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系统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事系统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事系统的价值

人事系统的价值范文1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 E. 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人事系统的价值范文2

【摘要】

目的:了解患儿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抗生素的认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的产生。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10月27日来我院就诊的180位患儿的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7份,调查结果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家长对儿童使用抗生素的正确认知率为71.1%,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R=0.351,P

【关键词】 抗生素 儿童 认知行为 问卷调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factors of cognitive behavior of childrens guardians about antibiotic use in children, so as to promote its rational use, and reduce bacterial resistance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ethods: An onthespot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80 randomly selected childrens guardians from our hospital during 10.1~10.27 in 2008. Among 180 questionnaires, 167 (92.8%) were judged suitable for further analysis. Al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SPSS16.0 stat. Results: The correctness rate of related knowledge was 71.1%, whic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ducation level (R=0.351, P

[Key words] Antibiotic; Children; Cognitive behavior; Questionnaire survey

随着细菌耐药和抗生素不良反应等问题的产生,特别是一些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1,2],人们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日益重视。虽然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仍不容乐观[3]。儿童是抗生素应用的主要人群之一,且就诊前多服用过抗生素[4],可见家长对于抗生素使用的认知行为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因素分析,了解家长对儿童使用抗生素的认知行为现状及特点,以便于更有效地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健康教育,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2008年10月1日~10月27日来我院就诊的部分患儿家长为调查对象,每户家庭选择一位家长进行问卷填写。

1.2 调查方法

通过查询文献和分析预调查(n=20)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两部分,后者涉及抗生素的购买、使用及不合理使用后果的认知和行为情况,题型分为判断题(1~8题)和多选题(9~11题)。经统一印刷的问卷进行随机发放,在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后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6.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正确认知值(1~5题总得分)和自主用药行为值(7、8题总得分)为因变量,对家长性别、文化程度、与患儿关系、患儿年龄等因素用backward法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80份,全部收回后剔除信息填写不全或错误的无效问卷13份,有效率92.8%。在有效问卷的167位被调查者中,男58人,占34.7%,女109人,占65.3%;年龄最小22岁,最大58岁,年龄分布为(31.6±5.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8人,占28.7%,高中、中专59人,占35.3%,大专、大学及以上62人,占37.1%;159人为患儿父母,4人为患儿祖父母或外祖父母,4人为患儿家庭其他人员。患儿年龄最小13 d,最大15岁。

2.2 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抗生素认知情况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对儿童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知度呈正相关(R=0.351,P

表1 不同文化程度患儿家长的认知情况分析(略)

注:第1~3题以否定回答作为正确答案,第4~5题以肯定回答作为正确答案

认为细菌会产生耐药性的130位家长,在多项选择题(题号11)“减少细菌产生耐药主要靠什么部门”的答案中,选择医院的有102人(78.5%),选择国家政策的有32人(24.6%),选择服药患者的有27人(20.8%)。

2.3 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抗生素的行为情况分析

167户家庭中有120户(71.9%)都备有抗生素(题号6),且各因素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1位(54.5%)家长对子女有过抗生素的自我药疗行为,其中30位(33.0%)家长会把成人的抗生素给小孩服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长的自主用药行为主要受性别因素的影响,而以女性比例为高(R=0.232,P

表2 家长性别与自主给子女使用抗生素行为的关系(略)

*在167位有效问卷的被调查者中占18%

91位曾自主使用抗生素的家长对多项选择题(题号9)“出现哪些症状时会自己给小孩服用抗生素”和(题号10)“自己给药时按什么剂量给药”的回答显示:自主给子女使用抗生素中66人(72.5%)用于咳嗽,64人(70.3%)用于发烧,32人(35.2%)用于流涕,18人(19.8%)用于外伤;在确定给药剂量中83人(91.2%)按说明书,14人(15.4%)打电话向医院咨询,8人(8.8%)按前一次的用法。

3 讨论

调查显示抗生素的合理给药途径是最欠了解的问题,在不同文化程度之间都普遍认为静脉输液的效果好于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是一种创伤性给药方式,虽然能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但也存在着潜在的感染危险和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口服给药方便易行,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也能达到静脉输液的效果[5]。张灵恩[6]认为对中、轻度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采用口服给药可作为预防细菌耐药性的策略之一。同时由于应用最广的β内酰胺类药物多为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它们的血清清除半衰期较短,而它的抗菌效应取决于超过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现行的输液频率多以每日一次为主[7],在用药3~4 h后90%已代谢,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能起到有效的杀菌作用。所以应根据病人、病情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

