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1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见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名字叫做《让硬币浮起来》硬币怎么会浮起来呢?出于好奇,于是我想自己动手试试看,然后我在家里翻箱倒柜地寻找材料,玻璃杯在哪里呢?平时不需要的时候,到处都是,可现在却找也找不到了!我左翻翻,右看看,啊!原来藏在橱柜里呀!把玻璃杯装上水,让我想想,嗯,还有什么呢?噢!对了!还有最重要的硬币没有准备呢!于是,我又在家里到处翻来覆去的找硬币。过了一会儿,我满脸灰尘的走了出来,拿着十个亮亮的硬币。唔,全部都准备好了!现在,我就要“大展身手”,来做这个小实验啦!
我先把倒满水的杯子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拿起一个硬币,在水面上轻轻的一放,咦!怎么沉下去了?我又换了一种方式,用夹子把硬币夹起来,让夹子浸入水里,最后把夹子放开,结果还是沉下去了!再放!啊哈!这次浮起来了,然后我又做了一次,还是浮了起来。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液体的表面好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的拉力,这种力叫做表面张力。如果我们轻轻地把一枚硬币平放在水面上,由于硬币较轻,水的表面张力能承受住它对水面的压力,所以能浮在水面而不下沉。经过了几次试验和资料的验证,我信心满满,等待着妈妈回来,我要让她目瞪口呆。
这时妈妈回来了,我对满脸疲惫的妈妈说:“妈,来看我给里表演个魔术。”生拉硬拽的把她按到“观众席”上。一切准备就绪,啊!好紧张啊!看着妈妈满脸疑惑,我真害怕演砸咯!好在科学小实验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没有必要太紧张。报出小实验的名字,我赶紧把第一枚硬币轻轻地放在了水面上,糟了,第一个硬币沉入了水底,我的心就扑通扑通地跳,看着坐在一旁满脸幸灾乐祸的妈妈,我的心里就没了一个底。第二个硬币又放了下去,咦,怎么还是不行?我又放了第三枚,耶!成功了!但是我要看看为什么前面两枚不行呢?啊!原来前面两个硬币都是一角的,后面一个是一分的!找到了原因,我还是很得意,毕竟通过这次科学实验,我又掌握了一些小知识。
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2
1 重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它以其特有的声、光、色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察实验时,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并动脑思考,课后能保持联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中,我用一个检流计和螺线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请学生讨论:“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检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检流计指针偏转,有的说检流计指针不偏转。经老师演示实验验证: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检流计指针突然偏转一下,有观察仔细的学生马上又提出问题:“为什么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时产生的电流相反呢?”老师再通过分析演示实验,总结归纳出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解答学生的疑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演示时的一举一动都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操作规范,语言准确,实验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例如,在演示用电流表测电流强度时提出操作要领:断开开关,顺序连接;电表串联,正进负出;检查无误,通电试触;选择量程,接线读数,这一系列的操作,要求准确无误,学生在观察教师的实验表演和示范操作的同时,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对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落实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整节课时间,在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自己动手使用仪器、观察测量、取得资料数据,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物理实验已经列为考查内容范畴,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已经凸显出它的重要地位,因此,做好分组实验不管是从提高课堂效率还是提高学生能力方面都是关键,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1)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做到合理安排,如优差生的组合、男女生的比例、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等,(2)学生对分组实验前的预习要充分,教师要做好指导,(3)实验过程中要做好数据与现象的记录,在分组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实验数据一是一,二是二,实验结束后,教师对每一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分组实验教学,才能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
3 精心安排实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实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尤其是学生实验,因为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地探索知识的过程,它比演示实验带给学生的感受深,刺激大,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和精心安排进行实验,可以从多方面训练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正确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沸水里加热试管,试管里的水沸腾吧?为什么?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争论激烈,解决的办法,最好先做实验,证实试管里的水并不沸腾,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学生弄清楚热传递的条件和沸腾条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判断、推理和证明等形式来研究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研究一些比较复杂问题的时候,精心安排一系列边实验边分析的方法,课堂的有效性会更好,例如在“液化”一节的实验设计中,为了说明蒸发的致冷作用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几个因素,每桌上放二支温度计、几个浸湿的酒精棉花球和水棉花球,先叫学生在手上涂一点酒精,来粗略感受蒸发的作用,接着让学生把酒精棉花裹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归纳出“蒸发”致冷的作用,再接着让学生重复刚才的二个实验,但加上用书本对着温度计扇,观察温度示数变化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滴二滴酒精在两只手上,将其中一滴涂开,观察哪一只手上的酒精先蒸发完,这样蒸发快慢的条件随着学生自己的探究逐步得出,还有我们在研究感生电流的产生条件时,我们在研究阿基米德定律时,都可以通过精心安排实验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注重课外实验,促进知识延伸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这就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在课外进行一些实验和观察,就能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补充,促进知识的延伸,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以后,按课本所提示的方法,用废易拉罐等做一小孔成像的实验,或者做一个针孔照相机,这样就能十分清晰地观察到小孔所成的倒立的像,对物到孔、像到孔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有了感性认识,甚至会启发某些学生探求成像规律。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潜望镜”、“潜水艇”、“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如果能有效的把课外实验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巩固,如,学习“液化和汽化”这一节前布置学生回家观察水沸腾实验,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水的沸腾实验的观察的项目就明确多了,观察就更细致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使课堂的有效性也得以延伸。
