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1
鲁经信协[2017]128号
各市经信委(青岛市发改委)、节能办:
为做好2017年全省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省政府节能办制订了《2017年全省节能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
2017年3月17日
2017年,全省节能工作要认真贯彻省政府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继续做好“加减法”,努力践行“节能、低碳、循环、绿色”四个目标,突出能效提升三重点,推动工业绿动力三拓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三环节,注重循环经济“三领域”,搭建节能环保产业“三平台”,做好工作措施“三保障”,确保完成年均降低3.66%的节能强度任务,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6.5%,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100亿元,全省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1.分解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国家《“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担。
2.实施目标考核。组织开展各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现场评价考核,迎接国家对省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配合省委组织部做好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目标差异指标考核。筹备召开节能考核奖励电视会议,表彰奖励节能先进典型。修订《山东省节能奖励办法》,调整充实内容,加大考核力度。
3.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用电情况和高耗能行业能耗数据分析,定期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密切关注影响完成节能目标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障碍,及时落实节能降耗预警调控制度。
二、推进重点行业节能管理
4.强化源头控制。制定出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管理办法细则,从源头控制新增能耗。
5.加强调度分析。探索建立电力、钢铁、化工、石化、有色、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统计体系,召开重点用能行业节能座谈会,掌握用能情况及变化,研究解决关键共性问题。
6.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协调推进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工作,定期调度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
三、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提升行动
7.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评价体系。制定《重点企业节能基础管理评级办法》,把评级评价结果,将作为评选节能先进单位和优秀成果,推荐申报节能支持项目,享受财税优惠政策的条件。
8.继续实施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实施“互联网+工业节能”工程,在重点行业建设一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推进节能管理信息化工作。
9.持续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组织好重点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工作。按照《山东省能源审计管理办法》,对未完成节能目标企业进行责令能源审计,分行业分年度对全省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根据企业用能现状,及时调整重点用能企业名单。老院使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创建一批太阳能应用示范市县。继续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济南)国际太阳能利用大会暨展览会。
18.支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配合工信部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举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接活动,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
19.加快节能环保燃油推广应用。打造山东地炼“国V+”节能环保燃油自主品牌,提高燃油能效水平,控制和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改善和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20.强化行业管理。落实“十三5E"规划,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节能环保产业管理上有突破,做到有统计分析,有行业活动,有典型示范,有政策推动。
21.促进节能环保产融合作。在全省范围内筛选200个节能环保重点项目,联合省金融办、人行济南分行,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
22.推进节能环保产品装备供需对接。围绕高效节能电机、高效泵类、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节能环保领域,适时组织召开2―3次专业性、针对性强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对接会,联合省环保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电商服务平台。实现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23.培育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专业化节能环保研发机构、骨干企业、服务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a品检测、制造服务等方面加强上下游合作,形成10家公共服务平台。
24.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根据工信部关于做好“水效领跑者”一企业引领行动部署,在纺织、印染、味精等5个行业推荐一批企业申报“水效领跑者”。
七、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25.实施绿色制造“十百千”工程。制定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到2020年,争取创建10个绿色园区、100家绿色工厂,开发1000种绿色产品。根据工信部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申请指南,组织前期基础好的园区和企业,率先启动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作。
26.组织实施好绿色制造专项。跟踪2016年项
四、实施节能产品推广行动
10.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加快高效配电变压器开发和推广应用,鼓励淘汰高耗能变压器,推广应用高效变压器,提升用能单位能效水平,促进配电变压器产业转型升级。
11.实施高效节能电机能效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机,继续做好节能电机惠民工程推广信息核查工作。
12.实施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广计划。在全省集中实施一批起点高、见效快、节能效果明显的示范工程,提高各领域照明节能水平,提高产业中高端产品供应能力。支持LED产业联盟成立,做大高效照明产业,提高科技水平和工厂化水平。
13.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落实国家和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公布单位产品能耗最低的变压器、半导体照明产品等终端用能产品生产企业名单,树立节能低碳标杆,在地炼、焦化行业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鼓励用能单位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对能效领跑者给予政策扶持。适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强制性地方节能标准,支持用能单位积极参与国家能效领跑者指标和标准制定工作。
14.抓好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落实国家能效标识相关政策,鼓励终端能效产品生产企业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加强节能产品认证,鼓励高效照明产品、太阳能光热产品、节能电机和变压器等企业开展节能认证,力争新增节能认证证书800张。
五、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
15.推动工业绿动力拓展。组织召开全省“工业绿恿Α奔苹现场推进会,推动“工业绿动力”计划从试点城市向全域面上推开拓展,从锅炉改造向重点行业、企业、设备拓展,从太阳能工业热利用向空气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领域拓展,努力将其打造成我省工业节能的一个品牌和总抓手。
16.积极推广高效环保锅炉。制定六项“工业绿动力”计划系列地方标准、建成全省高效煤粉锅炉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支持一批高效环保锅炉示范项目、建设一批太阳能工业热力系统、培育一批锅炉装备制造企业、推广“好炉+型煤”模式、形成高效煤粉制备和供应服务体系。
17.实施“爱心阳光工程”。支持学校、医院、养目实施进展,会同财政部门继续支持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和绿色供应链构建。
八、推动循环经济纵深发展
27.抓好《条例》贯彻。以《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精神和要求为指引,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资源产出率统计核算方法,研究制定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意见。
28.做好经验提升。《山东省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目录》,为各行各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要及时,对现有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搞清现状,分类指导,对到达验收时间的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进行验收。适时召开“410”(10个园区、10县市、10个城市矿产试点、10个再制造试点)经验交流会。评选2016年循环经济年度人物、十件大事和循环经济创新成果。
九、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路径
29.强化目标考核。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解落实到各市,纳入各级政府节能考核指标。
30.加强统计分析。与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的沟通配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数据统计分析工作的通知》,确定统计对象,完善报送制度,确保数据的及时、完整、准确。
31.抓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国家关于废钢铁、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矿物油、再生铝、建筑垃圾等行业准入条件,争取更多的企业列入行业公告名单。同时,加强对已公告企业的监督检查,掌握其生产经营和准入条件执行情况,并按时将检查结果逐级上报。
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
32.制定出台《山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会同省环保厅制定出台《山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抓好“四个一批”:公布一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以及未完成年度或进度节能目标任务的强制审核企业名单;会同省环保厅备案一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咨询服务机构,并实行动态管理;评估验收一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项目;公布一批清洁生产专家名单,建立省级清洁生产专家库。
