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的意义范文1
第一个人摸7张牌,其余的6张,第一人先出一张,不可以出王和A.第二人摸一张然后打一张,以此类推,只要桌面上没有牌了出第一张的都不可以是A和王,有对子的可以吃桌面上的牌。比如你有对2,桌面上有2,你在不摸牌的情况下可以吃2以下的所有牌,也可以吃顺子,比如有34可以吃2和5,但必须是同花色的,最后手里的牌都成套了剩一张没有用的扣了就算胡了。
算分:A15分,王25分,KQJ10都是10分,其余的5分,胡了的玩家除了手里的分,还要多加100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科普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问题 有效措施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以及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有效地体现和实施艺术教育的目的,构建科学创新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及音乐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就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普通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拓展大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高校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利用艺术技能、知识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深层素质的滋养与开发,是其他任何教育难以企及的,更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在实施和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许多课程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要教学意向自主设置的,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开课随意性大,课程课时短、类型少、涉及面窄。很多高校在师资队伍和资金上的投入过少,限制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根本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管理机构,得不到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公共艺术课教学所需的教室和器材,也没有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场所。因此,公共艺术课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达不到美育的目的。
(二)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很好地结合
有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未能与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指导意见,高校要根据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教育的要求开设特色课程。但是,很多高校忽视了这部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了学生对于学校所在的地方文化一无所知,造成了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更丧失了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背离公共性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具有公共性的特点,这也是其重要特色。在大部分高校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高校组织的演出中,只有个别学生表现突出,这些学生就是艺术特长生。这些艺术特长生在平时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远多于普通学生,这就背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特点。失去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的存在价值。
三、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管理,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质,确保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良好。目前,很多新建普通高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大都是艺术专业的兼职教师,他们既要教授艺术系专业学生,还要兼任非艺术类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一些院校对公共艺术教师重视不够,认为艺术专业教师的能力强,而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差,这就使得公共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受过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师大都过于偏重技艺传授而忽视人文知识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体系,深化教师自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并且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派出相关教师进修或引进相关专业教师,合理地配置教师资源,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师资队伍。
(二)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突出课程特色
课程的构建应呈现出比较清晰的体系,课程的内容则要走向综合化。初步以音乐、舞蹈、文学、影视、美术五大艺术门类为主干,以艺术欣赏、艺术技能、艺术理论三大板块为中心来开设和发展各类课程。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删除过于专业化和对学生基础要求比较高的课程,要以提供非艺术专业的普通高校学生适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为目的来进行课程设置。增加民族文化艺术的科目,编入选修课程,特别是要将最具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引入选修课程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高校要针对教师所具有的当地民族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授课能力组织培训。例如,教师应较好地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风格和技能技巧以及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等。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开创新的思路,要在教学大纲中对地域文化按照区域性及种类进行划分,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最后,高校还要运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考查。
(三)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材进行规范化、统一化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教材的使用应该进行规范化,教材的内容应该和中小学以及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区分开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应该属于艺术通识教材。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内容要体现知识面广,难易程度要把握准确,要符合大学生能力的基础训练。教材要有新意,符合时代性,要切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的实际。也就是说,教材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一定的知识深度,满足大学生的求知要求。选用教材时还需注意,要避免过多关注艺术学科内容,而不能反映多元文化、现代科技对艺术教育的影响。这类教材容易造成明显的知识倾向,并且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大班,应该加强课堂考勤与管理。同时,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督导体系,建立常规的教师听课制度,不定期检查教案、教学进度、学生作业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网络评教平台,以评促教,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公共艺术课程的考核可以实现课堂、考试、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逐步建立起能够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管理者必须要转变观念,建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优化课程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建立起科学化、系统化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达到美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青.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探微[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2(01).
