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1
ぃ酃丶词] 英文原版电影;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2007: 5) 在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一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2007: 2)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外,还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指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效语言交互活动(Linguistic Interaction)的能力。海姆斯(Hymes)认为拥有交际能力的人不仅需要掌握语言规则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从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既不产生误读,又能讲出适合当时情境的话。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外语教学已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利用视频材料进行教学和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各种视频材料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常用形式。而英文电影因其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等呈现出的趣味性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材。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及优势
(一)语言和场景的真实性
英文原版电影源于现实生活,以使用母语的人们为对象,根据人们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制作,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一方面,电影材料在语言输入上是真实的。电影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有真实的词汇、语音、语调,还有根据人们不同身份、不同特点而设计的各种委婉语、诙谐语以及隐喻、双关语等各种用法;另一方面,以影像资料为媒介的电影展示了真实的非言语行为。为了塑造某个人物,使其表现更符合情境,演员们力争演绎出真实自然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说话人的距离等。此外,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载体,折射出西方的社会文化、交际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学生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接触到真实的西方文化,更容易掌握到真正的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二)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英文原版电影题材广泛,涉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而各种题材展现出会议、聚会、访客等不同生活场景。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英文原版电影,调动大脑中对应的认知区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下意识地将西方思维和中式思维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英文原版电影形式多样,不仅有英文原版电影的教学软件、电影VCD和DVD,还有互联网上的各种在线影院,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的地域限制,而且电影视频上的中英文字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多方面呈现出的趣味性
电影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而且是艺术的体现。英文原版电影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性,曲折或悬疑的故事情节以及呈现出的情感和思想,比任何一种语言教育材料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电影《理智与情感》为例,美丽的英国乡村风景,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场景以及美妙的钢琴配乐,轻松地把学生带入电影,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刺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电影里包含的社会、文化、思想等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各种知识。
二、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选材
英文原版电影数量繁多,但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选材关系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效果,非常重要。在电影的思想性上,应选择内容健康、思想积极、主题鲜明且具有思想性或幽默感等高水平的电影,如《加菲猫》《阿甘正传》。在材料的难易度上, 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视听难度略高于学生总体英语水平的电影材料,且发音清晰,画质优美。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充分反映西方国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思维习惯、生活习俗和交际准则等方面的电影。以美国电影为例,《燃情岁月》《当幸福来敲门》《耶稣受难记》等反映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宗教的电影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英文原版电影的语言教学
语言层面是跨文化交际最明显的表现。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广义的语言,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又包括非言语行为。
1.语义层面
在所有语言要素中,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与文化关系最直接,也最明显。以词汇为例,有的学者甚至把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并明确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张雪松,2006)因此,了解词汇、短语、句子在不同文化里的内涵意义对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在词汇层面,如“dog”和“狗”的内涵意义在中西方文化里具有明显差异。在西方,“dog”常带有褒义,被认为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如“lucky dog”被用来形容幸运的家伙。而在汉语中,“狗”虽然也有忠诚的含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在句子层面,如“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甚至是一种禁忌,而在中国,打听别人结婚与否很常见。在运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梳理影片中存在着内涵差异的表达(词汇、短语、句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非言语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上,而忽视了非言语行为。其实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非言语甚至比语言的使用还要重要。著名人类学家Birdwhistell(1970)指出非言语交际占信息传达的65%。非言语行为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其形成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群体性的因素,即文化因素。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往往存在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OK”为例,在美国文化里表示“很好”,在法国文化里却表示“无价值”。又以会话距离为例,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会话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人的会话距离往往大于中国人。因此,在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时,要指导学生对非言语行为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二是人物角色本身导致的具有个人特质的非言语行为。由于教学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个方面,即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3.英文原版电影的文化教学