33.持续做好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加快实施《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确保今年3 15家企业完成425个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目标。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及时分解相关任务,推行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造纸、印染等11个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水重复利用率,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一、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
34.完成国家发改委赋予的节能监察和异地核查工作。重点做好中央预算内项目实施情况的异地核查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35.承接工信部部署的国家重大工业节能专项监察任务。主要围绕落实国家工业能效赶超行动要求,组织开展重点行业能效水平专项监察,全面提升重点行业终端能效设备用能水平。
36.做好重点行业企业能耗限额专项监察。配合国家和省去产能政策,在加大对国家公布的产能过剩行业能耗限额监察基础上,把我省确定的炼油、轮胎、化工等行业作为监察重点,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7.持续做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工作。重点对列入国家“百千万”行动的重点用能单位实施监察,加强对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和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的控制管理,推动实现“双控”目标。
38.探索开展综合执法。尝试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与节能关联度较高领域的综合执法监察。
39.开展联合执法。与住建、交通、质监、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营造全社会节能执法浓厚氛围,实现节能执法全领域、全覆盖。
40.加快监察立法。加快推动《山东省节能监察条例》立法进程,为全省节能监察提供法律保障。
十二、加大节能宣传
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
(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China)
摘要: 当前,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迫使我国必须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但是,占社会总能耗比重大的既有建筑能耗却逐年攀升,迫切需要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来降低社会总能耗。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改造模式。因此,研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既有住宅节能改造EPC运作模式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serious crisi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currently forces that China have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u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which accounts for a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total social energy consumption rises year by year,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reduce the total social energy consumption by building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However, one of important reasons that the Chinese building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develops slowly is the lackness of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model that suits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and urgent that we should study the EPC operation model for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which suits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关键词 : 节能改造;EPC;间接分享型;建议
Key words: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indirect-share model;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03-05
摘要: 当前,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迫使我国必须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但是,占社会总能耗比重大的既有建筑能耗却逐年攀升,迫切需要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来降低社会总能耗。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改造模式。因此,研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既有住宅节能改造EPC运作模式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关键词 : 节能改造;EPC;间接分享型;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03-05
收稿日期:2015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刘亮(1988-),男,河南信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施工技术。
0 引言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能源需求旺盛,但世界能源危机使得我国能源状况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不断席卷全国的雾霾天气让环境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能源与环境危机已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来控制社会能耗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由于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很大,而且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1 研究背景
1.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情况
在我国社会能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重大,预计2020年城镇建筑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到35%以上[1],并存在建筑能耗持续增长,用能系统效率低,既有住宅能耗占比高等问题。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加大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在哈尔滨、唐山、乌鲁木齐、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陆续启动了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试点工程。其中哈尔滨嵩山小区节能改造项目,在第一阶段实现建筑节能30%[3],乌鲁木齐市操场小区节能改造项目,在节能改造后实现总体节能60%[2],通过工程实践,我国在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和政策方面积累了经验。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城市,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改造,这与居住建筑的能耗地位不符,应尽快打破这一僵局,缓解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矛盾。
1.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按照实施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①政府主导模式。
各国政府在建筑节能改造中都是先驱带头者,该模式依靠政府强大的执行能力、严格的考核标准,能够促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短时间内规模化实施[1],同时便于统筹协调改造中的矛盾和当地发展的要求。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产生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市场相关主体积极性不足、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分离等问题,同时政府在节能改造中,既充当实施者又是监管者,使得监管效果差强人意。
②产权单位主导模式。
产权单位主导的建筑节能改造,一般以大型的产权单位为主,如学校、医院、大型企业和大型商场等。在能耗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种模式通过节能改造降低其整体的运营成本,实现节能改造收益和提高生活质量[1]。该模式中产权主体改造意愿强烈,对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有利。但是该模式具有局限性强、普遍适用难度大的缺点,同时产权主体在节能改造的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也存在着困难。
③供热企业主导模式。
供暖地区的建筑节能改造是改造的重点,供能企业进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一般以供热计量改造、管网改造及热源改造等方式进行,其改造目的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供热成本等方式提高自身收益[1]。该模式的改造优点在于,保证了资金投入链和收益链的一致性,有利于节能改造市场化的推动。但该模式限于在供暖地区进行,同时存在供热企业对供热系统外的改造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等问题。
④能源服务公司主导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EPC模式)的节能改造实施主体是能源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指提供用能状况诊断、节能项目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公司[4])。ESCO通过合同形式,为能耗主体进行节能改造,并从中分享节能收益[5]。该模式具有很好的市场化运作效果,能够大力吸引市场上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因素参与到建筑节能改造中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并能把传统模式中政府的被动角色和资金压力等给予很好的解决。
2 EPC及其运作模式的研究
2.1 合同能源管理(EPC)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ESCO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ESCO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6]。
EPC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ESCO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6]。
EPC项目一般具有两个特征:一是ESCO必须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等),并承担风险;二是用能单位向ESCO付出的代价不大于合同期内的节能收益。而随着合同能源管理的不断发展,如图1所示,在其结构本质上,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各方参与进来。
如果有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EPC,ESCO可以通过调用市场上更专业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来实现自己的利润并分担风险。同样,由于EPC的本质是通过节能并分享节能收益,所以ESCO也可以由多个主体共同组成,参与各方整合各自优势来更好的实现节能服务,获得收益。图2为一般的ESCO业务流程,可做为多方参与的业务流程参考。
2.2 EPC运作模式
在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中,形成了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保障型、节能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四种基本的运作模式[6]。下面对这四种基本模式进行介绍,给出无社会其他参与方的基本构架图,即只考虑能耗用户和ESCO的运作关系图。
