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1

当今建筑行业随着社会进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建筑总量在不断提升,行业管理面临着崭新的挑战。随着建筑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方法的重要性逐渐突出出来,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工程管理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综合水平。基于此,文章总结了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策略,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智能化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量在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下传统工程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适用,加上当前建筑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眼前的当务之急是积极学习国外智能化建筑的先进经验,引进智能化的管理方法,这不仅对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有利,同时还能对成本和进度进行合理控制,促进总体工程施工效率的提升。

1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智能化的必要性

1.1责任突出性和其他工程相比,建筑工程以其工程复杂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管是从建材方面来看,还是从施工技术来看,其要求都非常高,从工程建设一开始就要将整体分配工作做好,并注意将各项责任制度落实好,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与责任,同时每个施工人员都要了解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施工责任,施工过程与责任是分不开的,建筑企业实施智能化管理可以促进建筑工程相关责任的具体落实。

1.2工程复杂性建筑工程非常复杂,与其他工程相比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更多,其施工周期非常长,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工艺也比较复杂,施工范围较广,同时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质量带来影响,总之,不管是哪种因素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大大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将管理工作做好,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

1.3工程延续性建筑工程最终是要投入日常使用的,建筑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人会通过找到相关施工资料才能将维修工作做好。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将资料前期整理工作做好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后期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直接相关。

2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建立管理机制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运作模式,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管理机构,但是内部人员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运用,资源平衡配置得不到有效实现,因此出现了重视形式、忽略效益的问题。例如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门之间沟通不及时,出现了工程进度与计划不吻合、延长施工时间、降低经济效益等不良后果。甚至一些企业为了节省资金,聘用不合格管理人员。

2.2建筑企业信息混乱当前建筑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因素,例如质量、成本及进度等,这些因素组成了巨大的网络,信息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当前多数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其信息管理技术落后,甚至忽视了对信息的管理,不同阶段与不同方面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整理与归档,因此出现了信息混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在需要调取信息时信息的准确性根本得不到保证。

2.3对施工过程管理不够准备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建设中必须的阶段,而施工过程在整个建筑建设过程中是关键性阶段,建筑企业应该充分重视施工过程,不能直接将工程交给分包单位,对建设过程不闻不问。目前多数建筑企业忽视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没有对施工过程进行详细检查,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同时施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得不到保证,因为多数施工人员为农民工,出于文化素质与技能方面的限制,他们很难达到技术操作要求,此外,施工布线使用也不达标,不能严格按照使用标准对通用器材进行使用。

2.4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纵观当前的智能化建筑设计,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目标及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多数设计院根本不重视建筑智能化问题,或者对智能化建筑的理解不够,因此提不出明确的目标要求,更谈不上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了。同时整体设计观念还有待提高,在设计过程中过分强调通信技术及相关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存在堆砌的倾向,缺少对智能化建筑的整体考虑。当前很多智能化工程设计滞后于建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尚未进行设备选型等相关工作,仅凭经验对一些问题进行考虑,直接造成了电缆通道较小、管线预埋遗漏等相关问题。

3新时期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方法的应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智能化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智能化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1明确建筑智能化目标建筑智能化目标在于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服务,并建立起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从最大程度上节省能耗与人工成本。从该目标中可以看出,智能化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当今时代的优势,主要致力于对建筑信息的管理上,这是当今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新时期智能化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3.2建立智能化管理制度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工程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工程智能化管理得到了加强,其他各项工作也能有条不紊的完成,以保证各项工程阶段性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管理制度智能化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例如施工前的组织设计,需要利用智能化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设计质量;施工过程中必须利用智能化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各项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工程竣工以后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便于以后的查看和使用。

