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范文1
摘要:近年来,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随着中国服务业市场逐步开放,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服务业和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为前提,分析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我国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利用外资情况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发展相当迅速。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也逐渐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服务业FDI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在90年代不足50%,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比重占2/3以上,当前则增加到70%以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服务贸易迅猛发展。1978年,第三产业占比为23.93%,而到2012年,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40%。相比1978年,第三产业上涨近20%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从开放数量上来看,在WTO开放的160多个服务业部门中,我国开放的部门已经超过三分之二,高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正凭借着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市场优势等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来中国投资,这让中国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热点地区。
同时,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总额和其所占比重在总体上仍然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11年,服务业利用FDI达到50.21%,已超过第二产业吸引外资的总额。所以,在国与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的的背景下,在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我国服务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
二.我国服务业中存在限制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
(一)我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较低,造成服务业成本高,效率低。
与第二产业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时间相对较晚,不仅开放程度低,而且很多行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导致服务业成本高,效率低下,缺乏竞争。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由于手段和方式比较原始和单一,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其服务水平和效率也处在较低的状态。
(二)我国服务业的结构组成不科学,影响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对民营企业来说,存在行业准入,融资困难等问题,一些垄断企业进行非市场化操作等;另外,我国服务业存在开放晚、开放程度不高的问题,这阻碍了我国服务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新兴服务业比重过小,生产行业亟待发展是我国服务业的现状,虽然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一定改善,软件等高科技行业、科研和卫生领域的发展迅速。金融、科研以及教育等吸引外资额也不断增长,但从整体来看,其所占比例还是偏低。
(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地域发展不平衡,相关制度不完善。
能源供应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一些偏远地区,能源更是匮乏;交通运输近年来虽然快速发展,政府也做了不懈的努力,但运输水平和能力还是不能满足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缺陷,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整体来说还是滞后的,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合理的相关规定甚至会阻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不利于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有效的监督。
(四)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我国劳动力素质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但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仍整体偏低,不利于服务业生产率的发展,并且大多数的服务行业技术性较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劳动力素质的发展满足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不利于服务业水平的发展。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逐步扩大我国服务领域的开放范围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应该大量引入优质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引导更多外资进入到服务业部门,发挥政策优势把外国直接投资引入到亟待又快又好发展的服务行业上来,进一步制定服务产业的发展顺序,促进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水平。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虽然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批发零售业、仓储服务和交通运输业等一些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高,而金融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和软件业等一些现代化性质的服务业比重还比较低,因此,必须进行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对于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代表未来服务业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优先重点发展。
3.加快基础设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缺陷,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合理的相关规定甚至会阻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利于服务业的规范发展,而且可以对外商直接投资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4.对人力资本加大投资,培育服务业高级专业人才
劳动力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并且大多数的服务行业技术性较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大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不仅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同时也会对我国引入外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京.全球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相关的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5(1):47-49.
[2]刘兵权.基于母国视角的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理论探析[J].亚太经济,2006(1):60.63.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滨海新区;全球化;跨国公司;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3403
1天津滨海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
1.1滨海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滨海新区特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导向使得其成为外国投资的热点,新区20年左右的成功开发,也离不开大规模外资的贡献。资料显示,2003一2012年间,滨海新区累计合同外资利用金额总数达836.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490.66亿美元,是全国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滨海新区利用外资的大致情况。自2003年开始,由于我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滨海新区的合同利用外资,即使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
图12003-2012滨海新区合同利用外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及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2)外资企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滨海新区外商众多,截止2011年,己有106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在新区落户,共投资了256个项目。从图2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外资在滨海新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对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工业总产值41.21%,年末资产总计35.60%,固定资产总值27.20%,产品销售收入40.56%,利润总额3229%,而滨海新区的多项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已接近或超过50%(详见表1),比天津市平均水平高出很多。