①节能效益分享型运作模式。
节能效益分享型运作模式是:在项目期间能耗用户和ESCO双方分享节能效益。节能改造工程的投入按照ESCO与用户的约定共同承担或由ESCO单独承担。项目建设完成后,经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后,双方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所有权无偿移交给能耗用户,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能耗用户[7]。
②节能量保证型运作模式。
节能量保证型运作模式是:以ESCO承诺保证节能量为前提,能耗用户事先支付一定年限的节能效益或者费用,作为节能项目的全部投资以及ESCO的服务费用,委托ESCO实施节能项目。项目完成,经双方确认达到承诺的节能效益,用户一次性或分次向ESCO支付服务费,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效益,差额部分由ESCO承担。节能量保证型合同适用于实施周期短,能够快速支付节能效益的节能项目,合同中一般会约定固定的节能量价格[7]。此种模式在发达国家政府机关节能改造中比较常用。
③节能费用托管型运作模式。
节能费用托管型运作模式是:能耗用户委托ESCO出资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双方约定将该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交ESCO管理,系统节约的能源费用归ESCO。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公司改造的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能耗用户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能耗用户[7]。
④融资租赁型运作模式。
融资租赁型运作模式是:ESCO或融资租赁公司把节能设备租给能耗用户,能耗用户以设备生产的节能效益支付租金。合同期满,ESCO或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将设备转让给能耗用户,也可以收回。如果采用融资租赁公司的设备,则ESCO负责对能耗用户的能源系统进行改造[8]。
2.3 EPC模式在我国节能改造中应用分析
2.3.1 应用EPC模式的必要性
国外在住宅改造中EPC模式有一定的应用,在我国的应用却十分困难,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在我国采用EPC进行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原因有:
①改造资金的需求。
节能改造技术在国外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我国节能改造技术也迅速发展,对既有住宅改造的整体技术门槛不高。相对改造资金来源成为能否顺利进行节能改造的关键点,在有技术没资金的情况下节能改造是无法推进的。
②政府资金的局限。
现阶段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资金中各级政府的出资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而这种政府占大比重出资甚至全资的改造项目,即使在技术应用、节能效果和节能收益上都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政府财政的限制,在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的推广中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政府的财政情况决定了,资金问题成为推广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最大障碍,想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真正解决对财政出资的高依赖,必须通过调动市场的资金进入节能改造中来,才能真正实现节能改造的快速发展。
2.3.2 应用EPC模式的障碍
EPC模式调动市场资金的能力是巨大的,但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障碍,其根源是:
①我国住宅高私有化率。
与非居住建筑的产权结构单一的情况(如学校、私人企业、政府机构等)不同,既有住宅的产权结构更加复杂,而这种涉及多位产权人的结构在推进EPC应用中产生了巨大的障碍。
②我国多业主住宅形式。
我国私有住宅的形式也与发达国家不同。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大量兴建独栋式住宅,50~60年代,郊区化达到。如美国在二三十年代初期,单体或双体别墅所占居住建筑的比例比较低,随着郊区化的发展,独栋住宅的比例不断上升,在1960年有68.8%的住宅为独栋式住宅,到2006年上涨到70%左右[9]。这种独栋的单业主私有产权在节能改造中所面临的沟通难度小,也能通过节能改造收回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我国大部分为多业主的整栋住宅,在协调改造和出资问题上难度极大。
③其他障碍。
在推进EPC模式中我国还存在其他的障碍,如:虽然EPC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发展很不均衡,根据国家发改委2010年到2013年先后公布的五批ESCO备案的名单中[10],共3210家公司(不包括取消的32家)各省统计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具体统计情况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建筑能耗比较大的东北地区ESCO并不是很多,西部地区ESCO很少。
政府在推广EPC模式时不够深入,体系不够健全,使得ESCO公司成长速度比较慢,且存在ESCO公司用各种手段骗取财政补贴的现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也不够,居民的建筑节能改造意识不够强烈、认识不深刻、需求不迫切,这些也增加了EPC推进的障碍。
3 EPC模式优化研究
针对能耗用户出资难度大和节能效益分配难的核心问题,对EPC运作模式进行优化,本文设计了一种间接分享型模式。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是:由ESCO与供能公司签订节能合同,对能耗用户进行节能改造,供能公司向能耗用户提供能源,收取不高于改造前的总能耗费用,因节能改造使得实际能耗降低,故供能公司多收取了节能部分的费用,并拿出这部分费用与ESCO进行分享。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的基本构架见图4。
该模式发展初期,需要政府进行协调、监督、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支持等工作,在市场模式运作成熟,节能改造效益分享顺畅后,政府可逐步退出。间接分享型模式运作构架详图见5。
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不需要居民直接出资,资金由ESCO所代表的投资方承担,或初期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这样就避免了居民协调难的问题,在资金的落脚点上找到了出路。同时实现了投资回收,通过供能公司对能耗主体多余供能费用的收取,来实现节能的经济效益,并与ESCO进行节能效益分享。这形成了投资回收点,开拓了利润渠道,吸引了市场资金的投入。
4 基于EPC模式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对策建议
4.1 广泛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调动市场力量
由于EPC模式可以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更好的优化配置,结合间接分享型等运作模式,可以对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市场,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情况和改造主体,鼓励采用EPC相应的运作模式,充分调动市场的节能改造力量,最终实现市场的运作良性循环机制,使得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更好、更和谐的发展。由于现阶段政府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主体地位,所以政府广泛采用EPC模式进行节能改造示范尤为重要。
4.2 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EPC模式推广初期,虽然EPC模式能更好的提高政府财政的利用率,但是不代表政府在支持节能改造财政总量上的缩减,相反政府应该在这种高利用率的模式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总量,特别对采用EPC模式的节能改造行为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应制度上,完善财政支付的流程,针对不同的节能改造模式指定更加详细的财政支付计划,如针对间接分享型EPC运作模式,可以在初期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后期再通过财政补贴逐步实现政府出资额度比。
4.3 相关标准和法规完善
建立完善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体系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范围广、任务重,管理工作涉及资金测算及使用、工程立项及招投标、项目验收及备案等多方面管理,工作复杂,应给出相应的节能改造项目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改造主体进行编制,以减少管理不利造成的成本和运行等问题,更好的实现节能改造的标准化。
4.4 提高参与度
针对能耗用户以及社会各方对节能改造认识不深和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应该采取更广泛的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纸媒等方式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宣传,并介绍政府相关的政策信息等,宣传给出具体的效果数据,增加节能改造效果的说服力。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市场的整体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为节能改造创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市场的活力,关键是释放节能改造的需求。
4.5 信息平台共享
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信息平台,使得节能改造的参与各方能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各参与方在信息平台上可以学习和了解节能改造的管理、技术和需求等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建筑节能改造行业的整体水平,更快的匹配市场需求信息,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建筑节能改造,而且还促进尚未进入节能改造领域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节能改造中。同时,信息平台公平、公开、公正的分享政府的信息资源,能有效的促进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4.6 采取全面完善的节能改造措施
在节能改造中不仅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分别针对热源、热网、热用户等进行全面整体的节能改造,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能源,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更好。其中对热源的节能改造技术包括;采用热电联产的方式、采用热转化率高的先进锅炉和采取其他技术手段减少热源的发热损失等。热网的节能改造技术主要是采用计量控制系统的节能改造,对能耗用户进行热量计量的硬件改造,这样配合供热计量收费的改革,能更有效的从人为控制方面减少能耗用量,也避免一些“节能建筑不节能”的怪象。热用户系统的节能改造,包括了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及因地制宜的利用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和再生能源等也是节能改造不可或缺的技术发展趋势。
5 结论
①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住宅私有化率高,且主要住宅形式为多业主结构,导致我国能耗用户出资可行性低、难形成节能效益分享机制等问题,所以现有的EPC运作模式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中难以应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对EPC模式展开研究。
②设计EPC的优化运作模式—间接分享型EPC运作模式。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采用ESCO与供能公司合作进行节能改造的形式,由供能公司在收取不大于改造前总能耗费用的基础上,与ESCO进行节能收益分享。该模式避免了居民成为出资主体并形成了效益分享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我国EPC应用面临的核心障碍。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报告(201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刘学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3.