3.3实施智能化现场管理智能化管理制度是智能化管理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想加强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就要将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做好,并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和每个施工人员的责任,切实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一旦出现了问题,可以及时找到责任人与责任部门,这样一来,不仅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得到了加强,同时这对工程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到施工人员素质的提升对工程质量的保证非常关键,为此,应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施工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施工工序,严格按照施工顺序来施工,不能为了赶工期颠倒顺序。在智能化管理工作中,应对工序活动条件质量进行主动控制,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在智能化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以提升工程整体质量,保证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3.4统一管理建筑企业信息建筑工程管理实际上是对建筑企业信息的管理,建筑企业从设计方案的制定一直到竣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企业会获得大量的信息,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说,建筑企业应该结合项目的具体进场,对不同阶段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形成成本计划,管理组织计划等具有独立流程同时可以起到指导性意义的资料,并建立起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信息的增加、变更对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进而为施工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建筑行业发展新形势,建筑企业有必要将信息管理工作做好,促进建筑管理智能化的实现。工程管理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的实施现状来看,尚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到现在为止这项系统工程还没有得到普及,相信随着业内人员的不断努力,这项工程一定会走向更高水平,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共享。

参考文献

[1]黄伟,黄安永,漆玲玲.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智能化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68-72.

[2]易新明.现代项目管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11):14.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67-0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为适应社会需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以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炼、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问题和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本文就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近几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中还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专业建设时间不长,导致本专业长期教学积累有限,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校外专家和行业专家指导,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与市场需求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方案由团队教师制订,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不能反映市场的最新动向,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得 到行业和企业认可。

(三)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验实训类实践环节比例不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应着重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恰当,受实践场地影响,实验实训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较低。

(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不能产教融合,影响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和提高

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大多实践课程安排在校内或是演示教学,学生不能根据具体工程项目需求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缺乏工程应用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方法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加大实践学时比例,校企共建实习单位,提高人才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

(一)抓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团队素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鼓励本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江苏省建(构)筑特种行业执业资格等行业资格认证考试,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与本专业相关专业教授、博士和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南京普天天纪楼宇智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有限公司和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实验室参与企业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聘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邀请“建筑智能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专家进行专业发展及专业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指导,校企共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形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结合,高学位比例高,爱岗敬业,能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二)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就业指导体系中来。行业专家与企业技术负责人,校企共同确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由企业联合学校组建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专业突出工程应用,整合知识能力体系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行业特色,构建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和工程实践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理论课程学习,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培养比重,结合工程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训练,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实践教学,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并形成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工程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创新及各类竞赛,将实际工程融入课程设计、工程实习中。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已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技能,在毕业时,基本能够胜任岗位需要。

(四)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教融合,实行学历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

加强与行业主管机构、相关企业产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能力本位制的培养模式。联合相关企业,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广泛建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并共同建设了智能消防系统、智能安全防范系统、楼宇电梯监控系统、暖通空调实训系统、信息化智能小区实训系统、系统集成实训系统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所特有的实验实训平台,这些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联合攻关,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施工中来,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指导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毕业时即拥有从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和光缆认证测试工程师(CFTT)证书,以及安防维保、消防维保等执业资格证书。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该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改革,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得到了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从就业后收入水平来看,本专业人才就业薪水平均高于省内非211高校的平均月收入。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社会竞争力,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2] 靳宏,陈虹,莫岳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12(12).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3

    科学小实践、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基本实验。其中基本实验是最低层次,主要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属于一级基础物理实验体系。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属于二、三级的物理实验等级,从接受知识发展到运用知识创设实验。最高级的是科学小实践,指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新型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只是简单的重复和验证。不同级别的物理实验代表着实验技能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不断进步的。每一级的物理实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最终走向科学的高峰。

    (1)基本实验是普及实验,能够满足理、工、文、商等各专业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需求。它主要包括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基本测量方法以及对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认识,如力、热、电、光等。一级物理实验是进行更高级物理实验的基础和前提,絮叨得到彻底的贯彻和全面的掌握。

    (2)二、三级物理实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都大于基本物理实验,但它们也更具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物理实验是由教师提前摆好实验设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学生只是单纯的做实验,往往对实验原理却不求甚解,背离了物理实验的初衷。新型的物理实验体系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在摸索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二、三级物理实验课程适于理工科学生对物理学的进一步学习。

    (3)四级物理实验以科学小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开发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自己开发课程来进行深入研究,难度比较大。因此,四级物理实验课程一般作为物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对非物理类专业的理科学生来说则可作为选修课。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环境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随着物理学的不断更新发展,在各级物理实验课程中,都应该采用新的现代科技,与社会接轨,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对全校工、商、文科学生一、二年级所开设的物理实验中,已涉及光谱技术、真空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光衍射的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这些实验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实际、直观了解物理新科技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物理思维高度。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多元化的实验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包括公共必修实验、选修实验、仿真实验、远程网络实验、开放实验等。首先,学校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远程教学”,利用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够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来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学生可以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甚至随时随地地展开物理实验学习。