对于细菌耐药性问题,家长并未引起重视。有22.2%的家长(特别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长)存在错误认知或不清楚细菌耐药性的具体含义,回答正确的家长也基本认为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主要靠医院行为,而与服药患者关系不大。宗青等[8]的调查也显示,家长对细菌耐药性的知识排在所有抗生素相关知识需求的最末。对抗生素耐药性认识不足容易导致家长的自主用药行为,而家长自行对子女使用抗生素又是产生抗生素耐药和不良反应的隐患之一。加强细菌耐药知识的宣传教育,控制家长的不合理自主用药,对预防细菌耐药将大有益处。

调查发现多数患儿家中备有抗生素,这是家长对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础。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实验和患儿的个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制定相应的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频率、给药途径和疗程。家长自行用药时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用药,存在着联合用药和疗程过短的现象[9]。从家长自行给子女服用抗生素治疗的疾病看,上呼吸道感染所占的比例最高。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所引起,服用抗生素非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感染,只有当合并细菌感染时才宜使用抗生素。有临床实践表明对无明确细菌感染依据及其他需要立即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者,采取优先不用或延迟使用抗生素的做法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10]。除了不能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外,家长在药物选择和剂量确定上也是随机和盲目的,难以结合病因病情,有部分家长还把成人的抗生素减量后给小孩服用,容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

刘喜梅等[4]发现就诊前未有过自主用药行为的以小年龄患儿为主,但本次多元回归分析时并未发现两者呈显著相关,这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

调查结果提示:多角度多途径的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抗生素耐药、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已是迫在眉睫,特别是对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患儿家长。为了减少不安全的自主用药行为,除了要正面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外,还要宣传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巨大危害如耐药性问题和药物不良反应。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任重而道远,为避免后抗生素时代的来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闵秀全, 苟 莉, 向稚丹. 儿科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4): 513514.

[2] 胡锡池, 严子禾, 周晓明, 等. 高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8, 33(4): 252254.

[3] 汪循东. 门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处方分析[J]. 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2): 177178.

[4] 刘喜梅, 周剑峰, 柴建农, 等. 儿科门诊病儿就诊前用药情况调查[J]. 儿科药学杂志, 2002, 8(3): 61.

[5] Atkinson M, Lakhanpaul M, Smyth A, et al. Comparison of oral amoxicillin and intravenous benzylpenicillin for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PIVOT Trial): a multicentre pragmatic randomised controlled equivalence trial [J]. Thorax, 2007, 62(12): 11021106.

[6] 张彗芬, 郦柏平, 王 珏, 等. 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大样本调查与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l6): 12681270.

[7] 张灵恩.儿科产生耐药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17(3): 145146.

[8] 宗 青, 陈正珊, 钟淑玲, 等. 儿科患儿家长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 护理学报, 2008, 15(7): 1517.

人事系统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枯竭;压力源;家长;认同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014-04

一、问题提出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国外对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枯竭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些除了对教师本人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颇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不容乐观。至于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如何,国内大范围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并不多,只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一部分研究者涉足,例如有调查称,台湾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高,非人性化程度中等,个人成就感降低较不明显(Chi, Jerry Liang Yueh, 1996)。在中国大陆方面,王芳曾针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沙冰、卢秋玲、曾玲娟等也曾从不同侧重点对教师职业压力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

但是,为什么当媒体已经报道了教师存在较大压力后,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呢?笔者认为,教师自身认为的压力源与学生家长对此的认同度存在较大差异,家长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鼓励,没有对教师的职业压力给予应有的关注,从而导致了教师职业枯竭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因此,本研究在对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和压力源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研究家长对教师压力源的认同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职业枯竭情况被足够多地关注,进而能够达到减轻教师职业枯竭程度的目的。

2.研究内容及假设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及压力源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调查家长对教师压力源认同的情况,探讨教师与家长对教师职业压力来源认识的差异。

基于国内外的文献和研究者前期对中学教师和家长的访谈,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目前,中学教师的职业枯竭在情绪衰竭上表现得比较高,而在个人成就感、非人性化和认知枯竭这三方面表现得不明显。

(2)在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问题仍是主要压力源。

(3)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各维度和教师工作压力源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且教师职业枯竭部分维度可通过不同的工作压力源对其进行预测。

(4)教师和家长对教师压力源的认同存在一定偏差,家长低估了中学教师所承受的压力。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被试

