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

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范文1

关键词:预算执行审计 财政收入 审计重点 审计范围 审计方式 审计成果

开展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投入的各项建设资金和专项资金的项目种类越来越多,资金数额越来越大。而审计对这些资金的跟踪监督却跟不上形势的步伐,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水平显得相对滞后和很不平衡。因此,如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地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提升审计的层次,已经成为审计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基层审计机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深化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一、把握总体、突出重点。

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后,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进一步外延,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集中力量,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力度,严肃财经法纪。

在工作中要全面把握审计管辖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了解掌握审计对象的总量、结构、特点和重要性等情况,始终把握财政收支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及重点资金,审计重点内容包括:编报虚假预算、虚报冒领预算资金问题;挤占挪用财政资金、为本部门和本单位谋利益私存私放资金、违规收费及截留坐支非税收入问题;滞留、闲置财政资金,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等问题。通过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二、明确审计对象,扩大审计范围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就要完善审计对象、拓宽审计范围。预算执行审计其实就是审计政府财政收支,其审计对象为:政府财政部门、地税部门、国库、政府各部门和单位、接受补助的下级政府等。在审计范围上既审计一般预算收支,又审计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既审计本级财政支出,又审计补助下级政府支出;既审计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又审计"效益"。

扩大审计范围,就应该以财政部门收支审计为基础,向上、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就是审计财政资金分配的过程,财政资金的分配是财政收支的源头,在某种程度上,对财政资金分配的审计比财政收支的审计更重要。向下延伸,就是在财政部门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重点向各个职能部门的下属机构延伸,有财政资金二次分配权的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更是延伸的重点。

三、改进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手段

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财政管理方式由粗放到具体,由分散到集中。财政管理方式的变化要求预算执行审计也应变革传统的审计方式,实现审计任务的全局性、审计目标的鲜明性、审计方式的多样性、审计手段的先进性。

1、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格局。要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实现预算执行审计运作模式的"一体化",坚持打破科室和专业审计界限,实行"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的五统一,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以统一实施、处理为载体,保证审计效率和质量。

2、建立全新的审计组织体系和"本级审"运行机制。

审计实践表明,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统揽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将财政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列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范围,建立本级财政审计与各项专题审计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通盘考虑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审计组织体系。

3、研究探索审计工作新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坚持"五个结合",即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审计与政府其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部门预算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对国库审计与税收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扩展审计的广度,更有利于推进审计的深度,能够从更高、更深、更广、更宏观的层次上全面和客观的充分反映、揭示、披露情况和问题。

4、采取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手段。本级预算执行审计面对的是庞大的数据资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不能停留在手工查账的落后层面,要适应形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审计。一是要充分利用财税部门和预算执行单位的财务核算系统,收集、整理审计资料;二是要积极学习审计AO软件,力争实现审计手段上层次、上水平。三是积极推行联网审计,实现在审计局办公室即可浏览财政局及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数据和部分业务数据,使审计关口前移,并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提炼审计成果,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1、抓好成果的整合,提升"两个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预算执行审计成果,最终以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为载体提交人大、政府审议。"两个报告"的内容是具体审计成果整合的结果,整合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着"两个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在整合过程中,要按照审计结果与政府、社会、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的紧密度,对分项审计报告进行整合、筛选、精简、提炼,确定"两个报告"的撰写重点,力争既全面反映预算执行审计成果,又突出重点,有较强的针对性。

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范文2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网,利用通信线路把分布不同地点的多台电子计算机、大容量存贮器、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互相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可以共享。在这种网络系统中,各用户对所管理的不同方面负责,通过中央控制器将各自的信息进行适当交换,并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利用对方的系统进行有关操作(需授权)。有的采用联机数据输入技术,输入数据时不产生和留下原始凭证,或者采用实时文件更新技术,各原始数据在输入计算机后,立即处理,数据文件随时都在更新,而且计算机也不会随时打印信息处理结果,也就是没有输出信息。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方式极大影响了传统审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一、审计范围

在非网络审计中,审计的范围具体说就是审计单位,而且是少部分有权力进行手工或单机运行处理会计信息的人员。审计涉及的范围较窄。网络系统之下审计范围仍然没在改变,但是其触角却延展开去,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在网络系统中能接触到会计信息处理的人可能不仅仅是审计单位的少部分人员,由于其资源的共享性,使得访问共享资源的人可能非法进入,那么能接触会计信息处理的人就有可能涉及整个网络用户,也就是说出现数据错误就可能不是审计单位造成的,这样就很难确定责任人,如果再把审计范围局限在审计单位似乎不太公平。但又为什么说审计范围不变呢?笔者认为审计范围触角延伸只是意味着审计人员考虑审计事项的思路应该拓宽,也就是要从网络角度考虑,只是审计人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审计网络所涉及的全部用户,更不可能去审计审计单位责任以外的其他责任人。但是应考虑到审计范围的延展是会影响审计效果的。

