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的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的流程范文1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
在我国,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8月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作出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有内部审计的内涵本质,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高校的内部控制、预算执行和决算、建设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帮助高校完善治理、防范风险、创造效益,实现高校事业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该模式下审计人员在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实施审计,审计过程中运用专业的审计技术方法来协助组织降低组织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内部审计流程是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梳理,笔者发现高校都有基本的内部审计流程体系,制定的内部审计流程主要集中在工程审计流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和财务审计流程等方面。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主要流程如下:
1.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流程。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审计小组,开展审前调查,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发出项目的审计通知书,接收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提供的审计所需资料。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流程。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进行实质性审计程序,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访谈和分析等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计评价等。
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流程。审计组汇总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完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意见;审计组对反馈意见进行审查核实,有必要修改审计报告,并报内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将审核后的审计报告报分管校领导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
4.后续审计阶段的主要流程。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一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对整改报告中的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出具后续审计报告,项目归档。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问题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也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准备阶段。首先,高校内部审计的年度审计计划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省教育厅内部审计部门的部署,立项很被动,缺乏风险意识,而且审计项目多以财务收支审计、建设工程审计等常规审计业务为主,较少涉及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等较为前沿的审计内容。其次,疲于应付审前调查,未考虑风险因素,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没有针对性,造成审计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和内部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的不具可行性。现阶段,少部分高校将审计工作狭隘地定义为查账,这种账项基础审计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2.审计实施阶段。首先,经过调研,笔者发现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审计流程,这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此外,有的高校直接套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流程,没有针对性,不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其次,大部分高校在实际审计实施过程中,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直接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工作,在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加剧了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间的矛盾,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从内部控制、高校治理等方面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和发挥作用的层次不高。最后,笔者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简单、应付的情况,不能完整地记录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审计报告阶段。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建设工程审计等多种内部审计,但是内部审计报告浮于表面,仍局限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评价层面上。内部审计部门较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和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提及的较少,因此就不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体制和机制上的挖掘。
4.后续审计阶段。首先,经笔者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较大部分高校没有进行后续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作为审计项目的结束,导致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和意见没有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落实,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其次,高校后续审计未有效地发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咨询功能,因此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认可度不高,不利于提升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影响力。
三、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优化对策――基于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流程要求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阶段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针对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流程进行优化。
(一)审计准备阶段。首先,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立项以风险导向为基础。高校的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要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情况选择当年要实施的审计项目。变被动立项为主动立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立项,对于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优先投入审计资源,进行重点审计。审计立项要有前瞻性,使得审计项目能够解决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其次,高校要做好深入充分的审前调查,并对被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这样能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出详细有针对性的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在项目审计计划与方案中,对于有可能发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地方要重点关注,并重点投入审计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审计实施阶段。首先,在该阶段,审计组要进行控制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那么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就应越广。如果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可信赖程度低,审计组就应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这样才能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其次,高校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适合高校特点的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得审计工作有理有据,同时为审计检查和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三)审计报告阶段。审计报告阶段是体现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核心阶段,因此要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对该阶段进行优化。首先,内部审计要实现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管理、增加价值的功能,就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就高校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情况,管理体制的健全及效率等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样被审计单位才能采纳审计建议,优化管理机制。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同时,应出具管理建议书。所谓管理建议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研究思考管理建议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这样提出的建议才能改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四)后续审计阶段。后续审计阶段是确认内部审计意见与建议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关键阶段,只有经过后续审计阶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系统。高校的内审部门应重视后续审计工作,认识后续审计阶段在高校整个内部审计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后续审计的有效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将后续审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这样能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实施后续审计应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审计技术、技巧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在实施后续审计时,内审人员应帮助被审计单位一起分析查找相关问题的原因,对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进行落实,并推广应用。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后续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建议,持续帮助高校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王小林.审计流程优化研究――基于BPI理论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1,(27).
2.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3).
