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

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文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引发了媒体行业的大变动。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早已成为传播学界的潮流。毫无疑问,“信息碎片化”已经成为当下媒体特征的真实写照。而本文的重点是研究广告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现状,通过分析当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碎片化”状态,说明广告设计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使得受限的传统广告模式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新媒体;碎片化;广告;媒介

1信息碎片化语境分析

“碎片化”是20世纪80年代在后现代研究文献中发现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者詹姆逊提出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是零散化、碎片化,缺乏连贯性,给人一种拼贴感。如今“碎片化”的说法逐渐延伸到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等领域,是描述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它的产生是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传媒产业“碎片化”。约翰•拉文说过,“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传播领域的“碎片化”语境是伴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象。数字媒体是当代信息社会媒体存在和传播的主要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瓦解了传统媒体统治下的社会形态,如碎片化阅读、碎片化交往、碎片化营销、碎片化媒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服务等,碎片化到处存在,充溢着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了现代人生活模式的典型特征。人们不再甘于趋从于一成不变的模式,而逐渐追求个性化、独特化的目标。这种“碎片化”的趋向也渗透到了广告设计领域。其中传统媒介所占市场逐渐收缩,话语权和传播率不断下降,而同时新兴媒介不断扩展,传播形式激增,大量信息聚集以及主体意见性表达多样化形成了新的传播语境。

2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分析

李四达在《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数字化的新媒体都是对‘旧有的’模拟媒体的更新再利用以及功能属性的扩展延伸。”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升,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通过对新旧媒体的划分,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出现适应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与传统广播电视、纸质媒体相比,新媒体更能适应当今人们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模式。可以说网络时代使受众趋于碎片化、个性化。新媒体层出不穷,受众不断细分,媒介数量与时俱增。各种形式的广告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时间空隙和空间碎片。而就广告设计而言,要想吸引受众的关注点,就需要意识到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众或多或少都受到碎片化的影响。

3碎片化状态下广告传播现状分析

传统广告的传播模式受到“碎片化”激流的冲击,传统大众媒体逐渐失去往常的地位与权威。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媒体要找寻新的媒体发展目标,提高竞争力,适应“碎片化”模式的冲击。而新媒体数字技术具备传受交互、使用便利、传播及时等特点,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以及不同形式的媒体,模糊媒体之间的界线,实现媒体融合、优势互补,并提高受众吸引度,形成多方共赢,如今这已成为许多媒体团队的共同目标。随着传播碎片化的冲击,传统广告传播日趋难行,逐渐进入瓶颈期,但是碎片化也有其优势,那便是“谁占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谁就更容易获得成功。”现在广告商大多选择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传播,很好地突破了传统广告带来的局限性。手机淘宝的出现便是智能移动终端逐渐普及的产物,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品,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便可以随时随地逛商城,这种模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淘宝作为一个平台,为商家和厂家做广告宣传,从而使得用户更直接更有效地了解自己所需产品的信息。双十一的时候,手机淘宝兴起了抢红包热潮,进入店铺主页通过玩游戏来获得红包,以此来为商家店铺做广告的形式,受到了商家和用户的热捧。还有微信平台,微商这个职业也在这几年开始崛起,相信大家手机朋友圈总是有几个朋友整天发图来宣传自己卖的护肤品和衣服。除了淘宝、天猫,现在许多网红达人选择在微博、微信投放广告,来宣传和介绍自己的产品和店铺网址信息。而且现在微信朋友圈还出现了广告推广功能,是赞助商提供广告信息的又一方式,而广告信息的内容很简单,有时投放的只是图片,有时却是一个精巧风趣的小动画。