对教师的调查依据方便原则,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集中选取两所中学的教师以及个别中学的少数几名教师,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类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问卷112份,保留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3%。对家长的调查依据方便原则,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选取所调查教师所在学校的个别中学生家长,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校类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问卷64份,保留有效问卷56份,有效回收率为88%。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包括修正过的“Maslach枯竭问卷-教育版(MBI-ES)”及“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和“家长版”(包括修正过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两个不同但相关的问卷。

(1) 教师版。本研究将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开发的用于测量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的MBI-ES的中文版作为教师版问卷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份问卷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调查前期,在对教师的访谈中,研究者发现一些教师除了具有枯竭三维度的一些特征外,还出现了如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不易接受新的教学手段等现象。因此,研究者在原来问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认知枯竭这个维度,力求形成符合中国教师特点的职业枯竭测量工具。该问卷的所有项目均采用5点计分。

此外,在教师版的问卷中还添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蒋奖老师整理编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以考察教师的压力来源。问卷的所有项目采用6点计分。

(2)家长版。家长版的问卷中,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蒋奖整理编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为主,并针对家长这个被试群体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以便能够准确测量家长心目中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3.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采用自填问卷法,进行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施测方式。研究者事先征得被试本人和学校领导的同意,进行集体施测。正式答题前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施测,且结果保密。被试作答完毕后,由主试当场收回。收集上来的数据经由编码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由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使用修订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问卷”对北京市的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以便确定北京市中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图1显示出教师在职业枯竭四个维度上的各项目得分情况:

图1的结果显示,从各项目的平均得分来看,个人成就感维度项目的平均分(M=2.64,SD=.87)在3.0以上,这说明中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较高;而其他维度则均在2.65以下,相比而言,情绪衰竭水平要高一些(M=2.64,SD=.60),非人性化(M=2.01,SD=.62)和认知枯竭维度(M=2.03,SD=.63)则均接近2.0。另外,本研究中被调查的中学教师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M=2.91,MD=.78),因此可以推测本研究所涉及的样本整体的枯竭程度不是很严重。

2.教师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来源整体状况描述

本研究使用信、效度良好的“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问卷”对教师进行测量,考察教师自己评价的在压力源7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

从表1和图2中可以看出,中学教师在自己评价其压力的主要来源时,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三个维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个维度(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教师认为这四个维度是其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这个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同。教师的总压力为3.36(SD=.49),属于中高水平。

3.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工作压力源的关系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工作压力源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一个假设是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枯竭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研究者首先采用Pearson相关考察了职业枯竭的四个维度与工作压力源的七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情况。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压力源都和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情绪衰竭相关联最大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工作负荷,第三是职业发展;与非人性化相关联最大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角色模糊,第三是工作负荷。各压力源和个人成就感之间存在部分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另外,各压力维度和认知枯竭都不存在明显相关。

(2)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与其总压力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说,教师的压力感与情绪衰竭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工作压力感越重,情绪上就越表现衰竭。同时,教师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和非人性化也呈显著相关,但与个人成就感和认知枯竭相关不显著。由此推测,教师因压力感所导致的职业枯竭最突出的特征为情绪衰竭,而情绪衰竭往往也是职业枯竭过程中最先出现的阶段。

(3)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枯竭的回归预测

为了进一步考察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是否可以预测教师职业枯竭的出现,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情绪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574,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2.9%;在影响情绪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职业发展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555,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0.8%;在影响个人成就感因素的分析中,人际关系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为.259,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7%。这些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

4.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来源整体状况描述

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压力源7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下:

表2 家长评价的教师压力源各维度的

平均值和标准差 (N=56)

从表2和图3中可以看出,家长在评价中学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时,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三个维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个维度(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和角色冲突)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家长认为这四个维度是中学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家长评价教师的总压力为2.95(SD=.44),属于中等水平。

5.教师和家长对中学教师压力源的认同差异分析

(1)教师和家长评价教师压力源各维度重要性的差异

教师评价的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家长评价的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教师评价压力源的重要顺序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家庭平衡;家长评价压力源的重要顺序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人际关系工作家庭平衡。

(2)教师和家长评价教师压力源各维度所得值的差异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在各自对中学教师压力源进行评价时,在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家长对教师压力源中的这三个维度的认同度与教师的真实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家长对教师的总压力也存在认同差异。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无论家长与教师对中学教师压力源各维度的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家长所评价的得分均低于教师自己的评价,即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学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这一点从家长对教师总压力认同度上的显著差异(t=5.281***,df=158)也可看出。

