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际礼仪的特点

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1

(一)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的管理申报者在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申报时,主办单位必须明确告知申报者申报项目的详细内容和各个注意细节,经填报后申报内容不允许改变,使申报者能准确的选择自身需要的项目,从而保证申报的质量。申报的项目获得批准后,主办方需通过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主管人员核准后才可对外招生通知,并指定相关管理人员进一步申核。检查项目编号、名称是否符合,主办单位是否正确以及其他内容是否都符合管理要求等,特别是对于容易出错的细节更需要着重检查。另外,管理人员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方案来确保项目的如期举行和顺利完成,确保每一个项目的教学质量[2]。

(二)提高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提高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快捷、有条理。例如,以项目为单位将申报、批准、报名、举办等一系列管理信息都在管理系统中记录备份,并通过计算机与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查询、共享以及更新信息等操作。或是利用信息化系统来管理学员,动态跟踪学员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等等,既便于管理,也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学习情况,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学习平台,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例如医学操作技术的视频讲解,医学理论的文字叙述,以及重要操作步奏的图片分析等,让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或是直接进行网络授课,为一部分时间安排较为紧凑的学员提供便利。

(三)细化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内容第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切实的临床医学发展所需,避免浪费教育资源与学习者的时间;第二,要对教师的资格与能力素质进行严格的管理,看其是否真正符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所需的教师标准;第三,要对学员进行正规、科学的管理,用学分制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第四,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软硬件设施的质量水平;第五,不定期对学员进行采访调查,收集最真实的教育开展情况以及学员对教育工作的建议,动态的调整教育工作内容与措施[3]。

(四)针对性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继续医学教育中,除了要重视对学员的医学理论、操作技能教育更新以外,同时还要针对性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因为临床医学水平的高低,在今天不仅仅取决于临床医学技术,更取决于临床工作者对患者的态度,只有以一颗"医者仁心"去对待患者,才能使患者感到温暖,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反之,如果对患者态度冷漠,索要、收受红包,不仅会拖延患者病情治疗进度,更会带来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临床医学工作发展,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五)严格管理学分证书颁发医学继续教育的主办单位必须要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招生通知、学员名单和课程安排管理,该工作人员要对所有的学员信息进行核对,防止出现学员信息混乱难以管理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授予学员学分以及颁发证书,必须要保证学分评价与证书颁发的客观性、工作性与权威性。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学习人员的学习热情减退,不利于当前以及以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带来的影响可能非常严重,甚至会对临床医学工作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分管理与学分证书颁发。

二、结语

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高中物理实验 探究式教学 特点 意义

在大力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课题。那么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就是从这一理念出发,本着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机地结合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着想,并能习得知识,这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教师主体地位的转变。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实验的观察者,只能硬性地接受知识。而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者。

教师的知识凌驾于地位之上,学生在实验中是实验现象的分析者、观察者、知识的接受者。而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地位,由主体转变为主导,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验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应在备课的时候,精心创设情境,教学前巧妙设计语言,精心准备导入语,认真调试实验仪器器材,尽可能地对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或者发生的意外情况和疑难问题有所设想;在实验教学中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疑难的问题,师生协作交流完成探究;在实验探究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从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物理规律和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建立一种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思考问题、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实验的操作者出现在学生面前,出现在讲台上,学生被动学习,这就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不能积极思考,只记得实验结论而不知道原理的由来,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实验操作者、策划者。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探究的每个环节中,积极思考,感受知识的本质现象,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新课程理念引领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在高一年级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改变教学方式,强化教学效果。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问题、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思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探究方向,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将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深刻领会概念、规律的由来。实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探索精神及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创设直观的、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实验过程中应用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价,鼓励学生实验探究,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有助于转变守旧观念,开展素质教育。(1)改变教师的职业观。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但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的,不是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地探求。(2)改变观念。实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凸显教育“以人为本”思想,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施教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90-02

注意是大脑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是认知活动的前提并支撑认知活动全过程。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指向和集中所能维系的时间长度,是注意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力落后儿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注意稳定性差。他们很难较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活动,即使没有外界干扰,其注意的稳定性也很难长时间保持。这势必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注意稳定性差阻碍了智力落后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处理,成为影响智力落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差,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极易受干扰,这既与他们的大脑发育不健全或脑损伤有关,也是智力落后儿童自我控制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但这绝不等于说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无法改善。只要找出影响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原因,针对智力落后儿童注意不集中的特点和规律,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和教学策略,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总体来看,较正常儿童相比,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是低下的,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而且不同类型的智力落后儿童,注意不稳定的表现又不尽一致。兴奋型的儿童表现为躯体的运动,总处于不安静、不安分的动态之中。如玩手指头、摆弄文具、撩逗同学、下地行走或自言自语等。抑郁型的儿童表现为眼睛盯着一个地方发呆,或低着头神情呆滞,难以将注意力转移或停留在当前的任务上来。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教师首先要找出每一个智力落后儿童不稳定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确定智力落后儿童注意不稳定性因素是施教的前提