科普教育的意义范文3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提出
2001年教育部在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就提出:“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纳入教学计划,进入第一课堂,并进行考试或考察。”为此,教育部专门成立课题组,研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进一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至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公共课程中的一员,以明确的身份和定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尽管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正式地进入了普通高校,但由于我国普通高校精英式艺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不少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时有着极强的功利性,为了拿到学分取得毕业证,但缺少情感体验和艺术感悟能力,更缺少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意识。加之艺术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还缺乏全局性和针对性。特别是目前大多数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实际上是从各艺术专业院校直接拿来的“舶来品”,而这些相对比较专业的艺术课程对于从未接触过艺术感性教育的大学生而言,难免有些力不从心。鉴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艺术综合化教育可能应是未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艺术综合化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学科知识的体系是一个整体。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孤立、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国际著名的艺术教育体系、国外的课程改革和艺术作品中获得启示。如美国统一的“艺术课程”下设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学科,在课程标准中,每个艺术门类都有与其他艺术和非艺术学科的相关学习内容和评价要求;德国的奥尔夫教育体系综合了语言、舞蹈、律动、戏剧、民族民间器乐等多种形式,构成了全新的教育体系。艺术课程的综合向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思维趋于整体化,让学生从似乎毫无联系的概念、原理中看到他们内在的联系,改变从一个角度考察现象的思维定势,形成多维的、多角度的立体的思维方式。
2.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学习者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因此当学习者与相互关联的观念发生际遇的时候效果最好。传统艺术教育面对的是“艺术整体”中的一个个“零件”,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也许把某一门艺术学科的各种技能都学会了,但不能从直觉、想象、智慧和个性等方面去进行整合。“综合艺术教育则恰恰相反,它所面对的是“艺术”整体。特别是综合艺术的课程中贯穿以丰富的“通感”训练。“通感”亦称“感觉挪移”、“联觉”等,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各种感觉之间彼此打通、相互强化、互生互补的一种状态。通感往往可以通过艺术活动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联通而获得,这些是孤立的艺术技能课所难以达到的。
三、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实施策略
1.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艺术课程作为一种人文课程,它不仅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还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应当是什么”的价值思考。在课程设计上,一般采用的方式为“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即指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学科主题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他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的多样性。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综合的过程中保持了某一门艺术学科的学科特征,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二是照顾到我国现有艺术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他们在美术和音乐方面的学科背景,使一般的教师能够比较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教学条件,实施综合艺术教学。
另外,艺术课程的设计关键要理解和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其中“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是艺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个教学步骤。“感知与体验”是学生自主创造和即兴表现的前提和准备,“创造与表现”是“感知与体验”的延伸和深入,经过“反思与评价”之后,学生的初步感知与体验就有可能升华为真正的审美体验。“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个教学步骤,既有独立的意义,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关联的整体。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艺术课程教师,无论从事音乐、美术或舞蹈教学,都有着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在面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中驾轻就熟,但是一旦改变了教学对象,在学校实施公共选修课,面对一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去进行艺术专业的教学,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综合艺术课程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生活经验直接参与艺术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三个过程,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由此对艺术教师的期望值自然是比仅仅从事专业教学的要求要高得多。不仅需要艺术课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更要从综合艺术素质的角度,为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能够在“一专多能”的前提下尽量充实自己。
3.综合艺术课程的评价。要正确地评价综合艺术课程,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从本质上讲,艺术课程并不是一种单纯教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作为一种人文课程,艺术课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其课程目标不是单纯把某种艺术技能教给学生,而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艺术的体验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艺术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也同样是遵循着这一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发现自我潜能的契机和调整方式,以达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拓展,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性和人格。
科普教育的意义范文4
论文摘要:选项教学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论述了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包括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以及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校为其提供的若干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也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开拓了用武之地。
一、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实施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合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技能,实现终身发展。
实施选项教学,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内心蕴藏着渴望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有了这份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学与练,大胆尝试和探索,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运动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有了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占优势的倾向性就会引起一个人与满足该需要有关的意志活动,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也使智力积极活跃起来。”高中生经过了义务教育学段九年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学生“项项都要学,项项学基础”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萌发和追求的是身心的满足和获取成功的体验。选项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需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在选项教学活动中,学生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凭借这种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敏锐的智力活动,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3.实施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水平。
