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时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媒体时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媒体时代

智能媒体时代范文1

【关键词】移动互联 纸质媒体 编辑 App应用软件

编辑在传统媒体时代、网络时代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职能。在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之时,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背景下,其职能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纸质媒体若要在这个新的时代到来之时,抓住二次发展的机遇,就必须注重编辑职能的转变,重塑编辑角色。

一、移动互联时代纸质媒体发展面临冲击

移动互联新媒体是在新的通信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终端多样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手机、上网本、电子阅读器、数字电视等设备均可以通过内置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交互从而被纳入新媒体范围。①

相对于电视和网络,纸质媒体具有时效性差,视觉冲击力不足,携带不便,不利于环保等缺点。据2011《中国新闻出版报》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 周岁~70 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报纸阅读率为66.8%,较2009年增幅为14.6%;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较2009年增幅为33.3%,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幅最大。②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数字化阅读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阅读方式。

从2005年至2010年,报纸与期刊等印刷媒体的发行量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③

二、技术发展为纸质媒体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06年至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12年迎来爆发增长。这一市场的发展为移动终端App应用软件的发展,为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与此同时,这一市场的扩大,移动终端App应用软件的推出,也极大地推动了纸质媒体的复兴。报纸、杂志、图书也都可以借助这种力量,实现其自身的新发展与新突破。例如,《南方周末》、《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杂志开通了微博,借助这一媒介实现讯息的及时更新;《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等杂志推出了适用于ipad(苹果平板电脑)的阅读终端,便于广大受众通过移动设备直接阅读报刊杂志。而图书也可以借助App软件,使读者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阅读电子书籍。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App逐渐成为进入互联网的主要入口,极大地分散着人们利用其他媒体的时间。据《传统媒体新媒体App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App应用来源的四大流派为:传媒集团,如新华社、南方报业集团;互联网公司,如新浪、网易;技术开发团队和其他。其中,传媒集团又分为人民系、新华系、南方系和时尚系等。

相对于纸质媒体和网络版而言,App应用软件具有消息推送的功能,受众在有互联网的地方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随时随地收到来自传统纸质媒体的实时信息,从而弥补其时效性差,内容更新不及时的缺陷。

根据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的《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微博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11 年第四季度中国微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2.49 亿。微博的飞速兴起是我国自媒体时代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微信、人人网的出现和用户量的大增,也给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纸质媒体可顺应趋势,抓住这一发展契机。

三、纸质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遭遇的问题

(一)自媒体发展,编辑职能缺失影响信息真实性

2011年十大假新闻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这则新闻最初在网络上出现,有人以税务总局名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文件)。两天后,《广州日报》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大篇幅报道,与其采用相同做法的还有新华社。随后,央视新闻频道和4套节目均推出了相关的报道。第三天,众多媒体利用微博进行转载,大量报道涌现,引起网友和民众的普遍关注。直至第四日,国家税务总局发表声明,才平息了这场假新闻风波。

著名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等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即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大量新的媒介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过程之中,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扩大了虚假信息的影响。假新闻层出不穷,并借助新的介质扩大影响,甚至回归传统纸质媒体,增加了消息的权威性。这样一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便是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更加背离,进而影响受众对客观环境的正确认识。

2、公民新闻兴起,冲击传统纸质媒体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相机和拍照手机的日益普及,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成为新闻的者。网络以及各种移动App应用软件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在很多重要事件的第一现场,在职业记者赶到以前,普通民众有可能就已经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这一现象对于时效性本就有局限的纸质媒体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网络媒体及第三方技术派的冲击

技术的出现还带来了网络视频等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媒体的挑战。同一条新闻,纸质媒体所采用的文字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和很多时候远不及视频所带来的冲击力和视觉效果。

同时,新技术发展,第三方技术派也没有放弃App应用软件的开发。由《传统媒体新媒体App应用研究报告》看出,提供第三方服务的技术派已经成为App软件开发的四大主力之一,例如:VCread,Founder。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会为传媒集团纸质媒体App应用的推广带来一定的挑战,并瓜分一定的市场。

