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商务礼仪; 国际贸易 ;文化差异
1商务礼仪中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1.1处事风格差异中国人具有含蓄委婉的特点,而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喜欢直奔主题,直接谈论问题。而中国人则倾向于请对方吃饭或给对方赠送礼物,以此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使得接下来的谈判更加顺利。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抒心意的方式表示难以理解和接受,而西方人也不明白中国人这种含蓄、委婉的处事风格。1.2行为语言差异行为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方面,包括:手势语言、肢体语言、目光语言、体间距离等。在国际商务场合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特点。例如,在商务活动中,最常见的肢体语言就是握手。在西方国家,双方见面完成握手动作后会立即松开,两人之间的距离也就随之扩大;在这一方面,中国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常常会紧握对方的手上下晃动,还会跟对方闲谈,握手时间略长。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握手寒暄的方式,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难以理解,他们认为双方的距离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他们想要自己的空间不被人打扰;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的这种时刻保持距离的行为是对自己的防卫和戒备,从而会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1.3中西方宴会礼仪的差异1.3.1使用餐具的差异中餐宴会所使用的餐具一般是:餐盘、筷子、羹匙、酒杯、调味碟等。西餐宴会一般使用的餐具为:刀、叉、红酒杯、汤匙等。通常情况下,吃西餐时,不同的菜品要用不一样的刀叉,饮不同的酒也要有不同的酒杯。1.3.2停餐方法的差异在我国宴席中,暂时停餐时,可以把筷子垂直放在碟子上。如果将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那就是表示停止进餐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应把刀叉交叉摆放在餐盘的正中央。用餐过程中,挥动刀叉是十分失礼的行为。1.3.3座位次序的差异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座次高低一般以进门方向为准,面门方为上座,背门方为下座。如果客人是成对的夫妻,应成对地安排座次。举办宴会的主人坐面门的上位,主人的右侧为第一主宾,左侧为第二主宾。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主人应该让出主位。西方的排席位习惯不考虑进门的方向,而是以主人的位置为准,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一般情况下,男女主人分别坐在桌子的两头,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侧,女主宾则坐在男主人的右侧。其余客人按照身份的高低,男女依次错开坐在桌子两侧。在大型宴席中,桌次以主桌位置为准,基本原则是右高左底,近高远底,即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和左右而定。
2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文化是天地万物信息产生、融合与相互渗透的结果。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2.1受不同思想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儒家思想经过历代王权贵族的推崇,以及孔子及其门下学生的继承与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性的作用。儒家学说提倡忠、孝、悌、礼、义、信、廉、耻,其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尤其注重伦理关系,要以理行事。中国文化的形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社会时期《,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大纲,想要成为上层统治者,就要受到四书五经的熏陶与洗礼。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当时的整个社会,尤其是统治阶层的影响是无微不至的。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它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教会控制精神世界的不满。“复兴”是对知识和精神空间的空前解放与创造。人文主义精神之所以得到推崇与发展,是由于它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解放天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这一运动所提倡的精神对西方人性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2.2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讲求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以和为贵,人与天之间要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不能太突出,做“中等”之人,不争不抢,不能破坏和谐。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而西方人则注重个性的发展,推崇个性的解放,强调个人利益,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2.3受不同自热条件的影响中国人都有一种“故土情节”,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这种思想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的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中国地域广阔,多高山大海,丘陵盆地,只要一个地方有水有耕地,人们就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一辈子,这也是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原因。这种生活方式可以确保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用依赖别人所生产的产品。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造就了东方人安分保守、沉稳内向的性格,不喜欢向外扩张,也不喜欢别人占领自己的土地。西方大多数国家海岸线绵长,国土面积不大,在古代,欧洲的农耕所占的比重远低于中国的农耕,资源贫乏,需要向外扩张以满足生活需求。所以欧洲人便以海洋为依托去征服别的领地,喜欢向外探索新的资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是最好的例证。西方人多乐于冒险,具有开拓精神与英雄情结。
3在商务场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国际商务合作中,如果可以掌握并运用好商礼仪,往往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细节:3.1尊重隐私在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会问及对方的年龄、工作、家庭情况等,以此作为谈话的开端。而西方国家的人却不喜欢这种寻找话题的方式,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别人不应该询问。在与西方人交谈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询问对方的年龄,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是充满活力的,女士更是如此。3.2尊重习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涉外场合中,要尊重交往对象,就要了解对方所忌讳的东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对方信奉伊斯兰教,在谈话过程中,就不能对对方所信仰的宗教进行不恰当的评论或指点。在就餐时,不点猪肉或酒。3.3信守约定在所有正式的商务场合之中,都必须遵守自己的许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提前五到十分钟赴约。若未按约定的时间赴约,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会影响到自己所代表的公司的形象。所以在有确切时间的约定中,要注意按时赴约。3.4不宜先为“不宜先为”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在社交场合,面对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问题时,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动,在充分考虑好的前提下再给对方答复,不要冒昧行事,由此可以避免一些麻烦的产生。3.5不必过谦在商务交往中,不能自我吹捧,自夸自大,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是也没有必要贬低自己,放低身价,过多地跟对方谦虚。
4结语
文化,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礼仪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对其吸收和传承。中西方礼仪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涉外商务交往中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扰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事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由于国际商务礼仪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采取措施来应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以真诚守信为原则,增加彼此之间进行贸易合作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2]周朝霞.商务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李雅静.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J].青育学院学报,2002(3).
