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实验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实验技术

化学实验技术范文1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在实验开始前,由任课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过程中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点、难点做归纳与总结,形成试题册,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知识问答竞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理论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实验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该实验课程是生物技术、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三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室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实验试剂的配制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进行统一的培训。仪器主要包括自动部分收集器、电泳仪、离心机、超净工作台、紫外分光光度计、记录仪、水浴锅、紫外分析仪等。实验开始前,由实验技术人员制订仪器简明操作手册,并进行示范操作与讲解,学生反复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牢固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后续生物化学实验的开展及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编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新的生物化学技术不断涌现,使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共同编写了《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本书删除了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增加了一些与生物技术、动物医学等专业应用紧密的新实验。同时将本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常用试剂的配制及保存,常用蛋白质等电点、分子量及常用生物化学词汇及缩写写进本书,以方便学生日后的查阅与应用。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一些基础性、验证性的简单实验,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机械操作,实验兴趣不高,为此我院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验的系统性学习,建立了一个既能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又能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小牛血清免疫球蛋白分离、纯化及鉴定”为主题,开展了如下实验项目。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3.1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的实验教学多是教师讲解,学生模拟、验证,被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双向交流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因此,把学生放在一个主动学习的位置上是极为必要的。实验开始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试剂的称量、配制、高压;实验材料的包装、灭菌;实验仪器的调试、校正;预习报告的书写;实验原理及操作重点环节的思考和讨论等。通过主动参与实验,既培养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3.2多媒体技术和虚拟实验的建设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将声、色、动画相结合,使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动静结合、色调鲜明,现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动画、教学视频等,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国内、外实验课相关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吉林大学网络虚拟实验建设项目完成的“双向电泳实验技术”等微实验已应用到实验课教学中,教学效果突出,虚拟仿真实验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3.3举办生物化学实验报告会

生物化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学时多,学分高,理论性及实践性极强。学生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目前生物化学先进的技术热点和研究内容,自选题目,独立完成PPT;邀请生物化学教研室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同时,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总结。通过举办报告会,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鉴于课堂学习时间及资源的局限性,有必要将实验室对外开放,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吉林大学“大学生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好的实验项目和想法得以实施。例如猪脾脏胰蛋白酶的提取及鉴定;蚓激酶的提取、纯化及检测;胰蛋白酶比活力的测定方法比较;梅花鹿鹿茸多肽的提取及应用等实验项目均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并顺利完成了结题鉴定。实验室的开放是实验课计划内学时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和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路。

5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分析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验证实验,而是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深化了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提取、纯化及检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学生的实验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实践过程中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将科研设想得以实现,部分优秀的本科生顺利完成了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撰写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通过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及动物医学专业共约400名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95%的学生满意新的教学模式,5%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想法,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6小结

化学实验技术范文2

1.利用对数函数图像理解pH值及酸度的概念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中关于对pH的概念,可利用数学中的对数函数图像来加深理解。pH的概念如下:化学上常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lgC(H)

以C(H)浓度为横坐标,pH为纵坐标,则得图像1。

从图像中可以得出:随C(H)浓度逐渐减小,pH逐渐增大,则溶液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当C(H)≤1mol•L时,则pH≥0;

当C(H)>1mol•L时,则pH

利用对数函数图像的优点是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象直观得出结论,从而避免了课本中用表格表示pH为什么不适用于C(H)>1mol•L不直观的弊端。

2.建立数轴模型进行量化计算

例1:将NaOH、MgCl、AlCl三种固体的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得到浑浊液,过滤、蒸发,得到沉淀1.16g;若向该浑浊液中加入1.00mol/L盐酸中和,至10.0mL时沉淀量开始增加,至30.0mL时沉淀又开始减少。问原混合物中含NaOH、MgCl、AlCl三种固体各多少克?整个过程所加盐酸的体积是多少?

