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1

[关键词] 识繁书简因教施材开发与整合体验科普模式市场需求

在海峡两岸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青少年人口群体。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大陆13亿人口中,10~24岁的青少年约为3.27亿,占人口总数的26%(参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1年度有关报告);2007年台湾地区2.296千万人口中,10~24岁的青少年约为491.42万,占人口总数的21.4%(参考2007年台湾“内政部“统计资讯)。如果按通常青少年人口的年龄界定为14~35岁范围,其总数接近5亿。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形势,两岸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为积极促进、繁荣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事业,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现就几个具体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及观点,谨供进行学术探讨与工作参考。

1科学应对简繁版本问题,营造识繁书简并用环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是中华文化无可替代的瑰宝。近百年来,尤其是后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两岸形成了繁体字和简体字并存、并用的现状。目前,繁体字主要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3千多万;简体字广泛用于大陆内地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使用人数超过13亿。

随着两岸经贸、科教、文化的日益广泛交流和相互渗透、融合及发展,繁体和简体两种“国字”,难免发生一些争论甚至是矛盾冲突。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简繁版本问题也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全面、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

对待这样一个历史形成的问题,我们应站在热爱、维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发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积极调动聪明智慧,科学应对简繁版本问题。

首先,对于这两种“国字”,应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和珍惜。反对厚此薄彼或非此即彼,更不能简单、盲目地强制推行提倡简体、废除繁体或恢复繁体、废除简体的错误行动。在图书出版、音像注解、商标设计、展览制作等方面,推行繁简并用的“双轨制”。根据客观需要应繁则繁、可简则简,积极营造识繁书简并用环境。笔者曾经阅读过一本《木工技术入门》(沈华编著,香港万里书店出版轻工业出版社重印,1981年4月),在尾页就附加了“繁简字对照表” (166个字),既保持了繁体版本的大陆市场,也为熟悉简体字的读者提供了阅读便利,十分值得赞赏、学习和推广。

第二,1993年,“汪辜会谈”就把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列入共同协议中。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等70余位专家学者,就呼吁要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为满足、适应汉字在两岸的使用情况和国际化的需求,由中国大陆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01年开始编制的《简繁汉字对照表》,已经从2009年8月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开始使用。

2010年3月,“两岸民间合作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会上决定,《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辞典》、《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由大陆的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和台湾的教育研究院组织实施,对于那些与两岸交流密切相关的学科,以及名词混乱现象严重的学科和条件成熟、容易开展的学科先行开展名词对照。据有关媒体报道,预计不久包括《两岸中小学科学词典》在内的三套科技类工具书将正式在两岸出版发行,并提供大陆版网站资源,向全球广大科技爱好者免费开放。届时,《两岸中小学科学词典》将为开展和繁荣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创造更加良好条件和环境。

至于有无必要组织力量编写《两岸科普常用词典》(或对照手册),两岸科普界应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广泛深入地磋商、讨论与研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

2坚持因教施材科普原则,重视通俗读物市场需求

2011年1月21日,《大众科技报》发表《谁来经营中国科普传播?》(记者 陈萌)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南京的王先生为了帮孩子买一本科普书,他跑了几家书店,结果发现在一些书店里“青少年百科知识图书”的专柜上,大部分被一些讲述魔怪、神兽的故事书所占领,好不容易找到几本科普书,还是自己小时候读过的诸如《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经典书籍。……王先生不禁感慨:为什么给孩子买一本科普书就这么难?!

究其深层原因,记者指出从中国大陆科技部的有关统计数据,就能回答王先生的疑问。据全国科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出版科普图书0.69亿册,仅占各类图书总数的0.98%,也就是说市面上100本图书中,科普图书尚不足一本。

笔者也在一些大型新华书店了解到,科普图书的销售区域明显是书少人也少,有的根本没有科普图书的专柜。而且事实上,近几年出版发行的科普图书中,无论是公众影响力,或者大众认知度方面,缺少诸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优秀作品,加之“魔怪神兽”读物抢占风头,青少年科普图书销量一直不好,市场进入了瓶颈期,甚至是萎缩阶段。

