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 冷热电联产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K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056-02

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Sources)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小规模、模块化、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端或近用户端侧,将天然气、生物质能、太阳能、氢能和风能等其它可再生清洁能源作为一次能源,根据各类用户的不同能源需求,通过中央能源控制系统为其提供电、热、冷能,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可实现冷、热、电联产,极大程度增加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降低碳排放浓度,改善地区环境。这些年来,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大环境大形势下,分布式能源项目得到了较快地发展。

1 工作原理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即CCHP(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是指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带动燃气轮机或内燃机发电机等燃气发电设备运行,产生的电力用于满足用户的电力需求,系统所排出的废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向用户进行供热、供冷。经过对能源的梯级利用使能源的利用率从常规发电系统的40%左右提高到80%左右,能源梯级利用效率达到60%-80%,大量节约一次能源。因此说,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是分布式能源的先进技术之一,也是最具实用性和发展活力的系统。典型的燃气冷热电三联产系统一般包括动力系统、发电机、余热回收装置、制冷或供热系统等组成部分,可针对不同用户的能源需求,灵活地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系统配套方案的可选择范围较大。

燃气冷热电联产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

2 主要优点

2.1 节能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充分利用发电余热,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同时分布式能源站就近满足用户的电热冷等能源需求,将大大降低输电线路和供热管网的损耗,能源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超过大型发电机组一倍以上。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输电线路和供热管网的投资费用,将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2.2 环保效益

天然气是高效清洁能源,燃用天然气不会产生粉尘和灰渣,几乎没有SO2排放。此外,天然气成分中主要是CH4,烟气中CO2的排放也大大减少。如果采用低NOx燃烧器,NOx的排放也降到极低的程度。

2.3 提高供能安全性

分布式供能系统可与大电网互为补充和支撑,灵活分布,就近建设。对用户来说,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相当于在常规的供能形式之外为用户增加了一路供电、供冷和供热的途径,提高了用户用能的安全性。

2.4 天然气调峰天然气

分布式能源系统调峰性能好,操作简单,可成为可中断、可调节的发电系统,对天然气和电力具有双重“削峰填谷”作用。根据天然气和电力的供给和需求,灵活调整系统出力既可缓解燃气供应的峰谷差,增强供气系统安全性,又能提高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利用效率,大大节约电网以及天然气管网的运行成本。

3 存在的问题

3.1 国家各项支持政策有待明朗化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尚未出台明确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发展规划”,其它诸如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上网政策、电量收购政策、电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与其相关配套支持的一系列政策均未出台,以致大部分投资方均处于圈地观望阶段,无实质进展。

3.2 天然气资源偏紧,价格偏高

以福建省为例,中石油西三线福建段全线建成投产后,预计未来气价在3.19元/标立方米至3.34元/标立方米之间,而中海油海气现货价更高于此价格,均不利于燃气分布式电站的发展。按照每标立方气发5度电估算,气电直接成本0.638~0.668元/千瓦时。每80标立方气产1吨供热蒸汽估算,蒸汽直接成本为255.2~267.2元/吨。电热成本均远高于煤电,若无补贴及政策,项目实难推广。

3.3 页岩气的开发前景尚不明朗

国内页岩气开发起步较晚,尚未掌握开采的核心技术,且国内地质较美国更复杂,页岩气埋藏深度更深,开发成本较高。同时页岩气开采需要大量淡水资源,而国内除南方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对大规模开采也形成一定的约束。

3.4 发电并网

目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三联供系统的发电并网,并没有出台指导性的建议,没有规定,没有要求,没有建议,只是鼓励大家这样子去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3.5 市场存在的问题

燃气三联供系统,需要专业化的系统集成公司开发和建设,这样的公司比较少,各个公司的水平也不一样;燃气内燃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有些问题,不能和国外相比,其技术还需改进和提高;再就是缺少这方面的公司,服务质量跟不上去,而且燃气三联供系统的投入非常大,利润又因为很多原因,差异巨大。

4 燃气分布式电站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从国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新近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来看,到2017年,基本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吨以下燃煤锅炉。包含海峡西岸的“三区十群”中的47个城市的燃煤锅炉项目要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以上政策将逼迫新建企业采用集中供热,并推高现有自建锅炉企业的用热成本,同时随着未来国内页岩气技术的突破,天然气价格有一定下降空间,都将利于燃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的发展。

5 结语

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左右。国家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消费需求也保持快速增长,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低碳绿色经济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燃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为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加强能源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地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凤起.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天然气利用新方向[J].建设科技,2006(17):33-35.

