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礼仪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礼仪文化范文1
[关键词]送礼 礼仪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8-01
前言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在送礼过程中的习俗和禁忌也有区别。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的“仁、仪、礼、智、信”五德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而送礼也就成了这一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人际沟通作用。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作为历史上的几大文明古国文化的继承者,同样表现出人类对礼仪的不断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新居,店铺开张庆贺等活动,亲朋好友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以金钱作为送礼的物品较为普遍,而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很少见。而且中国人在送礼的时候不注重对礼物的包装。
西方国家的人在选择送礼的礼品时没有太多讲究,而且大部分时候,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装饰房间的小物品、旅游纪念品以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他们选择的礼物。但相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什么样的礼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
三、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维度来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他们更加尊重人权与自由,崇尚人人平等。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体中,因此他们普遍对集体的依赖性小,而更加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群体关系的建立,所以送礼这种交际方式的使用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四、结论
总之,无论东西方文化,“送礼”都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社会习俗,而且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送礼的相关习俗和禁忌的区别,本质上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随着在现代生活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对于交际的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中西方礼仪文化范文2
关键词:国际商务 礼仪 中西方文化 差异
一、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一)处事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的特点是简单直接,而中国人的特点是含蓄婉转。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西方人更愿意直接聊合作细节或者是工作中的题,但是中国人可能却会通过请对方吃饭,赠送对方礼物,从而和对方建立良好、友好的关系,再进行接下来的谈判。西方人过于直接的方式,中国人可能会无法接受。而且西方人对于中国人这种过于含蓄的处事方式,会误认为是拐弯抹角。
(二)行为语言方面的差异
在文化差异中,行为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具体展现在肢体语言、目光、双方距离以及手势、动作等方面。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体现出文化差异。举个例子,在我国,彼此见面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握手。但是在美国、英国,双方见面握手以后会马上松开手,双方的距离也会逐渐扩大。在这个方面,中国人会为了表达对谈判方的尊重,会握着对方的手上下摇动,握手的时间也会增加。西方人对于这一动作,会感觉难以理解。在西方人看来,如果握住对方的手太久,距离太近,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空间被侵扰,甚至会产生防卫和防备的心态。
(三)宴会礼仪的差异
1.使用餐具的差异
在我国的宴会上,所使用的餐具一般都是筷子、盘子、碗和酒杯、碟子等。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的宴会上,采用的餐具则是叉子、刀、红酒杯以及勺子等等。一般情况下,在吃西餐的时候,各种菜品要采用不同的餐具,而且也要根据饮用酒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酒杯。
2.用餐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暂停进食的时候,人们会将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但是在西方国家,如果吃到一半停下来说话、休息,那么则会将叉子交叉放在餐盘上。在西方人看来,在用餐的时候挥动刀叉,是非常没有礼貌的。
二、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所产生的经验积累,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对比,选出的一种非常合理的东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属于时代的产物,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非常多。主要被分为这几个方面:
(一)受到不同学派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忠孝悌礼义信廉耻,要求人们注重伦理关系,以礼行事。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的处事方式非常含蓄,委婉。而西方国家则不同,16世纪的时候,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工人阶层因为对资产阶级和统治阶层不满,所以掀起了这场精神、知识、文化的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提倡让人们解放思想和天性,追求幸福,因此对西方人的文化、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处事非常直接。
(二)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文化核心讲究的是万事和谐,力求人和物,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不能太过于高调,要做中庸之人,不能对和谐产生破坏。这就是中国的价值观念。而西方的价值观念却相反,西方提倡解放天性,思想开放,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的故乡情节很重,不管去往哪里,都会对故乡产生怀念,甚至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这是因为我国属于农耕文化,而且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差异非常大。在一个地方内,只要有水、土地和耕地,就能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因此中国人安土重迁。同时,中国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会过分对他人的产品产生依赖。正是这样的因素,使得中国人性格保守、沉稳,不愿意高调扩张。
而在西方国家,因为海岸线很长,国土面积很小。西方的农耕所占的比例低于我国的农耕,在资源方面显得有些缺乏,所以必须对外扩张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也因此,西方国家的人性格大胆、喜欢冒险,会以海洋为中心,去扩张新的领土,获得新的资源。
三、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礼仪
(一)尊重习俗
在谈判涉外贸易的时候,必须尊重对方的习俗。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禁忌、忌讳等,比如对于伊斯兰教徒,在谈判的时候不能对其宗教背景进行议论和指点。同时在宴会上,也不能出现猪肉等。只有尊重对方的习俗,才能在谈判中获得成功。
(二)尊重隐私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容易在谈判过程中问及对方的家庭、年龄以及工作等,从而开始下一步的谈话。但是和西方国家的人进行商务谈判时,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询问。因为他们认为询问这些是侵犯隐私权。此外,对于女士的年龄,也不能随便问及,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询问女士年龄也是不礼貌的。
(三)不必过分谦卑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谦逊是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过分谦虚,那么就会促使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对方认为这是在贬低自己,放低身价。同时,也不能进行自我吹捧,过分夸大。总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适度,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过分谦卑。
四、总结与体会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礼仪方面的差异也很大。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必须尊重对方的礼仪和文化背景,避免产生礼仪方面的错误,真诚的和对方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贸易合作的可能性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礼仪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才智,2008,(22).