4数字技术促使广告发展更适应碎片化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促使了碎片化的产生,但是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告具有了更高效的传播优势。因为信息碎片化的影响,使得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方式推广的广告的传播空间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解决好广告主动侵入与受众主动介入的关系,再很好地利用碎片化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和新型的媒体广告形式找到突破口,使得广告在有效地传递给观众的同时,提高观众对其的好感度。过去看电视,演了一半就会插播广告,导致观众对于广告总是有一种厌烦的情绪,却又不得不看。直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颁布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导致广告播出受限,每当看完一集电视后,观众往往会选择其他方式来消耗广告播放时所占用的时间,导致广告很难传递给观众。这便是电视广告的局限性,不过后来手机微信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广告植入的方式不再是那么硬性的,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观众可以通过微信互动的方式把广告信息印入脑海,在2015年的春晚上,用腾讯QQ、微信摇一摇发放红包便是如此。淘宝现已逐渐成为每个人购物的天堂,这也使得支付宝成为手机银行的代替品,现在出门吃饭购物不带现金、不带卡都可以用手机支付宝来进行支付。支付宝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实体商家就和支付宝进行合作。双十二这天,支付宝就出现许多附近商家的广告活动,记得其中“良品铺子”有支付宝活动,可享受5折优惠等等。在国外还有许多有趣的户外广告也是利用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人们在路口等车或是等红绿灯的时间就是属于碎片化时间,麦当劳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例如,处于北半球的马来西亚夏季温度足足达到40摄氏度的高温,麦当劳为了促销其冰淇淋,在十字路口红绿灯处设置了一个户外双屏互动创意广告《拯救冰淇淋》的小游戏,用户通过手机进行交互,转动手机上的风扇,广告牌上的风扇也会转动起来,参与的人足够多,那么甜筒就不会融化,而参与的人就能获得免费甜筒一份,这种运用数字科技的街头互动广告准确地把握住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而且这种传播形式给体验者带来了无限的趣味性。

5结语

如今数字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沟通方式,单纯的平面广告或是电视广告已经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碎片化时代的到来虽然使得传统广告的传播空间逐渐萎缩,但是新媒体的数字技术特征和互动化传播特征使得广告在逐渐窒息的环境中得以解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是广告未来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广告、手机广告以及户外交互广告等新型媒体广告的逐渐崛起,向“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是广告传播趋势的普遍共识。

作者:马啸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洪偌馨.手机电视传播的“碎片化”语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1.

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文2

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全方位的优秀人才,使中国摄影艺术教育与先进国家接轨,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挑起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重担。如今,许多大学开设了摄影艺术选修课,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摄影艺术选修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注重技术传授转为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传统摄影艺术教学往往偏重技术、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在文字功底、艺术素养方面偏弱,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当今,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已从形象记录和惟美的形式欣赏发展为富有社会意义、文化价值的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手段,也成为许多现代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新型创作媒体。因而,现代摄影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而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人文艺术素养的课程。随着摄影科技往高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摄影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但智能化的工具不能代替人脑的思考,拍摄者的观念意识才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课程,如艺术概论、美学、视知觉心理学、平面设计、文学写作、社会学等,会拓展学生的观念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念形成。因此,摄影课程的设置,在训练学生摄影技法、造型基本功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及表达能力,养成独特的文化欣赏方式,以及对当今信息社会的敏感反应,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将单纯的技术型课程完全融入视觉传播的领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拍摄的作品才更有社会内涵和文化底蕴。

二、从注重课堂讲授转为注重实训教学

摄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为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摄影不仅要了解基本理论,还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检验理论的能力。因此,在摄影艺术教学中既要体现基本理论,又要体现学生的基本能力。这就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实践出真知,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要通过各种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艺术比赛、观摩影展、相互评价作品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们把在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用他们的第三只眼睛去表现各种美好、感人的事物、景象,以此来培养和提高摄影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如果摄影艺术课程教学只注重课堂的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的锻炼,那只能培养出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赵括”;如果只注重实践训练,缺少理论基础,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后继乏力,难成大气。所以,摄影艺术课程的教学要课内课外并重,理论实践比翼齐飞。

三、加强“创意培养”

