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

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文1

外国留学生到校后很快就会结识自己的第一位中国朋友。这些中国朋友都是通过《中外助学伙伴计划》从全校中国学生中选的优秀者。而中国学生会在外国留学生初来乍到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同时通过伙伴们的小组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中国人的交往礼仪。

留学生的汉语课程开始于他们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递的关于中国文化的种种信息。国际教育学院开设有针对性的体验中国文化的实践课程,留学生可以体验书法、绘画、篆刻、武术、剪纸、茶文化、中医按摩等韵味浓重的技能,又针对中外文化差异,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中外学生在相处和思考方式上、语言习惯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等进行了剖析,缩小文化差异的距离,澄清不必要的误会,使留学生在中国的交往更加顺利,帮助他们在中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国际教育学院还时常安排留学生去当地中小学、企业、电视传媒等机构参观和游览,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及文化差异。

浙江农林大学从尊重不同文化的角度打造各种不同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活动平台,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文化节由留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策划和自己参与,通过多样的展示平台展现各国文化的精彩之处,如展示各国不同文化的特色物品及海报、表演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歌舞、品尝不同国家的风味美食。文化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校茶文化特色,专门设置品茗区,中外学生们在活动间隙一尝中国文化悠然韵味。在各种展示与表演中,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都在慢慢交融,形成一个包容万象的国际文化,促进中外学生直接的相互理解。

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文2

关键词 仁爱英语 渗透 跨文化教学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经来临。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和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对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重视,必然产生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正如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所说:”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际与文化,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还要了解语言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注重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的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文化,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语言又是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英国专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导入,还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一、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广义上,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上,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

(二)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我国中学英语学习的周学时很短,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精讲精练、大信息量的现代英语课堂模式,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都是需要我们教师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日常教学渗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现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节日Let’s celebrate的话题。笔者就将风俗习惯以及节日的由来、庆祝时间、庆祝方式、饰物、礼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将中外人士行为习惯以及节日的对比作为重点以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我向学生介绍: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谈论节日,核心是“Christmas”,讲述了圣诞节前后常做的事。通过与中国春节的对比和谈论,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学会尊重外来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给学生一个表达自我感受的平台。教材中可发掘的素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就会做到文化和语言并重。

二、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的实践

(一)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

将词汇的学习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即 “文化渗透”法来施行词汇教学,也是跨文化教学的一个方法。比如: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发音的区别都能暗示出说话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写方面,美国英语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国英语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语的演变文化。在用词方面,中国人喜欢用”仙逝”来回避”死”,用”发福”来回避”变胖”,和英语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来回避这种令人尴尬的词汇又有着同样的文化潜意识。

(二)英语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其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通过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必然对语言使用者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如:汉语说”我想明天不会下雨”,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说:”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这就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三)英语对话和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产生交流失误的主要因素。一个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个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一种文化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另一个文化中隐私的侵犯。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除了必要的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内创设议题。教师要灵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点,以利于学生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蕴涵来展开活动,进一步增进课堂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结束语:

实现跨文化交流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外语语用能力,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Project English是适应跨文化教学的教材,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平台展开跨文化教学。提高对跨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紧跟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大胆探索跨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05-01

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文3

关键词: 理解教育 中职英语教学 教学作用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将“学会共同生活”的价值观运用到教育、培训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以期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促使学生认同、尊重、了解不同文化;并且学习和睦相处的修养和技能,探讨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充分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教育价值的基本精神,要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反映了胸怀世界的一种开放心态,体现了民族自信心。

一、中职英语教学中理解教育现状

1.理解教育意识的淡化。教师的淡化意识,使其难以全面地看问题,英语课堂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灌输。即使是面对应用英语、外事英语专业的学生,学校开课也重视基础英语的开设,而淡化了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师和学生较重视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学习目标,相对于文化与方法,社会价值的学习目标不够自觉。英语教师擅长于讲解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语法点和能力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和一定数量的词汇,却恰恰淡化了阅读能力,听说能力更差。

2.理解教育在生活中的缺失。将近20%的中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近一半的学生只要求及格;20%左右的学生根本不在乎英语成绩,认为将来工作不需要出色的英语能力,这来源于学生对社会的误解。有的认为学习英语困难太多;有的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为英语距离生活很远,对英美文化不了解,交流有很大困难。学生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在学习英语,结果发现英语无比枯燥乏味。在这种背离了交际文化环境的英语教学中,英语只是考试的工具,当不再需要考试工具的时候,英语学习就成了鸡肋。英语更重要的是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工具,若能用英语进行生活会话与交流,那么学生的思想才能激活,视野才能开阔,理解教育才能实现。

