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中考复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考命题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不断革新。新课改背景下,中考物理命题改变传统以知识、技能考查为主的做法,更加注重对初中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增加了问题的探究性、综合性,并将本土特色融入其中,更好的将问题的考查与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结合。力学板块是初中物理深层次学习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物理整个课程设置中占很大比重,同时也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教师在组织初中物理力学板块复习时,要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复习技巧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问题的探究实践能力。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考物理的命题结构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中考命题趋势逐渐向综合性、全面性、探究性方向转变,中考物理的命题结构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是物理题目紧扣新课程标准,立足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综合近年来中考物理考试的情况,从试题难度上看,中考物理试题中容易题占40%,较容易题占30%,较困难题占20%,难题仅占10%,基础性题目占很大比重。从试题内容上看,物理科学探究性题目占1/5以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而在其中力学知识的考查通常占很大比重。其次,中考物理题目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热点的题目考查。再次,中考物理中实验的题目更加侧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总之,中考物理命题结构的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考查内容的多样化和科学性。初中物理的教学在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复习策略

1、制定计划,有的放矢

以新课标下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其中包括“力”、“运动与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章节,是整个初二年级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其中涉及的“牛顿第一定律”、“浮力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也是物理实验题目经常涉及的内容。要系统而全面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必须要做到制定计划,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力学板块的知识点复习做好详细计划,对涉及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做到宏观把握,完成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梳理。其次,针对力学板块的知识体系,形成“三轮复习”为主的复习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注重对力学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在第二轮复习中通过基本题型的训练,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在第三轮复习中以综合性的模拟考试为主,拓宽学生对力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考试的整体把握。再次,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力学板块的很多知识都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如将“密度”、“压强”、“浮力”等概念性知识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实践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探究实践能力。

2、巧妙运用策略,拓宽复习技巧

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知识内容对初中生而言较为抽象和单调,在复习时,教师要适当运用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拓宽复习技巧。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将抽象的力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如在复习第十章《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教师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学生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二是通过将力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类比,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在复习第九章《液体压强》一节的内容时,将同一深度液体压强向各个方向相等,类比成班级的每个同学的自由平等地位。通过对知识的精加工策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三是巧妙运用“顺口溜”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复习第六章《质量》时,用“质量本是一属性,物体本身来决定:状态、形状和位置,外变不变其大小。一放平,二调零,三调横梁成水平,指针偏哪哪边重,螺母反向高处动”等“顺口溜”来对物体质量相关知识的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3、关注社会热点,精心编选习题

一方面,新课程理念下,中考物理试题逐渐增加了对社会、科技和生活热点问题的融合,将力学问题融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如以建筑工地为背景,给出建材的密度等数据,考查学生对物体密度、质量等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力学知识的特点,精心编选开放或半开放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如知道了弹簧秤在测量力的大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可以由弹簧秤测量的物理量。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力学复习时的思路更加开阔,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语

初中物理力学内容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物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物理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复习对策。一方面制定合理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对物理力学板块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其次要巧妙运用多种复习策略和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单一的复习变得形象具体;再次要关注热点问题,通过对复习题的精心编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134”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前言:与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一份学案、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训练)和四个模块(“学”即问题导学、“展”即探究展示、“点”即精讲点评、“练”即有效训练)构成的“13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高效”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保持生动、宽松、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又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潜能,养成积极获取知识、掌握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中,我们以《浮力》这章的教学内容为例,与传统教学模式做对比分析。

1.教学理念尊重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中,尊从了以实验推导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理念。《浮力》是力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而揭示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规律。“134”教学模式在学案的设计中,增加物理学史知识的阅读内容,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前延伸,通过“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感觉到物理学外延等于生活,物理学规律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2.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浮力》这章内容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即: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并能够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4”教学模式着重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把《浮力》放到力学的大背景中,理解浮力的实质及其与压力、压强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规律如何来源于生活、如何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如何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探寻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3.教学程序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浮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通过设计实验增强思维缜密性,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等。

“134”教学模式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扮演主导的角色。例如:

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

(1)学生分组作出猜想,并阐述猜想的依据;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浮力作用”的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后,确定探究实验方案;

(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结论。

4.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和功能,多元化培养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在“134”教学模式中,至少提前一天把一份学案(师生共用)发到学生手中,将课堂向前延伸,让学生先入为主。

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例如:

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主总结浮力概念:

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的运动状态;将大皮球按入水中,感受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

发挥“探究展示”的作用,例如:

(1)通过观察和体验,探究浮力的方向:

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案。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溢水等积”的思想,引出新器材溢水杯,介绍其使用方法。结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表格。

