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的异同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礼仪的异同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点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点范文1

【关键词】运行设备技术 供电维护

电力的使用和普及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电力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言而喻,虽然我国的电力方面发展迅速,但仍然避免不了有时候会突然停电、变电运行设备突然坏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给广大人民带了很大的不便。有时候严重还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所以拥有一些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非常重要。

1 变电运行设备的关键性地位

就目前来说,整个电网系统的高效与安全都会受到变电运行设备的制约,通俗的讲,变电运行设备和电网的关系就是树叶与树根的关系,电网系统是树叶,变电运行设备是树根,没有树根就难有树叶,当然,没有一个很好的变电运行设备,就不会有高效安全的电网视同系统。变电运行设备的重要性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供电系统应该牢牢把控变电设备,并在系统内部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去进行检测、维护,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能在最短时间能找到问题所在。而且根据发生的普遍问题,对设备维护技术进行更新,同时这些工作人员也可以定期的维护设备,保证电网系统的运行。

2 变电运行设备的两大安全技术措施

2.1 事前验电

我们工作人员在安装接地线这样一项工作的时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电力进行一次检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保证测试的设备和要接入的线路里面不存在电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避免一些故障的出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验电的时候应该把电器的两端接入,如果是高压,那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绝缘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人员的触电。与此同时,还必须使用产品质量合格的验电器。

2.2 接地线

我们都知道,大地是很好的导体,我们经常用的三孔插座最上面的一个就是接地线的。接地线的好处就在于避免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突然通电,这时候就需要接上地线将这些电流导入到大地,可以有效的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每次施工前,一定要确定好接地线的位置,以提高安全性。

明确了地线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就是希望在接地线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设施,例如必须要求施工人员戴上绝缘手套,或者手拿绝缘棒工作,安全无小事,而且还要注意接线的顺序,一定要先接上地线以后,才能接到导体的两边。拆的时候恰恰相反,施工人员必须先拆掉体,再拆掉地线。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避免人体触电,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3 具体维护技术

3.1 事故处理

确保设备安全的技术。在使用设备前,我们应该首先确保设备安全。那么该如何确保设备安全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维护技术。具体有以下两种可供参考:

(1)验电技术;

(2)接地线技术。

这两项技术和前面的两大安全技术措施差不多相同,在这里不再重复。这两种方法的目的就是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也同时能够确保整个电网系统的顺利运行,让线路更加稳定。

3.2 跳闸的维护技术

跳闸是线路和家庭中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线路跳闸,家里面用电视功率过大,就会跳闸断电,这种现象每个人都不陌生。那么跳闸时应该怎么办呢?如果线路出现了跳闸问题,需要做的是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开始排查问题所在。排查应该按电流的走向进行,依次排查。如果线路没有问题,那么应该是跳闸开关出现了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跳闸就是主变低压侧开关跳闸。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母线发生了问题,第二是开关出现了拒动,第三是越级跳闸形成保护拒动。为了找出跳闸的真正原因,施工人员可以这样做,首先应该全面检查,如果可以判断主变的保护动作由三卷变低压侧过流来实现的话,那么现在需要检查保护动作是否有问题,同时检查设备是否能够运行。在检查这些设备的时候,不要只对主变保护检查,还要对线路排查。当主变低压侧发生过留动作后,这时就可以排除低压侧的开关误动和开关拒动这两种情况。然后进一步排查是母线故障还是线路故障。然后根据问题着手解决。

4 加强对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工作

4.1 每日记录,及时监控设备情况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应当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监控,并文字记录。因为定期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和隐患,也是以后发生故障之后诊断的主要依据,从而能够准确而又及时的进行危机解除。同时电力系统的监控中心也应当监控好电力方面各个地方的问题,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系统高效的运行。

4.2 提高维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那些业务精英,在变电设备维护上也是如此。一群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可以具备一些维护手段,同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将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而且从业人员的技术过硬,可以短时间的解决故障问题,从而使整个电力系统更加高效。所以单位可以定期组织维护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的他们的专业素质,也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考试,督促他们加强业务学习。

4.3 定期维护设备

要想整个系统高效的运行,设备也是关键的一环。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能不能运行。所以应该做好定期的设备维护工作,可以每星期或者每月检修设备,及时更换老旧部件,这样不但可以延长设备寿命,也可以排查出一些隐患因素。

5 结语

一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个环节的配合,所以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具体实操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各种维护方法和手段,确保整个电力系统有序、高效的运转。

参考文献

[1]张磊.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研究[J].电子测试,2016(12):65.

