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传承范文1
(1)布依文化艺术的传承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布依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独特的音乐形式、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以及奇异的手工制作,对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选用一些适合幼儿发展的布依族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幼儿园园本教程,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采用游戏形式传承布依文化艺术,幼儿从了解到认知,从参与到发展,从教师的引领到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都充满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幼儿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在幼儿园开展布依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幼儿接受方式上直观性极强,能够直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针对中、大班的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操作,更能引发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布依文化艺术教育促进了幼儿的智能发展。布依文化艺术的教育为幼儿智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有目的的选择适合幼儿园年龄特点与幼儿发展需要的相关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能,启迪幼儿的思维。布依文化艺术的独特与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个孩子,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乐学、好学。
在体育游戏“打夯包”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表演者、观众和裁判),通过游戏,幼儿四肢肌肉得到锻炼,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又训练了幼儿的节奏感:从中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手工制作“扎染”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创作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各种制作工具、染料的名称和特点,还懂得了其制作过程;从图案设计到制作,小手灵活、协调的配合,不仅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幼儿的思维、想象、操作、表达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3)布依文化艺术的教育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为人的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幼儿期是个性的形成期,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不仅要着力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同时更要着力于幼儿的个性形成。好的品质和习惯,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艺术传承范文2
【关键词】炕围画 文化艺术特征 传承保护对策
炕围画是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农村一带,它以地方文化中的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出现。尤其在山西,各地均有分布,其中最著名的是晋北和晋中的炕围画。
一、炕围画的产生及发展
炕围画源于远古壁画、彩陶文化、宫廷壁画、装饰画、屏风画、照壁画、中堂画等艺术,并借鉴了亭台殿榭、庙宇祠堂、戏楼牌坊的雕梁画栋、神像墙画等艺术形式,反映了民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透着原始民俗文化的信息。隋唐时在文人画的影响下,民间炕围画开始形成。北宋时期风俗画得到迅速发展,民间画工的出现,使炕围画得到了较大发展。炕围画完善于明清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时代的变迁使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前的炕用床代替了,炕围画逐渐无人问津。
二、炕围画的文化艺术特征
1.题材的寓意性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炕围画是中国北方农村特有的艺术,炕围画的形成和居住窑洞、平房的热炕这种地方风俗有着直接关系。透过炕围画,我们可以了解北方农村的风土人情、生活期望、生活禁忌等,可以说炕围画是北方民俗的一种缩影。
炕围画题材十分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人物、花鸟、山水风景画这些题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也有相应的变化。
人物画的取材大部分是历史故事。如“桃园结义”“四美图”“八爱图”“二十四孝”等。图案有宣传礼教、宣扬学贤行孝、传承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后来,人物画逐渐增加了喜庆性、欣赏性的题材,其多选用神话传说(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和戏曲故事等。有了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以样板戏的形式出现的如 “红楼梦”等。再后来民间画工多取材于历史人物。
花鸟画是文人画最常表现的题材,具有较强的象征寓意性,如“四君子”等。
山水画大部分是亭台楼阁、高山飞瀑,还有以各地名胜为特点的风景画,如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天安门等。有的还带题跋落款、诗词或成语。
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风景画,其题材内容都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少年的审美取向的启蒙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炕围画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了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炕围画有着广泛、鲜明的群众性和地域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
2.固定的结构和艺术形式构成了装饰性、实用性、舒适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炕围画是为了防止墙皮的脱落而诞生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后来,画工们在炕围画中加入人物、花鸟和山水风景等题材。这样,人们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寓教于乐。炕围画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
民间炕围画分为炕上画、锅台画和墙围画。炕上画是主体部分,高度、长度因房屋及炕的高低大小而定。锅台画就是在炕的前面一侧,锅台的上面,图案以花卉为主。墙围画是炕围画的外延部分,颜色和炕上画及锅台画的底色是一致的,形成和谐的色彩感。底色由各个地区人们的喜好而定。
炕上画又分边道、花边、池子、内心四个部分。边道的装饰性很强,类似现代图案中的二方连续,且图案纹样也有象征寓意,常见的边道有万字边和福寿边。和边道相呼应的还有画空边角的图案,类似现代图案中的适合纹样。炕围画的这种结构形式形成了对称的装饰性,使炕围画的形式美感更为突出。
3.材料和制作的工艺性及表现技法的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手绘墙图案
山西炕围画的制作有固定的程序和表现技法,其中包括:
选料:选用的材料有矿物颜料、植物颜料、油料、纸张、新型油漆涂料和绘画颜料等,在颜料中加入不等量的水分可以画出水彩、工笔画、水墨写意的效果。
泥墙、打磨:打磨墙面,目的是使墙面保持平整,便于作画。