摄影艺术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所谓“创意培养”是指在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把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摄影艺术的本质要求。摄影艺术教学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用大脑去思考,按主题去发现,这是专业摄影区别于非专业摄影的根本所在,是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摄影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除了开设必要的创意基础课和创意理论课外,命题作业、专业采风、参加影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创作意识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实习训练课时,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多举例,多示范,引导学生在勤动手的同时多思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逐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应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训练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摄影教学

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创新思维;云技术

1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声影结合、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艺术形式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广播电视受众对电影发展更高的期待,同时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但是近几年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当中广播电视在整个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减小,这就要就我们要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由于传统广播电视的视听新媒体终端,储存,以及渠道等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与新兴媒介实力还相差较远。希望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做的一次小的调研,可以为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起一点小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体制束缚了广播事业市场潜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走的是双重体制,即事业编制,企业经营。国家最初这样实行的初衷是:既能实现对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的很好管制,保证了舆论宣传,又方便媒体实现经营性收入来壮大自己。但事实证明,广播媒体的双重身份,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对市场左右为难、畏首畏尾。导致广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好。

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

2.1 内容的不断创新

就实际广播电视发展前景而言,内容生产力才是超越其他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媒介应该“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广播电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富有艺术魅力,兼顾到“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且适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就要求联系日常生活中通过精心的准备,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新的视野、构建新的格局、呼唤新的变革,有针对性的研究关键性环节的设计,使每个观众可以在观看中得到快乐或者感悟甚至于灵感。内容生产力应该与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主题联系紧密,向观众传播时通过简单的介绍,一个好的简介更是可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为观众构建一个基本的映像,使观众有后续观影兴趣。内容生产力应该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揣摩,好好分析、体会,构建一条大概的理解体系,最后融会贯通形成核心的理解。从最基本的理论出发,去构思选材,从最基本线条,不断润色,不断改进,在此期间,不断学习其他媒介的方法技巧,总结经验,提高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

还可以与其他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图发展,开创“广电主导、分工负责、优势互补”的模式。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在网上征集一些广大观众的意见或者建议等信息内容,开展一些征集活动按照贴近观众生活需要、贴近观众思想追求、贴近观众心理成长需求的原则来建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为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双向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为广播电视工作服务,利用微博、社交W站、qq等载体来促进制作人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 与云技术相结合的转型

近几年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广播电视这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新兴的云技术具有相通性,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生活角度来讲,人们希望生活越来越简单,云技术与广播电视相结合,比之前的储存,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提高性能的基本单元,选取相应的基本单元,与不同的信息相结合,构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观看系统,可是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服务更加周到。关于云技术在电视广播的应用的控制技术和驱动模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2.2.1 控制技术

简单来说,云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控制技术就是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相整合的综合实践运用,这个是将人工操作与智能操作相结合最简洁的方法,在这个方法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我们下发的指令,通过云技术的整合准确的反应到接受端口,其灵活性,精准性都是极为可靠的。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结合,可以使电视广播更具有竞争力,使视听图像更为清晰,更加流畅,使整个行业的互动性也更为开放,使制作理念的创新性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将各类新兴文化在节目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率,整合出符合本国传统文化习惯以及观众喜好的发展需求。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电视广播的发展对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广播电视发展程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在文化建设上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和财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2.2.2 驱动模式

驱动模式是指在极其复杂的操作中,可以让每个设备都紧密配合,使其保证一定的频率以及一致的操作模式。传统的驱动模式主要使用传统传播模式和其他辅助设备传送到信号塔,信号塔再与其他设备相结合将整个传播过程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播线。但是传统的设备工艺流程操作复杂,很容易在生产中出现故障。随着科技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更为简洁而且高效的驱动模式,将驱动模式融合在整个操作系统中,使云技术与电视广播相结合可以更简单的运行。

3 结束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旨在改革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方法,策略与预期的目的,观众的期待,大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为主要轴心,提高广播电视者创新思维的潜能,强化其对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中作用的理解以及重视、提高,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寻求新的理念内容和创新意识,提高广播电视的综合素质,为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改革广播电视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必须注重整个行业的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要明确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让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云技术,打破传统在延续了多年的传统的理念下融合更多更有实用价值,更具含金量,更有深度的新兴媒介思想。

参考文献

[1]北京电通网络互动中心.王岩玲.融合新媒体:现代广告,电视节目的未来[J].中华新闻报,2007(2).

