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1
【关键词】汉字文学意蕴
2013年夏秋,电视节目《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许多观众发现,原来很多字自己都不会写了。评委张颐武说:“我自己担任《汉字英雄》的评委,也感受到了这个问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汉字书写在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作文语文教师,我也有亲身的体会,一方面是很多学生不会写一些基本汉字和古诗文背诵中的汉字;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形。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了,对它背后蕴藏的文学文化意蕴也不熟悉了。
了解和熟悉汉字背后的文学意蕴,可以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和写好汉字。在日常的文字学习和教学中,发现汉字有丰富的意蕴。众所周知,在文学发展史上,文学首先起源于口头的歌谣,但真正得以传承下来,并且自觉地加以发展的,则是书面文学。作为成熟形态文学作品的有机肌肤,汉字对中国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它不同于西方文学和其它文学,它给中国文学带来了独特的情调。由于汉字的特殊性,文学家在传达创作构想时,往往别有蹊径,而且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阅读汉字文学作品比起阅读拼音文字的文学作品来,对作品意象的领悟更为直接和感性。
与西方的表音文字主要体现科学精神不同,汉字更符合人文精神。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就是一种文学。中国的书法是在体现书法家个性的基础上,对汉字既有生机的一种恢复。象形文字很明显地体现了绘画的精神;会意指事形声字除了符号的功能之外,也都充满着情调生机和活力。比起西方文字来,中国文字把更多的情调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兴味带进了文字;由这样的文字记录下来的诗篇,与拼音文字所传达的内涵相比,自然别有风致。
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物态人情的描摹和象征,是以象表意的。《周易?系辞传》中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话,汉字也是如此;尤其在商周时期,文字的形成有着很深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貌的烙印。如“用力于田为‘男’”,“扫帚洒扫为‘妇()’”,“谋合二性为‘媒’”等,反映了这些文字生成时代的男女生活状况和婚姻状况。
汉字起源于象形,这是社会上基本公认的。在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象”,“象”是文字的重要基础。象形字如“鱼”“山”作为对具体对象的形态摹拟,会意字如“以日落草丛为‘莫’(暮)”,都是优美的富有诗意的。形声字指事字如“雪,襁,本,末”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带着“象”的特征,以简驭繁,以少总多,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意蕴,反映了艺术的思维方式。
但我们知道,象形本身和文字并不是一回事儿。象形变成汉字,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符号化,象形具有固定的意思和固定的读音,对它的解释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和歧义;二是情趣性,汉字要达意,这就不只是对象的消极象征或符号,而且包含了对对象的理解和人们的情趣。先民们在造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以象表意,这也是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仅限于符号的功能,更具有艺术的气质。从图画到真正的文字要经过一定的阶段,首先是用图画作助忆符号,然后从作助忆符号的图画发展为图画文字,最后才从图画文字发展为真正的文字。可见,汉字本身不是图画,但汉字在形成过程中,确实很大程度地利用和借鉴了图画,运用了与画图类似的形象思维,并且从创造文字中得到了性情的愉悦。汉字在摹象表意等方面体现了中国的绘画精神,这是拼音文字所没有的;尽管象形字已经将物形抽象化符号化,但比起字母来,依然能更直接地调动读者的意象体现能力。
中国的诗歌,则因汉字与绘画的天然联系而与绘画在情调上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诗经?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杲杲”两字正写出了日出树梢的情态。温庭筠《商山早行》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物色的字,把早行冬日的羁旅之人及其背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些汉字本身就是一个个得画面,共同组成了一幅“冬日旅人早行图”。诗句在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整体的意境,与一幅同类题材的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字的音与义的关系,主要是靠约定俗成的,《荀子?正名篇》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就常常具有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自然之美。