图22003-2012年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与GDP
对比(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表12011年滨海新区外商投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单位:万元)外资及港澳台企业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所占比重(%)
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人)33287666666149.93
工业总产值6540358712828953550.98
实收资本98689342260545343.66
资产总计4339414510595494640.96
流动资产总计292424095674188451.54
固定资产合计113010513906305428.93
固定资产原价191164606003642231.84
主营业务收入6522928613012734350.13
利税总额87389502343781337.29
利润总额46779211334644335.05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整理。
1.2滨海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及趋势
(1)滨海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如图3所示,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从2003年的12.15亿美元到2012年的98.07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逐年扩大,在京津冀利用外资方面是独占鳌头,充分发挥了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8家,合同外资完成102.21亿美元,同比增14.41%,占全市比重805%。实际使用外资完成64.0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2%;内联引资实际到位额471.84亿元,同比增长3025%,不仅为天津市,也为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图3滨海新区及北京、河北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年鉴》整理。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如表2所示,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吸引外资的比例非常小,通常不到1%。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第二产业一直是三大产业中吸引外资的主体,但其比重从2009年以后逐步下降,表明滨海新区逐步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额逐步上升,从2008年的30.856亿美元到2011年的52.300,短短3年内增加了70%左右;而从行业分布来看,利用外资从集中于制造业和建筑业到近两年向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额的增幅明显大于第二产业,表明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转型。
表22008-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各行业实际使用
外资情况(单位:万美元)
行业
指标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
2008年行业利用额183359936182297821557713540740630226645262221
占总外资额的比例(%)0.9651.781.2011.257.072.1211.8313.69
2009年行业利用额480194810451192987428408222000158733701531
占总外资额的比例(%)0.0263.561.673.222.740.725.1822.89
2010年行业利用额30328131788071094314069290651188209464
占总外资额的比例(%)0.04339.951.2515.545.780.1297.2729.75
2011年行业利用额731317725877168888449052595903313279
占总外资额的比例(%)0.08637.371.038.1025.280.00311.2836.85
资料来源: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整理。
(3)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发生变化。
近年来,出于整合在华产业链、减少营运成本、加强技术垄断、抢占消费市场等原因,许多外商在华投资越来越多地采用独资经营方式。如表3所示,从2003年到2011年,滨海新区外商投资采取外商独资方式的比例基本上为60%以上,除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外商独资方式的外商投资逐年增加,从2003年的60.48%上升到2011年的87.26%;而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从2003年的29.04%和10.12%下降到2011年的11.82%和092%。
表32003-2011年滨海新区外商投资方式(以外资
合同金额计算)单位:%
方式
年份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
200310.1229.0460.48
20043.9040.0156.09
20052.6836.2761.05
20062.1022.3375.57
20071.6419.0479.32
20081.0412.5786.39
200926.028.9165.07
20101.2523.2475.51
20110.9211.8287.26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2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
2.1发展较快且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
这类产业集群所涉及的行业主要为传统的支柱行业,像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黑色金属的冶炼、运输设备和机械的制造业等等。石油海洋化工和汽车装备制造两个产业群是滨海新区已经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仍在强劲的发展。
2.2发展较慢且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
此类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电子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信息产业带动了天津市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不仅是滨海新区极具优势的产业集群,而且成为了天津市的支柱产业。这反映出该类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成熟,较之以前,近年来集群速度逐步放缓。
2.3正在发展中且发展迅速的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制造、塑料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家具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等产业均属于该类产业集群。这类产业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产业集聚趋势明显,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尽管目前在占滨海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方面不具备绝对优势,但近年来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
具体来看,作为整个天津的经济重心和支撑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和海洋化工、汽车与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这五大产业优势明显,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详见表4)。
表4滨海新区五大产业集群
主导产业核心企业发展特点及现状
电子通讯摩托罗拉、通用电器、韩国三星、松下电子外资主导带动产业发展,产业链相对完整,整体竞争力较强
石油开采和海洋化工中石化、中石油、壳牌、道化学、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产业链配套不完整
汽车与装备制造天津丰田、SEW、铂金斯动力、霍尼韦尔、施耐德电气外资主导带动产业发展,产业链相对完整,竞争力有待提高
生物制药天士力、诺和诺德、史克必成、葛兰素史克、诺维信、中新药业、天津药业外资与民营企业同步发展,产业链尚未形成
新能源材料统一电池、劲量电池、德达捷能外资与民营企业同步发展,产业链尚未形成
资料来源:根据天津政务网整理。
3滨海新区全球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3.1滨海新区的发展应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应注重三地之间的协同发展,为此建议我市不应只注重滨海新区的发展,要打破这种“小圈子”的狭隘,突破行政界限,和中央保持统一思路,下好京津冀这“一盘棋”。今后天津市的工作重点要围绕市场化来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完全放开行政审批权,管好政府应该管的,政府不该管的坚决要放手,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应将产业集群战略和招商引资战略相结合
(1)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基于跨国公司的产业集聚,顺应趋势,采取相应的产业集群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的集聚效应。要重点引进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跨国公司采取本地化策略,在当地寻找相关的配套企业。
(2)要积极引进配套的中小企业,支持配套的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区以及在集群周围区域不断地衍生与发展。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发展配套产业,融入到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
