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科学实验方法

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1

关键字: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31-01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言,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今天,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文科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还具有故事性,因此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学生很可能没过多久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他们对于电视电影中的情节却是记忆得很深刻,而且经久不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过笔者想语言的生动、引人入胜应该是电视电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应该说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是加大了,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实笔者觉得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更高了。

1.给学生评判历史的机会

何谓历史?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作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历史事实显然是无法改变的。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个体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地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评判历史。而不能单纯地用老师的眼光、编者的眼光看历史,把主体学生的"活"的认识过程掐死。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对左宗棠其人所做的事情作了如下罗列: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史实谈谈自己对左宗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左宗棠。他们既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镇压过太平军,就把他的功绩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就把他看成民族英雄而对他加以全盘肯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历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们也相应地懂得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明显地活跃起来。

2.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历史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历史叙述过去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而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再再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的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的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

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和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古迹,寻找先人的气息。这是丰富高中历史教学一个很好的方法。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调查社会发展动态,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说教要生动得多。"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革命老前辈讲述他们的事迹,例如在讲时,对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经历过的人们必定会讲的更精彩也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先进模范人物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

4.历史教学中需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1引导学生从课题和重点难点之处质疑。对高中的历史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浅到深地去质疑,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渗透 科学方法教育 实践研究

0.引言

在新课标改革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也得到适当的改进,同时,逐渐将教学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的目标,从而使得人们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顺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求。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主要指的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传授的物理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有步骤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并逐渐掌握其学习方法与技能,对物理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物理综合运用能力与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1.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1.1坚持适时性原则

当教学内容能够渗透科学方法的时候,才能够将科学方法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来。反对一味地脱离教学内容来空谈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原子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观察到的实物现象,可以推测、假设以及演绎出原子模型的相关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符合科学方法教育的渗透。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在采用科学方法教育中,需要坚持适时性原则,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1]。

1.2坚持适度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科学方法教育进行适当的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不宜过难与过高。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难度与进度。在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时候,需要坚持好适度性原则。

1.3坚持融合性原则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方法以及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需要与物理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控制变量法、正交分解法以及隔离法等,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培养的目的。因此,在物理教学的时候,还需要适当地坚持融合性原则[2]。

1.4坚持隐含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方法教育,需要对其潜移默化的进行,以便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物理方法的熏陶。例如,在电力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需要采用类比法对电势、电势能、电势差在做功与重力场中的高度差、重力势能等进行有效地类比,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接受类比法。因此,在科学方法教育渗透的时候,需要坚持隐含性原则。

2.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措施

2.1在物理概念、规律知识讲解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与规律知识较多,针对这些理论性知识,需要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例如,在概念知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概念内容进行分析,对不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进行比较,从而适当地引出速度的概念,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位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采用比值法对速度进行定义。同时,在讲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概念的时候,可以采用近似法与微元法来讲解。另外,在讲解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采用实验法、分析与归纳法或者推理法等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概念性的内容,并及时掌握[3]。

2.2在物理理论建立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知识占有重要的比例。例如,分子动理论、机械波理论、电磁理论等,其主要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科学假设在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例如,在玻尔理论中,就充分运用了科学假设方法,并根据科学方法教育步骤对其进行讲解。通过玻尔当时已有的实验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法使用经典的电磁学理论来解释原子结构稳定与原子光谱不连接等方面的事实,从而对经典的电磁理论进行放弃,适当地将普朗克量子说、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以及爱因斯坦的思想相互结合起来,并将光量子理论融合在原子结构理论中,通过适当的推理、假设与演绎,可以将假设形象化,介绍玻尔理论的由来与背景,并将玻尔理论运用在氢原子光谱知识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

2.3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比例较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时,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其加以应用。在实验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对次要的因素进行排除,分析重点因素,并通过分析、运算、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物理结论,从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掌握科学方法的运用技能。

3.总结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材料以及学生学习特点等来适当地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与理解物理知识,培养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教育,还需要坚持相关的原则,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教育的渗透,并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王逢彬.对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1(12):893-894.

[2]金少慈.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和研究[J].科技信息,2013,22(17):125-126.

