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范文1
【摘要】我国北方地区是冬季集中供暖是能耗大户,特别是西安市,有8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有100多万人,冬季采暖供热的燃气费已成为高校沉重的包袱,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初步估计每年可为西安市高校节约燃气消耗量1667万立方米,燃气费可节约3000万元,这不仅可以帮助学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还可以推动我国高校向.绿色校园发展。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节能诊断、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1998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分别在北京、山东、辽宁成立了三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2000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通告%,2010年4月2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为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一些财务、税收等问题,为在我国高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创造了良好氛围。
一、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有1983所高校,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能耗也持续剧增,能耗费用已成为许多高校沉重的负担,由此一些高校引入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来减少能耗支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1.缺乏激励措施和政策扶持。我国大部分高校通常是收取一定的水电费,对水电的使用量不做要求,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无偿使用这些资源,宿舍和教室常常出现.水长流和.长明灯等现象,能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虽然一些地区已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了学校年度考核中,但由于缺乏相关硬性节能指标和测量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还没有对高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设立专门的引导资金和扶持政策,高校采用这一节能新机制的积极性不强,致使许多好的节能项目无法实施。2.融资困难。节能服务公司在为高校实施节能技改项目时,往往需要先垫资,我国现有的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是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往往由于缺乏抵押物而得不到银行贷款,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再加上投资回收周期又比较长,资金压力不断加大,严重影响节能服务公司为更多高校提供服务。3.技术问题。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向高校提供的不是自己的专利技术,而是社会上集成的技术,对节能量不能做出很好的预测,项目实施后实际节能量比预期的要低得多,致使许多高校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节能效果产生了怀疑,从而不愿意采用这一模式。还有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向高校推荐自己产品和项目时,一味强调产品和项目的节能效果,而这些数据都是理论值,在项目实际运行的时候,节能效果未必显著,给行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阻碍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间推广。4.节能效果认定问题。节能服务公司为高校完成节能项目改造后,如何评价该项目是否达到了节能标准;技改项目在实际运行的时候,节能量是无法完全测量的,并且节能量也不是持续不变的,它会随着气候、设备负荷和设备寿命等因素而不断变化,再加上我国还没有建立的节能量测定和评估标准体系,高校和节能服务公司往往会在节能量测算上出现分歧,进而影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推广和使用。
二、鼓励高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对策研究
1.加大对高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1)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强制性的节能指标,完善对高校相关领导的考核制度,使高校产生压力,形成动力,主动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从而改变高校能耗费用持续剧增局面,来帮助学校降低能耗费用支出,提高资源利用率。(2)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对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还不是很了解,对它的节能效果还心存疑虑,政府应为高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供更多扶持政策,如为高校节能技改项目提供财政补贴,同时为相应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并对年度节能效果好的高校和对应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奖励措施,迅速培养一批典型工程,使各高校充分了解到它的节能效果,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高校间推广做好铺垫,推动我国高校向.绿色校园发展。2.为高校节能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1)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一个针对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诚信网络服务平台,把高校节能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协议纳入诚信系统,建立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等级制度,对于不同信誉等级的节能服务公司,政府和银行可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和贷款利率,来促进高校节能项目进入良性的激励循环。(2)政府应出台相关倾斜政策,为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进入高校节能服务领域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给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一个广阔的融资服务平台。(3)政府相关部门可设立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拿出一部分资金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担保,这样节能服务公司就能得到银行贷款,用小额资金来撬动大额资金,这将会使这笔基金让更多的节能服务公司和高校受益。(4)政府还可考虑发行.节能国债来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化发展,对于一些特定项目,还可引入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来担保由于节能技改项目失败给高校带来的损失,从而分担节能服务公司的风险。3.提高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水平。(1)我国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是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此时可为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优秀的节能服务公司进入高校技改项目,这样可以带来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让国内节能服务公司来.消化和.吸收,减少学习成本,进而提高国内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水平。(2)政府除了鼓励具有节能技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外,还应鼓励现有的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大力培育有一批实力较强的节能服务公司,来提高行业技术水平。4.完善节能效果检测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建筑能耗具有很强的区域特性,应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区域性的节能量测定和评估标准体系,并制定出区域性节能领域的.能耗量计价规则和.能耗量定额,来统一计算方法和测算内容,以此减少双方的分歧;对于检测机构,双方可在合同中详细说明;这对判断高校是否为绿色校园,以及推动高校节能改造项目向招投标程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应设立一个权威的节能量认证机构,在高校与节能服务公司就节能量计算出现分歧的时候,高校和节能服务公司可以向该认证机构申请仲裁,以此来保护双方的利益,推动高校节能技改项目快速发展。