除了通过书本和对外交流等方式了解某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影视对该民族的文化进行研习。如前所述,英文原版电影反映了西方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地理等众多文化内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优势。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的微观分析;二是文化差异的宏观透视。前者主要包括某些具体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俗,是易察觉的、表象的,如时间观念、餐桌礼仪和问候语的差异等。后者是对文化现象源头的探索,触及文化的深层含义,涉及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领域,往往可用于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中西文化称赞语为例,中国人一般会否定别人的称赞,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群体性特征有关系,也是“中庸”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而西方人崇尚力量的展示,这从希腊神话里对神的描述就可见一斑。同时,受近代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风潮以及自由经济影响,西方人在展示自信和才能方面更直接,如果过于谦虚则被看做是无能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欣赏的影片进行案例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教学实践
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是片段性的,即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中适当加入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如在英文电影欣赏和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程中的运用。笔者以选修课英文电影欣赏为例,运用之前所述的方法进行讲解。在课程开设初,即正式进行电影欣赏活动前设定专门的跨文化交际板块,向学生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以及非言语行为等基本概念。在欣赏某一具体电影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做足功课。一方面要求学生查阅与电影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等背景,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电影所凸显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要求。以《阿甘正传》为例,可要求学生查阅电影中出现的几个重大事件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另一方面,将电影对白文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找出文本中具有中西方差异的表达并进行阐释,之后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设计课堂活动,如在欣赏影片前,告知学生影片中出现非言语行为差异的次数,要求学生进行查找。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作业的统计分析情况,针对学生遗漏和存在误区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欣赏结束后,教师针对电影中的具体内容设计文化方面的问题。对于重要的、典型的表达和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补充资料进行扩展,如针对餐桌礼仪,教师可收集多个关于餐桌礼仪的中英文影视片段,补充关于餐桌礼仪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四、结 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英语原版电影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与其他语言教育材料相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电影选材、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三个方面对英文原版电影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世令,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03).
[4]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J].外语界,2007(04).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法家思想;会计制度;性恶论;利益最大化
一、前言
法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其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对现实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进入现代,随着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思想的传入,人们发现法家思想与西方思想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在我国建立会计制度和发展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尽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主流,但在经济社会中,法家思想的影响不失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法家思想的产生背景、意义及基本内容
1.法家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意义
在经济上,春秋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个体耕作、个体商人和手工业者纷纷出现,逐渐形成了以利益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在文化上,各国政府纷纷寻求文化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多因素形成了法家的竞争思想,并且逐渐成为法家体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策略的不断引入,中国也开始着力于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制度。企业寻求发展,不外乎如何促进资本的流转使得个体乃至社会的不断富有化;会计的衍生,体现了对客观数据反映现实经济状况的需求。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追求利益的扩张,投资的稳准,上升的空间与趋势,更不应该忽略文化思想在经济战略选择中的作用。法家思想的运用可以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进而可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法家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国家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就执法而言,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法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在于“人性本恶”,这与儒家等学派的思想大为不同。法家思想学者认为人性本恶,应该采用处罚、监督和告诫的方式利用到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从而使人遵守法纪,服从管理者。
三、中国会计制度的内容
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到八十年代末期,该阶段开始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第二阶段为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其主要特征为采用各种会计工具和核算方法,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两个阶段都着力于促进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传统法家思想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影响
1.“性恶论”是建立会计制度的基础
会计制度建立的基本理论之一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即理性的人会选择利益更高的行为。可见,这种说法与性恶论的理念相似。在“性恶论”的基础理论下,说明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双方在伴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可能会出现弄虚作假和尔虞我诈的行为,为了规范这种行为,必须采取一种规章制度来防止弄虚作假,而这种规章制度就是会计制度。只有不断完善会计制度,才能满足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秩序的需要,进而培养出有着更高会计素质和水平的会计从业人员。
