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1
一、加强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有健全的人格。这不但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中开展的传统礼仪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着眼于大学的实际生活,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并让学生在生活中把所学的礼仪知识表现出来。传统礼仪是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育发展
大学生的智育发展和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智力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时代需要的人才既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法,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把传统的利益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整个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礼仪文化培训,丰富大学生的礼仪知识。通过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说话、学会穿衣打扮,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学会利用传统礼仪文化来交际,和教师搞好关系,和同学搞好关系,学会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人际交际中处处有礼,促进大学生智育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职场生活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传统礼仪文化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礼貌谦逊、为人诚恳、尊老爱幼等都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礼仪可以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表现出一个人得道德精神。礼仪处于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了社会人的一切行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到传统文化礼仪的真正内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利用传统礼仪文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是一门集礼仪实践教育、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学。要在传统礼仪教学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让大学生喜欢上这一门学科,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传统文化礼仪的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通过提问的方式等,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一些管理传统礼仪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知识和行为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要想实现大学生知识和行为的结合,就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礼仪文化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内容也纷繁复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遵循思想、文化以及礼仪三要素并重的原则。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养成。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尤其是要针对面对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丢失现象,选择相应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讲解,帮助学生矫正不恰当的行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内容还要体现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内容,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通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学内容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特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效率。
(三)注重对课程的建设
就目前来说,高校在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资源短缺一直制约着高校传统毅力文化课的开展。高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鼓励更多有利条件的教师开设传统礼仪文化课程,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到传统礼仪文化课程中,把传统礼仪文化纳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在课时课酬、教学条件、教学设备上给予满足,并加大对传统礼仪文化师资团队的建设。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实时的组织礼仪文化讲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礼仪文化课程中来,也可以成立传统礼仪文化协会,加大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在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气息和魅力,从而让学生养成学礼仪、讲礼仪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目前的高校来说,学生的宿舍、食堂、实验课,以及教学课堂等多个角落都有计算机的进入,对大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对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丰富传统文化礼仪教学的知识和内涵。当今的网络无处不在,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以及丰富性的特点,高校通过网络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发展、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中,可以在学校的网站内建立起与传统礼仪道德相关的主页或者论坛,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2