三、实证分析:北京某高校采暖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项目
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建筑节能 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87—02
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是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监测、能效公示、节能优化综合推进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节能监管平台,实现全校的能耗数据化、管理动态化、数据可视化、节能指标化;同时,学校可以该平台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节能监管体系,综合推进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文化节能,实现监管平台从发现节能潜力向产生实际节能效果的转变。
一、抓好节能监管体系的平台建设
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是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技术平台,是推进校园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管理工具。该监管平台由计量表具、数据采集及转换装置、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中转站、数据服务器、管理软件等组成,具备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和通信、远程传输、自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指标比对、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储存、数据上传等功能,能满足对能源实行实时动态的远程监测、统计分析、审计和公示的需要。
监管平台的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就技术而言,需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就建设内容而言,包括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等。目前该平台建设国内尚处于摸索阶段,缺少成熟的、普适性的方案和经验。对于既缺少监管平台建设方面专业优势,缺乏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也缺乏建设经验的高校,要建好监管平台,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设计监管平台建设的技术方案。监管平台建设方案的设计,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管理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建设过程中,一要避免将监测平台建设等同于能耗数据采集技术集成,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具体要求,实施校园建筑分类监测,能耗分类、分项、分户监测与模型构建,能够反映三个基本问题,即能源被谁用掉,能源被什么电器设施用掉,能源什么时间被用掉。二要避免将监管系统建设与学校其它系统与管理的分离,在能耗监管平台系统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多用户平台协同和信息共享策略。
2.整合校内外各种技术力量。监管平台的建设属跨行业、多专业的综合性领域,涉及很多环节,包含从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与技术咨询,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到建设实施过程,包括节能检测评价与验收等,最后到运行管理环节的能耗监测与能源审计的全过程管理②。因此,需要充分整合内外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首先要盘清家底,梳理自身能源管理的需求,摸清学校自身可用的技术力量,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包括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网络中心、后勤、基建的技术队伍,甚至是相关专业的学生等),做到校尽其技、人尽其用。二要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并加强现有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认真钻研技术导则要求和国家有关能源方面的其它政策法规精神,达到专职专业,胜任本职工作。三要借助“外脑”,积极聘请校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作为技术顾问,成立智囊团。
3.因地制宜解决固有建筑的表具安装难题。固有建筑如何很好地纳入监管平台建设,如何以较少的代价做好表具安装工作,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少停电、巧停电以减少对学校各项工作和师生生活的影响,对各高校而言都是个难题。温州医学院的做法是:针对许多建筑原有电路只按楼层分项的特点,除需重点监测楼幢外,该校采取了因陋就简的办法,先做到按楼层分项,今后再根据能源管理的需要进行细化和深化安装;为减少另做配电箱的工程量,选购了与空气开关同样大小的导轨式单相表,可很方便地将该型电表直接装入原有的配电箱;涉及诸如重点医学实验室或急诊等需不间断供电的固有建筑,为解决安装环节停电协调的难题,我们尝试使用开口式互感器,在装电表的过程中可减少停电时间;在安装时间上,尽量安排在寒暑假、双休日,安排在早上教工未来前、傍晚教工离校后;在程序上,除在校园网上提前停电通知外,停电前一定充分与各学院各部门的能耗管理员充分沟通协商,宣传监管平台建设的意义,得到了师生的支持和配合。
二、强化节能管理
1.充分发挥监管平台的信息支撑作用。能源计量与节能监测、能源统计、能源审计是能源管理的基础。要以能耗监测平台为基础,在开展校园建筑基本信息统计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能源审计,并将能源审计结果作为进一步开展校园建筑节能优化的依据,对校园建筑实施低成本节能改造和无成本节能管理,从而提高校园建筑能效。同时将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结果定期向社会、向全校师生公布,公示的基本信息包括建筑基本信息、总能耗、总水耗、单位能耗、单位水耗和建筑能效水平等。
2.构建全方位的能源管理组织网络。(1)成立节能工作委员会和节能中心。节能工作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主持相关工作的领导及节能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委员会下没办公室(简称节能办公室,或称节能中心),全面负责校园节能的具体管理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并负责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需要强调的是,节能中心成员必须有学校后勤水电管理和维修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和技术骨干。(2)设立能耗管理员队伍。在二级学院、研究所、处级部门教职工中设立能耗管理员,并明确能源分管领导。主要职责是拟订本部门用能需求计划,查询分析本部门用能状况,反馈能耗信息,拟订本部门节能目标,督导本部门节能工作,为能源的三级管理打好组织基础(3)在学生社团中建立“校园节能督察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宣传和监督活动。(4)在学校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可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项目策划、专项申报、规划、体系建设(管理体系、管理平台等)、建设与运营的技术咨询、后续维护、升级等多个方面。