2.“以法治国”思想促进了会计制度的颁布
如上文所述,法家思想之一便是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在近代中国的部分企业中,“人治”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和人才流失等问题。企业管理者不凭借规范制度,依靠个人喜好去办事的情况十分严重。根据法家的思想,必须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机制来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可以健康发展。在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九十年代以前,由于会计制度不够明确,一些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无所依从,导致效率低下,难以走出国门参与竞争。因此,在后续的会计制度发展过程中,出台并完善了《会计法》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各种具有针对性的会计法规,通过法律的完善,使得企业进行合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时有规律可循。可见,以“会计制度治企业”具有良好的效果。
3.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会计制度中的运用对比
在思想性质方面。法家思想强调在经过考虑之后,理性的人会选择利益更高且更能满足个人偏好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制度的出现是为了遏制人性自私的行为,而儒家思想强调义重于利益,而义所表现的就是政府的公有利益;在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存在较高的制度约束性,而儒家思想强调礼仪治理,强调等级制度。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会计制度的建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儒家思想决定着会计制度的模式,是会计制度的根本,法家思想是会计制度的立法基础,是形成会计制度的前提。只有合理的运用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才可以完善会计制度。
五、总结
在现代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有大量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或者墨家思想值得借鉴,尤其是法家思想,其“性恶论”和“以法治国”对于现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性恶论”是建立会计制度的基础,“以法治国”思想促进了会计制度的颁布。可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其对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升.浅析传统文化对法律的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02):50-52.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国学 医学生 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是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天使。面对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务界职业道德出现的滑坡现象,大力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医学院校一项紧迫的课题,必须从多方面齐抓共管: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渗透中华历史上优秀从医者的优良医德教育,人文学科则是大力弘扬中华国学的精粹,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其他涉及学生教育的各个部门都应围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这个中心而开展工作。如此,才能使走出校门的医学生是健全的、能担负起救死扶伤天职的、优秀的医护人才。
针对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是通过讲解违犯职业道德的反面事例、分析案例惩治来表明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而没有追根溯源, 探究其问题症结所在,缺少超前的预测和预防。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主要采取研究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析, 发动学生识别、提炼出案例中的伦理现象, 再运用医学伦理道德讨论分析存在的伦理标准, 找出解决问题的适用伦理原则和方法,从而让学生自觉汲取以国学精粹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医德。
从笔者两年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效果来看,在将国学思想中的精粹引入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能为学生所认可并乐于接受因而能取得较显著的实际效果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设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放眼世界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看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且学生的缺课率比较高、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二、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要具备“药王”孙思邈所谓之“大医精诚”必备的职业道德,而这也正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准点。首先是教导学生做“仁”医,中华传统医德的核心在于: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孔子所创始的儒家学说是国学精粹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引导其牢固树立“仁爱”的执业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在内心深处真正的牢固的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三、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医学生工作后服务的对象是患者,能否做到与患者以礼相待,不仅关乎医患关系是否融洽,而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康复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文课程中先施行做人教育,力行《弟子规》,再明确牢记职业言行规范,对于将来从事医护工作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国学精粹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医护执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为做人基本信条。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指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又指出:“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并以此告诫医生:为患者诊治疾病时,应做到不分高下贫富、一视同仁、全力救治。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 主题风格 多元化
现代体育舞蹈的科学化和艺术化发展趋势,使得体育舞蹈越来越多的融入了艺术的内容。它是一门体育学与舞蹈学相交叉产生的新兴边缘学科,属于表现性的评分类项目,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不论是摩登舞还是拉丁舞,不论是时尚街舞还是社交舞,所展示出来的舞蹈美、造型美、音乐美、服饰美和风度美,使主题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体育舞蹈项目成为了体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在这些表现性体育运动项目的评判中,基本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接近,裁判员以及观众的评判往往就会注重表演者的动作特点与主题风格的创新。因此,主题与风格多元化是判定其表演或者比赛成绩的直接影响因素。
一、体育舞蹈项目主题与风格的表现特征分析
(一) 体育舞蹈项目主题的表现特征分析
体育舞蹈是人们沟通情感的一种形体语言,以舞蹈化的身体动作为基本内容,以双人或集体成套练习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性体育项目。主题包括三个方面:
1. 动作造型:体育舞蹈编排过程中,动作造型大量借鉴戏剧、绘画、雕塑等富有美感和典型性的生动形象,既具有东方舞蹈的曲线美,又具有西方舞蹈奔放的直线美,使舞者在演绎过程中通过方位的变化和移动轨迹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它所表现的立体感和流动感,结合线条丰富、飘逸优美的身体动作体现出造型的综合性和欣赏性。
2. 服饰:服饰的华丽高贵可为舞者、观众、裁判等带来五彩缤纷的景象和无限甜美的享受。根据舞种的不同需要,样式各异的装束会在演绎的过程中带来艺术效果,另外服装面料及其样式的精心设计更能展示身体自然的曲线美。
3. 音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是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如《蓝色多瑙河》、《皇帝圆舞曲》等一系列音乐珍品对宣传和完善华尔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拉丁美洲音乐那铿锵有力的打击乐节奏和梦幻般的意境又与拉丁舞快速激烈、神采飞扬的风格相得益彰,极大地促进了拉丁舞的发展与传播。
(二) 体育舞蹈项目风格的表现特征分析
摩登舞给我们的感觉是高贵典雅的,而拉丁舞给我们的感觉是浪漫、柔情融合为一体的野性美,这属于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恰恰舞是通过活泼、欢快的风格来表现爱情的内涵;桑巴舞是通过热情、奔放的风格表现丰收后狂欢的心理;斗牛舞是表现斗士在斗牛场上勇敢无畏、振奋向上的精神;牛仔舞表现出美国西部牧民的豪放。只有充分了解舞蹈的风格及其文化背景,才会深刻的感受到舞蹈的美。
二、 主题与风格多元化在体育舞蹈项目中的艺术价值分析
在体育舞蹈项目的评判中,主要从基本技术、音乐表现力、舞蹈风格、动作编排、临场表现及赛场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评判,基本技术是最重要的,但是选手的差距并不大,因此在动作的编排和舞蹈风格上会出现不同的音乐表现力及赛场效果,所以动作的流畅新颖、以及细微的区别于各种不同舞种之间的风格、韵味上的差别的个人风格的完美展示,会为舞者的艺术表现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深深吸引评委及观众的目光。
(一)现阶段体育舞蹈项目评判中各个要素所占比例示意图
通过对100名舞者、50名观众以及5名裁判进行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图示明显表明:体育舞蹈比赛中,舞者的基本技术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其次便是舞蹈风格、动作编排和艺术表现力,因此主题与风格多元化以及创新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现阶段动作编排、舞蹈风格及音乐表现力在艺术评分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专家访谈法,得出动作编排和舞蹈风格在体育舞蹈项目的比赛中也具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因此,主题与风格多元化及其创新为艺术感染力和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主题与风格多元化顺应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趋势。
2.主题与风格的创新可以增强体育舞蹈的艺术价值。
(二)建议
1.顺应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趋势,注重主题与风格多元化及其创新;
2.认真领会主题意义及其舞蹈风格,完美展现其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5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语言文化;动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他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能力,实施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合作学习式的语言文化教学遵循的原则
在探讨如何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式的语言文化文化教学之前,首先要确定其遵循的原则。
(一)同步原则
目的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同步并进的,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文化。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义等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时,应努力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涵义,同时介绍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成进行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循序渐进原则
目的语文化教学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程度、分量,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
(三)文化和语言平等原则
文化教学首先必须树立文化和语言平等观。各民族文化皆具合理性。由于近代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青年学生容易羡慕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不知不觉中滋生一种崇洋心理,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文化,甚至极力模仿西方文化,其结果既不为目的语文化所接受,又失去了同母语文化的认同感,成了没有文化归属感的文化流浪汉。同时,也有少数人盲目陶醉于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排斥华夏文化以外的任何其他文化,唯我独尊,其结果是自我封闭,拒绝合作,这两种态度均不可取。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决不能认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语言更美,应该理智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语言平等观。
二、合作学习与语言文化教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富有创意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心理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主体内部需要的过程。青少年需要团体的归属感和影响力,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的舞台;动机理论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自身内在的动机以及同伴的激励来达成学习目标。认知论认为学生相互作用本身可提高成绩。以上的这三种理论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
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语言和文化信息进行储存和加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难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性学习手段,小组成员通过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浓度和密度之唯一出路。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的认识角度和观点有所不同,形成了Prabhu所说的“观点沟”,通过贡献和分享这些认识角度和观点,可以使学习者对事物形成更为丰富、深刻全面的理解。
在实施合作式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任务。即小组成员中的每个人要明确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任务。通俗地说,是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任务。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共同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小组成员要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要有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要帮助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配合、沟通与互动机制。这种机制是合作与相互促进的保证,是小组成员之间在各自承担学习任务基础上通过交流与互动,达成每个人整体发展的保证。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同时教师要对小组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是真正的主人,主动制订计划、完成任务,积极探究文化差异,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在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实施语言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有文化差异的典型现实生活情景。