3.3增强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的许多产业集群特别是新兴产业的产业集群中,跨国公司充当了“内核”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本土配套企业吸收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能力很低,导致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本土的配套企业将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例如跨国公司由于突发事件撤走投资,该地区只剩下本土的配套企业将极可能形成“产业空洞化”。因此,想要形成真正的区域集群网络,必须充分利用外资推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加强跨国公司在本地的根植性,形成真正的区域产业集群,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进而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4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会商会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需要建立相关的沟通政府、社会机构和企业的组织。因此应大力发展行会商会,通过行会商会来向政府表达企业的诉求和市场的声音,通过沟通协商使政府能够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同时也为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5利用天津成立“自贸区”的契机,促进企业和相关机构结网
“自贸区”的成立能够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FDI和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进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市可利用“自贸区”这个平台,实现相关利益各方的沟通,促进国内外相关企业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快建立科学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动官、产、学、研的一体化合作与交流,构建公共研发平台,成立科新创新基金,最大限度地引导周边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产业集群区域内的技术创新,使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来源。
参考文献
[1]李艳丽.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2]张云超,刘鹏,陈自中.浅析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之路[J].物流经济与管理,2012,(9):98100.
[3]王永萍,寇小萱.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5456.
[4]杨玉桢,张晓,刘智勇,等.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天津滨海新区吸引外资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7,(10):154155.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新兴产业;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点
一、引言
1.概述
经济实力逐渐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表现形式,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同时经济结构不协调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从京津冀地区来看,钢铁化工等低效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环境安全。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之一,它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虽然近年来北京天津成立了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并在国内高新技术领域崭露头角,但从本质看,其顶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仅仅依靠国内技术水平难以优化国内工业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利用外资的优势,有效利用外资对于解决传统产业的不足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从新兴产业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状态调整的影响如何,王静(2013)通过发明专利受理量和授权量两大指标来代表地区创新研发能力,用发明专利代表创新能力,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代表外国直接投资,并使用这两个指标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外国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自身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在与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市场化程度相结合以后,其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外资的常规照搬显然是不足以对经济和国家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推动力,尤其在新兴产业发展脆弱状态下。葛顺奇(2013)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并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合理的政府扶持和政策法规,有利于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并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
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对国内经济已经产业发展是否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衔接程度。国内学者张帆、郑京平(1999)深入剖析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的影响,认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度、生产集中度、人均工资水平、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存在着正向关系。因此,对于东道国来说,当外商直接投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时要积极引导加以促进,导入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金技术流量。江小涓(2002)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都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带动配套产业和推动技术进步。与上述学者持有相同观点,宋京(2005)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研究后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水平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外资领域,国外学者Markusen (1999)研究认为,由于存在关联效应,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可以促进其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Hunya(2002)在对罗马尼亚制造业利用 FDI 的研究后发现,外资公司频繁投资的行业与出口行业相一致,罗马尼亚的外贸结构因为FDI 的进入而得到改变,其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保存和强化。Eva(2005)以捷克为研究样本,发现 FDI 对捷克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转型,从而有利于解决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以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
二、“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从投资规模来看,京津冀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由2003年的531.899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41.164亿元,其中北京天津两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大。2003 年至 2013 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最初的 8.978 亿元上升到186.21亿元,平均年增速达到了 20.82%;天津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 10.4476 亿元上升至 559.24 亿元,平均年增速为 21.36%;河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 6346 万人民币上升至 223.07 亿人民币,年均增长32.44%。
从投资来源地来看,随着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区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投资。到 2012 年,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主要有: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从饼状图可以看出,2012 年京津冀地区战新兴产业外商投资来源国中,中国香港占据了67%,其次是韩国和日本分别是 11%和 9%左右,这三个地方的外商投资额度占据了近 85%的投资总额。同时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对于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却并理想。一方面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香港和日本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十分接近,因此可以就近投资减少因时差和距离等因素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于西方来说新兴产业中多数企业都是以创新和技术作为企业基础,因此美德等发达国家并不想全部进入京津冀地区。