裱糊、刷底:为了让墙面变得更加光滑、坚固,一层一层地把纸裱糊在墙上,直到铺平为止。
褪边、分池:用弹线法量好边框尺寸,再根据画家个人的经验上色,连续褪三层,颜色由深入浅,这样才富有立体感。
拷贝、绘制:把图案拷贝到画空中,再绘制。
刮矾、上漆:画好炕围画后,要用清漆和白芨水分别刷一遍,可以达到色彩鲜亮和防水的作用。
山西各地炕围画的表现技法呈现多样性,有工笔重彩画形式,如在山西晋北以戏曲人物表现为主的样板戏、神话传说,晋中地区则是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工笔兼写意画形式的风景画和花鸟画,采用烘染的技法,推晕、透叠,效果纯净透明。
造型上采用传统中国画的意象造型,线条工整、细致、严谨、圆润流畅,色彩艳丽、明快、有统一的色调,构图饱满,生动精细的刻画引人注目。手绘墙图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成为其明显的优势。
三、山西炕围画的生存状况和传承保护对策
1.生存状况
传统炕围画的传播因社会的发展影响而改变着;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炕围画的传承人正逐渐消亡,这也是制约炕围画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传统炕围画面临的生存形势严峻。
2.传承保护对策
通过笔者的田野调查和实地采访了解到,炕围画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年龄一般都在60岁左右,年龄最大的已经将近80岁了。民间艺人们没有生活保障,生活极为清贫。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炕围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第一,以人为本,保护炕围画传承人。第二,建立民俗艺术村或生态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将传统炕围画注入现代元素,发展现代手绘墙图案,逐渐形成“新炕围画”。
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传承范文3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经济发展
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是紧密相连的,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历史。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积累了众多优秀的文化,但是随着众多外来文化的流入,我们的民族文化根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时,做好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云南省作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够更好的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寻找出更加适合本民族发展的道路,下面我们以文山壮族和瑶族为例,分析一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一.文山壮族和瑶族历史考察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山是云南境内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也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两个自治民族之一。作为文山境内分布最多最广的民族,壮族在全州八县均有分布,人口增长方面在建国后至今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因壮族多分布在有河、溪、井的坝区、河谷地区和靠山临水的丘陵地带,因此历史上壮族曾被成为“水边的民族”、“农耕民族”和“稻作民族”,在分布上也呈现大聚居、小分散、居地连片的特点,少数还保留着古代濮人部落的居住遗迹。
瑶族多分布在溪流密布,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区,其称谓由于生产方式、居住条件、生活服饰等特点,历史上曾多次变化,在建国后,经过民族归系统称瑶族。现居住在州境内文山的瑶族主要有三个支系,自称“们”或“金门”的,他称蓝靛瑶;自称“孟棉”或“龙棉”的,他称大板瑶、角瑶;自称“秀”或“亚”的,他称山瑶、过山瑶。相较壮族,瑶族经历过封建和半封建社会,受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和入境早晚差异,各地瑶族在经济和文化形态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解放后和之后,瑶族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均有所提升,开始融入市场经济轨道。受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性影响,瑶族人除了粮食生产水平较为稳定外,在林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发面也有所发展,民族总体发展趋势较好。
二.壮族与瑶族传统文化艺术
1.壮族传统文化艺术
壮族在历史上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是全国23个有古代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唐宋时期,部分壮族有识之士采用汉字记音、记义和汉字切合的方法,按照壮语习惯发明了具有形、声、义规律的土俗方块古壮字,有象形字、会义字、形声字等,用它记载和交流民族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生活习俗、民情掌故。在广南、富宁、文山、西畴等县的壮族民间古籍中,以汉字、壮字混用的形式,记载壮族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经济,政治与文化,许多古壮字至今仍珍藏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壮族文献古籍有《骨刻历算》、《鸡卜经》、《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口碑古籍类有《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爱情长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铜鼓、壮锦、乐器天琴、壮剧等也是壮族优秀的民族文化。铜鼓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物,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它既有浮雕式的花纹图案,又有立体塑物,是雕刻艺术和立塑的综合体,是综合的艺术品,体现了壮族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以棉纱为经,丝绒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用各种彩色,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实耐用。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壮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绣球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主题鲜明,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极富感染力。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大体上可包括师公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在民间文化中享有盛誉。
2.瑶族传统文化艺术
文山瑶族民间珍藏的古籍,已发现的大体可分为历史、度戒、丧葬、教育、本命书、阴阳牒、历书、科技、中医草药、故事、创世歌、婚姻歌、祭祀歌、鸳鸯歌、信歌、新民歌16类,共150卷1000多万字。这些瑶族古籍,风格独特,绚丽多彩,具有历史性、资料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具有瑶族风情的特殊乐器长鼓在瑶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瑶族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长鼓舞主要流行于盘瑶支系的瑶族地区,1996年广西金秀坳瑶到日本演出长鼓舞,大获好评。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精美细致的花纹,称为“瑶斑布”,这种精巧技术,曾在国内享有盛誉;织绣的花纹图案主要有挑花、织花和绣花三种,明清之际就曾有“用五色绒,杂绣花卉”的记载,这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在改革开放后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瑶族的编织工艺,主要有竹筐、竹篓、竹箩、竹帽、藤箱、藤夹等,雕刻艺术,主要有门匾、烟盒、吊楼,以及神像、神龛,以茶山瑶的水平为最高。盘瑶、蓝靛瑶和部分茶山瑶青年成年时,必须举行一次“度戒”仪式,举行仪式时,据说要翻云台、上刀山、过火海等,历尽艰苦考验,发展到现在,其中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一些瑶族地区民族风情旅游表演的保留节目。在传统体育节目方面,抢花炮、抢柚子、打陀螺等体育项目也非常受欢迎。
