,反过来又吸引文人参与其中,于是参与戏曲创作的正统文人以主流意识形态充实戏曲的内容,力图改造戏曲体格卑微的民间性和插科打诨的娱乐性特质。明代高明《琵琶记》中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强调戏曲辅教风化的作用,清人李渔指出戏曲创作“以之劝善惩恶则可,以之欺善作恶则不可”①,同样看重其劝善惩恶的意义。文人们努力提升戏曲的品位和身价,使之承担起“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②的责任,却使得戏曲艺术与舞台和民众渐行渐远。明末清初,诸如梆子、皮黄、柳子等各种地方声腔在民间大行其道,这些地方戏曲带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草根性,唱词浅显易懂,音声慷慨动人,没有文人戏辅教风化的道学气,深受大众喜爱。戏曲教化与娱乐功能彼此消长,反映出官方意识和大众审美需求的矛盾,这种矛盾伴随在戏曲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本文以清末民初远东重要商业城市哈尔滨剧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详细解读复现了戏曲功能的教化与娱乐之争。
一、耳目愉悦:大众和戏园经营者的精神需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修成并全线贯通,这条以资源掠夺为目的建成的交通大动脉使得哈尔滨成为连接长春、沈阳、大连和绥芬河、海参崴的交通枢纽,一跃成为远东重要的商埠。商业的繁荣也给戏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关内的梆子、皮黄、落子、皮影艺人纷纷来到这里谋生,精明的商人抓住娱乐消费的商机,在哈尔滨建立了供戏班艺人演出的固定场所——茶园、戏园。1908年第一家茶园辅和茶园开业后,哈尔滨老商业区傅家甸(今道外区)相继修建了多家茶园、戏园,据《滨江时报》报道“本埠近年商务之兴有一息千里之势,即以剧园而论,近年骤增华乐、安乐加以旧有大舞台、新舞台、同乐、庆丰共六剧园,再有光明社电影园,此七处每日夜每园平均卖洋二三百元或五六百元不等”③。在这些茶园、戏园周围,还聚集着大量的百货店、饭庄、马戏园、赌场、烟馆等娱乐消费场所,当时人称这里为“本埠销金窟”④。这个挥金如土的消费圈里,培养了数量众多的爱看戏、捧角儿的戏曲观众,他们享受着戏曲带来的审美感受,追求的是娱乐性体验。具体而言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痴迷于武戏。对于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和中外移民文化交织背景下的哈尔滨戏曲观众来说,武行戏热烈火爆的翻扑腾挪场面,演员多年练就的各式硬功夫对于性情粗犷、豪放的哈埠观众是极具吸引力的,因此“进入黑龙江地区的京剧艺人,武生行当的演员占各类行当的三分之二”。⑤笔者统计《远东报》(1910—1921)、《滨江时报》(1921—1931)戏园广告和各种戏曲信息,这一时期在哈尔滨演出的京剧戏目中武行戏占半数以上。
二是喜爱坤角。女艺人如若有颜色娇艳、扮相生动、身段秀媚之色,再加上唱腔圆转、念白清晰、作工细腻娴熟之艺,就会在与男伶的较量中胜出。当时《远东报》就报道过宣统二年(1910年)庆丰茶园从奉天邀来梆子名角女伶丁香花振兴票房,而同乐戏园为与之竞争从北京请来二黄名角门菊仙驻场,终因“哈埠向来欢迎坤角,故观戏者每赞丁香花色艺俱佳”,两者的竞争终以女角丁香花略胜一筹。虽有剧评家批判这种现象为社会风俗不良,人心日趋奢华的表征,却也客观地道出坤角受到追捧的情况。
三是追新求奇。就是追求轻松活泼的风格和新颖奇特的艺术效果,来到哈尔滨地区的梆子、二黄、洛子艺术都迎合本地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在传播过程中染上了关东地方色彩,尽管受传统规范和表演程式的限制,但无论是剧目选择还是表演形式总体风格趋向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轻松活泼一路,而道具布景则追新求异。所谓“东省是讲究看戏以目为标准,所以戏中坤角多,丑角多,能斗嘴调情、能叫女伶多笑几关便是好戏”⑥。
戏园经营者投观赏者所好,满足观众的耳目娱乐享受乃是他们追逐最大利润的经营之本,故多采用如下策略:
1.聘请名角,推出新戏。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戏园主们不间断地邀请京津沪当红名角来振兴票房,20世纪头30年里,在京津沪唱红的梆子名伶丁香花、月明珠(李蟾君)、小达子(李桂春)、小香水,二黄名角杨小楼、刘汉臣、杨瑞亭、王鸿寿、赵松樵、高百岁、马德成、程永龙等,评剧名伶金、金开芳、张贵学、碧月珠、葡萄红、筱桂花、金灵芝、李金顺等,都来哈尔滨演出过,甚至常驻哈埠舞台,给观众带来了审美享受,名伶的轰动效应也为戏园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2.灵活的经营策略。观赏者往往喜新厌旧,戏园经营者需要时时推陈出新,请新角儿、排演新戏、利用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是他们常使用的手段,而且还要根据观众的口味不时调整经营策略。