[2]刘迪.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与安全控制问题的研究[J].吉林大学,2016(04):62-63.

[3]彭国祥.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分析[J].电子世界,2014(22):80.

作者简介

杨洵(1985-),男,湖北省宜昌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初级职称,现为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运行。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点范文2

关键词:电力营销;在线稽查;抽样规则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45-02

1 概 述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体现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最终环节,也是直接面对广大电力客户反映供电企业形象的窗口环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电客户对供电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供电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内部需求和电力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挑战等等,也要求供电企业要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因此,如何加强电力营销工作的内部监管,强化自我约束机制,成为近年来供电企业日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电力营销稽查,是指稽查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电力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对本企业从事电力营销工作的单位或涉及电力营销的工作人员在电力营销制度建设、工作质量、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的检查和监督,是供电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和管理手段,对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高执行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 实现在线稽查抽样规则快速定义和配置的意义

电力营销工作具有业务种类繁多、业务量增长迅速、业务数据庞大等特点,传统的稽查手段主要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业务样本,由稽查人员到工作现场对相关的设备、业务表单、业务档案等进行检查,从而依据检查结果对被稽查对象的工作情况作出评价。随机抽样虽然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被稽查对象的工作质量水平,但并不利于对业务中一些主要风险点和典型问题的系统排查和整改,同时由于人工作业的传统工作方式,也存在效率不高问题。

随着国内电力营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电力营销各项专业业务已全面实现信息化、系统化管理,各类客户用电信息以及电力营销工作信息,均通过数据库的形式被保存在信息系统中。

电力营销在线稽查,实际就是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中提前设计和预置一些逻辑规则,由系统定期按照这些规则,对保存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字段进行筛查,找出符合特定逻辑规则的样本,并对这些样本进行稽查流程化处理,由于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样本筛查准确、及时、快捷,针对性强等优点,已逐渐成为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但是,要在电力营销系统中实现在线稽查,其前提条件是在系统中预先开发和部署了可以使用的抽样规则,因此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存在一定滞后性,不能及时适应业务的变化,使其应用受到很大局限。如果能找到一种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中快速自定义和配置抽样规则的方法和工具,使稽查人员可以利用该方法和工具,在稽查工作中结合实际需要,简单、快速地创建在线稽查规则,对电力营销系统海量业务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检索、筛查,并可将筛选出的样本数据导入系统在线稽查业务流程,进行相关业务处理,从而突破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快速增加、调整和部署在线稽查规则的技术瓶颈,将可以大大减少在线稽查工作对专业IT技术人员的依赖,降低开发成本同时,对拓展电力营销稽查技术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在线稽查规则快速定义、配置的原理和方法

如上所述,电力营销在线稽查的原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中提前设计和预置一些逻辑规则,对保存在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特定信息字段进行筛查,找出符合逻辑规则的样本,并对这些样本进行稽查流程化处理。如果我们能设计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快速对电力营销系统保存的各类信息字段进行实时检索和提取,并且筛查条件可以进行简单、方便的逻辑条件组合,实际也就解决了在线稽查抽样规则的可自定义问题。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①首先,需要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中建立一套可对各专业特定业务数据进行检索的工具。我们知道,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保存着海量的用电数据,但并不是所有数据都具有进行稽查的意义,因此为提高可操作性和效率,需要结合日常的实际稽查经验,识别和选取一部分关键和具有逻辑判断意义的数据字段,分类预置到检索工具中,以便于稽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快速、简单地选取需要判断的信息字段。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各类数据信息字段,在系统设计之初已基本固化,虽然随着业务调整略有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因此信息检索工具应选取哪些数据字段,完全可以在工具开发时就预先设计好,并且相对固定。例如:【客户名称】、【用电户号】、【用户状态】、【合同容量】、【用电类别】、【计量方式】、【抄表周期】等等。