    教师在这里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辅助和启发,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总结,并找出自己的创新点,加以论证。最后,学校为学生开设各类仿真实验室,充分运用虚拟实验技术,把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实际试验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试验操作,而且能够提高那些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高的物理实验的成功率。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中,改变了通常学生与实验室设备单纯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使我们在自主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是参与到实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中,这不仅实现了实验设备维护的常态化管理、减轻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学生自觉维护实验室设备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创新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实验准备、网上实验预约、现场实际操作、设备自动管理、过程全程监控。我们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等方式完成各种实践训练,有效锻炼了我们的自主实践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及工作责任心。

    2.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由于开放实验室允许同学们根据各自所需自主地选择时间和方式进行科学实验,这样显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开放实验室的内容形式多样,我们既可以做实验,也可以讨论问题;既可以对上次实验进行再做或者选做一些新实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课外实验,这样学生自主实验,不仅可以消除传统学习中因实验时间不足而引发的问题,补充了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使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入更为系统。通过开放实验室让部分实验放入学生自由时间中完成,不仅可以弥补理论课和实验课时的限制,也可以更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消除理论授课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感,从而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2依托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3创新型实验计划、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创新型实验计划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项目实施为主线,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过程训练和自主设计,激发我们的科学研究兴趣,着重培养我们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创新型高级工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以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及工程管理四大主线,分层式、模块化、构建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新体系。

    2.4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团队增益良多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实践计划,可以锻炼团队成员的默契度,以及团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大赛水平,培养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5大学生科技竞赛着眼于工程化项目训练成效创新型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可以使我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练习。根据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要求,我们可以模拟出基于特定工程场景的个性化训练项目,从材料准备、节奏控制、战术策略、时间把握、心态调整五个方面进行训练,模拟比赛和工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场景,对培养我们的应变能力,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中的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概况

“建筑模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为建筑学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帮助,该实验课程看似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地位也不如建筑设计课程重要,但其实其中涉及大量的综合知识,包括建筑智能化、建筑构造、建筑美学、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历史等,可见其重要性。

1.1“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建筑模型是一门自始至终贯穿于建筑学五年教学计划的课程,因为模型制作伴随着几乎所有设计课程,从建筑学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开始就有模型制作的环节,二年级建筑设计课开始制作小型公共建筑的模型及居住建筑的模型,三年级开始制作3000~5000平方米建筑的模型,四年级制作大体量的建筑模型或者城市综合体模型,五年级模型制作环节主要体现在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总之,建筑模型的任务随着课程的推移显得越来越重要。此外,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有景观模型制作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该课程特点是:学科交叉性强、学习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设计强度较大。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五年期间最重要的一门实验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本身上,还体现在其拓展空间上,课程内容涉及量大面广,包括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节能等,因此要想学好建筑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图面表现力求完美,还要精通建筑模型制作,并将模型和设计本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些学生觉得建筑设计很好做,就是因为他的模型制作功底强,设计过程遇到问题能及时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帮助解决。建筑模型实验课程能够体现一所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实力,每年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联合省内外高校组织一些针对学生群体的结构创新竞赛来检验高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建筑学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建筑模型实验的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很强,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到高年级该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该课程的难度上说,自始至终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低年级强调利用建筑模型制作来认识建筑及建筑设计入门;中年级强调通过建筑模型解决常规建筑的功能和流线的结合;高年级采用建筑模型来强调建筑群的合理规划及复杂建筑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1.2“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技术的改革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主要采用现场动手,实际操作的方法。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前那种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逐渐加入了电脑、投影等新技术。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模型实验室中专门配备投影机、幕布、摄像机、照相机、音响设备。在建筑设模型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更多的模型制作设计案例给学生,可以利用摄像机将模型加工厂的模型制作过程拍摄下来供学生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漂亮的模型通过视频和PPT等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模型课程的兴趣,尤其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和鲜活的建筑模型制作中故事来打动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感性和理性思维,因为做好建筑模型和做好建筑设计一样都必须做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2.“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总结出科学严谨的教学手段。现将“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首先,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建筑学专业老师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很多高校由于师资问题,其实专业的模型老师很少。毕竟学历高同时有十分精通模型制作的人才很稀缺。所以我们采取外聘专业技术人才,如请木工师傅讲授如何进行基本的木工操作;请油漆师傅讲授如何进行喷漆工作;请水电工师傅讲解如何水电融入到模型中来。这一教学改革立刻引起广大师生的兴趣,大家对模型制作更加喜爱了。在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中,有的学生甚至将水泵、马达、无线电设备安装到自己制作的模型中,做出了流水别墅、移动城堡、飞翔的幼儿园等新颖的建筑模型。