三.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挖掘和保存传统文化精髓
文山地区壮族和瑶族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原生态文化特色,我们要努力挖掘濒于消失的少数民族原生态载体,真实记录保存下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并以多种形式和载体传承下去。文山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的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包括濒危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游艺、传统礼仪与节庆、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医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以州文化局为主,地方政府为辅。要对文化局工作人员加强教育与培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民族文化遗产调查、收集工作,申报立项保护,引起国家和地方重视。地方政府可成立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培养传统民族艺人,实现技艺和文化的传承,配以多种奖励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在宣传工作中,强化民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历史的认识,培养其民族历史自豪感,并从中获得动力更好的完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2.加强文化溯源研究,做好保护与传承
我们要结合史料和已有成果深入研究,力求对文山壮族、瑶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阐释,促进对文山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源流追溯研究及传承与保护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壮族和瑶族的部分民族文化就已经做了基础性整理,我们要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联合文化局、古籍办等结构组织力量抢救古籍文化,进行整理和出版,在本土多培养一些民族学者,以便更好的完成整理和出版工作。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多渠道多项式挖掘、保护、传承与展示文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问题的重视,众多媒体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力度,比如2008年,由多家影视公司和电视台及州政府共同合作拍摄的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上市,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族群志的空白,其中《》一集,揭示了壮族的原生宗教文化和壮族的生态观,这对于宣传壮族文化,做好传承有着积极意义。2008年州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文山录制《见证与畅想》、《世外桃源》等纪录片,在央视节目播出,提高了文山的知名度,充分展示了文山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
3.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建设三结合
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少数民族村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少数民族村镇的资源开发相结合,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展示与少数民族村镇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州级政府要在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加强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开发和文明建设,探索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民族实际发展情况,走最优的发展道路,比如麻栗坡县瑶族的老山第一村、马关县阿峨民间艺术之乡、文山县的姑娘寨、富宁县坡芽壮族文化生态村等,都是运作较为成功的村寨。目前,广西民族文化开发其实已经踏出脚步:如诗如画、永不落幕的山水实境演出“印象・刘三姐”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都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康庄大道。包括靖西绣球、阳朔画扇等大批民族文化传统工艺产品已经行销世界。
4.多方面合力共同促进保护与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国家曾经下达重要政策,主要以四种措施为主:制定法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培养人才,包括各种大学、艺术院校培养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也包括培养和使用对少数民族文化起传承作用的民间专业人士;对那些濒临湮灭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抢救。这四种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指导和提示,也是文山壮族和瑶族在保护民族文化传统中应当遵循的重要指示和必然要走的发展道路。
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扶持民间艺术团,将极富民族特色的绝活儿进行传承,特别是传承民间技艺、民间绝技并进行市场化动作的艺术团,要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比如怒江地区的泸峰艺术团(传承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大南茂民间艺术团(传承傈僳族多声部合唱和傈僳民间三大调)就是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社会名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努力探索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的途径。比如著名词作家陈哲先生出于对普米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在兰坪举办了普米文化传承点,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普米族民间艺人,并在在兰坪县城开办了一个以宣传、展示普米文化为主的土风茶楼,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展示、弘扬并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
总之,在世界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好新时代的传承,对于焕发新时代下民族文化精神魅力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毅.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着力点[N]. 云南日报.2003-07-02 (C04)
[2]朝克.中国的濒危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及学术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4).