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所造就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至强至深。这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体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它使海内外华人能够产生“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的共同情感。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观念。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许多人已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他们没有被完全西化,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在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未曾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仍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有着与国人相似的价值追求。这说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传,无时无刻不在制约和影响着炎黄子孙,在广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种炽热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它使本民族的每个成员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前途和历史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这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汉字及其音义系统,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质。但中国传统文化又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多样一体”的文化,既涵化着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着多种外来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同异质文化的碰撞激荡、选择融合、吸收借鉴、“和而不同”中发展起来的,是多种文化积淀的结晶。
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时,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具有自觉的主动意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影响、改造对象。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消化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并吸取其思维方法而形成了崭新的学说――宋明理学。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吸收与改造远远超出宗教的范围,广泛地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天文、医学、建筑乃至民俗等,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纳,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实现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始,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极为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其次,缘于中华民族血缘成分的复杂性。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的部族发展而来,而是在许多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既非单一,文化也就不会是单元的。民族血缘的复杂,是形成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社交礼仪
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05-01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转型,诸多利益的纷争,国人道德伦理、人情伦理已经显得非常弱化,严重影响到国人的礼仪素质,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礼仪文化和道德建设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有诸多道德伦理知识,富含诸多社交礼仪文化[1],对于当代国人的礼仪发展具有诸多的借鉴作用。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交礼仪,内容非常丰富,从社交用语、社交场合、社交平台、社交目的、社交行为等方面均能够窥视传统社交礼仪的诸多精华。[2]与现代社交礼仪、西方社交礼仪相比,具有诸多的特色。
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内容广泛,从类别来分,有君臣之礼、长幼之礼、同辈之礼、男女之礼等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社交礼仪,有着非常严格的社交礼仪规则和习俗。从具体的社交礼仪场域来看,要注重社交中的称呼用语、语言表达,注重社交场域的座次安排规则[2],注重社交鲇蛴貌偷睦褚堑鹊取
二、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当代价值和开发利用的注意事项
(一)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当代价值
1.从思想文化视角思考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当代中国的公民教育。[3]传统社交礼仪富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其中关于人的思想道德要求非常多,因此,传统社交礼仪具有很强大的思想文化功能,能够推动当前中国的国民教育,推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2.从社会层面来说
中国传统社交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法治社会的建设。传统社交礼仪非常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非常重视人情人际关系的善意发展,这种以和为贵的社交礼仪能够促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交往和谐发展下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助推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从礼仪本身发展而言
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向现代社交礼仪发展。传统社交礼仪内容内涵非常丰富,从建设方式、价值取向和内容等层面为当代中国社交礼仪发展提供诸多的资源,尤其是传统社交礼仪的和谐互尊互敬至上的价值取向、诸多严格的礼仪形式,对于当今中国现代礼仪的规范化发展能够提供很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4.从国民的现代素质视角来思考
中国传统社交礼仪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个体成长。中国传统社交礼仪对一个人的社交往来作出了很多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对一个人社会能力成长、对于一个人的个人修为发展具有很多伦理道德的引领约束作用。因此,传统社交礼仪对当今国民的成长发展具有很大助推引导作用。
5.从家庭关系层面讲
传统社交礼仪也包含了丰富的家庭关系处理方法和资源,对家庭内外的关系和交往做了诸多详细的规定。通过这些传统社交礼仪的规定和约束,能够维系一个家庭基本的运行纽带。
6.从国家层面上讲
传统社交礼仪的推广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传统社交礼仪其实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传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
(二)开发利用传统社交礼仪的注意事项
传统社交礼仪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当今中国理应好好发扬光大。不过,在开发利用传统社交礼仪时,我们从社交礼仪场域的话语表达上,要注重筛选,注重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注重与时俱进;从社交礼仪的形式上,我们务必要注重结合西方现代礼仪的发展,将中国社交礼仪的形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从社交礼仪的价值理念上,我们务必要注重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代公民教育等结合起来,将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社交礼仪发展取向;从社交礼仪的思想上,我们务必要积极吸收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等三大文化系统中优秀有益的东西和成分,坚持现代开放多元的社交思想文化,推动传统社交礼仪容纳一切先进文化,不断提升其文化性和思想性。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对当今国民道德素质与社交往来的发展引导具有诸多价值,对和谐社会构建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努力根据四全战略的要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文化资源,不断推进当代国民现代礼仪素质发展,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礼仪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丽莉.中国传统礼仪的蕴意及现代价值[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111-112.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4