审计的流程范文2
近年?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以日趋增强的力量影响着会计、审计工作。“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市场中生产要素的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优化作用。传统会计行业正面临着来自新技术、新环境的挑战,将传统的会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是加快会计行业变革、提升创新能力的必要选择。
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种类多、数据反应迅速等特点,利用大数据能帮助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展开更有效的经营决策,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云会计的应用在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新技术下,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审计流程与模式是否还适用于云会计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将迎来何种机遇与挑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纵观现有的文献,关于“互联网+”背景下云会计审计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环境对审计的影响、审计内容方面,而关于新形势下审计流程框架的搭建、实施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基于此,本文以分析新技术环境下云会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为基础,尝试搭建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新思路,旨在提高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云会计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工作需要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对审计数据有较高的量与质的要求。“互联网+会计”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将对现有的审计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审计单位若想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就需以新技术的出现为契机,重视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模式可能发生的利好转变,以提高单位的审计效率。
(一)对审计抽样的影响。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传统的审计工作往往在设定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抽样方法对样本进行重点检查。受到人力、财力、时间的限制,传统的审计工作不能对所有审计数据展开分析与检验。大数据时代下,新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单位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利用一定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审计单位可以从大批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对审计有用的数据,这使得审计单位不再依赖于抽样审计,使审计范围得到了必要的拓展。
(二)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获取了较多具体量化的财务数据以展开审计分析,而对非结构化的数据如公司章程、公司年度工作报表、董事会决议等则采用人工翻阅的方式展开分析。然而,在云会计背景下,一些非结构性的数据增加,审计证据则以更多样化、网络化、复杂化的载体出现,一些供应商甚至有可能无法提供这些审计证据,这无疑给审计工作添加了更大的难度。其次,云会计的运用是以公司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许多处理过程均会涉及到计算机编程、软件测试、计算机语言翻译等复杂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必须获取充分、必要的审计证据才能为审计报告提供合理保证,云会计应用对审计证据获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三)对审计技术的影响。由上文分析可知,审计证据的载体多样化与数字化对传统的询问、检查、函证等审计技术手段提出了质疑。新形势下,旧的审计技术手段已不能满足新环境的需求,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舞弊的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若审计技术得不到及时更新与升级,审计漏洞势不可挡,而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也将失去最初的意义。因此,开发适应于云会计环境下的审计技术手段迫在眉睫。审计人员需与时俱进,掌握新的审计技术手段,确保审计质量。
(四)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审计人员大多具有会计、审计、财务专业背景,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均是建立在审计人员财会、审计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并结合一定的专业判断。然而,大数据环境下云会计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云计算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云处理系统、计算机软件工程有一定的认识,审计人员自身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也有待提升。此外,审计人员还需了解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及时关注行业动态。
(五)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新技术环境下,审计范围、审计证据、审计技术以及审计人员等均受到了影响,审计风险增加,审计工作难度增大。传统的审计工作往往利用审计风险模型来预测项目的审计风险,然而,随着审计风险的增加,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否继续适用于云会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评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应改进传统的审计风险评估模型,以适应云会计下的审计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
三、“互联网+”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框架
“互联网+”时代,云会计的运用是基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云计算平台,而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也是在这个平台上展开,运用云计算平台的强大功能对审计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云平台上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数据资源,审计工作就需要以审计系统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大量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深入分析,利用云计算系统初步挖掘并筛选出有用的审计证据。再结合专业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性质进行判断,形成有用的审计证据。鉴于这样的理解,以审计基本工作流程为基础,本文尝试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并没有脱离或违背审计行业统一的规范或基本运作模式,只是在审计实施阶段有所不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云数据平台,调出被审计单位各项数据资源,后续的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分析等工作均可以在云平台审计系统中完成。