[3]徐艳娟.黑龙江省既有建筑领域合同能源管理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4]GB/T 24915-2010.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5]陈柳钦.合同能源管理创新节能商业模式[J].中国市场,2011,50:36-45.
[6]孙红.合同能源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7]梁伟贤.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与风险研究[D].清华大学,2012.
[8]张岩.融入碳减排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模式设计[D].天津大学,2010.
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3
除了本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以外,诸多国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LEED)等也在中国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采纳。这些标准在建筑项目上的应用推动了建筑设计标准的改变,建立了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要在设计和施工各个环节充分贯彻相关标准仍然具有一定难度。本文将讨论为达到上述评价标准在建筑设计策略与建筑工地管理等方面可采取的具体方法及步骤,重点探讨各套标准在要求上的差异以及达到绿色建筑要求的设计方法。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此类标准对中国建筑业转型,实现可持续性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
1. 导言
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使中国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最大消费国之一。中国政府十分希望能尽快改变全国上下对进口能源日益依赖的现状[1]。近期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最低。中国的单位产出能耗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数倍[2]。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国内部分快速发展的城市不断上升的电力需求,发电站大量燃烧不洁净煤炭,进而导致中国多个城市被列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为加大“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力度,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12日向社会公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即力争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彰显我国进一步强化公共建筑能耗控制的坚定决心。
根据两部门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十二五”期间,两部门从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进能效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争在推进建筑节能上有所突破。[3]
为了落实这一政策,中国各级政府开始逐步加强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法律法规。中央政府颁布了《节能法》以及一项专门针对建筑节能的政府法规(该法规至今为止已沿用了至少四年)。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法律预计将于今年正式生效。可再生能源法草案鼓励各行各业使用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资源,并规定电力及建筑行业等大能耗行业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新能源,同时还将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单位及行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各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例如,北京市政府早在2001年9月就颁布了一套针对建筑节能的管理办法,其它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建筑行业节能工作的开展。
除了在政策上的各项举措外,专家还建议实施经济奖励机制,支持建筑行业节能事业的理性发展。包括税收、定价和额外津贴等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奖励措施将陆续实施,促进业内节能工作的有效开展。若各项措施能得到有效的采纳和利用,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将显著降低,“十二五”计划期间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的节能目标也可成功实现。[3]
2.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
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分为两个阶段: “十一五”计划期和2007年至2020年。在未来的15年内,中国将迎来绿色节能建筑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建设部称,截至2020年底,中国所有的建筑都将转变为节能建筑。2005年后新建的房屋均采用新技术,与现有建筑相比每平方米可以多节约65%的能源。
绿色节能建筑采用科学、系统的设计,充分融合包括自然通风、自然照明以及水循环等在内的先进技术。绿色建筑每单位节能可多达60%,但其成本仅比普通建筑高出5%-7%,并可大幅降低使用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预计2020年前中国的房主们将花费2000亿美元,用于改善建筑达到节能要求。根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建筑行业的单位能耗为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目前,中国节能建筑总面积还不到全国建筑总面积的1%(以平方米计)。由此可见,中国在发展节能建筑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此外,今年年初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中国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创造了绝佳的机遇。《京都议定书》提出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致力于将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可以为相关计划提供资金,帮助贫穷国家减少或避免温室气体排放,以此获得相应的碳排放额度,满足自身的排放要求。中国可以通过参与CDM项目开展国际间合作,完成节能建筑的发展任务。中国的一些生态城市项目正希望通过这一市场解决方案来实施可再生设计,并最终实现“零碳”目标[4]。
政策推动力与市场拉动力将双双成为在中国开辟节能技术与建筑翻新项目“巨型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有效落实相关政策,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通过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帮助降低节能技术成本,推广地源热泵等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部分地区的政府已带头实施了试点计划,强调节能建筑的节能效用,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
3. 绿色建筑计划
中国自2004年以来陆续启动了多项计划与行动,大力落实节能政策。建筑行业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绿色建筑设计逐步变为主流。中国政府于近期启动的绿色建筑计划包括:
1. 2004年2月实施起《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2. 2004年8月起实施《全国绿色建筑创新管理办法》
3. 2005年2月起实施《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4. 2005年6月起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5. 2006年6月由中国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除了上述政府计划外,众多本地及海外机构纷纷积极参与,帮助中国推广自愿性的绿色建筑市场拉动型项目,使绿色建筑不再局限于满足最低标准。一系列海外评价标准,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LEED),亦日益为中国市场所接纳。本地及海外开发商均将获得LEED认证的建筑视为真正的可持续建筑。近期市场不断涌现的绿色建筑标识体系则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领域掀起了积极拥护绿色建筑的浪潮。这些体系为绿色建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许多开发商均采用这些体系来树立公司及项目的品牌。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中国建设部与科技部均开始考虑采纳、改编部分国际建筑标识体系,使其充分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需要。发达国家在采用绿色建筑方面的相关经验告诉我们,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设计和建筑评价与标识标准,当然也离不开行业标准实施所带动的创新技术。
4. 绿色建筑设计
事实上,能源法以及市场上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极大地鼓励了节能设计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绿色或可持续建筑现已成为中国开发新建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许多一流先进的技术在这个庞大的建筑市场得以测试和采用。
绿色建筑技术的进步在公共建筑设计领域显得尤为突出。这类建筑主要为非住宅类建筑,包括办公楼、酒店和机构大楼等。由于这些建筑的能耗强度(EUI)较高,所以节能效果也更加明显。例如,上海一个典型的甲级办公楼的EUI约为120-150千瓦时/年[1],主要能耗源为提供高品质、温度适宜环境的空调通风(HVAC)系统(参见图3),其次是照明系统。而在中国北方,建筑能耗主要源自冬季的暖气供应。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各地气候条件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有效的绿色发展策略必须考虑全局。尤其若想在建筑形态、材料和系统能效方面形成最优化的策略,就必须采用一体化设计。建筑界专业人士近几年在绿色建筑领域所累积的种种经验非常珍贵,可供整个行业效仿。尤其是许多有效的设计策略已经通过一些完工的项目得以验证,其效果也经由可测的数据得以证明。表1中列出了部分此类在中国已被证实的技术和设计。
与符合能源法规的建筑相比,采用这些节能设计(见表1)可以带来高达20%的节能效果。尤其由于气候适宜加之本地人的习惯影响,中国的空调通风系统(HVAC)普遍采用了自然通风和自然制冷。
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建筑的运作,尤其是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最终的建筑能耗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效的设计已经将建筑设计的能源需求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若想进一步节能,则需改变居住者的生活方式。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验都表明在现实中,如果居住者没有参与整个节能过程,那么建筑的实际运作能耗往往比设计时预估的能耗要高得多。居住者通常都会自行选择家居设备,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主要的起居空间安放大荧幕电视和音响系统,在其它卧室里安放小些的电视。这些设备开着的时间往往比实际使用所需的时间长,即使它们没在工作,处于待机状态,也能消耗相当可观的能源。而且,居住者往往喜欢选择白色家电、热水设备、淋浴器、辅助照明系统、空调和烹调设备,所有这些对整个能耗都有着相当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居住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要实现节能的目标,其中一个关键便是对居住者进行教育。这同时还需要来自产品供应链上的支持,供应商们必须确保向人们提供各种标识清晰、宣传到位的低能耗产品。这可能需要政府出面管理、统筹,例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恰当的激励和惩罚措施。