四、讨论

1.中学教师职业枯竭与工作压力源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是导致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消除工作压力对中学教师的负面影响呢?研究者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大环境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所以中学教师要学会适应环境,面对不同的事情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校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家长、朋友也要多关心教师,给他们以实际和情感上的支持,尤其是家长要做到真正理解教师。

2.教师和家长对中学教师压力源的认同的差异

总体来看,教师和家长在评价中学教师主要压力源和压力源先后顺序上出现了差异。为了进一步查明家长的真实想法,研究者在本研究调查前后对部分家长被试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

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家长认为教师的人际关系应该很好,不应成为压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多数家长觉得相对于公司等部门,学校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际关系不像社会上那样复杂。而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及访谈发现,家长对影响教师的重要压力源――人际关系估计不足。

在“工作自主性”维度上,家长觉得教师因为是个“不坐班”的职业,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不必像公司那样完全按时间表上下班,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多月的寒暑假可以用来支配,相对来说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充裕;而且,讲课是个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教师可以自己改变工作的标准。但教师普遍反映家长没有真正了解教师这个职业,更没有了解中学教师这个特定群体。中学教师虽然看上去有很多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但是由于需要在工作之外备课、批改作业、进修学习,有时还要接待家长、解决学生问题等,因此自由时间并不多;另外,中学教师的工作标准早已被教委和学校确定,在加上面临着中、高考的升学压力,因此中学教师的工作标准一般很难通过自己而改变。

在“职业发展”维度上,家长认为中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发展前景应该比较明朗;而且教师有着比较完备的职称评定机制,晋升“只是早晚的事情”。但从对中学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教师虽然通过积极教学和工作年限可以晋升为初级、中级教师,但是如果想成为高级、特级教师,对很多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有些教师反映“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并不完善,甚至有失公平。

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教师、家长的访谈,研究者发现由于认同度上的差异导致家长不理解教师,这种现象在双方沟通时尤为明显。家长不能站在教师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观念上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轻松,教好每个学生是件简单、分内的事,这都增加了中学教师的枯竭感。

五、小结

1.中学教师整体的职业枯竭情况并不严重;

2.教师自己评价的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及职业发展;

3.除了工作家庭平衡和工作自主性之外,其他各压力源皆对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效应;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对个人成就感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效应;

4.家长评价的教师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和角色冲突;家长对教师压力源中的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发展这三个维度的认同度偏低。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2]John Mccormick & Guoxing Shi, Teachers’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ccupational str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Australia,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69).

[3]沙冰.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与应对.辽宁教育研究[J],2001,(9).

[4]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赣南师院学报,2001,(4).

[5]曾玲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1.

[6]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1):195~197.

[7]曾玲娟.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J].教育导刊,2004(2、3月号・上半月),79~81.

[8]赵玉芳,毕重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3

[9]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报告[J],辽宁教育,2000,(10):20~22.

人事系统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 系统干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b)-0143-04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intervention system on strengthening supply room staff

ZOU Xia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nyang County in Chongqing City, Chongqing 404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intervention system on strengthening the supply room staff. Methods From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3, 48 cases at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nyang County supply room work personnel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ing time ,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2 (n = 24), the study group was in March 2012 to February 2013 (n = 24).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given system intervention in the selected test time, while the study group in the selected intervention time was given the system, including establishing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evention education, to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each work operation, impl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to promote improvement methods such as system. Intervention time was for half a year. The two groups in the supply room staff work non-standard or unexpected behavior was counted, parallel questionnaire score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at the supply room staff in all kinds of non-standard or unexpected behavior proportion reduced more significantly, which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1). And scores of the supply room acquired infection concept, the concep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processing methods, clinical supply room of the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infection mainly known risk factors, medical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 on general protection and speci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system intervention with giving supply room department to establish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evention education, to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each work operation, impl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to promote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linical compliance of the supply room staff occupational infection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reduce the supply room staff occupational infe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ystem intervention; Supply room staff; Professional infection protection; Effect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医院内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其发放。因工作场所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在致病菌、锐器等较为危险的环境中暴露,面临着可能受到交叉感染的困境,已成为医院职业感染高危频发的群体[1-3]。为了降低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危害发生率,提高其相应的职业感染防护的警惕性,在意识和行为上有所改善,我院消毒供应室在2012年3月通过相关的干预措施,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感染的防护教育、规范工作中的各项操作行为、实施质量控制并给予督查促进改进等系统方法,效果较为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1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在岗人员48例,男13名,女35名,年龄28~53岁,平均(40.4±13.3)岁;学历:大专22例,中专及以下26例。按照在职工作时间将其分为两组,2011年3月~2012年2月间者为对照组(24名),2012年3月~2013年2月间者为研究组(24名),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试验所选时间(2011年3月~2012年2月)未进行系统干预,研究组在所选时间(2012年3月~2013年2月)接受系统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进一步明确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体制,由护理部直接领导,同时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在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等制度的同时,根据科室实际完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管理小组,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特点和职业感染防护的要求,仔细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制定出具体的防护流程及措施,作为医务人员将职业感染防护知识转化为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规范指南和行为要求。①针对职业防护执行中的不足,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应急预案及报告制度,比如制订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HIV等的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②针对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制定具体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③按规范要求,完善防护用品的储备及供应。如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护目镜、面罩、洗眼装置等。④管理小组直接监督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的落实情况,对不执行规范流程者予以直接指导干预。⑤针对医务人员出现的锐器刺伤等,指导紧急局部处理、及时上报、预防性用药、追踪随访等。

