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系统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能源系统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范文1

关键词:热能动力;热能转换与利用;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39-02

在能源的利用中,绝大部分是通过热能这一形态加以利用的,或由热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后再加以利用。在未被充分利用的余能中,绝大部分也是以余热的形式存在的。对各种余热的回收与利用,也离不开热能转换与利用的知识[1]。自热力学理论确立后,人们虽然从理论上认识到,热力学过程中能量的交换及其利用,应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能量的数量和品质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在实际热能工程技术的设计、管理和改进上,主要还是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也就是说,只是单一地从能量的数量角度出发,以焓为基础的热平衡计算分析方法。然而,由于此法未考虑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明的能量品质,因为人们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定客观环境中,供给人们所需的能量有可以利用的部分(称有用能或“火用”)和受环境限制无法利用的部分(称无用能或“火无”),即相同数量的不同形式的能量所含的“火用”和“火无”的数量是不一定相同的,或者说能量还具有另一方面的问题――品质。因此,在认识所谓能量损失上就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淆,由此在确定能量损失的分布及采取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技术措施时,就难免在热力学上得出错误的结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在热力学的理论领域内和工程技术的管理上大力提倡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综合起来考虑,并以第二定律为主,即从热力过程不可逆性引起可用能损失变成无用能的角度出发,以用火用为基准的火用分析方法来评价能量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由于此“火用分析法”中的“火用效率”更能准确地反映各热力设备或整个装置系统技术上或热力学的完善程度,可以从中明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正确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最近几十年来,前苏联、德、日、法、美等国家已将“火用分析法”广泛应用于能源利用及动力、低温、制冷、热泵、化工、冶金等方面。最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也在火用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引起了科技界和高等工科院校的广泛重视。许多院校的热动专业都增设了“火用分析”的相关课程[2]。

一、“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定位

首先,从学科角度讲,认识到“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的衔接和过渡作用。本课程向上承接“工程热力学”等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是对上述基础课程内容的扩展和深化;向下则与后续的“热力发电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与节能技术”等专业课程紧密相连,为学生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3]。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掌握热能转换的基本原理,并具备一定的分析研究和解决热能利用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管好、用好能源,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打下基础。热能转换与利用内容丰富、发展迅速、学科交叉性强,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诸多专业课程,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因此开设“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非常必要,对于学生回顾深化所学过的“热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深入学习掌握后续专业课程,培养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

二、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设计

本课程要介绍有关热能转换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实际转换设备与系统地特点和设计计算方法。给学生在“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提供“火用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合理地利用能源及从事节能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先后介绍了能源概论、能量转换基础、热力系统分析、工业企业中的热能利用、热回收用换热设备。

第1章能量概论,在介绍有关能源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认识热能的重要性,了解热能利用现状。热能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能量形式,在一次能源中,热能资源也占了绝大部分。在能源的利用中,绝大部分是通过热能这一形态加以利用的,或由热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后再加以利用。在未被充分利用的余能中,绝大部分也是以余热的形式存在的。

第2章能量转换的基础理论,重点介绍能量的质量分析―火用分析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利用热能,正确地指导节能工作的开展,找到能量损失所在,需要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全面地进行分析。本章就是要运用工程热力学理论,介绍分析能量转换过程的方法,着重介绍火用分析的方法,详细叙述了不同条件下的火用、火用损失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并介绍实际热工设备的火用平衡、火用效率的分析方法。

第3章热力系统分析,是用火用分析方法具体分析热力循环和热力系统,弄清影响热力系统效率的因素和提高效率的途径。重点分析动力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和热泵系统,分析各个转换过程及系统的火用损失大小,找到减少火用损失的主攻方向,提出改进整个热力系统,提高火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第4章工业企业中的热能利用,介绍企业中的余热资源及其利用方法,分析企业的能源平衡、能耗指标以及余热资源情况。介绍各种不同的余热资源的回收方法、回收系统对节能效果的影响。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挖掘节能潜力,对企业能源系统进行分析,通过能量平衡确定其有效利用部分和各项损失的大小,寻求减少损失及有效回收利用余能的途径。

第5章热回收用换热设备,介绍余热回收用的各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使用场合等内容,为今后进行余热回收时,能正确选择和设计计算换热器,并为研究开发高效新型换热器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介绍热管换热器、流化床换热器等新型换热器和换热器的发展趋势及优化设计。