解析:构造数轴模型:沉淀量作纵轴(g),所加盐酸的体积为横轴(mL)。如图2。

①由题意“向该浑浊液中加入1.00mol/L盐酸中和,至10.0mL时沉淀量开始增加,至30.0mL时沉淀又开始减少”知三种固体的混合物放入水中时,NaOH过量。

a.2NaOH+MgCl=Mg(OH)+2NaCl

b.3NaOH+AlCl=Al(OH)+3NaCl

c.NaOH+Al(OH)=NaAlO+2HO

沉淀1.16g是Mg(OH),则:

n(MgCl)=n[Mg(OH)]=1.16g/(58g•mol)=0.02mol

m(MgCl)=0.02mol×95g•mol=1.90g

②沉淀增加量为盐酸(30.0mL-10.0mL)与偏铝酸钠反应形成的Al(OH)沉淀。

d.NaAlO+HCl+HO=Al(OH)+NaCl

则:n(AlCl)=n(NaAlO)=n(HCl)=0.02L×1.00mol•L)=0.02mol

m(AlCl)=0.02mol×133.5g•mol=2.67g

③求NaOH质量与整个过程所加盐酸的体积。

由于NaOH过量,则发生的反应有:NaOH与MgCl、AlCl及生成Al(OH)的反应:

a.2NaOH+MgCl=Mg(OH)+2NaCl

b.3NaOH+AlCl=Al(OH)+3NaCl

c.NaOH+Al(OH)=NaAlO+2HO

加入盐酸时发生的反应:

e.HCl+NaOH=NaCl+HO

d.HCl+NaAlO+HO=Al(OH)+NaCl

f.3HCl+Al(OH)=AlCl+3HO

由a反应得:n(NaOH)=2n(MgCl)=2×0.02mol=0.04mol;

由b反应得:n(NaOH)=3n(AlCl)=3×0.02mol=0.06mol;

由d反应得:n[Al(OH)]=n(NaAlO)=n(AlCl)=n(HCl)=0.02mol;

由c反应得:n(NaOH)=n[Al(OH)]=0.02mol;

由e反应得:n(NaOH)=n(HCl)=0.01L×1.00mol•L)=0.01mol;

NaOH总量:n(NaOH)+n(NaOH)+n(NaOH)+n(NaOH)

=0.04mol+0.06mol+0.02mol+0.01mol=0.13mol;

m(NaOH)=0.13mol×40g•mol=5.2g.

由f反应得:n(HCl)=3n[Al(OH)]=3×0.02mol=0.06mol.

加入盐酸总量:n(HCl)+n(HCl)+n(HCl)=0.01mol+0.02mol+0.06mol=0.09mol;

加入盐酸总体积:V(HCl)=0.09mol/(1.00mol•L)=0.09L=90mL [2]。

3.利用排列组合法求解分子组成物质种类

排列组合在分析原子、离子等组成物质种类,结构单元等问题时可以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例2:(2003浙江省高中化学竞赛试题18)已知氢元素有H、H、H三种同位素,氧元素也有O、O二种同位素。它们之间形成化合物的种类有()。

A. 30种B.18种 C.21种D.33种

解析:可以形成的化合物有HO和HO两种。

对HO而言:

当其中两个氢原子是同一种原子时HO的种数为C×C=6(种);

当其中两个氢不是同一种原子时HO的种数为C×C=6(种);

所以HO有C×C+C×C=6+6=12种;

对HO而言:

当其中的两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都是同一种原子时HO的种数为C×C=6(种);

当其中两个氢是同一种原子,氧原子不同种原子时HO的种数为C×C=3(种);

当其中两个氢是不同种原子,氧原子是同一种原子时HO的种数为C×C=6(种);

当其中的两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都不是同一种原子时HO的种数为C×C=3(种)。

所以HO有C×C+C×C+C×C+C×C=6+3+6+3=18种;

可以形成的化合物有HO和HO=12+18=30种,故选答案A。

4.利用数列知识求解有机分子通式

通项和极限知识在讨论有机分子通式中常常加以应用。

例3.有一系列有机物按以下顺序排列:CHCH=CHCHO、CHCH=CHCH=CHCHO、CH(CH=CH)CHO……在该系列有机物中,分子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值最接近于()。

A.95.6% B.92.3% C.85.7% D.75%

解析:它们分子式变化体现了等差数列,该系列化合物通式为CHO,该系列化合物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为:

C%=×100%=×100%.

当n∞时,C%有极大值,即:

∑C%=∑×100%

=∑==92.3%.

所以答案为B。

例4:(2003浙江省高中化学竞赛试题29)HNO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制备HNO采用NH催化氧化法,将中间产生的NO在密闭容器中多次循环用水吸收制备的。工业上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产硝酸,生成的气体经过多次氧化、吸收的循环操作使其充分转化为硝酸(假定上述过程中无其它损失)。

①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②设循环操作的次数为n,试写出NOHNO转化率与循环操作的次数n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③计算一定量的二氧化氮气体要经过多少次循环操作,才能使95%的二氧化氮转变为硝酸?

解析:①工业上用水吸收二氧化氮发生的反应有:3NO+HO=2HNO+NO,2NO+O=2NO.