如庆丰茶园开园之初,正值河北梆子兴盛,园主张景南及时引进梆子戏名艺人,由奉天邀来丁香花,使萧条的生意蒸蒸日上。后来再请到著名梆子青衣月明珠,其唱腔“出商入羽凄楚悲昂娓娓动听”,“每场一奏恒得采声如雷”。皮黄戏兴盛起来,园主张景南多次赴天津、北京、上海、奉天(今沈阳)邀请著名皮黄艺人来庆丰茶园“打炮”,还派人赴上海学习电光布景、道具技术,将梆子、二黄当红艺人作“两下锅”演出,颇受欢迎,红极一时。而新舞台的老板则别具一格地将一批12到14岁的童伶唐韵笙、小小宝义(曹艺斌)、李万春、王少鲁等培养起来,以童伶队伍为经营特色,在竞争中独树一帜。20世纪初哈尔滨地区中文报纸上出现了诸多“中西合璧式”的文字广告,传统的汉字线条结构与画面分割方式结合的商业美术颇为新颖 ⑦,戏园主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报纸商业广告提前宣传新角、新戏,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扩大影响。
二、思想教化:官府和知识精英阶层的权力话语
与茶园、戏园里热闹红火的演出状况相悖的是,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对戏曲演出持消极立场,从1905年清政府在哈尔滨设滨江关道,到清亡后民国政府在哈尔滨先后设滨江厅、滨江县,政府的官方意识与戏园的大众娱乐追求一直处于相矛盾状态,官府对于戏园中演出的表现男女风情、神仙鬼怪内容的戏,或者女伶表演方式上“富于调情弄色行动,惯于嫋嫋扭扭”的戏统称为“戏”,是权力限制、压制乃至禁止对象。在1910年滨江关道就了“禁止戏,改良戏曲”的布告,后因戏园生意清淡终止,但要求戏园改进,“专演忠孝节义之事,不可再以戏导”,改进之后才可重新开演⑧。洛子(评剧)在哈埠红火之后,当局也曾专门签署公告,指斥“洛子演唱尤屡不规,败坏风化,非实行禁止终无收效”,明令各园禁止演唱戏,“自今后及戏园排演戏目,均须经本厅检过,如属劣戏,即行禁止演唱,洛子园尤当遵守正规演唱,如再演唱秽词恶态,一经查出,即取消伊之营业。”⑨至于对屡犯不改的艺人进行罚款、禁演之类惩罚更是常见。
与此同时,哈尔滨的报纸舆论也对所谓戏大加讨伐,其批判立场与官府一致,但言说的角度和阐述的深度则比官府的禁令更具有说服力。以评剧为例,在1928年10月的《滨江时报》上曾经先后发表了九篇文章论说评剧“有伤风化”问题,从不同角度指出评剧“以词动众,秽行煽人,污态惑心,藉以渔利”的极大危害。署名为和民的评论《洛子当废之我见》剖析最为激烈:“(洛子)对于忠孝节义之事、剑客侠士之行全抛弃不演,专以奸夫之调言戏词为其旨,或娇妻美妾俊仆娈童之秽行怪态为其能,且演员也无不以美妇少女为主角,妇女之外仍为妇女。盖妇女者,天性富于调情弄色行动,惯于嫋嫋扭扭戏旨既以为目标,……故最易诱人陷于不仁不义中,堕落于恶劣之途……试观今日滨江之洛子园(如同乐茶园)无不如此,滨江地方商业之繁盛为北满冠,人口之众多亦不谓少矣,此等洛子不急速废除,滨江将来恶劣之情形恐更不堪设想矣。”⑩
结语
官府代表的权力阶层和报刊评论代表的精英阶层看中戏曲在民间传播广泛的特点,极力要占有戏园这块有利的教化阵地,都试图把维护社会秩序和挽救世风的责任加入其中,前者以限制和禁止的手段实施代表官方意识的文化控制,后者以引导和批判的手段行使文化精英的话语权,两者共同进行的带有权力意味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民间文化原生特征的遏制。大众为了达到个体感官的享受和欲求选择了戏园,戏园经营者为利润最大化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两者的结合促进了具有叛逆倾向的“戏”的流行,展现了鲜活的俗世生活。戏园功能之争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和道德权威的弱化,以及宋元以来戏曲理论“教化”中心说在民间的消解,体现了大众集体参与的娱乐文化的强大力量。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13B016);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基金项目(SGB2009—01)]
注释:
[1]陈多注释.李笠翁曲话[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4.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0.
[3]滨江时报[N].1921—10—17(7).
[4]辽左散人.滨江尘嚣录[M].哈尔滨:新华印书馆,1929:200.
[5]张福海.黑龙江戏曲史:中国北方戏曲地域流变考[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社,1999:236.
[6]滨江时报[N].1927—07—31(7).
[7]刘辉.二十世纪早期哈尔滨地区商业美术的风格 [J].艺术研究,2007(3):115.
[8]远东报[N].1910—09—08(2).1910—10—23(2).
[9]滨江时报[N].1925—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