二、理解教育在中职学校英语课堂实施的理论依据

1.理解教育要求学会共同生存。中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对社会现象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但这种判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片面的、肤浅的和不理性的、不深刻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态度。

2.理解教育要求文化的多元平等。泰勒说:“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承认不同文化有平等的价值。”英语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学习这门语言的人要采取宽容的、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从而得到较好发展的过程。

3.理解教育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解力。英语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中职英语教学应该就某个主体提供不同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语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要提升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认其他文化。“外语课也和其他课程一样,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外语的特点,是学生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逐步增强世界意识和形成健全的性格”。

三、理解教育在中职学校的推动方法

1.共享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理解教育的物质环境

将理解教育植入中职英语课堂,需要必要的物质支持。学校教具的使用,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而是以大屏幕投影仪、移动电脑、网络教室、校内网为依托的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师采用实物,如图片、图画、海报、课件等形象化工具辅导教学。

2.拓宽胸怀与视野,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作为理解教育最关键的执行者,英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主动信息和情感交流过程。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不是单纯的外部交流,而是心灵、情感和文化的交流。教师要特别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态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将交流建立在他们关心的共同感受的问题上,才能实现理解教育。在两年一次的中职英语综合能力比赛中,参赛的选手们就包罗万象的话题进行训练,从材料积累,话题讨论,内容补充,到形成书面文字,就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手们群策群力,共同分享学习心得,在各层次比赛过程中很好地展示了英语语言风采。可见,学生不是不会说,而是缺少必要的锻炼和良好的语言环境。

3.树立多元意识,提高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英语的实践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平时可开展国际视野下的“礼仪文明”课题研究,了解西方就餐礼仪、乘车礼仪、接待礼仪,等等;选派部分教师赴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尝试专业的国际交流。只有理解和尊重外国人相异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才能和他们友好相处,并能从不同的文化中学习有益的东西,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化价值。

学生是理解教育的受体也是推动的主体,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的客观存在。在学生接受教育的生活中,理解把学生的人生、生活、经验、精神与教育的整体意义发生关联,形成了他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他的情感和态度、经验和行为。

四、结语

“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参与多元文化背景的沟通和交流不可避免。中职英语教师应日益重视理解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推进理解教育,掌握英语,提高对外交流能力,以便在交流中既尊重对方立场,又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中职英语在内容上要适应国际化,增加国际交流的内容,以利于推进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更需要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能进行换位思考。同时对句型、语法及词汇进行精选,让学生学到那些进行语言交流所必需的内容。现在基本形成了一些教学模式,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异域文化背景、人们是如何进行交往的。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理解”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步形成一种国际参与意识,一种文化理解精神,一种交流合作能力,一种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树生.关注国际理解促进教育共生[J].新课程研究.课改风向标,2014.06.

[2]谢淑美,熊梅.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主线、问题反思与发展趋向[J].教学与管理,2015.02.

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商务英语;缺失;策略

一、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跨文化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官方语言,受重视程度较高。因此,为了学好英文,开始强调对所学国家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的理解,但是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认知。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错误理解跨文化的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增加了欧美文化,欧美文学等课程,但是很少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其中,这就违背了语言的双向性和交流性的需求。尤其是对中国自己的翻译而言,在日后谈判中不能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影响了谈判的成功率。

(二)教师培训较少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在大学内进行语言类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高校在发展中,注重专业的发展,注重专业的就业率等,但是忽视教师的培训。导致在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的思维并未随之更新,高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也较少。商务英语教师秉承着学好英语必须强调语言文化背景的原则,但在教学中,与汉语文学作品,汉语文化的连接较难。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是不冲突的,是可以相互存在的,汉语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但是高校教育中对这一点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强调少,对教师中文底蕴较低,影响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三)错误理解语言教学目标

语言作为一种功能,不仅具有交流功能,还承载着文化的传播的任务。在商务英语谈判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对方的要求显然不是最佳选择。错误的理解语言就认为,语言的功能仅有交流,在教学中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并没有错,但是对于教学而言,就忽视了语言其他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没有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高中之前为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不强。大学阶段,部分学校延续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虽然对其进行改革,但仅仅是片面的强调英语内容教学,很难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商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应改变理念,从根本上对学校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认识到语言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基于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注重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中文底蕴。在教学中能够适当的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商务英语与汉语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底蕴。这一过程中,要以两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为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以交流目的为核心,正确对待语言、文化,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使双方舒服。理念的转变是商务谈判专家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训形成。