四、纸质媒体编辑应如何应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格罗斯在《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写到:“许多编辑人的特质是无法被取代的,例如个人的品味、辨别能力、情绪反应、做事的条理、决断力、投入的热情,以及温柔的关爱,在这些层面上,没有任何人或物能取代编辑的地位。”在移动互联时代,纸质媒体若要抓住二次发展的契机,就必须在编辑职能方面有所突破。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一直以来,编辑都被作为各种媒体的重要“把关人”,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媒体内容的质量,纸质媒体自然也不例外。

这就要求传统纸质媒体编辑增强自身的编辑素养,认真核实网络上的信息,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能够人云亦云,在不深究消息来源的情况下随意信息。

2、纸质媒体App与自媒体交融下编辑的应对策略

首先,编辑要注意满足用户需求,优化功能操作和版面设计。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阅读有两种实现方式,即通过标准浏览器软件进行阅读的B/S(Browser server)方式和通过专用客户端程序阅读的C/S(client server)方式。纸质媒体App应用软件主要采用的是C/S的方式进行消息的传播。因而在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其消息推送的功能,及时将最新消息推送到用户手中,变主动浏览为被动吸收。纸质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媒介特性,制定适合用户的订阅计划和合适的信息推送时段,提供更加便捷的功能操作界面和更加美观的版面设计。

其次,编辑选取内容要得当,增加对视觉效果的重视。技术的发展仍旧要依靠优质的内容,特别是在新技术迭起,多家媒体激烈竞争的移动互联时代。App应用编辑在选择内容时应根据自身的媒介特性,选择适合的内容,做好自身的定位,提供最新的资讯,或者进行深度报道。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很多新闻稍纵即逝。这就要求编辑具有独到的眼光,区分哪些新闻值得进行追踪报道与深度解读。毕竟,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相较于公民新闻,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同时也具有更为便捷和专业化的报道力量。

App应用编辑还要注重图片的选取。新技术的融入为视觉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弥补文字报道冲击力不够的缺陷,利用图片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媒体编辑要注重品牌力量,多途径增加媒体的影响力。移动互联时代,品牌力量是App应用编辑工作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编辑应该更加主动地投身于媒体品牌的打造。《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广告语,便是其注重品牌意识的结果。

目前,以《新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为例,纸质媒体在开发App应用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了品牌力量的问题,《新周刊》编辑在官方微博上会推出杂志的二维码,方便用户直接跳转到App Store下载其客户端;《三联生活周刊》也在其官方微博上推出了ipad和手机客户端下载的二维码,并公布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方便用户接受杂志的推送消息,从而实现了自媒体与App融合宣传,扩大媒体影响力,打造媒体品牌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②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③百度文库,《传统媒体新媒体App应用研究报告》

智能媒体时代范文2

关键词:智能媒体 大数据 智慧生活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030-02

1 媒体的智能化演变路径

网络时代媒体内容呈现出的网络化,使得信息的接收方式、接收容量比传统媒体有了大幅提升,但这只是表面变化;人们与媒介互动的方式没有太大改变。而移动互联网的兴盛,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应用为大家确立了一种新的信息沟通方式,它打破了时空的线性结构,建立起新的媒介交互关系。移动媒体的自主性、互动性使得媒介的新特性更为明确,也变成了这个传播时代的新标准。媒介的智能属性已经开始显现,但这只是一个开端。随着大数据、云技术的助力,媒介的智慧将开启一个涉及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的智能社会形态。媒体智能化的必然趋势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迈向智能进程。

1.1 智能分析

智能化媒体有着对媒体受众的主动感知能力。通过对受众爱好、习惯等各个行为方式的数据采集,运用其智能化的数据算法与分析能力,细致入微的了解每个受众的个性需求。在智能媒体时代,了解受众也就意味着牢牢掌握住了受众,深谙运营的媒体平台,必将能为受众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在按需提供的基础上,甚至能在受众所想所需之前完成潜在的需求满足,将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极致展现。这种智能分析能力依托于媒体平台将影响于科学、教育、医疗、娱乐等更多领域。