发挥“精讲点评”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对应关系,联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加深对静止状态的物体受力平衡及二力合成的理解,为以后静力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发挥“有效训练”的作用,有针对性的精选习题,注重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主体方面体现教师和学生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然而依然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成为课堂的主人。“134”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维导向,充分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

5.1课前教师统筹规划,学生先入为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的思维提前引入课堂。把《浮力》的教学内容放到物理学发展的长河中,放到力学知识结构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现象蕴含着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规律,学习了解这些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5.2课中教师点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以《浮力》这部分内容为例,它不是孤立存在于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重视学情分析,即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见过什么,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中的“备学生”。把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知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5.3课后教师总结反馈,学生形成系统。结合有效、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总结收获、查找不足,总结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水到渠成、形成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

结语:“134”课堂教学模式着重体现了物理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成长锻炼的过程。所以物理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承载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本领、学习能力。探索科学、高效、符合教与学规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文3

1相关教育理论对物理力学教学的启示

认知发展理论主张,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不能看做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利于学生所学新老知识之间联系的构造,不利于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增进学生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被课堂热烈的氛围所迷惑,要切实观察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思考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

个性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能够包容他们意外导致的错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竞争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不断向前的奋斗意识,对于学生的不足,如实地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获得改正的机会,获得二次发展.

构建主义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要以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为目标,决不是单单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之间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应用教育理论,尤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师“教得法”、学生“学得法”,从而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

2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

2.1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准备策略

在组织教学的初期,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在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的了解上.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学的物理知识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会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兴趣基础;另一方面,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健全,大多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对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学习物理原理时遇到多重困境.例如浮力、机械效率、压强等知识的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力和运动、浮力、压强和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例如,学气压强的时候,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喝饮料、医生用针头抽取药水等常见的生活现象,通过这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同时,利用物理课本上的“信息窗”、“迷你实验室”、“加油站”等小专题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物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引入策略

一趟完整的好课,课堂的引入部分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引入有利于接下来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习情景的完整构建.

2.2.1情景问题引入

通过一些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物理力学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压强》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出教学内容:大家都经历过下雪的冬天,人一旦踩在雪中学生就会陷入雪里,使人们行动不便,但是滑雪运动员穿上滑雪板后不但没有陷入雪中,还能够灵活地快速滑行,这是为什么呢?用手按压铅笔的两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体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JP3]生注意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面积的联系,进而为学习压强打下基础.

2.2.2趣味故事引入

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相传亥尼洛国王命令工匠做了一顶皇冠,但是他怀疑工匠偷偷用别的材料换了他的黄金,于是就命令阿基米德去调查此事,并限期1个月,否则就处置他,阿基米德回去后每天都捧着皇冠观察,但是一直想不出办法.有一天,他进入木桶中洗澡,进入木桶的一瞬间他发现木桶中的水被溢了出来,他灵光一现,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之后他运用这一办法成功验证了这顶皇冠的真实性,那么同学们知道,阿基米德想到了什么办法吗?学过本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2.3回顾旧知引入

例如在学习《功率》这一章节中,通过先复习机械工和做工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有两个工人要将施工用的水泥从一楼搬到三楼,楼层的高度是一样的,但是两个人所用的时间不同,那他们两个人所做的功一样吗?

2.2.4参与体验引入

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将生活中常用的纯净水桶压扁,感觉这个过程的不易,然后参与利用抽气机抽气,可以明显的看到大气压将水桶压扁.学生既参与了教学,又提高了兴趣,效果颇佳.

2.2.5数值比较引入

在进行《压强》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两组数值,思考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如A.F=50 N,s=1 m;B.F=100 N,s=4 m.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压强公式.

2.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编排策略

2.3.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必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完物理定理和规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章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去体验,浸入液体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水的多少有关,来验证所学的阿基米德原理.对于碰上一些具有安全威胁的实验,采用多媒体来弥补无法做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的时候,由于实验的物品为水银,具有毒性,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实验.

2.3.2通过打比方举例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的时候,学生会问液体内部的压强会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同一深度的液体压强各个方向是否都相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就像我们和我们所在的班级,我们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是自由平等的,这就是说明在同一深度压强是相同的.

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应用案例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为例,就教学过程及知识内容应用进行教学策略分析.

3.1以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上学的路上骑着自行车,我们用力去蹬自行车,车子就会往前跑,当我们不去蹬车子的时候,车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冬天来了,我们会在冰面上玩滑冰,为什么我们通过跑动,停止后得过一段时间才能静止?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情景问题策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3.2回顾旧知策略,通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入手,应用知识、发展知识、探索新知

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撤去力后物体还要继续往前运动?为什么物体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引出问题:运动物体与摩擦力的关系.