(二)注重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

对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注重英语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传达正确的商务英语理念,也能起到一定的汉语文化传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寻求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使其在日后的商务谈判中更好的传达自己的理念,完成商务英语谈判。学校组织进行英语教师的国学培训,尤其是针对年轻英语教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培训机会。教师的理念改变后,才能逐渐改变自己,提高国学认知能力,提高文学底蕴。对教师自身而言,要通过学习逐渐转变自己的理念,认识导致自身的不足。

(三)教材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

现行的教材侧重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体现,包括了听说读写和外国文化课程。在这一基础上,应对教材进行调整,由教育部统一改革,增加国学文化内容,切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增加学习欲望。减少以往课堂和课后单项选择题,语法题目的时间,增加阅读时间。翻译课堂可以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材料,比如《红楼梦》,将其中服饰、文化、饮食、诗词等传统文化作为基本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促进文化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开放式教学,并且要求学生掌握语言以外的礼仪、技巧,使学生能够在二种语言之间自如切换,实现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寻求中外结合的切入点,促进教学发展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要多个方面了解西方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错误语言使用。与此同时,将由目的性的将其与中国文化对比,寻求二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在课堂上,不能将西方文化生搬硬套到中国文化中,而是要从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等方面进行比对,翻译以信达雅为原则,要求学生通过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翻译原则来进行翻译。对商务英语而言,主要是谈判为主要目的,在表达上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个方式,而是要从双方出发,在语言语气上,可以尽量满足对方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正确设置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商务英语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形成传统文化与英文教学的结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我国为社会主义社会,多年的发展经历不同,导致语言交流特点,语法都有所不同。对于商务英语大学阶段的课程,要具有目的性,而在教学方式上则应主动求变,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文化特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最终很好的将中国文化应用于教学中。

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文5

 

近10年,体育舞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加入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我国与世界体育舞蹈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参加国际赛事,并夺得了骄人的成绩。人们逐渐被这项极具美感和观赏性的运动所吸引,参与体育舞蹈的人越来越多,已达上千万,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体育舞蹈也被正式批准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但是,我国体育舞蹈的运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选手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外,中外文化的差异对这一项目的发展也有深层次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有关体育舞蹈文化方面的资料,观看英国黑池舞蹈节、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等体育舞蹈比赛视频,并咨询相关专家,从体育舞蹈的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文化对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影响,为我国体育舞蹈的健康发展、普及与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外体育舞蹈的特性

 

(一)西方国家体育舞蹈的文化特性

 

体育舞蹈(即国际标准舞)是源于西方国家的舞蹈艺术。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将民间的交谊舞进行整理,并规范了它的舞步、舞姿和跳法,形成了摩登舞系列;20世纪50年代又整理形成了拉丁舞,至此,历经100多年的发展,体育舞蹈(即国际标准舞)形成了统一的舞蹈,它包括摩登舞(也称标准舞)和拉丁舞两个舞系,共10个舞种,英国的黑池也成为“国标舞”的圣地。

 

这10个舞种风格迥异,每个舞种都有渊远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标准舞最初起源于民间舞蹈,后传入欧洲宫廷,是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社交方式,具有欧洲文化特征;拉丁舞则是非洲文化、印地安人文化和欧洲南部文化的结合体。它们将各国的艺术和文化汇集在一起,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1],完美诠释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价值观,其音乐、服装、表演显露出西方文化多元化特征。

 

另外,西方人特有的“个体本位、富于创造”的文化特征也深深影响着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形成现今体育舞蹈独特的国际性、多元性、唯美性、教育性、娱乐性、交融性、韵律性、情感性、造型性、表演性、展示性、流动性、人文性、动力性、大众性、健身性、竞技性等诸多特点,并形成特殊的社会、物质、精神魅力。无论是体育舞蹈赛场,还是在电视转播中的舞者们都是那么的亮丽和高雅,他们超常的身体能量、高超的舞蹈技术、高雅的艺术气质、优美的韵律感、丰富的感情流露、忘我的表演意识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西方国家体育舞蹈文化的每个细胞都充满着西方人特有的风格。