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中有效课堂;历史;教学;探究

一、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一个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基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在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加强历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历史教育形式下,我国历史教育更多偏重于传统教育,也“听书式”的教育,很难让学生有深刻具体的记忆,缺少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自我探索自己提出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全面的认知能力,很难结合当时的实情去看待历史。因此需立足于当前的教育形势,探究有效的方法,去有效的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如何去理解一个历史事件,需要从哪方面去理解历史。

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的教育方式都是课堂授课,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听课。即使如此,学生也很难在听教的时候去深入的理解。这也就是当前历史教育课堂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的是给予学生全面形象的传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历史课堂教育的关键,不应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是学生渴望去获取知识,去主动的学习,课堂教育所需要做的是引导,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历史长河有无数的事情发生,仅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去培养学生好学的习惯。自己去了解、探索历史。

在传统历史教育中,老师都是在讲堂上“听书式”的授课。首先要拉近老师与学生之g的距离,不应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惧感,从而打消了学生勤学好问的念头,阻挡了学生自己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深入探究的道路。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究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爆发、结束,一起去探究发生的原因,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所谓的“一起学习”不是传统的“答疑式”的教育,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事件导火索,一起发现疑问,一起探索答案,应该转变为一种“探索式”的教育,不去约束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找到答案,给学生成就感、自信感,教师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日后再历史学习路上的方法。

三、课堂的监督与管理

历史教师要有控制课堂节奏的能力,把握住重点,带动学生思考。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广泛,涵盖了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没有太过深入具体的研究。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浪费课堂时间,借助于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历史课堂可以开设辩论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有深刻认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换学生之间的思想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对历史的探究,学生之间的辩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历史课后作业巩固也是重要的,学生学习后挺高掌握率的做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练习,将不熟悉的知识变得熟悉。尤其是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经历的时间,事件发生时的大背景,历史人物。但课后作业应当精简,方便学生把握重点,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减少学生压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多得到的是满足感而不是强迫感。

四、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让历史教育方面多多受益,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多媒体教学让原本抽象生硬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的清晰、更生动、更具体、更易接受、更易懂,让其栩栩如生的重现出来,极大地缩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时间,也帮助学生去深刻的记忆历史知识。充分的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只在于教师的课件,而且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视频、图片、录音让历史授课更多样化,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

多媒体历史教学是要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了解史事,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来辅助历史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制作大批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促使历史教学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迈进,为提高学生探索能力,使国家历史深入人心,增加民族认同感,使国家人民团结一致。

总结

本文对高中历史有效课堂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是为了学生更高效的更简单的更轻松的去了解历史知识,意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的驱使下去主动获取知识。本质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习惯,做一个历史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日后的可能存在的外来威胁时团结一致,不妥协。只有在不断地发展中,国家才能在这外强林立的现代世界立足,发展就是硬道理,吸取自身血淋淋的屈辱史的教训。课堂的改革更多的需要是教师的位置调整,学生的更多参与,以及各种辅助教育手段的辅助。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赵妍,荣松针,徐娟.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4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我们知道,中学教育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数学的教育。学生在通过数学学习之后,能够掌握和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思考逻辑方法,然后学会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表述他们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线路,这些都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比方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创新改变能力。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和思索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我们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基本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素养,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需要。由此看来,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有了多重性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还要组织学生们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深刻体验数学学科的乐趣,增强空间想象力,推理论证的能力和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而提高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最终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信心,逐渐认识到数学的科学,应用及文化的价值。

二、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给学生提供问题模型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观察、类比、实验,最后得出必要的感性结果。要指出的是,老师设置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创意,生动有趣,又要针对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在重难点处设疑,明确目的,注意趣味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共存。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使学生完成由未知到发展再到已知的转化,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通过教学实验,引发认知冲突

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制造实验,引发“冲突”。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在逐渐积累,观念上的平衡也在不断地遭到破坏,认知在重组和兼并,所以教师要善于设定情境,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和实验,展现数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学生自主操作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利用实验,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进行试验操作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知识变化的规律,理解知识的发展脉络。由于学生的思考是源于疑惑,所以一定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四、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