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学中,教师会明显地发现一些现象,对于同一名智力落后学生,其在不同的活动中具有显著的注意稳定性差异表现。例如,在数学课上,该儿童表现为极易分散注意力,而在常识课上,注意的稳定性则会相对好一些;对于同一类的活动,如捏橡皮泥,智力落后儿童的参与态度不同也会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例如,今天智力落后儿童的心情好,注意稳定性就好,明天心情发生了变化,注意稳定性就随着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班上每一名同学,找出他们在哪些活动中注意的稳定性好,在注意力集中时,常被哪些因素干扰。在观察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哪些因素有利于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哪些因素易分散他们的注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是否自己讲授的时间太长了,冷落了他们,使他们因无事可做而分散了注意力;是否讲授的内容枯燥、缺乏新奇感和难度过大,他们无法接受;教学方法上是否缺乏变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不能吸引他们;是否教室内或教室外有哪些因素干扰了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如室外声响、老师的仪表、其他伙伴的活动等。也要从智力落后儿童自身的身体情况、情绪状况、有无其他事件发生等多方面了解不稳定因素存在的可能。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尽量排除影响因素,调整好智力落后儿童的状态,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创设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的气氛是施教的保障

由于大脑损伤,能力受损,智力落后儿童普遍有较强的自卑感觉,对待学习也缺乏明确的动机和进取心。尤其需要外部力量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中的气氖对智力落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与否有很大关系。如果课堂中的气氛单调、呆板、平静、死气沉沉,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就不易被课堂的教学内容所吸引,注意力就很难稳定下来。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诱发有助于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的课堂气氖,使智力落后儿童兴奋起来,对学习充满喜悦。课堂中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和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如当智力落后儿童正确回笞问题时,教师要同学们为他鼓掌进行鼓励,也可以用小红花、小玩具、食品等给予正强化。教师要尽力把班上所有同学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智力落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不能象要求正常儿童那样,要求智力落后儿童个个身体端正,而可以让他们有一定的自由度,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正常学生的课堂气氖可以是严肃而紧张的,而智力落后儿童的课堂气氛却应当是活泼而快乐的,充满了欢声笑语,促使他们在可控的程度上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智力落后儿童只有在快乐中才最容易集中注意力。

另外,室外的环境、教室的布置、教师的形象、教具的出示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到智力落后学生注意力,所以还要求教师在这些方面做得合理,避免增多造成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三、实施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的个别方案是施教的关键

在诸多教学原则中,注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是智力落后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尽管他们都是智力落后儿童,但因为他们致残的因素不相同,因而在程度及表现方式上也就不大一样,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不能针对每个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将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智力落后儿童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例如,有的智力落后儿童在手工制作中注意的稳定性最好,教师就在手工制作后,对他的注意力大加称赞,并在下次活动或其他活动前,再表扬他的良好注意力,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这样一来使他感到了荣誉和压力,慢慢的,无论做什么事,注意的稳定性都会好些。对于稳定性极差的同学,可以采用专门的训练,如串珠子、画画、纸工等等,慢慢培养他们的注意稳定性。

四、进行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的有意注意训练是施教的根本

注意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多以无意注意为主,主要是受外界因素的制约较多。有意注意是目的性比较明确、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形式,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发展起来。而智力落后儿童的实际状况是:如果教师课堂上不能运用一些可以激发智力落后儿童兴趣的教学方法,他们就很难保持注意的稳定性。这说明智力落后儿童在课堂上主要还是运用无意注意来感知信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一味地“迁就”他们这一特点,因为只依靠无意注意学习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进行有意注意的培养。有意注意是获取知识的强大力量,尽管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并非很大,但是离开了有意注意,只依靠无意注意来完全获得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强化其有意注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有意注意的培养:明确向智力落后儿童指明需注意的对象,且对象的数量不应过多,要时刻提醒他们,不断进行反复强化;提出的注意难度不可过高,以智力落后儿童稍加努力就能达到为宜,时间长度上可以采取逐步增加的方式;可在一段时间内坚持做一种注意力游戏或完成某种单项任务,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要尽可能地调动智力落后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之中,这既可以减少单一刺激造成的感觉疲劳与注意力分散,又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多用鼓励的办法强化他们对从事当前活动任务的兴趣,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总之,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存在的不足是显著的,培养的过程是艰辛的,对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培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必须根据其特点灵活运用,正确选择,长期坚持。这样,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稳定性缺陷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进而促进其学习水平、做事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马玉贵主编沈阳出版社1996.10