其次,要理解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目前面临的困难,“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是在“建筑模型”实验课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当前的困难是,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老师耐心地帮助学生逐一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专业课老师任务繁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次上课,专业课老师最多只能解决10个左右学生的问题,而我校建筑学专业目前一个模型老师要指导将近40名学生,所以老师必然要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无偿辅导,老师普遍反映工作强度非常大。因为建筑模型涉及问题很广,牵扯到模型材料的选择、结构选型、设备安装、景观设计等内容,所以,往往上午四节课通常连下课时间都得不到休息,极大影响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为上课时间有限,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老师的帮助,所以导致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整体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高。“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着重研究新的建筑学专业课教学方式,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状,采取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外聘校外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招聘专业老师;二是将学生送到模型加工厂学习,这有利于学生更早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三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我校建筑学专业每个年级共有两个班级,将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做任何改变。二班进行分组,将班级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六个学生组合成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成员按照优秀、良好、中等、较差进行均分,并将建筑模型实验课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场地分析阶段、材料准备阶段、底板制作阶段、主体模型阶段、成品阶段,分阶段总结教学效果,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改进之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更加适合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过对两个班级的分析比较发现,整体上来看二班的学生在负担减轻的同时能够更好完成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同时老师的教学负担也减轻了很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中。而一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问题仍然很多。究其原因,是分组教学法有更高的教学效率,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不像以前那样孤身作战,这样就有很多问题能够在学生中间自行解决。分组之后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小组左右成员的问题,汇总后一起上报给指导老师,然后进行集体答疑,这样每个学生不但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的答案,还能了解到其他学生的问题和答案,从而获得更多的建筑模型制作方面的知识。

3.“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改革成果

建筑智能化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生 顶岗实习 教育管理机制

Abstract:Through post pract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career.

However, due to post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s not sufficient, some problems happen, e.g. understanding insufficiency,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ll of these finally lead to widespread turnover phenomenon, thus both post practice match rate and stable rate are not high.

By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post practic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cooperating with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Finally establish two mechanisms, one is internship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other is mechanism of school, family and students, which will improve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ternships.

KeVwor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ost practice;education occupation

高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训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其他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是学生走入社会和上岗前全面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经阶段,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将专业课程由理论到实践转化的检验。目的为学生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 检验工学结合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后顺利就业、尽快适应并参与本行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由学校、企业、学生、家庭多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多年来,通过工学结合教学、开拓校企合作、扩展实习基地、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拓宽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等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近年来,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顶岗实习学生岗位不对口、离职换岗现象严重,管理难度加大,对口率、稳定性降低,严重降低顶岗实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在此本人对顶岗实习情况深入调研,提出以下几点措施。[1]

一、顶岗实习存在问题:本人每年都带学生顶岗实习,通过对学生近年顶岗实习的统计,情况如下表:

学生顶岗实习对口中高级、离职换岗情况表

从上表情况分析,顶岗实习对口率低平均仅32%,稳定性差仅51.42%,学生顶岗实习不对口,学生出现离职换岗现象较严重。[2]

二、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工学结合、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突出

学校培养目标和定位。高职教育坚持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高职学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职高学生培养定位的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位,以岗位的“必需”、“够用”理论知识为度构建岗位能力框图,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能力决定。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才”。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以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以当地经济产业定专业。尽管经过近年工学结合教育改革,但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不合理、不完整,学校有大量课程过份地依赖课本向学生灌输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忽视了实践性教学和实训等教学环节,没有突出实训实习课的优势和地位。[3]