[2]周杰.论打造城市电视台本土文化栏目[J].新闻爱好者,2008.

[3]黄鸣奋.新媒介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石磊,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J].现代传播,1994(2).

[7]匡文波.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J].现代传播,2004(4).

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文4

【关键词】 移动通信数字技术 互联网 发展 策略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衍生了多种技术,移动数字化技术就是其中一种。移动通信数字技术具有个性化特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技术,将其融入移动互联网中,可以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达到一个新高度。

一、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的特点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使网络的接入变得方便,用户可以在网上上传和分享新的内容,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当然,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有了新的要求,随着数字通信时代的到来,网络运营商单一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这些新的研究就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网络快速发展时期,新的科技通信系统应运而生,就是移动数字化技术。该技术秉承着新的科技、新的服务的理念,从客户需求出发,具有先进性和高效性。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中的特点还包括新媒体带来了新的社会体验。数字化技术包括移动新媒体的数字化、网络融合业务的出现以及分用户服务,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促进网络改革,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网络技术将不断涌现。

二、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分析

互联网数字技术主要表现为网络通信系统技术、带宽调整技术、数字监管技术等。我们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2.1网络通信系统技术

无线网络虽然可以实现全覆盖,但是这样不仅影响信号质量,同时还带来资源浪费。所谓网络通信系统技术是将数字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所有优质技术进行整合,保证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且不同的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网络,增加了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使单个用户的访问带宽增加,降低了系统设计与维护成本。

2.2移动带宽调整技术

4G网要快速发展,需要新媒体等高容量设备的支持,要实现这一点,应在设计中增加容错量,并提高信道的抗干扰强度。延长带宽是降低干扰,保证用户使用需求的手段之一,而带宽的降低则需要必要的带宽调整技术。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与调整,使用户的带宽可以远大于当前网络可提供带宽。随着智能无线技术的出现,移动带宽调整技术的实现具有可行性,目前常用的带宽调整技术包括分布天线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

2.3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

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是为了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可控性,尤其是网络服务质量。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确保运营商和政府对于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对干扰因素进行排除,对网络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管和惩罚,从而确保网络的稳定。与此同时,利用该技术还可以提供人性化管理策略。降低负面影响、设计并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智能化。

三、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发展策略

1、制度创新将成为互联网创新的重要手段。移动数字化技术作用的发挥促进了互联网改革,而要完成这一改革过程,必须从制度改革。 设计更高效、成本更低的产品。确保基站覆盖的合理性,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强调并实现移动无线网的服务特征。突出互联网给使用者带来的服务。技术不再是影响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的主要问题,而服务质量则会成为影响通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解决客户问题,减少客户投诉。

2、实现移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过程中,一部分企业获得收益,而与其无关的一些企业很可能会倒闭。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于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发展而言,要实现集体创新。减少技术垄断,正确的将产品商业化,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4G网具有融合性特征整合资源对其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应深化政府改革,引导政府建立移动通信产业链,优化资源利用度,满足以混合异构为特征的4G网发展需求。

3、资源的规划与重组。4G网在发展过程中,频带、信道编码和性能均有所不同,要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应采用数字并行计算原则,采用多模块终端用户数据分析法确保移动数据运行的逻辑性。但是,这一技术还处于理论之中,由于资源分配方案无法满数字传输技术而导致频谱不合理。尤其是在无线通信数字技术发展初期,制定的创新慢,技术的核心存在漏洞。可见,对其进行资源规划和重组是必要的。

四、总结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提高。移动数字通信技术是典型的通信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将进一步革新,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化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期间,设计人员应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实现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文5

