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礼仪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礼仪小知识范文1
领导管理体制
我国公立高职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集体主义思想下的“民主集中制”群体领导方式。党委书记和校长由基层党委组织委任,副校长和中层领导由学校内部推荐,上级部门考察之后委任,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党政联席会议。党委委员主要由党委书记、校长(兼书记或副书记)、副书记、副校长和部分中层干部组成,成员人数根据学校大小为9~13人。党政联席会议主要决定学校的重大发展问题,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硬件建设、师资配备、学生规模等。我国私立高职院校效仿西方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董事会聘请知名学者或教育家担任校长。校长与副校长没有行政级别,但是在内部领导方面领导权实际比公立学校更大。
美国社区学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自由主义思想下民主制度的领导方式,强调领导者各司其职的公共权力行使力。董事会多由选举产生,也有委任产生的。董事会是学院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和权力机构。董事会有严格的章程,规定董事会的权力和职责范围。职责一般包括:确定学校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制订学校的长期发展计划;任命校长,协助校长开展工作,并对校长的工作进行评价;争取足够的资源,保障学校的正常运作;审批、检查教育计划和对社区服务的计划;沟通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评价董事会成员的工作等。
综合来看,两国高职院校的领导管理体制都和本国的政治体制相一致,又呈现出文化上的特殊性。另外,两国领导管理体制的哲学基础也不甚相同,我国是哲学指导下,富有集体主义色彩的领导管理体制;而美国则是实用主义哲学下,自由开放色彩相当浓郁的领导管理体制。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在21世纪发展迅速,在民主化进程和开放性方面有很大进步,但是和美国社区学院的多样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相比,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主管部门管理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其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各类资源进行改革,并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效。当然服从式管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高职院校办学自不足,学校对政府过分依赖而发展动力不足等。
美国各州的教育政策不同,但总体来说,一般由州教育委员会或州教育委员会中的董事会对州内的社区学院进行领导。主要有联合管理式、协调管理式、服从管理式三种方式。
从主管部门的领导方式来看,我国的管理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服从式管理模式。美国则呈现三种管理模式,而且不同州的管理模式差异很大。多样化的主管部门领导管理模式,使美国的社区学院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
校内领导能力主体
我国高职院校校内领导能力主体有党政领导班子、中层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和董事会(私立)。党政领导班子决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规模、内部院系设置等宏观问题,管理学校的一切事务。在现实的学校领导能力主体中,党委书记和校长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征和办学奠基性措施,往往决定着学校的发展。
美国社区学院的校内领导能力主要由董事会及各委员会、校级领导和各二级管理部分领导组成。美国的校内领导能力体现为分工合作和互相监督,存在一定的权力等级,但是这种权力等级对象较为微弱,是以一种专业化、敬业精神和使命感等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校董事会由来自地区各行业代表和社区有声望的人组成,代表纳税人对学校进行发展规划和监管。校级领导代表专业化教育人士,对学校的运营管理和发展负责任。
两国的领导主体都有一定的权力等级性,中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等级更为明确一些,呈现出一定“官本位”色彩;而美国的领导主体则体现出民主的“服务”和“专业化”色彩。
领导者职能
我国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主要有五项职能:政治职能、教育职能、发展职能、行政职能、外联职能。
美国社区学院领导者的主要职能有如下六个方面:制定组织战略、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与周边沟通、倡导社区学院理念、促进职业化管理。
两国领导者所要肩负的职能相似度很高,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院校的发展计划和目标,都要与政府、企业、家长和社会人士建立联系,获得更多外部的支持力量。但是,领导者的职能内容和关注点不同。中国高职领导者实现职能的限制条件非常多,主要是行政指令性任务相当繁重,在与企业和社会进行校企合作方面,法律和政策还不是很健全。美国社区学院领导者的职责主要是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不过随着美国经济不景气,政府拨款的减少,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提高办学质量,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日渐成为其首要职责。
对策建议
从上述比较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和美国社区学院发展阶段不同。我国高职院校仍处在初创阶段,而美国社区学院已经相当成熟,领导者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政治制度差异和民众基础差异而引起的管理模式和途径上的差异。当然,两者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领导能力都属于集体领导,高职院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相似。笔者对我国高职院校领导力建设有如下建议:
一是在领导管理体制方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校长的遴选方式上进行改革,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差额竞选校长。在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党政领导班子进行绩效考核。
二是在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方面,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初期阶段,服从式管理是较为高效的模式。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模式对院校自身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发展不利,因此,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创新,采用联合管理和协调管理模式。主管部门的管理更多体现在完善高职教育的法规政策,以规范性的理念引导和管理高职院校发展。在评价方面也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甚至可以引进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评价高职院校的领导成效。
三是在领导主体方面,在党政领导班子、中层领导者和董事会的人员选拔上也要进一步体现公共管理理念。更强调领导者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服务能力。
社交礼仪小知识范文2
在管理活动中,“人”是一个核心因素。对于学校,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依靠教师办好学校。在学校外部关系基本理顺,学校内部对人、财、物等管理的框架基本形成之后,对教师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有“弹性”。因此,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制度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实际意义。
第一,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制度,能够使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师管理制度的现状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达到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第二,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教师弹性管理使学校内部各部门能自我调整、自我管理以加强整体配合,也使学校作为整体能主动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从而使各项工作能按规范进行,提高管理的效能。
第三,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制度,能为教师创设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培养创新型学生提供前提条件,能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尊重教师劳动的原则。对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弹性管理,必须研究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具有教师劳动的普遍特点,即教师劳动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培养人的艰辛劳动,它具有复杂性,紧张性,创造性,有示范性,时空无限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等特点。同时又有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师既要具有浓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加之高职院校教师的劳动基本上是以个体形态表现出来的,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给高职院校教师一些自,要留有弹性。