2.顶岗实习脱节,顶岗实习性质改变

近年学校扩招,学校资源缺乏,师资不足,没有专门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往往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就业”,将学生直接推给企业后就终止培养, 教学计划实施不连续,疏于管理,形成顶岗实习培养教育的空档。

3.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找各种理由借口离开实习单位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刚走出校门,走向企业,从一名在校学生转变为企业生产人员,在校主要任务是学习,在企业主要任务是产生,从而接触的人群发生变化,所处的环境也发生变化,作息时间也发生变化,一系列的变化引起学生角色的转变,部分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这种变化,表现出不安、焦虑、烦燥。实习单位规章、纪律都较严格,甚至有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较为艰苦,与学校生活形成较大的反差,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较暂时间内即离岗或调离工作岗位甚至回家。[4]

4.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缺乏规范统一

现实的实习岗位较难满足较多学生同时实习,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与学校时空的阻隔,同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岗位也不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学生自律性较差,个人空间自由度大;实习单位疏于管理,学校也更难管理,形成学生自由空间。

通过近年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加强实验、实训的锻炼,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上岗前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品德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5]

三: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1.正确认识、合理定位

充分认识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高职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作为高职学校实践性教学教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只有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重视实践,突出实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形成特色,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就业的需要。

2.健全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教育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校长,教务处、学工处、就业办、专业学科共同参与,共抓齐管,明确职责,为学生安全实习提供重要保障。制定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工作细则、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外教学实习工作流程、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上交的各类资料: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结、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顶岗实习单位鉴定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鉴定、校内指导教师鉴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重合时,完成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通过顶岗实习平台及时下发各类任务,批改学生实习日志,指导学生毕业设计。[6]

明确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组织和培养的义务、职责, 建立 “联合培养”机制:学校与实习单位签定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学生与学校签定实习管理协议书、家长与学校签定学生实习管理协议书。明确顶岗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

3.顶岗实习是学校教育的有机延伸

明确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要求,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对顶岗实习实施课程化管理,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合格方可毕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指导,相互间的配合默契,各自所承担的责任落实到位,签订相关文本协议,形成长效机制来规范顶岗实习操作程序。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监控和考核,实行双方考核制度。给顶岗实习学生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成绩。实习单位兼职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考核,占总成绩的60%;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检查及实习报告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

4.注重实效,确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围绕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为主题,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升实习学生职业素养。

做好实习前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实习的宣传动员,对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和法纪作为重点内容,反复强调和提醒,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法律和法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及时掌握学生身体和心理动态,排查各种隐患,制定突发性事件处理预案,确保实习学生安全和稳定。

5.优质服务,重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发挥学校网站作用及时向实习生各类信息。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畅通电话或通过建立“QQ”群、实习平台,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了解掌握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实习生思想和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做好服务和辅导工作。及时将招聘信息通知学生,构建学校、招聘单位、学生三者的桥梁,让学生尽快、满意找到就业单位,顺利上岗。

实习指导老师经常性到学生实习单位,定期召开协调会,邀请企业方管理人员出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6.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活动

加大投入建设适度规模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立良好的产教结合运行机制,用生产带动实训,定位职业岗位,实行“模块教学”,实施学生技能考核合格制,使教育教学更贴近市场,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对口率、就业对口率。

高度重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拓宽实习岗位渠道,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的联系,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

7.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和规范工学结合行为的相关法规,增加家庭监管职责,依法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减少直至杜绝离职离岗现象,保证学生在实习中的安全和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实习结束后,要建立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 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应用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建构以 “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细化版块组成的指标体系,科学划定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量化体现考核评价结果,全面如实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及时总结表彰,促进顶岗实习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以此同时,学校应尽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服务。一方面, 对个别因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被迫离职的同学, 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积极推荐面试; 另一方面, 对随意更换工作的同学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 要求他们要严格遵守学校有关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

五、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增强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我校加强学生进行顶岗管理,顶岗实习对口率和稳定率明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职业素养普遍得到提高,近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陆宁宁,重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报,2011/05.

[2]常月琴,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1/04.

[3]刘洋.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4]孙百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5]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 2012.11

[6]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