[2]田晓冰.浅析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J].科技视界,2015,(31).
[3]王雷华.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入席离席[J].大观周刊,2013,(04).
中西方礼仪文化范文3
关键词:中国;西方;舞蹈;文化心理;差异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36-01
一、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就我国的传统舞蹈来讲,民族舞和古典舞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舞蹈,这些舞蹈往往是采用群舞的形式来表演的。在群舞表演中,通常有一个领舞者和多个协舞者,协舞通常围绕在领舞者的周围或后方,每个舞者在其位置上通过不断变化的动作和相互协调呼应,来保持整支舞蹈的队形,使其在错落有致中井井有条。对于我国舞蹈而言,判断其表演水平的标准是所有舞者的配合程度。而对单个舞者的评价往往是要看其在相应位置上是否完美表现出应有的动作。每个舞者都是群舞中的一个部分,整个舞蹈的结构严谨,编排细致,需要每一名舞者的努力。
二、在自然观上表现为和谐与冲突的差异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国舞蹈侧重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对大地的热爱和眷恋,而西方舞蹈则侧重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来展现对地心引力的一种挣脱。中国舞蹈中水袖、三道弯、拉山膀、卧鱼是最基本的动作,强调“拧、曲、圆”的动作形态,其中“圆”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所谓“圆”既指舞者在舞台上的舞蹈动作要圆润,又指舞者的身体线条要顺畅,同时还指舞蹈中“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所营造的一种空间上的圆融动态感。在舞蹈的其它方面,中国舞蹈讲究舞蹈动作错落有致,舞台结构对称完美的和谐感觉。“开、绷、直、立”是西方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原则,其中“开”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所谓“开”主要是指舞者腿部的外开。腿部的外开使得舞者的腹部收紧,这对于芭蕾舞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腿部外开才能使得芭蕾舞者的体态挺拔舒展,进而可以完成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就西方芭蕾舞来讲,其强调人体的开放舒展,强调舞者身体在外部空间上的延展,例如绷起足尖的跳动是芭蕾舞给人们最具印象的动作。西方舞蹈就是这样通过挑战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来展现力与美,舞蹈情节在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舞台结构也不讲求对称,却往往能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意境与形象的差异
中西舞蹈在审美心理上也是不同的。从舞蹈动作上来看,中国传统舞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将情感委婉地寓意舞蹈动作之中,强调神似,以意为师,以神领行,以形传神,表现出刚柔相济、形神统一、文质步重的审美心理。虽然中国舞蹈在动作上并不是很形象,但是其用较抽象的表现手法来展现舞者的内心世界。如同中国绘画一样,中国舞蹈同样可以留个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每一名观众在舞蹈中体会到不同的精神。在这方面,西方舞蹈与中国舞蹈正好相反,其注重通过形象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舞蹈的主题内容,舞动动作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动作。在舞蹈表演中着力突出人体的美感和力量,这也正好反映了西方人真实形象的审美心理特征。
同时中西舞蹈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体形象观。西方文明始于古希腊,从那时起,欧洲文化便强调公民的健美体格和完美心灵。西方舞蹈的舞台布局强调对角线,而中国舞蹈则强调中线,基于正“十”字的区位观定位.并且以“井”字取代。“十”字来切割舞蹈区位,由中向旁、由前往后地依次递减运动人体的视像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在民族性格上表现为内向与外向的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范文4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语言。在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的文化与英语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这给我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活力,对我国的文化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存在许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尊重对方习惯的基础上,采取了逐渐消除、的方法,从根本上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确保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有效交流。在翻译工作中,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翻译水平,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从而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水平的影响,翻译出更好的作品。
1、分析文学体裁
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体裁和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白各种不同体裁的样式,总结各种体裁的特点,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同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也不相同,我们应当对不同体裁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准确地翻译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英语文学作品的体裁包括小说、诗歌、科技应用文和散文这几种,对于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较多,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在翻译这一类体裁的作品时,翻译者应当充分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背景,这样才能有益于翻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并对中文语境和文化背景,找出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忠于原文的意思,又要根据汉语的阅读习惯,对文字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懂得作者的意思,提高翻译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对于科技应用文,由于科技应用文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同,科技应用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翻译科技应用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翻译科技应用文时,应仔细分析科技应用文中的叙述重点,找出包含文化元素和文化背景的地方。其次,在找出这些地方后,要认真对比这些文化元素和中文语境中的文化元素,找出这些文化元素与中文文化元素的差异。再次,在找出了文化差异后,翻译者要根据中文的阅读习惯准确地翻译这些内容。由于科技应用文中主要都是专用术语和专业词汇,因此,在翻译科技应用文中,一定要将这些内容翻译准确,才能确保整个作品的准确完整。
综上所述,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对不同体裁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能够有效地处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2、利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概念
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相应的中文词组,并保持整体意思不变,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中国读者能够读懂的中文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中国读者能通过阅读译本理解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英语和中文本身就存在很多差异,文化差异更是突出,因此,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充分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还要合适地利用动态对等概念处理文化差异,使翻译的内容与原文更加贴切。