以人为本的原则。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必须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始终。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专升格而来,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不能仅仅把管理看作一个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要和职业特征、人文精神密切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在学校管理的诸多构成因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位的;而在教师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能否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发挥,是一所学校能否得以长效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是以鲜活的个体特征作为存在形态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人格,有丰富的情感需要,有敏感的价值观感,这些都是教师群体的显著特性。教师管理需要正视教师群体的这些特性,从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出发,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真正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高度重视教师的价值、作用、行为、需求等等,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关注教师的情绪生活和道德养成,为教师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让每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最大化、最优化;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刚柔结合的原则。加强教师管理工作,不能依靠纯粹的强制管理和单纯柔性管理,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结合形式上,外在地发挥学校的管理功能,规范教师管理机制;内在形式上要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刚柔管理各有所长,刚性管理强调的是管理中的“硬”因素,如制度、纪律、规范等,突出的是“管”的作用,即强制性、严厉性、规范性。重视的是管理的科学性,崇尚的是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柔性管理则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如人的动机、需求、情感、心理等,突出“理”的作用,重视的是管理的艺术性,崇尚的是非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在教师管理中,既不能只重视刚性管理,也不能只重视柔性管理,应该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原则。教师是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完成的根本保证。学校和学校管理者在学校教师管理中,要牢固树人本思想,始终通过目标导向作用引导教师的工作举动和热情,激发教师创造工作的动机。具体来说,要努力作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确立科学办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学校工作目标应该同时反应学校教师集体的主要需求。所以,制定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未来发展需要,而且要考虑教师未来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对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产生心理上认同和支持,进而形成为实现共同目标的群体力量。二是不断创造工作动力。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不是学校工作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而是如何使教师愿意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奉献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不断地将一些具体目标付诸实际,以便教师相信学校的办学目标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建立在现实分析基础之上的切实可行的深刻思考。教师在通过不间断的目标实现中,持久保持自觉,主动,创造性工作的不竭动力。三是努力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价值。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传授知识和教书育人之才;还要有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之能;更要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渊博的知识结构,精湛独特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风范等。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成长、进步、成名实现自身的价值铺好路,牵好线,搭好桥。这样,教师和学校才能共同成长,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实现,这也正是教师弹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对高职院校教师实施弹性管理制度,是在克服现行教师管理制度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渗透着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它从根本上满足了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它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制度的建构,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交礼仪小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范滢(1968-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江苏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课题“服装设计与工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BZD0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7-02
江苏理工学院服装系在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期间开发完成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核心课程教材、专业教学法、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成果。项目的开发首先从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剖析当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着手,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与会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成因,探索对策,为制定我国规范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结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点,分别选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并设计调查问卷,从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信息涵盖学校、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共计60道题。课题组首先在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服装学校开展预调研,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问卷,再次向辽宁、福建、河南、湖南、山西等地48所含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发放问卷,考虑到样本分布的代表性,采用各点抽取的方式,按照地理分布对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86%。问卷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组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两年中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问卷、访谈立体结合的方式,真实调查各地区服装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态势,先后走访学校30余所,与各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座谈,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材料。同时,在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担5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和2期省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向200多名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利用大型会议专家集中的特点及时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在近距离的交流沟通中开阔视野,为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据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0岁以下教师占28.3%,30~50岁教师占88.4%,50岁以上教师占11.6%。被调查的教师中学士占61.4%,硕士或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9.7%,“双师型”教师占43.2%,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占51.3%,获得服装技师证的占23.4%。以上数据说明,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大多为本科或专科学历层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因此,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技能层次仍有待提高。