5 善用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3
南京市六合区励志学校 柏立宽
论文提要:物理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是一种实用的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是任何其它教学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但它应简便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尝试着对苏科版的物理教科书中水的沸腾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
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教学的一种辅助语言,是一种实用的教学手段,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解起着任何其他教学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新的全日制普通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再一次强调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内容、实验技能、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它的中心思想是希望从面向21世纪提高受教育者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素质的高度出发,改变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状况,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它要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的,从而能通过实验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并体会如何探究问题。学生应初步具备的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能进行实验误差的分析;会写简明的实验报告。
苏科版的物理教科书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但教科书中有些实验可以改进,使得:
1、改进后的实验更能贴近生活,方便普遍推广,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器材就可以进行实验设计。
2、改进后的实验更简便、易操作,更科学、合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逻辑。
3.改进后的实验产生的现象更明确,不易混淆,以便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4、改进后的实验更易于控制,把握时间,更有利于完成课堂教学。
5、学生通过改进后的实验实践活动,能不断积累经验,随时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并动手完成实验,使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
为此,我们对苏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液体汽化这一节的 “观察水的沸腾”这个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现小结如下:
观察水的沸腾
教材实验设置:
活动2.4 观察水的沸腾
1.如图1所示,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热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
2.当水温度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在表格中,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水发生的变化,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
3.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描述实验中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图1
本实验的缺点:
(1)烧杯较大,容水量较多,加上使用石棉网,加热的时间太长,在课堂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有时甚至会在水沸腾之前达到热平衡状态,水不能沸腾而使实验失败。
(2)烧杯横截面较大,水的深度较小,水中气泡行程较短,不易观察气泡上升时大小的变化情况。
(3) 要用温水进行加热,水的初温难以控制。
(4) 温水只能在课堂上临时倒进烧杯,容易引起课堂混乱,比较麻烦。
(5) 由于学生不明确沸腾的特点,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水沸腾了,因此对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不同时段划分、不同情景描述有较大困难。
对实验的改进:
用一根长为20cm、直径为3cm大试管代替烧杯(如图2)进行实验。
改进后的优点:
(1) 改进后的实验用水量较少,水的温度上升较快,可以用冷水直接进行加热实验,不必为每组准备热水。
(2) 选择记录温度的起始点范围比较广。 例如从40℃、50℃、60℃都可以。
(3) 实验器材简单容易准备。
(4) 试管横截面较小,水虽然不多,但是深度较大,气泡行程较长,易于观察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5) 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较高。实验所用时 图2
间可以控制,有助于把握课堂节奏。经过统计,在十几个班级近300组的实验中,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水的沸腾实验,并观察到水的沸腾现象的有290组以上,实验成功率超过95﹪。
(6)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后一阶段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还有大量气泡产生,明确这就是水的沸腾现象,总结出沸腾的特点。这时引导学生把实验过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这样就可以自己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比较水沸腾前后有什么不同了。这种归纳、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水的沸腾现象记录表:
沸腾前后
时间/min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7
温度/℃
50
水中气泡的多少变化
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大小变化
水中声音的大小变化
实验注意:
(1) 试管中装一半水为宜。
(2) 调节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使水的温度每分钟上升10-15℃为宜。
(3) 因为水的温度上升较快,可以每隔0.5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4) 温度计上端可用细铁丝进行固定,避免温度计摇晃,玻璃泡碰到试管壁。
(5)由于试管内水中的空气较少,如果加热时间过长或连续使用试管中的水,水会出现无声沸腾,即爆沸现象,所以,试管中的水不宜连续使用,在下一次实验前应把试管中的水进行更换。
以上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心得。我们认为,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尽量利用身边材料,简单易得,学生一方面可身临其境,自己驾驭实验,另一方面树立物理就在身边,变废为宝的思想,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及节约环保的意识。另外在分组实验中,清晰的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效果,能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且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着长期的动力,增加了学生对实验及结论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切实加强物理实验,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刘炳升
附: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活动内容:
探究对水加热的过程中,(1)水的温度变化情况;(2)水中的气泡变化情况;(3)水中的声音变化情况。以及加热取消前后,水中的现象有什么变化。
友情提醒:1. 要注意安全呀!