3.3参与体验策略,在实验操控中发展能力,掌握物理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怎样才能够让一个物体产生运动?怎样才能够使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相同?怎样能够改变物体的摩擦力?利用小车的实验来探索答案.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现象,是否当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就走得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3.4趣味故事策略,透过历史故事体味发现物理真知的艰难和乐趣

回顾历史名人,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相关事迹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5数值比较策略,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数值,合理推理总结物理知识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结论,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一方面,物体的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只要没有力的参与,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静止的物体也会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另一方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讨论:物体都有保持自身运动状态的特性,当你试图去改变它的状态的时候就会被抵抗,这种抵抗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实例来列举并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引出去惯性的定义.接下来教师列举实例,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例如把一块冰抛向冰面,使冰块在摩擦力忽略不计的冰面上匀速滑行,问现在冰块是否受向前的作用力?

3.6参与体验策略

拓展应用:播放视频.两个工人一起将一堆沙子装到车上.问:为什么工人可以将沙子扬起来?继续视频演示:一辆汽车拉着一个小木箱,汽车突然急刹车,小木箱向前翻滚了几下才停下来.问:为什么停车后,车上的箱子还要往前翻滚?并让学生列举与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观察;实验;培养兴趣;预习和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36-02

物理这门学科跟生活联系得特别紧密。初中的课堂大多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然后配合物理实验解释这些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物理有一个宏观地了解,同时注重自己的动手能力,讲练结合,才能激发对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初中物理比重最大的力学和电学里的重难点知识占据试卷大幅的版面,热学、光学和声学里的一些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穿插于其中,整个试卷基本再现了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在关注重点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物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观察

在学习物理时,首先要注意观察教师和课本中给出的物理现象,如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给出的图片、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等。观察的主要方面有:物理现象或事实产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如运动、变形、温度变化、结果等。其次,要有意识培养自己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习惯和兴趣。

二、画图能力是根本

首先,必须培养对科学的细心度,对于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掌握得比较清晰,“差不多懂”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其次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物理是一门靠实验撑起来的学科,光学习书本知识而不去动手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动手能力,除了针对实验本身,更多的还应运用到学生的考试当中。比如电学,孩子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就是画图,很多孩子在学习电学的过程中,上课听得懂,但就是不会做题,其实原因就是他离开课本之后,就不愿意去动手画图,而我们的图画出来之后,会使题目更加具体和直观。如果没有图形的体现,而仅仅靠大脑的思考,是很难解答出题目的,所以画图能力是做好物理题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初中物理分为五大板块――声学、光学、电学、力学和热学,其中以力学和电学最为重要,同样也是最难学的两个板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重它们,因为这部分内容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试卷的成绩。

三、课前预习,课后总结

通过历年的经验来看,预习的效果要明显比没有预习的效果要好。进入初中以后,刚开始学习的声学会比较简单,但之后的版块难度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物态变化和密度这一章。因为知识点比较抽象,纯属概念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去记忆和背诵。到了学电学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被难住,较之前的知识点,这个版块更加抽象,很多孩子已经不知所云,所以更需要课前预习,这样至少不会让学生感觉太吃力,所以我们就要做到:

1.抓好课前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物理老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而难以坚持。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必须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阅读动机。

2.课堂阅读。在课堂上适时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可以是学生经过探究实验后,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再阅读课文得出结论填写在课本上;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叙述较复杂的段落给予分析解释。课堂阅读是课前阅读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主要途径,也给了学生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课后阅读。课后阅读是学生上课后复习小结教材内容,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并完成作业的一种阅读形式。从时空范畴来看,课前、课后阅读都属于课外阅读,但它们有目的和效能上的不同,指导课后阅读也往往没有引起物理教师的重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要求学生一方面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写阅读笔记,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益。

当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前、课堂、课后阅读,循序渐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要注意记忆方法

学习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要机械记忆。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因子都带有“单位”。所以,在记忆物理公式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因子的物理单位。

五、要重视实验

尽可能多动手做实验。不会做实验就不能说学好了物理。实验动手能力,主要指观察、操作和制作等动手能力。开始学习物理时,可注意观察老师是如何做各类演示实验的,如实验的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实验时,按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认真实验、练习。对老师和教材中给出的有关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探索性小实验、小制作都要积极想办法动手做,这对增强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还可以自己主动设计实验。这能培养你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就物理这门学科而言,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理论性都比初中物理有跳跃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一新生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对于稍微难一点的知识点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众所周知,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弄清“台阶”的成因,认识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必要性,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打开高中物理教学新局面的第一步。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上产生“台阶”的原因

(1) 知识量增大。相比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的知识系统更为庞大,仅以力学这一知识板块为例: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至90个,这无疑使学习难度有了很大提高。

(2)理论性增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很多知识点教材只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初步了解,作定性研究;而进入高中后则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深层次理解,进行定量研究,这无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初中物理“什么是力”这一部分内容中,它只要求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在高中物理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使物理发生形变”。这既拓展了力的概念,又提高了理解的难度。