②工业上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的气体经过多次氧化、吸收的循环操作使其充分转化为硝酸。可以看出1molNO经过一次3NO2HNO转化率2/3,同时产生1/3molNO,经过n次循环后生成HNO的物质的量Sn是以首项2/3,公比为1/3的等比数列,所以Sn=2/3+2/3×1/3+2/3×1/3+…+2/3×1/3=1-1/3。NOHNO转化率为(1-1/3)×100%.

③(1-1/3)×100%=95%,因此n=2.6≈3,要经过3次循环操作才能使95%的NO转化为HNO。

5.利用不定方程求解

例5.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A. NOB. NOC. NOD. N

解析:设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n(由于是金属的化合价,故n为1、2或3),所得还原产物中氮元素化合价为x,则根据题意,由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得:2n=5-x。n=1时,x=3;n=2时,x=1;n=3时,x=-1;答案B。

6.利用极端思维求解取值范围

中学化学试题中关于混合物计算,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由于混合物中成份量不知,发生化学反应时哪种物质过量无法确定。这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困难,在解题时把混合物中某一成份量放大到一个极值进行思考和判断,即所谓极端思维求解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在数量或条件上,假设为理想的极端情况,常有极大量和极小量,求解取值范围,再根据具体条件选择确定答案。

例6:今有碱金属元素R及其氧化物RO的混合物10.8克,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生成碱的质量为16克,试通过计算确定R为哪一种碱金属。

解析:学生一般常用混合物10.8克和ROH16克进行列方程解题,由于有三个未知数,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则解此题将很困难。

如果运用数学极值的思维方法思考,假设10.8克全是R,很容易解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若假设10.8克全是RO,列方程很快解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

综上可以确定R相对原子质量的范围为:11

答案:Na。

通过对上述例题分析不难发现,一些较难的混和物计算,只要巧妙地把某一成分扩大到一个极限值进行思考讨论,将使问题大为简化,给解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借助数学技术来解决,就可使问题得到简化,变得形象、直观,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迅速得到正确答案。在解决化学中的计算问题时,如果能渗透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就简化了计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学科渗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艳莉.巧用数学知识解化学中的计算问题.教育革新,2008,1:61-62.

[2]周维清.运用终态分析法巧解化学计算题.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版,2009,4:56-57.

化学实验技术范文3

    现以[实验2-1]铝与盐酸的反应为例说明。(1)准备。取下微型简易量热计上的橡胶活塞,往反应容器中加入约1g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安装好橡胶活塞。(2)实验。用另一支5mL注射器吸取2mL6mol/L盐酸,扎入橡胶活塞并将盐酸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反应马上进行,可以看到细导管中的红水柱迅速上升。由此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并将化学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热能。5.用途和特点。(1)用途。在中学阶段做定量、定性化学反应的实验中,用于测定放热或吸热。(2)特点。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成本低廉,安全方便;操作简捷,现象明显,准确性高,做定性实验更为理想。把通用技术理念用于化学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中,是将技术课程实践与科学课程实验融合于教学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二、微型简易自控式气体发生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化学》(2012年第二次修订版)第138页“学生实验活动”[实验5-8]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检验,第124页“观察活动”[实验5-1],[实验5-2],[实验5-3],[实验5-4]氢气的特性和氢气的燃烧,第73页“观察活动”[实验3-4],这6个实验若按教科书上的设计要求操作,则明显存在以下不足:需要组装多套装置才能完成;制备和性质检验脱节;粉末状的二氧化锰无法回收;制取上述3种气体时不能适时控制化学反应的发生或停止;花费的时间多。针对上述复杂情况,笔者不得不进行实验创新。如何创新呢?经师生共同探讨,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先逐一研究以上问题,在明确问题的共性和特殊性后,设计制作了多个实验能共用的“微型简易自控式气体发生装置”,创造了将通用技术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后取得运用性成果的典型案例。

    1.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2.制作材料及方法。本着节约、环保、易制作、绿色化原则选定所需材料后,在一支60mL塑料针管内增加一个打有多个小孔的活塞,其中在一个小孔中插入约40mm的加溶液导管;取掉安装嘴上的针头,连接一段长约200mm带有开关的塑料导管即可,如图2所示。

化学实验技术范文4

1手持技术简介

手持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理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基础教育中应用手持技术仪器(包括采集器、传感器与图像计算器等)则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手持技术的硬件及软件技术的逐渐成熟,国内许多学者在手持技术的实验开发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较具代表性的专著为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教授编写的《手持技术在理科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编写的《传感技术化学实验探究手册》。