在中国实施绿色建筑还要考虑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便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目前的城市环境中,大量的屋顶面积没有被任何高楼遮挡,所以许多建筑都可获得大量的太阳能和风能加以使用。以现有的可利用屋顶面积和屋顶高度而言,若结合使用光伏(PV)太阳能电池板和微型风机,便能满足30%的居住型建筑和10%的非居住型建筑的电能需求(两种能源各占约40%和60%)。至于光伏和风机如何组合,则视各地的太阳能和风能情况而定。
在城市行政区层面上,市政垃圾废物(清除了可再生材料之后)产生的能源可以满足部分处理其固体废弃物流所需的电能。城市的废物流可能起初并不大,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处理固态废弃物垃圾的需求将迅速增长,而“废转能”工厂的经济效益也将得以快速提高。现有的“废转能”工厂的废物转化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气化、高温分解、厌氧消化、热力燃烧等。目前常见的做法是使用气化装置为蒸汽涡轮机提供动力。至于未来哪项技术将成为主流,这将取决于废弃物管理策略和废弃物贮存池的大小。为腐烂的食物及类似废物提供一个单独的厌氧消化“废转能”系统便是诸多选择之一。这种系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收集系统和一个专门的厌氧消化装置,也可以在整个区的水槽下安装厨房废物处理器(碎渣机),从而利用下水管排污系统将腐烂的废物输送到“下水道能源”厂。后者还能避免腐烂废物污染干燥垃圾,尤其是来自住宅区的干燥垃圾,更便于垃圾分离和回收大部分的市政固体废弃物。
5. 绿色建筑标识体系
在推动整个建筑市场向绿色建筑导向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动因。绿色建筑标识体系的广泛采用是推动这种变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开始提倡使用许多不同的标识体系,包括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LEED)。过去两年,中国经LEED认证的建筑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根据USGB [5]的记录,截至2007年9月, LEED在册的中国建筑数量已经达到23个,而在几年前还寥寥可数。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尚未完成内部文件审批程序的建筑。通过认证的建筑类型包括办公楼、住宅楼、零售店和工业设施。LEED认证体系之所以在中国建筑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多个原因。跨国公司是LEED的主要使用者。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需要绿色建筑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LEED作为一套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自然成为这些公司的首选。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一些国内和国际的地产开发商也会有意让其名下的建筑通过LEED认证,从而吸引这些跨国公司迁入。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未来的几年间,对于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的需求将出现显著的增长。
经LEED认证的中国建筑数
图1:中国LEED市场趋势
在中国开展LEED认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涉及一系列必要的调整及本土化过程。因为LEED主要是针对美国房地产开发而设计的,因此其要求和标准的设定只考虑了美国的实际情况。许多问题,如规划和材料使用评分标准中所列的问题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例如,提供50%的绿化带用于重建自然生活环境这一要求对于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城市而言显然难以达到。然而,使用本地材料和建筑废弃物回收等在中国相对较易做到。中国申请LEED认证的建筑项目都欣然采纳了与此类回收利用相关的评分标准。图5展示了奥雅纳近期在中国开展的部分LEED认证项目中各项评分标准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各类评分标准在中国的普及性(或一定程度的适用性)一目了然。在所有这些评分标准中,与重新利用现有建筑或其组成部分相关的各项要求通常较难实现,主要是因为现有建筑群的质量与维护状态普遍较差。与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各项标准在目前同样难以实施,主要是因为资本成本相对较高。总体而言,采用高标准设计的建筑在中国获得良好的认证等级(如金级认证)并非难事。
近年来,中国绿色建筑发展领域的另一项重要进步就在于颁布了绿色建筑规范。2006年,中国还公布了建设部绿色环保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于自愿原则的执行办法,亦称ESGB。如果在未来的几年内,市场能够逐步接受该标准,ESGB或将成为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标准。与LEED类似,ESGB评价体系同样使用“分值”来评估建筑的绿色性能。该体系围绕六大领域进行评分,分别为:
•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 运作及管理
绿色建筑标识分为不同的等级,即1星、2星和3星标识。如表2所示,不同等级的要求各不相同,其中3星标识的要求非常严苛,几乎所有的一般项及优选项都必须满足。
一般项 优选项
用于达到标准的策略同样是获得“3星”标识的关键。以深圳近期新建的一栋摩天办公楼项目为例,其所采用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以下策略:
•适宜的选址(安全、交通便利等)与建筑布局
•建筑一体化遮阳
•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本地植物的选择
•平台花园 / 空中花园 / 绿色屋顶
•水体特征与蓄水能力相结合
•水循环(雨水,生活污水,冷凝水)
• 节水灌溉措施
•轻型钢结构
•可回收材料
•减少废弃物
•节能系统(热回收,自然冷却等)
• 降低能源成本(隔热保温)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
•室内环境优化(室内空气质量、隔热保温、视觉效果、隔音效果等)
• 建筑管理与维护
尽管ESGB所关注的问题与LEED类似,但在具体要求方面,两者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一在于ESGB与LEED评分系统相比更为全面。尤其是ESGB针对建筑运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专门开辟了一个评价类别并设定了相应的要求。在材料使用评分方面,ESGB关注如何通过高效的结构设计,如使用高强度钢材和混凝土或轻型钢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而LEED在这一方面主要关注原有建筑及材料的再利用,对于减少材料使用并没有要求。
ESGB中所规定的大部分建筑标准或设计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进而更易于在中国推行。当地设计师亦可据此进行设计。然而,其中的一些评分标准仍然较难实现。例如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这条规定对办公楼而言很难实现,必须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将其考虑在内。
与此同时,ESGB还要求建筑采用既能达到绿色建筑目标又可量化收益的全面设计。以深圳的项目为例,要获得“3星”标识,该建筑必须具备以下性能:
• 建筑内40%的区域具有合格的蓄水功能
•绿化所用植物必须100%是当地物种
•与现行的能源准则相比节能25%
• 75%空间可自然采光
•与现行准则要求相比节水20%
• 10%的热水供应使用太阳能
• 10%的建筑材料节省应通过有效的结构设计方案实现
• 75%建筑废弃物可循环利用
•建筑材料100%当地取材或由当地制造
随着LEED和本土的ESGB等绿色建筑标识体系的推行,构建绿色建筑的目的和目标将得以实现,并在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反应,进而在施工过程中得以实施。广泛采用此类体系对创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环保性能的绿色建筑市场至关重要,有助于减少城市化对环境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有效推动中国建筑行业尽快实现建设部提出的在中国创建“节能型社会”的目标。
6.结论
近年来,节能政策的不断出台使中国绿色建筑的需求显著增长。绿色建筑市场已然成型,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对高能效建筑的需求。包括LEED等在内的各类国内及国际绿色建筑标准在中国得到广泛采纳,为中国建筑行业提供了有效的驱动力(手段),促使其采用经过验证的技术与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如今,中国各地的新建筑,尤其是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已得到了良好改善,实现了较高的性能标准,拥有与发达国家相当的节能水平。然而,若想在中国各地全面实行相应的绿色建筑标准,进一步的市场驱动力不可或缺。
参考书目:
[1]清华大学建筑能源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建筑能源效率年度报告(2007)。
[2] 中国工业与交通统计处、能源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 2006》。
[3] 汪光焘,“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抓好建筑"四节"--关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几点思考”,第一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2005年)
[4]东滩生态城规划最终报告,未。
[5]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网站,省略/LEED。
工厂能源管理办法范文4
一、充分肯定成绩,切实增强做好经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一三一”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工业投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两化”融合、信息化建设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保持良好的态势,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0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00亿元,增长30%,实现利税66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430亿元,均增长40%以上。的经信工作呈现出这么几个特点: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与五年前相比,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6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2.5倍,其中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倍以上,实现利税增长2.7倍,利润增长3.2倍,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民营经济注册业户由2005年的17.5万户发展到目前的44万户,年均增长8%,注册从业人员由79万人发展到300万人,年均增长10%;注册资本由516亿元增加到1743亿元,年均增长47.6%。