文化艺术传承范文4
[关键词] Web;数字化;职业教育网站;唐服;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76-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2012年社会发展研究青年课题(201204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健(1982―),男,山东梁山人,博士,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进入21世纪,媒介转型与“文化DNA”采集,以数字影像、二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工具等为代表的多媒体与新媒体正加速推进整个世界技术、社会和文化的急速变迁。新媒体时代正在定义一个与青铜、石器、手工机械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等完全不同的时代。媒介转型带来的全新认知、传播和交流方式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将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和知识生产方式,从而塑造一个新的社会。在媒介转型中,多时态多语境的表达格局、多样化呈现方式、多元化文化群体和社区、多学科化研究的出现,势必导致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转型。它让唐代服装传统文化和传统学科产生危机的同时也给它们带来生机。
一、基于唐服时代样式变化与数字化传承
唐代的政治经济长期稳定,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力强盛,儒教、佛教、道教的融合,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外域文化的交融等为织造技术奠定了雄厚基础。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尚奠定了唐代服装是其劳动成果与物质文明的产物,生活习俗、情趣审美、服色爱好、文化心态、社会理念对现代的职业教育网站数字传承、述古、礼仪教化、教育、伦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唐代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因此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其历史价值决定于当代意义。
唐服的数字化传承,通过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造过程实现,借助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与技术,辅助服装产品设计师完成设计语言的构思。从初唐到晚唐,男装领子由圆领变成阔边镶沿加白色护领,袍服袖子由窄小到宽松肥大;女装领子由单一到出现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袒领等多种款式,衣袖由小袖褥佩长裙变成衣衫小袖配长裙再到日趋宽大。服饰色彩也呈现尊卑两极的特点(见图1)。
图1服饰色彩的特点
以三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的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流程综合分析:1.唐服要素研究,确定唐服的样式、图案特点以及时代变化;2.围绕多元交互性、工学结合、资讯视觉化对“Web”基础职业教育要素进行研究;3.对国外的“Web”教育网站和中国传统服装教育网站进行分析,分析教育网站的要素与互动要素,如在线课程,测试,公共资源,评价反馈,人、环境、资源要素分析等(见图2)。
图2研究的流程
二、文化原形(唐服)数字化保存分析
(一)“Web”基础职业教育优势分析
跨越时空限制、学习内容生动丰富、可选择个性化、实现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职业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现在传统教室职业教育的问题点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单一,教材为主、内容封闭,知识特点表现为学习已经组织好的信息,以事实为学习起点,说教式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师生的角色相对固定,班级或实训室授课,个人学习为主,强调学习结果以及对具体的技能评价。反之,“Web”基础职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开放,强调发现和创新学习,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交互式学习,以自己探索为主,学生为主体,师生在学习互动中经常发生角色的互换,交互合作学习成为重要形式,重视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综合评价,不受时空限制。
(三)“Web”基础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效果
“Web”基础职业教育的意义表现为缓解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缓解知识扩张与基础教育等矛盾,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平等原则,解决择校的问题,形成绩效的职业研究性特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拓宽眼界,提高信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遵循科学的探索。“Web”基础职业教育最终效果表现为融合性、趣味性、多样性、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
三、职业教育网站开发概念构想提案
(一)现有以及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现有的文化资源保存形式包含正式出版物、开放的网络内容、电子版文献、技术报告、地方政府报告、特藏等。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方法和形式就是依靠网络数字媒体综合平台,进行数字化传播与推广(见图3、图4)。
图3文化资源保存形式
图4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构想以及网站要素研究
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过程更加有趣?如何有效地测试职业教育的效果?如何激励学习者投入学习?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如何使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实现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网站的设计意图与构想(见图5)。
图5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和构想
图6职业教育网站要素分析
综上所述,以人、环境、资源要素展开职业教育网站教育要素与互动要素研究分析,人的要素强调同时、异时交互时间,用户的互动时间以及访客的互动态势,用户的控制权等。环境要素则强调界面的小环境,网站载体的大环境(见图6)。
(三)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分别为接受知识、测试教育效果、激发兴趣、知识交互、学习工具、学习成果与活用的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的6个基本导航界面(见图7)。
图7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四)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节选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有对服装样式的结构的学习,有累积点数,买卖服装模型道具,在线笔记本可以记录学习过程,相关图片和文字,对服装文物追溯认知程度的测试、获取更多的模型、在线笔记本、我的服装设计等。
四、结论及对以后研究的展望
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物理性保护以及修复整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实现永久继承与保存,并建立起数据库。同时,将教育网站定义为职业基础教育型网站,运用多媒体网络的有效手段,创造学习、测试、游戏、交融的教育统合平台,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趣味性、参与性等特性,使中国传统唐代服装的文化内容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内容封闭、时空受限等问题。网络的便利性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使文化内容更容易展示、传播和交流。提供给学生“即时学习”(Just In Time Learning)及“无围墙教育”(Education Without Walls)的学习环境。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以游戏交互的方式,巩固学习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从而激发学习者兴趣,发挥职业教育网站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55-60.