手持技术的组成包括图形计算器、掌上设备、传感器(探头)、数据库等设备以及相关的网络和软件。其核心部件是传感器,已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科技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目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传感器包括: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pH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色度传感器、浊度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以及各种离子(如 K+、Ca2+、NO3-等)浓度传感器等。

2手持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及价值

手持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现代化的实验工具,具有许多传统实验工具无法替代的优点,为化学实验教学及其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2.1便于实验教学空间的开放

手持设备的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体积轻巧,便于携带,能随时随地进行探究活动,并能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及时存储、分析和处理,将其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克服了传统实验课程只能被禁锢于实验室之中的窘境,为化学实验课程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使学生走出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科学探究成为现实,也是对传统实验方法的有力补充。如钱扬义教授的研究组让学生利用手持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探究相同体积不同类型的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甲烷和空气)分别在太阳光和红外灯照射下温度的变化,分析数据,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温室效应”这一科学概念,促进了其原有“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2.2使化学实验过程更清晰,数据及后续处理更准确更简便

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时仪器或电脑可自动收集实验数据,将其进行放大、储存、显示,并忠实地将实验过程用曲线、数据等形式记录下来,更好地诠释了变化的过程,且可使用语言、符号、曲线、数据四种方式表示,既方便直观,又可为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依据。当与计算机相连时便可将实验变化过程同步展示,若利用微型摄像头还可将整个实验过程储存并回放,便于学生后续分析、处理,增加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与传统定量实验仪器相比优势明显。刘晓红等根据渗析原理运用手持实验技术记录胶体渗析实验过程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利用数据和图表说明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半透膜:胶棉膜、鸡蛋壳、硫酸纸、保鲜膜对Fe(OH)3胶体的渗析性能,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与实验,而且提高了学生利用科学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增强生活化学实验的技术含量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将手持技术引入生活化学实验,既可满足学生对高科技实验手段的兴趣和好奇心,又可提高实验的技术含量、量化程度和实验质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帮助学生们理解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如邓育红利用手持p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带领学生对自来水、凉白开、纯净水、矿泉水、碳酸饮料、运动饮料和碱性饮料进行了探究,得到了直观的数据和表格,揭开了各种水神秘的面纱,也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实验终结生活流言。

2.4推进绿色环保实验进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在做实验时常常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将手持技术与微型实验相结合,不仅可以节约试剂、保护环境、降低危险,更可使实验结果明显准确。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传统测定一般采用单分子油膜法,该方法从实验准备到实验操作都比较繁琐、可变因素较多,对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且溶剂苯毒性大,对环境和实验者的身体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蔡礼儒等以铜为电极电解稀硫酸,利用手持技术4min内简单、快速地测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满足了学生实验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减少了测定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因素,降低了实验的毒性和污染。

化学实验技术范文5

0 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展了多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正在进行探索和实践[1-3],在中职学校中还没有广泛开展,本文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就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比较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并推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将推动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1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1.1 替代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板书

在?F在的中职实验教学中,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内容等以粉笔板书形式写在黑板上,写好直到学生做完这项实验后,擦除板书再写下一个实验,做一个实验,写一次板书。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的进行实验板书的书写。同时实验板书内容受黑板大小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实验的板书制作成课件,将所有实验项目一次性做成课件,做实验时,用投影仪播放实验课件,教师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也避免实验交叉时,黑板实验板书的冲突的矛盾。由于课件的灵活性、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班级、学生的程度对课件内容进行修改,使课件更好适应学生,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对课件进行合理设计,可使课件的内容和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他们做实验的兴趣。

正是由于实验课件的优势,实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对实验教学就十分重要。教师不仅要掌握实验课件制作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制作不同的实验课件。在实验课件设计中不仅仅是黑板板书的再现,而是融合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更好体现教师实验教学中的创新。

1.2 利用真实图像,使实验更加贴近实际

现在的化学实验中,要使用大量的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学生从实验教材中初步了解各种实验仪器,但教材中的仪器与实际实验中使用的仪器有一定的差距,使学生在实验中产生错觉。而且教材中的图示有限,学生从中并不能全面了解使用的仪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功能,将实验真正所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制作成图形文件插入课件中,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不仅真实直观,而且所见既所用。在课件中还可灵活、多样地利用图像对仪器进行更深入更详细介绍,甚至是仪器的细节、部件等,如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等。使学生对实验仪器产生更全面和更正确的认识。为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板书和教材无法替代的。