 

(二)中国体育舞蹈的文化特性

 

体育舞蹈进入中国,可以说是被动的。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存大同、求小异”的基本观念。人们追求“和谐”和“礼让”,崇尚“中庸”和“周旋”的理念,中庸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且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思维定势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2]。因此,面对舶来品——体育舞蹈,其展现个性的舞蹈表现方式、热情奔放的情感宣泄、性感火爆的舞姿展现,对我们中国传统的中庸、含蓄,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文化差异,也是我国每个选手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选手除了在技术和身体素质上缺少“力”与“美”的结合以外,也常常有对舞蹈风格的诠释不足,缺乏强烈情感的表达。甚至有的舞者简单地模仿外国选手的面部表情,曲解了情感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道理。

 

二、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该项目开展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现今体育舞蹈已经有相当的群众基础,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育舞蹈运动在中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传入期:20世纪30年代末,体育舞蹈的前身一交谊舞传入我国,开始体育舞蹈的启蒙期。

 

(二)基础建设期:20世纪80年代,外国选手纷纷来华讲学、表演、举办培训,体育舞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成立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组办每年1次的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赛事,运动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体育舞蹈迅速向全国推广。

 

(三)普及发展时期=2000年之后,我国体育舞蹈与世界交流增多,2002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加入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国际交流加强,中国体育舞蹈迅猛发展。

 

目前,体育舞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00万体育舞蹈运动爱好者,年龄涵盖少儿、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从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推行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同年举行“奥运节拍恰恰恰,全国万人拉丁舞大赛”这些全民拉丁的大型活动,将全民体育舞蹈推至高峰。

 

由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主办的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从诞生到蓬勃发展的今天已是第17届,它正在走向成熟,吸引了更多的体育舞蹈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实践着中国体育舞蹈的商业化经营道路。锦标赛可以为优秀体育舞蹈青少年提供一个文武兼修的平台,同时,为中国体育舞蹈后备人才的科学、规范化培养和选拔体制的形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尤其是中国体育舞蹈选手在世界体育舞蹈大赛中频频获奖,掀起中国体育舞蹈新的热潮,人们开始热衷于欣赏和讨论中国体育舞蹈和西方体育舞蹈的差距,不断认识并引进国外优秀选手授课和培训,了解他们的文化和舞蹈风格特点。总之,中国的体育舞蹈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体育舞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同的民族创造出不同的文化,由不同文化模式塑造出来的人在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情感情趣、信仰体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

 

体育舞蹈文化如同任何一种体育文化一样,绝不会脱离它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体育舞蹈的各个舞种起源于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它涉及欧洲、非洲、印地安人等多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在历史上,西方文化信仰中,上帝是他们心中最高崇拜,祈祷是他们在感受上帝的召唤。西方现代派舞蹈代表人——泰德肖恩认为:“舞蹈是上帝和他的信徒行为最完美的象征”[5]。舞蹈中更关注“我与上帝之交谈的个体关系”因而其舞蹈最主要形式是独舞或双人舞,体育舞蹈也是主要表现男女之间情感的交流,多为舞者内心世界的衬托和外化表现。比如:摩登舞中舞者穿着公主式的长裙和王子似的燕尾服,像是在为人们展示一种典雅、唯美的神话故事。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带有虚幻的意象,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使他们的艺术达到至纯唯美的境界。

 

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一直是多神崇拜。在《炎帝文化与现代文明》一文中谈到了中国“人与人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精神,个人依附群体,很少有孤独感”这种祖先灌注于中国文化血脉中的群体精神,构成了中国舞蹈以“群舞”为主的表现形式。如我们今天常见的成形作品《丰收舞》、《挤奶舞》、《采蘑菇》等,舞蹈中的身体语言,是八卦阴阳的整合,其文化内涵归其要旨画的是“圆”走的是“循环”。

 

体育舞蹈自传入我国,作为集体表演的舞种“艺术表演舞”成绩突出,体现我们整体配合的优势,但是我们在独舞或双人舞项目上却有不小的劣势,我国的体育舞蹈运动员用舞蹈动作来表达意境,在展现艺术个性方面稍有欠缺,我们应注重运动员艺术修养,鼓励创造能力的发挥,促进我国体育舞蹈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音乐文化差异

 