如图1所示,基于审计的基本流程,我们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及审计结束三个阶段展开,说明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其中,相对于审计准备与结束阶段,云会计平台的运用对审计实施阶段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审计准备阶段。与传统的审计工作相同,云会计审计在审计准备阶段也必须明确审计相关事项,例如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审计业务的范围、审计业务的性质等。在明确了审计任务、对被审计单位有初步的了解后,审计单位需要制定初步的审计计划与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存储在云会计平台中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挖掘与分析,为更好地确定审计方案打下基础。同时,根据审计业务的需求,审计人员还需将相关的需求转化为数据语言,以备数据挖掘之需。
审计的流程范文3
【关键词】基建;内部审计;作用;流程
1基建内部审计概述
基本建设指的是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增添必要的固定资产的建设,如农田水利、铁路、公路、桥梁、购置车辆、船舶等,在基本建设完成之后,应向统计部门层层上报新增固定资产的价值。基建内部审计指的是在基建项目中,为了防止现象,保证基建项目的正常施工而采取的措施,是会计事务所的主要业务之一,属于会计类科目。基建项目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加之基建项目的投资较大,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力大。因此,应做好基建内部审计工作,从宏观着眼,注重细节,不仅应对投标单位的技术力量、单位资质情况进行考察,还应对招标文件、标的等进行审查,参与到合同会审中,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基建项目的正常施工和建设,减少甚至避免基建项目施工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基建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还需要通过明确授权、行政手段、组织安排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等方法,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一方面应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基建控制制度,各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审计的范围,加强审计工作与财务结算的沟通与配合,在未经审计部门出具报告之前,工程结算的价款不能足额拨付。另一方面,还应该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与奖惩机制。不少施工单位利用法律法规条款的漏洞,不重视工程结算报告,以虚列开支、高估冒算的方法来谋取私利。因此,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强化基建内部审计作用与流程的方法
为了保证基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应实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加强基建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对基建项目的成本控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基建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建设项目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工程款的弄虚作假、高估冒算和质量低下的现象,还能加强建设单位的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维护建设单位的经济利益,减少商业贿赂现象,提升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
2.1施工前审计施工前的审计主要是对招投标环节的审计。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市场的体制和规范也日益健全,基建项目也普遍采用了招投标形式。要加强对基建项目的审计,首先就应该做好招投标环节的审计工作,依法参与到招投标工作中,对招标文件制定、工程合同、标底编制和工程量计算应重点审查。
第一,招标文件审查。招标文件是招标工作的总体性说明,招标文件包括了招标活动的全部内容。从法律角度来看,招标文件的条款和内容是中标后双方签订合同的一部分,招标文件应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因此,应加强招标文件的审查,对招标文件中所规定的进度款付款办法、工程造价结算办法、计价依据及取费依据、保修措施等进行审查,在发现招标文件存在问题时,应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减少工程建设中级工程结算的争议,也保证建设单位的合法利益。
第二,工程合同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对工程合同的审查,对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对承建单位的施工资质进行审查,审查是否存在违法分包、转包问题,分析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同时还应该对合同的内容与标的一致性进行审查,防止偷梁换柱现象。
第三,工程量清单审查。由于工程量计算与投标单位报价和标底编制产生影响,从而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因此,在基建内部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工程量清单审查工作。工程量计算应特别注意重算、多算、错套定额等问题。
2.2施工中审计施工中的审计工作是基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深入到施工现场环境中,对隐蔽工程、材料价格、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等情况进行重点审计,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掌握。通过对基建工程的审计,保证隐蔽工程和设计签证的全面、客观和真实,杜绝一些隐蔽工程虚列开支,防止基建管理部门将虚假的基建支出列入到签证中。再者,对工程建设是否按照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审计,防止建设单位随意更改施工设计图,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应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防止建设单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影响工程质量。及时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打下基础。
2.3竣工决算审计竣工决算是对基建工程的验收,对工程质量和施工情况进行全方面检测,竣工决算环节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竣工决算审计是审计人员在工程竣工后,对基建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进行验收,是确定整体基建项目全部费用的关键环节。内部审计人员在基建工程审计中,结合施工前和施工中两个阶段,根据工程建设的第一手资料,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核查工程量,认真审查定额的套用,有关费用的计取和材料价差,对工程造价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层次、每一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工程结算的重复计列费用的现象。
3结束语
基建工程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基建工程建设中,应做好基建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基建内部审计工作应实行全过程管理,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中,实现对基建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控,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保证工程质量,促进基建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投入生产,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朝峰.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基建维修审计的方法探讨[C].//2008年全国卫生系统内部审计研讨会论文集,2008:141-142.