汉字的独特性还在于,比起拼音文字来,它有在创造性基础上的独特情意,因为文字不只是简单的模仿,不只是对对象物象的素描,而是心中对事物的一种反映,不但表现了人之所见,而且还表明了人之所感。但汉字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图形,还包括了充满情意的对特征的表现,如母马等字分别对人的和马足着意体现,体现了汉字的创造性。象形会意字之中都明显体现了人文的情调。象形字如日月,本身就象是憨态可掬的太阳和月亮的形态,而且体现出人们对它的感受。会意字如“安”,女在屋下,《说文解字》释为“静”。两形同时兼有象征的意义。其它如“鱼”“羊”为“鲜”,人在树下为“休”等,同样可作如是观。而形声字则是人文情调与科学符号的合一,如“江”“河”以“水”为形符,“工”“可”为义符,两者的结合既具有趣味,又具有符号的功能。汉字在造字法上,也同样体现了艺术的情调。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象形会意等字与情感思维是密切相联的。通常在物象或类似符号的基础上,汉字还要传达情调,表达心中之意,这就是一种意象。如日月山水,在对物象的抽象与表现中,本身便是一种意象,这就符合了艺术的基本精神。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2
关键词:叙事 绘本 视觉语言 艺术形式
一、绘本的叙事概念与特征
叙事指以文学、符号的形式叙述一个或者一连串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并以一定的次序,前后连贯的方式讲述事件。可在文学、绘画、电影、广告等不同媒介载体上通过基本的视觉语言和表述方式,形成叙事的表达。而绘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简单的叙事元素来表达最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叙事功能。那么,绘本是什么?英文叫它“Picture Book”即图画书,简单点来说就是把一系列相关联的画面连贯起来,叙述表达一个故事,或是一个主题,是一门用图画说故事的艺术,有着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加拿大的著名学者培利・诺德曼曾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指出,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一是文字讲故事,二是图画暗示的故事,三是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可见,文字和图画是绘本的主要叙事元素,有着不同的艺术特性和叙事方式,而图文共叙,依存互补,以画面的连贯叙述、情节递进为叙事特征的设计就更为重要。绘本的叙事艺术主要是以角色、造型、道具、细节、时空、构图等视觉语言的张力和空间艺术表现形式来传达信息内涵,让读者在阅读体验中互动交流,并通过对视觉信息的捕获来理解绘本故事,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认知。
二、绘本的叙事语言
1、图像叙事。图像是视觉形象的载体,是绘本基本的视觉语言和叙事表达的有效方式,其在绘本中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画面的连贯与叙述把故事的情节蕴含表达出来。绘本的图像叙事通过对角色的塑造,细节的刻画,图像的暗示,空间与时间的变换等营造氛围,并以一连串相关联的图画叙述故事内涵,形成多种叙事的功能,这也是绘本的主要特征。另一个角度看,绘本是一种以具有叙事性图画为主的文学样式,能用画面唤起意念,激发读者兴趣,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绘本中图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所带给读者的美学感受,而是图画是传达故事信息的来源。它在情境中主要以隐喻、象征、暗示等方式强化概念,制造悬念以推动情节发展,并结合图画自身的动感来唤起读者的意念,增加对视觉信息的捕获,动态传达信息内容。具体体现在以形状、暗示、布局和构图为主的能够创造视觉事物关联的二维图画上,及有着透视关系的插画、透视、焦点、布局等的三维空间上,以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如经典绘本《野兽国》中野兽这一角色的设计实际就是主人公愤怒情绪的意象,而在现实的家和幻想的野兽森林这两个特定的空间转换中,画面由小到大的不断变化、扩张,再逐渐缩小,暗示着孩子的情绪变化及压抑愤怒的情绪逐渐爆发再慢慢平复的心理过程,借以特定角色在特定空间的行为、幻想进行反抗和发泄,并以让幻想凌驾于现实之上的方式完成情感宣泄。
2、文字叙事。绘本中文字是故事的叙述者,能提供认知,引导读者发现图画中细节所呈现的不同意义。文字和图画的区别就在于,文字是抽象的,有声音、重量、外形,能表达图画呈现不出来的事物,比如“过去”时间的概念,因果关系等。当文字以不同的字体、字号,以图形化或是常态的文字排列时,就呈现出形的变化,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是情绪的展现,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了。在绘本的文字叙事中还能通过读、念,强化文字的声音,用简单的字,做到音韵的变化,增加故事情节的趣味。可见,文字的作用不只是在传达故事的重要信息,还要创造书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不是单纯用来看的,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去感受的。如《爷爷的红脸颊》,每一个跨页都是一半文字一半图画,文字叙述的故事生动、细腻、完整。在第七跨页上,能从左边文字页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一次,爷爷在散步时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双翅膀,他把翅膀安在自己的身上,在空中很快地飞了一圈,然后把翅膀又放回到草地上。”这段极具幻想的文字足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并在想象中看到有如动画场景般连续的动态画面,而且每个人心中的画面都是不同的,比呈现一个静态图画信息丰富得多。在第十三个跨页上,没有图画只用文字来叙述。当爷爷听到别人说他一年前就去世了,插嘴说“噢,真的吗?我招惹谁了”将本是悲伤的死亡事实以轻松、幽默的文字叙述,把控读者的情绪,保持了故事至始至终俏皮欢快的叙事风格。