[2] 马悦,董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及配置方案分析[J].节能,2011(04):15-19.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太阳能空调系统,特点,发展前景

1 前言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紧张的问题。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这些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我们已经很熟悉,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近年来发展很快,但这种利用太阳能的方式与大自然的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当太阳辐射越强、气温越高的时候,人们更需要的是空调降温而不是热水,这种情况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突出。如果可以用太阳能制冷,就可以既给人们带来舒适,又节约了能源。利用太阳能制冷是太阳能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也是当今制冷界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军用、航空、气象、沿海岛屿、远洋捕捞等领域对太阳能制冷有着迫切的需要。

太阳能制冷空调从能量转换方面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太阳能光――电转换制冷。即就是利用光伏转换装置将太阳能首先转换成电能,然后再用电能驱动普通制冷系统来实现制冷,即光电半导体制冷和光电压缩式制冷。其优点是可采用技术成熟且效率高的蒸汽压缩式制冷技术,其小型制冷机在日照好又缺少电力设施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得到应用。缺点是该技术必须采用光电转换接收器,即光电池。太阳能光电池接受阳光直接产生电力,目前效率较低,而光电板、蓄电器和逆变器等成本却很高。在目前太阳能电池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对于相同的制冷功率,太阳能光――电转换制冷系统的成本要比太阳能光――热转换制冷系统的成本高出很多倍,因此推广较困难。第二种是太阳能光――热转换制冷,原理是首先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或机械能),然后再利用热能(或机械能)作为外界的补偿,使系统达到并维持所需的低温。目前各大院校及研究机构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根据制冷剂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即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和太阳能喷射式制冷。本文着重介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工作原理。

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工作原理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工作原理是:采用热管型或平板型真空管集热器来收集太阳能,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制冷是利用两种沸点相差较大物质所组成的二元溶液作为工质来进行的。其中沸点高的工质为吸收剂,沸点低的工质为制冷剂。吸收式制冷技术就是利用溶液的浓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变化,将制冷剂与溶液分离,通过制冷剂的蒸发而制冷,又通过溶液实现对制冷剂的吸收 [1] 。

常用吸收式制冷机目前有两种:一种是氨吸收式制冷机,其工质对为氨-水溶液,其中氨是制冷剂,水是吸收剂。制冷温度范围为+1℃―-45℃,多用于工艺生产过程的冷源;另一种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溴化锂为吸收剂,水为制冷剂。其制冷温度都在0℃以上,常用于制取空调用冷冻水或工艺冷却水。吸收式制冷机主要由以下四个热交换设备组成[2],即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如图1所示。

其工作过程是:由两个循环线路组成,制冷剂循环和吸收剂循环。左半部是制冷剂循环,主要由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组成,为逆循环过程。此过程中高压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向冷却水释放热量后,凝结成液态,经膨胀阀降压降温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该液体由于吸收被冷却介质的热量,汽化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气体,并产生制冷作用。右半部分为吸收剂循环,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和溶液泵组成,属正循环。在吸收器中,液态吸收剂吸收蒸发器产生的低压低温气态制冷剂,以达到维持蒸发器内低压的目的。吸收剂吸收制冷剂蒸气而形成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经溶液泵升压后进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该溶液被太阳能热量加热沸腾,其中沸点低的制冷剂汽化形成高压高温气态制冷剂,并与吸收剂分离,然后高压高温气态制冷剂去冷凝器液化,吸收剂则返回吸收器再次吸收低压气态制冷剂。