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第一章、第二章运用热力学基本理论阐述“火用”及“火用分析法”的基本概念、火用和火用损失的计算及火用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为火用和火用分析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三~五章以工程实例说明火用分析法的具体应用,分别对蒸汽动力装置、气体动力装置及制冷、热泵装置进行具体火用分析。并结合工业企业中的热能利用介绍了余热回收方法与换热设备。对于本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来说,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训练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炉窑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供热工程等方向的专业课程。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可以看出“热能转换与利用”是热动专业的基础课程,热能转换与利用的热力学基础理论是热动专业的理论基础,热能转换与利用的热力系统分析则是热动专业的核心内容,包括蒸汽动力循环的系统分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分析、热电联产系统分析、中低温余热动力回收的热力系统分析、热泵系统分析等,是热动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及核心课程。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热动专业的学习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出将热力系统分析作为教学的主要侧重内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掌握热能转换的基本原理,并具备一定的分析研究和解决热能利用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管好、用好能源,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打下基础。

三、结论

“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课程内容非常重要。由于热能转换与利用发展迅速,内容丰富,本文以我校开设“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的实践为例,从“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的定位、“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将热力系统分析作为教学的主要侧重内容,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合理地利用能源及从事节能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我校“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体系设计总体上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层次分明,很好地完成了“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的既定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汤学忠,热能转换与利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2]吴存真,张诗针,孙志坚.热力过程火用分析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范文2

【关键词】热力系统;经济指标;计算方法;节能技术

引 言

众所周知,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这一现象更加凸显。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处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能源消耗过大,因此节能降耗将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根据美国及我国电力行业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平均供电煤耗率要比发达国家高出30~60g/kWh,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说明我国的电厂节能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可以挖掘。因此,电站热力系统节能是关系到节能全局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大事。因此,在热力系的环境下,揭示各种节能理论内在的联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节能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电厂的节能降耗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一、热力系统经济指标

我国火力发电厂常用的热经济型指标主要有效率和能耗率两种。

(一)全场热效率ηcp

其中,Nj为净上网功率,B为燃煤量,Ql为燃煤低位发热量。

全厂热效率指标是电厂运行的综合指标,在进行系统分析是,常将这一综合指标进行分解,以区分各厂家的责任和主攻方向,因此可以改写为:

其中,ηb:锅炉效率,锅炉有效吸热量与燃煤低位发热量之比;

ηp:管道效率,汽轮机循环吸热量与锅炉有效吸热量之比;

ηi:汽轮机循环装置效率,汽轮机内部功与循环吸热量之比;

ηm:机械效率,汽轮机输出功率与内部功率之比;

ηg:发电机效率,发电机上网功率与前端功率之比;

∑ξi:厂用电率,电厂所有辅机消耗电功率之和与发电机上网功率之比。

(二)热耗率和标准煤耗率

热耗率指标综合评价汽轮机发电机组热经济性,其实质是发电机每发电1kWh,工质从锅炉吸收的热量值。定义式如下:

煤耗率指标也可以分为两种:发电标准煤耗率和供电标准煤耗率。

二、热力系统计算方法现状

热力系统计算是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组运行性能分析、热力试验和系统改进中常见的计算工作,对热力系统进行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机组的各项热性指标,因此选择适当的热力系统计算方法是机组热经济性分析的重要前提。系统计算方法种类很多,按照它们所依赖的热力学基础可分为:第一定律分析和第二定律分析法。

常规热平衡法是在结合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基础上,对实际热力系统进行的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中需要对热力系统进行变工况计算,以确定汽轮机抽汽口和排汽端的蒸汽参数以及回热系统的各相应参数,其实质是确定汽轮机新的膨胀过程线和系统参数,核心和难点是汽轮机变工况计算。

等效热降法是以新蒸汽流量、循环的初终参数和热力过程线均保持不变为前提,以内功率(等效热降)的变化来分析热力系统的热经济性。在热力系统局部分析中,等效热降法改善了常规热力计算的不足,提出了等效热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力系统分析的新方法,使热力计算具有了系统分析功能。

循环函数法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循环不可逆性(或冷源损失)分析轮机循环节能定性分析的判据,以循环函数式为汽轮机循环节能定量计算的工循环函数法是一种计算复杂热力系统的好方法。