1.2 智能捕捉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的数据。与传统网络媒体超强的搜寻能力不同,人们面对信息海洋更需要的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的能力。“数据就是新的石油和全球通行的货币”,在浩瀚的数据领域捕捉有用的数据,就是在获取价值。智能媒体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将海量信息分类、过滤,将生成于受众的价值最终服务于受众。

1.3 智能推送

基于智能捕捉和分析的能力,智能媒体时代的受众行为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数据内容,它被获得、被记录、被分析,甚至被进一步智能推测再而传递给受众。智能媒体不仅刷新数据,保持客户端与信息源的高度一致,它更会在其中挖掘规律、预测未来。这些“先兆性数据”的细节背后隐藏着受众的行为规律与习惯,当受众在决策中不知所措时或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来自智能媒体推送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2 智能媒体演进的核心动力

2.1 智能媒体的功能

智能媒体不仅具备传播功能,更突显了其服务功能。全方位的满足受众需求,强调以人为本的智能属性,是媒体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能媒体所能满足的服务需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满足受众在时空维度上的需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受众身处的时空无时无刻不呈现出需求;小到快递追踪,大到全球医疗,人们越来越期望时空的优化能带来更加高效和优质的生活。智能媒体恰恰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

另一类是满足受众在“应用”上的需求。有学者认为:“应用”简化了获取信息的路径;“应用”强化了专业化服务;“应用”以开放的方式促进了“长尾”需求的满足。“应用”是对服务和需求的近一步优化,“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强,促使新技术在媒体上的创新,例如APP应用在智能媒体平台上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互联网接口的优化,电子二维码的货币支付实现了结算的便捷,可穿戴设备逐步兴起解决了受众的实际需求等等,还有数以万计的新技术在不断优化着“应用”需求。

2.2 智能媒体的义务与责任

“任何媒介对任何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所谓“新的尺度”即新模式新关系,智能媒体应尽的义务与承担的责任也将在这种新模式、新关系中显现作用。

2.2.1智能媒体的义务

社会发展历程中,艺术曾被垄断在一部分人的审美视野中,还有更多资源也曾被控制在一部分人的手中,由于经济的贫富、社会地位的高下导致了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在知识社会中,这种不平等依然存在,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知识鸿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信息革命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亦是如此,这不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

2.2.2智能媒体的责任

智能媒体的形式是多样的、传播渠道是多元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它迅速扩张,延伸至生存空间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将有助于人们实现平等的资源接收与共享,不因经济、地位而产生资源的倾斜,人们对它的期待与依赖与日俱增。智能的趋势不仅仅是媒体领域的专属,它在带来这场媒介革命时,也将成为媒介演变的新起点,同时由它迈出走向智能社会的重要一步。智能媒体肩负着现实与虚拟之间自由转换的职责,更是这两个空间界限消弭的重要力量。通过智能媒体形成的每一个智能空间,都将是未来虚拟社会构建的重要分子。由智能媒体的发展可观,打造虚拟社会任重而道远,但也指日可待。

3 “服务为服务”的媒体进阶

媒体逐步成为智能化的平台,渗透至传播的每一个节点,成为人们走向智能社会的重要途径。智能媒体形成服务的“超市化”结构,以大数据为支撑,受众根据所需,自由、便捷的满足一切服务需求。受众的需求被放大、被重视,社会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被开拓,人们更容易获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长尾”在这里产生了极大的效应,智能空间变的更个性、更开阔。智能媒体在完成受众心理预期需求的同时,还将预判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前满足潜意识服务需求。最终实现智能媒体的“服务为服务”的媒体进程。

这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智能媒体“以人为本”的重要属性,智能化媒体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根本宗旨的服务性媒体。媒体已经由信息传播结构,向着服务型结构转变,媒体受众的地位因此已经转客为主拥有了主动权,媒体的发展进程迎来了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受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媒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好为“人”的服务。媒体的运营者们必须主动邀请受众参与到媒体的未来发展,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开放性媒体结构已经形成。

4 结语

媒体权利中心的转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赋予了每个受众改变世界的力量。而唯一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人本是智能媒体的重要属性,更是时展的根本要求。由智能媒体的发展远观时代进程,人们迈进智能时代畅想智慧生活并不遥远。以智能媒体为突破口,虚拟社会的构建定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建磊.App:认识新媒体的一个崭新视角[J].新闻记者,2011(11):84-88.