3、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叙事。绘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图像与文字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绘本的乐趣所在。图像是文字的一种延续,是另一种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蕴,开启思维的想象,抒发内心的情感。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二者相互限制,图限制了文的意蕴,而文又限制了图的隐喻,因此必须注重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创作出符合故事主题,并有别于插画创作和纯文本故事的好绘本。多数的绘本设计中,图与文呈现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以文字传达指定性信息,引导读者关注图画的视觉细节;以图画的关联延伸文本的意蕴,丰富画面的内涵;妙用图文关系,把握故事整体性内涵,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完成图文共叙。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运用图文关系营造了幽默、滑稽的戏剧效果,讲述的是由一只母鸡在农场散步转变成一只狐狸追鸡的故事。但文字和图画运用了不同的视角分别传达叙事,单看文字,是以母鸡的视角讲述在农场里悠闲的散步,全书只用了简单的几个短句:穿过院子、绕过池塘、翻过草垛、经过磨坊、钻过栅栏、俯过蜂箱、回到鸡舍,赶上吃晚饭的时间。而在图画部分却出现了一只狐狸,以狐狸的视角,表现埋伏追击以及遭遇的种种窘态。这里文字叙述了一个平静的故事,图画叙述了一个滑稽动感的故事,通篇利用角色视角互转,让叙述的重点变为揭示一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事实,于是母鸡散步的故事就变成了狐狸追鸡的故事。
三、绘本的叙事表现形式
1、视点的运用。就是以一个角色为视点来搭建移情的路径,简单的说,就是用视点的移动来引导读者阅读的顺向。它具有线性的特征,能够让画面产生较强的韵律感,并且在视点的安排和线性引导中推动画面的叙事进程。通常在绘本叙事表现上会根据故事的情节,设计一个与主角色相反或相对的角色,依据所处的情境,以不同的视点移动来制造疑问,引起关注,增加画面的戏剧性。
2、运镜的角度。运用电影的语言,让镜头不断地变换角度,让读者的视觉跟着镜头的远、近、仰视、鸟瞰、虫视等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同时也让故事的视觉语言变得生腾跌宕,让整本书产生流动的艺术动感。这种运镜的角度也是让构图富于变化的一大因素。多角度的变换能够制造出更丰富的动感,制造更多的悬念与惊奇,增加阅读的趣味。另外,也可以采用舞台式的运镜方法,角色逐一上台入镜表演,能够营造出强大的戏剧张力。在绘本的叙事表现中可以不只用一种方法,组合运用运镜的角度和方式,让读者的视觉跟随运镜之间所产生的动感起伏变化,也让读者的眼睛跟随镜头来一次奇幻之旅。
3、双线交叉的方式。绘本叙事中通常会以一连串的场景和动作传递信息、表达剧情,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由一个场景转到另一个场景,动作从这一点带到下一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双线交叉”。也就是两条线同时交叉讲故事,一条线的故事走一段马上跳接到另一条线走一段,并以来回跳转的方式让读者一直保持高度的兴奋,引起读者的好奇,以交错的形式让剧情呈现,节奏更明快。采用双线交叉跳接目的就是让观者的注意力来回聚焦,通过情绪产生的类似动作唤起相通的情感,产生心中的疑问,以交叉跳接的方式控制读者情绪,带给读者最大的抒发空间。
四、结语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3
在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绘本里,以国外的经典绘本为主,这些绘本题材丰富多样,有关于友情的、亲情的,也有关于勇敢精神的、生命尊严的、自然和环境等等的,几乎涵盖了幼儿生活、成长的各个方面。优秀的绘本不仅仅是文学或故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绘本阅读的开展非常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绘本的特征:
(1)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有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
(2)从美术的角度说,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像形态的生动性、色彩鲜明协调;
(3)从结构的角度看,精美完整(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独页、跨页等)
在图画书阅读活动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是依赖图画与成人的言语描述进行学习,而图画与言语描述这两者中,幼儿更依赖前者。基于此,我们以书中画面的观察和理解作为阅读活动开展的重心,通过书中图画所蕴含的内容,为幼儿提供情感交流、探究问题、游戏愉悦等种种不同的体验,以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图画书阅读水平,真正发展其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呢?