熵分析法是通过对体系的熵平衡计算,求取熵产的大小及其分布,分析影响熵产的因素,确定熵产与不可逆损失的关系,作为评价过程的不完善程度和改进过程的依据。

火用分析法是在热力学两大定量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情况从对能的本性的全面认识,从能的实用性出发提出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它是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表示设备或热力过程完善性的科学指标。

代数热力学法是一种分析热力系统能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运用事件矩阵来描述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能量出、入关系,火用矩阵定义了各股流的火用值,火用分支定义了单一系统出、入流的关系,最终得到结构矩阵[FP],该矩阵从全局的高度开拓了研究全、子系统关系的新趋势。

三、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

1.普遍意义上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仍然欠缺,数学工具仍然有待发展,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热力系统节能分析的研究不足。目前都是采用局部优化运行的方法,系统节能分析方法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本质上来讲,目前的系统研究都属于稳态研究。研究的基础是发电系统部分热力学参数一致,且在运行中保持恒定,这固然会使研究的复杂程度大大简化,但同时也使其具有局限性。热力系统节能分析方法在机组变工况下应用研究较少。

3.不同的热力系统分析理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热力系统这一对象,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4.无论是设计高参数的大容量机组,还是改善现有机组的运行水平,挖掘机组的节能潜力,都需要一种有效准确的节能理论进行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节能措施。而合理地确定优化的性能指标,正确地建立系统与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仍然需要加大研究。

四、热力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热力系统节能有多种途径可以实现。对于新设计机组,可通过优化设计,合理配套进行节能;而对于运行机组,可通过节能诊断,优化改造,监测能损,指导运行,实现节能目标。

在电厂的发展中,曾先后采用回热和再热两种循环方式,使得循环效率大为提高。当前,可行的节能技术改造措施包括:

汽轮机通流部分实施技术改造。目前这种改造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高汽轮机内效率,达到降耗目的;另一类是降耗的同时提高汽轮机的出力。具体改造措施有更换气缸,将双列调节级改为单列调节级等。

采用新型密封技术改造锅炉空气预热器。空预器的漏风问题一直是影响锅炉燃烧,降低效率的威胁。通过采用新型密封技术,降低空预器漏风率,不仅减少排烟损失,降低飞灰含碳量,还可以节约厂用电,降低厂用电率。

锅炉制粉系统技术改造。通过改造磨煤机系统、密封系统,可以提高制粉效率,降低制粉单耗,从而降低煤耗。

电站循环冷却水余热再利用。通过凝汽器由循环冷却水带走的热量一般占输送总能量的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5%以上,造成了能量的极大浪费。如果能采用余热利用技术把这部分能量利用起来,势必会对电厂效率提高产生明显的效果。

五、结语

目前,面临着能源资源逐渐匮乏和能源需求总量日益增大的双重挑战,节能降耗刻不容缓,尤其是能耗大户行业。电厂热力系统首当其冲,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热力系统节能降耗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可以充分挖掘。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热力系统分析方法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电厂热力系统节能降耗将会取得更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闫水保,闫留保.电厂热力系统节能分析原理及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2]陆延昌,姜绍俊.21世纪初期中国电力工业展望[J].中国电力,2000,33(7):1-8.

[3]林万超.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4]张彦.联合分析法-电厂热力系统分析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范文3

【关键词】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O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是电厂节能降耗的理论分析基础,它既是热力系统设计、改造的理论依据,又是热力设备经济运行在线分析、监测的实用技术,其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二、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系统

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系统是根据能源在燃烧使用时的梯级原理,首先将煤炭和天然气等在锅炉中充分燃烧,第一次产生热能进行发电,再将发电后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厂的动力循环装置中,再次发出相应的电能。使用这种动力循环系统相比以往的发电系统有很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源使用上相比过去大大降低,而且可以将资源再次利用;增加了电力的供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电能的输出有了本质的提升;循环系统的建造可以节省发电厂的用地面积,在最小的范围内,完成发电的任务;集中收集尾气,将尾气的热量再次利用,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发电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有利于企业对发电厂的综合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了生产的安全。