[4]赵燕霞.透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1).
[5]杜维明.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方婚姻观 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71-01
一 引言
婚姻观是价值观的一种,从婚礼可以看出中西方人对于恋爱、婚姻的价值取向以及中西方文化在婚姻方面的差异。在的基础上,中西方保持各自的婚姻文化特点。
二 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1.择偶方式不同
中国人传统的择偶方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方一向盛行自由恋爱,第三者无权干涉。当今社会,中国人以自由恋爱为开端,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也不少。
2.对结婚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古代,结婚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侍奉公婆。在当代,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在西方,结婚是为了找个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交上获得满足。
3.对离婚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有时夫妻双方即使出现感情问题也不会立即离婚,他们会顾虑对子女、家庭等的责任,不轻易离婚。而在西方,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会做第二次选择。
4.婚姻关系不同
中国的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尤其是婆媳关系。西方的婚姻,父母很少干涉。
二 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1.中式婚礼的传统吉祥习俗
中西方在婚礼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习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六礼分别为:(1)纳彩: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婚,礼物是雁,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之意。(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4)纳征: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礼仪。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女家将赠男方衣、帽、鞋、袜作为回礼。(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2.西式婚礼也有传统的吉祥习俗
(1)新娘抛花球:谁接到就象征她快要结婚了。(2)新郎抛袜圈:同样谁接到就象征快要成新郎了。(3)新娘要戴手套:手套是爱的信物,在中古世纪,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4)婚戒要带在左手无名指上。(5)新娘要戴面纱: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6)新娘穿白色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而再婚的女性,可以用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如粉红或湖蓝等,以示与初婚区别。(7)结婚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8)结婚蛋糕特别定制。(9)蜜月旅行:一般西方在举行完结婚仪式后,就会与亲朋好友告别,去度一个只属于新人的蜜月。
三 传统中西式婚礼的大致特点
1.西式婚礼
穿洁白的婚纱、笔挺的西装、蛋糕香槟、抛花球……简洁神圣的西式婚礼,让那些追求小资情调的,梦想成为公主、王子的新人们十分心动。
在西方的教义里,两个人的结合是上帝的旨意,因此婚礼必须是圣洁的,代表纯洁的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花卉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2.传统中式婚礼
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中式婚礼上,传统的喜庆与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虽说中式婚礼听起来有些老套,可如今却是个新鲜玩意儿。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以情动人,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是中式婚礼上的一大重点,喝“多子汤”、饮“和睦酒”、吃“团圆饭”、敬“父母茶”等情节,让到场的每一位宾客都感动至深。而新人也会因此感受到婚姻的庄重和家庭的责任。
四 总结
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同样,西方也被中国文化深深地吸引。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包容异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今中国婚礼有举办西式的,进教堂宣誓交换戒指;有举办传统中式的,上花轿,拜高堂;也有选择中西合璧,如在婚宴上新娘会换好几套礼服,既有婚纱也有旗袍。另外有些娶了中国女子的外国人会要求举办传统中式婚礼,要求骑着白马,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去迎接新娘。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随着世界越来越趋同,中西方人的婚姻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的基础上,中西方保持各自的文化特点,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全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婚礼习俗 中西文化 差异
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整体看来婚姻是我们文明前进明显的特征。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习俗的巨大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很大区别。中国的婚礼是比较严肃的,而西方国家的婚礼则是轻松而又愉悦的。这些传统婚礼习俗映射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婚礼习俗比较