为更好通过课件展示实验仪器的真实图像,需要教师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实物进行图像采集,建立实验仪器资源库,资源库中不仅仅有仪器设备实物图像,同时配套建立与仪器设备相关的各类参数以及使用规则和使用注意事项。资源库不仅为教师提供制作实验课件的素材,而且在实验教学使用中使学生更好认识仪器设备,更好、更全面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

1.3 充分利用视频,完善实验操作

在化学实验中,有大量的基本操作,通过实验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操作。教师一般通过讲解、演示和辅导的方式,教授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实验中,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需要教师反复讲解、重复演示、单独辅导。教师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时间,实验有时还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反复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差错,影响实验效果。如果利用课件,将教师的标准操作做成操作视频,操作视频中包含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将操作视频插入课件,在实验课中播放,供学生模仿、练习。由于课件的重复性、灵活性,在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操作时,可反复播放、适时播放、按学生需要播放,直至学生完全明白各项操作的内容。教师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各项基本操作。多媒体的应用可使化学实验教学产生质的改变。

操作视频同样作为教学资源一部分,对比较简单的操作,教师可以亲自录制或让学生配合录制。较复杂的操作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搜集。将实验视频分类,针对不同实验,建立相应操作视频。教师在选择视频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学生通过操作视频进行模仿学习,因此操作视频必须简单、明确,操作必须正确、规范。

1.4 演示实验全过程,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以往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先讲学生再做实验,然后通过实验结果观察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实验,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没有具体认识,实验的目的性不强,因此实验效果不佳。 如果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全面、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全面、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在认识了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基础上,就会有目的有参照地去进行操作,并且积极与课件中的正确实验结果对比,利用课件的重复性,适时性。学生能够更好、更准确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实验课件完整展示实验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更真实形象揭示实验目的。对比老师的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和操作欲望。同时实验课件对学生操作起到指导作用,学生在课件的引领下进行实验,达到课件所展示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学生经亲自操作验证课件中实验结果,从而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实验兴趣。达到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2 多媒体技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2.1 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实际的实验

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际的化学实验能使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过程,亲自动手操作,这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态度的树立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多媒体课件无法替代的。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不言而喻,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实验,一些感觉认识是学生无法凭空体验的,加上课件的其他不“真实”性,如果只让学生看课件,不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不能对整个化学实验形成正确的知觉印象,势必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知缺陷;一些看似简单的操作,也只有亲手训练才能逐步熟练掌握;任何实验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化学实验中通过对数据的测定、反应条件的控制、现象的观察和经历失败的挫折,可以培养耐心细致、艰苦探索的科学精神。这恰恰是多媒体课件所不具备的。因此,多媒体课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只能是"辅助"地位,不可越俎代庖。两者应有机结合,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精选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和时间,减少使用的盲目性,使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不能偏离化学实验教学的主题

化学实验技术范文6

随着信息网络快速发达,网络资源进入到校园中也是众人所向。那么,将多媒体引入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十分必要。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有效的融入到实验课堂中就成了当下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多媒体具有教学资源多样化、知识形象化、操作方便化的优势。而实验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但是,碍于很多实验反应速度较快,现象不明显等原因。学生很难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变化、物质反应的过程。那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很好的弥补实验教学上的不足,充实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前导入教学

课前导入是一个课堂能否有效教学的前提。一个好的课前导入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做出较好的铺垫作用。那么教师就要在实验课授课之前,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导入为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起到热身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习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新课内容进行导入。为拓展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当前水资源污染严峻性的视频,或者是大自然中水的生态循环。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并重视新课内容。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中实验

化学的本质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其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由于对课堂知识吸收缓慢,且课堂教学时间过长,学生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注意力疲惫,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而很多实验教师操作起来会存在很多盲区,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实验反应的实质,也不能充分的发挥实验教学的本质目的。例如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制取氧气”的试验中,教师在实验操作演示时必然会存在很多盲区,学生看不到实验的整个过程。比如加热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师在用排水法提取氧气时,为了更好的提取纯度高的氧气,必须将导管的空气排出。那么学生很难近距离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FLASH技术制作出动态的模拟动画,将氧气的制取实验整个过程全真模拟出来。再例如“对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教学时,这种微观的现象学生很难观察到实验的本质,只能感受实验的宏观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多媒体的FLASH技术制作,模拟分子相互运动的直观现象。从而让学生更清晰、更详细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感受实验教学的魅力,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后学习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