②为了实现按自定义规则进行数据稽查,这套工具还应具有可以按稽查员设定的各数据间逻辑组合条件进行数据检索、提取的功能。具体逻辑条件主要包括:对数据值本身的判断条件,如“等于”、“大于”、“小于”、“包含”、“不包含”等;以及数据字段间逻辑关系的组合条件,如“或者”、“并且”、“条件分组”等等。自定义数据检索工具例图,如图1所示。

通过这样一组逻辑组合条件,稽查人员就可以利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中【合同容量】、【用户类别】、【计量方式】、【用户状态】4个数据信息字段,进行逻辑组合条件检索,快速筛查出符合“【合同容量】大于100KVA,并且【用户类别】为公变客户或采用了低供低计的【计量方式】,并且【用户状态】不为销户”这一特定逻辑规则的异常用户数据样本,从而实现在线稽查抽样规则的自定义和灵活配置。

4 抽样数据的流程化处理方法

提取了需要稽查的异常样本数据之后,还需要解决如何将样本数据导入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在线稽查流程,以便进行数字化、流程化处理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各专业电力营销业务已全面实现信息化、流程化处理,营销稽查业务同样不例外。

在线稽查的流程化处理主要包括了:分发核查异常数据样本-差错判定-整改记录-统计评价-归档等环节和功能。由于在线稽查处理流程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时已经固化,对于系统原来预置的在线稽查规则而言,处理流程已针对性地作了相应的数据处理配置,包括每条规则需要展示哪些数据字段信息、哪些数据可以通过链接打开相应的信息页面(如户号、计量点号)等等。而对于自定义稽查规则所筛查出的数据,系统无法直接进行流程化处理,这就需要设计一个数据导入工具来实现,其作用是告诉系统处理流程,导入的是什么类型的数据,需要怎样进行展示等,以便系统可以识别和处理。如图2所示。

我们可以针对前面自定义数据检索工具中固化配置的数据字段,在导入工具中预先配置好每个数据字段的流程处理方法,例如哪些数据字段只作为文本处理,哪些数据字段需要作为链接数据处理,需要链接打开什么信息页面等等。稽查员只需根据稽查规则的异常数据特点,在导入工具中建立规则名称,并简单地选取需要的展示的数据字段后,就可以为每条新增的稽查规则完成数据流程处理的配置工作,利用系统原有的在线稽查处理流程,导入异常数据进行核查、判定、记录等数字化处理。

5 结 语

本文从技术可行性、数据处理方案等方面,对自定义电力营销在线稽查规则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进一步完善供电企业营销稽查技术手段,提升稽查工作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具有现实意义。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实现多专业、多维度检索、提取营销稽查数据的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点范文3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

1.学生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在课后重视练习和巩固,拓展阅读量,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师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3.教学形式的因素。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组织好课堂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传统文化的美德包括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礼仪等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面,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传统文化美德走向世界。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这要求中国人首先认同和熟悉自己的文化,并能够利用英语表达。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设计教学活动,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有利于促进课堂互动,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从上面可以得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对此进一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提高文化平等意识,保持民族本色,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英语去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放弃传统文化而去学习西方文化,而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丰富文化,以适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2.做好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更加关注中西方文化,知道二者存在的差异,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只有掌握好二者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表达另一种文化。利用英语更加合理地表达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dragon这个单词的时候,应该将它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它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通过对比讲解,使学生明白中西文化在理解dragon这个单词上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不断丰富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并掌握常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规范的表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单词、词组的时候,教师要将其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其承载表述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与春节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除夕的来源,在学习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解屈原的故事,这样能够使学生知道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学会用英语表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有必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充实教材内容。例如,可以加入孟母三迁、除夕、屈原、大禹治水等有关内容,还可以将一些简短、经典的文章加入到初中英语教材中,充实教材内容,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5.加大传统文化测试和考核的比重。例如,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哪些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笔试和口语测试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6.教学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为直观和全面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增加课堂容量,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专题片光盘、网络教室资料库、互联网的中英文资料等,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使资料获取更为便捷,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点范文4

关键词:礼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341-02

一、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没有间断过。21世纪是个全球化的时代,来自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而礼貌语的使用是人类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貌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和文化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已成为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很多学者从多方位、跨学科的角度对礼貌语进行了研究。