1.中西方婚礼的总体形象。在中西方婚礼习俗里最大差别是颜色,在我们中国红色被誉为是喜庆、热闹、吉利、兴盛的。在结婚当天主要以红颜色为主,墙壁上、门窗上、等各个地方、各类物品上都是必须要粘着颜色为大红的“帧弊值模新娘更是以大红色为中心,新娘子只可以穿红色的衣服出嫁,这将被看作是一辈子都会带着自己母亲的祝福和神灵的保佑,婚礼上所用的小花生、大鸡蛋、蜡烛、红包等都必须是红色或者是用红纸装饰,这将象征着新人一定会幸福吉祥。西方国家婚礼则是以白色为主要颜色,结婚当天的新娘,必须身穿白颜色的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着内心的忠贞。西方穿白色婚纱的习俗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据说当时维多利亚女王身穿白色婚纱嫁给了自己心爱的王子,并且一直都过着幸福的生活。自此以后,白色婚纱便成为女孩在结婚当天最喜欢的礼服,而西方的男士一定要身穿白色或黑色西装。白颜色被西方国家的人认为是慎重的、又是浪漫的,所以在婚礼现场旁边的大多数东西大多都会是白颜色的。不管是新娘,还是新房或是教堂的装饰都是白色的鲜花,这给人一种安静而又和谐的感觉。结婚当天新娘必须身穿白颜色的婚纱,象征着纯洁无暇,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祝福。
2.中西方新娘的着装比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娘的传统服装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新娘子也会穿上和西方新娘相同的白颜色婚纱,来显示自己的纯洁、美丽。但是在白色婚纱上必须要有红色的鲜花或红绳依旧可以看出中国古老的传承依旧没有随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止步,因为在我们国家全白色的衣服只有用于办丧事的时候。中国人结婚的时候不能穿所有带“短”字的衣服,因为这样将预示着婚姻的短暂。新娘在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会买来所有从内到外的衣服及鞋袜,这样将表示婚后这对新人便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西方,对于新娘装有一个没有记载的规矩,新娘在婚礼那天的礼服中必须具有五种东西:“一样旧的,一样新的,一样借的,一样蓝的,快乐的新娘子,还有一枚六便士在鞋里。”这种现象在美国非常明显。所以新娘穿的婚纱是绝对不能卖掉的,如果新娘卖掉了自己穿过的婚纱,则将表示现在的生活是和钱有关的,这样的婚姻被誉为是不会长久的。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比较
1.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认为中国男女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中国传统的婚俗带有较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可见男子娶女子都是为了给家族传宗接代,添加人口。孟子也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爱情都是次要的。在我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里结婚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大事。古代有言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足以体现出新人在婚姻中的被动。中国传统婚姻中媒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结婚的所有程序中媒人都要有所参加,所谓“媒妁之言”说的是男女结婚对对方的了解全靠媒人的陈述。“父母之命”说的是家长在听完媒人的介绍再做决定,最后才会告知当事人。古代男女,在结婚之前都是陌生的,对彼此的了解也全是从媒人与父母的描述而得知。媒人与父母决定的婚姻,就算是当事人双方都反对也是没有作用的。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倡导自由恋爱,但结婚的时候还是需要媒人的。因为中国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国结婚当天必须是有鞭炮声声的、而且是震耳欲聋的,如果嘈杂的声音大则会被认为是热闹的,新人就会得到更多的祝福,所以婚礼当天必须是热热闹闹的。
2.西方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伦理关系。西方国家的婚姻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最大程度的展现,是完全根据个人内心真实的向往所选择。二个人从相遇,相互吸引,相互追求,相互依恋到难分难舍,因而心甘情愿将自己交给对方,在相互承诺的婚姻下共同组建家庭。他们渴望的是为爱情努力付出,为婚姻不断牺牲。西方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国家的婚礼大多都是在教堂里举行的而主持婚礼人一般都是牧师,其实在基督徒的观念中,婚姻是神赐予人们的礼物,因此他们的婚姻是无条件的相互委身,并不是基于互惠。在西方国家,婚礼当天教堂播放的婚礼进行曲是柔和而安详的,在音乐播放期间整个教堂是非常安静的,除音乐外听不见任何声音,婚礼在一种特别严谨的气氛中进行着。在西方国家,青年男女相爱的最后结果就是结婚,他们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双方可以长相厮守,也是为了双方可以更美好的一起生活,所以,西方人在选择结婚伴侣的时候,比较看重双方有没有感情,而不会和家庭的利益有任何的关系。
三、结束语
婚礼习俗展现了在中西方文化的摩擦中婚礼逐渐趋于西化,西式婚礼的中国化,婚礼具体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婚礼的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成为当今全球的一个真实写照,它的思想和价值将绵延不绝。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范文4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阅读理解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成为了世界官方语言,大部分国家都要求学习英语,而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中西方国家由于所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反映在文化理解上,则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尤其反映在背景知识上。另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这不仅是语言、语法、词汇的交流,而且还包含着目的语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背景语言的理解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因为学生对作者意图理解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只有当学生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负载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以后,意义才产生,理解才实现,阅读的交际功能才得以完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是非常必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词汇、表达方式和背景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1词汇方面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