智能媒体时代范文3

在与禹卫华教授讨论微信公众号的未来时,他不止一次提到,那些政务微信界的“模范生”大都具有很强的业界生态意识和危机意识。

他们的危机感源自:一个全新的媒体智能化的“智媒时代”已经迫近。他们非常关心,在那样一个全新的时代大潮之下,整个行业的生态将发生怎样变化?自己又该如何立身?

当用户向移动端的迁移基本完成、社交化新闻传播正在主流化、新潮技术得到用户的一定认同,传媒业的原有边界将发生怎样变化,显然值得所有微信公众号的创业者、守业者、继往开来者关注。

据悉,一个“极大扩张”的传媒业新版图,将在新的角逐中形成;新的生态,也将在这个“无边界”的大格局中重构。

用户平台的重构

未来的用户平台将是人的社交平台、与人相关的物体平台(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汽车等)以及与人相关的环境系统(包括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三个系统互动形成的大平台,用户分析也将是对三类数据的协同分析。

在这样的大平台系统中,人的社交平台仍是用户平台的核心,基于社交黏性的平台是可持续的。而各种与人相关的物体的数据,是人的行为、需求及状态等的一种外化或映射,物可以提高人的“可量化度”与“可跟踪性”。通过物来了解人,将是未来用户研究的另一种途径。

与人相关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如果说,现实环境是用户场景的构成要素之一,把握用户环境有助于提供更精确的服务,那么,虚拟环境是新媒体为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的基础。基于VR/AR的临场化环境的构建,将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

在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中,有两个动向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机器成为新闻生产者。在未来的新闻生产生态下,从信息的采集到加工各个环,参与主体都不再仅仅是人,机器及万物都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而机器也可以完成信息的智能化加工。这意味着,掌握着智能机器和传感数据的IT企业、物联网企业,也将成为新闻生产系统中的成员。

第二,新闻信息存储、分析、加工系统可能脱离专业媒体而独立存在。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存储、分析与加工系统都是嵌入媒体内部的,是媒体生产流程的一个部分。但近年来,这样的系统,正在开始脱离媒体,向外部转移。

2015年Facebook的“即时新闻”系统、谷歌的“新闻实验室”系统以及2016年“今日头条”的“媒体实验室”,都是非媒体平台提供的媒体化工具。它们共同展现了未来的可能性。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动下,这样一种趋势可能会加剧,未来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闻信息处理系统,甚至可能会存在于云端。

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与重构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这两者逐渐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系统。两者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捆绑在一起。

互联网进入大众传播领域以来,出现了很多新类型的新闻分发平台。这些新的平台都并非为传统媒体所掌控,但它们或者借助用户流量与黏性优势,或者借助技术优势,成为更为主流的新闻传播渠道。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诸如购物、地图服务、天气服务这样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也开始承载起一定的新闻与资讯分发功能。

未来的新闻分发平台,更有可能是现有各种平台的混合。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新闻分发平台,未来的新闻分发平台都要能实现如下目标:稳定用户规模,维持用户活跃度,促进社群发展;集聚更多内容生产者,保证信息环境的均衡;提供内容生产与消费匹配的恰当算法或手段;提供多重新闻体验环境关联内容与其他互联网服务。

信息终端与生态的重构

未来将是“万物皆媒”的时代,而信息终端未来发力的三个重点领域将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

可穿戴设备将使人体变成双向的“人肉终端”。

人体终端化,不仅意味着人体向外界发送数据的丰富,也意味人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的增强。人的思维活动、内部状态这些本来的隐秘信息,将成为可以感知、存储、传输甚至处理的外在信息。