审计的流程范文4
1.1 电力生产流通要遵守电力生产供销的规律电力产品能够实现生产和供销同时完成,并且电力企业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企业在管理营销上很少关注产品种类的多少,因此在电价、电费管理方面与一般的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企业的营销上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与一般商品相区分。
过去的几年里,电力企业经常会让用户先用电,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对用户进行断电,供电企业在用户用电后通过查表的方式分阶段的进行收费。因此,电力生产销售企业在销售电能后除了要对电费经常垫付和储存以及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对资金的流动之外,电费常常得不到及时的回收,从而对资金周转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此,确保准确、按时按量的回收电费成为了企业营销管理中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想加强对电费回收这一环节的管理,显现电力经营的成果,就要制定合理的电价和完善电费结算监督审计制度,严格地按规章办事,保证电费不会在流通过程中丢失。
虽然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上没有充足的空间来加以利用,但在产品的规格、消费方式和消费时间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不同的电压等级、用电时间、和可靠性要求会形成不同的销售价格,是符合商品优质优价和公平负担的原则的行为。电力企业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带有公益性的服务行业,对销售的对象不能存在差别对待的现象,但是可以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适当地采取不同的价格进行销售,不能高价低收或者低价高收。必须加强对电力销售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与此同时要依靠广大用户的监督,才能规范电价电费工作人员的行为,确保电价在执行过程中公平、合理和及时的回收电费。
1.2 加强电费核算管理
电费核算管理是一项互相制约的严格而科学的管理。电费核算管理受财务制度的制约,是整个电力生产流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电力企业产品的最终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体现。这一环节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收入,关系着企业是否按时向国家缴纳利息税以及企业能否积累到充足的资金来扩大再生产,是改善职工的文化素质和物质水平关键。电费核算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电力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保障。电费核算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所以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深化了对电力工业市场化的改革,明确了利益的主体,界定和规范了产权。在这一发展条件下,强化对电费的管理,体现电费监督审计稽核工作的作用,更真实地反映电价电费工作,避免因电费管理过程中的漏洞造成的利益的损失,对促进电力企业更有效地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充足的专业管理人员,形成制度化的管理规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设备,利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电费核算管理的水平。但是,我国的电费核算管理仍然停留在初级水平的阶段,电费核算管理的总体水平较低,专业化的人员又特别少,因此,电费核算管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充满了坎坷。
2 电价电费审计稽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深入管理电费的绩效考核
健全的考核机制是制度良好运行的前提,当前各个供电企业的考核的执行很难做到位,甚至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核制度。与此同时,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业务界面和考核界面不清晰这些都对供电企业深化考核、责任到人造成了不利影响。
2.2 没有形成常规的电费管理风险控制
电费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现金滞留风险和因为用电方的原因导致的坏账风险。必须建立常规的管理机制对这些问题进行规避,只有经过合理设置业务流程和良好的制度保证,才能有效减少电费的管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降低供电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
2.3 稽查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窃电现象是用电稽查工作中存在的最难处理的问题,因为一些偷电者根本不认为它是一种偷盗违法行为,知道的人对此也不会重视,每年的窃电会给国家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在用电稽查的工作中,很容易的就能发现窃电的行为,但是很难对其进行取证和处理,一些窃电者对于自身的窃电行为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人还煽动不知情的群众对执法人员进行谩骂、围攻甚至殴打等行为,电力部门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行政管理手段,不能留置或传唤窃电人员,导致窃电行为的更加猖狂。因此,稽查部门应当按照《用电检查管理办法》、《供电营业规则》等制度对窃电事件进行处理。这些规定是行业或部门的法规,司法机关不能采用,不易对案件进行定量。要解决用电稽查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要改革现行的稽查管理体制,改善稽查工作模式,设立长期有效地稽查工作体制,同时要做好对稽查人员系统化的培训,加强对电力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宣传,对内加强管理,加大稽查的力度,杜绝内部违纪行为和营业上的差错,对外强化对反窃电的宣传,使窃电行为得到有效地控制。使用电稽查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供电的经济效益。