氨吸收式制冷机优点是能够制取低温、溶液不会发生结晶等,缺点是氨泄露会产生危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优点很多:1)利用低位势热能制冷;2)运动部件只有小功率的屏蔽泵,运转比较安静,噪音小;3)工质为溴化锂水溶液,其无臭、无毒、无害;4)制冷机在真空状态下运行,无爆炸危险,安全可靠;5)制冷量调节范围广,适应外界条件变化的能力性更强。其缺点主要有:1)溴化锂水溶液腐蚀性较强,其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2)因为是水溶液,对机组的气密性要求高;3)浓度过高或过低时,溴化锂水溶液容易形成结晶,影响正常运行[3]。

3 太阳能空调系统的特点

太阳能空调系统与一般空调系统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三大优点:

(1) 太阳能空调系统的季节适应性好。即系统制冷能力随着太阳辐射能的增加而增大,其正好与夏季人们对空调的迫切要求一致,能够很好的利用太阳能,大大节约了能源。

(2)传统的压缩式制冷机以氟里昂为介质,它对大气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而太阳能空调系统以无毒、无害的水或溴化锂为介质,几乎对环境没有影响,这对我们现在的国家城市环境很有利。

(3)将夏季制冷、冬季采暖和其它季节提供热水三者结合起来是太阳能空调系统最大的优点,其显著地提高了太阳能系统的利用率和经济性。

4 太阳能空调系统的发展前景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范文3

孙 锋 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辽宁沈阳 110141

【文章摘要】

在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属于先进技术,在机械产品制造中使用该技术可促使机械生产制造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一个国家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情况可充分体现其机械设备制造水平。本文主要探讨在机械制造中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具体情况,而后分析其发展前景,为我国机械制造业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拓宽发展空间并接轨于国际市场。

【关键词】

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 发展前景

机械自动化技术即在机械制造业中对自动化技术进行使用以连续自动生产加工对象,加快原料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流动与加工变换速度,在极大程度上可减少资源消耗。机械自动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可促使产品质量与生产率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缩短生产周期,加快更新速度,减少成本,增强效益,减轻劳动强度,优化工作环境并促使其他技术也得到相应带动发展等。因此,机械制造业实现技术升级、优化以及发展的重点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本文现探讨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前景。

1 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1 集成化应用

在机械制造业中主要使用自动化、微电子以及计算机等高科技,且具有持续性,进而形成很多新型技术,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评估、制造、工艺、信息管理系统、数控加工以及柔性制造系统等。要对级别不一的集成制造系统予以构造可系统集成一些技术,这样最为简便。集成制造即对信息技术予以充分利用以对企业制造过程进行全面优化,其主要指导为系统工程理论,手段主要为精简机构与过程重组,强调内容为适度自动化,而后基于工程数据库系统与计算机网络支持下集成制造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与相关要素,实现柔性化生产且坚持以人为本,促使制造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优良服务、环境保护、减少交货时间等方面效果更优。

1.2 柔性自动化应用

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要求制造企业具备快速反应与优良应变能力,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市场变化与科技更新随时调整机械产品结构或种类, 在此形势下就一定要使用柔性自动化系统并确保其具有高级灵活性。该系统重在对人机界面进行优化,对于自动化没有过高要求,而后构建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 促使计算机管理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系统中包含普通设备与自动化设备,某些环节需要人工干预。柔性化应用可适应外界不同因素,同时也能提升商品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这种能力主要基于认真调查市场并进行准确分析,而后经过有限的内部组织改良后实现。这样一来柔性加工系统会向柔性制造系统转变,继而促使生产、制造以及设置相互联系。