高中数学课程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各学科,各知识之间存在内容间的联系,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有数学的不同分支的联系。

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联想,迁移和应用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感受到数学的系统性,理解数学的本质。举个例子,数学里的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数列与函数之间,向量与几何、代数、三角恒等变形之间,都存在必然的或多或少的联系。

就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来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用意识,引入实例来丰富数学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学建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介绍数学在社会中的广泛适用性,鼓励支持学生关注数学应用的实例,达到拓展视野的目的。

五、暴露教师和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怎样来暴露教师的数学思维呢?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们展示的都是一连串正确的思维过程,但是数学的实质发展是一个不断猜想,不断反驳的过程。因此,一味地展示给学生通顺的思维过程,在新课程的视野下是不太可取的。要特别注意突出暴露自己的思维冲突,怎样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学生能由此学到数学品质和精神,把老师实际的思考过程呈现给学生看,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刚开始面对问题的时候,充满着疑惑和不解,老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逐渐把学生引向一个冲突情境,与现行教材直截了当给出结论的方法逆向行之,老师把好这一关,让学生感知到不仅要以得到答案为目标,还要注重思维过程的重要性,要“欣赏”沿途的风景。学生的主动探究,得来的知识会更难忘,更深刻,更富有效率性,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六、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

从以往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过于注重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能力水平。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意识到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视程度,在提高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态度、情感等,再加上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应积极能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再结合学生之间的自评、互评。

首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新课改下,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数学认知水平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另外,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是否能够有效的与同伴交流,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探究都是评价的重点。通过综合了解和评价,要鼓励他们愿意思考,善于思考,并不断的改进思考,尤其是要重视考察学生是否能从实际情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促进对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的涵义很广,要依据评价的内容和目的进行有选择的挑选。一般包括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以及方式多元化。其中,主体的多元化就是结合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重因素;内容的多元化则涵盖基本知识、技能水平,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等;方式的多元化,有口头与书面,课内与课外,定性与定量的评价等。定量的评价,可以采取百分制方式,对不同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比,得出总分数,然后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与此同时,要避免依据分数排名的现象。而定性评价呢,可以采用教师家长评语的方式,尽可能多地使用激励性的话语,但也要注意客观全面的描述学生的状况,不能太主观而为之,不然就失去了实施的意义。

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被重重难题围绕,新《课标》理念很好。在落实的时候,不同地方遭遇到各式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数学教师的观念未能及时得以更新,他们能否接受是需要一个时间,有一个过渡期,针对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有关部门可以定期为老师们提供培训,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接受新观念,从而达到以上带下,层层影响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大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必须做出改变。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水平,才能从根本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顺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 有效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中,历史教科书属于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处于教学的基础性地位。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历史教材的变革。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新的时代气息与价值观念。教学时,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问题,亲自主动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主动创新能力以及相互竞争的意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一、高中历史课堂的传统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传统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对培养学生历史情感这一方面内容完全性的忽略掉,往往把教学重点置于历史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上,而此举则会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落后的历史教学理念,且教学课堂欠缺创新精神。在现代化教育体制下,大部分高中教师仍然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以往陈旧的观念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此外还缺少了应有的创新精神,使得学生无法全部吸收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是盲目的将刻板的知识、结论传授学生,不顾应有的教学理念,不断追求学生的高分成绩,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学心理。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目光短浅且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2]。历史这一门学科,涵盖了许多丰富的知识,如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目光短浅,无法达到有关要求的教学水准,因此无法从旁协助学生去领悟历史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就无法感受历史这一门学科的文化底蕴,导致课堂整体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陈旧以及学习氛围沉闷。因为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所以无法使学生积极学习,以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气氛格外沉闷。教师忽略学生的意愿,一味地传授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状态,长期如此下去,将会对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教育中,要对高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那么历史教师应承担对应的教学义务与责任。通过教学进行思考和总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从根本上对历史产生兴趣,以促进历史课堂现代化教学的实现。