[2]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4-71.
[3]咸妍.关于中国唐代传统服装的教育网站开发研究[D].韩国:东西大学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研究生院,2007:35-40.
[4]张永录.唐代长安词典[K].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66.
文化艺术传承范文5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从1999年底建立起存有5万余张影像数据的数据库,2001年开通了“数字故宫”网站,进一步提供故宫数据的信息互联和检索服务;2006年至今,陆续完成了各个大殿的数字测绘工作。目前,“数字故宫”已能为观众提供资讯、导览、时空漫游、资料搜寻等多方位信息服务。
数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运用全景摄影、虚拟现实等核心技术,该馆还利用计算机复原技术等解决了珍贵文物修复的难题。
充分认识数字技术与艺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中的多种可能性,调动创意思维,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导向传承与创新。
单一机械的数字化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成为文化界、考古界和艺术界同时关注的新热点,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典型应用,与传统保护方式相比其利在于超越了自然修复与保护的时空局限,便于即时浏览、赏鉴和长久留存,让人耳目一新。
但国内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数字化“热”与国外先进案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根源在于对待文化遗产价值的理念过于保守和单一。其表现在于为保护而保护,理念仍停留于记录复制层面,割裂了文化遗产与创意精神的联系,没有进一步的传承与开发,从而衍生出具有新生命力的作品。
我国最早开始进行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单位之一敦煌研究院,从1993年开始进行“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管理系统研究”项目,最近还采用了十亿级像素设备进行保护拍摄。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56窟虚拟全景制作,并实现互联网开放游览,投入的资金也已达到数亿,在数字技术不停地更新换代下,依然停留在复制、记录的范围内,并没有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价值扩大化。
数字化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其关系始于保护,其发展在于传承,而其命脉更在于创新。
韩国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时代
在保护古村落遗址等“三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入民俗体验、演艺、Cosplay等现场活动,同时衍生、开发出了负载着“三国”元素的漫画、3D影片和网游等诸多数字产品,使文化遗产鲜活起来,最终扩大了在国民中的影响力、传承力,其强势的传播性甚至变成“韩流”影响到了中国,这就是文化出口。
创意时代的遗产保护
数字化保护为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无损耗、易传播的数据资料,但国内诸多应用并没有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予以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很多项目跟风,简单化、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激活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继而影响力不大。
创意时代的遗产数字保护,将突破记录、模拟的单一模式,使遗产保护与创意开发齐头并进,发掘文化遗产内涵同时赋予普世价值与时代精神,扩大文化遗产的增值空间,使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文化艺术价值,最终突破单个文化遗产的界限,突破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的主从关系,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审美期待的新的民族文化精品,使文化遗产的内涵成为传播性、生长性的价值载体。
人才转型
以往的基础性数字化保护所吸纳的人才主要集中于技术领域,未来则一方面需要熟悉文博知识、具有创意思维的复合人才,他们不再是附属于文博研究者的技术操作员,而是将科学与艺术、创意与制作融会贯通的浪漫的策划师。丰富的文化遗产元素在的他们的头脑风暴中将演变成吸引世人的梦幻天地。
另一方面需要有拥有企业家精神并且尊重文化的管理运作人才,他们拥有商业意识同时摒弃功利的短视做法,他们更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涵养,统筹沟通各方面人才。
数字影视动画和交互作品
我国早期影视动画有很多融合文学、民俗等文化遗产内容的优秀作品,以民族特色和东方审美提高竞争力。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制作从传统的平面形态升级成为虚拟的三维形态,特别是穹幕、柱幕、巨幕、环幕电影和裸眼3D等视觉技术的应用,可全面提升的全息式的渲染氛围。
以《西湖》、《太极武当》为代表的数字纪录片,创造了许多时空上穿越古今、情节上艺术虚构、场景上的虚实共生的镜头,打破了历史文物展示拘泥于实物实景、此时此地的物质束缚,使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和传播性大大增强。
如西安大明宫文化遗址,就制作了3DIMAX电影《大明宫传奇》、球幕电影《飞越大明宫》等数字立体化视觉作品。将传统的文化遗产内容与现代的声、光、电、网络等形式结合,让观众能够在身临其境式的历史浏览中,得到对文化遗产最生动的解读。
数字交互作品以其互动、参与、体验式的人机关系设计,借助动态感应捕捉技术,能随时捕捉观看者的肢体动作,这种对文物创新的解读方式更能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
博物院将毛公鼎内部的铭文制成了数字化交互作品,并在全景播放室内进行展示,观众自主选择铭文中的金文,数字系统则会对该字进行解读并演示其字形的历史变化。此外,博物院将名画加以技术处理,制成数字国宝:观众用扇子对着数字国画《早春图》微拂,画中的松柏、云雾就会“随风”摇摆,云中也开始穿梭腾飞的水墨祥龙;观众对着数字国画《梅花山鸟》轻轻一吹,画中山鸟便展翅飞到数字国画《云白山青》的风景里,惊起画中松柏间栖息的众鸟。
文化艺术传承范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意义和价值;建议
0 引言