关键词:手机报 3G时代 发展前景

引言

手机报(Mobile Newspaper)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匡文波著《手机媒体概论》中把手机报定义为:“一种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信息传播业务。”目前手机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彩信手机报,二是WAP、I-mode和3G网站类型。国内目前已开通服务的手机报主要采用的是彩信模式。

3G(Third Generation)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基于话音业务为主的多媒体数据通信,并将具有更强的多媒体业务服务能力和极大的通信容量。3G标准主要有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而TD-SCDMA则是由中国大唐移动主导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

基于3G技术的手机报将是WAP版的延续与提升,将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手机报将很难保持为原有意义上的“报”,手机报的概念也将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改变。

手机报的现状及其困境

我国手机报出现于2004年中国移动推出彩信技术之后。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第一个推出了《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它标志着中国手机报的正式诞生。之后,报纸媒体和移动通信运营商合作不断推出各种手机报形式。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报业整体(包括中央大报、都市报、行业报乃至地市级报社)已推出手机报约1500种。手机报的发展呈现出“井喷”之势。目前手机报具有以下特点:

个性化服务。手机报根据用户所定制的内容进行发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为用户送上快速、精练的新闻信息。

互动性强。手机报的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等方式实现与手机报编辑的有效互动,通过互动反馈,每位用户可以实现新闻定制,手机报的编辑可以将用户最需要看到的新闻发送过来,真正体现了传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更迅捷。手机作为手机报的载体,具有小巧、便捷的特点,用户可以随身携带,打破了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接收新闻信息的局限,与传统报纸相比省去了印发环节,大大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手机报的受众成为真正的“动众”。

多媒体传播成为可能。手机报的传播不仅仅以文字短信的形式出现,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将综合出现在手机报当中,手机报呈现出多媒体化的趋势,受众的视听感官被充分调动。

手机报从诞生至今,已经从最开始的文字短信新闻提醒形式,逐步演变到后来的彩信手机报和WAP手机报,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巨大的改观,手机报的内容提供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也已经日渐成熟。然而,手机报在这些年的发展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阻碍手机报发展的因素较为分散,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与传统报纸业务之间的使用习惯差异,如不方便阅读、内容太少等;另一方面是对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如手机不支持、不知如何定制、对手机报业务的熟知度较低等。

目前手机报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手机报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手机报缺乏自己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体系以及专业的媒体从业队伍等,其现有的有关媒体业务所有运作,包括新闻来源都是依附于传统媒体或者互联网,比如说现有的手机报大多是把报纸内容直接翻版到用户的手机上。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产品内容的同质化以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将会降低手机报的市场竞争优势。

产品悖论。手机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通信工具,一般意义上回避大众传播公开性和广泛性。手机报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订阅新闻,也可以随意取消订阅,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可自主选择信息的心理需求。然而手机报为人们提供的是大众传播的产品,在它提供的产品中势必会体现出大众传播的特性。为订阅新闻,手机用户的号码将被传送到无线信息平台,那么用户的个人隐蔽性会遭到破坏,他一样要被公开地置于大众传播的网络之下。这样一旦传播者为搭售新闻而大量发送其他信息,手机报的订阅者将无法防范。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手机报过分强调其大众传播的效应,或为达到报纸大众传播的目的,则势必与手机人际沟通隐私性的功能冲突。

有效受众并不稳定。手机报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国家企事业机关、大中企业以及私企商务人士,这类人群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因此通过其他媒介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要大得多,能否长期坚持使用手机报还是个未知数。电脑无线上网功能和手机无线上网功能的兴起,会分流走这部分消费人群。能否将这些消费人群锁定下来,将事关手机报的市场基础。

技术瓶颈影响阅读。手机屏幕本身大小有限,人们习惯于宽屏和浏览式阅读,而对狭窄视觉范围内的频繁翻页阅读却不太适应,由于彩信本身的容量只有50K,除去文字所占的大量空间,手机报中的图片就不得不经过压缩,所以清晰度大减,影响阅读的效果。

