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1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多背诵、多练习、多考试,以题海战术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政治知识,这虽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会使一部分学生在政治考试中得到高分,但从长远来看,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听从教师的讲解,不会对问题产生疑问,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

为适应当前广东省所采取的高考模式,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必修课课程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这三方面互相联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以及这三方面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鼓励学生撰写调查报道、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定时收看新闻联播,通过新闻了解当前的时政话题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本学科内开展创造性的教学,也要求教师注意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

二、构建各册各章的内在联系,有效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历年广东省高考文综试卷中,常会有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通过这些试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构建各个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大脑中对各个年级教材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各框架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对来讲,跨学科的综合题要比单一科目的综合题简单,但仍然不可小视。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综合题中有关哲学方面的分析题,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学生不仅对哲学课程有清晰的框架,而且还具有三科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果说政治科目内的各册、各章节的联系组成“点”、“线”、“面”,那么这三科的联系就是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能够驾驭本学科的知识,而且对相应的其他学科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指导学生答出高分。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

高考的意义在于“选拔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这必然会在考题中体现出来。传统定义式的考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向学生提供时政素材、新观点,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在使用恰当“术语”答题时创造出既有自己特色又符合大众化的答题方式。

创造能力的开发在于当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深刻性、精密性,并能自主强化学科内联系的基础上,思维变得活跃,从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不仅对于当今高考模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影响深远,持续性强。

四、制订战略型教学计划,注重对历年高考试卷的理性分析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2

一、研究考纲,领会精神

《考试大纲》是考试的主旨思想和命题依据,以及考试的范围与要求。而课本是《考试大纲》的载体和具体阐述,又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高考备考中必须强调。首先,仔细比对研究近两年《考试大纲》,虽然考试立意和范围总体比较平稳,但是也会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教育需要有一定的变化。通过比较研究,领会《考试大纲》要旨,找出考纲的变化之处,然后把它们体现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之中。

二、砸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网络

因为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力求灵活、新颖、稳中求变,所以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唯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考题中所涉及生活社会问题的内容,解答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是政治高考复习的第一要务,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踏实了、熟练了,才能灵活运用。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和能力。“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说明了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要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高考试题的设计往往定位在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各类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对课本知识细分为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通过归纳总结知识,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拓宽学生捕捉答案的范围。例如,对《宏观调控》的复习,除要弄清课本中有关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外,还要进行拓展:宏观调控的对象(经济现象和行为)、主体(政府、国家)、客体(市场经济本身),在小范围内辐射学科内知识。在第二轮复习中,将知识进行必要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

三、突出重点,关注热点

第一轮复习主要强调基础知识的覆盖面,知识网络体系,不能遗漏考点中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主要强调对主干知识的复习,系统掌握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它们各自的主干知识。区别相似概念、原理及观点等。例如,经济学中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和交换价值、公司与企业等;哲学中的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规律与规律的现象、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等;政治学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都是平时学生较难区分的问题。像这类问题平时学习中要重点讲清,去掉模糊认识。对主干知识我们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采取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采取“小篇子”教学方法,在讲重点知识时,都有“小篇子”相伴。“小篇子”上的习题是经过我们组全体教师深思熟虑,反复研究挑选出来的,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讲完重点知识时,紧随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热点问题。时政热点是高考命题材料的重要来源与依据,在复习时我们非常关注生活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学科知识去透视社会现象。对热点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搜集材料,确立专题,让学生了解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二是让学生寻找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从经济哲学、政治多角度去分析。三是让学生分析设问,确立答案内容。

四、讲练结合,科学指导,增强能力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3

接下来,分科目说一说各科该复习的重点。

语文:准备一个积累本,把所有的自己容易出错的古诗词、文言文、语文基础知识都整理在上面。然后为了能够写出棒棒的作文,把平时见到的美词佳句、可以作为论证事例的内容摘抄到积累本上,没事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记忆就很容易背加深了。

数学:背诵所有重要的定理、推论、公式,但是一定要按章节背诵,如果感觉记忆不清晰、容易忘,可以专门将这些基础知识整理到一个本子上,每天看一看,既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也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这会对第二三轮复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语:做题后整理错题,把相关的语法整理在错题旁边,背诵语法,常用的最好都能够熟悉起来,整理错题和语法加上背诵语法,你的英语单选、作文、改错、完型都会提升一个档次。

物理:练习画图,很多时候一画图就可以将所有题目中给出的条件都串联起来,也会找到那些隐形的条件,帮助拓展解题思路,对于考试做题很有帮助。

化学:化学很多时候像文科科目,需要大量的背诵,否则无法准确的将所学知识完整结合,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和考试阶梯。所以,想要学好化学,必须先要背诵熟练。

