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的礼仪文化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的礼仪文化常识范文1
关键词:孩子; 礼仪学习; 言传身教; 礼仪规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12-001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礼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每一位父母,在养儿育女的生活体验中,都要将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亲子放大镜
阿圆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阿圆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平常,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
在师长面前,阿圆也总是显得特别没礼貌。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如果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无论是在大家的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阿圆都是个看上去最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
一个不懂礼仪、没有礼貌的人是很难有人愿意与他交往的。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师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
“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二、本领养成6招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1.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2.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
3.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面带倦容。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4.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
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
5.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
6.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
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蒋佩蓉.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古代的礼仪文化常识范文2
关键词: 技校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兴趣激发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人文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文化的教育。中央电视台的名嘴——朱军,在做节目的时候曾闹过一个笑话,他在谈话时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件事一度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他没有弄清楚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好,不但不写“尊敬的某某老师”,甚至连“老师”俩字都不写,直接就是“我今天病了,请假两节课”,然后大笔一挥,在落款处签上他或她的大名,前面也不写“学生”二字。远至名人,近至我们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都是不够的。因此,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它作为本校语文课堂教育的补充,是学生在语文基础课业中放松的极好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
一、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括了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当积累有助于学习文言文,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读史使人明智,古代文化常识能帮助我们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我们的思想和知识,帮助我们解放思想、增强创新精神,使我们更有智慧。
(三)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得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常识,如论语、唐诗、宋词或者一些有气节的文人,帮助自己找到方向,培养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了解古文化常识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古代文化常识是前人长期生活经验的重要总结,涉及面较广,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知识性太强、趣味性不够等原因,学生对于此模块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导致古代文化常识缺失的现象更加严重。技校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更是认为,“此模块可学可不学”,态度消极怠慢。
二、对技校生古代文化常识缺失原因的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态度不端正。技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被淘汰出局的学生,甚至有的来自于初中没毕业就在社会上四处打工又被家长揪过来接受“回炉”再教育的学生,他们有的是抱着“到技校长身体,学知识无所谓”的心态来学习的。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混张文凭,好找工作”的思想,对课堂上的学习直接由听不懂变为听不进,进而变成反感。学习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等给高效课堂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技校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是技校教育发展中的抓手,语文课被划分为基础文化课,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不被重视,甚至提出“基础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好、让好路”的观点,既然从课程设置上看,文化课不被重视,那学生也就顺势不重视了。
(三)一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势,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性太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大,以致学习和生活脱节,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古代文化常识课的对策
古代文化常识作为语文基础课业中补充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完善古代文化常识课堂,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真正体会到“好学之乐”。古代文化常识由于知识性太强,对生活的直接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学生都不愿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将所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笔者曾在教学“天干地支纪年法”时,以算命先生如何算命来导入,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然后,讲解完再给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计算,这样学生就了解到我们日历中的某某年是怎么推来的。