二、审计对象

传统审计对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2、被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在网络系统中其资源共享的优势使得系统中各工作站都可能同时使用一个信息来源,由各自封闭的系统向整个信息系统敞开,互相影响,互为前提,彼此依赖,也就意味着对网络系统的依赖性大为提高,比如说对于联机贸易,除了最终报告,其信息处理和存贮都具有不可见性,使得所有访问者都只能依赖系统享用最终报告。那么当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过于放心网络系统,而网络系统不能政党发挥其职能,如黑客、病毒攻击、通信技术失灵等,手工或单机下的审计对象的真实、正确、合法等就无从谈起,因此审计对象在网络系统中扩大、网络系统的设计、实施等内容也出现在审计对象中。

三、审计所依据的信息来源

非网络系统中,审计所依据的信息是指形成审计证据的各种文字、数据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磁带、磁盘、磁鼓等。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手工输入或键盘输入。网络系统中,审计所依据的信息完全可能通过网络中其他用户处得到,这大大削弱了非网络系统的输入控制,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使审计线索也变得复杂而紊乱,加大了审计难度。

四、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即实施审计监督的执行者,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网络系统的发展应用,使得审计人员必须渗透到网络系统的设计、实施、计算机的应用程序,甚至到每一个数据文件中去。《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关于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中规定:“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有充分的了解,以进一步对委托审计的条件做出计划,并了解电子数据处理对内容控制的研究与评估的影响和需要采用的审计程序,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审计人员还应对实施审计程序所必需的电子数据处理具有足够的知识”。这无疑对当前缺乏计算机知识或掌握不够全面的审计人员是个巨大的挑战,也许有人认为完全可以请计算机专家辅助审计即可,虽然这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但是我们应认识到对审计人员来说是最有利的审计证据而对计算机人员来说可能再正常不过了,各自衡量同一事物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计算机专家可能不懂审计。而且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外的辅助人员越多,越依赖于他们,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地位、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会受到越大威胁。但尽管如此要使我们的审计人员精通计算机,在当前是很困难的。所以给我们的审计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五、审计风险

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范文3

我国会计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的问题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有可能导致舞弊审计中的风险评估出现目标定位偏差。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虽然变革了审计方法及其传统的审计理念,但同时也给部分执业审计师形成了审计观念的紊乱,使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全力规避风险进而唯利是图。这是因为,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判断逻辑,如果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的风险较低,即使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卷入诉讼的机率也不会太高,审计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大规模费时费力、代价高昂的实质性测试显然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这就必然形成会计师事务所将大量的精力用于研究客户的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而对审计意见进行直接支持的实质性测试越来越少。世界各国的风险导向审计中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施乐公司按虚构的毛利率调节各子公司的销售成本,莱得艾德公司通过编造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支持的会计分录调节利润等等。这些会计舞弊手法手段并不十分高明,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所要求的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实施完整的实质性测试,可能很多的财务舞弊案件都可以被及时发现或者得到有效制止。舞弊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目标要定位于何处易存在舞弊,而不是仅仅节约成本和降低民事赔偿风险。

2.电算化审计的研究开发相时滞后。

目前审计电算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对滞后于会计电算化。另外,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不规范,或者规范性的要求因未能得到重视而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也为开发研究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和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带来了难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对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经济业务的企业进行审计时缺少计算机辅助审计环节,将为他们的审计结论意见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

3.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显着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也在不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既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运作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会增加注册会计师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的难度,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范文4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面临的问题

审计环境问题

对传统商务活动的审查,法律上最有效的证据是记录业务发生的原件,即凭证、账册和报表,并以此作为审计的依据。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从原始凭证到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整套账务系统都保存在纸介质中,以便审阅,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很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因此,对传统商务活动的审计是以审查企业的账册凭证为基础的。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可以从网上了解商品、询问价格、签订合同、发送订单,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确认交易、出口报关、传递发货单,划账结汇。经济业务产生的原始凭证以电磁信息的形式在网上传递并保存,并且这种网上凭据的数字又具有随时被修改而不留痕迹的可能,这将使现行的会计因没有直接的实物对象而失去可靠的审计基础,使审计环境中不定因素增加。