1.1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关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有很多。再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等。所以大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弄清楚一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否则会误导自己的判断力,可能引起交际冲突。
1.2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完全等同。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表示庆祝活动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没有的或与汉语有很大不同。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Sheep在英文中是愚蠢的代表,而在汉语中说笨得像猪。
还有些词在汉语里有对应的词,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这种现象叫“词汇空缺”。例如英语中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
在阅读理解中,词汇的内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词汇的内涵意义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不清楚中文和英文词汇内涵的区别,在阅读理解上面经常会造成很大的误区。
1.3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表示,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再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在英语中应用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搭配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好常见的词汇搭配意义,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准确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表达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例如各种节假日及假期在英文中的表达:
泛指不用工作的休假时间用time off work或者time away from work. Holiday和vacation在英语中意思接近,Holiday是holy和day的合写,最初的意思是特殊的宗教节日,后来日常语言用来指特别的休息日,以区别于周末的正常休息。Vacation的本意是‘空缺’的意思,在英国原指法院或者大学的休假,它们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为了休息或者娱乐而离开当前所做的经常性的工作;二是为了娱乐或者旅游的一次具体行程;三是进行文化、宗教、国家或者其他情况下的庆祝活动,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不是法定的。
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同,所以大学生应好好学习中英文的表达方式,区分开来。平时在阅读中注意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今后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去运用。
3背景知识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影响,一些词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这样的词汇往往会让中国学生产生迷惑。例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他们既无人照顾又生活困难,成为社会问题。因此,美国政府开办了一种为孤独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会对英语阅读产生影响。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由于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英国常年吹温暖潮湿的西风,所以,英语中西风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的、欢乐的。如《西风颂》中: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莺歌燕啼的春天,而不是有的学生印象中寒冷的、刺骨的西风概念。
宗教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宗教背景不同,中国学生会发现下面的话很难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意思是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要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了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用黏土捏成一个泥人,然后从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赋予了人类生命之气来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
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努力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碍,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向大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上所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慧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跨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刘君涛.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中职 英语 交际能力 文化差异 培养对策
中职阶段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提升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基础,在培养对策中,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还要从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来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维模式、教育特色、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语言源自生活,对社会文化传统及习俗的了解是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