盈利模式不完善。目前手机报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要么由运营商通过定制获得收入,要么由报社自己投资。其实手机报的盈利模式可以是内容定制收费或“内容定制收费+广告收入”。不管是哪种收费模式,手机报内容及广告主题一定要做到高精确、强细化到每个用户的需求信息。比如一个体育赛事,感兴趣的男性用户肯定愿意为体育新闻相关信息付费,也不会反感与运动产品相关的广告。另外,手机报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依靠用户订阅收费为主,订费过高也让不少有意者望而却步。

广告形式的选择问题。作为起源于个人通信工具的手机媒体,本能地排斥广告侵袭。手机广告投放形式包括强迫型和选择型。若采用强迫型,手机报订阅者为方便自由检索新闻的本意将会被大打折扣,手机的隐私空间也会受到侵扰。如果采用选择型接受广告和订阅广告,手机报用户是否愿意支付订费将是个疑问。手机媒体的广告业务由于刚刚兴起,还缺乏相对成熟的监管机制和配套服务。

3G将成手机报发展的助推剂

听说过3G的用户数量占手机用户的64.5%,总规模达到3.47亿人。在听说过3G的用户中,有一部分已经成为3G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也有一部分正计划使用3G的服务。可以说3G技术替代2.5G和2G将是大势所趋,手机作为媒体所拥有的7亿多的庞大潜在用户群,超过包括网络在内的任何一种媒体,因此谁在这一市场率先抢得先机谁就能在3G时代的流媒体业务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手机报的争夺战愈演愈烈,无论是报业还是运营商都计划利用手机报“跑马圈地”,让3G业务先行从而牢牢“圈”住用户。

3G为手机报的成熟奠定技术基础。3G的主要特性有三个:一是可以使用同一部手机实现全球漫游,使任何时间、任意地点、任何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二是具有高速传输速率,在静止或步行情况下,数据传输速率能达到2Mbps。在车速情况下,数据传输速率能达到384Kbps。三是能够提供各项标准的通信服务。3G除了能提供高质量的语音通话外,更重要的优势在于具有高速的无线数据信道,能传送大容量的影像传输流量,能实现高速率的可视通话、视频监控、高速上网等功能。

3G引领手机媒体新航向。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媒体的外延将得到全面扩展,突破目前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成为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漫等多媒体于一体的数字媒体,手机报的内容吸引力和表现力将得到极大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业务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产业合作将更加成熟,盈利模式将趋于多元化,手机媒体尤其是手机报的用户规模也将随之增长。

手机报、WAP网站都属于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框架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定制化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以巨型的娱乐信息平台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层娱乐信息收费。

3G促使手机报逐步成熟完善。首先,3G手机作为3G时代手机报的载体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在芯片速度、内存、屏幕、电池等方面将有很大的提升,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的优势将尽显,而且随着价格的不断下降,手机报的终端限制将大大削弱。手机报将真正成为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将各类信息资讯传递给用户的一种媒体。

其次,3G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手机报信息内容同质化、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得以解决。在3G时代,运营商将从传统的基础网络运营商向多媒体电信运营商、内容运营商和综合性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运营商将介入内容服务业,走向“媒体化”。运营商通过加强对市场的指导作用,增强和内容提供商的互动,成为内容提供商和用户的桥梁,使得内容提供商能够设计出有针对性、目标精确的内容。

最后,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将随着3G时代的到来有所改变。3G时代之前,手机报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短信与彩信,目前建立在短信技术之上的手机报其实是一种过渡性产品。在3G手机逐步普及,手机成为互联网的新终端,手机媒体真正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之后,手机广告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广告,手机报的盈利模式才能真正从依靠用户订阅收费模式转移到依靠广告收费的模式。手机报作为多媒体联合运作的新增业务部分,因其发挥了多媒体协同效应,使得媒体资源的运用呈现多元化。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传播媒介的产品,扩大了市场,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