1.3 敏捷化应用

计算机敏捷化即快速反应于用户需求。机械制造企业敏捷化的实现基础为企业竞争力与信誉度,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可构建虚拟公司,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分工合作制,促使企业整体竞争力得以提升。因此,需强化管理计算机敏捷化, 培训计算机操作员,以提升敏捷化水平。当前机械制造企业中已经普遍形成全自动化制造观念,且逐渐重视在自动化系统中人作用的发挥,这样一来就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开展计算机敏捷化的相关流程时执行力更强且水平更高,进而促使机械制造效率得到提升。

1.4 智能化应用

当前制造技术不再是商品概念体系, 而是经过分析、推理、判断、规划以及决策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后对智能机械与操作人员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进而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全过程中智能制造技术均融入了人工智能,通过对专家智能活动进行模拟对制造中人脑力活动进行延伸或者替代。智能化系统可对运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受到内外部激励时可对参数进行自动调节,确保工作状态最优, 因此拥有自组织能力。智能制造系统化还会不断交换于信息、能量、环境物质,该组织系统具有开放性,且主要依赖于强制耗散与磨损,其耗散结构远离平衡态。在制造时应用模块化法可促使其柔和性得以提升。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智能制造对于人应该注重友好性与安全性;对于环境应该充分保护,确保无污染,同时可回收资源与能源;对于社会则倡导竞争与协作。

1.5 虚拟化应用

在机械制造中有虚拟制造技术,主要为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并行工程、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同时主要基于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形成的包含多学科的综合系统技术。机械虚拟制造主要对仿真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充分使用,以仿真机械制造流程,将其中包含的问题及时找出来,并确保机械产品制造的成功性,同时促使成本降低,对开发周期进行缩短,最终促使机械产品竞争力得以提升。

2 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2.1 实用化

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获得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目的在于充分应用并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现状为规模较小且水平较低,因此在未来机械制造中需注重紧密结合机械自动化与技术生产要求,坚持步步深入原则,为推动我国机械自动化迈入更高水平做好铺垫。

2.2 绿色化

在机械制造中无可避免的问题为生态环境污染,因此一定要找到机械制造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机制。在机械制造中会消耗大量原材料与能耗,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还会产生大量噪音与污染排放物,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未来一定要注重机械制造系统的绿色化。

2.3 配套化

在机械制造中发展自动化技术不仅要注重主机,还要注重配套的控制系统与综合元件。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包括微处理机、新型刀具、传感器、控制系统软件、可编程控制器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未来注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配套化发展才能研发出自动化水平高以及性能优良的机电产品。

2.4 低成本

为使机械制造企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且自动化程度更高,就一定要降低自动化成本。未来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时一定要与我国国情充分结合,研发出见效快且成本低的自动化技术以满足我国实际所需。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 促使机械制造业获得质的飞跃。全球工业对于机械制造予以高度重视,因自动化技术水平对国家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有着较大影响。因此,我国一定要强化建设机械自动化,与我国国情充分结合,并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向低成本、绿色化、配套化以及实用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对自动化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增强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刘冲, 李广学, 李佳亮等.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11(26)

[2] 王英.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J]. 科技传播,2010(24)

[3] 董玫.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2)

[4] 胡阔海. 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 机电信息,2012(30).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页岩气资源 勘探开发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P96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03-1

1我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分析

在2007年我国全国油页岩气资源分析探究评价报告中,调查我国拥有476.44 × 108 T页岩油地质资源量 ,位居世界第二,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中部以及青藏区;我国具有20 × 108 T页岩油探明总量 ,主要分布于吉林省、广东省以及辽宁省这几个省份;我国具有59.7×108T油砂资源总量,这些资源集中分布在了我国陆上西部以及东部的盆地,具体分布在了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十几个主要盆地,这些盆地共占我国油砂地质资源总量的高达98 %,其中可开采油砂地质资源总量为97.8 %。我国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1012m3,高居世界第三,其中1000m以下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6.27×1012m3。我国的页岩气资源的发展前景非常的广阔,据相关的数据表明,我国页岩气未开发的总资源达100×1012m3之多,这一数据表面,页岩气的储量要比常规天然气资源总量高出了大约两倍之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对油页岩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可以弥补我国油气资源供应的不足的现状。