智能家居将重构家庭内的信息生态。

智能家居使得围绕个人产生的信息变得丰富,人的行为、需求和环境被全方位信息化、数据化。如果说,个人化信息的传播,是人与物体、环境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各种智能家居设施在其中将扮演“媒介”的角色。家庭成员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也可以在更多场景中,借助各种家庭设施展开。

智能媒体时代范文4

人工智能主要将人类的思维意识、实践行动等智能化处理,从而对其进行模拟,并作一定的扩充和延伸。随着这种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交叉学科也随之出现。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计算机智能应用体系、多媒体监控手段等等,其研究出来的产品有智能机器人、语音处理识别体系等。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前景

笔者根据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展望。

2.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成化

当今很多计算机应用都是将数据信息通过文本的方式进行显示。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多媒体环境不仅有视觉、听觉、触觉,还有味觉和嗅觉,这些媒体信息都能够有效的融合。而且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摄像同其他设施有效统一,将办公、娱乐、学习等多种功能集成应用。

2.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化的发展

通信技术的进步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两者的结合,也使得人们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有效。如今,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遍布全球,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然是一个网络数字化的时代。而且,随着蓝牙技术的应用研究,很多多媒体网络技术也变得无线化、小型化。可以说,网络化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最主要的方向。

2.3多媒体终端的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方式也在不断进行革新改进。不论是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还是其软件体系,都在进行革新优化。特别是在硬件体系结构、软件以及算法三者有机结合之后,多媒体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以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将会不断地提高和优化。而且,目前云技术也在不断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多媒体终端将会具有更多功能,也更加智能,其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3结束语

智能媒体时代范文5

目前无线互联网似乎还处在低潮中。然而,今天的低谷往往蕴含着明天的巨大机会。智能化的无线互联网及基于此的大量新应用,将引爆多波投资浪潮。无线互联时代将和以往互联网造就谷歌一样造就新的业界巨头。

在一个伟大的无线互联网拓荒时代,只有提前看清机会所在并进行积极布局的人才最有希望。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错过投资机会的原因是没有互联网投资地图,看不清互联网的发展机会所在。被人戏称为谷歌之前的“谷歌”的Open Text公司,其失败的原因正是看不清搜索市场的真正潜力。

功能层是无线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本质区别

无线互联网与互联网相比,其原则发生了变化。无线互联网依靠的是更强大的功能,而互联网主要依靠丰富的内容,其科技含量相当低。

互联网包括承载层和应用层,要在承载层之上做应用,就必须自己搭建所有的功能体系。无线互联网则在这两层间加了一层功能层。该功能层提供了大量通用功能供别人调用,具有更强大的应用能力。

功能层的强大是无线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分水岭。无线互联网的功能层可以明确用户的身份,也可以帮忙计费,还可以推出具有内容展示的多媒体功能。该功能层不但可以调用多媒体平台,而且可以调用GIS平台等。

由于应用的技术特性大大超过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在应用丰富性将大大超过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主要靠丰富的内容,论坛、门户等,其核心并非技术。

功能层引爆无线互联网投资机会

无线互联网功能层的崛起,将催生未来无线互联的七波巨大投资机会。而且,其中的每一波业务机会,都有可能塑造出伟大的无线互联公司。这意味着无线互联的创业潜力和市场潜力将大大超过传统互联网。

第一波机会是提供基于第三方的开放功能平台。谁提供开放功能平台让人去调用其功能,谁就有望成最大赢家。这类似于互联网中的谷歌,网络应用往往要调用其搜索功能。

第二波机会(行业应用)和第三波机会(个人应用)会同时出现。基于开放功能平台的更复杂的、具备更强大功能的行业应用和个人化应用。行业应用中包括新媒体形式,如Social Media(社会媒体)等。个人应用中与GIS结合的游戏等也会出现。

第四波机会是基于应用(尤其是功能)实现智能化分析,其中蕴含了三大机会。因为网络的特点是数据来源极其丰富,包括对用户的行为监测是极其完善的,此时将有大量的数据积累。智能分析将在集体智能、模式化分析和环境智能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智能媒体时代范文6