(二)引进讨论,拓宽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以实现教学目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于知识性太强,“满堂灌”、“一言堂”的教法都不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采用讨论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古代,怎么样才可以当官?让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为我国选拔人才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联系实际,还原生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文化总是倍加亲切,也最熟悉的。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还原古代文化常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古代的学校与书院和我们今天的学校概念是否一致?课程内容是否相同?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能坐在教室学习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学习的课程都是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的,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实践中,企业和社会反馈的信息更多地强调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把技能要求放在第二位。语文课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承载着不小重担,寓教于乐,寓教于人,是我们的追求。古代文化的常识教学要根据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特点,将知识的教学贯穿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常识,提高自身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古代的礼仪文化常识范文3
文明礼仪在我们心中成长,用真诚浇灌,用热情哺育,用理解去培养,在这个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全国都弥漫着文明的芳香,我们要挑起传承文明礼仪的使命,飞向社会,飞进所有人心中。共同阅读文明礼仪主题演讲高中,请您阅读!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1文明,是一缕阳光,可以温暖你我受伤的心灵;文明,是一泓清泉,可以洗涤你我扭曲的灵魂;文明,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你我尘封的世界。文明,离我们很近,近得触手可及。讲文明,更是简单,不外乎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
文明,是你弯腰的一个动作。记得看过一则报导,讲的是一个发生在马路边的文明事。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外国小伙子随手把一个喝完的饮料瓶扔在了地上,碰巧一位中国的年轻女孩路过看见了,她二话不说就弯腰把饮料瓶扔进了垃圾筒,而这一幕被另一个外国人看到了,他对这位中国女孩竖起了大拇指,说中国人民真讲文明。其实,这位中国女孩并没有做什么,只是一个简单的弯腰动作。但这就是一种文明,而这个不经意间却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中国的文明。
文明,也是你的一个微笑。记得有人说过,每天清晨遇人就给一个微笑的话,你会收获很多的微笑,那么你会很快乐的。但其实,你不知道快乐的同时你在传播一种文明。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弱病残的人士你微笑着让个座位;在公共场合里,你微笑着和人打招呼;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你能微笑着聆听着……等等。这些你简单的微笑,带给人一种心情上的愉悦,一种精神上的文明,也是在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氛围。
文明,还是与人交谈时的礼貌用语。当你不小心踩着别人时,一句“对不起”或许能化干戈为玉帛,还展示出你的文明。遇到长辈尊称一声“您好”,遇到老师问候声“老师好”,这都会有所塑造你文明的形象,也充分展示一个文明学生的风采。而这些,却只是一些易常简单的小事情。只要注意,人人都能做到,人人也都能做好、做对。
文明,这一朵璀璨的奇葩。在中国这个大花园中,一定会绚丽绽放的。只要,你我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2炎皇子孙,自古以来就是讲文明礼仪的。但在我看来,文明礼仪还得从自我做起,在不同的地方都需要播种着文明。
文明礼仪,从孝敬父母做起。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从古到今,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回到家中,向父母问声好;走的时候,那一声真诚的“再见,别太累了!”父母外出时,那一声真心的“小心点。”那都是你文明的表现,都是你播下的文明的种子。放假回到家中,帮着父母干些家务,不要总是怀着一颗抱怨的心态。父母给你进行思想教育时,静心、耐心地听着父母的教导。别总把他们的话当成空话……这,都是孝敬父母的事,都是你需要做到的事,都是你应该播下的文明的种子。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在家中孝敬父母做起。
文明礼仪,从遵守学校制度做起。
翻开三中的那本规章制度,例举着无数我们中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遵守学校那不乱扔垃圾在地做起。当你从小卖部走出来时,不要将手中的垃圾随手乱扔,制造垃圾;在学校食堂排列时,别总是插队,给学校带来这不文明的一面;在碰到老师时,问声好;别人帮助了你,说声谢谢。这一声声看似平凡的问候;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那都是你在播种文明。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起。
文明礼仪,从关爱社会中弱势群体做起。
上帝,总是不公平的。制造出我们这些健康的人类时,仍然还有着残疾人的存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当他们上车时,帮助他们上车,让座给他们,让他们乘坐的安全。当有一位年长的爷爷上车时,牵他上车,帮他把东西放好。当在商场见到孕妇时,帮她们提着东西。当盲人过马路时,走到跟前,把他们安全送到……这都是文明不文明礼仪的阐译,都是你应该,也能够做到的事情。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在社会中帮残疾人上车、扶盲人过马路、让座给年长的人……做起。这都是你播下的文明礼仪的种子。
播种一个文明动作,你将受益匪浅,将提高自身素质。行动吧!从自我做起,让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源远流长。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3时间如白驹过隙般,从我们眼前溜走,想想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又在我们身上寄存了多久呢?我们到底有没有把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呢?
就拿世博会的这件事来说,大家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有没有从客观的角度上注重起世博会?除了那些老师不断重复,耳熟能详的世博常识以外,我们真的有做些什么吗?上海在其华丽的外表下,更需要深刻而又充实的内涵,而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出发,从讲文明的行动上响应世博会,不是吗?