三、FDI与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的实证分析
由于新兴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产业,所以国内相关研究和资料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数据,对研究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产生了一些阻碍。另外,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也明显受到地域经济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所以本文通过典型地区来代表国内新兴产业发展,这里选取了京津冀地区作为代表。对2003-2012年京津冀新兴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检验。以FDI作为自变量,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的工业总产值Y1作为因变量,来研究 FDI 对新兴产业的影响;并通过模型回归,揭示FDI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模型建立如下:
通过上表,对于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Y1的单位根检验可知,P=0.0104
(2)FDI 单位根检验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于FDI对Y1的因果检验,P=0.04825
3.回归分析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FDI与京津冀地区整体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在外商将资本投入京津冀地区时,也会受到该地区整体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于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越大。在得出因果关系后,为了具体化模型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更清晰的解释变量关系。模型结果如下:
模型为Y1=735.9304+4.242789*FDI,通过模型回归可以发现R-squared=0.861268>0.8,一般来说拟合优度大于0.8表示拟合结果比较准确,而且P=0.0001
四、实证结果分析
1.FDI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扩大
FDI 的进入带动了通信、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2009 年节能环保产业综合利用总产值为 1.9 万亿元,2010 年达 2.3 万亿元;高端设备制造产业规模总量为 2.2 万亿美元;信息技术产业近3年来年均增速高达30.1%,2009 年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市场规模达到 4551 亿元,同比增长 38.4%;新能源产业方面,2008 年底中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 9%;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增长率保持在 20%以上,2009 年市场规模超过 1300 亿,2010 年市场规模达 823.7 亿;生物医药总产值也从 1996 年的 18 亿元到 1997 年的 30 亿元到 2000 年的 72 亿,2008 年实现产值 8666 亿元。FDI通过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增加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促进国内新兴产业规模的增大。
一是FDI 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在新兴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从目前来看,国内新兴产业发展不完善,尚处于幼稚产业地位。主要在于以下两点:第一,虽然跨国公司能够扩散技术效应,但是不是所有技术都能被消化吸收来形成自己的生产力,引进的技术能否被消化吸收,取决于该技术本身的技术含量、国内的技术水平、国内研发学习能力等。即使国内能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也需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往往需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几十年时间过后,该技术或许早已过时。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产业并且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国内资金融通困难,导致新兴产业资金缺口大。在国内无法提供充足资金的状况下,利用外资将会大大弥补新兴产业资金短缺缺口,促进我国新兴企业自主研发的顺利进行。
二是FDI 增强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新兴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水平要求高,进行产品开发时要考虑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时,成本不断上升;外部因素是指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利润随之下降。外资的引进可以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促使国内新兴行业企业竞争力提高,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必然需要本地企业供应相应的配套产品和服务,通过对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的吸收,直接刺激本地企业的生产配套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相关配套企业。
2.FDI促进新兴产业技术进步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头作用、知识技术密集、能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企业。主要是指微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通讯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行业。中国应利用外资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国内经济运作和外资进入中国新兴产业。
从示范效应来看,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本国的企业从引进的外资企业中学习新产品、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通过对外资企业的模仿,将通过示范效应学习的新技术经验运用到本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本质上提高创新能力的,实现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从而带来外部经济,实现技术溢出效应;从竞争效应来看,外资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营销渠道和技术,进入东道国必然会改变当地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新兴产业会面临更多的压力,在引入竞争的情况下便会激发新兴产业的潜力,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从人员培训效应来看,跨国公司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其生产技术水平先进,还在于其较高的人力资本。跨国公司投资海外公司会和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对东道国投资时需要占用东道国劳动力,而且需要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生人力资本,出现超出其他企业的劳动效率,这种高素质高效率的劳动力一旦离开进入新兴产业再就业就会直接促进该产业的技术进步;从产业关联效应来看,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外资企业的产品从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高质量产品经验,可促进自身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通过售后服务和培训产生技术扩散,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另外东道国企业通过分包配套零件和提供一般的方式与外资企业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从而以较低代价获得外商全面的技术支持,促进国内企业技术的升级新产品的开发。
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外资的上述效应来合理的利用外资投入新兴产业中,新兴产业作为中国目前最具潜力的产业,合理的投入和管理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产业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效率、科学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京津冀地区作为典型代表,从其工业结构出发提出京津冀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解决相应问题。从外商直接投资京津冀新兴产业现状来研究研究FDI对新兴产业发展是否产生促进作用,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在存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计量软件对其回归分析得出FDI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的结论。另外从FDI 促进国内新兴产业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两大方面来诠释促进作用,从规模数据到FDI的四大效应,解释了具体的促进点。最后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新兴产业必然是中国需要重点投入与发展的对象。
参考文献:
[1]王静.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的影响―与我国研发投入的比较[J].当代经济管理.2013(8):84-88.