礼貌语在协调和保持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日常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语与民族文化有密切关系,在这个民族适宜的礼貌语也许被另一个民族视为禁忌。如果交际者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礼貌语使用方式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特征,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在过去几十年里,礼貌语成为语言使用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礼貌现象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语用失误进行了探析。

二、语用失误的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语言学者Jenny Thomas (1983) 提出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概念,其内涵是“不能理解‘所说词语的含义”。 即交际中听话人因不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义而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Thomas 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为两类,即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是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的语用意义不同于本族语者通常赋予该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者是非本族语者把母语的语言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第二语言中来,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语用失误就称作语言语用失误。这一类失误基本上是个语言问题,是由于在对话语的语用力作语言编码时的差异引起的。社会语用失误指的是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出现不恰当的言语行为而导致的交际障碍。

三、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

1.文化禁忌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而从一般交际中常用的交际语、称呼语、礼貌语到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无一不带有交际者各自的文化属性和特点。交际内容不仅展示了交际者的个人教养和思想,而且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推崇社会的有序、统一与和谐,因而在这种以“我们”为主的社会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因此中国人之间的交际内容无所不包,显得热情、关切、充满人情味。比如我们中国人相互闲聊时,大家很自然地会谈论诸如年龄、婚姻、收入、孩子等与私生活有关的话题,询问者没有觉得侵犯他人权利,被问者也不会有被伤害的感觉。即使相识不久的人们谈话时也是海阔天空地侃侃而谈,以表明自己随和,易与人相处。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在以“我”文化为主的社会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尊重。西方人极其崇尚 “privacy”这个词,一切与“婚姻、信仰、年龄、党派以及与钱有关的所有私生活方面的事情,都属于个人隐私和文化禁忌,在谈话时都是应该避免的。

2.称呼语与问候语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有序、统一、和谐,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民主、平等。体现在称呼语和问候语上,汉英两种语言也有很大差异。汉语称呼语及问候语具有鲜明的尊卑、长幼次序,而英语则无此特点。比如中国学生见了老师常说“老师好”,孩子见了长辈要说“叔叔好”,甚至年龄稍小的孩子要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说“哥哥好”。在上述这些情况下,倘若你直呼其名,你将被视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与汉语称呼语不同,英语除了称呼不熟悉的长辈用“先生/女士”而外,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都可以直呼其名,比如儿子可以称呼父亲John,学生可以称呼老师Jane,被称呼的人不会觉得对方不礼貌,反而感觉这样称呼更亲切。另外,中国人常用职业来称呼别人,比如“老师好!”“警察叔叔好!”“总经理好!”等,而英语除了最常用的Professor(教授)和Doctor(医生/博士)可用于称呼别人外,一般情况下不能仅用职业称呼别人,例如不要说“Good morning, teacher!” 就问候语而言,中国人的问候语更具体,充满人情味,显得热情、关心有余,有干涉他人私生活之嫌。比如中国人见面常问 “你吃饭了吗?”“去哪儿呀?”等,而英美人士见面只是点头问候即可。由于不了解汉英问候语的差异,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闹出些尴尬笑话。

3.礼貌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礼貌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因而有敬老、爱老的传统,而西方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重视自我,讲求人人平等。体现在礼貌用语上,中西方的使用也有差别。“Please”和“ Thank You”在西方要比在中国使用得更为频繁。比如,在中国,下级、孩子为上司、长辈做事是理所当然的份内责任,上司和长辈不用客气地说“请”和“谢谢你”。然而,在西方,你想请任何人为你做事或者任何人为你做了事情,不管事情多么小,也不管对方是你的上司、长辈、佣人还是孩子,你都应该说“Please”和“Thank You”。另外,别人给东西时,你如果不想要,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你可以说“我不要”,然而按照西方礼仪,你如果说“I don’t want it”是很不礼貌的。即使你不需要,你也应该说“No, Thank You!”

儒家文化使中国人历来有自谦的习惯,对别人的赞美往往推却,而西方人会愉快接受并致以谢意。比如,当外教称赞学生“You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学生往往很谦虚羞涩地回答:“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种自谦式回答往往会使外教感到不快,以为自己的称赞有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该这样回答:“Thank You, I’m glad to hear it.”