众所周知,学校进行的是课程教育,因此基本上是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而科普是开展经常性普及教育与应急性宣传教育,两者既有密切关联又有明显差异。笔者认为坚持“因教施材” 科普原则,既符合全民科普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应成为积极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并取得优良效果的指导原则。

所谓因教施材,是指围绕相关科普人群,突出既定议题内容,阐述通俗科学知识,传授正确操作技能,总结经验归纳教训,促使相关人群增强科学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拓宽经验积累,全面提升科学素质。坚持因教施材,将有力地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努力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青少年一代。

笔者曾经阅读过两本书,印象特别深刻。一本是《自然四字经》(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1963年8月第一版北京印刷2万册,1984年7月再版)。全书有开篇、天地、气象、岩石、矿物、植物、动物、人体、卫生、八字宪法和安全用电等十一个段落,全文采用的是四字口诀,总共约有1400字。即使现在读起来,也津津有味,收获颇为丰厚。

另一本是《水的奥秘》(郑树桓,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印数162,500册)。全书分为8个章节,约有8万字。该书正文“从龙宫谈起”开头到“水的家族”结尾,知识全面、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笔者2009年曾经作为节水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学习参考。

从上述两本书得到如下启示:科普读物首先不能作为收藏品,而应该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启明灯,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激发兴趣与探索科学奥秘的阶梯!许多史实证明,也许就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或将启蒙造就一位科技大师,或将促进推动一项伟大工程!

目前,两岸的科技、教育和文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促使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或有效解决。两岸科普界自身也要自觉采取积极行动,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切实为坚持因教施材科普原则,重视通俗读物市场需求,发挥应有的表率带头作用。

首先,应继承和发扬科普创作的优良历史传统,克服和纠正存在的片面追求大部头、系列化与所谓“经典”作品倾向,积极引导科普创作力量,坚持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人群,提供更多的优秀通俗读物及作品。从2011年5月开始,大陆正在进行的“首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短文·科普影视短片·科普图片大奖赛”,就是非常适时和可喜的创新行动,值得肯定和推广。

第二,应拓宽创作视野和交流范围,积极开发与整合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资源,让已有的优秀科普图书、音像、展品、报告和游戏等发挥应有作用。

笔者年轻时就喜爱物理科学读物。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台湾地区的有关科普机构出版发行《100 本中文物理科普书籍推荐书目分級》(2005/4/26版本:100 本物理科普分級 03),面向国小、国高中、大学以上青少年读者推荐包括传记历史 (27 本)、物理知识 (44 本)、天文宇宙 (14 本)和科学思想 (15 本)等,共计100本的物理科普图书,而且还有物理学会有关学者编撰的书评。笔者初步浏览目录和书评,发现这100本物理科普书籍的著者大部分是台湾地区的物理科学界著名学者,其作品内容科学简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难得的优秀科普读物,当属开展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宝贵资源,应该大力普及推广。

笔者认为,两岸科普界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应以高度责任感,拿出智慧之举、科学之法,积极开展双向互动、交与探讨,在保障著作权的前提下,努力开发与整合这些优秀科普资源,使之为繁荣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应积极支持和鼓励科普创作与科研课题的平等社会地位,树立鲜明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需要科普和科研两个轮子共同驱动、缺一不可的主流观点。笔者曾经专门调查过大陆《2002-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资助项目》情况,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项目清单,在共计79个项目中,依托单位几乎全部是大学、研究所和博物馆等,没有一个科普创作或研究机构,更不用说基层科普团队与个人。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努力改善的现实问题。

为了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持久、稳定和全面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和更深的层次。笔者认为,两岸科普界应该积极开展深入合作 ,寻求突破,可否共同创建“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发展基金” ,以提供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谋求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繁荣与昌盛。

3倡导开发体验科普模式,探索市场需求商业前景

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普教育领域相继出现了一些可以身体力行、参与互动、形式新颖、效果优良的体验科普模式项目,深受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广泛欢迎与热情参与,也得到不少从事商业性投资开发企业的关注及青睐。