1.2.2 加强职业感染防护的教育 教育培训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多样化的职业感染防护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理论知识培训,通过组织业务讲座的形式,让消毒供应室的医务人员了解职业感染现状、职业暴露的危害、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置流程等;将重点内容编写于医护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的小册子中,人手一册,提高大家对职业感染防护的认同度及执行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现场指导,让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最后,通过提问、笔试等方法考核学习效果,对于未掌握的人员,督促其再次学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1.2.3 规范工作中的各项操作行为 消毒供应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相对较大,因为在进行回收、清洗、消毒、打包过程中,医务人员是直接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器械,所以受到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这就更需要其严格执行一系列的标准操作规范,如原卫生部的“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同时,结合科室实际,细化各项操作的具体流程,持续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例如在进行手工清洗器械和用具时,要佩戴护目镜,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等等,通过加强各个操作环节的管理,使大家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1.2.4 实施质量控制并给予督查促进改进 强制性的提升重点部门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将此类对象的职业感染防护措施执行情况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内容,采取系统干预措施,并对干预对象在接受系统干预后的职业感染防护相关知识和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给予定期监督检查,对于检查不合格者下达整改通知,保证防护措施的正确有效。对于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及防护知识的理论水平,有持续的督查、考核及质量改进,切实增强了其职业感染防护意识,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依从性明显得到提升。

1.3 干预指标

1.3.1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中不规范或意外行为进行统计 针对消毒供应室制定每周的检查,不定期的抽查以及工作人员的自行上报等方式进行。针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或意外行为进行统计 。

1.3.2 调查问卷 自行设计问卷,对临床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和职业防护行为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并给予问卷调查和现场抽查。防护知识问卷主要有消毒供应室获得性感染概念、职业暴露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临床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熟知程度、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一般防护和特殊防护要求(回收清洗时的有无戴圆帽、口罩、手套、穿防护服和防护鞋、戴防护眼罩,安全处理锐器,锐器及时放置专用锐器盒,脱手套后及时洗手,锐器刺伤及时挤血、冲洗消毒,锐器刺伤上报等)为考核内容,满分以100分计算。各项采用5分制等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做不到或不懂,2分表示偶尔做得到或略懂;3分表示50%的情况下做得到或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达一半以上;4分表示大部分时间做得到或对知识的了解度较高,偶有不会;5分表示完全做得到或对相关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完全熟悉。干预时间为半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中不规范或意外行为的统计

结果显示,经干预,研究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各种不规范或意外行为中所占比例降低较为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1。

2.2 两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评分

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消毒供应室获得性感染概念、职业暴露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熟知程度、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一般防护和特殊防护要求等评分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3.1 医院临床消毒供应室工作的特殊性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医院内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其发放。因工作场所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在致病菌、锐器等较为危险的环境中暴露,面临着可能受到交叉感染的困境,已成为医院职业感染高危频发的群体。由于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需接触大量的临床患者的样本,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存在接触污染物、吸入气溶胶、被针头刺伤,微生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或未损伤的皮肤黏膜及眼结膜等进入入体,职业暴露危险性高。据统计,从事该类工作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最高,年发病率高达7.1%[4]。因此,提高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依从性,可预防并减少临床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率。