3.建立符合校情的能源管理模式。使用者水电用量定额管理模式和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水电节能项目管理比较有效的模式。
使用者水电用量定额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将水电管理和水电收付职能统一划归学校水电职能部门。学校区分不同的用户类别,对于应由学校事业费开支的教学、行政办公、公共设施、公益单位的水电费,结合学校实际按规定的测算标准给各单位下达水电经费指标,各使用单位在校财务部门开设水电经费专户,并由各单位自行管理,按月向水电收费部门缴纳水电费,超支部分在使用单位财务成本中列支,节约可转至下年度使用;对校外单位及个人、校内经营性单位、校办产业和经费包干单位,由水电职能部门直接收取水电费。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能源定额指标。建立了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高校,由于有智能化的抄表系统,全面系统的能源统计分析功能,实行这种模式比较现实。
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业主单位克服节能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瓶颈制约。因此,面临节能技术和资金双重压力的高校,不妨积极尝试。
4.加强制度化能源管理。必须建立完整的能源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能源统计与审计制度、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和能源考核及奖惩制度的综合体系。尤其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实行三级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能源目标管理责任,对各部门节能目标实行情况进行认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经济利益、干部考核和学生评优等直接挂钩,引导师生养成自觉节能的习惯,提高全校各部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节能督查力度,节能中心管理人员、能耗管理员和校园节能督察员要深入师生巡查和指导节能工作,查漏补缺,纠正不良用能习惯,督促制度落实,杜绝“跑冒滴漏”和其它水电浪费现象。
三、系统规划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1.在校园既有建筑方面,应根据能耗监测结果和能源审计报告建议,因校制宜,综合考虑耗能高低、节能潜力、改造难度、投资回收期、校园建设规划等因素,积极开展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工作,优先开展低成本或无成本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采用性价比高的节能技术和产品。
2.在校园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方而,应尽可能与节水节能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新建建筑应严格执行节能节水强制性标准,利用先进节能节水设计技术、材料和设备,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环节从技术和管理上落实节能节水指标要求,要充分考虑其节能、安全、先进、易计量等性能,采用新型、环保、节能、高效、高质、长寿的水电气材料和设备。
3.在校园设施节能运行管理方而,应依托监管平台,及时查找故障点和泄漏点,减少计量系统的损耗——主要消除计量没备如互感器误差,表计误差,故障误差、二次线损耗和表计损耗等。要通过物业管理强化集中空调、照明设备和节水设备等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和行为节能(节水)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节约专项措施。
4.在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体系方面,应全而规划,有序推进。在本校所需和所能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应有尽有,自成体系,共同形成技术节能的合力。逐步推广以下四大类节能产品和技术项目:一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二是建筑机电设备系统节能,三是建筑能源供给系统节能,四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四、营造浓厚的节约文化
学生和教职员工是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主体。据研究,不采取任何节能改造措施,通过节能措施细化和加强行为节能管理,就可以节约约15%的能源。在全校师生中形成节约文化,人人树立节约理念,人人懂得节能知识,人人养成节能的行为习惯,相关专业和部门积极研究节能工作,并将这些节约文化从个人扩散到校园,从校园辐射到社会,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大特色和重要意义之一。尤其是大学生,随着这个社会“精英”群体规模的日益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显著增长,其节能意识与行为在代内或代际群体中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节约型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校园节约文化的建设途径:一要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通过课程设置与讲座的举办、节能科研与教学实践结合、宣传与普及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宣传部、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师生开展节约为主题的社区活动、科普讲座活动、校园节能督察队志愿者活动、学生节能环保协会活动等,全面动员师生员工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二要深化监管平台的能耗公示功能,从图表数据和节能排名中,让师生透视节能,掌握校园能耗构成和用途流向,发现节能标杆和反面典型。三要注重节约文化核心价值的培养,将效益观念、环保观念、科学生产观念、理性消费观念等,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牢固树立高效的办学观和科学的消费观,倡导节约新理念,在全校师生中形成“选择节能,就是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精神品质”的文化价值共识。通过一系列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实现让领导转变观念,重视节能;让能源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能素质;让广大师生支持、体验、实现和宣传节能。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资助项目f编号:Y201018381)。]
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范文3
关键词:节能技术;公共建筑;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执行标准,以具体监管城市建筑工程节能工作。将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严格地采取节能措施,让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是政府工作的最终目标。全面的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该行业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只有将节能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到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进展
1.1积极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2007年,印发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根据文件要求,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识别高能耗建筑和重点能耗建筑;支持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省市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平台,促进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资金约7亿元,支持北方等9省市开展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示范,支持北京大学等72所高校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通过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摸清了全国公共建筑能耗情况,区分了重点能耗建筑和高能耗建筑,激发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需求。