日本从1971年开始,就开发利用体验科普模式,开展地震灾害的防救演练。大陆有关驻日本记者调查发现:日本在一些大城市建有防灾中心和展览馆,这些展馆都设有地震体验中心或体验室,其装置输入真实的地震波,让观众体验地震时的摇晃、颠簸及“房倒屋塌”的感觉,并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提高避震求生能力,仅东京市就有3个这样的中心。除此以外,在街头还设有流动地震体验车,随时让市民“感受一把”,进行地震防护科普教育。因此,当2011年3月11日中午,日本发生强度达到8.9级、震源深度为24千米的强烈地震时,广大公众表现的沉着冷静和从容应对,也就不足为奇。

据有关媒体报道,2010年初,英国航空公司已经在位于西斯罗机场附近,利用退役的空客A380飞机,推出模拟“空难”事故,提供从专用滑梯逃生撤离和落水后水中救生的培训项目,仅仅半个月已有8500人争相体验,其中就有英国石油公司(即世界著名的BP公司)的大部分高管和《卫报》的摄影记者等。

新华网合肥2011年7月23日专电报道,中国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体验主题公园在安徽南陵县大浦乡村世界开园。该公园集中展示旱灾、水灾、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通过科学普及、休闲体验和灾难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广大游客的防灾减灾及救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当地一个旅游热门景点。

体验,也称为体会,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人们有一个共识:通过体验得到的东西使我们感到真实、可行,尤其是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随时发挥曾经亲身感受过的实践历程与获得的知识、技能或经验等,甚至是面对未来发展趋势或现实状态早已有所预知及感悟。在面对复杂、危机事物时,从而能够沉着冷静应对、从容成功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具有体验互动功能的数字技术虚拟项目,也能够让体验者如置身于一个丰富的科学天地环境中,感受足不出户就能走遍天下,或上天入地,或进入微观世界,领略观看自然界的神奇风采,探寻了解科学技术的奥秘所在,甚至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传输的方式获取知识、训练技能,达到学习众多的科学原理,认识最新科技成果的目的。近几年,两岸众多青少年热衷于玩仿真电脑游戏,就是数字技术虚拟项目的典型代表。

体验科普模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凡是依托实际存在事物,以模拟现实事物为主要题材内容的,称之为现实体验科普模式(简称为现实模式);第二类,凡是依托电子数字技术,以仿真虚拟事物为主要题材内容的,称之为虚拟体验科普模式(简称为虚拟模式);第三类,部分为现实模式,部分为虚拟模式,称之为复合体验科普模式(简称为复合模式)。目前,数字技术虚拟模式发展独领,仿真电脑游戏已形成规模巨大的商业市场。

第一,从积极促进发展科普公益事业,努力繁荣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角度,为保障体验科普模式项目稳定运行与持久发展,在倡导开发体验科普模式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如何结合科普旅游、技能培训或资质鉴定等活动,采取商业管理与经营性运作方式,获取应有的经济利益,以广阔的商业前景,吸引有实力投资企业关注与参与体验科普模式,优先为两岸青少年开发更多的体验科普项目。

第二,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推行环保低碳生活方式角度,根据近几年来社会上有关仿真电脑游戏的利弊问题争论,笔者通过初步调查认为,上述三大类体验科普模式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也分别适应于不同的科普人群与题材内容,在推广实施时必须进行科学论证,有所选择取舍。对于主要面向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项目,应以现实模式为主,复合模式为次。对于18岁前未成年人,应限制或减少参与声光激烈或情节刺激的虚拟模式项目。笔者认为,面向18岁前未成年人,提倡开发一些体验原生态的,与现实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与生产交通等体验科普项目,为广大青少年认识、了解和珍惜自然界的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与社会生活等生存环境,开展科普教育,积极推行环保低碳生活方式。

早在1900年2月,梁启超先生在散文《少年中国说》中就满怀激情地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目前两岸关系友好、往来密切、和平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两岸科普界为了青少年一代智、富、强地茁壮成长,再接再厉、满怀热情地相互学习借鉴,广泛交流探讨,虚心取长补短,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切实促进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努力繁荣两岸青少年科普教育事业,为提高两岸青少年和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不解努力,将为促进海峡两岸全面繁荣、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 [EB/OL]., 2009-03-23.

[2] 陈萌. 谁来经营中国科普教育[N]. 大众科技报,2011-01-21.

[3] 日本的科普模式[EB/OL].中国地震局网, 2011-05-10

[4] 中国数字科技馆访问团出访日本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2008-02-26.