动态对等是指在翻译时,翻译者应根据英文单词或词组的意思,将其译成相对应的中文,但是英语和中文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差异,同时两种语言之间还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翻译,就会造成读者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甚至扭曲作者的意思。例如在翻译“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句子时,有经验的翻译者并不会直接翻译句子中各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和句子的实际意思,将该句子翻译成“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这样翻译充分体现了原句的意思,同时也考虑了英文的阅读习惯,使英文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此外,在翻译“胆小如鼠”这个成语时,有的翻译者将它翻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这里没有将“鼠”直接译成“mouse”,而是译成兔子“rabbit”,这是因为在英语习惯中,温顺动物的代名词是兔子,译成兔子有助于读者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动态对等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应;文学体裁一致。翻译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翻译作品的质量,因此,翻译者应当正确理解动态对等概念,在保持源语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措施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1)词汇对等。词汇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逐个翻译各个英文单词或词组,保持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的对等,确保词汇含义一样,保证翻译出作品的意思。
(2)句法对等。句法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确保句子的完整,采用意译的方法,确保翻译成的句子的句法能够和源语句的句法起到相同的作用。
(3)篇章对等。篇章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按照文学作品的篇章顺序进行翻译,并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能跨越篇章翻译,使文章不完整,或者不按原作品的顺序进行翻译,使原作品的篇章变得混乱。
(4)文体对等。文体对等指的是翻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保持原来的体裁,不能随意变换原来的体裁,例如,将散文译成诗歌,将小说译成散文等,这不仅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性,同时还会导致读者理解不畅,对于科技应用文,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其科技性,采用准确专业的语言进行翻译。
3、研究异化和归化翻译理念
异化翻译理念的核心是以源语文化为最终归宿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例如,翻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就采用了异化理论,在《红楼梦》的英文译本中最大程度的保存了中文文化元素,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成“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befalls men overnight”,这句俗语的翻译就考虑了中国文化文素,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中文的文化氛围。
归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相反,归化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最终译文为准,重点考虑最终译文的文化特点。采用这种方法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下转第272页)
(上接第270页)虽然翻译后的内容与原文有一些差别,但是译文的可读性增加了,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起到了更好的文化传承作用。
中西方礼仪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中西方 婚礼文化 差异 交融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多样。但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文化是同一群体对信仰,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进行交流,学习并代代相传的总的积累。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婚礼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婚礼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显示了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都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对婚礼本身的重视,所以,没什么可忧虑的。
一、中国传统婚姻观念探源
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男女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为五伦。《易・系辞》中提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后人进一步发挥以婚姻为契合“天地之道”的“人伦之本”,伦常礼义、社会组织都基于婚姻,《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所措”。西周生在五伦之重“夫妇”,提出“贤德妻房”,“第一要紧”,隐含婚姻为伦常之本的传统观念,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也使婚姻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天作之合”;中国旧时以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称人之婚姻美满为“天作之台”;又有俗语所谓“五百年前结成因”,在冥冥之中有月下老人以赤绳系足。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家庭相安无事。但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以人为本、具世俗性的婚姻观。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熔炉中,它早已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天作之合”的婚姻观也是出于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归本于天思想。“八字命相”:世俗传统婚姻还重“八字命相”,举荐“才貌双全”。忌讳“三、六、九冲”、“龙虎斗”等。又有说法“只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这种观念给婚姻蒙上了一层神圣而神秘的色彩。
二、西方婚礼文化及其起源
中方和西方婚礼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氛围不同。中式婚礼要求有热闹的气氛,人气越旺越好,因为在中国人眼里结婚是件高兴的事,一定要热热闹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裕、人气旺的庭院或酒店;而西式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通常都是在教堂或其它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给人一种有条不紊的感觉,但也难免显得冷冷冷清清,同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心理完全相背。
神前的婚礼,在神的认知和庇护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约定尊崇教义对婚姻的理解和规定。延伸到承诺和彼此生命赋予对方的神圣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们不容易对各种教义规定的教条敢于反叛和摒弃,特别是关于对婚姻的界定和教义阐述让信教的男女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不止有教会家庭对他们的约束更有来自于心灵深处对神上帝的敬畏。从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的教义讲解和誓词中都能找到佐证:婚姻是一种盟约,盟约又意味着一种结合,圣经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耶稣也教导我们“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所以,新郎与新娘今天你们在上帝面前也在众人面前定这个盟约之后,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你们在言语、思想、行动中你们都要顾念到你们的另一半,让对方感受到你们是―体的。我们相信一个美满的婚姻,必定会经过许多的磨难,但是越经历磨难,你们会结合的更加紧密。因为神是你们爱的粘合剂。所以,我提醒你们,当他们的婚姻有出现伤痕时,你们要回到今天,回到你们立盟约的时刻,因为等下你们要回答那三个字,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三个字,因为这三个字是感动你们一生的三个字,是让在座的弟兄姊妹,来宾朋友为之激动的三个字,这三个字更是神为你们祝福的三个字。”
三、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婚礼是其一。这主要是来自与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不同的思想和风俗的作用下,慢慢演化而成的。但不论在哪个国家,婚礼都充满了祝福和笑声。