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它的每一支舞蹈都是对不同音乐的演绎,都有着非常深厚宽广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舞种有不同的节奏和节拍,人体不同的部位也有不同的节奏和和节拍,美妙动听的音乐与人体优美的身体动作和谐统一起来,使体育舞蹈的舞蹈风格得以展现。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他们不只是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如中国的《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体现出阴柔美,追求“天人合一”和“和谐”的境界。而西方《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音域宽广,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追求“力”与“气势”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幽美”而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着重力度和美学,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其实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著名摩登舞大师路卡在他技术高峰期,能够将内在的气息与身体肌肉配合达到完美极致的境界,诠释了内外和谐,气息与力量的完美融合[7]。许多国外专家授课时也在不断强调“以气息带动”“由内向外发”更体现了内在气息与外在力量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的舞者如果把东方音乐文化中的气息与和谐,同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力量与节奏恰当地结合起来,使二者都得到更好地诠释,将会提高我们舞蹈的演绎能力。中国也尝试将我国的优秀音乐改编适用于体育舞蹈,例如,由我国著名音乐《梁山伯和祝英台》、《十面埋伏》改编的舞曲创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舞蹈,引起世界体育舞蹈家们的关注。

 

(三)服饰文化的差异

 

体育舞蹈服装、服饰的美是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竞赛中还是训练时,运动员对自己的服装和化妆都是十分在意的,它是舞者个性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东西方的服饰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人物的服饰中看到,大多是身着宽松飘逸的服装,藏而不露,表达稳重、含蓄的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服饰多以显示人体美为目的,突出人体曲线,展现男子健美的身躯和女子优美的形体。林语堂曾经指出:“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而西方学者莱辛说:“我承认衣服也有一种美,但是比起人体美来,衣服美算得上什么呢?”这就是西方服饰人体直观美和中国服饰人体装饰美的最大区别。

 

体育舞蹈中无论是摩登还是拉丁,服装完全展现并突出舞者的身体线条,尤其是拉丁舞中要求女士后背和膝盖以下裸露,充分展示舞者人体肌肉线条,体现出舞蹈的风格特点,更烘托出拉丁舞的特殊民族情调。

 

2004年8月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的8分钟演出期间,14名秀丽的中国女孩穿着艳丽的超短旗袍,拿着琵琶、二胡等中国民乐演奏开场,这一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服装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典范。

 

(四)审美文化不同

 

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审美知觉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并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造就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相比之下,在审美的过程中,西方更注重的是立体思维,追求思维的逻辑严谨性,重视概念的确定性,充满开拓的力度[8]。因此,体育舞蹈的动作是放射性的,强调突出较长的身体线条,男士突出人体肌肉线条,女士则突出人体曲线美,展现优雅而又性感的气质,舞蹈技能上注重“力”和“速度”,舞蹈表现力超强。

 

而我们中国思维大多是内敛的,向心的,中国传统艺术是有内涵的,对力和速度的表现力较弱。用服装和装饰来体现人体内在的气质。

 

体育舞蹈是以肢体语言来传递内心感受,审美文化的不同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方向和风格,除了学习西方优秀选手的技术,学习他们对“力”与“美”的展现能力以外,我们可否把中国审美文化中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也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是值得深思的。

 

(五)礼仪文化不同

 

中西礼仪存在差异,从根本上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信仰。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人们在交往中的习惯也不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古籍中有许多是论述礼教的论著,如《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中国的古代礼仪讲究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等,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很强的等级观念,讲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有很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9]。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优秀的文化传统被保留,但是中国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中,不同于东方的等级观念,西方更加强调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不同于东方的集体主义精神,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和个性的展现。从标准舞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它最初流行在欧美宫廷的贵族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宫廷礼仪,极具绅士风度和淑女风采。

 

在体育舞蹈中,舞伴之间请舞与谢舞、男士对女士的关注、舞者与观众的互动,以及舞者对自己行为、衣着方面的自律等,充分体现了其礼仪文化的特征。在西方,人们从小接受人人平等、互尊互爱等礼仪方面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也能在体育舞蹈中得到很好的展现。

 

因此,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精神文明程度。我们应当发挥我们民族礼仪文化中优秀的元素,彻底摒弃不利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个性发展的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观念,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的体育舞蹈赛事中,甚至还出现比赛竞争对手之间的争斗、运动员休息室环境的维护太差等方面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国选手对体育舞蹈的理解的偏差。

 