[5] 董全超,许佳军.发达国家科普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11-6(6):16-21.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2

一、组织制度健全,队伍结构合理

为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对外服务功能,切实扩大科普教育基地对外影响,给全市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外科普教育活动场所。__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遵循服务青少年的宗旨和公益性原则,成立了科技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充实了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队伍,建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养好的专兼职辅导员和管理队伍,明确了责任分工,建立健全了科普教育工作制度,并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宣传、工作措施,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学生沟通工作,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增进学生对科普知识的了解,市教育基地又建立了同各中小学校的联系制度,每年不定期深入学校开展科普宣传,同时,长期保持了科普工作人员校外兼职制度,基地又有2人被市三中聘为校外科技辅导员。

二、科普宣传形式多样,活动突出特色

为积极加大科普对外宣传力度,丰富科普教育内容,我们在全免费形式的基础上,采取“迎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对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宣传。

一方面认真接待来访的青少年学生。自成立以来,__市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全天候免费开放,先后接待了4000余名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如3月21日,市科普教育基地就一次性迎来了500多名中学生前来参观学习的,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了自动气象站、地震监测台和科普走廊等,并采用幻灯片等形式给同学们讲解了气象、天文、地理、地震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面对自然灾害开展综合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国庆假日期间,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接待来自全市10多个不同小学的学生参观学习。世界气象日前后,全市多所中小学校约千余名学生应邀来到市科普教育基地学习,基地工作人员通俗易懂地向给学生们详细的讲解了气象、天文、防雷减灾等方面知识,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并表示:通过到气象科普基地的学习,进一步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见识,丰富了学生科普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非常值得推广。

另一方面积极加大“送出去”宣传力力度,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每年,市科普教育基地都将组织3-4次防雷、天气预报、气象科技服务等专家为全市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在的科技宣传活动周中,受市地理学会和__三中的邀请,市科普基地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封明亮同志还亲自为__三中400多名学生和部分市地(来源:文秘站 )理学会会员做了一次生动的气象科普知识讲座,受到热烈反响。

三、软硬件设施完备,有效整和资源

基地硬件建设方面,在保证基本活动场所——气象观测场和多功能活动室的基础上,又将市气象综合业务会商室和市气象影视中心和市气象科普宣传文化走廊纳入科技教育基地范围,进一步拓宽了科技教育基地范畴,使前来参观的学生活动空间更大,并能了解到更多科普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在保证青少年活动专项经费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教育活动经费,制作了专门防雷、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科技服务、综合防灾减灾等知识的宣传展版,添置了投影仪、笔记本、数码相机等宣传用品,强化了基地配套设施。

在基地软件建设方面,安排了专门的科普宣传员和解说员,负责科普知识宣讲。为进一步提高宣传效果,更多、更好的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市科普教育基地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基地工作人员和科普宣传员的培训力度,在组织系统培训的同时,积极派出科普人员到北京、南京等地学习经验。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3

首先运用实地考察法、资料查阅法等对某循环农业示范园园区区位、资源等现状进行调查,绘制出较完整的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然后遵循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的设计理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完成适宜不同人群的较完善的园区科普教育方案。

2园区概况与科普教育方案设计

2.1园区概况

调查显示该园区所在地属于太行山脉,最高峰海拔400m。位于暖温带半湿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雨量514.4mm。园区规划山下面积约366668.5m2,山上面积约166667.5m2。种养植规划如下:山上种植酸枣树、山楂树、柿子树、花椒树等;山下种植牧草、野菜、蔬菜大棚、粮食作物等;园区防护林由梧桐、杨树等构成;畜禽养殖园主要养殖猪、牛、羊、驴、蛋鸡等。在整个园区中,蚯蚓是实现废物资源化的主导者,其可以将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等转化为自身蛋白和蚯蚓粪,巧妙地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蚯蚓为核心,以“畜禽—蚯蚓—植物—畜禽”为生态链条,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4],有效地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问题,基本实现园区物质循环。