1.2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开始启动
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2011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在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央财政将选择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节能改造任务明确的地区,组织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规模化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充分发挥政策的综合示范效应。重点城市在批准后两年内应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对节能改造重点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每平方米20元的财政资金补助。2011年,天津、深圳、重庆被列为第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试点。
1.3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机制建设
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机制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2010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年节能量和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其中: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每节约1吨标准煤奖励240元,省级奖励标准为每节约1吨标准煤奖励不低于60元。另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暂免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并给予“三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
2.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公共建筑能耗水平依然较高
据统计,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平均能耗是50~70度电,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150~300度电,是城镇普通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耗电量的10~20倍,公共建筑的面积不到城镇建筑面积的4%,却消耗了全国城镇建筑总耗电量的22%以上。而且,远高于同纬度发达国家能耗水平,是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的1.5~2倍。
2.2公共建筑能耗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建筑服务水平要求提高,公共建筑规模、体量与能耗强度快速增长。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日本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韩国90年代都出现了公共建筑能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增加1倍的情况[1]。我国目前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约80亿m2,总能耗1.5亿吨标准煤,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5倍和2倍。如果继续按这一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公共建筑能耗将至少是目前的2倍,超过3亿吨标准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难以承受。
2.3公共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发展滞后
公共建筑粗放式用能管理模式仍未改变,能源浪费现象突出,专业化的能源管理支撑能力不足,合同能源管理等现代化节能服务机制仍未建立。一方面,公共建筑节能项目规模相对较小,节能收益相对较低,影响了节能服务公司在公共建筑节能领域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公共建筑节能服务项目实施中标准、检测和验证问题滞后,公共建筑节能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导致节能效益无法确认,严重制约了节能服务项目的发展。
3.公共建筑节能政策设计原则
公共建筑节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促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有效开展,其节能政策设计应坚持下列原则。
3.1强制性节能与经济激励节能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建筑大体上分为政府办公建筑和商业建筑两大类,对政府办公建筑来说,按照“实报实销”的能源费用征收管理体制,经济激励对其吸引力并不大,相反,适当的强制性行政指令,往往更为有效。因此,针对公共建筑业主对象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策略,对政府办公建筑更多的通过行政指令强制其进行节能改造,对商业建筑则通过经济激励政策引导其节能行为,有效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
3.2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建筑节能的外部性因素往往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需要政府加强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投入资金量大,在市场配置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培育市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因此,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应采取“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和投入进来,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3.3能耗总量控制与分项细化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是个系统工程,包括建筑围护结构、建筑用能设备与系统、能耗计量系统的节能改造,在政策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节能总量目标的实现,更要注重分项细化目标的制定,引导公共建筑主体在实施建筑能源审计与节能诊断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分项细化的实施方案。
3.4技术节能与行为节能相结合的原则
推进建筑节能、提高节能效率,离不开节能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但更应看到,建筑使用者的节能行为又是最为简单而有效的节能途径。因此,建筑节能政策设计要在关注节能技术进步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公众节能意识的培养。技术节能与行为节能结合起来,才能使节能效果最大化。
4.公共建筑节能政策建议
4.1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制度
完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技术指南、技术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建筑用能设备管理,研究建立推广、限制、淘汰技术产品目录。建立公共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明确节能评审机构主体,在工程设计、建造、验收阶段,强化建筑节能专项核查。
4.2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常态化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制度。已批准的省级能耗动态监测平台,继续扩大纳入监测的城市范围;继续扩大省级能耗监测平台试点,争取“十二五”期间,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能耗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建设有关的行业标准编制,科学指导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监测工作。