(一)中西方婚礼对比分析
提到中国的婚礼,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中国的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整个婚礼到处都充满红色,新娘戴着凤冠,披着霞披,盖着红头巾坐在花轿里,新郎骑着马,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而西方的婚礼就显得更为浪漫。白色的婚纱,笔挺的西服,白色的气球和庄严的承诺。在中国,许多民间婚礼的衣着饰物,凝聚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每一件饰物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既有丰富的内涵,又寓意吉祥。传统婚俗中。整个迎娶有15个过程。首先男方要祭祖,然后出发迎娶,在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女方在出嫁时也有着很大的规矩。看来他们都要忙上一整天了。还有着独特的“三朝回门”,即在婚后等三天,新妇在夫婿陪同下,带着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随夫婿回家。
与中国相比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得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她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做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西方礼仪文化范文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阅读理解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成为了世界官方语言,大部分国家都要求学习英语,而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中西方国家由于所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反映在文化理解上,则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尤其反映在背景知识上。另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这不仅是语言、语法、词汇的交流,而且还包含着目的语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背景语言的理解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因为学生对作者意图理解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只有当学生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负载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以后,意义才产生,理解才实现,阅读的交际功能才得以完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是非常必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词汇、表达方式和背景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1词汇方面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
1.1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关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有很多。再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等。所以大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弄清楚一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否则会误导自己的判断力,可能引起交际冲突。
1.2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完全等同。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表示庆祝活动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没有的或与汉语有很大不同。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Sheep在英文中是愚蠢的代表,而在汉语中说笨得像猪。
还有些词在汉语里有对应的词,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这种现象叫“词汇空缺”。例如英语中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
在阅读理解中,词汇的内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词汇的内涵意义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不清楚中文和英文词汇内涵的区别,在阅读理解上面经常会造成很大的误区。
1.3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表示,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再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在英语中应用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搭配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好常见的词汇搭配意义,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准确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表达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例如各种节假日及假期在英文中的表达:
泛指不用工作的休假时间用time off work或者time away from work. Holiday和vacation在英语中意思接近,Holiday是holy和day的合写,最初的意思是特殊的宗教节日,后来日常语言用来指特别的休息日,以区别于周末的正常休息。Vacation的本意是‘空缺’的意思,在英国原指法院或者大学的休假,它们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为了休息或者娱乐而离开当前所做的经常性的工作;二是为了娱乐或者旅游的一次具体行程;三是进行文化、宗教、国家或者其他情况下的庆祝活动,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不是法定的。
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同,所以大学生应好好学习中英文的表达方式,区分开来。平时在阅读中注意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今后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去运用。
3背景知识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影响,一些词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这样的词汇往往会让中国学生产生迷惑。例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他们既无人照顾又生活困难,成为社会问题。因此,美国政府开办了一种为孤独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会对英语阅读产生影响。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由于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英国常年吹温暖潮湿的西风,所以,英语中西风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的、欢乐的。如《西风颂》中: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莺歌燕啼的春天,而不是有的学生印象中寒冷的、刺骨的西风概念。
宗教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宗教背景不同,中国学生会发现下面的话很难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意思是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要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了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用黏土捏成一个泥人,然后从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赋予了人类生命之气来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
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努力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碍,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向大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上所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慧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跨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刘君涛.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