结语

手机报与其说是纸质媒体内容的数字化、手机化的产物,倒不如说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姻的结晶。目前手机报多是传统纸质报纸的手机版或是彩信版,等到3G手机普及之后,手机报读者完全可以通过手机上网,便捷地浏览网络报纸、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目前的各类形式的手机报只是一个阶段性、过渡性的产物,只是手机报的一种初始状态而非最终状态。手机报不会仅仅作为传统纸媒的延伸而一直存在下去,3G时代的来临将使得手机报走向多媒体化、个性化、便捷化,3G时代将很有可能成为手机报转型的关节点。(本文为黄冈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赵文婕:《打造手机媒体国家队――人民网进军手机媒体的实践与思考》,《新闻与写作》,2010(8)。

3.郭全中:《手机媒体的现状与未来》,《新闻与写作》,2010(8)。

4.省略/html/1245724381d715.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9月通信业运行状况》,2010年10月21日,

6.百度百科,3G[OL],http://baike.省略/view/808.htm

7.省略nic.省略/uploadfiles/doc/2009/10/27/102735.doc

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

一、新媒体时代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阐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道”,也就是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性格和行为模式上都和大学生有许多共同之处,由于年龄接近,其沟通和交流也更加顺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推动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青年教师的行为模式将会对大学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等方面成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加快,人们已迈入新媒体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搭载微博、微信等APP应用在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正在悄悄改变传统社会模式。高校青年师生是新媒体的忠实用户。新媒体的虚拟性时空、交互传播方式、碎片化信息流、多元思想库的特征对传统师生关系带来冲击。新媒体所形成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元,青年教师的思想共识受到削弱。在主体性精神日渐高涨的时代氛围中,青年教师的利益诉求与提倡奉献的师德观形成抵牾,为师德教育带来困难和挑战[1]。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师德建设常态化机制形成的途径

第一,师德宣传多样化。由于新媒体的零门槛和信源的多样性,其传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草根化、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高校青年教师在接触这些信息的同时,自然会受到信息中潜藏的落后、消极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现有的网络文化中,过分关注和强调自我意识以及个人价值,与传统的教师乐业奉献、教书育人的理念格格不入。为了有效应对新媒体信息的复杂性,高校要在师德宣传的多样性下功夫。一是宣传渠道多样性。除了利用好校报、广播、电视台、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宣传外,还要积极开拓新媒体平台,把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建成师德宣传新阵地。二是宣传内容多样性。内容是新媒体的生存之本。要学会互联网思维,运用网言网语对新时期的师德师风进行巧妙编排,以其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表述赢得青年师生的喜爱。第二,师德教育经常化。师德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赋予新的含义。新媒体时代的师德内涵增加了教师思想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义。个人道德形成经历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特征。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也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传统媒体时代,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容易统一。新媒体条件下,整合思想的难度加大。多样化思想、多元化利益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带来不利影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思想领域的斗争也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因此开展经常性的师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一是主题教育大众化。要根据形势变化和教师需要,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节日教育新颖化。利用重要节庆日,营造节日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教师。比如教师节可以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我向学校提建议”,“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老师”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职业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大学生中开展“我喜爱的教师”、“我为教师点个赞”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在学校层面还可以开展“为青年教师解心忧”活动,关心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生活困难等。三是教育培训制度化。要制订青年教师教育培训计划,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从师德、师技、师能等方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第三,师德舆论引导制度化。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传播。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主观性为信息的监控带来挑战。加强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管理,需要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防止不良信息入侵两方面做文章。新媒体突破了身份、地域等时空条件限制,其形成的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多样。高校青年教师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知识群体,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媒体时代如何坚定青年教师理想信念,规避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成为师德教育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舆论引导。用指导青年教师的思想建设,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鉴别力,形成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防御机制。要用正面信息挤压负面信息的空间,通过主动设置议题,积极跟帖、评论等方式把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防止走偏。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新媒体管理制度,树立底线意识,明确哪些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规范青年教师的网络言行。同时,搭建师德建议和投诉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掌握青年教师的思想发展动态,为师德建设的常态化提供监督。

三、结束语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师德内涵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师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探索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常态化机制,为青年教师全面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