(2)提升能耗数据分析能力和水平,推进能耗定额制度建设,切实发挥能耗监测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
(3)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拓展监测平台功能,不仅仅完成能耗监测、能耗审计,还要能科学地控制能耗设备的运行方式,给出最佳的节能运行方案。
4.3完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制度办法,加强节能改造技术指导
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已经建立健全,能够实时掌控辖区内公共建筑能耗信息情况,详细统计高能耗建筑和重点用能建筑能耗情况的基础上,节能改造任务明确的城市和高校,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要求“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以上,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30%以上。
4.3.1完善财政资金奖励补助办法
目前的财政奖励资金是按改造的工作量核定的,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内容广泛,不同改造任务间的成本相差很大,统一标准量化有失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行性。鉴于进行节能改造的公共建筑都已纳入监测平台,能够准确掌握建筑能耗情况,因此可以采取“目标考核奖励”的办法,即批准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或高校,能够在两年内完成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目标的,给予奖励。否则,收回奖励资金。
4.3.2科学规划节能改造流程
由于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系统的复杂性,在建立节能监测平台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从能源审计到节能效果评估上进行全过程规划,以达到节能效果最大化。一是能源审计,确定重点用能设备、重点系统,找出耗能不合理和具有节能潜力的领域;二是节能诊断,对能耗的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了解;三是节能改造方案,按照节能诊断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改造方案;四是实施节能改造;五是实施节能运行,调整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六是节能效果评估。
4.3.3鼓励采用低成本的节能改造方式
要转变节能改造观念,倡导在实施建筑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的基础上,对既有建筑物围护结构及用能系统通过采用成熟可靠的无成本(优化运行管理、完善物业管理等)、低成本(改造投资额较低,节能效果明显、投资回收期较短)节能措施实施节能改造。
4.4大力推进节能机制创新,加强节能服务能力建设
各地应依据监测平台,通过能耗统计、监测,摸清能耗基线、确定能耗定额。在确定能耗定额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基于能耗限额的用能约束机制,通过超定额加价制度,或公共建筑节能量交易的方式,激发节能改造需求,实现降低能耗目标。
参考文献
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范文4
电力营销分布实施产品策略
1营销工作具体内容
1.1产品策略
产品设计坚持分类设计原则,区分增加用户粘性和盈利产品。
第一阶段:电力长期合同、配电网运营。此阶段产品策略为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签订电力长期合同。售电公司要认真研究大用户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准确预测其电量总需求及分时段需求量。提供综合能源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分析用户用电特征,用电产品,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管理服务,优化用能的设计咨询,制定能源使用发展规划。提供配电服务。包括配网输电、及与之相关的用户抄表、计量、计费、收费、信息服务等基本服务,此时售电公司体现为配电商角色,相关费用可在用户账单中体现为配电费。
第二阶段:培训和场景服务,加第一阶段提供的产品。此阶段产品设计目标为降低用户使用成本,让客户体验优质服务,树立品牌形象。为用户采购电力和其它能源的人员如何规划本公司的能源采购进行培训。周边产品,包括基于场景的支付服务、信息咨询、代购水、气、热、通信服务等。
第三阶段: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加第二阶段产品。此阶段产品设计本着占领市场和树立差异化产品特性为目标,创新产品种类。销售数字信息服务产品。基于长期用户用电及相关行为的数据积累,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用户行为特征,脱敏后出售给电器销售商、制造商等商业客户。创新产品种类,开拓产业链融资产品等。结合用户上下游企业的运营情况,以电力融资的方式为其提供相金融产品,包括电力赊销、电力担保、电力信用等。
1.2竞价策略
第一阶段:坚持利润最大化目标,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竞价策略。
省内发电企业较少,形成垄断竞争局面,优先选用联合方式控制市场价格。其次,可以选用部分联合,降低市场竞争态势。再其次,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以成本加合理利润形式进行完全竞争。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采用边际成本加不小于零的利润为底线的逐步降价策略。
第二阶段:坚持提供增值服务,此阶段根据产品的差异化特征,形成垄断竞争新格局。竞价采用垄断竞争模式进行。
第三阶段:创新产品种类,提高盈利能力,继续采用垄断竞争背景下的竞价策略。
1.3渠道策略
按照市场化后可能存在的销售方式有直供、趸售、转供,分别研究。
第一阶段:直接与大客户面对面接触,形成直通渠道。
第二阶段:大客户仍旧采用直接销售渠道,中型客户通过网络渠道和柜台服务进行销售。
第三阶段:大、中型客户采用前述渠道,小型客户和居民通过网络渠道(微博、网站)和柜台、移动平台(微信等)、电话、、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
1.4促销策略
以高粘性产品为基础,附加其它产品,形成产品组合,给出优惠价格,进行产品促销。比如热、气、热水、配网作为具有自然垄断的产品,在此基础上,附销电量等产品。此外,还可以以具有竞争力的电价获得客户后,为客户开发的能源管理服务,形成产品和服务组合。
第一阶段:针对大型客户,专人负责,与对方接口部门和人员建立长久的互信和沟通,并主要以上门服务及定期推送为该客户特别优化后的产品为主,以此作为促销产品,定期向客户推荐。
第二阶段:针对中型用户,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分类后,定期安排人员进行互访活动,以传统媒介加互联网平台方式定期推广为该类型客户优化后的产品。
第三阶段:针对小型客户和居民用户,在电视、户外广告、互联网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电商等平合推出和宣传。
1.5外部关系策略
第一阶段:主要面向大客户,以建立互信和产品低价为目的,树立优质低价的形象。同时针对潜在中型客户,针对性进行案例宣传。
第二阶段:新增中型客户,以树立优质服务和绿色环保为特点的品牌形象为目的,定期与客户就产品和服务进行建设性沟通,一般以季度为单位,举行客户交流会,向客户介绍自己理念,听取客户反馈建议。
第三阶段:新增小型客户和居民用户,以树立绿色环保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技术先进的品牌内涵为目的,进行宣传,按半年举行用户见面会,拉近与用户距离。
1.6政府协调策略
第一、二阶段:认真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进行创新,相应政府的电力改革政策呼声。
第三阶段:在政策法规约束下进行产品创新,主动配合监管机构监督。
1.7产品采购策略
第一阶段:电力产品采购以长期合同为主。
第二阶段:电力产品采购以长期合同加金融合同方式为主,后者主要用于对冲采购风险。
第三阶段:电力产品采购以长期合同加金融合同为主,同时可以积极采购非电力产品,以按需预定的方式实现零库存,降低资金占用和仓库租赁费用。
2结束语
营销相关的配套机制要完善和合理。一是在人才方面需要设计针对性的用人机制,把营销人才和其它人才的管理区别对待,提高营销人才的激励力度。二是要对营销人员及时进行培训,使其对最新的政策、市场变化和应对机制等相关内容有充分的把握。三是形成由经验丰富的优秀人员引领,理论储备充足的新人积极参与,干中学的合理梯队。参考文献:
[1]费智.中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M].江苏大学,2011.84-85.