3 管理流程化
流程化管理就是把营销管理的内容分割成多个业务单元,一个业务单元可以再分解成很多业务环节,通过管理各个业务环节来实现对整体业务的管理。
3.1 电费的流程化管理
电费的流程化管理主要可以分解为正常流程管理、异常流程管理和考核流程三个种类。
正常的流程管理主要为:对电费进行抄收电能量核对电费计算电费核对收费报表统计财务处理催费欠费起诉电费分析。
异常的流程管理由电能量异常的处理流程、电费异常处理流程、减免违约金流程三部分构成。其中电费异常处理流程为:发现异常对异常原因分析及采用初步方案供电所营销专门负责供电所所长管理营销部电费管理专门负责营销部分管主任管理分管领导管理若影响电能量大于5000kWh,则交给经理进行电费退补。考核的流程包括二次审核流程、抄表抽查流程等。二次审核流程为:二次审核客户列表收集列表审核资料开始审核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供电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考核流程,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建立应当收款的核查流程或者实际收款的核查流程。在各个审核流程中,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多张流程表单。
3.2 电价的流程化管理
依据电价的流程化管理的审核体制可以设立多种实现的流程,也可以参照不同的电费流程化管理。由于各供电企业的基础和体制结构不同,所以各个供电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种电价流程或者制定多种电价流程。
4 在线式管理模式
在线式管理是把原来一个月的管理周期转换成实际时间,对业务信息的不断进行更新、跟踪和管理,以统计和抽查为手段对流程进行控制。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稳定、准确和信息传输高效率是实现在线管理的前提。
4.1 在线式在电价电费管理中的应用
以在线式管理为管理方法,有权限的上一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的指挥和调整某一个环节的业务,同时可以通过统计结果了解业务的进展,如及时统计电价、电费的总体结果以及变更结果。对客户的欠费信息、实时应当收取的账务信息和实时实际收取的账务信息进行统计。
4.2 实现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是通过信息上的闭环实现信息在管理上的对称。经过在线式的跟踪和管理过程,通过用电档案、抄表、电能量、电价、电费计算、电费回收、账务处理等方面完整的对称来建立一个闭环的过程,从而实现管理目的。这一过程包含着与银行系统的实时连接和账务上的统一。
5 实现流程化、在线式管理前提和存在的困难
5.1 实现流程化和在线式管理的前提
实现流程化、在线化的前提是地方用电方用电的档案信息和其他营销方面基本信息的采集和共享。必须以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利用为手段,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较大的时间差,如果只通过人力来实现就会使执行结果造成很大的差距,更不可能实现流程化和在线式管理。
5.2 流程化和在线式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很多企业对用电方档案和信息的管理力度不够,很多信息缺乏准确性,甚至缺少很多方面的信息。因此,流程化和在线式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用电方的基础档案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同时,要建立一套与管理思想相一致的软件系统作为业务支撑。
审计的流程范文5
1、下载手机贷APP或搜索并关注“手机贷”微信公众号;
2、提交本人手机号注册并填写好申请资料;
3、审核通过后再提交借款申请;
4、再次审核通过后就会发放贷款。
审计的流程范文6
1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结构
从概念上分析,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包括:货物的实际流通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成本费用;完成的物流信息传递和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发生的信息处理费用、必要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对流通和信息处理环节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发生的有关费用。这样,也就可将物流成本进行简单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三部分。
1.1库存成本
主要是为了库存、保管货物而发生的成本,除了包括通常意义的仓储(主要包括有配送调拨费、运输装卸费、仓储保管费、倒短费等)、货物损毁、力资、保险和税收成本,还包括有库存物资所占用的资金成本,即库存积压物资占用了的资金利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资金成本列为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成本与传统物流成本最大区别之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很容易将降低物流成本与加快资金周转率这两个方面进行基本统一。此外,物流成本应考虑由于物资积压所造成的物资贬值、报废和其他费用,例如,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电脑、消费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等类商品。
1.2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主要包括公路和其他运输方式产生的运输成本费用和货主费用。公路运输成本主要是指汽车运输方式的成本,其他运输费用则包括铁路运输、海运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运输费用。货主费用包括在物流涉及的运输部门协调处理和装卸费。
1.3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物流公司和企业物流业务管理部门在从事国际物流时发生的管理性费用。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明确区分管理成本和运输、库存成本。