(二)专业实践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有72.3%的教师已分别掌握服装设计、面料识别、立体裁剪、服装CAD制版、裁剪缝制、整烫与后整理等技能;59.7%的教师能熟练和较熟练地完成示范操作,分析纠正因不恰当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50.3%的教师具备对常规缝纫设备的使用及初步维修能力;44.6%的教师能让理论知识纳入职业流程中进行解析,在实践教学中阐明理论的内涵,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仅有17.5%的教师能在书本与设备仪器间自如转换,把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交融碰撞,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经验的积累达到同步。这说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未能满足现代服装教育的需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学设计情况
调查发现,81%的教师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差,逻辑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59.7%的教师能根据学习动机的发展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安排教学程序;33.6%的教师能以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37.8%的教师凭直觉和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在思想、理论、方法、实践上仍有待提高。
(四)专业教学法运用情况
我们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发现,49.7%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单向强制性输入式教学,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双向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33.6%的教师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提出富有问题性和开放度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基础,通过学生活动生成有助于思维发展、能力增进的有益体验。但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调查发现,79.4%的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活动步骤的控制、学生的价值判断、学习环境的创设及活动生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连贯和充分的体现,实践中活动的质量不高,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有效实践。因此,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行动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70%以上的人能够利用网络视频查阅资料,通过浏览专业教材、学术专著、期刊等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化资源,其中仅有12.3%的教师浏览国际时尚网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43.4%的教师能运用PowerPoint, 3D-Max,Flash等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知识;35.6%的教师能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但总体看来,精品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能力不强,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力不高。因此,职教教师应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六)专业管理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43.4%的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兼任班主任;38.3%的教师与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联系,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咨询和培训服务;56.8%的教师能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47.3%的教师能与他人分享教学资源,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团队请教。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在专业管理与交流合作方面的能力尚需提高。
(七)专业研究能力
目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已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常规工作,被调查的教师中,34.7%的教师能自觉地进行科研活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编写教材,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15.6%的教师能参与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7.8%的教师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少有或没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八)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78.6%的教师希望通过企业实践得到专业技能训练,60.4%的教师希望得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职教方法方面的培训,67.9%的教师希望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科研方面接受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较弱,对教学反思能力认识不足。调查数据还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较强,80%的教师想成为优秀教师,71.2%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很感兴趣,79.7%的教师有专业发展规划,这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第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现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优化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建立模拟实验室、教学企业等。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制定激励政策,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找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创造效益,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第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课程安排,而采用模块化课程体制,从工作结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立足服装教师的职业活动和所履行的教育教学职责,采取微格教学、课例研究、角色扮演、服装工作室、教师博客等方式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突出教师“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要求,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
第三,建议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构架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轴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编写能体现职教特色的实用教材,并且种类形式多样,既要有文字教材,也要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