[2]胡严炳.6P营销理论在发电企业营销策略中的应用分析[J].科学之友(B版), 2009.136-137.
[3]黄仙, 王占华.基于演化博弈的发电商竞价策略仿真分析[J].现代电力,2009.91-94.
[4]李锋,何洋.大用户放开后电力营销策略[J].中国电力,2007.56-60.
[5]龙彪.安吉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研究[M].浙江大学 2010.20.
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范文5
区域开发(教育部名栏)
(1)中国区域人口素质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 周明 刘艳军 朱忠杰
(7)“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及对策研究 杨顺湘
(14)重庆地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李志 徐涵
专家论坛
(20)中国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督问题 熊进光 潘丽琴
(25)论中国民间借贷存在的依据、问题及规制路径 王建文 黄震
(32)民间借贷风险的法律防范 李智 程娟娟
(38)政府角色与制度回应:以民间金融的法治化路径为视角 刘小红
经济研究
(45)基子实物期权模型的土地供应时机分祈 李红波 刘亚丽
(50)一股一票原则与不同投票权股的发行 张舫
(57)中国汇率收益率及波动的周内效应实证研究 傅强 梁巧 袁晨
管理论坛
(64)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 王印红 王刚
(72)实际控制人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陈耿 龚玲 刘星
(78)大型商场建筑能源管理的调查与分析 曾德珩 刘贵文
(84)机场内部控制目标与要素实证研究 田利军 刘光才
社科研究与评价(主持人:邱均平)
(92)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分斩 赵蓉英 陈必坤
(98)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谭春辉 王乐
(104)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主题及其演变分析 牛奉高 王菲菲 邱均平
法学研究
(111)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法律权威与公正司法 贾焕银
(116)劳动合同法之就业阻遏缺陷及其补救 刘勇
(12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研究回顾与前瞻 谭贵华
政治·哲学·社会
(130)政治冲突的逻辑先在性及其现实根源 胡锐军
(137)网络群体性事件内在逻辑的eri模型分析 曾维希 孔波 李媛
(142)中国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特点分析 张礼建 陈利波 刘冰洁
语言·文学研究
(149)论中国现代文论对纯形式观的探讨及理论价值 罗伟文
(155)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 邹智勇 张武德
(162)战时诗歌的“地方性”书写——以阿垅诗歌及诗论为例 袁继锋
教育研究
(167)中国四次国家教育规划的特点、影响及问题分析 杨思帆 徐辉
 
; (173)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自主研究——以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为例 方志英
无
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范文6
关键词:江苏省;绿色饭店;创建;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30-04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绿色浪潮”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饭店概念,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开展绿色活动,减少能源成本、促进饭店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饭店认证项目起源于欧美;按申请认证的国家及企业数目,欧美最具影响力的3个绿色饭店认证项目为:绿色钥匙认证项目(the green key program)、绿色钥匙生态评价项目(green key eco-rating program)和绿叶生态评价项目(green leaf eco-rating program)。
我国的绿色饭店创建起步相对较晚,200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了《绿色旅游饭店》标准(LB/T007-2006)(以下简称“标准”);将绿色旅游饭店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标准”的颁布执行,为我国绿色饭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发展较为缓慢;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15年,江苏省星级饭店共有792家;其中绿色饭店仅为228家,比例为28.8%;饭店企业的“创绿”热情不高,2013年后,已鲜有饭店企业申请该项目的认证(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绿色旅游饭店基本信息表”)。因此,深入调研绿色饭店在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并探询改进措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文献回顾
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研究分析绿色饭店发展问题。范星宏等对安徽省绿色饭店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后提出,一要加强宏观政策制定,发挥引领与引导作用;二要积极树立绿色理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三要全面落实培训机制,夯实绿色市场基础;四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微观上全面推广。曾朝霞等认为,国内绿色饭店存在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旅游者对绿色饭店的整体认知度不高;旅游者对于价格因素仍较敏感;政府是发展绿色饭店的首要关键人物。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属于浅层次探讨,一般性的理论阐述和建议性的文章较多;实证研究多见于顾客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消费意向等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针对绿色饭店发展中的综合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专家咨询法等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及绿色消费行为等;接着,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从行业管理和饭店企业两个方面收集并梳理江苏旅游饭店“创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形成发展对策初稿;最后,编制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咨询,形成“绿色饭店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饭店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消费者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是分析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态度及消费意愿;调查对象为南京市6家高星级饭店的住店客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客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是否入住过绿色饭店,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入住饭店的选择倾向,对绿色饭店服务产品的看法以及对绿色饭店发展建设的态度等。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5份,回收率为87.5%,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3.3%。