2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2.1物流成本影响对贸易国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
从国际市场选择产品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选择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也就是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另一方面,进口国考虑到地理位置因素,因为它涉及到商品运费和仓储费计算。在贸易方面规定的情况下,货运和库存方面承担方可以自动确定,而买方和卖方要对交易的利润进行全面的衡量。在原来只考虑价格的比较优势之外,需要在价格方面增添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的考虑。只有将价格、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进行综合考虑,以获得比较优势的修订。
2.2物流成本影响贸易量的选择
在国际贸易物流成本构成中,有一个关键部分是库存费用。因此,进口商品的公司将选择最优的商品进口的数量,即使货物在运输和库存运费最低情况下,企业的库存物资能够满足销售需要和库存成本。对于贸易量的选择,可以采用在财务管理实务中经济订购量的基本模式,以确定最佳的订单数量,即已知企业某种类库存商品在整个一年中的总需求情况下,减少订货量一定会增加订货批次。这样,可以使库存商品的库存成本随平均库存量降低而降低,还可使同批次有序增加订货成本。
2.3物流成本影响国际贸易术语的选择
贸易术语,用来描述商品价格、贸易双方确定交易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如交易地点、交易处理手续,成本负担和风险划分责任等概念,按照惯例通常采用英文缩写的表达方式。由于贸易术语与交易价格直接相关,因此,也被称为价格术语。国际贸易术语对于运输费用、库存费用、装卸费用和其他费用都有相应的规定。因此,买家和卖家除关注商品价格,也将特别留意随之产生的相关的物流费用和对应的责任。在国际贸易中,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费用是物流成本在贸易方面的核心组成部分,费用承担方应尽可能降低这些成本费用,从而提高投资回报。
3物流成本控制政策建议
3.1物流主要成本控制
(1)库存成本控制。由于库存成本与库存量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控制库存成本的中心环节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物资库存数额。这是适当的数额,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满足市场一段时间的需求量,二是不会导致产生过多的库存成本。对此,企业可以借助财务管理的经济订购批量基本模式,以确定最佳的订单数量合理的库存成本。
(2)运输成本控制。运输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在国际贸易双方运输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对货物运输数量实现最大化的追求,或在所运输商品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实现运输距离的最小化。
企业只有遵循这一运输成本控制准则,才能实现物流的最大利润。
3.2对出口企业进行物流知识宣传,促进国际贸易中的物流合作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许多出口企业以节省成本为由,开始将物流业务从外包的形式转为自营物流。事实上,自营物流不但增加了物流的间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物流服务的质量以及物流效率。
在我国实施物流振兴规划之际,国际贸易企业应逐步提升相关物流外包的商业意识,对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应该更加关注,而将物流交与专业的物流公司。只有建立起物流外包的理念,才能给企业带来更理想的物流服务,同时也给物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改善企业的质量服务体系。因此,必须鼓励国际贸易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从而释放物流需求,提高物流体系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现代物流和外贸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3.3建立并完善保税区与物流港口的联动机制
在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下,中国与世界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将主要依靠港口进行物流活动,港口则是维系中国与世界物流贸易关系的重要载体。培育港口物流产业为重点,使之越来越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是当前物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在制定国际贸易的发展蓝图时,应加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集装箱、具备多用途的国际货运物流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港口物流各个环节的运作效率。由于港口提供的各项物流功能发挥和保税园区的建设、海关工作效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建立并完善保税区与物流港口的联动机制,同时列于海关的监管之下。
3.4建立区域性物流体系
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加强国际区域间合作,促进建立区域性物流体系,积极促进跨国际、跨区域的物流业务的发展。例如:西南地区与东盟物流合作在各国的多方努力下正在逐步成型,而在我国渤海地区的物流合作已经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环渤海经济圈向北靠近东北重工业中心、可幅射至日本和韩国,向南是广阔的华北市场,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上的战略要地。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建立围绕经济发展核心地区物流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