一、中西文化背景差异性研究
对于文化差异下的语言教学,我国教育还以传统的学分成绩为考核主体,对于学生的创新力重视不足,而对于西方教育,以学生的尝试体验为基础,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解决难题,逐渐形成思维和能力。西方教育注重对人的潜能开发,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上,坚持以人为本。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上的差异。从中国文化的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上,对于客观规律的遵照和实施已经成为习惯。如对于某一事物在进行表达上,往往依照传统的时间、事物发展的顺序来进行,以浙江杭州市艺术学校为例,西方在翻译时却将事物的表达顺序进行了转换,Hangzhou Art School,Zhejiang,China.同时,中国人在思维逻辑上相对随意,如在受到帮助时,往往说谢谢你的帮助,而在西方文化里,对思维逻辑的界定较为清晰,在收入帮助后回到为“Thank you for your help”,而其中的“for”,表示“因为”,对于他人的帮助是因为感激而已。可见,正确的构建东西方思维习惯及逻辑思维上的差别,对于提升学生对英语交际中的英语句式特征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二是上的差异,从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承来看,对于“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献佛”等谚语,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人群中,如“上帝保佑”等,相关的句子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中国佛教在于以善救天下,普度众生,而西方基督教认为人类是有罪的,请求上帝来宽恕,要从反省、赎罪中来拯救人类。了解中西方差异,对于了解西方为人处世观念具有较大帮助。三是历史文化典故的差异。从汉语中的“刻舟求剑”、“卧薪尝胆”等成语中,都有源自历史的典故;西方语言中的“face the music”(毅然面对危险、考验),“Promise somebody the moon”(不要许下过分的谎言)。这些语言结构简单而内涵丰富的句子,都与其文化典故有关,如果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则容易出现误译、误解。如“Pull one's leg”,不是拉人后退,而是愚弄某人;“Take French leave”,不是“请法国离开”,而是“不辞而别”。四是习俗文化的差异。对于中国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表示谦虚,而对于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对于恭维和赞誉会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崇尚谦虚,并作为处事的低调;而西方认为谦虚是虚伪,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再如中国文化里对“龙”的情感是特殊的,我们有“龙的精神”,“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是罪恶的化身。如“The Old Dragon”在西方表示“魔鬼”,是与上帝作对的恶魔。因此,在深谙中西文化差异中,对于“龙头企业”的翻译,不能译成“dragon-head entetprise”,而是要译成“Leading enterprise”。
二、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英语交际能力中的基础作用
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语言结构运用上表现差异较大。因此,从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分析中,来探讨其异同,往往对于交际能力事关重要。一是英语的动词有词性变化,而汉语没有。在英语中对于“现在看电视”与“昨天看电视”,其中的“看”在使用中就有变化。如“Rose watches Tv in the evening.Rose watched Tv yesterday.”对于两句中的“看”,一个是表示现在,一个是表示过去。再如汉语中的“是”,在英语中有“am/are/is”的差异。二是汉语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而英语没有。对于罗斯很漂亮,汉语中的“漂亮”,可以作谓语,而英语中必须加上系动词“be”,才能与“漂亮”构成谓语。如“Rose is very beautiful”。对于汉语中的“天黑了”,“黑”是个形容词,可以做谓语,而英语中“It is dark”,则必须有“be”。三是汉语的句子成分一般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而英语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如对于“Tom studies English hard”,“Jack plays the piano after super.”对于汉语在表述时通常要先说“时间”,再说“地点”,而英语中则是先“地点”后“时间”。如我们明天上午在操场上打篮球,在翻译时,We will play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tomorrow morning.四是语言的多义性。对于汉语中的一语双关、一语多义现象,而英语则相对固定。如“我想到下面活动活动”,对于该句的理解:可以是去楼下运动;也可以是去群众中了解问题;还可以是理论工作者到基层参与调查研究。汉语中的无主语现象,仅在英语中的祈使句中使用。如“好冷”,表示为天气很冷,在翻译中“It is very cold”,其中的“it”是主语;这儿将修建很多居民房,在翻译时变为“More apartment houses will be built here”,从句子中可见,英汉语言翻译中的特点。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英语交际能力在于实践,从语言应用实践中来提升、巩固交际能力。一是积极开展英语角活动,利用英语角来开展英语交流,拓宽学生的实践范围。如通过不断的变换主题,让同学们从活动主题中来收集相关资料,增强交流的质量。另外,对于获得主持人要善于调动气氛,增强学生规范使用英语的能力。二是引入英语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英语演讲,让学生从演讲主题中来学习写英语稿,并从自我表达上,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性,从而能够增强自身对跨语言交际的理解和应用,提升语言演讲质量。三是积极开展英语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到商务洽谈活动,从导游服务、语言翻译中来拓宽英语听说训练氛围,并从实践中来扩充词汇量,提升英语交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静.英语语言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关联性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