三、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的概况

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大都建立在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种类较多,见诸文献的有:常规热平衡法、循环函数法、等效热降法、常规热平衡简捷算法、热耗变换系数法、热量品位系统法、质量单元矩阵分析法、火用分析法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其中前三种分析方法较为成熟,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产领域。大体上述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分析方法是以手工计算为主,主要包括常规热平衡法、等效热降法、循环函数法等。其中常规热平衡法计算精度最高,评价其他分析方法的精确性通常以此方法作为校验基准;等效热降法、循环函数法和组合结构法特别关心于分析计算过程中工作量的大小。经常为减少繁重的计算而对实际热力系统做近似处理,工作量小了,但却以牺牲一定的精确性为代价。循环函数法和等效热降法在我国应用较广。

第二类分析方法以计算机计算为主,大多采用矩阵形式,属于并联解法。主要包括常规热平衡简洁算法、质量单元矩阵分析法以及火用分析法等。目前这类方法的研究较为活跃,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热力设备局部变化对系统热经济性指标的影响,以及供热机组热力系统的定量分析计算,在上述分析方法中所设计的矩阵方程的表达形式等还存在不足,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予以完善。

四、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的热经济性

1.锅炉效率。在锅炉中燃烧存在一个公式:输入燃料热量等于锅炉热负荷加锅炉热损失。在燃烧后会产生热能的损失,排烟损失、未完全燃烧损失、排污损失。而使用动力循环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烟雾造成的污染,改善不完全燃烧的现象,以及减少了热量的逐渐耗损,不但如此,还可以收集热量进行二次发电,这些都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经济性,减少了因排污治理所产生的二次费用。

2.管道效率。管道的能量平衡关系为锅炉热负荷等于汽轮机热耗量加管道热损失。在气体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因为管道的不平整或是有裂缝出现气体的排除,这些也都会对发电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用循环系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收集浪费的气体,使其再次得到充分的利用。考虑到汽轮机也会有热消耗量,把气体在回收时的热量和热耗量加在一起,对整个机组产生更大的能量。这样减少了在收集尾气上的经济消耗,还能提高效率,将浪费的资源再次转化为经济效益。

全厂能量效率。全厂能量平衡关系为全厂热耗量等于发电机输出功率加全厂能量损失。在整个系统中还要考虑整体的热能损失,其中也包括发电机输出功率的损失、机械磨损造成的热能损失,将这些都考虑在内,使用循环系统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能源的使用率,从根本上降低了全厂的经济成本,提升了热济性。

五、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在手工计算时期,衡量热经济性计算方法的优劣的一个标准就是计算量的大小。这样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往往对复杂的热力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假设或简化,使之尽量简单,便于手工计算。计算简单了但却以牺牲一定的精确性为代价。在当前重视节能工作的大环境下,特别是随着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和总装机容量的日益增大,常规分析方法的通用性不足和精确度低的不足表现得也日益明显。并且随着计算数学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组热力系统分析计算方法中计算工作量的大小已不能再作为衡量某一种方法优劣的尺度。相反,在计算机计算时,我们使热力系统尽量的复杂,以保证计算的精确性。因此通用性、智能化(傻瓜化)、精确度高,适于计算机编程计算成为热力系统分析计算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通用性:通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分析方法能够适应火电机组各种类型的热力系统定量分析;一是要求分析方法的计算形式具有普适性,以利于开发计算机通用程序。

智能化:智能化主要体现在热力系统的定量分析上,使用者不需要具有很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只需要根据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规则,对计算形式做简单修改即可完成热经济性的定量分析,即傻瓜化。

精确度: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和总装机容量的日益增大客观上要求提高分析方法的精确性,而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要求成为可能。

适于计算机编程计算:分析方法中计算手段可以复杂,但是要适合于计算机编程。近年来适于计算机计算和编程的热力系统分析方法(主要是矩阵分析法)研究较为活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现有主要热经济性分析方法的认识和分析

1.常规热平衡法

常规热平衡法是随着热力发电工程的出现而采用的最基本的热力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单纯的汽水流量平衡和能量平衡方法,是发电厂设计、热力系统分析、汽轮机设计最基本的方法,它以单个的加热器为研究对象计算出各级加热器抽汽系数,并利用系统的功率方程和吸热量方程最终求得系统的热经济指标。理论上各种分析方法都可以由它推导出来。该方法概念清晰,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入,应用广泛。但由于其在定量分析计算中工作量很大,在以手工计算为主要计算形式的时代,该方法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特别是当热系统较复杂或者是