3.2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高发的艾滋病、肝炎、梅毒等传染性疾病,使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风险率大大增加[5-7]。有学者指出,暴露于含HBV血液、体液中,感染HBV比率为5%~30%,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比率为0.3%[8]。医院所有的复用器械集中由消毒供应室来进行回收、清洗、打包,增加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潜在感染危险,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样本的过程中,往往会直接接触到患者污染在物品器械上的血液或体液,其受到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一旦工作中缺乏良好的个人防护的措施,不仅给自身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还会成为疾病的传播媒介继续感染其他个体[9-13]。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至关重要,务必保证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执行职业感染防护规程[14-17],以预防并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率。

3.3 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

由于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年龄平均偏大,知识水平上层次不齐,总体上学历相对偏低,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明显较低,因此,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知识都相对不足,未能形成较为一致的良好的防护习惯。通过本研究系统的干预,给予多种形式的培训与教育,结果显示,研究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各种不规范或意外行为中所占比例降低较为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研究组在消毒供应室获得性感染概念、职业暴露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临床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熟知程度、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的一般防护和特殊防护要求等评分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提示系统干预能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及防护知识的理论水平;结合科室实际规范各项操作的具体流程,切实增强了其对防护行为的依从性;通过督查、考核及持续的质量改进,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保障了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切实执行。

综上所述,针对消毒供应室的具体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感染的防护教育、规范工作中的各项操作行为、实施质量控制并给予督查促进改进等系统方法,进行个性化教育等综合措施,可有效增强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依从性,从而达到预防、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新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z2):468.

[2] 刘邦霞.供应室护生实习带教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8(11):189-191.

[3] 翟其满.消毒供应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277.

[4] 何璐,胡黎明.供应室去污区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6):149-150.

[5] 何素兰,刘素球,聂平兰,等.改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综合干预[J].护理学报,2008,15(2):79-80.

[6] 郭玲格,王培林,王丁,等.消毒供应室如何做好质量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医学信息,2013,(25):32-33.

[7] 丁小娟,章冬梅.浅谈工勤人员管理在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3,(25):33.

[8] 丁玉玲.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进展与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3,(z1):101-103.

[9] 石毅,弓艳霞,王希芹,等.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与安全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53-3754.

[10] 赵玉春.医院消毒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与感染控制[J].健康之路,2013,(12):543-544.

[11] 王月.消毒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的关系探讨[J].健康之路,2013,(12):544

[12] 胡静.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教育在医院感控中的重要性[J].北方药学,2014,(5):167.

[13] 陈瑞萍,林志智.不同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5):165-166,封3.

[14] 张德秀.医院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措施探讨[J].医学信息,2013,(28):68-69.

[15] 邓凤祥.基层卫生院消毒供应室管理措施分析[J].医学信息,2013,(24):442-443.

[16] 张玮.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133-135.

人事系统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 蓝光;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中图分类号] R7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004-0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且疗效欠佳,是引起中老年人发生视力缺损甚至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1-2]。因此,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视网膜光损伤有相似的病理过程,视网膜光损伤是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良好模型[3]。已有研究证实,光损伤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增加,且损伤程度和光暴露的剂量成正比,但其具体机制还未阐明[4-5]。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对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矿化、自噬和凋亡等过程,而钙离子通过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是钙离子进入RPE细胞的主要方式[6-7]。本研究通过蓝光照射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检测其凋亡水平的变化及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以探究光暴露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旨在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ARPE-19细胞株)购自美国模式菌种收集中心(ATCC);DMEM细胞培养基、PBS、胰蛋白酶和双抗等细胞培养试剂(美国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中国四季青公司);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 TCS SP5);荧光标记钙离子探针Fluo-3AM(中国碧云天公司);L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nifedipine(以色列Alomone Lab公司);Annexin-V/PI凋亡试剂盒(美国Roche公司);其他耗材及试剂均购自Sigma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常规方法复苏、培养细胞,所用试剂如上所述,取5~10代ARPE-19细胞株用于实验。参照蔡善君等[5]建模方法,去上述5~10代的ARPE-19细胞株常规培养,待细胞汇合度达80%左右时进行蓝光照射。光照条件为35 W白色冷光灯加用蓝色滤光片,控制波长范围470~520 nm,光照强度在2000 lx左右,光照时间从24~96 h。

1.2.2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检测 将分组处理过的细胞用预冷的PBS清洗3遍,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细胞,再用预冷的PBS清洗2遍;随后利用Binding Buffer缓冲液制备1×106个细胞的细胞悬液;在上述细胞悬液中加入5 μg Annexin V试剂,吹打均匀后,室温反应10 min;加入5 μL Annexin V-FITC和/或PI,轻轻混匀,室温避光放置15 min[8-9]。实验重复至少3次。