同时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向学生充分展示现实生活情景,设计开放性合作任务,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文化。例如在学完《The Widow》这篇文章之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西方的婚礼仪式,笔者给学生视频播放了走遍美国第19集《I do》,并对其中有关西方婚礼准备和举行仪式的内容进行了详尽地讲解。同时,笔者把全班划分成三个小组,请他们参照走遍美国第19集《I do》,在下一次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西方婚礼。在课前他们积极准备,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角色分配,挑选漂亮的女同学扮演新娘,英俊的男同学扮演新郎,还有两位同学充当了男女傧相,有同学扮演了牧师等等。从背台词,道具到化妆,每个小组成员都兴奋地为即将到来的表演做准备,生怕落后于其他小组。因为准备充分,每个小组都成功地演绎了西方的婚礼仪式。每个小组都不是完全模仿《I do》中的内容,有的小组增加了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臂走过红地毯,把新娘交给新郎,有的小组添加了新娘、新郎互相交换戒指,新郎、新娘共同点燃蜡烛等等场景。他们的表演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完全溶入合作学习小组这个整体。这样的英语课令他们兴奋并且难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6
【摘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否有效开展,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对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作用,系统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道路。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设置 全程化 理论+实践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众多高校毕业生难觅“良机”;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也是导致自我缺少市场竞争力主要原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毕业生搭建了一座由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帮助大学生快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目前,各高校已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然而,教学中也只不过是以大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辅佐,让就业指导课变成了一门乏味的“选修课”。所以,建设良好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已成为社会、学校及大学生 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当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些高校也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逐渐探索出了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但总体看来,在大多数高校中,就业指导课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甚至部分高职院校误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作为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且大多数高校仅在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学期才安排就业指导,使学生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学习,同时也缺乏较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就业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相Y合的工作,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必须考虑毕业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而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大学生找工作上。因此,如何打破传统思路,创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很现实意义。
(1)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就业工作的基础。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各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建设完善的“全程化、阶段化、模块化、实训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学校对学生的责任。
(2)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系统的学校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目标。
(3)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三观”的树立。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多数大学生开始追求优越的工作条件、丰厚的收入待遇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从而导致专业人才的不均分布,从而影响社会国家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大学生就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河南化工职业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较为适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听取各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实施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形成以“理论+实践”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的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大一上半学期:
模块一:专业介绍
任务一 了解专业基本内容、本专业所适合的行业、就业岗位及职责;
任务二 了解本专业对应的岗位所具备的技能、应具备的素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本行业省内外知名的企业。
模块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任务一 职业概述
任务二 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
任务三 自我认知,良好的价值观形成、职业测评
任务四 制定大学生涯规划
任务五 社会实践、毕业生访问、职场人物访谈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大一下半学期:
模块三:职业素养、道德规范与职业礼仪
任务一 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任务二 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任务三 职业礼仪与养成
任务四 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及其作用
任务五 职业行为的训练途径
大二上半学期:
模块四: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文化教育
任务一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
任务二 职业能力及其培养
任务三 优秀企业文化教育及体验
任务四 就业心理准备及调适
(限于篇幅下略)
五、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的意义:
第一,在深入调研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将新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用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
第二,创新就业指导教学理念,探索“理论+实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方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掌握实用的就业技巧,为实现“就业梦”奠定扎实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的特征,深入研究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以更准确地定位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