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重点行业尤其是机械、化工、纺织、食品行业优势更加突出,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到年,预计四大行业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27%、20%、17%和1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2%以上,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柴动力等5户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海龙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到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4家。我市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联合设立的科研开发机构118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9个,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基地71处。重点行业整体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装备水平的占到5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到80%。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预计年,万元GDP能耗1.078吨标准煤,比2005年1.4吨标准煤下降23%,能够完成省政府下达给我市“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23%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被确定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滨海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海化集团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酒业等20家企业被确定为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能环保产业培育等工作也都走在全省前列。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多数改制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加快。仅年,我市新发展股份公司106家,有7家企业8支股票上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8家,股票32支。目前,全国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到十几家,有33家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12家企业进入省百强工业企业行列,37家企业进入全省350家重点企业行列,7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行列,5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拥有31个中国名牌产品、50件中国驰名商标、222个名牌产品、257件省著名商标。预计年,全市工业有66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其中柴控股、海化集团、晨鸣纸业、福田雷沃重工等8户企业过100亿元。
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多年来,各地各行业一直把推进管理创新作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来抓,先后以推广山工机械精细化管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管理模式等为主题不断推进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近两年在全系统开展的黑带培训,培训黑带80多人,在全市形成了150人的黑带队伍。年,全省推广与现场观摩会议在举行。
两化融合成效显著。我市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被确定为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验区、省首批“无线城市”试点。“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地市级政府网站第5位。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政府及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建设了全市统一的“数字”城域网和电子政务多层架构平台,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等信息化系统为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深入。我市被列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联系市和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市。信息产业取得较快发展,涌现出歌尔声学、中微光电子等领军企业,成为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工程试点城市、国内最大的高端驻极体传声器生产基地。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经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经信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是,思想观念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总量也不够大,尤其是人均水平仍比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占比较低,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扎实做好开局之年的工作,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作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从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支撑更好更快发展。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市工业经济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传统机械、化工等产业不断做强做大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初具规模,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北部沿海地区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随着我市“三区”叠加效应的逐步显现,将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好的增量投入持续加大,年下半年,我市共有105个过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293亿元,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700亿元。尤其是经过多年的锤炼,全市经信系统形成了一支能打胜仗、硬仗,经得起重压和挑战的队伍,为不断开创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制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土地和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政策,企业争取新增用地指标越来越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总量扩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年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累计增加3个百分点;最近(12月26日)国家又提高了贷款利率,企业财务费用增加,融资难度加大。二是汇率的不断上升导致影响企业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自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有所加快,预计今年仍有可能不断升值。汇率的不断上升将对我市纺织、化工、食品等盈利能力比较弱的行业产生不利影响。据初步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利润降低约1个百分点。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据国家、省节能主管部门反馈的信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行能耗总量控制。国家制定的节能任务目标除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外,还将增加能耗总量控制指标,并将能耗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纳入节能考核。我市是能源消耗大市,产业结构较重,能耗总量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万元GDP能耗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十二五”期间,能耗总量控制如处理不好,可能会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我市机械、化工、纺织、制造等主导产业主要以原料加工为主,对钢铁、原油、棉花、木材等大宗产品价格波动比较敏感。当前,通胀预期有增无减,原材料价格持续在高位震荡,企业用工成本也不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对这些问题,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做好迎接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的准备,奋力开拓“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们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破题之年。做好今年的经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九五一”的总体部署,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总的要求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更加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更加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更加注重产业、企业集中集约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突出抓好工业投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改革管理、运行调控、信息化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关键措施的落实,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实现利税增长15%,实现利润增长16%。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三个重点,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既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更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市工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和全市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有一组数字在这里呈给大家,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40多种工业重点产品中,粗加工产品占比达70%以上,终端产品不到30%;09年我市高耗能行业占到全市工业的47.5%,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为8.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比淄博、青岛、烟台分别低3.2个、1.2个和0.5个百分点。现有的工业结构导致能源消耗大、比较效益低。