第四,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克服困难,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以便他们能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切实提高未来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拓展教育学科知识,把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他们克服性格弱点,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激励学生尝试创业。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徐国庆.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社交礼仪小知识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销售心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越来越艰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生动形象地讲授抽象内容的课程,成了每一位中职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销售心理学》是中职学校营销、房地产、外语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生因多方面原因,对本课程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厌学该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销售心理学》课程的兴趣,笔者以《销售心理学》课程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课为例,通过引入漫画、多媒体等形式,试图从中探讨出如何才能上好《销售心理学》这门课。
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课教学回顾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上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正在购物,你最担心买到什么?”此话一出,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热烈讨论,大家热情高涨,完全被引入到课堂中来。之后,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带着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有的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有的以现场演练的形式进行总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交流展示,评价质疑
学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阐述他们的结论,其他小组可评价或提出疑问。有的说买电器担心质量不好危急生命;有的说买文具担心中假影响学习;有的说买食品最担心过期有害健康等等。在收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之后进行汇总,然后进行评价:“大家所总结的都很正确,确确实实在我们购物时最担心的就是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因为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也让我们面临危险的可能,之所以这样患得患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理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害怕再次上当。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每一个人在消费时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今天这节课,正是解读消费者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老师都应给予表扬与肯定,因为那是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他们将来作为销售经营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销售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每一位销售人员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顾客产生的心理波动,并且要做到察言观色,能迅速掌握顾客的心理特征并及时给与回应。课堂内,学生在一起讨论,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考察性,因为他们也常会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购物,心里也持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作为教师,要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对销售职业产生信心与兴趣,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心理基础。
(三)切入正题,精心讲解
评价同学们的讨论之后,自然而然便进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内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销售心理学〉〉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课旨在提醒销售人员在平时的销售业务中应该注意消费者对于之前曾上当受骗的产品产生的厌恶心理。
在为学生讲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课时,笔者采用当前在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内容为“一个人看见一条绳子之后的反应,一个人在看见蛇后再看见绳子的反应”的漫画勾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学生在诙谐幽默的漫画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在脑海中不禁会问自己是否存在过这样的问题等等。笔者还通过视频、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理解销售商品时消费者出现的各种反应,将抽象的销售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例举销售成功人才的成才之路,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比如与学生一起探讨伪劣商品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等。
(四)结束设问,回味无穷
本节课结束时,笔者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思考问题――在消费时你怎样才能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并进行自我总结,以达到在学生心中巩固本节课内容的目的,并让他们产生共鸣,并在今后的销售业务中能够时刻注意这方面心理现象的疏导。
二、有关教学方法探讨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的中职生的文化底子相对较薄,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差。每一位老师都有义务帮助学生学好知识,帮助学生成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课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能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会更加深透,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抛砖引玉,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能够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讲究的就是艺术。本节课,笔者用一个问题导入课堂教学,正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仅仅是教学方法中的凤毛菱角。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在课前“抛砖引玉”,将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对《销售心理学》的兴趣。
(二)借助漫画,启发思考
《销售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课程,对于文化底子比较薄的中职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因此,要学好本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根据多年的观察和了解,笔者发现当前的中职生对漫画特别感兴趣,因为漫画不仅幽默搞笑,也富含了一定的内涵,能够让学生产生深思,令人回味。比如在乡村中进行法律宣传时,漫画式法律手册能够更容易让人接受,并且能成为宣传中的“抢手货”,这正是因为漫画能用最简单的形式阐述一个道理,让人在诙谐幽默中接受知识。既然学生对漫画有着如此高的兴趣,教学时为何不投其所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诙谐幽默的漫画形式展现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以漫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对《销售心理学》的兴趣,正是顺应了当前新课标的总体要求,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心理学内容生动的展现出来,寓理与画,用一幅漫画解释一个道理,让学生学习到一个销售观点,感悟出一个销售道理。事实上,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以漫画激趣”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课余时间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将自己对销售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看法用漫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评比,这也不失为一种陶冶学生情操的一种方式方法。教师还可以组织漫画角、以漫画说理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借助现实,引发共鸣
销售的成功取决于客户的好感
我们该如何去做呢?怎样才能满足对方的同时,还能得到我们想要的?