2.2园区科普教育价值挖掘

整理园区种养物种的驯化史、生物学特性、种养管理要点、用途、相似物种地区分布等知识,通过制作解说牌、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展示牌、科普宣传栏、导游解说等,结合实物向参观者进行系统的科普教育宣讲,介绍循环农业的定义、循环农业前景,让参观者了解农业中的动植物、农业发展史、现代农业技术等。例如在畜禽养殖园可以参观了解不同生长阶段动物的行为与管理要点;在果园内可以向参观者讲解剪枝、疏花疏果、套袋等管护技术,到金秋时节还可组织参观者进行采摘;在大棚种植园向参观者介绍白色农业、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技术。园区后期还将设立DIY园和农业科普中心,如DIY园可以传授用山上柳条或荆条编织盛物筐、篓的技术,或者让城市参观者有机会承租园中小块土地进行种养管理实践等。农业科普中心可以设置各阶段农耕用具展区、现代农业科技展览区、虚拟农业展示区等,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了解植物播种、发芽、生长的过程,常见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等。此外,还可以在供参观者休息的长廊内设立科普宣传栏,使参观者在休息的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以及本园区建成前后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2.3园区科普教育方案设计

2.3.1园区科普教育游园路线的设计根据游览目的、兴趣、时节不同,规划了三条路线。

1)循环农业观光路线:林木深处—田园灌溉—畜禽粪便沼气发酵—蚯蚓园—大棚种植—农业科普中心,主要了解循环路径、观赏循环农业景观、现代农业技术、自然景观等。

2)农俗体验路线:林木深处—采摘乐园—DIY园—农业科普中心,主要可以识别常见农业物种、干农家活(根据时节不同组织参观者采摘等),了解绿色、循环农业。

3)特色专题路线:主要有春季踏青节、盛夏狂欢节、金秋采摘节、重阳登高节以及以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夏令营等专题旅游。

2.3.2以解说系统为基础的科普教育方案的设计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解说系统。向导式解说系统,也称导游解说系统,一名合格的农业示范园专业导游既要具备农学、生物学相关专业素质,又要懂得教育学、旅游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方可抓住参观者的心理,熟知参观者的需求,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普宣传。自导式解说系统由图文、语音、声像导游等设施、设备向参观者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传递,可通过园区设立的各种解说牌、科普宣传栏、音像制品等传递科普信息。

1)针对儿童的向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方案。儿童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寓教于乐对儿童至关重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要采取以“导奇式法”为主,走农俗体验路线。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应注意:路线不宜太长,考虑儿童身体、心理状况,内容上要控制难度,专业内容要浅,主要目的使儿童了解与生活相关的农业常识,建立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针对青少年的向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方案。青少年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有一定的农业常识。针对青少年采用PBL法(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5],挖掘青少年潜力,逐步引导青少年关注农业、了解农业。游览路线以循环农业观光路线为主,讲述现代农业技术,以识别物种为辅,纠正青少年的错误认识。如在蚯蚓园,可以让青少年们动手挖几条蚯蚓来观察,说出蚯蚓的生活习性、用途等,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还可以延伸到利用菌渣、畜禽粪便养蚯蚓的技术,而蚯蚓粪还可以作为生物肥;在果园中通过青少年们提问交流让学生了解水果生长对日光、温度等条件的需求及果树的管理。

3)针对成年人、老年人的向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方案。对这一群体可以采取参观法,即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成年人、老年人对具体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有知识。针对成年人、老年人主要是农俗体验路线,辅以循环农业观光路线。

4)针对成年、老年人的自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方案。成年人、老年人生活阅历较丰富,也可以采取自导式解说系统游览循环农业园区,园区科普教育中心可以制作针对性的自导式解说系统科普教育指导书、语音、声像等资料提供给参观者。其中解说牌要重点研制适宜本园区物种特色的科普教育解说牌、现代农业技术解说牌、文化长廊宣传栏等。为了达到较好的科普宣传效果,根据参观者年龄不同还可具体设计系统的科普教育方案材料供自导式解说系统的参观者选择。

3园区科普教育的展望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4

一、更新观念,求真务实

要实现科普工作的创新,根据“十二五”规划做到与时俱进,就应使科普工作的目标从知识的层次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我们认为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模式,改变自我陶醉、自我循环的小科普意识;改变等待有余、奋争不足的思想方法;改变自我加码、自我运行的内生驱动机制;改变忙闲不均、各自为战的工作作风;改变四面出击、零打碎敲的活动方式。要树立以人为本、全民科普的观念;树立参与国际竞争、全球科普的观念;树立面向市场、融入社会的观念;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