(二)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
结合文献研究,分别设计访谈提纲,采取准结构化访谈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一是走访江苏省旅游局相关部门,通过访谈,了解江苏绿色饭店发展建设情况;二是深入企业调研并进行访谈;选择了苏南、苏中和苏北共10家三星至五星级挂牌的绿色饭店;考察及访谈的重点是饭店在“创绿”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惑以及对“标准”及其认证方式的看法等;分别与这10家饭店相关负责人及工程总监(经理)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分析、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形成“绿色饭店发展问题与对策”初稿。
(三)专家咨询
选取了江苏省饭店行业专家20名,其中行业主管部门专家4位、饭店企业高管10位、高校教师6位;他们均作为评委参与过绿色饭店的评审认证10次以上,从事饭店行业管理或研究15以上;专家所在地区覆盖了苏南、苏中和苏北,饭店企业包括了单体饭店、国内品牌饭店和国际品牌饭店;总体上看,专家群体具有专业代表性、行业代表性、地域代表性和权威性。以邮件形式向专家邮发咨询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一是咨询说明和调研综述,二是“绿色饭店发展对策”。第一轮咨询中,请专家们从应用性角度出发,对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和必要的说明;进行个别调整后,再进行第二轮咨询,评价选项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量表尺度进行评价。其中,“1”表示极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不确定;“4”表示重要;“5”表示很重要。第二轮征询时专家的意见已趋于稳定,于是我们保留第二轮调查中75%的专家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项目,形成绿色饭店发展对策分析(见下表)。
四、绿色饭店发展问题分析
“标准”颁布以来,江苏绿色饭店的推动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少部分企业的自觉意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影响不大;特别是近几年,企业“创绿”表现出外部压力不大、内部动力不足、参评饭店呈逐年减少之势。
(一)绿色消费市场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有85.6%的客人表示听说过绿色饭店,但其中52.3%的客人表示并不完全了解;在消费意愿方面,只有32.5%的客人表示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53.5%顾客表示,入住绿色饭店的经历并没有到达他们的期望,而对于绿色饭店“取消客房‘六小件’”“减少布草洗涤次数”等措施,约16.3%的客人觉得有悖于消费习惯。调查还显示,消费者认为影响绿色饭店发展的关键因素中,“政府部门”以45.5% 的比例排在第一,其次依次为“饭店管理者”34.2%、“社会监督机构”18.5% 和“顾客”10.8%。
因此可见,江苏绿色消费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潜在的消费市场较大;部分绿色饭店的产品及服务还存在一定缺陷;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饭店管理层是制定经营策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在绿色饭店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饭店企业“创绿”热情分析
调研结果反映,企业“创绿”热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二是消费市场,三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硬件条件。在政策引导力不强、绿色消费还不是主流消费的前提下,除了少数社会责任感强、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饭店之外,更多的饭店仍是将经营目标设定为刺激消费和追求消费额为主;特别是当硬件条件与“标准”的相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时,饭店则会认为“创绿”可能会增加企业负担。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许多饭店或多或少存在着硬件缺陷,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绿”工作和饭店的绿色管理,也反映了我国饭店业建设过程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标准”及其认证问题分析
“标准”评定细则分为“绿色设计”“节能管理”“环境管理”“提供绿色产品与服务”和“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五大项共80个测评分项;其核心是要求饭店在建设和营运中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及替代等基本原则;“标准”涵盖内容广泛、评审项目详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评委及参评饭店都认为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集中反映为:一是“标准”中少数评审项目不具有普适性,个别甚至不经济,比如“风能利用”“使用溴化锂冷水机组”等。二是有的项目缺乏定量或明确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如“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采光的设计与运用”。三是“标准”适用范围较窄,“标准”按全功能饭店进行设计,而经济型酒店、青年旅馆等因功能项目、设施设备种类较少,评级达标将非常困难。
五、绿色饭店发展对策
绿色饭店的推进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饭店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一)政策环境
1.舆论宣传。饭店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利性企业,消费者的认可,是饭店“创绿”的基本动力。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创建绿色饭店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积极倡导并鼓励绿色消费;使社会公众理解实行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并使这一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2.政策导向。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实行强制性的绿色管理,通过强化绿色导向,引领饭店业的绿色发展。比如对于实施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创绿”工作的饭店,可以在税收和贷款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或政府补贴;将通过绿色饭店认证作为政府采购定点饭店的必要条件或优先条件等;同时,应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二)行业管理