进行热力系统不同方案比较时,直接应用该方法会非常繁琐。

循环函数法

循环函数法是由马芳礼高级工程师在美国Sa-lisbury提出的“加热单元”的概念基础上结合数十年实际工程设计和理论教学经验所创立的一种新型的热力系统简化计算方法。该方法首次用循环不可逆性来定性分析、用循环函数式来定量计算蒸汽循环的经济性,既简化了热力系统整体计算,又解决了辅助用汽水的单项热经济指标。该方法能较好的适应计算复杂的热力系统,也适用于局部的定量分析。它用串联解法先对整个热力系统进行计算,得到回热抽汽量和循环效率,然后把热力系统分为回热循环和辅助循环的相互叠加。在作不同热力系统方案选择时,如果不同的方案仅是某一加热单元的变化,只需要对该单元进行重新计算,方案中没有变化的其他加热单元不必再重新计算,与常规热平衡法相比,在手工计算的条件下,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但是该方法对概念的理解要求较高,推导比较繁琐,并且该方法在计算端差等设备缺陷的影响还不是很方便。因此造成对方法理解、掌握方面的困难,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受限。

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法泛指一切用矩阵形式来表达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此类方法成为当前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计算方法研究的热点。无论是定流量和还是定功率的矩阵分析法其模型都采用矩阵这一数学表达形式,将数和形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矩阵结构与热力系统结构、矩阵中矩阵元素与热力系统中相关参数都具有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当热力系统结构或者热力参数发生改变时,只需要对矩阵结构或者矩阵元素数值做出调整便可,使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更通用、简捷和适于计算机编程。

七、结束语

随着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科研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一定会朝着通用性更广、智能化以及精确度更高、更易于计算机编程的方向发展,并臻于完善,随之能够更有效提高电厂的热经济性。

参考文献

[1]王加璇 《热力发电厂系统设计与运行》[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林万超著 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4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范文4

关键词:挖掘机;液压系统分析;节能控制

最近几年,节能技术正在快速进步,挖掘机搭配的液压系统也增设了多类的节能控制。从现状来看,挖掘机内部的液压系统设定为主控阀的操控。针对于主控阀,主要损耗包含了启动及制动、节流状态的损耗、回转构件带来的损耗。在各类损耗中,损失较多能源的应为动臂下降、溢流时的损失、节流及势能损耗、匹配功率不良时的能耗[1]。针对于液压系统,有必要依照节能控制的思路来妥善调控,减低各阶段的挖掘机能耗,确保符合根本的节能指标。

一、节能控制下的液压系统

挖掘机系统中,节能时的液压控制包含了正流量及负流量这样的两类控制,此外还含有负载敏感性的液压系统。在现今市场内,三类系统都表现出必要的价值。针对不同场合,可选取不同特质的液压控制。通用式的节流控制设定为多路阀的比例性控制。从根本上看,节能新式的液压系统都被看作阀控系统,很难彻底杜绝隐含的能源损耗。在某些工况下,不可避免潜在性的动能势能损耗。为符合根本的节能指标,有必要构建新形态的液压系统,改进现今的节能控制。详细来看,节能控制下的新式液压系统可分成如下:

(一)混合性动力系统

液压系统可设定为联合控制,配备了全方位的动力源。在这种状态下,构成混合动力。相比于常规系统,混合性的液压动力系统拥有独特优越性,从根本上提升了综合调控的成效。从发动机来看,混合动力更注重于改进工况,可用于多样的挖掘机型号。从目前来看,汽车领域可选取混合动力的调控,液压挖掘系统也可予以引入。采纳节能控制,新式系统表现出更高层次的节能优势。

混合动力调控下的液压挖掘机可分成如下:混联式的系统、并联液压系统、串联的系统等。比较可得结论:从现今阶段看,液压挖掘机最好配备并联系统。在这种架构内,并联了电动机及发动机,共同构成新形态的液压挖掘机。液压泵可接受发动机输出的机械能,这样做,从根本上缩减了冗余的转换能量,电动机维持了常规的发电。同时,发动机还可联合输出能量。至于多余电能,可存储于电容器。从目前来看,混合动力可用于轮式挖掘机,表现出优越性。

(二)恒压网络系统

在上世纪末,二次调节性的恒压网络被创造出来,而后投入应用。恒压网络被看作耦联系统,它构建于恒定压力的基础上。恒压系统可用于回收能量,提升了再利用的成效性。从现状来看,恒压网络呈现为最佳的前景。恒压网络配备了动力源,包含高低压两类的恒压油路。此外,还含有二次元件、负载性的液压蓄能器。静液传动式的常规系统并没能表现出最优的可控性,相比可见恒压网络更便利了常规的调控。