对“谢谢你”的回答,汉语通常是“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等等,而英语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通常有以下几种回答:“Not at all”,“Don’t mention it”,“You are welcome”,“It’s a pleasure”等。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英美朋友说:“It’s my duty”或“This is what I should do”,对方会误认为你帮助他只是出于责任,而不是心甘情愿为他效力,因而会感到不快。

四、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Thomas(1983)认为,语用语言失误是由话语语用之力的错误认识引起的,即传达了非意欲传达的言外之力的话语。相关研究表明,导致语用失误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学误导

教学误导主要存在于教材和课堂话语两方面(Thomas, 1983)。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在教授外语时,往往过于注重语法的正确运用,而忽视了语言运用的环境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有时候,人们即使熟知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并能加以正确运用,但是往往也会因为机械的照搬规则而出现语用失误。

2.语用语言迁移: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

语用语言迁移,一种语言对另一语言的言语行为策略的负迁移,或是将母语的语意或结构不恰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上(Thomas, 1983 )。例如 :有的学生会用 “His face is hit”来表达“他的脸被打了”,而正确语序应为“He is hit on the face”,这就是任意套用汉语的句式而产生的语用失误。

3.社交距离的忽视

社交距离既可以指交际双方关系的亲疏,也可以指双方的社会地位或身份的差异。交际双方的关系比较亲密或社会地位比较平等,往往表达比较随意和非正式。例如,好朋友要借车,“May I use your car?” 若用 “Please use it”这样的正式回答,虽然礼貌却感觉距离疏远,远不如最佳选择 “Just go ahead”那样直接爽快,又能使双方更显亲密。相反地,如果双方关系比较一般或是社会地位很不平等,那么言语表达应该趋于正式,得体以示尊重.

4.语用理论的欠缺

礼貌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在于语用理论知识的缺乏。影响礼貌语使用的语用理论,英语中主要有Grice(1975)的合作原则、Leech(1983)的礼貌原则以及 Brown 和 Levinson (1978)的面子理论,汉语中有顾曰国(1992)的礼貌原则。

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但是, 这些原则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并不在世界范围内适用。根据中国文化的礼貌渊源, 顾曰国总结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虽然,两种礼貌原则有其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侧重各不同.。英语文化往往优先考虑一致准则,而中国文化则强调贬己尊人和德言行准则.例如,中国学生到外国友人家做客,当被问及“Would you like some tea?”,多数人会用 “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请别麻烦)。来回答, 这正是将汉语的德言行准则(在行为上减少别人的代价,增大对别人的益处)误用到英语交流中。而根据英语的一致准则和赞誉准则, “Thanks, that’s would be nice” 成为最佳选择, 既是双方观点一致,又赞誉了对方的行为。

五、防止语用失误的策略

礼貌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对于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掌握礼貌语的文化差异有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增强文化敏感性。因此,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上出现障碍,甚至交际失败。要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要认真研究对方的文化在学习一种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历史、文学、民族风情、科技创新等内容,学习对方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掌握赞美艺术及语言禁忌,实现礼貌交往。可以通过阅读资料、网上查询、实地考察、加强沟通与交流等形式学习和掌握、运用礼貌语言进行交际。其次,要科学把握“语用移情”。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双方进行“语用移情”。移情(empathy),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它既有语用语言的问题,又有社会语用问题,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的言谈心态和意图。操汉语的人说英语,应尽可能合乎英语的语用原则和尊重对方的民族文化习惯。移情的心理作用有助于我们改善那些在语言和文与已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的看法,也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收到好的成效。因此,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中,那些具有文化差异的方面应引起交际双方的足够重视,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最后,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掌握语言艺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准确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际中的礼貌语言特色,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要在交际实践中学习和把握要在沟通与交往中理解和运用;要在总结与思考中提炼和升华。把握和运用各种机遇,加强交流,加强沟通,加强学习,才能全面的理解,娴熟的运用。

六、结语

礼貌语是言语交际行为中使用十分频繁的用语和行为,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各自表达礼貌的方式。礼貌语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表现方式、实现方式和判断标准均有较大差异,也充分说明了语言形式的语用和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只有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加强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得体的使用它,才有可能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才能达到交际双方感情上的一致,才能透过这种现象,挖掘出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以避免引起文化交际中的不愉快或交际失败,从而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避免语用失误而获得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amatics. London: Longman,1983.

[2]Thomas,J. 1983. Thomas,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2 .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