现在,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今天有同一公司,销售同样的产品,都有着同样的品质、同样的价格、同样的售后服务,有销售员A与销售员B同时在卖,大多客户会喜欢跟A买,却不愿意跟B买,为什么?什么东西决定的?是他们的关系。而决定关系的是什么?则是他们的感觉。只有一个原因,客户会告诉你:我对A“感觉”比较好!除此之外,可能客户还会说出其它许许多多的理由,但我们发现,其实人在很多时候,都是先有感觉之后,才再用理性去解释的,是感觉决定了我做与不做某一件事情,做了之后你问我为什么,我才会理性地告诉你一大堆答案。我们再体会一下做一件事情的全部经过,大家做个试验如何?你会看到,其实在决定做的那一刻,我内心并没有那么多的理由,然而我做了,只因为我感觉到我应该做,凭直觉,凭反应,理由却总是做了之后才总结出来的。事实上,如果我没有感觉,我是不会去做的,很多事情在决定要做的那一刻,并不凭我们的大脑,而是凭我们的感觉。有的人不同意,说自己买东西时总是很理性的,有足够的理由才会买。好了,现在让我们看看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包括衣服、皮鞋、手表、首饰、眼镜、手机、皮包等等,好,我们仔细再想一想,当我们去买这些东西时,是什么理由最终决定你去买的?大家说说看。是“喜欢”,那是什么让你喜欢?是“感觉”,那是什么让你有感觉?是漂亮、时尚、款式好、质量好、价格便宜?那为什么买衣服时,有一大堆可以被你挑,你却只选这一件,而不要另一件?为什么有一大堆品牌,你却只选这个品牌,而不是其它品牌?“那个销售员好讨厌,这个销售员多好,所以我不到那里买,而只在这里买”,东西好坏与销售员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旅游时特别喜欢买东西,有的时候明明价格比自己老家还贵,但我们却还要买,买到之后一看:“就是老家所制造”!有没有这种情况?
好,刚才我们说的那些买东西的理由,是我们买东西80-90%的理由吧?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些理由当中,有哪一些是纯理性的?于是我们发现,今天一个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往往是感性多过于理性。如果只是需要,为什么架子上有那么多件衣服,偏偏要选这一件?到最后,还是感性多过于理性。
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当我们销售时,客户对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重要。如果客户对我感觉很好,事实上,我就很容易把我的东西介绍给他,他也很容易接受我的东西。
(三)巧用媒介,辅助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借助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最大的教学特色就是时间少、任务重,即在最短时间内将学生打造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是四十分钟的上课时间,在没有多媒体时教师要不断地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这大大的缩短了教师讲解的时间,而在教师板书的这一段时间内,学生也不能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知识,使四十分钟的课堂仅有三十分钟或者更少。在多媒体进入课堂之后,教师免于板书的繁琐,直接将教学内容展示在电子屏幕上,节省的时间便可以用作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多媒体能够使教学信息量增加,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学习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多媒体中的信息一般都能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甚至其中的一些影视讯息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销售心理学》课程本来就没有多少趣味性可言,学生学起来深感乏味,若是不能借助其他媒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中就会成为教师的滔滔不绝,学生的不知所云。然而,多媒体的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学生可以下载课件,这是多媒体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辅导功能,多媒体运用于《销售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不再感觉知识的抽象,甚至能够通过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让教师免于课堂中的各种繁琐之事,使教学更加流畅,师生互动更加频繁,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它独特的辅导功能还为学生的课后复习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综上所述,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课的教学中,以漫画启发思考、以现实引发共鸣,并以多媒体展示抽象概念、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在课后给予疑问的教学方法,发现本节课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掌握到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在今后实践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孙科炎.销售心理学[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2月
[2]香巧婵.抛砖引玉,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9期
[3]侯明利.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探讨[J].信息技术.2011年8月
社交礼仪小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干部 队伍建设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关于学习者如何学习的理论,其理论内容很丰富,但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特别强调学生在工作一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不仅在教学上要摆脱行为主义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应该在学生管理中,自觉地以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头脑中的“意义建构”为目标,培养社会需要和能够适应发展要求的高职人才。
一、当前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上,疏于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
1.重使用轻培养。学生干部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在学校的各项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学校都重视学生干部的使用,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不够。主要表现为:学生干部选拔以后,缺乏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导致一些学生干部理论基础薄弱,不懂得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仅凭感觉或经验来开展工作。
2.重选拔轻管理。在高校选拔学生干部时,宣传、报名、面试、审查、试用等各个环节做得非常扎实认真,但在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建设、实施上却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力,缺乏具体易行的学生干部工作条例和奖惩措施,无法量化学生干部的工作成绩。
3.重工作轻研究。学校在学生干部任务的布置和分配方面非常重视,但不少学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够,缺乏服务意识,思想观念上仍然仅仅将学生视做管理教育的对象,将学生干部视做管理学生的工具和手段,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
(二)学生干部个体层面上,面临着自身因素的挑战