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04-0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中高等职业学校工学类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基础的好坏、学习兴趣的高低、对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实验实践技能的高低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职校教师应在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动力不大的环境下,在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验实践课比重大等特点,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将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通关节,架好桥梁,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改革,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双重效果。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与实验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又与专业课和电工类实际工作结合紧密。虽然学生在中学物理课程中接触过电学方面的知识,但由于职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而电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离不开对电学基本概念的正确掌握,对定义的准确理解,对各种计算公式的准确运用和各种器件参数、安装使用规则的了解,以及安全用电规则的遵守和执行等。否则,不可能完成电器(气)安装或维修工作,甚至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例如,简单的熔断器(保险)的更换,若不按要求更换,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理实结合的课程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感性认识,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与实施

充分利用实验实践条件,实施理实结合的教学课程模式 笔者从事过电工和电器修理工作若干年,有着比较丰富的电器(气)安装、维修的实践经验,符合现阶段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且《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和思路,对2010级机电专业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将教室搬到实验室去,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授电子元器件时,在实验室里可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识别色环、型号、规格、参数等,并可以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比较,这样学生就有兴趣了,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学习电路时,直接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连接串并联电路(不指定电阻数量及阻值大小),学会用万用表等仪器仪表测量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值,并总结串并联电路特点。又如,电机控制中电动机按钮互锁控制正反转电路,工作原理分析难度较大,但在实训室中,让学生看演示效果,然后参与操作训练,学生便很快掌握了其工作原理。这样做可以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到理论教学中,使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 在理实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把理论教学分解到实验实训教学中,并把整个教学目标分阶段实施(也可与《电子电工技能培训》课程结合进行):第一阶段,以最常用的电工工具、仪器仪表及元器件的一般识别使用和熟识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仪器仪表,会对元器件极性、管脚进行判别性的测量,会对元器件性能的好坏进行测试判别。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安装及检测实际电路,由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入手,学习自动调光电路、机床控制电路、放大电路的安装调试,使学生掌握电路安装的规范操作要领及借助仪器仪表检测的方法步骤。第三阶段,设置简单故障教学,锻炼学生电器(气)检测维修的实践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第四阶段,采用模拟考核形式,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既明确了各阶段的目标,又分解了教学难度,既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又能使教师有的放矢,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果教师不能在训练环节上严格管理和要求,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念头。

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大量的感性知识是由观察后分析推理而获得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贯穿其中。例如,在电容器充放电实验中,要求学生用指针式万用表先练习对电容器质量进行判断。让学生具体观察电容器短路、断路、质量不佳(漏电)以及容量是否减少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从各种示数中观察相对的变化与区别,即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再用经自己判断容量合格的电容器做充放电实验,由此开拓学生的思维。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八项要求

通过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迎合了学生好动和好奇的特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必须要求:(1)课程教学要由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担任,或由理论课教师与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共同担任;(2)学生分组时,注意动手能力强弱和男女生的搭配;(3)将教学任务按理论+实践的模式分解到每堂课上,先理论,后实践,并让学生了解该堂课的目标和任务;(4)由于职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教师要耐心引导,运用教师手把手、学生熟手带生手的方法,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并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提高;(5)对学生实验时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有共性的问题可作为例子进行现场分析,应包括产生原因、产生后果及解决方法等,同时提倡学生间的互帮互学;(6)将理论考核改为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并可在适当时间采用实验实践竞赛等方式激励学生修炼技术,提高本领;(7)要做好课堂考勤、考核,对每个学生每堂课的出勤、纪律、听课及实践(实验)完成情况等做好考核记录,以便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8)对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要认真批阅,并做好总结。

工学结合、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非高深的教学理论模式,其实施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出发,从思想上解放自己,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修正从教观念,树立以师带徒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本领,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坚持学习、实践、探索、改进和提高,一定会总结出适合自己学校、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晓慧.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孙成林.《电工基础》课教学的做中教与做中学[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3]王颖.在电子实训中如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

[4]支叶.现阶段中职学校物理课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0(7下).