【关键词】季子文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职业信仰
学校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扎实有效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我校德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南华中专地处江阴城西的申港,申港是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三让王位“弃其室而耕”的地方,季札被孔子推崇为圣人,死后葬于申港。三让王位、徐墓挂剑、枣树挂钱等典故广为流传,诚信谦让、有礼守礼等品质影响并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申港人,在季子文化的浸润下,民风淳朴、民众勤劳、民性谦和,赢得了礼仪之乡的美誉。作为一所在申港本土发展起来的老职校,我们一直把传承季子礼仪之风为己任,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季子礼仪教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
尤其是近几年来,在两大省级课题《基于职业适应的中职学生管理策略研究》和《以职业适应为导向的中职生信仰教育》的引领下,建立了规范化、常态化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体系,并全校广大师生基本都能做到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貌,社会活动讲文明,为打造精神文明学校和文明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职业适应准备和职业信仰引导作好了铺垫。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围绕体系建构、有序推进、内涵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统筹兼顾,建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体系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目的,由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和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我校把“行为规范好、职业适应好、身心健康好”确立为学生培育目标,把讲文明、讲礼仪、讲法纪、讲敬业、讲道德、讲诚信、讲和谐、讲感恩、讲合作作为学生培育内容。在此育人框架下,我校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放在了首位,实施以 “五化规范”为核心――仪表军人化、宿舍军营化、用膳军序化、考勤军纪化、出操军训化,以“五星评比”为抓手――文明礼仪星、遵章守纪星、环境优美星、勤奋好学星、特色发展星,构建了以“十个好行为”为指标――扫好地、整好容、排好队、吃好饭、说好话、待好人、走好路、出好游、集好会、离好室的规范化管理。
二、多项并举,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程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一种文明意识的刻意唤醒,是一种文明习惯的着力打造,是一种文明素养的自然流露,它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也不是简单的说教告知就能感知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合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一)宣传发动,解读礼仪,营造氛围
为使季子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活动形成风尚,让学生知礼仪是关键。首先利用早读课组织学生进行《季子典故》《三字经》的诵读,在班会课上逐条解读中学生礼仪规范,让学生了解内容及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礼可依。其次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横幅、宣传牌、网络等途径进行环境渲染,营造浓厚的文明礼仪活动氛围,让广大师生进一步认识到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开展活动
为把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活动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懂礼仪是重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生践行文明礼仪的重要途径。为增加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习礼仪、讲文明”内容纳入德育教材,并把《职业礼仪》作为选修课。为提升文明礼仪教育对象的影响力,成立季子志愿者队伍,季子礼仪队,并每月评选季子文明之星。为强化文明礼仪教育效果的实效性,每学期开展“季子文明礼仪实践月”活动,每学年举行“季子成人宣誓仪式”。为增强文明礼仪教育成果的辐射性,通过家校联系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礼仪展示,向家庭、社会进行正能量辐射。
三、课题引领,提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涵
为深化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体系架构,落实省文明委“八礼四仪”文件精神,在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职业适应为导向的中职生信仰教育》的引领下,我校“十个好行为”构成了基于职业礼仪的内容体系。
扫好地――劳动之礼开启职业能力
正好容――仪表之礼塑造职业形象
排好队――秩序之礼引导职业礼节
吃好饭――餐饮之礼体现职业观念
说好话――言谈之礼感悟职业语境
待好人――待人之礼锻炼职业交往
走好路――行走之礼培养职业品质
出好游――游览之礼培育职业公德
集好会――观赏之礼强化职业纪律
离好室――定置之礼养成职业习惯
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课题以“小行动,大信仰”为活动主题,系列开展了“职业素养从节约开始”、“职业礼仪从尊长开始”、“职业能力从整理练起”、“职业纪律从守序做起”、“职业品质从遵时做起”的专题教育活动,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而且也丰富了职业信仰教育的内涵,铸就了职校生优秀的职业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卓.重建新时代的文化礼仪中国人要过中国节[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02).
[2] 姚礼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素质――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情况的调查[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5
在“祭祖大典”之后,学校还举行了跪拜父母的仪式。800多名学生集中在大厅里,站成四排,父母坐在跟前。全体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教诲,双方促膝互动交流。对此,有学生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仪式向学生普及孝文化,自己很感动。不过,也有教育专家表示,早在几十年前孝道就被指为文化糟粕,我们在推广时要有所选择。
多维解读下跪行孝的教育方式很可怕
人和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作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惶的礼教。这种方式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应该有所取舍。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儒家文化,还包括在中国文化中最有活性的诸子百家文化,以及影响深远的佛教文化等在内。弘扬传统文化,得先搞明白哪些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可并行不悖。提倡孝道感恩,也不可不辨析正误,要防止误入以丑为美的歧途。学校要弘扬传统文化和感恩精神,切忌念歪经、表错情。