2我国页岩气的特征及开发难题

2.1我国页岩气基本地质特征

页岩气就是指通常吸附、游离在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当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页岩气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的盆地中,种类的不同只是因为埋藏深度以及含气饱和度等差别较大来分类,他们也有着相应的不同的工业价值。我国的页岩种类分为三种,分别为海相、海陆过渡、陆相。盆地内厚度比较大的页岩地层中往往富集了大量的连续的页岩气。由于我国地形上沉积盆地较多,而且油气资源十分地丰富,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良好的条件为页岩气的富集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中国页岩气除了在盆地地形中形成油气盆地的分布外,近海页岩和陆相含煤地层、海相页岩页也都同样有岩气的储量。

2.2我国页岩气的开发难题

尽管页岩在我国的地域内分布十分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具有页岩的区域都适合开发及符合商业开发模式。在一些西方国家,在对页岩气进行选区时通常会对页岩气的成因、分布的区域面积以及将可能影响经济效益的不利因素都进行排除以后,才会去对该区域的页岩气进行开发。由此可以看出,页岩气开发与常规的油气藏钻井的开发方法不同,页岩气资源在开发之前会进行十分详细的综合评价。目前,我国对页岩气资源的勘测及开发没有足够的系统了解,也没有系统的配套技术,这也使得我国在对页岩气开发的前景将要解决来自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我国目前部分开发出来的技术适用性较差、不成熟。我国目前开发页岩气过程的综合利用率低,开发导致附近的环境污染严重,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国目前也没有合理有效的方法及技术去解决这种状况。

3我国页岩气的前景分析及建议

3.1我国页岩气的前景分析

我国页岩气发展比美国迟,因此在技术层面上、资源勘探以及设备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劣势,因此我国在对页岩气的开发上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页岩气资源的开发难度比其他的资源开发难度要大,再加上我国的页岩气大多数都埋藏于比较深的位置,这也大大地增加了页岩气的开发难度。我国的地质条件相对于美国的也不一样,因此对于美国开发页岩气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合理借鉴。开发人员可以与西方国家研讨更为先进的理念和开发技术,并且尝试着与国外的一些公司进行合作及交流,更好地去改良页岩气的开发理论和技术。同时我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自主创新,加大研发的力度,找到真正适合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一整套的技术,构建出一个属于我国的页岩气的开发体系。页岩气的开发也能够很好的解决山区以及农村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加快我国经济的推动和发展,能够有效地将能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完美的结合起来。

3.2对于我国页岩气发展的建议及方向

3.2.1国家可以适时出台一些能够推动页岩气开发的有效政策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对于能源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而页岩气是目前潜力最大且较为清洁的新能源,未来的市场前景也相当的广阔,因此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来鼓励并推进页岩气的开发及发展,美国的页岩气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也正是因为国家对于页岩气的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应的资金援助。

3.2.2实践及理论并重,实践先行

目前页岩气的储存以及渗流机理十分复杂,因此我国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突破是较为困难的,所以需要去借鉴北美国家成功的方法,吸取经验,不断地对页岩气的开发方法进行实践以及完善。

3.3.3对重点的区域进行勘测

我国页岩气的分布十分广泛,如果对全国的各个区域都进行勘测的话,会增加资金的投入以及时间的浪费。在对重点区域进行勘测、开发,能够更有利于经验的积累以及损失的减少。盆地是页岩气最富集的区域,因此我国可以将四川盆地以及南方的某些页岩气分布密集的地区作为我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区域。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的短缺现象是必然发生的。而页岩气这一新能源的出现能够有效地缓和解决这一难题,页岩气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泛的特点。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完善发展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运用新型技术手段获取更多的页岩气资源,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满足民生要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国柱.浅谈世界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技术与发展.2012(5).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范文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

发展前景:“自动化”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使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市场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尤其是广东地区,自动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产品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仪表、机械、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2、机械/设备/重工;

3、建筑/建材/工程;

4、新能源;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房地产;

7、其他行业;