体育舞蹈展现的是文化底蕴,如果想达到职业舞蹈水平,就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音乐感知和深刻的生活感悟。因此,中国体育舞蹈不只是学习西方体育舞蹈技术,而且要追求体育舞蹈对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挖掘它的艺术精神层面,加强艺术修养的培养,才能把握体育舞蹈的灵魂,获得优异的成绩。

 

四、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探索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之路

 

全球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黑池舞蹈比赛的夺冠、国家队的成立、参加国际赛事的增多、结合“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举行的万人桑巴大赛等等,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体育舞蹈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追赶着世界体育舞蹈的步伐,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探索学习先进的体育舞蹈文化,促进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一)重视中国体育舞蹈的制度文化

 

在西方发展100多年的体育舞蹈运动,其人才培养体制和竞赛体制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值得中国体育舞蹈来借鉴。欧美国家的许多学生从(6~7岁)就开始接受芭蕾舞形体训练,并可以参加由体育舞蹈明星们举办的体育舞蹈培训班,受到较规范的启蒙训练。体育舞蹈赛事在英国黑池舞蹈节已举办了82届,世界锦标赛举办了55届,具有非常完善的竞赛体制。

 

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近年来大力推行体育舞蹈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出台了相关的体育舞蹈运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组建了体育舞蹈国家队,还积极改革赛制,打造了上海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全国城市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以及全国大奖赛等精品赛事。

 

但是,由于各地体育舞蹈发展状况不平衡,应进一步加强少儿选手的规范教学,顾及青少年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艺术修养和个性发展,有意识使他们了解体育舞蹈文化,关注运动员的情感表现,提高技术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我们建立从少儿到青少年不同阶段的人才梯队,并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使体育舞蹈成为中小学非常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手段。

 

(二)关注中国体育舞蹈的精神文化

 

提高体育舞蹈水平应从舞者对体育舞蹈的音乐、思想、观念、品格、精神、心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发展。体育舞蹈竞赛中不仅要有超常的专项素质、良好的竞技状态、稳定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舞蹈技术,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脱俗的精神境界。我们只有深刻研究并挖掘出它的文化内涵,才能把握其精髓,表现每一种舞蹈的风格,充分展示体育舞蹈特殊的魅力。如果运动队训练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动作的练习,模仿高水平选手的新动作,新组合,忽视文化底蕴方面的培养,运动员无法细致地展现音乐和舞蹈的内涵,准确地表达艺术个性,难以达到舞蹈中灵与肉的合一。因此,教练员、评判员、运动员文化素养水平必然制约着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其中对体育舞蹈的传播者——教练员的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定期对教练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舞蹈历史、世界文化、音乐、服装、化妆、舞蹈创编、外语、体育理论、训练学、解剖学等等)以及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是提高教练员水平的有效途径。教练员应及时了解体育舞蹈技术发展的信息,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体育舞蹈专业技术能力、音乐素养和舞蹈编导能力,从而使体育舞蹈训练水平快速提高。

 

(三)加强体育舞蹈文化研究,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

 

体育舞蹈的10个舞种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如何更了解它们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相契合,仅靠中国的体育舞蹈选手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有很好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作为科研支持,除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自然学科的支持以外,对于体育舞蹈的文化研究也亟待加强。这样,我们的选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修养要求,以及美学意义,从而更准确地演绎各种动作技术。

 

自1987年以来,中国体育舞蹈协会举办了多次教练员培训班,聘请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专职国际教练员,或先进国家体育舞蹈运动的专家、学者讲课,这开拓了体育舞蹈界国内外交流的先河。但是,这些交流和授课的内容大多是以技术动作的交流为主,缺少文化层次的交流活动。因此,在体育舞蹈界,国内外的学术及文化交流活动亟待加强。

 

此外,目前国内外体育舞蹈赛事很多,应多鼓励青少年选手走出去,深入了解世界的体育舞蹈,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舞蹈。

 

(四)发挥媒介宣传功能,加强体育舞蹈文化宣传

 