文化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能够为民族创建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血脉永续流传而不断绝。民族化、区域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的同时促使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危机,如何在激烈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培养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一时期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大背景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建设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高效科学继承,为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提供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创新源泉。
1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1.1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真正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始于20世纪初,各大工艺美术学院进行开办招生,引入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以抽象的视觉符号和几何图形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工艺手艺。在这一阶段,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一度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且对技术因素的重视要远远大于艺术因素,盲目追求西方艺术设计技术上的高超而轻视传统文化的本源之力。这也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在长时期内缺乏创新的动力,在教育模式上也一度出现弊端和不足。
1.2 艺术设计教育中崇洋抑本风气的盛行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引进,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运用。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能够将现代技术与其本身所根植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浓厚的东方古典韵味深入到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去,因此一味崇尚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会压抑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质,导致艺术设计教育易出现过度模仿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局面。[1]
2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与运用的策略
2.1 有重点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内容中
(1)古代文学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为使学生能够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发现灵感,从而进行独立的创新创作,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效吸收。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的珍宝,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之余同时开设古代文学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在四大名著以及诸多民间传说故事等此类文化艺术作品中发掘可以用来进行艺术设计的素材和灵感。除了文学作品,艺术设计教育还可以同时将古代文人、传说故事等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满足人民大众的欣赏力与娱乐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设计作品。[2]
(2)传统图形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从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商周朝代的青铜器纹络到唐宋元明清的绸缎织物图案等,缤纷多彩、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中是可利用性非常大的素材,因此现阶段艺术设计院校在教学课程内容中可以积极使用传统图形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将中华民族的审美个性以及文化精髓精确地表达出来。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开设相应的传统图形教学课程,将传统图形如民间绘画、丝帛图案等图形样式、构成法则和色彩配置原则等等提取出来作为学生们的临摹材料和学习模板。[3]
2.2 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力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几千年时光里培育出了异彩缤纷的文化形式,如哲学思想、宗教道义、古代文学、艺术精神、刺绣篆刻、园林艺术、砖石雕塑以及音乐、戏曲等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也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先进设计技术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导致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建设方面出现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从学生到老师以至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所有工作者都需要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去,不断地将我们国家、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所打造出来的艺术作品送到世界艺术文化圈中。
3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效地传承与运用,能够保持民族文化常保活力,并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使民族精神逐渐具象化、视觉化,向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无限活力和灵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对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和运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断调整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教育模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虹.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2] 赵永涛.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