通过实施选项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意识等。实施选项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例如,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练习,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的裁判规则训练等,然后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组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下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水平,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实施选项教学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选项教学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进步很快,涌现出了一批体育骨干,这些体育骨干在课余自发组织了各种比赛,例如,年级篮球联赛、年级足球杯赛等等,同时还组织同学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不仅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还提高了同学们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5.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足球选项教学中,长时间足球练习和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上来证实。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能力,并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好胜的天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选项学习使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能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1.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
在过去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管体育教师是什么专业出身,有什么专业特长,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项都得教,可教学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严重地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都很清楚,并不是任何教师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很“内行”,也有“弱势”项目存在。开展选项教学后,学校能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去安排课务。这既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熟练地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娴熟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拓展。
随着选项教学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会逐步提高,不少同学对一些运动项目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非常的不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亚于我们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这将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欲望。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在与学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吸收新鲜信息,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并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改革,积极进取。师生互动还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和愉快。
3.选项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选项教学,可以使教师专心致志地研究某一个单项,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发挥自己的专项特长,对本专业的各项内容达到精通的程度。做到既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合理安排教材,设计出切合学情的教法,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体育教师应时刻注意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紧跟形势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技能。
三、选项教学有利于业余运动队员的选拔和体育特长生的专项选择
高中学生的比赛往往是一些单项的比赛,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过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对同一项目的各个年级之间的学生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在参加各种比赛时教师挑选队员往往比较困难,不能及时从各个年级中选拔出优秀的队员参加比赛。而在选项教学中,教师熟悉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很容易从不同年级的同一项目中挑选出优秀的队员,为各种比赛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另外,普通高中还有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和职责,而现在体育高考都需要考生有自己的特长,选项教学以后,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课堂学习和训练,把自己体育课上所选的项目作为自己体育高考的专项来报名,从而争取专项考试的优异成绩。
四、选项教学有利于场地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普通高中各学校往往是班级多、人数多而场地器材缺乏。过去的体育授课方式是每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年级的情况去安排教学计划与布置场地器材,这样就会出现不同年级之间因同时上同一类项目的内容而出现场地器材不足或冲突的情况,而有时又都不上某一项目,造成器材的闲置。实行选项教学后,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充分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弥补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龙.关于体育课选项教学法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38-39.
科普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综合素质 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21-02
引言
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普通高等院校中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以提高人文艺术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综合性艺术理论和实践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育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学习和艺术技能训练,也不是仅仅为了培养一般艺术感受力,而应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智慧、人格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激发创新、创业和创造精神。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呈现出一些突出特点。
(一)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发展大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并非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旨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艺术品味和人文素养;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课程,并不仅是为了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技能而加以传授,而是更强调艺术的教化和引导功能。
(二)综合性公共艺术课程成为必然趋势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不同学科和课程之间的融合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艺术课程也在探索以综合、整体的特征体现其学科价值。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综合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一是将各门艺术课程进行整合,强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及影视媒体间的联系;二是强调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综合艺术与其它学科的课程。这两个方向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关联互补的综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不仅能极大地满足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素质培育的需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艺术表达和评价能力,还能使学生整体思维与通感能力获得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条块分割单一教学模式。
(三)课程设置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
艺术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好艺术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其中,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是艺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个基本教学步骤。“感知与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创造与表现”是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进一步激发其艺术欣赏或是艺术创作的热情,培养艺术欣赏和实践能力;“反思与评价”意在将前两个阶段培养起来的审美感知能力升华为大学生综合审美素质。这三个基本教学步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现状
完整的课程体系包含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要素。课程建设与实施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尽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断发展,但仍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就课程建设方面而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普通高校一般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教学力量等办学条件来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使得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高校课程开设较全,基本覆盖教育部有关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方案(2006)中所规定的限定性选修课程,结构布局也比较合理,课程开设连续;多数高校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局限,并未切实按照国家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要求来实施,课程门类较少,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直接影响着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二)课程设置系统性不足