别让孝道成“笑道”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传统婚俗;民俗;文化;礼俗
婚俗可以概括为一切与婚姻相关的风俗都是属于婚俗的范围之内,这就包括了在缔结婚姻过程中有关于婚姻的寓意、风尚、礼节、仪式、习惯等诸多方面。婚俗的形成受到不同阶段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思想意识、群体审美观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婚姻中某些特殊的风俗也受到原始的生存方式、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影响。
“婚姻”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到: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由此,婚姻二字古字为“昏姻”或“昏因”。古代婚姻的含义大概有三层,一是指嫁娶的仪式,二是指夫妻的称谓,三是指由婚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婚姻礼仪,男子于傍晚娶女子,女子因男子而来,一嫁一娶,按照一定的婚礼形式,先要迎娶才能称之为“妻子”,只有举行过一系列婚姻的仪式男女之间的结合才能得到社会和家庭认可。“婚姻”作为事实一定是早于“婚姻”二字出现的。
中国古代婚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也同时存在一夫多妻的多偶制。一妻多夫制则是原始对偶婚的遗风,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存在这种婚姻制度。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只是存在于个别少数民族中,不能视为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常俗。
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缔结婚姻过程中涉及到了家庭地位、等级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与之相关的婚姻禁忌也是很多的。如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实行,古人经过血缘群婚和对偶婚发现近亲结婚的弊端,开始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同姓不婚是在氏族制度确立之后开始的。如半兄弟禁婚。半兄弟指的是异父同母的兄弟姐妹,虽然他们姓氏不同,但是在血缘上他们仍是半兄弟姐妹的关系,从唐朝开始就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禁止相婚。如表亲禁婚。在历代中,平辈中表亲是禁止结婚的,名律往往都有规定,特别是对平表的堂兄弟姐妹之间是禁止通婚的,主要是由同宗同姓的关系,但是对于姑表之间、舅表之间、姨表之间的婚姻,虽有禁止,但是处罚相对较轻。如良贱禁婚。这种禁婚的方式主要是由于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等级性而制定的,婚姻有等级之别、良贱之分,奴仆是不得与良人结婚的。
中国古代婚姻礼仪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婚前礼大概是今天的订婚礼,主要体现于“六礼”之中。“六礼”始于周代,完备于汉,其中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朝各代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略有不同。纳采,又称为“议亲”,即“合婚”或者“说媒”的含义,是婚姻的最初阶段。若两家条件等级相当,男方家先请一位媒人前方女方家进行说媒。问名,纳采之后,如果女方同意,男方则执大雁前去问名。大雁作为礼物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大雁忠诚,一生只有一位伴侣,从一而终。后代,礼品不仅在数量上逐渐增加而且在礼品的象征意义上也多为吉祥喜庆。问名是询问女子的生辰八字以及女子长大之后所命的名字。纳吉就是“合八字”的过程了。占卜的结果若为吉,男方则会派使者前往女方家,女方家出“报婚书”,又称庚贴,两家交换庚帖,庚帖中分别写明二人的姓名、生辰、行次、籍贯以及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氏。到此,二人的婚事基本定下来了。纳征,又称为“许亲”、“定亲”,《礼记》中记载:“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由此可以看出,经过此环节,婚约就基本成立了。纳征的礼品,历代不同,均有变迁。与之相对应的习俗根据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在陕西、山西等地有择日举行“吃面”的婚俗。一些地区,行礼的前一天,新郎要“行家礼”,即新郎要穿上新衣,鼓乐相随,由专人引导,绕着村子挨户行礼,意思是希望相邻相亲在婚娶日子当天多方给予帮助。
正婚礼即为男方迎娶女方到家中所进行的仪式,大致包括拜堂、沃盥、同牢合卺、浚馀设s等过程。拜堂,是婚礼中男女共同祭天地神灵与祖先的宗教性礼仪。拜堂前,新娘下轿之后要经过“倒毡”、“撒草”、“跨马鞍”、“过火盆”等仪式。之后举行“拜天地”的仪式,古代的基本礼仪为: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子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代没有男女交拜之礼,交拜之礼始于宋朝。“交拜礼”,即由新郎、新娘参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对拜。沃盥,指夫妇共同沐浴与洁身,意为把一切污秽与厄运清洗干净,预示重新开始。到了宋明,男女双方只是洗洗面而已。同牢合卺,“同牢”指男女共食,“合卺”指男女共饮。古代由于剥开一瓠为两瓢,男女各执一瓢,斟酒共饮,故称为“合卺”。《礼记》中记载:合卺有合体的含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合卺”后来演变为“交杯酒”,又称“合欢酒”。“合卺”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同饮酒,一种是换杯饮,还有一种是牵线饮,既用红绳。浚馀设s,共牢合卺之后,设s于房中,新夫脱服于房,有女侍接受,新妇脱服于室,由男侍接受。姆授巾,亲脱新妇之缨,共食馀馔。到此,晚妆全部卸去,侍人全部退下。女侍吃新夫的剩饭,男侍吃新妇的馀馔,表明阴阳交接,此即洞房,男女正式成为夫妻。后代黄河流域各地还有“闹洞房”的习俗,即指婚后三天,宾客、亲友、邻里村人不分辈分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挤在洞房里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同时也增添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男女经过正婚礼之后,基本完成了婚姻的礼仪,但是在以宗法制度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下,新妇成为家庭中的新成员还要经过妇礼,即为婚后礼。婚后礼包括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成婿之礼。古代,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妇见舅姑,指成婚第二天的赞赏,新妇用竹器盛着大枣、栗子、桂圆,作为赞礼,拜见公婆。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第三天要亲自下厨房烧菜做饭,馈赠公婆。自此,即主持中馈,以尽孝道。舅姑飨妇,指公婆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阶,以著代也。成婿之礼,指的是男女双方成婚之后,新夫要随着新妇回到娘家,拜谒女方的父母及亲戚,又称为“回门”。到此,男方正式成为女家的女婿。
婚姻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细致的礼仪可以看出,婚姻既具有庄严的一面,又体现其神圣性和社会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又有轻松愉快的一面,对家中增添新成员的喜悦之情。婚俗作为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最普遍广泛的形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以及生产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紫晨. 中外民俗学词典[Z].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
[2] 罗炽 白萍.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