来自谷歌(Google)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如果说内容为王,跨屏就是皇后》显示:当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电视四类产品被联合在一起使用时,它们才发挥出真正的效力――目前美国民众在媒体消费上花的时间达到每天4.4小时,其中90%的时间属于跨屏消费。

移动互联网时代跨屏体验的重要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这样一种趋势:人们在消费数字内容的时候,往往是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混在一起使用。而Google的此项调查,无疑对这一现象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当这四类产品联合在一起使用时,它们才发挥出真正的效力。而纸质杂志、书籍、广播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这就带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包括内容设计、展示、用户体验、营销等。未来,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单纯基于某一个产品的功能开发,而是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跨屏体验。

Google的这项调查还发现,人们在使用某类设备时最常用的搭档设备是智能手机。

你大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结果不足为奇,因为智能手机轻便,很多时候都可以辅地完成电视、电脑、平板电脑端的服务――不只是其中的应用,还有语音和短信服务。

就这样,我们的上网时间悄悄被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这四大设备给瓜分了。

Google调查发现:用户在看电视时的状态或许最能反映他们实际使用这四类设备的情况:他们每次观看电视的时间是43分钟――这在四大设备中是最长的。不过,在他们观看电视的77%的时间里,同时也在使用另外一种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尽管用户把很多注意力放在了智能手机和应用上面,但是他们每次在上面花的时间也是最短的――每次只有17分钟,而平板电脑、电脑和电视每次的使用时间则分别为30分钟、39分钟和43分钟。尽管用户每次在智能手机上面的注意力最短,但它们却是我们开启在线活动最常用的入口。很多在线活动都是先在智能手机上开启,然后在另外一个设备上继续。

这说明什么?或许,你的产品内容并非要为智能手机定制,但至少开始时需要这么做。而且这部分定制内容的体验还要与用户在其他设备上的体验度进行整合。

最简单的例子是:我们可能会先在智能手机上观看一部电影,但没有看完。再次观看时又转移到了电视屏上。抑或先在手机客户端浏览商品,数天后又接着在电脑端完成购物。

怎样才能让用户无缝体验、对接、完成这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是未来各大企业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受传统媒体、零售、办公地点、家庭环境的限制,而是只要利用一部智能手机,随意动动手指就能满足需求。通过手机,我们能实现的需求有:收听新闻和广播,同步追剧/电视,阅读电子书籍,在线听音乐,接收广告/优惠信息,识别、搜索、定位、获取地理位置信息,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产品条码,利用手机浏览器寻找本地商店,通过短信获取最新消费情报,等等。

企业的屏战略要与时俱进

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移动化的趋势并非只是技术带来的变革,而是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了屏时代的运营规则。因此,企业的屏战略也应该与时俱进,相应调整。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克敌制胜,不仅要有屏战略的想法,而且必须付诸实际行动。用户已经移动化了,屏战略也应跟紧步伐。首先,我们必须对用户及其需求有全面了解,制订相应的战略并坚定执行。

有人说,移动互联是目前最热门的领域,甚至没有什么产品能像智能手机那样,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渗透到各个行业、各类市场。这对屏战略的运营者而言可谓天赐良机,移动设备能让我们随时与用户接触。

然而,身处移动互联+屏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无论是与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相比,还是从自身价值出发,我们必须了解移动终端媒体能针对目标用户创造多大的品牌营销空间,从而实现销售业绩的提升。鉴于这些监测评估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对移动设备独有的点击率指标应当更加谨慎,因为这些数据更偏重于监控后台的媒体活动,而不代表最终的业务绩效,也不能用来跨媒体比较。这种行为已经不是在各大媒体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应该强强联合,确定产生最佳效果的媒体组合。

屏战略给企业带来更多机遇

尽管如此,“屏”依旧是市场赐予我们的一个礼物,只是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移动互联设备,我们若对移动领域无动于衷,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后果是我们难以承受的。换言之,移动屏幕对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导致屏战略变得极具挑战性的原因之一。而问题的答案依旧在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