[2]葛顺奇.外商投资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13(1):41-43.
[3]张帆,郑京平.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9(1):45-52.
[4]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2(2):30-34.
[5]宋京.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外贸易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4):82-86.
[6]JamesR.Markusen,Anthony J,Venabl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2):335-356.
[7]Gabor Hunya.Restructuring through FDI in romanian manufacturing[J].Economic Systems.2002(4):387-394.
[8]Eva K. Sectoral Linkag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irms to the Czech Economy [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05(2):251~265.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出口商品 商品结构 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蓬勃发展。 2005年,我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FDI流入国,同时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比重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国际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FDI功不可没,直接投资已经渗入到了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领域,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表1可知,1985年后我国引入外资,1990年实际使用外资34.87亿美元,1995年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1985年FDI总额翻了九翻多,增至375.21亿美元。我国利用外资从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
表 利用外资概况项目:个 金额:亿美元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
1.FDI未引入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相对较弱。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品初见端倪,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随之发生变化。1980年~1985年间我国贸易结构初级产品占比重较大,1990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量的25.6%,比1985年降低了近一半,工业制成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有很大的增长。1995年我国才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初级产品出口却降至出口总额的14.4%。我国在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发展中,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2.FDI涌入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外商对我国进行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工业制成品中的加工制造业,主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我国出口商品模式从以出口初级产品、低技术工业制成品为主演变成以出口低、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为主。从演进趋势来看,高、中技术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已经上升,而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下降。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明显改善,表现为出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比例、机电产品比例和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上升。
(1)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74.4%上升到2005年的93.6%。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增长很快,因此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对我国商品出口增长产生了正相关效应。
(2)机电产品出口比例高。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机电产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持续上升。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 年,机电产品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44.16%,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中,机电产品所占比例已达57.1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很快。1996年~2001年间,我国年均出口增长速度为12%,同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高达29%。据统计,到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8.6%,所占比重在出口贸易中显示了明显的地位。
2.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和市场的影响
(1)FDI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展开的一系列供应、生产、加工和销售影响着我国企业类型的演变。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高效的辅助系统和高水品的生产管理及营销人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服务,使得我国进入机电及高新技术行业的门槛提高,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影响企业类型的演变。然而,深入的分析还会使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到2002 底,外商独资企业已占据“半壁江山”,仅从数字上看到出口结构的改善,而不注意其后隐藏的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后果将是严重的。
(2)FDI对我国市场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是以市场控制为目的。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中的西方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营销管理上表现出极大的竞争优势,其各种产品的出口份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而我国企业出口份额逐年萎缩,经营状况日益恶化,造成国内产业萧条的长期后果只能由自己消化解决。
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问题及对策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1)商品的要素禀赋没有实质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比重已经超出了初级产品,但是仍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即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扩大出口。
(2)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出口的制成品大多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仍然很少。具体表现:纺织品出口比重过高,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3)工业制成品层次较低。就机电产品而言,发达国家均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高、精、尖”机械设备为主,我国机、电、仪设备在机电产品中所占比重虽然也上升到90%左右,但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较国外有较大差距。
(4)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处于劣势。2003年,OEC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达到40%,而我国仅为25.2%。我国每年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约为20%,,其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占15%,仅占成果总量的3%。
2.合理利用外资,改善出口结构的对策
(1)改善出口结构应从引导外资的流向入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效应,突出的是外资流入的不均衡,引起了相应产业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出口商品比例的不均衡增长。应该从引导外资的流向,从而改善商品的出口结构。
(2)增强自身出口竞争力是我国利用外资改善出口结构的真正目的。我国在利用外资的时候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依靠外商直接投资来传递国际经济发展的变化,建立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从而辐射带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在优良产业结构支撑下使我国出口结构达到持续的优化升级。
(3)优化外商投资软环境。首先是保持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的一致性、连续性,提高其透明度;其次是要完善服务环境,加强政府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服务功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完善服务体系,并依法加强管理,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实现良性互动。
(4)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对以实物投资方式进口的设备、生产线,要进行严格审查。在合作中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合资产品的国产化程度,扩大生产设备和部件的国内生产、采购比例。在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真正能反映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5
[2]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6.