在给出来的四象限中,设定了多阶段内的工况。运转中的液压系统可维持于恒定的能量形态,用于回收并存储能量。在系统构架中,液压性的蓄能器可以加快运转的功率,消除了隐含的压力峰值。液压回路在各阶段内都会耗费特定能量,但二次调控下的恒压网络可用于消除节流及势能的较大损耗,拥有优良的节能实效。

二、正负的流量控制

挖掘机现有的液压控制包含着正流量控制、负向流量控制的主要类型,此外还包含负载敏感的控制。在各类控制中,负流量控制历经了长期演变,获取了更高层次的成熟技术。负流量控制拥有简易的系统架构,设置为双向泵路。在调控压力的过程中,可借助于回油式的节流口来调控排量。在出口的位置,主阀配备了可搜集信号的采集点。若主控阀表现出某一动作,信号将会变化,与之相连的液压排量也将会改变。相比来看,负载敏感系统摆脱了负载压力的干扰,可自动调配液压泵内的总流量。这样做,表现出最优的节能实效,操纵起来也更舒适。在轮式挖掘机中,通常配备这类的节能控制。

在液压泵的调控下,负流量系统表现出来的排放总量并非恒定的,而是变化着的。压力信号在不停变化,信号增大的过程中,排量将会减小。由此可见,排量及设定好的控制压力呈现为反比的状态。设定了负流量控制,缩小了液压泵及主控阀消耗的总体能量。依照设定的操作规程,有序调控输出的流量。同时,这种调控的流程也缩减了额外的发热及溢流损耗。然而,负流量调控仍没能拓展现有的调速范围,多路阀也很难避免隐含的死区。在未来改进中,还需注重调控并限定液压阀的最佳排量。

在80年代,正流量控制诞生。具体来看,正流量控制可调控先导压力,借此来调控液压泵体的排放总量。若设定了较大的先导压力,那么与之相伴的泵体排量也将变得更大。这种调控的特性为:先导压力可作用于液压泵,同时作用于换向阀。节流孔特有的流量趋向为:Q=k*a*。P代表了压差,a及k分别代表开口面积及参数。在负载控制中,依照如上的根本原理来调控反馈压力。

三、结语

液压挖掘装置表现出较大的总功率,但利用能量的成效并不很高。在新的阶段内,液压挖掘机更应节省本身的能耗,提升利用能源的综合实效。节能控制的新思路可延长液压系统总体的寿命,耗费的燃油变得更低。从现有状态来看,液压系统配备的各类构件仍没能达到完善,有待长期的改进。未来的实践中,还需继续摸索并且归纳珍贵经验,服务于节能及环保的总体目标。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范文5

课程体系调整

我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原来主要的就业去向是石油和冶金企业的自备电厂和动力车间,课程的设置均围绕这一目标。在制定2011培养计划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趋势,对课程体系做了大幅度调整,在坚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践环节。原先的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围绕供配电技术设置,2011计划中适当增加了电力系统分析、电气传动、电器学、新能源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等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

专业基础课学时和授课内容调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是电机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以前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对几乎所有课程的课时都进行了大幅度压缩,对讲授的内容以行业够用为原则。如电机学被压缩到72学时(包含12学时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合并为电子技术,学时压缩到96学时(包括16学时实验),电路原理被压缩到96学时(包含16学时实验);自动控制原理被压缩到56学时(包括8学时实验)。由于上述几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被大幅度压缩,造成授课进度较快,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学习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同时这些专业基础课还是各大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我校历年都有相当比重的同学在报考研究生时由于专业基础课功底较差而落榜。针对上述问题,在2011的培养计划制定时,我们力保上述几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将电机学恢复到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电路原理恢复到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电子技术恢复为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自动控制原理增加到80学时,结合MATLAB授课。在增加学时的同时,根据各大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适当增加了部分授课内容。四、专业课授课内容整合为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交叉内容,造成课时浪费,将前后关联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组,由相关老师反复讨论课程大纲,力求减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这些课程主要是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选修)、电能质量及控制技术(选修)、二次回路与自动装置(选修)。通过授课内容的整合,压缩了约30个重复学时。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范文6