由于受条件所限或者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多数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也就只能由艺术系院的教师兼任。相应地,根据艺术系院专业教师的现状去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课程,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去开设。艺术课程一般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及美学四大部分,但在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并未完整涉及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公共艺术课程在各大高校都逐渐地增加,但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艺术欣赏课程。
(三)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
由于多数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体系。实践中,一般高校多将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而开设,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此外,学习成绩评定标准也较低,一般情况下,上了课、交了作业的学生即可通过。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配备、教学设施及教学活动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实际效果。
三、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应定位在普及和综合层面上,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综合审美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人格陶冶等多方面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要在明确公共艺术教育意义和培养标准的基础上,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而不是像艺术专业教育那样侧重艺术技能的培养。
具体而言,一是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将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第三,将艺术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课程内容上,要尽量覆盖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兼顾理论、欣赏、实践等多个层次,做到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在课程形式上,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二)以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为指导,强化课程内容建设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意在通过相关课程的实施,引导健康的价值导向,促使学生不断思考生命的价值。由此,公共艺术课程的全面性、综合性十分重要。综合性课程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同一艺术门类中的不同类型课程的综合,比如综合性的音乐作品赏析课就应融合基础乐理、主题视唱、音乐赏析、音乐史等相关课程内容,将基础理论、技能实践、作品赏析和文化史论的学习融为一个整体,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指不同艺术门类课程的综合,比如综合性的文化史论课就应融合音乐、美术、影视、摄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赏析,使学生在多角度思考中提高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综合多种艺术门类进行教学。实践中,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探讨不同的课程设计体系。目前,不少高校正在探索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学科中的某一门作为主要内容,适当兼容其他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内容,实现艺术教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这种正在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在综合的同时侧重于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教学活动找到着眼点,由点及面地展开综合艺术教育;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高校现有师资的状况和他们在音乐或美术等某一方面基础较扎实的学科背景,使不少教师都可以比较轻松地根据自身能力和现有教学条件去实施综合艺术教学。
(三)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有序规划和实施课程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与专门性、知识性与体验性的融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侧重,可大致分为艺术基础、艺术欣赏、技能实践三大类,结合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师资情况,划分为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和艺术类系列专题讲座三种形式,分层规划和实施。使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使得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个性发展。
基础理论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时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感受能力,起到指引大学生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作用。艺术欣赏课侧重于通过引导大学生鉴赏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这两类课程,一般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课目一般选择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导论或鉴赏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戏曲鉴赏》等。课程定位在以技术基础理论和作品赏析为中心,以培养审美能力为目标,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技能实践课意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艺术实践,激发兴趣,加深理解,提升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技能实践课主要是为已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或在艺术方面有所追求的高年级学生而开设,课程性质一般设为艺术任选课。当然,为了分层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各高校应在综合化原则和分层实施手段相结合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本校实际去具体操作。
(四)立足于多元化视角,科学构建教学评估体系
现阶段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认识上还没有达到高度一致,教学评价上也不尽合理,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障碍。从艺术教育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应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学生,不仅应对其艺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更应注重对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综合评估,把教学结果与课程实施评价相结合;对于教师,应以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开拓,教学方式是否善于创新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应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相融合而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起能促进教师和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际运作中,各高校性质和教学条件有较大差别,要实现综合性的公共艺术教育,光靠各高校现有的教学力量是不够的。还需在认清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整合地区高校的资源优势,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才能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规划得以有效实施;此外,除了有效的课内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及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也对达成公共艺术教育目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健全的艺术设施、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为学生艺术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浓郁的艺术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实施应做到课程目标科学化、课程内容规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只有从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评价这三个环节入手,落实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才能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最根本的是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及个人综合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永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新探——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6(2).
[2]张晓红.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性模式的构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3).
[3]朱苏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
科普教育的意义范文6