(一)改变历史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变革精神

历史不但是一门学科,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历史教学,应建立正确的现代化历史观念,自觉对创新精神和变革精神进行培养,采用全新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性改革措施,将历史教师相应知识和视野不断地实行扩充,同时还要将自身的历史修养和文化修养进行提高。历史课堂对外开放,不再拘泥于过去保守的教学观念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历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促进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目的。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多样性教学

整合性研究分析各学科教学方式。历史是一门覆盖面较为广泛的学科,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方法与有效措施都可以实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其他各门学科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再将其相关知识逐渐融入历史教学里。

实行分组模式,研究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研究一些问题,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分组,而后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交流,研讨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改变原本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求正确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课堂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与网络这两种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历史课堂获得了有利的教学条件。在讲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历史,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果。

三、实施有效性课堂检测,检验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无实行检测工作的意识,缺少检测教学成果的行动力,即使进行了检测也只是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实施有效地课堂检测,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吸收知识的具体情况,教师能够进一步补充和深化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调查分析显示,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测,对于学生较常出现的错误,应利用幻灯片制作历史检测的选择题或是填空题,让学生进行练习。除此之外还要检测学生的课后作业,出现错的地方要进行批注,促使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加深记忆。

四、结束语

在现代化教育中,教师应适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将传统型教学方法摒弃在外,同时还要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主体,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6

论文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物理实验提供了一片沃土。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及资料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对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界定、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当关注探究思想的介入,改变将实验的功能仅归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动作技能的观点。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物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②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③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④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⑤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科学探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探究己经成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同时还被作为重要的教学建议之一。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程实施的初期,对新课标下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课改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1.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定义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为了探求物理知识,学会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等而进行的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它是物理领域中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分别是“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实验探究现己成为理科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日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

2.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

2.1主体性原则。整个探究性实验学习活动始终要围绕学生自己发现—选择—探究—解决问题这个研究活动过程来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点拨的指导、领路作用。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要保证探究活动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各尽所长,充分发挥。

2.2目标的原则。做每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具体到探究的每一步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当然具体到每个探究性实验,其目标可能有所侧重。只有明确了要达到的目标,探究就有正确的方向,学生就能在探究过程中经受住困难或挫折的考验,从而对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得更深刻。

2.3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原理科学、装置合理、操作程序和方法正确,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全过程都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方法、步骤等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得出的实验结论就可能是正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宗旨。

2.4趣味性原则。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验设计要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兴趣。

2.5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要用尽可能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器材,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日的。用简单易行的、合理的实验设计,冲淡学生怕实验准备工作麻烦的情绪;用新材料、新工具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实验设计简约,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干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探究目的上。简单就是美,恰当的实验设计既突出实验重点,又没有冗长的实验步骤。

2.6互动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信息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

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内容是实施物理实验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物理实验中蕴藏着极为活跃的因素,随时会出现许多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与活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训练思维有很大的好处。在实际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3.1目标的全面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在目标上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包括一些具体的实验技能。而探究实验教学应具有更加全面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而且应该包括态度、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

3.2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的引导应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否则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但也不能差异过大,否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对学习失去兴趣。

3.3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也可以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物理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4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可以分成几类。

第一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探究……”等字样的实验,是一类基本的探究性实验,是课程标准规定了的。这样的实验的例子有以下一些: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第二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知道……”“通过实验认识……”“通过实验了解……”“通过实验理解……”“经历……实验过程,了解……”等字样的实验。这样的例子有: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这样的一类实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它们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有些课程标准上要求“通过实验演示……”等字样的实验,这类实验,也可根据情况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比如: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以粒子散射实验。

还有些实验是不适合被设计成探究性实验的,主要是仪器使用、操作训练等类型的实验。比如: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4.展望

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科学探究作为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当关注探究思想的介入,改变将实验的功能仅归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动作技能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升展是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如何安排实验探究的内容、时间,如何对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如何开发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资源比如实验室资源、教师人力资源,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诺.巩固成果、开拓进取,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工作——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1日.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4]张永娟.浅谈中学物理三种水平的探究性实验.现代物理知识,2004年,第4期.

[5]吴建军.论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6月.

[6]吴建军.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4月.

[7]林秀仪.小议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中学物理教学,华南师范大学.

[8]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