【关键词】物业管理;供暖;成本;管控

供暖成本和管控工作是物业管理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物业企业整体工作能力的体现。供暖问题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要切实做好成本的管控。本文通过分析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的特点,并就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管理的现状,给予提高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管控水平的对策,以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的整体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相关特点

物业管理企业供暖工作具有空间分散、时间连续、服务多样化等特点。物业管理企业供暖工作的空间分散,指的是服务的对象是或者新物业小区。时间连续是指物业管理企业要对管辖区域内的建筑物提供连续不间断的供暖服务,保证业主始终处于理想的温度环境当中。服务多样化说的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内容多种多样,既要提供供暖能源上的管理,还要将所需的各种资源合理优化整合。供暖成本在不断地供暖服务中形成了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构成要素复杂

由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供暖服务的多样化,就造成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的相对复杂。按照供暖成本的构成来看,可以将其分为能源成本、管理成本、资源成本等多个方面。能源成本是进行供暖服务的决定因素,为供暖过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煤炭、水、电等能源支持。管理成本则是对供暖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管道进行维修、保养、管理的所有成本。是对小区房屋的。资源成本是供暖整个过程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开支的总称。

(二)供暖成本的不断加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供暖的要求也逐渐重视。也就意味着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供暖服务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供暖成本在地域上的分布更广。市场经济使物业管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通过不断的抢占市场而扩大供暖服务的范围,所以说物业管理供暖成本也随着供暖面积的不断变广而加大。

(三)基础设施配备对供暖成本影响大

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和物业小区的特点采取的供暖服务不同,因此会使物业管理企业的供暖成本有所不同。例如近几年新建的楼房,相对来说供暖管道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因此供暖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是对于很多老旧的建筑物来说,供暖管道等装置老化损坏,严重影响了供暖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供暖的维修等成本增加,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对供暖成本影响较大。

二、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成本管理落后性

在现实的物业管理企业供暖过程中,供暖成本管理大多数都是从物业接管验收以后才开始的,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按照正常的成本管理流程来说,物业管理供暖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特点,物业管理规模、物业设计结构、物业建筑材料等多方面,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业管理供暖成本的高低。

(二)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物业管理企业供暖工作内容很多,其中供暖成本管理是其主要的工作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物业供暖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对供暖成本制度的认识,被动的执行命令而缺乏管理成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员工的工作绩效并未与工作内容挂钩,因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大,会很大程度上阻碍成本管理的发展。

(三)成本管理理论不成熟

在成本管理人员的眼中,普遍认为成本的管理是一味的降低成本的过程,而成本降低需要通过裁员、节约开支等方式来实现。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适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更是束缚了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在很多方面,成本管理理论的不成熟使得管理者对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管理的认识远远不够,只是片面注重服务与管理过程的节约,而非从降低管理成本的源头出发去根治问题,所以说物业管理企业的供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三、更好实现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管控的对策

(一)运用系统理念加以分析

要想实现供暖成本的有效控制,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式加以综合分析,结合不同供暖服务对象的情况具体运用。通过科学系统不断分析,保证供暖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供暖效果。比如说锅炉功率、设备成本、煤炭质量等多方面,都需要具体分析,追求物业管理企业的供暖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二)降低采购成本

由于工业生产的逐年增加,能源、资源面临着匮乏的现象,这对物业管理企业的供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能源价格的升高使得供暖资源采购成本增加,并且市场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化为成本优势之间的竞争。在进行能源采购时要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资源进行采购。另外,可以利用煤炭等能源的销售淡旺季规律进行反季节采购,最大程度的降低采购成本,获得经济效益。

(三)规范操作流程

供暖工作内容复杂,需要进行流程的规范,力求在最少的工作流程内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引进现代统筹规划的理论来指导供暖成本的安排,要要各个部门能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共同促进工作效率的整体提高。

(四)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现代高科技技术的的开发和应用,可以为供暖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通过合理的安排维护、维修等工作,优化整个供暖的各个流程内容。同时配合以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评估现代软件的应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支出。除此之外,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建立起训练有素的团队,是决定供暖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企业的供暖成本和管控工作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其正常运行,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供暖环境。尽管在成本管理和管控中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还是要切实结合不同建筑物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最终推动物业管理企业的供暖工作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维玲.论物业管理企业供暖成本的特点及管控[J].山西建筑,2010,14:240-241.

[2]魏振禄,王影,党霞,姚刚.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的特点与管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