二、开拓创新,突出重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灵魂,也是科普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不等于否定传统,有特色的传统工作应用得到发扬。如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科普集市、科普下乡、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等。我们认为,今后的科普工作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去粗取精,不断创新,努力穿凿“精品”。近年来,我们临沂市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在原有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已有了很大的新的增长点,科普工作的对象也形成了以学校、社区、军营为重点的“品”字型格局,开创了科普进“三门”工作,即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军营,取得了较好效果。

1、科普进校园。多年来,我们始终把青少年科普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设立青少年工作部,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1)创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以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兴趣、创新思维为目标,我们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创建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活动。规定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可优先得到市主办单位发送的科技科普资料;科技辅导教师可优先参加科技教育培训和市、省组织的科技夏令营和其他科技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全市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目前我市已有科普教育示范学校19所,实验学校13所。这一活动每年将持续,并引入省、市机制,对己命名的进行复审,不符合标准的随时摘牌。(2)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除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协会积极抓好各校的辅导员队伍外,我们对全市30余所重点学校进行直接挂钩联系,一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互通联系。(3)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我们联合市教育局,每一年举行一次科技教育夏令营,还专门组织科普大篷车、科普放映队,开展送科普、科教电影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各中小学校利用各地的科普教育阵地,举办校园科技活动节,开展小设想、小发明竞赛,邀请中科院专家作科普报告会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把科技教育融于正常教育中,进一步培养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了观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科普进社区。为顺应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发挥科普大篷车能动作用,广泛宣传低碳、环保、节能。我们将社区科普工作作为市科协今年的重点,邀请国家级的科普报告团到社区作科普讲座,开放科普图书阅览室,每月为社区居民放映一场科普影片,经常举办科普演讲和科普文艺演出等,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科学生活观念,普及科学生活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增强科学意识和鉴别能力,破除愚昧思想和落后习俗,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科普进军营。科技兴军、科技强军是现代国防发展的历史趋势,理当从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军队的科技力量,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技素质。科普进军营,可以形象地阐释较为抽象的科学道理,锻炼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也能较好地培育和提高动手能力、协能能力等,同时也能成为军营科技文化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内容,激发军队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信心。

三、加强集成,注重效益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5

一、抓管理,建立科普德育机制。

学校制定了科普德育工作计划,组建了一支科普推广教师队伍,各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学校的特色,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普实践兴趣活动,将教育育人的常规化与科普实践的特色创新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校科普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多渠道,大力营造科普德育的氛围。

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学生园地、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向学生大力宣传有关科普知识,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科普实践活动中来,营造了学校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唤醒了学生的科普意识。

三、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科学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合作精神、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保护母亲河”、“争当环保小卫士”、“爱绿护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书画展”、“科技小作品展”等多项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树立“载体”理念,丰富教育内涵。

科技活动是科普德育的重要延伸和主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从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我校的科普德育活动主要有如下内容:

1.追踪科学家的足迹。

通过让学生搜集科学家的画像,了解科学家的事迹,贴成宣传画板,写上宣讲词,使每人都接受一次广泛的学科学前辈、做科技新人的教育。

2.我的“科技小设想”。

开展一段科技教育以后,学生科技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此时,学校全校总动员,要求每人搞出一个“科技小设想”,学校不搞任何限制,孩子们爱想什么就想什么,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绘制科学幻想画或写成书面文字,参加班级评选,挑选优秀设想参加学校评选。2009年李玉安、赵生富、赵占慧同学在第24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2010年余爱英、郭惠珍、李玉安同学在第25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11年汪满福、李成艳同学在第26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3.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

把每年的11月份定为“科技活动月”,由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组成学校“科技活动月”组委会,科学教师、实践活动教师、班主任任各班科技辅导员,集体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活动课时间。活动内容主要是学校提出的“五个一”,即:“读一本科技书,讲一个科技故事,想一条科技小设想,搞一项科技小制作,画一幅科技漫画”。展示同学们创作的科幻画、小制作、小发明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小论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亲近科学。通过小巧手,大创意活动,引导学生制作科技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眼睛,大发现活动,引导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能用科学的头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参观科技展。