1.完善“标准”。我国绿色饭店标准的影响力及认证效果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从以下几方面,逐一梳理并研究论证“标准”中各项条款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调整完善。一是拓宽认证范围。应兼顾经济型酒店、客栈、青年旅馆等。二是修订完善评审项目。项目条款应更有普适性,在重视节能等硬件项目的同时,更应加强管理和员工参与度等软件项目的评价。另外,应尽可能量化评审标准,使其更具操作性。三是增加认证分级。由目前的金叶、银叶两级体系改为5级制;认证等级的增多可以鼓励饭店改进管理,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绿色饭店等级。
2.改善评审认证工作。由于“标准”的项目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建议主管部门应研究、撰写关于“标准”的释义和评审条款的解析与操作实务,达到统一理解、便于宣贯、利于实施的目的。同时,应组建专业、相对稳定的评审专家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确保评审认证工作科学、规范。
3.做好技术培训和后续服务工作。绿色饭店的创建与保持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欧美国家的绿色饭店认证较为注重后续的跟进辅导,以利于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1]。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依托饭店行业协会等专业团体,充分利用行业及社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做好对参评饭店进行帮助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未能达到较高标准的饭店,对其进行后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和培训,指导饭店企业的绿色发展[2]。
(三)饭店企业
1.明确绿色发展方向。固有的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经营模式缺乏长远眼光,相关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绿色饭店将越来越受顾客欢迎[3]。因此,饭店应明确绿色经营理念,以“两结合”为原则,研究制定饭店的绿色发展策略与方案:一是将饭店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将“创绿”工作纳入饭店发展规划,并不断融入饭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将顾客价值与企业利益相结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顾客的绿色消费需求(比如注重健康等),分析饭店的自身条件,制订绿色发展计划,并在推进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估,充分关注顾客满意度,在保证饭店经营业绩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
2.营造绿色文化。绿色饭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会影响到他们的入住意愿、口碑传播意愿和支付意愿[4];针对目前饭店企业存在的绿色经营意识、环保意识不强和顾客的“绿色”感知不明显等问题,建议在营造绿色文化方面,重点加强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培养培训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广大员工既能充分认识到绿色经营是饭店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又能充分掌握和具备实施绿色经营、提供绿色服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二是要制定并落实绿色管理与绿色服务体系;明确全体员工在能源管理、资源使用管理、绿色产品与服务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充分体现饭店的绿色经营,向顾客提供环保、健康、安全的服务产品。三是制度保障;制定奖惩制度,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绿色经营活动,营造绿色经营氛围。
3.实施节能减排。从“标准”的评定细则来看,“饭店的节能技术运用及能源管理”部分的分值占总分36%,是“创绿”的重点内容。节能减排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能耗仍是当前饭店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江苏饭店行业能源管理水平差距明显,造成企业间能耗差异的原因及其重要度依次是饭店能源管理体制、能源设备的运行管理、建筑设计和节能技术的运用[5]。节能减排的难点,一是构成高能耗的因素多、企业间能耗数据的可比性差,二是实施节能减排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为此,推进和实现节能减排,第一,饭店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成立主要高管负责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第二,要制定主要能耗设备的“节能操作规程”,在保证饭店服务质量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制定饭店各区域的“能源使用管理规定”,保证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三,针对设计不合理、设备选用不当等缺陷,应及时、有效地进行节能改造。在实施过程中,当饭店自身技术力量等有限时,可以借助行业协会、专业公司、行业专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进行问题诊断、制定实施方案等,或采取合同能源管理形式,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
六、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文较为突出的价值在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绿色饭店的发展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系统的研究,对于推动和促进饭店业的绿色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然而,鉴于笔者的水平和资源有限,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一是本次研究的样本中低星级饭店数量偏少,二是由于以前鲜有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绿色饭店发展对策。所以,本研究在设计量表时缺少相关的参考与借鉴,与一些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东霞,李春颖.国内外绿色饭店标准及认证评级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3,(8):79-85.
[2] 范星宏,周娟.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安徽省绿色饭店建设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4):6-9.
[3] 曾朝霞,黄燕玲,王娟云.旅游者对绿色饭店认知的实证研究[J].旅游研究,2013,(3):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