这种结构不改变,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必须加快调整步伐,尽快转型升级,争取在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新突破。“十二五”甚至更长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仍将是我市工业的支撑,也是全市经济的中坚力量,一定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更大力度地以现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今年是我市实施十大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最后一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抓好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品开发、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调度,加速传统产业的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加快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的推进落实,确保完成阶段性目标。几大主导产业中,机械装备业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配套能力和机电液一体化水平;纺织服装业要尽快突破高档服装面料织造、后整理技术和品牌;食品加工业要重点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造纸包装业要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差异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化工产业要以石化盐化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精细化工,进一步发展高分子等新型化工原材料产品。要加快实施“85311”工程,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汽车、装备、石化、特钢、新能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八个产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为抓手,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竞争力,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培育千亿级企业集团。对大企业的发展,市经信委、国资委、金融办要尽快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和实施规划,年内争取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其中过百亿元企业8家,汽车、装备、石化、纺织服装、食品加工5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要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加快实施大马力船用发动机、巨型子午线轮胎制造等重点项目,以海化、弘润石化、昌邑石化与大型企业战略合作为契机,促进做大做强做优。要以支撑新型消费、发展新型业态为重点,积极开发服务于生产、生活服务业的产业和产品,改造提升消费品制造业。要抓住我市列入“三区”规划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工业重心北移。市经信委和北部沿海地区要尽快组织完成各专项规划,在全力抓好晨鸣年产80万吨高档低定量铜版纸、恒联玻璃纸年产8000吨HL再生纤维素膜等总投资600亿元的170个在建项目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海化石化盐化一体化、瑞驰汽车公司汽车超级平台等总投资720亿元的19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加快在北部沿海地区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新模式。要推动各类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对发展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园区,适当拓展发展空间;对专业化程度偏低的园区,探索整合、盘活的新途径,向专业化园区过渡,或按新的产业定位进行改造提升。要结合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高效低排放内燃机、8档自动变速器、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机电一体化造纸包装印刷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要以汽车整车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合成材料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医药制造、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优势行业为重点,加强高端产品、终端产品研究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园区带动等关键措施,大力实施国家和省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和创新型企业载体建设,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集群和规模膨胀。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以上。新兴产业,要依托光电、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和歌尔、中微光电、福田汽车、华光浪潮等企业优势,突出大项目带动,重点抓好孚日光伏科技、宇骏()新能源公司太阳能硅片、薄膜太阳电池研发及生产等新能源项目,北汽福田汽车厂建设、瑞驰汽车公司汽车超级平台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等新能源汽车项目,歌尔声学LED背光模组产业化、万声呼叫中心产业基地等新信息项目,旭光新能源公司太阳能系列产品、科灵公司年产2000套工业余热型高温水源热泵机组研发与制造等节能环保装备项目,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新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链条。力争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培育起1-2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今年,省里确定实施的千个重点技改项目中,要求新兴产业项目要占到50%以上,我们要认真做好项目筛选、提报等工作,争取更多的新兴产业项目列入省重点。同时,要以应用开发带动产业发展,结合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技术、8档自动变速器、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新突破。要充分利用我市被列为全省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有利契机,大力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从企业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研发设计和电子商务应用各个环节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集中打造综合性、全方位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是国家和省部署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我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总抓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部署,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实施步骤和工作内容,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目标,加快工作进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支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促进金融、交通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态与信息化的融合。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实施农产品安全全程追溯,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二)抓住六个关键,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突出抓好工业投入。现阶段,好的增量不足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之一。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必须要有更好的投向、更快的投速、更大的投量、更好的投效作保障。要进一步明确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落实投资责任,全力以赴保持工业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要按照国家、省产业政策和我市结构升级的实际,把投资重点放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搞好“两化”深度融合等关键领域。要全力抓好结转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在抓好接转续建的总投资1750亿元的590个项目的同时,对计划开工的项目,重点抓好项目备案、银企合作、政策落实、资源争取等关键环节,争取总投资1860亿元的50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力争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其中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85%左右。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狠抓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要明确创新方向和重点,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高端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全年争取完成技术开发费投入75亿元,增长15%,争取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300项。要充分发挥工业技术研究会、《工业技术》刊物和网站等平台的作用,为企业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提供服务。要强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争取新认定省级技术中心6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以上。要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争取建成3家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工业设计新产品投产率达到85%以上。
三是强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市一大批中小企业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具备了升级转型、突破发展的良好基础。要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引导企业以标杆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加快推进管理理念、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要按照“创新型成长、链条式发展、园区化布局”的原则,遵循“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以产业链式组合和链条完善为方向,着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高效发展。按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围绕给大企业龙头产品配套,发挥大企业技术和产业溢出效应,积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认真争取和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产业集群提升”四个计划的落实。要以提升服务功能为宗旨,全力打造以“重协作、拓渠道、扩融资”为核心的融资服务体系,以“广覆盖、零风险、高时效”为核心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专业化、分工细、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培育体系,以“建基地,重孵化,促就业”为核心的创业支持体系,以“宽准入、促规范、求发展”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