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5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转贴于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转贴于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3结语

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6

我能通过本课程学到什么?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实现以下转变:

1、全面掌握商务礼仪知识,塑造职业人士形象;

2、熟悉专业商务礼仪知识的具体运用,推动事业成功;

3、了解商务礼仪中的诸多忌讳,规避人际交往中的尴尬;

4、掌握待人接物的技巧实现有效的时间管理;

5、掌握的文件资料管理、处理、档案管理能力。

参加对象:经常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的管理者、活动社交场合的公关人员、希望提升个人修养与交际水平的各界人士

时间:2006年3月18-19日

地点:北京

精彩授教:丁欣:

企业网景特聘高级培训师、北京大学现代工商管理高级总裁研修班特聘培训师。8年知名外企培训经验,中国第一代企业培训讲师。历任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培训讲师,北京九州同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讲师、北京伟利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任职期间,多次与同行参与国内最新培训项目的课件制作,并亲自授课,在培训领域有极深的见地。曾参与设计的课程有《员工职业化培训》、《商务礼仪与职业化形象塑造》《绩效管理》、《变化管理》、《员工激励》等。在几年的培训经历中,丁老师总结了很多现代成功理念,其中比较经典的有:“快乐来源于智慧”、“没有第一,只有动态第一”、“有高山的地方必有低谷”、“一切问题皆因沟通不利”等等。丁老师授课风格灵活幽默,鼓励学员参与,注重实用性。自97年至今,培训人数近万人,并获得学员好评。服务过的客户有:诺基亚、京华时报、中房集团、华洋海事、中科信、柏丽橱俱、山西老万炉业、工化国际物业、卓轮(天津)机械公司、泰士特……

课程内容:第一天:商务礼仪

一.礼仪概论

1.礼仪的起源与定义

2.礼仪的特点与原则

3.成功职业礼仪的影响力

二.“仪容仪表”礼仪

1.着装的TPO原则

2.男士着装(西服、衬衫以及领带的搭配)

3.女士着装(套装的选择)

4.发型发式、面部修饰/化妆

5.皮鞋与袜子的搭配

6.饰物的选择与颜色搭配技巧

三.“商务交往”礼仪

1.访客接待

2.会见礼仪(预约、介绍、握手、互赠名片、迎送)

3.举止礼仪(标准姿势、表情、眼神、手势语)

四.“电话”礼仪

1.电话礼仪的重要性

2.接听电话的礼仪

3.拨打电话的礼仪

4.挂断电话的礼仪

5.正确处理不同的情况

简介:现代商务礼仪体现个人职业素养,对现代职业人士而言,拥有丰富的礼仪知识,以及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交际技巧,往往会令事业如鱼得水。但交际场合中事事合乎礼仪,处处表现得体着实不易。本课程将通过交往礼仪导论、服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国际礼仪等内容,全面展示现代交际礼仪与交往艺术的精华所在,从而为职业人士打造个人交际魅力提供有效的指导。

我能通过本课程学到什么?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实现以下转变:

1、全面掌握商务礼仪知识,塑造职业人士形象;

2、熟悉专业商务礼仪知识的具体运用,推动事业成功;

3、了解商务礼仪中的诸多忌讳,规避人际交往中的尴尬;

4、掌握待人接物的技巧实现有效的时间管理;

5、掌握的文件资料管理、处理、档案管理能力。

参加对象:经常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的管理者、活动社交场合的公关人员、希望提升个人修养与交际水平的各界人士

时间:2006年3月18-19日

地点:北京

精彩授教:丁欣:

企业网景特聘高级培训师、北京大学现代工商管理高级总裁研修班特聘培训师。8年知名外企培训经验,中国第一代企业培训讲师。历任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培训讲师,北京九州同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讲师、北京伟利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任职期间,多次与同行参与国内最新培训项目的课件制作,并亲自授课,在培训领域有极深的见地。曾参与设计的课程有《员工职业化培训》、《商务礼仪与职业化形象塑造》《绩效管理》、《变化管理》、《员工激励》等。在几年的培训经历中,丁老师总结了很多现代成功理念,其中比较经典的有:“快乐来源于智慧”、“没有第一,只有动态第一”、“有高山的地方必有低谷”、“一切问题皆因沟通不利”等等。丁老师授课风格灵活幽默,鼓励学员参与,注重实用性。自97年至今,培训人数近万人,并获得学员好评。服务过的客户有:诺基亚、京华时报、中房集团、华洋海事、中科信、柏丽橱俱、山西老万炉业、工化国际物业、卓轮(天津)机械公司、泰士特……

课程内容:第一天:商务礼仪

一.礼仪概论

1.礼仪的起源与定义

2.礼仪的特点与原则

3.成功职业礼仪的影响力

二.“仪容仪表”礼仪

1.着装的TPO原则

2.男士着装(西服、衬衫以及领带的搭配)

3.女士着装(套装的选择)

4.发型发式、面部修饰/化妆

5.皮鞋与袜子的搭配

6.饰物的选择与颜色搭配技巧

三.“商务交往”礼仪

1.访客接待

2.会见礼仪(预约、介绍、握手、互赠名片、迎送)

3.举止礼仪(标准姿势、表情、眼神、手势语)

四.“电话”礼仪

1.电话礼仪的重要性

2.接听电话的礼仪

3.拨打电话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