记得曾经有一个记者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问道:“教授,你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的呢?”“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捡起身边的垃圾这类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的层次进入无意的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这些素质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每天在校园中听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粗话真教育人不堪入耳。我们不仅仅是因为要继承传统美德而讲文明,我们本身就应该是文明的载体,而不应该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明代的学者王守仁说过:“知足是行的主体,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们接受了文明礼仪的教育,若自己却各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讲文明礼仪,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
让我们播下良好文明习惯的种子,时刻与文明交谈,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4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善、和睦相处。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伟人也看重礼仪,孔子把“礼”看成是治国和做人的根本,强调最有效的治国方法是“道之以德,齐人以礼”,认为做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相互关心,彼此尊重;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礼”看做是人善性的发端之一;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对个人而言,体现了人的修养、风度、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对国家而言,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睦邻友好,国体国格的大事情。古今中外,“礼仪之邦”、“文明之都”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而“蛮夷之地”、“荒僻之壤”向来都是国弱民衰,混沌不堪。国与国之间的礼仪外交更是充满玄机,变幻莫测。
所以,我们要学会文明,文明是我们的根本。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5文明,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可是,有多少人做的?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
在我的脑海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就这么简单的事,有几个人做过、做到,甚至有些人见到就把饼干踩成碎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公交车上面对站立的老人不愿意让坐;有些学生在课间交谈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脏话;还有些学生因为一些小事就大打出手,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既影响了自己的形象,有妨碍了他人。只有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为一名文明的小学生。
有一次,一个艳阳高照的星期天,我放下沉重的学习压力,独自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小公园,公园两旁长着挺拔的大树,周围还有五彩缤纷的花儿来衬托,小鸟叽叽喳喳的,为这幽美的环境增添了一点儿趣味。
古代的礼仪文化常识范文4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传承古代文化以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当今的古汉语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而学生却在台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场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古代汉语课课程的性质及当今的社会背景有关,更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打破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除了尽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拉近古汉语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交流。笔者在执教《古代汉语》课的过程中,努力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缩短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我们在平时的《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根据高校古汉语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通常在每单元的文选中选取部分篇目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以《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晋鞌之战》为例,详细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表达观点,或就具体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展开讨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小组长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
2. 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效率,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字词障碍,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及背景知识收集、作者信息收集、角色复述、剧情再现等。比如《齐晋鞌之战》预习任务除要求课前扫除字词障碍之外,还包括“收集古代有关干支计时的知识”、“收集春秋时期的战车图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和文化常识”、“收集相关古文字图片并借此了解字形与本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模拟情景对话”等。这些预习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而且活动的灵活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老师的导论。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先对《齐晋鞌之战》的文章结构和大意进行概括介绍,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分析“鞌”、“辟”、“无”、“絓”等特殊用字现象,结合甲骨金文字形掌握“及”、“再”、“毙”等词的古义,找出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句子,汇总交流与古代车马有关的文化常识,等等。
4.小组讨论。依据课文长短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或者小组成员之间分歧较大,则由记录员下来询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在课堂答疑环节直接向老师提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在教室内不停巡视,了解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并在适当时刻给予必要的引导。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几乎涉及了《齐晋鞌之战》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
5.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答疑。小组讨论期间,每个小组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派人写到黑板上。在答疑环节,每个小组均有义务选择性地回答黑板上列出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大多问题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故不能推车而及”、“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等不易理解的句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最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圆满的解析。然而对于课文中“自始合”何以被课本注释为“从一开始交战”,大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老师适时答疑:甲骨文“合”字“象器、盖相合之形”,因此“合”本义是“合、闭拢”的意思。古代的交战双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均摆开阵势,对阵双方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由于古时作战大多是短兵相接,而战争一开始对陈的双方就会交汇在一起,此乃由器盖相合之义引申而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回合”中的“合”字便是这一用法的遗留。至此,《齐晋鞌之战》一文的主要分歧及难点皆已处理完毕,讨论交流过程结束。
6.老师总结。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环节结束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总结。要求学生们课下反复阅读课文,并认真体会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节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为主要特点的学生讲读模式