审计线索问题

在传统商务活动中,每笔交易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轨迹,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人员可以从原始凭证开始,对交易事项进行追踪,一直到报表为止;也可以从对报表的分析开始,一直追溯到原始凭证,从而形成了顺查、逆查等审计方法,审计线索十分清楚。

在电子商务中,主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审计,传统的单据、纸质记录被磁盘、磁带、光盘等电子数据取而代之,完全丧失了传统的审计轨迹,并且这些线索还具有被无痕删改、不能永久保存等缺点。因此,网络审计要求企业网络财务系统在设计时必须留有充分的审计线索。这样,不仅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而且也给审计人员造成了心理上压力。

审计风险问题

传统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评审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此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完善性等特点,对传统会计的审计有据可查,较易检测。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岗位职责被打破,审计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对网上经济活动及其纪录进行审计,就必然要对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产生依赖。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更与转移,安全已不是企业内部所能完全控制的。电子商务引起的技术性风险可能使审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增大。

审计范围问题

审计范围是指针对特定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实践活动在空间上所达到的广度。传统审计主要是对被审单位特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审计。

电子商务环境下,除了对传统审计内容进行审计外,还需要对系统开发以及控制、运行环境进行审查。对系统开发的审计。电子商务系统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网络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业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安全可靠;对内部网络功能与控制的审计。包括硬件系统的审计,软件系统的审计,人员组织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对外部网及相关单位的审计。包括审查网上的认证机构、加数字时间戳的机构、网上银行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的真实可靠性、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网络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审计方法与程序问题

传统的审计程序通常是:接受委托-签订业务约定书-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

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审计时,由于电子商务改变了审计的环境、审计的内容,所以,审计的程序也相应改变。这主要表现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审计时,所有测试都必须在不改变数据库或记录的条件下进行。由于网络系统的持续运行,使得审计人员很难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被审单位进行大规模的测试,同时由于系统实时性、高速性和处理程序的复杂性,使得审计人员很难对经过测试后的系统重新进行复原。

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传统审计的账账核对、账证核对、帐表核对等重要的审计工作,必须由具有丰富财会知识和经验的审计人员完成。

实现电子商务以后,由于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与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要求的提高。

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范文5

相比而言,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其内部控制制度相对完善;而且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在文化上与我们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他们的实施效果和推动过程中的困难,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共同点

美国在1994 年和2004 年分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两部准则一直被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采用为自己内部控制体系的模板,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这样不仅可以与国际接轨,而且为公司境外上市提供便利。在规范方面,两国审计准则的设计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在审计方法上,两国也都强调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都需要先识别风险,然后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在执行方面,我国首次执行《审计指引》并出具审计报告的941 家企业,只有5 家被出具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占总样本的0.5%;在日本首次执行《准则》及《实施准则》的2670 家公司中,只有10 家被出具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占总样本的0.4%。该数据显示,中日两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非标意见的比例都很低。相比较的是,美国在2004 年初次内部控制审计时该比例就要高出中日两国。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亚洲与欧美文化、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二是我国与日本都是指导性质的内部控制准则,而美国是详细性质的审计准则

二、中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差异

1. 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差异中日两国在借鉴美国COSO 框架的基础上,也都分别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相应修改,这就使得中日两国在规范的很多方面有不同的规定。下面笔者就两国在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意见以及编制报告形式等四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1) 审计范围: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范围不局限于财务报告范围内,如果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需要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而日方则不同,审计范围只限定在财务报告范围内。

(2) 审计主体:我国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亦可以与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而日方则要求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审计必须由同一事务所的同一合伙人完成。

(3) 审计意见:首先,形式上,我国注册会计师是直接针对被审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发表审计意见,而日方则是间接对管理层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在内容上,日本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有5 种,我国则为4 种,区别在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时候,我国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解除业务约定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日方则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判断,当判断其重要性影响未达到对内部控制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程度时,要出具附有除外事项的有限定合理意见,并在审计实施概要中记载未能实施的审计手续,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记载该事项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4) 编制报告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独立发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并编制单独报告;而日方则规定原则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合并编制。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情况差异

在执行效果上,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效果较好;而日方出于节省审计成本的考虑,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效果不是很好。数据显示,我国首次执行新的《审计指引》时,只有3 家公司管理者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但是有5 家被注册会计师给出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而日方首次执行《准则》及《实施准则》时,有65 家管理者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却只有10 家企业被注册会计师给出了非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可见,日方虽然节省了审计成本,但审计效果不佳。