论文摘要:针对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忽视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和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为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普通高校学生能力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持久锻炼的健美操教学框架体系,借鉴以情景创设、协作学习等为特征的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健美操框架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健美操教学使学生在技术技能、专业素质、学习态度及对健美操教学的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多采用的是传统“领操式”教学方法,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学会动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整个教学过程一般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记忆的传承式教学形式为主,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及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离开教师、离开学校,也就离开了健美操。因此,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普通高校学生能力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持久锻炼的健美操教学框架体系势在必行。建构主义以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知识观、新型的师生定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等呈现,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逐步为中国教育界所认识。将建构主义应用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对传统健美操教学的补充,笔者通过对2006级健美操班学生的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新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6级健美操女生240人,时间为1年。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校园网查阅近年来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有关文章,了解当前研究现状;查阅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进行关于健美操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向对照组和实验组发放问卷各100分,回收率95和97。
1.2.3访谈访谈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各80人,了解他们对学习健美操的感受和建议。
1.2.4实验选取2006级园艺、动物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系为对照班,按传统教学法教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农学、食品加工系为实验班,按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两组学生均无学习健美操经历,聘请有关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1.2.5数理统计将所得数据用Excel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2 建构主义基本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了重新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要求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建构知识更有效,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3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美操学习环境和教学框架体系
3.1 建构主义理论下健美操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家研究构建了许多创新的学习环境设计,如抛锚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开放学习环境等。尽管这些方式应用的范围、技术和方法不同,但是他们所蕴含的假设是相似的。目前,有代表性的有珀金斯的五要素学习环境、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依据普通高校的健美操教学实际、学生能力、教学资源及教学目标,参照珀金斯的五要素学习环境、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了四要素健美操的学习环境。即信息资源、符号簿、交流与协作工具、任务管理者,其具体含义如下。
3.1.1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相关信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解决问题。对学生提供的信息库和知识库应该是及时的,提供的信息资源可以是听觉的、也可以是视觉。包括课堂讲授、体育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网络查询等方式。
3.1.2符号簿符号簿的功能是支持学习者的记忆,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在复习课中遗忘动作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此,建立一个强化学生记忆功能的符号簿会给学生带来便利,在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自带卡片,教师介绍简易画图方法,在教会学生新动作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记录动作或教师按学习小组发放学习资料等方式,对学生记忆、课下复习、持久锻炼等提供方便。
3.1.3交流与协作交流与协作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评价,交流学习体会,从而改变教师与学生单一的平面模式,使学生在知识、情感的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
3.1.4任务管理者健美操教学中主要的任务管理者是教师,他为学生设置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并提供指导、帮助、反馈和评价。
3.2 健美操教学框架体系的重新设计
从现代教学的实际要求出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经过多年的健美操教学实践提出健美操教学的框架体系(表1)。
4 结果与分析
经过教学实验,对两组学生的技术技能、专业素质、学习态度进行测验及对健美操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2,表3。
4.1 学生健美操学习成绩的分析
实验组学生的技术技能、专业素质、学习态度均优于对照组,呈现极显著和显著差异。
4.1.1技术技能分析技术技能包含健美操动作技术和创编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学生充分发挥机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健美操技术的方法,对于动作技术的要求是规范、准确、优美,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体现人体对运动系统的支配能力;创编技术是学生掌握创编健美操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的方法,包括动作内容和不同动作技术的选择,对风格的把握等[7]。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把教师当作模仿对象,对教师采取一概效仿的态度,学生的思维模式、审美观念被禁锢在固定的、较为狭小的空间。特别是在创编技术上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缺乏创新性思维。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美操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不再是传授技术技能的唯一。多资源的知识、技能交汇,使学生开阔了眼界。特别是通过观看健美操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和专家的动作示范,使学生领略了高水平健美操表演者的动作风范,从而对动作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吸取众家之长,创编出新颖、富有时代特征的健美操。
4.1.2专业素质分析专业素质包括健美操理论知识、一般的乐理知识、学好健美操所具备的身体素质三个方面。传统教学形式中理论知识和乐理知识的传授通常以纯理论课的形式出现,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起来比较抽象,不便于与实践结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健美操理论教学采取分段教学的形式,即在实践课的开始部分传授与实践课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实践课学习无冲击力、低冲击力、高冲击力动作时,则在开始部分讲解健美操的音乐特点,然后配合简单的动作让学生体会。这样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为日后自编操健美操奠定基础。另外,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健美操理论不仅仅限于教师的讲解,同时向学生发放文字材料、组织观看音像资料、要求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查询有关健美操信息等方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因此理论水平和乐理知识较高;专业素质效果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传统教学中记忆动作方法主要靠头脑记忆动作,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学生遗忘动作现象较多,上一次课的动作在下次课一般要靠教师提醒才能完成,遗忘动作较为严重。建构主义教学环境增加了符号簿,符号簿的功能是支持学习者的记忆,学生课下能够经常化的练习,自然提高了身体素质水平。
4.1.3学习态度分析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关注较少。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美提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注意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教学程序和情景创设的研究,增设了师生“互动”的内容,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和学习的主人,自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另外,适宜的音乐刺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景。目前的研究表明:快速和愉快的乐曲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音调和谐,节奏徐缓的乐曲可以使呼吸平稳;音乐优美的歌曲或悦耳动听的器乐曲可以调节植物神经,使大脑得到休息,帮助人们解除疲劳引。调查表明:74.7的学生认为音乐的选择影响健美操课程的学习态度。在实验组的音乐选择上,既注意主题音乐的选择,又注意开始部分、结束部分、学习新动作与主题音乐的合理搭配,因此使学生得到较为合理的调控。
4.2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满意度的分析
对满意度的研究最先开始于制造业,主要关注顾客对其产品质量满意度研究。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高,则购买产品的愿望就强烈。学生对健美操教学的满意度越高,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效果就越好。表3表明:试验班学生对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学体系的非常满意度高,说明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学体系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特别是在教学程序、教学环境的运用方面,打破了传统教学法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使学生得到了清晰的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