当今的大学生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生,作为新时期的“90后”,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有强烈展示自我并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尝试采用以学生自我展示 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不少篇目是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过的,不少通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亦曾被系统介绍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免有“冷饭热炒”的嫌疑,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对此我们决定在这一环节中尝试采用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拿出一段时间由学生主讲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展示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不少学生还能很好地根据大学课堂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引申和发挥,如有学生借助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或视频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选文,有的则把部分片段改编成话剧搬进课堂,这样的展示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古汉语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古汉语的趣味性。
当然,如果学生们对某一部分内容有特别的兴趣,也可以自选题目,这一环节学生们展示的内容包括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古代文化常识、字形演变、词义引申的过程,等等。比如曾有学生以《中国古代车马》为题向大家成功介绍古车马常识。由于车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车马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之一般学生很难见到古代车马的遗物,所以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些原因,展示的学生将古代的车马制成可控制播放进度的SWF格式动画,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典型例句以及有名的历史故事,详细再现古代车辆制作的过程借以介绍古代车辆各个部件的名称,以及骖马、服马和乘车位置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的相关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个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础良好并且对古汉语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他们在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课堂问答模式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每节课都采用问题讨论式或学生主讲式并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问答式教学,不失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譬如,对于难度不大、字词障碍不多的段落,我们通常是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其中若干知识点向学生提问。通常设计的问题包括字的用法、词的意义、解释虚词的词性和找出特殊式等,提问的重点则是那些古今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地方。由于这类问题属于难度不高的题,而且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点,所以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仅仅涉及问题点,而且多数问题皆有明解的答案,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目标。因此,善于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并非囿于对基础知识的提问,而是注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合理答案。如《庄子·逍遥游》有“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说法虽然能够说通,但并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所给出的合理解释,如何做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我们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首先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解释是可以采纳的,但并不完整,要想真正弄通,还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引导学生,辨识通假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原文和注释找出“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句话中的通假字,许多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辨别出“垂”是这句话中的通假字,而且能够联想到现代汉语合成词“边陲”中的“陲”字便是该意义的遗留,这样的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起到了古今联系、以点带面的作用。
古代的礼仪文化常识范文5
蒙学又称蒙养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对那些处于幼稚、蒙昧状态的幼儿进行的教育。蒙学读物,就是为实施蒙学教学而编成的读本。蒙学读物又称为蒙书、小儿书、古代幼儿读物、蒙学教材等。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读物的编写,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编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蒙学读物。西周时,有人编写了《史籀篇》,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幼儿识字课本。西汉时期,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宋元明清时期的蒙学读物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的经验,并且开始出现分类编写的现象,使蒙学读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培青在《中国教育史》中,将蒙学读物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识字教育类读物,如《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并掌握文字工具,综合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第二类是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侧重于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如《弟子规》、《小儿语》等。第三类是历史教育类读物,这类读物有的简述历史的发展,有的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既向幼儿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逐联押韵,顺口流畅,便于记诵,如姚广柞的《广蒙求》、萧良有的《龙文鞭影》、程登吉的《幼学琼林》。第四类是诗歌教育类读物,如清编的《五言千家诗》、《小学千家诗》、孙沫的《唐诗三百首》等,选择适合幼儿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幼儿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不仅涉及天文、地理、草木、器具、鸟兽、人事、建筑等,还包括农工商各行各业的实用技艺、实际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杂字”。蒙学读物对常识的讲解大多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在上述各类蒙学读物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