( 三) 完善我国规范的建议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管理及公司文化的体现,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是预防财务舞弊的天然屏障。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他们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的创新点以及遇到的问题,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都有参考价值。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日本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总结出它的特色和不足之处,最后给出几点完善我国规范的建议以供参考。

1. 强调对IT 技术的运用与完善当前大型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ERP 或SAP 等管理系统,通过这些管理系统,企业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每个部门的运作情况及每名职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因此,在我国《审计指引》中,也应强调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对IT 技术的使用与完善,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另一方面也为外部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煤炭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由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其日常经营、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降成本增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对煤炭企业至关重要。但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了其效用。煤炭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风险,探究原因并对风险进行防范,以促进煤炭企业高效科学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概论

(一)内部审计风险涵义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1]。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种风险不能完全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有不可避免性。内部审计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具有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隐蔽性较高,具有潜在性。内部审计风险可以因控制检查风险而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控性[2]。

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

在了解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产生、特点之后,为了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煤炭企业在内部审计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更具体的划分,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审计范围风险:煤炭企业存在大量粗放开采、低效利用,因自身眼前利益,损害长期利益,甚至是国家社会利益。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兼顾各方利用,也无法获得全部所需信息。第二,人员素质风险:在煤炭企业中,虽然内部审计得到重视,但仍然没有系统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第三,信息风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信息不全面、传递效率低、反馈不及时。第四,审计手段风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审计手段不适当、处理信息的方法落后。第五,审计评价风险:在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对象涵盖资源、环境、管理、效益等多个方面,评价标准存在不确定性。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以上所有风险的总和以及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内部审计信息的可信度被降低的风险)和极端风险(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四、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

为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更好的应对,对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客观原因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完全避免,客观原因是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等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大量使用经验和知识分析,加大审计风险。这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是不可改变的。这一原因,对以上所有风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第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内容广泛,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求较高,无法对煤炭企业各方面进行恰当审计,因而较难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二)主观原因

由主观原因形成的内部审计风险,是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单位及内部审计人员靠自身作用能够控制的因素。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主观原因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与恰当性,导致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风险和信息风险的同时,给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带来更多潜在风险。第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煤炭企业经营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审计经验不足,对煤炭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又过多依靠审计的职业经验及自身判断。这是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风险的直接原因。第三,因为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所选择的程序及方法单一,审计方法经常使用抽样审计,又因经验不足,必然导致审计手段风险及信息风险。第四,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涉及方面多,标准不统一,降低审计评价的效率,导致审计评价风险。第五,审计不到位,审计往往因为领导要求,仅对单位小、问题不多、处理简单的单位进行内部审计,而且对待问题不深入分析,不认真处理,导致审计范围风险、审计手段风险和信息风险。

五、煤炭企业对于面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以上风险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客观原因,煤炭企业是无法控制和影响的,若想有效的进行风险的防范,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首先应当完善煤炭企业的组织模式,内部审计部门直接设在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下。其次煤炭企业在选择领导时注意岗位分离,会计与审计工作的领导禁止一人担任。降低审计范围风险及其他潜在风险。

(二)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加强审计员的审计职业能力、审计道德修养,强化对审计理论、审计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其次应当使内部审计团队学习与煤炭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内部审计团队知识多元化。从而降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风险。

(三)使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首先使用风险基础审计法,用过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制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范围。其次使用分析性复核法,谨慎分析风险的要素组成。再次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法,对对风险较大的审计项目详细审计,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对风险较小的审计范围,抽样审计,科学选择审计样本。最后可以结合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协助审计[4]。

(四)确定正确的内部审计标准和原则

因为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性,审计对象包含数量巨大的资源相关数据,因此内部审计应当在采用定性分析法的同时,广泛采用定量分析法。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为内部审计依据,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内部审计结果的独立性、可靠性及真实性,降低审计评价风险。

(五)内部审计应当到位

煤炭企业在制定了内部审计的准则之后,应保证其有效执行,防止形同虚设的局面。审计应当全面科学,不以问题大小、领导个人意见为评判标准。以企业整体、长远利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做到位,降低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风险、审计评价风险等。

六、结论

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风险涵义和特点等基本理论,总结了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五种风险,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风险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并根据风险以及原因提出了防范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应对策。本文没有讨论如何应对煤炭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内部审计的客观因素,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定安,易沙.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2,12:46-47.

[2]刘雅平.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J].煤炭经济研究,2014,01:78-79.

[3]丁在乐.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煤炭工业,2010,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