我校与湟中县科技协会、湟中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立联系单位,聘请科技协会工作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展,校外辅导员也定期到学校以座谈会、现场演示、报告的形式与学生交流。2010年11月湟中县科技协会的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校园,科技辅导员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到双方的互动中,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普教育的目的。

5.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2009年4月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关于田家寨镇坪台村大棚花卉种植的调查报告》荣获第24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2010年8月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关于田家寨镇鲍家村丹麻彩石的开采与开发的调查报告》荣获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2011年5月七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变废为宝科技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关于“饮料与健康”的调查报告》荣获26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6

以理念定位轮廓

回想学校科普教育所走过的路,河滨小学校长梁锦堂感慨良多。原来河滨小学的科技教育发展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虽然新世纪之初东莞就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了科学课,但对于河滨小学而言,“科学”这一话题过于遥远了。就那些家长而言,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以后能考上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就行,搞科技活动是有点“不务正业”。因此,学校只能利用美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辅导个别学生参加了科幻画和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赛,虽然也拿了一些奖,但还是“副业”,没有被提升到培养创新人才这一重要地位上。

2007年,梁锦堂出任河滨小学校长,提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叶钜明老师为首的科技辅导员向梁校长建言,科技教育活动就是做中学、玩中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探究中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精神,是“快乐成长”的一部分。这一建言得到梁锦堂的认可,并进一步明确“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理念体系,要高起点切入科技教育,不能为了参加比赛而搞活动,要真正为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而搞活动”。至此,河滨小学的科技教育活动开始进入快车道,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全面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为提高科技教育活动水平,还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培训,定期派出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同时,学校还大力建设生物园、科技展览室、科普实验室、科技制作室、“三模”活动场所等科技活动专用设施设备,为科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用沟通拓展空间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如果没有得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就将是无本之木,难以立足。对于性情质朴的家长而言,在他们的眼里,只要感受到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就是好的,就会让自己的孩子积极参加。但如何让家长们理解、认同并支持学校的科普教育呢?河滨小学用智慧为媒,以爱心为桥,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赢得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从而为学校的科普教育拓展了无限空间。

河滨小学的科普教育采取了“小范围、低成本、高质量”的工作思路和策略,所谓“小范围”是指科技教育活动不全面铺开,只是选取个别有潜力也有兴趣的学生组建兴趣小组来开展,这样有利于以点带面吸引其他学生和影响其他家长;“低成本”是指最初开展的科技活动不能开展诸如机器人、遥控飞机等高投入高消费的项目,虽然这些项目学生普遍都会喜欢,但成本高,家长较难接受;“高质量”是指凡是开展的科技教育活动项目都要高标准要求,每一个项目都要尽量做到最好,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取得好奖项而且还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何乐而不为。正是在这样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河滨小学过去几年里主要组建了绘画小组、益智玩具小组、水火箭航模小组、七巧板活动小组、发明创新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等项目,开展这些科技教育活动并组织参加相关的竞赛纷纷取得辉煌的成绩,如参加第11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总决赛水火箭打靶获小学男子组一等奖,参加第23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获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令家长们兴奋不已,但令他们更为放心和信服的是所有参加活动的孩子其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并且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耐挫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河滨小学的家长不仅理解与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而且还极力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参加活动的机会。

用活动增强质感

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须要有实施的途径和承载的平台。河滨小学立足校情,从师资队伍、硬件设备、学生兴趣等方面综合考虑,以活动为平台推动科普教育,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着重针对性。河滨小学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差异,在低年级开展七巧板、折纸飞机和益智玩具活动,用最简单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年级则开展了以发明制作和科幻画为主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高年级开展车模、航模竞技活动,有利于他们了解电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注重创新性。河滨小学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创新发明。近年来,学校先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获得奖项达近三十人次。其中,《防旋转方便旗杆》和《带记忆功能的升旗绳》分别获2008和2009年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推重实践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学校除了组织学生参加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东莞市展览馆以及东莞科学馆外,还先后组织学生参观康达机电厂“餐厨垃圾综合处理”模型、“太阳能高效热利用系统”实物和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