社会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得到及时的信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体育舞蹈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途径。体育舞蹈是一项极具观赏性、艺术性的运动,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等传播媒介来宣传体育舞蹈文化,普及体育舞蹈知识™。例如,上海电视台举办的“舞林大会”的节目,与英国的“星随舞动”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通过明星与体育舞蹈专业选手搭档进行PK,吸引了全国人们观赏并参与选票。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栏目专门设置体育舞蹈专辑,由专家和选手介绍体育舞蹈的各项舞种。如果能够与各界传媒通力合作,加大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宣传力度,将体育舞蹈的文化知识和体育舞蹈的娱乐性更好地展示给人们,吸引人们关注它、喜爱它,发挥它老少皆宜、既可竞赛又适合表演的特点,提高普及率,势必会将中国体育舞蹈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五)重视体育舞蹈文化产品的开发,促进市场形成

 

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IDSF)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将体育舞蹈发展成为奥运项目而努力,也希望体育舞蹈可以通过社会化走向商业化。中国体育舞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被社会理解并认可,体育舞蹈的教育、培训、表演、竞赛和体育舞蹈用品已经融入经济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

 

在中国,体育舞蹈有着广阔的商业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体育舞蹈拥有广泛的消费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爱体育舞蹈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能够支付高额的消费资金;其次,和体育舞蹈有关的商品呈多样化、现代化、高档化发展,如服装、鞋子、音像制品等等,引发大众消费热潮,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社会化进程;第三,体育舞蹈主打产品——体育舞蹈赛事,其规格越办越大,如国际赛、洲际赛、国家赛等等;第四,体育舞蹈的培训业和教育业蓬勃发展,众多的青少年体育舞蹈培训学校成立,体育舞蹈逐渐职业化。

 

体育舞蹈文化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体育舞蹈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和其商业化运作的成熟,对体育舞蹈本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开拓新的体育舞蹈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体育舞蹈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的体育舞蹈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们的选手已经连续两年获得黑池舞蹈节职业新星组的冠军,引起世界体育舞蹈界的注目。此外,中国的艺术表演舞在世界上也稍有成就,《十面埋伏》等优秀作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揉进体育舞蹈中,汲取和运用了华夏文化的成分,为世界展示中国的社会文化与体育舞蹈结合,使世界人们通过体育舞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体育舞蹈的价值和魅力的体现,关键在于全面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挖掘我们民族的、专项的、个体的、个性化的创造精神和独具的感染力,比如,对特有的音乐文化、服饰文化和审美文化等的充分展示并和国际体育舞蹈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文6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大学英语学习者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要求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语言所蕴涵文化的理解,脱离了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知识,学到的只是语言的外壳。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本篇文章通过对文化及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解读,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跨文化交际

要了解跨文化交际首先要弄清楚文化这一概念。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人情的总合。而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最早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形式的了解和掌握,而且包括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而传统的教学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即语法、词汇、写作的教授,而忽略了文化因素的导入。由于跨文化知识的缺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曾读到过的一则故事:在美国,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枪杀。“Freeze!”意为“站住”、“不许动”,在美国是尽人皆知的日常用语。想必这位留学生学过“Freeze”的基本含义“冰冻”、“结冰”,但由于不了解该词在美国的文化含义,以致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惨痛的教训很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这位留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得多一些,就不会遭受这样的不幸了。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重视文化导入,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而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Hoftsede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人的肉眼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如中国文化中,主要场合吃饭时的位置安排,很有讲究,又比如日本人的鞠躬和进门脱鞋;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如何才能在英语的教学中更直观地体现这些文化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要做到这些,光靠书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作为方便、快捷、直观的文化传播手段――多媒体教学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了。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上的应用有其客观的条件支持,也有其自身对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越性。

三、多媒体教学与大学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伴随着电脑应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完善,作为教育信息化主要手段之一的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得到普及。这也正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存在的客观条件。现在我们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我国大学内多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大屏幕”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重大变革,具有许多优势。

其主要优势表现为以下三点:

1.直观性。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方式模拟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情景,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配以对某一文化现象的针对性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

2.内容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心理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歌曲、电影、美文、图片和利用网络等,使它含有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书本文字的不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注意中外文化差异的同时,让他们领会在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与时俱进。人类的文化有史以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的历史进程发展变化而来的。如今各国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这也带动了各国间的跨文化的接触。有接触就有相互的影响,随之,文化习惯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虽不是瞬息万变,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也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尊重不同文化,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上有着如上的优势,但是作为我国英语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英语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透彻地认识这些弊端,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克服它,才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但要加强其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多媒体教学所具有方便、快捷、直观的文化传播特点,必将成为英语跨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就其具体应用方面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师根据其授课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编排和调整好实际操作内容。

参考文献:

[1]毕玉敏.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学研究,1998.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