二、蒙学读物的价值精髓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虽然大部分蒙学读物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它所处的时代特征,但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自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人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以及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正确的自然观教育有助于启发幼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古代的时候也是农耕社会,农业发展依赖于自然,大量蒙学读物中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读物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看法与西方国家的“征服自然”观念有所不同,蒙学读物教育幼儿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大量蒙学读物中都告诫我们,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即“天人合一”。在《三字经》中,就有直接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论述:“三才者,天地人。”即天、地、人是世界上三种最基本的东西。这种认识和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也一直为人所提倡,仍旧是适用的。幼儿教育中启发幼儿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爱护环境,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对幼儿进行自然观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孝悌”的家庭观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孝悌”之道是极为重要的。幼儿与人交往中所体现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都是“孝悌”家庭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的多数家庭中,成员结构庞大、分支复杂,具有血亲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散见在大量蒙学读物中,例如《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幼儿所应继承和发扬的的基本原则为“长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太多,有的甚至是溺爱,致使幼儿很少体会到父母及他人的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回报,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正确家庭观的引导,教会幼儿懂得亲情、友情,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学读物中所宣扬的个人对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维护了家庭稳定和幸福,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孝悌观念一直都是蒙学读物所强调的,当前的道德规范仍强调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悌之道。“孝悌”的家庭观能够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约束力。
(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古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行为规范,不仅富于深邃的哲理,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蒙学读物中,如《增广贤文》中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又如《千字文》中有:“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些都是强调人性的教育,引导幼儿为人谦和、仁爱、宽厚。如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价值理念虽然具有旧时代的气息,但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中,一些不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被剔除,新的内容被增添进来。在幼儿尚未有不良行为之前,就把行为准则、道德准则灌输给他们,会使幼儿在遇见问题时有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三、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识字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幼儿时期,幼儿的早期识字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蒙学读物的最初目的就是帮助幼儿识字。基于幼儿的识字目的和语言特点,识字教育类蒙学读物行文多采用韵文的形式,句式短小整齐,符合幼儿期语言的句式特点,适合幼儿语言接受水平。如《千字文》、《三字经》等,都以隔句押韵或者三言、四言的形式,短小精炼,琅琅上口,便于幼儿记忆。经常性的欣赏和朗诵会使幼儿对各种语言层次如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辞以及各种语言单位如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所具有的特征产生较强的直觉敏感性,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识字教育类读物内容多选用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字词,使幼儿获得语言发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和历史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幼儿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所以,通过蒙学读物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都与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相适宜,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潜力的发展。幼儿通过蒙学读物认识到各种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如《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就是对幼儿在社会礼仪方面所作的细致规定。在历史教育类读物中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可以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由于儿童天性喜欢模仿,可利用广为流传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优良品性来激发幼儿榜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蒙学读物中,尤其是历史教育类读物中,以榜样故事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个个鲜活闪光、形象逼真的榜样示范内容,有利于幼儿通过榜样的模仿习得社会规范,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三)诗歌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艺术领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包括两方面的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目标在于使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诗歌教育类读物多以韵文的形式进行内容组织。内涵丰富,文字优美,考虑了幼儿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多种文本形式交错运用,读起来才不至于乏味枯燥,并且五言和七言绝句都有严格的格律,只要按照这些格律,顺着音调,幼儿可以进行吟诵,其音乐性特点很适合幼儿学习,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在乐曲中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教育类读物法度谨严而又张弛有度,与建筑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幼儿得到精湛的文化熏陶。内容具有画面感,引人入胜,令幼儿产生丰富联想,获得了对汉语音律、修辞的美感体验,字句编写斟酌精妙,使幼儿感受中国语言的优美。
(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蒙学读物虽然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一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读物知识面十分宽广,包括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名物常识类知识包括生活类、科技类、农业类和艺术类等,对事物的概念表述以及分类表述都适宜幼儿接受。多数蒙学读物的内容大多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事物,利于幼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时也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如《千字文》中描述了常见的自然现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尺,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热情。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得幼儿的知识得到主动建构。通过蒙学读物的探索,培养幼儿仔细认真严谨的科学活动态度,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古代的礼仪文化常识范文6
文明,像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儿;文明,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文明,像一首没有结尾的诗歌;文明,是一首娓娓动听的歌曲;文明,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有关文明礼貌心得体会600字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有关文明礼貌心得体会600字范文1走在路上,旁边走过两个高谈阔论的时髦姑娘,兴高采烈地聊天,这是很正常的,不过当她们说出“他妈的”这样的脏话时,你还会这么想吗?当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扬长而去的情况,你会怎么样呢?当看电视上说什么中国式过马路什么的,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现社会文明做事、礼貌待人是十分重要的,文明、礼貌,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明的人对待别人也十分礼貌,而礼貌的人做事同样文明。
中国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都在世界前列,唯独文明与礼貌却让各国失望,甚至可以说是遭人唾弃。在东南亚及欧洲许多国家,草坪上、池塘边、垃圾桶旁,竖着一些提示牌。但是上边并非英语,而是汉语。在说英语的国家,出现汉语是多么奇怪,令人费解。但一细看,上边写着“严禁_x”,也就是那么几个字,却令国人生气不已。尽管如此,不文明的现象却并没有减少,国人在生气的同时是否可以去仔细想想为什么?