1.2.3 钙离子成像检测RPE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利用Fluo-3AM对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进行检测。将处理后培养在6孔板中的细胞取出后,配制细胞冲洗液进行细胞洗涤,常规孵箱中孵育35 min。随后用细胞冲洗液洗涤2次,再次孵箱孵育10 min。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射波长为525 nm,激发波长为488 nm。在随即视野中选取50个细胞扫描其Ca2+的荧光强度并用FV10-ASW1.7 Viewer软件进行分析[10]。实验重复至少3次。

1.2.4 流式细胞仪检测RPE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将培养的RPE细胞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Fluo-3AM对RPE细胞内钙离子标记方法同上,最后制成1×106个/mL的细胞悬液,上流式细胞仪检测。激发条件同上。利用BD公司的BD FACSDiva和BECKMAN公司EXPO32软件对测得的荧光强度及细胞的阳性率进行分析[7]。每组检测的细胞量在10000个以上,实验重复至少3次。

1.2.5 nifedipine孵育RPE细胞 利用二甲基亚砜将购得的L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nifedipine粉末配成10 mmol/L的浓缩溶剂,在培养细胞时再利用正常细胞培养基将此浓缩液稀释为工作浓度10 μmol/L。蓝光照射组细胞保证在蓝光照射下在培养孵箱内培养;蓝光照射+nifedipine组为蓝光照射的同时利用上述配制的工作液培养细胞;对照组为常规避光孵箱培养细胞,除无光线照射外,各培养条件同蓝光照射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蓝光照射促进RPE细胞凋亡

研究组先利用Annexin V/PI凋亡试剂盒将细胞进行染色处理,随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蓝光照射后RPE细胞的凋亡变化,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蓝光照射后RPE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 < 0.05)。见图1。

2.2 蓝光照射增加RPE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为了验证蓝光照射后RPE细胞凋亡和RPE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关系,采用Fluo-3AM标记RPE细胞内钙离子,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蓝光照射对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蓝光照射组荧光强度增高。定量比较结果表明,蓝光照射后RPE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是对照组RPE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2.5倍(P < 0.05)(图2a)。流式细胞仪来检测蓝光对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蓝光照射组荧光强度增高(P < 0.05)(图2b)。

2.3 nifedipine可以减少蓝光照射引起的RPE细胞凋亡

在蓝光照射时在培养基中加入10 μmol/L的nifedipine,在处理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RPE细胞凋亡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蓝光照射组RPE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 < 0.05);与蓝光照射组比较,蓝光照射+nifedipine组RPE细胞凋亡减少(P < 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其凋亡增加(P < 0.05)。见图3。

3 讨论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引起中老年人发生视力缺损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发展与长期累积的光暴露损伤相关[11]。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具有视色素转运,转运营养成分和清除自由基等功能,RPE细胞功能的正常对维持视网膜的功能和结构有重要意义[4,12]。已有研究证实,光损伤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蔡莉等[4]发现蓝光对RPE细胞的损伤呈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依赖性。本实验观察到蓝光照射后RPE的凋亡明显增加,这与之前研究相符。

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对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矿化、自噬和凋亡等过程。细胞内正常浓度的钙离子对于细胞各项活动的维持至关重要。在高糖、缺氧和某些药物等刺激因素存在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引起钙超载,从而促进细胞的凋亡[13-16]。在本实验中,本研究组经过钙离子敏感的荧光染料Fluo-3AM的预染,经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的检测发现,蓝光照射后,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加,且在蓝光照射的整个过程和检测过程中,RPE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持续保持高水平。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的来源有两个,细胞外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钙库释放,但内钙的释放主要是以脉冲的形式,短时间内使得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发生大幅度的增加[17-18];而细胞外的钙离子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的L型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19-21]。为了进一步验证蓝光照射引起RPE细胞凋亡增加和RPE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高水平的关系,研究组在蓝光照射的同时加用特异性L型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nifedipine,发现虽然没有恢复正常对照水平,但蓝光照射引起RPE细胞凋亡减少。这说明阻断RPE细胞上L型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降低其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能够减少蓝光对RPE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尽管如此,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实验只是离体验证了蓝光对RPE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初步探讨了可能的机制,并未在动物模型中验证结论,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研究组将致力于克服在体观察RPE细胞凋亡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等技术难题,在动物模型中验证本研究的结论;蓝光照射引起RPE细胞凋亡增加的其他原因和光暴露对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综上所述,蓝光可以通过增加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促进RPE细胞的凋亡,本实验从光化学损伤促进RPE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了光暴露对RPE细胞凋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治疗蓝光损害视网膜眼病提供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Klettner A.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biology and treatment [J]. Med Monatsschr Pharm,2015,38(7):258-266.