四是全力抓好节能降耗。全省“十二五”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为17%,年下降目标暂按3.66%安排。目前我市指标虽未下达,但省里给我市的计划安排不会低于全省。各县市区、开发区和企业要认真总结经验,强化关键措施,狠抓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巩固“十一五”节能成果,突出抓好一季度的节能工作。继续实施好节能预警控制,防止高耗能产能快速释放和万元GDP能耗出现反弹。要加大源头控制力度,认真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完善重大耗能项目专家评审制度、高耗能项目等量淘汰制度和能耗增量控制制度,严控新上“两高”项目。要大力推广短流程铸造、电机变频改造、太阳能光热、地源热泵、工业余热和污水综合利用等节能关键技术,加快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节能改造升级步伐。出台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推进资源综合再利用,争取我市列入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抓住国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机遇,加快节能服务业的发展。
五是狠抓企业改革管理。扎实做好深化企业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对试点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重点组织实施好恒联、海龙、海化、帛方、华光等企业的改革试点,确保试点企业改革取得实效。要做好企业股份制改造、剥离非核心业务工作,争取一季度完成市属工业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年内新增100家以上股份制企业。要加大对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强职业经理人培训认证管理,指导企业规范运行,控制风险,改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把加强企业管理作为应对通胀压力、加快企业集约发展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好全市企业管理奖实施办法,开展管理优秀成果的评定、推荐,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继续加大企业中高层主管及精细化管理培训力度,争取全市推行管理的企业达到500户以上。
六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控。要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协调指导,超前把握经济走势,及时协调解决生产要素等重大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加快全市工业企业调度分析系统建设,将调度范围扩大到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800户企业,使调度量占到总量的80%以上。要加快工业经济运行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的适时监测、分析和预警。要进一步加大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年内全部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和电炉以及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等落后纺织设备。要抓住“十二五”期间国家延续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发挥我市工业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的优势,着力做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章,促进工商联手,开拓城乡市场。要以“市场营销年”活动为契机,按照全省布局的名优新特消费品“南下”,机械、建材、轻工等长线产品“北上”,建材、化工、冶金行业“西进”的市场开拓战略,结合我市产业、产品特点,引导相关企业及早筹划,努力把更多的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及海外市场。要加强对煤电油运、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和棉花、铁矿石等主要原料供需情况的调度协调,规范和完善电力行政执法和电力行政许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三)强化三个支撑,优化工业经济发展条件。一是生产要素支撑。争取上级资源方面,要用足用好国家、省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做好项目提炼、申报和资金争取等工作。对推荐上报的总投资435.2亿元的200个全省重点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计划;把握国家鼓励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机遇,积极申报合同能源管理机构审核备案,力争12家机构获得国家备案;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力争发展到80家,在去年享受税收减免政策4800万元基础上,今年争取享受更多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方面,全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争取融资额达到12亿元以上。要重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作用,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中期票据”业务;要再接再厉,继续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年内争取5家企业首发上市,募集资金30亿元。能源方面,要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新能源尤其是风电、天然气使用比重,逐步提高新能源在整个能源中的比例。土地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调整工业用地结构,按照项目投资强度、实现税收以及低碳、环保等指标确定供地数量和土地优惠幅度,对重大项目用地实行点对点的支持,积极争取省土地“点供”。同时,鼓励园区、企业建造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向空间要土地。
二是人才支撑。要按照全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突出抓好重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结构调整。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分层次开展“全覆盖”式轮训,年内争取培训10000人以上,其中百强工业企业培训面要达到80%以上。实施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快企业家队伍理念更新和知识结构调整。全面推行企业培训师、管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鸢都学者”建设工程的实施,大力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一流创新团队。加快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引进产业发展短缺、急需人才和自带资金来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就业。今年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55%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32%以上。
三是信息化支撑。按照“数字”规划要求,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应用系统建设,切实抓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进一步增强我市信息竞争力,加快向“智慧”迈进。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充分利用全市统一的“数字”城域网、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等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全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云平台,着力推进跨部门、跨层级、集约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交换中心。进一步完善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完善“智慧”政府在线公共服务系统,加快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建设,深化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和科技防腐系统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升。重点推动教育、文化、医疗、环保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开展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领域“一卡通”建设。
三、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工业更好更快发展强大合力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很多,推进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金融、信息化、物流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和全省经信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加强对事关“十二五”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增强对形势变化的预见性和工作指导的针对性。
二是加强调研,搞好指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和企业意见,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注重总结和推广基层经验,着眼于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解决好制约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形势和产业发展态势,关注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和先行指标的变化情况,关注典型地区、敏感行业、骨干企业的变化情况,加强工业和信息化的统计,完善和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搞好分类指导,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矛盾和困难。
三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工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各个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转变作风、改进服务,把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资源向企业聚集,政企联手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破解影响工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