至于礼貌,按照道理来说,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应该是很讲礼貌的。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并非人人懂礼貌,甚至有些人不懂礼貌到令人厌恶。而令大多中国人所厌恶的日本人,却是全国人都十分懂礼貌。
再回到我们自身,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貌。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再看看同学见到老师打的那随意的招呼。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在现在的社会,文明礼貌也许会改变人的一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我们做起,让我们一起作文明礼貌的中学生。
2020有关文明礼貌心得体会600字范文2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文明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再也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我们要时时讲文明,处处懂礼仪。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家中,在各种公共场所,我们都不能忘记文明礼仪。但文明礼仪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们大家,一个集体,只要人人都遵守礼仪,讲文明,讲道德,那么我们的校园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在学校里,我们穿着要得体,要符合小学生身份,要体现出我们新一代小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最为庄严的。在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的国旗下,我们必须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级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在课间休息的时间,我们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在校园里看到垃圾,要随手拣起来放入垃圾箱;看到需要帮助的同学,要主动伸手帮忙。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一定要诚恳的说谢谢,这样才能更加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充满欢乐,充满生机的校园里,正是因为我们时时处处讲文明、懂礼仪,才使得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2020有关文明礼貌心得体会600字范文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相信同学们都听到过这句话吧!为了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为了继承我们“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
1、讲文明,懂礼貌。
同学们应该做个好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不乱丢果皮纸屑,在校园看见有垃圾,应主动弯腰捡起,丢进垃圾桶。另外,遇到老师和同学都要恭恭敬敬的问好等等。这些都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2、互相友爱。
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生活中,总有同学会和别人闹别扭,然后发生争执、吵闹,甚至打架。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同学们要改了这种坏习惯。在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友爱、和睦。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发生矛盾时应主动道歉。
3、守纪课堂。
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认真。不能做小动作、讲小话。因为我们是来学习的,而不是玩耍的。老师在讲台上辛苦的讲课,为得是我们能认真听讲。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了老师的一番苦心啊!
在社会的逐渐升华中,我们一定要在学校争做好学生,在家里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我们一定要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2020有关文明礼貌心得体会600字范文4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国家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的人们很早就开始十分重视文明礼貌。正如我们在语文书上学过的孟子的名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觉得礼仪就是注意您的言语,您的行为。做文明时代的我们,忘记文明,等于后退。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绿色,少一些污染。美丽的校园,来自于我们的努力;不能让垃圾在校园里横行。用文明的言行让你保持健康和整洁;不能让废纸塞满您的口袋,远离蚊虫。对于同学,我们应充满更多的关怀,对于校园,我们应充满更多的爱护。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每个人对于错误都应该知错就改,古话说得好:“知错就改善莫大鄢”。共创文明时代,我们一个都不能缺少。
我给您讲个故事吧:星期天,妈妈对明明说:“你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点东西吧!”明明很高兴,因为可以顺便买点好吃的和一些课外书等。于是我和爸爸来到商场,准备乘坐电梯去二层超市。上电梯时人很多,我赶紧跑到前面冲上电梯,爸爸着急地说:明明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了安全要按顺序排队乘坐。明明回到爸爸身边,准备和爸爸按顺序上去。爸爸一边把明明拉到他的前边,一边接着对明明说“乘坐电梯时不仅要按顺序,而且还要靠右站立,以便有急事的人在左侧顺利通过。明明按照爸爸的要求,和爸爸一起顺利来到二层超市购物,买完东西明明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这次购物我不仅买到了明明需要的东西,而且从实际生活中知道了关于乘坐电梯的一些小常识,以后明明会按照有关要求乘坐电梯,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也希望同学们在乘坐电梯时按顺序靠右站立,人人争做文明小使者。
文明礼仪在身边,让我们做文明的小使者,把我们的国家的'“文明古国”的称号发扬光大。
2020有关文明礼貌心得体会600字范文5人人从我做起来,要让大地绿起来,要让天空蓝起来,要让江河清起来,要让空气净起来,要让花儿开起来,要让鸟儿唱起来,要让环境好起来。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都会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做到了文明美德了吗?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其实文明礼仪随处可见,比如: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时先敲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这都是文明礼仪的表现。然而这些事情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镜头一:
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上学时经过一个垃圾桶时,发现垃圾桶边堆满了垃圾,而垃圾桶里却是空空如也。原来许多人来到垃圾桶边,不愿意再多走一步路了,便玩起了“投蓝”游戏,往里扔,但往往没有扔进去,也不愿意捡,便走了。久而久之便成了这样。小红马上俯身去捡垃圾,而小明却从书包里拿出笔和纸写了起来。当小红整理好后,小明将他写的纸粘在了垃圾桶上。原来他在纸上写着:向前一小步,文明礼仪一大步。人们看了连连夸赞小明小红是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镜头二:
“老爷爷,你坐在这里吧!”小明对一位老爷爷说。老爷爷说:“不用,你自己坐吧。”“不,您坐吧,我快到站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镜头三:
你们看!青山公园这么多同学在干什么呢?告诉你们吧,他们是明礼中学的学生,他们在学雷锋,捡垃圾呢!因为青山公园的垃圾很多,所以他们捡垃圾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他们心里却美滋滋的。
前面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地走下去,事在人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具备小学生的美德,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如花的青春,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