(3)知识结构性增强。初中物理各知识点之间相对孤立,没有形成严密的结构体系;而高中物理常以特定基础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应用数学知识的要求增强。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图像处理、极值求解等知识技能。甚至,高一物理上半学期要应用的数学三角函数知识要到高一下学期才能学到。

(5)能力要求提高过大,学习方法没有适时转变。 一是高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上要提高。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得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二是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的习惯。缺乏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举一反三的独创精神。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物理的神秘世界充满了幻想,他们满怀希望、饱满热情地投入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之中,但是,当他们一次次经历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无奈后,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于是,一批批的学生在诸多的学习障碍面前退缩了,在一个又一个台阶面前举步维艰……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我们认为到,能否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学生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开创高中物理新局面的关键因素。

我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指导策略:

(1)规划足够的教学时间,编写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适当进行一些知识点的补充。一是在高一教学计划别规划出一定的教学时间,专门进行初高中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二是组织教研组专家借鉴有关学校的资料和成功做法编写一本《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以其作为衔接工作的重要载体;三是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先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找到知识结构的联系。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偏失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欠缺,刚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学习困难。所以,除了知识与能力,我们要更加地注重过程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排除非智力因素的负面干扰。例如,在对一节课文处理时,老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常规思维等习惯,最终达到“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3)灵活应用教学环节,设计螺旋式上升知识系统,让学生逐步“摘到越来越大的桃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灵活设置教学环节,注重知识的梯度,增加知识的广度。比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力的概念、加速度和“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将其作为预备知识,扫除新课知识障碍,最后才开展“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实验和理论的讨论,循序渐进,有效过渡。

(4)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在实际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合理进行演示实验,适时安排分组实验,甚至是联系生活的小实验,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力的分解过程中关于被分解的力(合力)有哪几个作用效果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问题,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此问题感到很困难。

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的最好方法是设计一些实验,如:(图1)台秤读数的减小显示了斜向上拉力F具有竖直向上的作用效果;用软板可演示铁块由于重力对斜面的作用效果(图2)以及让学生通过(图3)体验重力对支架的作用效果等,强化感性认识,继而顺利地向理性思维过渡。

(5)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高中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患得患失,不能客观和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自信心容易受挫折,一旦学习赶不上,便自暴自弃。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助其消除疑虑,克服心理障碍,重拾学习信心,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学生。

当然,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衔接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找原因,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在实际教学中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以学生为本,灵活应用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教学工作,打开高中物理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乔际平,邢.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文6

要想帮助高中新生跨越这一障碍,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初中物理教材和高中物理教材的显著差别。

1.初中物理知识偏于直观,比如,对物体本身的研究,而高中物理则大多抽象,需要发挥想象力,比如,质点之类的物理名词就需要运用抽象思维。

2.初中物理作为物理这一学科的入门知识,较为浅显,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也相对单一,而高中物理则要深奥很多,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发挥其延展性,例如从简单的匀速运动引申到变速运动等复杂的物理概念。

3.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在于计算的区别,从标量到矢量,从简单的算数到几何运算,是一个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绝大部分知识和学生生活丝丝相关,原理简单,实验易懂,教材文字也易于理解。而高中物理的知识量骤然提升,叙述抽象,理论性增加,对于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要求提高很多。因此,高中新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比较能力、推理能力都不能尽快形成,再加上物理学体系中最难的“力学”板块被放在高一时期,必定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二、培养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兴趣的三种途径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是帮助其跨越物理高台阶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长期在陕西省高中的物理教学一线实践,我总结出以下三种途径。

物理学科与现实密不可分,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种种实例去解释和总结规律,有助于学生接受相应的物理知识。鼓励学生留意和表达自己对身边事物与物理联系的认知和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有利于丰富高中物理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热衷探求本质的良好习惯,这将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探索性实验是高中物理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实际操作水平和创造性开拓思维。通过有趣实用的物理实验,加上对于实验误差的全员讨论,有助于激发高中新生对物理的热爱,在坚持探索、探求设计、趣味设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简易性和科学性并举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物理随堂小实验和教师指导性大实验,将会诱导学生去思考物理原理,发现事物中隐藏的物理规律,从而有利于培养喜爱物理的思考型、科研型、实践性高一学生。

课堂氛围决定着学生上课的状态和投入程度,尤其是像物理这种难度不低的理科学科,必须能够吸引高中新生的注意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打破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不适用于理科学科,而应优化课堂结构,教学相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指定优秀学生给其他学生上课,一方面能够使主讲学生更好地了解所讲知识,熟练地对所认知的物理知识进行科学的表达,能够加快提高优秀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对其他学生有着很好的榜样作用和督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