1.学生干部的参与动机多元化。为什么要担任学生干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呈现多元化的动机。绝大多数担任学生干部者的动机是端正的,但有的学生干部功利思想严重,只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讲实际,更讲实惠,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2.缺乏学习意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当。一些学生干部过分热衷于社会活动,把工作能力锻炼放于超越学习的位置,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社会工作上,经常上课时间考虑学生工作或逃课做学生活动,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导致一些干部出现工作积极性高、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但学习成绩严重滑坡。
3.缺乏奉献精神,服务学生的观念不牢固。主观上有为学生服务的想法,但客观上围绕上级精神和自己主观想法转得多,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活动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更少。
二、建构主义对当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启发
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强调“协作学习”、 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意义建构,在学生干部建设中引入建构主义理念将产生积极深远的意义。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任何有效的教育形式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过程来实现。从建构主义理论上讲就是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和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省、自强、自我塑造,发挥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动性,将学生工作由“外部压力型”向“内部起动型”转变,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增强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变自发为自觉,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工作效果。
2.进行组织再造,构建学习型学生组织
高校学生组织不仅仅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实践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教会同学如何为人、如何为学。这其中学生干部也不是简单的组织活动、服务同学,而是在组织和参与过程中,对自己的潜能予以挖掘、能力进行培养。因此,为了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成长目标,要将学生组织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即在这个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够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和素质培养,通过共同学习,最终使个人与组织一起进步。建立学习型学生组织,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建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模式,把参与学生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要把工作实践心得与收获保留在组织中,与组织成员分享,创造出学习与工作和谐发展的氛围。
3.进行意义构建,提高学生工作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学生干部的任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优秀”的学生不愿意担任学生干部,而热心为大家服务、积极性高的学生又在工作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不能胜任学生干部工作,出现用人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为有效破解这一瓶颈,必须进行意义建构,提高学生工作的吸引力。
4.设计工作环境,有效锻炼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技能人才。实践锻炼是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锻炼中培养,在培养中提高,因而锻炼载体的选择与设计决定了培养的实效性。
通过对以往学生工作未曾涉及的领域或正在探索领域工作的科学选择,将其作为探索性工作交给相应的学生干部负责完成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适时的指导,来锻炼学生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敢于创新。
定期安排团队性的集体工作来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精神,指导学生干部职责明确地分工协作。根据每位学生干部的特长,安排合适岗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个体优势,引导他们团结向上、优势互补,达到学生干部整体结构的协调统一,增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学生需求多元化、问题复杂化、困难多样化,建构主义理论为高职教育中学生管理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加强工作研究和实践,把学生干部培养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昱.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湘潮,2008,(5):25-26.
社交礼仪小知识范文6
作者:胡林俊
一、问题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要尽可能准确,要有明确的指向,界定清晰。
科学的设计问题是问题有效教学中的根本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真正做到咬文嚼字,不要使所提问题出现歧义,让学生无所适从,背离教学目标。
二、问题的层次性
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层层设问,这样才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三、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新颖,能启发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问题提出来以后,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俗话说得好“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在问题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问题的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运用典型的历史情境材料创设历史问题。历史材料情境问题真正体现史论结合治史规律,也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特点。
课堂教学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针对重要的历史主干知识,提供形式多样的史料,创设情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
通过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
五、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是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了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六、问题的联系性
设问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既要注意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同类历史问题,可以打破章节的界限,放在一起进行设问,使问题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七、问题的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