[3]刘舜佳:FDI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9~12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73-0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港口布局密集,是我国重要的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紧密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外商直接投资聚集度及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是中国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蓝色经济和深化沿海开放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的外贸结构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合理的资本利用和资本输出也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本文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全省的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和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等角度来分析其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半岛蓝色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经贸发展
(一)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地区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内部的需求拉动以外,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作用。山东省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份额占比较大,对山东省整体经济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通过对2005-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山东省的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总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沿海七地市的进出口贸易同山东省整体贸易状况趋于一致,整个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量和全省对外贸易量成正比关系,占比在80%左右,对整个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青岛作为山东省对外贸易的主力城市,在进出口方面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与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山东蓝色经济区七地市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不同,青岛市、日照市、烟台市和威海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整体大于全省水平,滨州市、潍坊市和东营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整体小于全省平均水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对山东省整体具有带动作用,对山东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二)资本经济发展规模
1.利用外资规模。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慢慢恢复增长,山东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拓展山东经济发展空间,形成了高层推动对外开放政策机制,全省对外开放程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得到不断提升。外资利用情况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外商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到2013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05个,合同外资177.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40.5亿美元,分别增长5.4%、7%和13.8%。在山东省各沿海城市中,青岛市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城市。
2.境外投资规模。2013年山东省境外投资企业数443个,核准中方投资额达到45.12亿美元,比2012年增加23.14%。其中青岛市、潍坊市和烟台市对外投资额分别达到10.43亿美元、4.89亿美元和3.91亿美元,占全部山东省境外投资的42.62%。整理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境外投资企业数占山东总数的60.94%,对外实际投资额也占到了46.11%。以上数据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投资情况在整个山东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对山东的对外投资发展和境外投资规模也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
(一)海洋船舶工业
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以及各种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使造船技术不断创新。很多造船企业瞄准世界造船新标准,对传统的造船工艺流程进行彻底升级换代。相关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形成优势产品集群发展的局面,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大造船基地聚集效应业日趋突出。实现了船舶制造大型化、船用动力设备系列化、海洋平台深水化,形成了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新态势。
虽然山东半岛船舶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但是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与江浙省份相比,目前的船舶工业现状与一个具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线的大省的形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二)海洋渔业
2005年到2013年期间,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海洋渔业产值不断增长。威海和烟台的渔业产值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六市两县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青岛的渔业产值位列第三,在半岛海洋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
就海洋交通运输业来说,山东半岛的比较优势在于港口的发展。自2005年山东省首次召开全省沿海港口工作会议以来,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航的运要素不断集聚并形成规模,形成了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日照港为骨干”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海洋交通运输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范文6
>> 城市化\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对环保治理投资的影响分析 腾冲第二产业的现代化 工资因素对第二产业就业区域分布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第二产业就业影响的再探讨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区域性影响 FDI对安徽省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江苏省物流与第二产业相互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于促进哈尔滨市第二产业发展的研究 区域第二产业升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舅舅家的“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投资失宠 湖北省第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与第二产业生产率 高速公路建设对广东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SSM的四川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效益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新疆第二产业增长协调发展分析 第二产业对兵团经济增长贡献过半等 李毅中:夯实第二产业基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Koenker,R.and Bassett.G: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 of the Least Absolute Error Estimato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8(73):618-622.
[6] 李群峰.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1,(17):24-26.
[7] 牛品一,陆玉麒,彭倩.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江苏省城市化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3,3(32):37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