2. 观察项目较多,要做好分工,搞好合作哦!##
各项任务:
计时员:根据温度观察员要求开始计时,以后每隔0.5分钟报一次时,一直到第7分钟。7分钟后,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并观察水中现象的变化。
温度观察员:用酒精灯对水加热,不断观察水的温度,当水的温度升到50℃时告诉计时员开始计时,以后计时员每一次报时,你都要迅速读出温度,并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对应位置。
气泡观察员:观察加热过程中水中气泡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以及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并注意前后的比较。
声音观察员:仔细听水中声音的大小变化,并注意前后的比较。
活动记录表:
沸腾前后
时间/min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7
温度/℃
50
58
65
72
78
84
91
98
98
98
98
98
98
98
98
水中气泡的多少变化
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大小变化
水中声音的大小变化
活动归纳:
1.分析水的温度可知:对水加热,开始,水的温度 (不断上升 / 保持不变/不断下降);后来,水的温度 (不断上升 / 保持不变/不断下降)。此时水的温度是 ℃。这就是我今天用实验测量出的水的 。
2.沸腾是在 温度下,在液体 发生的 汽化现象。
3. 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的沸腾 (停止/继续)。说明沸腾过程 (需要 / 不需要)吸热。
水的沸腾图像
如果我们以横轴表示时间,以纵轴表示水的温度画出图表,就可以把各个时刻水的温度在图表中标出来,然后把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这就是水的沸腾图像。请根据你今天的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温度/ОC
100
90
80
70
60
50
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4
新时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需要系统地梳理和完善,需要进一步作规范化、整合化和适切性的分析、总结和提炼,以提升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参照和程式,必须深入了解、系统总结和提炼。
自教学活动诞生之日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就在“追求教学成效,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这一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研究和探索它,不断孕育、萌生和形成了丰富的有效教学模式思想。
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由夸美纽斯引领,经过赫尔巴特的充分发挥,加上凯洛夫教育学的加工改造,以追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传统基本发展成熟。后来,人们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这“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有效教学产生了质疑。基于此,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以“学生”、
“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一发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二维对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史上对立的两派教育主张,在看到它们观点对立的一面的同时,更多地研究和发现它们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
“认知一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等。我国教学论研究都合理地引进了这些教学模式,并作了本土化的改造。
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通道与桥梁。由于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浓缩化和理性化的提升,即它既具有理论的品格,又具有实践的品格,成为80年代以来教学论界研究的热点。21世纪,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江庐中学基于“讲学稿”的教学合―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山东兖州―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河南睢县育才学校“六步教学模式”、江苏文津中学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等等。
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教学模式,如“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模式,如反思性教学模式、微格教学模式等;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如分层(分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等和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如“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等等。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在科学研究中,理性化的含量一直是科学理论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理性化程度却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看,人们至今对教学模式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分类与模式建构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从我国教学改革的整体状况来看,涌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真正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极少。虽然这些教学模式在摸索和总结的过程中,也经过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理论基础的坚实性还不够,许多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科学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对于带有各种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如果不从理性上去系统研究,就不能很好地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和适用规则来,也就很难移植和推广。
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5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做到语言美呢?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注意这几点要求:
一、启发性的语言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或讲解、或提问、或点拔,都能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其价值主要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动力。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中明确了原句使用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中体会到了作者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形象性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形象性教学语言的特征在于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的感性特征\[即描述性\],从而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效果。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所以应充分利用语言的情境性特点,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意义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生动,更有感性特色的具象,从而让学生长保鲜活如昨、历历在目的记忆效果。很多文学作品都有许多令人身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教师应瞄准好“特定镜头”,顺势而入,美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化入意境,为自己所用。如教《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一半应归功于老师的视觉语言,尤其是结尾“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是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教学镜头,却给予我们很深刻的教学启迪。从这层意义上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真心进入角色的表演艺术家。
三、情感性的语言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情感性教学语言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只有用心灵和整个生命全部投入,才可达到超神入化的教学境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披文以入情”。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情”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核心所在。
“情感教学派”的开山名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也极易激发。
四、鼓舞性的语言会增强学生的自信
课堂教学的真谛,不仅在于使人知,使人会,使人信,更要鼓舞学生奋发前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使用鼓舞性的语言,因为教学艺术的基本意义,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唤起”。没有“唤起”,就难以达到“使人知,使人会,使人信,使人乐”,教学语言的鼓动性,也正是教学语言的力量所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得好:“用鼓动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远比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
此外,简洁朴实、平易近人的亲切性语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设积极、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用语中,应多些“和风细雨”,少些“电闪雷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6
一、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了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的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二、将课内的讨论题和课下的讨论题设计成探究实验的形式
探究性实验不能局限于课内进行,同样也可以将实验放到课下。有了充分的时间,学生往往会更有探究的兴趣,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三、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特别是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多做几次,认真体会手的感觉。
在学生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观察放入水中后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四、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教师指导的探究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把单纯的演示性实验变为由教师指导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使小电珠亮起来》,探究的内容很简单:学生通过联接电路使小电珠发光。这一点,学生平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怎样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呢?上课的老师通过改变实验器材来增加了这一探究的难度:增加原探究活动所需的器材,在实验器材中加入不通电的导线、没有电的电池、损坏的电珠、需要较高电压的电珠等。学生在使用这些器材后产生了许多问题与发现:为什么有的电池不能用?为什么有的电珠用几节电池才能发光?联接时有一处器材中断就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可以使两个小电珠同时发光……增加的实验器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加大了这一探究的难度,提高了本课科学探究的质量,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
五、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