8、汽车及零配件。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

目前化石燃料的耗用量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以鼓励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可再生资源得到迅速发展。现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在我国建筑中均有一定的可利用性。当前主要有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以及浅层地能几种应用形式。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在一定数量上对我国的常规能源替代并起到了减排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人们对于可再生资源的进一步认识。

一、我国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情况

目前我国对于太阳能光伏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和浅层地能在建设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2000年的装机容量为30Mwp至2010年提升为430Mwp左右,而太阳能光热也在稳步增长。

1.太阳能主要是以光电利用和光热利用两种形式存在建筑应用中,主要是太阳能热水设备技术,太阳能制暖、制冷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相关的太阳能发电技术等。光电技术主要是解决世界缺失的动力资源问题,节能建筑中的能源消耗问题由光热技术完成。

太阳能光热技术现在在我国得到较多应用,其中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最为广泛且技术最为成熟。在全天候供热,高效集热,人性化电脑模块自动控制功能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热泵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提高了太阳能热能应用技术的效能。同时太阳能地板采暖系统的使用把太阳能光-热技术推向了一个更广泛的发展领域。

2.通过做功来达到建筑空调系统的供热与制冷的热泵技术包含地下水源、土壤源、空气源、再生水源热泵技术将成为21世纪最有效的供热和制冷技术,可常年方便、经济、效益的调节建筑内的温度。同时,地源热泵系统将实现综合利用低品位热能、简单化、一体化的技术前景。

3.相对于太阳能和热泵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较薄弱的生物质能建筑应用技术最具发展空间与潜力,世界几大知名能源机构把其作为首选的发展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是以土地中生产的能源植物和有机废弃物为原材料的能源,可分为固体、气体、液体生物质燃料且分布较为广泛。生物质能具有污染小,易于转化为高质量的燃料并以得到研发与利用如:沼气池、节柴炕灶,大中型沼气工程,气化与气化发电等将对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产生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已对抬眼能光伏产业有了相应的分布并取得较好的发展现象。如山东省且近年来不断发展改进,现已成为全国太阳能技术应用的大省,还有北京市现已有26加企业的40多项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产品已列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现已有多个可再生能源建设示范项目得到了实施,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与规范来促进可利用资源建筑应用技术的开展。

二、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制约以及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建筑节能减排问题现已破在眉睫,在2011年的相关会议中提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的比重,到2015年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争达到能源替代量为3000万吨标准煤。

1.需在建筑能耗上做出相应的控制,根据我国现有建筑能耗的特征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对新建筑的标准做出相应的提高。

(2)对现有建筑根据其节能情况进行改造。以投入少,效益高为改造方针。

(3)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的使用必须由试验区逐步扩散至较大的范围包含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当中。另外,在加强和推广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的同时还要挖掘传统建筑节能技术与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的结合。相关机构也必须积极引导各生产企业主动提高可再生资源应用效能。

(4)对于不同区域住宅与办公区域的室内热环境控制与解决方案。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政策的引领下研发出大众易接受且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控制方式。

2.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研发首先要推广此技术的应用,在使用过程中要使此技术与产业内容结合并且鼓励使用污染少,成本低,效能好的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发展适合我国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并提高其使用效率,还可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另外还可借助政府相关的法律、行政与经济方式来鼓励使用此技术。

3.在研究和推广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时相应的福利补贴与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对于太阳能热水系统、风能发电系统等实行奖励,税收的减免,产品技术的使用补助等。同时,新技术需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因此,应有专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研发资金以加强对此技术研发的重视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按我国目前的发展基础上到2015年要达到可再生能源替代3000万吨的标准煤除了按以上所述方式节能控制的顺利开展,增加覆盖范围把太阳能推广至农村,对于适合的区域建筑进行适宜的改造,对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改善与创新外,还需各方面的全面配合与技术研发的顺力实施。

参考文献

[1]张英魁,张正梅.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城市研究,2010.4-5

[2]郝斌,刘幼农,刘珊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现状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