生物:生物实验题很多,也很重要,大家在平日学习中在实验操作时一定要多动手,多熟悉一下实验步骤,以及多看模型,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帮助提升生物成绩。

历史:历史需要自己亲自总结出知识框架,按照时间为线索是最简便的做法,我还建议大家在总结归纳时,将性质相似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记忆,同时,高考中很多对比分析的题目,大家可以提前锻炼这种解题能力。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4

1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

计算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前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始终离不开计算,而思维的敏捷性更要求在准确、严谨的前提下,以敏捷的计算能力促使问题的迅速发现、分析和解决.所以,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首先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敏捷性,重点要从两方面抓起:(1)正确迅速计算能力的培养.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这是提高计算敏捷性的基础.为此要经常进行基础知识的快速练习,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份量的基础知识题目;(2)计算态度和计算规格的训练.使学生做到书写规范化、计算条理化、算法有理据.作业要求做到整洁、简明、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敏捷性.

2培养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记忆的条理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基础.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迅速而正确地发现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简洁和快速.因此,只有记忆有条理,方能在思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原则,达到思维的敏捷性.相反,如果记忆杂乱无章,则必然不能及时再现思维之所需,难以达到思维的敏捷,而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疏理达到简明化和系统化,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方法和经验.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可以迅速检索、思考、转换,从而作出快速反应.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引导:(1)引导学生整理“纵”的知识结构.即使学生把学过的每部分的知识依其逻辑关系系统地串起来,以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知识的推广和应用;(2)引导学生整理“横”的知识结构.即就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与方法系统地归纳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之在解题中得到灵活应用.例如引导学生归纳求极限的方法.

3培养学生思路的敏捷性

思路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之关键.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有战略地位,一个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则此问题就可谓解决大半,而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缩短计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而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和结果.要使学生思路敏捷,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敏捷意识和引导他们善于总结积累有效的解题思想.具体方法为:(1)定向思维训练.就是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将其归结为某种数学模式,并通过对已知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尽快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使有“法”可循,有“路”可行,达到敏捷性;(2)逆向思维训练.即由果索因,知本求源,培养学生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灵活地逆向应用所学知识,出奇制胜;(3)发散思维训练.即培养学生善于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即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系,摆脱“定式框框”的束缚.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和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而预见重大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这种直觉能力是一种战略直觉能力,它决定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的成败,更能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认为,数学直觉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能力,本质上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所以培养数学直觉能力要从数学的和谐美入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的认识和体验,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热情,预感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思维敏捷性.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5

关键词: 高三化学复习 “后进生” 转化策略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部分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掉队,甚至为自己选修化学而后悔。面对高三学生坚强又脆弱的心,化学教师对化学“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高三化学教学经验,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化学复习中对“后进生”转化的一些看法。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特制定了高三化学学习情况调查表,从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四个方面,对我校(普通农村三星级高中)5个物化班100名学生进行调查。为了确保真实,情况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为了通过对比发现问题,调查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较好、一般、后进生每班分别为5人、5人、10人),并对这次调查进行了认真深刻的分析。

一、高三化学复习中“后进生”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所有学生都想学好化学,特别是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在学习策略、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差距。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学习化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很多“后进生”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缺少兴趣。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选科草率,有从众心理或遵从家长意志,本来就不怎么喜欢化学,但最终还是选了化学。不喜欢的东西,学习起来当然兴趣就不浓了。

(2)“习得性无助”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失败后,再面对化学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2.“双基”掌握不牢。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年都是高考命题中必考的内容。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几种重要的无机和有机反应类型,各种代表性元素,以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等等。基本技能包括两个方面,即常用仪器的使用和实验的基本操作。调查显示55%的“后进生”认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因为“要记得多且零散而懒得去学”;56%的“后进生”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化物质结构、溶液中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电化学等知识)由于“难懂”而学得不好;72%的“后进生”对实验感觉“很难”,特别是“实验探究方面的问题”。

3.缺少科学的复习方法。

调查表明,面对“你能说出几种对自己有效的化学复习方法”的问题时,80%的学生空白,少数学生认为“抓基础,多做题”、“尽量认真学吧”、“数着天过,老师怎么教怎么学”“做试卷,讲试卷”。可见,大多数“后进生”在复习中缺少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

4.学科素养、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很多(73%)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考试中最怕的是试题为无机推断题、实验探究题、工业流程题等对学科素养、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

二、高三化学复习中“后进生”转化策略

1.加强交流,疏导心理,提高复习兴趣。

“后进生”心理活动较复杂,他们渴求上进,但信心不足,特别担心被“抛弃”。教师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帮助他们采用“迈小步”的方法,制定可望可及可操作的短期目标,并督促落实。在课堂上鼓励和表扬他们微小的进步或创新思想,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胜利的信心。