[2] 梁山,梁云,申国彦.维生素A缺乏易致老年黄斑变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32-33.

[3] Yam JC,Kwok AK. Ultraviolet light and ocular diseases [J]. Int Ophthalmol,2014,34(2):383-400.

[4] 蔡莉,易敬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2,32(9):898-900.

[5] 蔡善君,严密,张军军.蓝光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6):384-387.

[6] Bhosale G,Sharpe JA,Sundier SY,et al. Calcium signaling as a mediator of cell energy demand and a trigger to cell death [J]. Ann NY Acad Sci,2015,1350:107-116.

[7] Ayaz O,Howlett SE. Testosterone modulates cardiac contraction and calcium homeostasis: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J]. Biol Sex Differ,2015,6:9.

[8] 李上海,梁伟钧,王苗.辛伐他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下内皮祖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11-14.

[9] 武晓,刘凤娟,王鹏飞,等.巴豆生物碱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7-20.

[10] Sun Z,Cao X,Zhang Z,et al. Simulated microgravity inhibits L-type calcium channel currents partially by the up-regulation of miR-103 in MC3T3-E1 osteoblasts [J]. Scientific Reports,2015,5:8077.

[11] Zarbin M. Cell-Based Therapy for Degenerative Retinal Disease [J]. Trends Mol Med,2016,22(2):115-134.

[12] Han S,Lu Q,Wang N. Apr3 accelerates the senescence of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J]. Mol Med Rep,2016,13(4):3121-3126.

[13] 赵小祺,王春光,王小荣,等.缺氧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7):1012-1014.

[14] 齐娜,廖迎,张贵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7,20(1):170-172.

[15] Kistamas K,Szentandrassy N,Hegyi B,et al. Changes in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fluence beat-to-beat variability of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in canine ventricular myocytes [J]. J Physiol Pharmacol,2015,66(1):73-81.

[16] Dong XJ,Luo XD,Xiong L,et al. Effects of energy controllable steep pulses on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and cell membrane potential [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4,18(5):680-688.

[17] 王健,庞军涛.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慢性心房重构犬心房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6-38.

[18] 黄汉辉,郑师明,荆冬冬,等 替米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的抑制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11-14.

[19] 孙中洋,李东韬,张舒.成骨细胞钾、钙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J].医学院学报,2014,35(2):186-189.

[20] 黄鹤飞,陈颖,蔡维艳,等.芍药苷对大鼠背根神经无细胞内Ca2+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6,24(1):25-30.

人事系统的价值范文6

废旧物资行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行业。建国以来,这个行业的广大职工,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回收了大量废旧物资,对支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节约新的原材料,积累建设资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很大作用。鉴于这个行业职工经常接触有毒、有害、又脏、又臭的废品,劳动条件差,工作艰苦的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对供销合作社系统直接从事废旧物资工作人员实行岗位津贴。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从一九八年元月份起,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废旧物资行业实行岗位津贴。凡直接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工作的专职或兼职职工,根据实际情况,享受不同的津贴(兼职的应低于专职的)。各级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的人员不享受岗位津贴,但深入基层参加劳动的,按其参加劳动工种的津贴发给。

二、岗位津贴全国统一规定为三个标准,每人每天分别为三角、二角、一角五分。按出勤日数发给,不出勤不发。标准的划分应根据劳动强度大小和接触有毒、有害物资的不同情况,参照北京市的做法,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由各省、市、自治区劳动局、财政局、供销社研究确定。北京市标准的划分:一类是废品收购员和从事杂骨、发渣、破布、烂纸、旧棉、废麻、旧鞋、废塑料、废橡胶、旧瓶子、废有色金属、废钢铁的挑选加工和打包人员;二类是专职装卸搬运工、报纸、书本挑选打包工以及锅炉工、售货员、基层单位的维修人员等;三类是基层单位的其他人员,如司机、驻厂员、收款开票员、后勤服务员等。经营废旧物资企业正式职工的岗位津贴从工资基金项下开支。代购员和临时工、合同工、季节工的岗位津贴从代购手续费和费用中开支。

三、各级废旧物资部门要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解决好各种思想问题,认真做好发放岗位津贴的工作,以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回收废旧物资,变废为宝,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积极性。同时各有关部门要经常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做好劳动保护,注意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