教师要特别关注情绪波动的“后进生”,这样情绪易波动的学生往往个性较强,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也可利用平时作业的旁批对其进行交流和指导,指出他们认识的片面性或习惯方法的不足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通过真情激励和耐心疏导,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老师的关怀和期望,提高对化学复习的兴趣,为备考复习的胜利构筑健康和谐的情感基础。

2.以人为本,授之以法,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高三化学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阶段。对于化学“后进生”来说,做到这些可能比较难,但巩固基础知识是复习的根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实际上是复习方法缺失的一种表现,教师要依据新课程实施中倡导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寻找自己有效的复习方法。

(1)知识归类,形成网络,巩固基础知识。

化学新课程按照不同的模块和专题将化学知识进行编排,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但在整体上淡化了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同一知识点常以不同的要求出现在不同模块中。新教材编排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新的课程的总复习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以往的那种按教材章节顺序来组织教学模式。我们在复习中要以化学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为准则,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在适当的概念(或主题)中将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的方法复习。归类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复习中学生学兴趣低、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知识归类、形成网络,关键是确定知识内在联系,并以此联系为脉络,形成知识框架结构。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功能关系进行归类,即打破教材内容顺序,以物质功能或活动任务为线索重新构造知识,这样归类复习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以“化学中颜色的变化”为主题的复习教学,把高中知识中有关颜色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归类,通过“颜色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利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整合中学化学的有色物质;通过“颜色变化在化学中应用”,利用“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定性检验、定量的测定、沉淀转化及平衡的移动”整合涉及颜色的化学变化;通过“颜色在生活中应用”,利用“五光十色的霓红灯、五彩缤纷的焰火”整合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复习中教师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但是不论用哪种联系归类知识,结构图中各结点必须有内在联系,而且层次分明,保证信息的顺利提取,更要逐步引导“后进生”与同伴就各自归类的结构图展开讨论和相互评价。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2)类比归纳,形成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类比归纳法是类比法和归纳法的综合运用。科学史上,运用归纳法的典型代表是牛顿,他在《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中说:“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归纳的。”类比法也是科学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把类比与归纳联合起来使用,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类比归纳法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会“系统知识、识同辨异、探寻规律”。它的程序为“学生自我感知―教师总结归纳―师生辨别对比―探寻规律―学生理解巩固”。特别对那些“后进生”来说,教师要帮助他们学会使用它,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在识同辨异中开动脑筋,增进学习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它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类比”中巩固,在“归纳”中渗透,在领会中使知识得到升华。这样不仅可以教给学生化学知识,通过言传身教,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3)促进反思,培养习惯,提高化学悟性。

反思,是指学生适时对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后进生”通过对各类题型的再思考(即反思),反思解题方法,反思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反思时间的分配,反思心理承受能力,并渐渐能形成习惯。同时要在解题训练中,通过反思,教师要注意培养“后进生”树立概念意识、数学意识、守恒意识、阅读意识、模访意识和条件减弱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无论对高三复习还是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3.注重实验,培养能力,提高复习针对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丰富多彩、变化多样,既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法转变的主阵地,更是高考考核的重点内容。高考实验试题具有形式新,反应装置新、设问角度多变、试题立意高、隐蔽性强等特点,因此对化学“后进生”来说,实验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但基于中学阶段教学的基础性,解决高考实验知识依然是属于化学的基础和技能。因此在高三实验复习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使其掌握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及其特点。

根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前提。教师要正确选择实验用品,首先必须明确实验仪器的用途和用法,不少实验会使用同一种仪器,但所起到的作用是有差异的,不同仪器要掌握其结构的异同和用法。

(2)指导他们重视仪器装置功能的开发,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于同一种仪器或装置,通过不同的操作或一定组合、改进,就可以实现装置功能的拓展。在试题中有时会使用一些指定的仪器,进行组装,设计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整体装置。通过对仪器功能的开发和拓展,可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带领他们重点分析课本实验,挖掘内涵,提高应试的变通能力。

高考中实验试题,往往是在教材中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对课本中的实验分析、挖掘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4)要求他们归纳解题规律,形成实验意识,规范答题训练模式。

实验题解答往往具有其共性,对于历年来经常考查的内容,要求他们要花足够时间,掌握其要点。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际动手机会不多,动手能力不强,教师要多为他们创造一些机会,以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化学复习中“后进生”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复习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理念,按照教育教学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增强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使“后进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在来年的高考中笑在最后。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4.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6

关键词: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方向;提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56-01

一 夯实基础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

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二 把握重点,凸现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来识别和断定考试的重点呢?我们认为:

1.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3.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第四,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拐杖".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入地研究当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