下就开展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1、深情导读,激发兴趣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在《图画书的快乐》中阐述道:“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读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在我们的绘本阅读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投入感情读故事,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如:《我永远爱你》讲述的是小熊阿力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碗,而担心妈妈的反应。于是,他跑去找妈妈,做了一场“爱的测试”。妈妈表现得近乎完美,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补充,“不过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绘本中的小熊阿力,都有过小熊阿力的担忧。而身为母亲的熊妈妈那有原则性的爱,也让人有很深的感受。绘本中两个人物的情感,我自己都有着很深的生活体验,绘本中的人物的情感都是我自己情感的表达。组织孩子进行《我永远爱你》阅读时,当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情地来为大家朗读时,竟有孩子泪珠闪烁。孩子们在我的深情演绎中,受到了感染。又如:非常幽默滑稽的《小猪变形记》的阅读中,我运用夸张的语言,演绎小猪的所作所为时,孩子们便开怀大笑、兴趣高涨,同时在轻松愉快中感悟主题。
2、引导猜想,激发想象
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简明的文字与细腻浪漫的图画能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所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图画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
一些绘本是靠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旋复式的结构。导读这样的绘本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旋复式的结构,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引导孩子猜想情节,让故事在孩子充分想象中完成衔接。
如:《逃家小兔》中都是用简单同一的句式“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将故事串讲下来,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在导读中,我便利用绘本中一次又一次的变化,让孩子参与其中,“如果你是兔妈妈,你会怎么变,让小兔回家呢?”在孩子饶有兴趣的猜测中,来推进故事的情节,体会妈妈对孩子那浓浓的爱,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孩子爱上阅读。
3、指导看图,教给方法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可以见到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一本好的图画书,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各大意。此外,一般来说图画书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版式,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文字与图画相互依存,依靠翻页推进情节……所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要急着翻页,而是要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看那些图画,引导孩子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
如:在《逃家小兔》的导读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关注彩图,指导孩子读懂彩图所传达的妈妈的爱:出示第一幅彩图,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想想妈妈为什么用红萝卜来钓小兔子呢?使孩子从中明白只有妈妈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读第二彩图中,引导孩子想:妈妈为了找到小兔子,面对那么危险的山,已经做了哪些充分的准备?从中体会母爱脚下无艰险,母爱可到天涯海角。又如:在阅读方素珍的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时,除了阅读故事本身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看看图画中还有哪些动物,或者通过大猩猩面部表情的变化猜测它的心理活动,并可以提问学生:“你有没有发现谁一直陪在大猩猩旁边?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不仅关注故事本身,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的审美能力。
在绘本中经常会出现通过细节的刻画隐藏线索,使主题更加鲜明,情节更有趣味。小老鼠是许多绘者们的宠物,它经常作为故事发展的另一条线索存在于绘本的图画中。如:加拿大女画家菲比・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在整个故事中一直出现另一个快乐生活的家庭――老鼠一家。随着小男孩约瑟的毯子的一次次变化,老鼠一家也在不断的利用这块布料。小老鼠一家的故事没有文字说明,却和地上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导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类图画,引导孩子关注文字背后的故事,以此丰富故事的内容,使主题更加明确,更具有童趣。
4、品味语言,感受积累
绘本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重复性及简洁性。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有多种方式:听教师大声读、反复朗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接龙等。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孩子们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其中“听教师大声读”是绘本阅读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除了读中积累,有的语言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表达,让孩子领悟绘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与精髓。
比如: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是一个充满了爱的气氛和童趣的故事,通过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揭示了爱是需要表达的这样一个道理。大兔子的语言一直和小兔子一样,相同的话,出自不同的人物,展示了大兔子的一片童心,同时构成了文本语言的节奏美。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导读中,我先读小兔子对妈妈说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看图后,师生共同读兔妈妈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在此基础上,我范读第二段小兔子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让学生单独读兔妈妈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通过听老师读,和老师共读以及自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便引导孩子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学生们便以模仿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海的那边。” “我爱你像海那么深。”“我爱你到宇宙,再从宇宙那回到这里来。”
5、联系生活,感悟内涵
图文并茂的绘本吸引着孩子。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绘本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通过阅读绘本,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4
中国画的“文学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中国画创作中“文学性”的构筑与表达也是很多画家执着追求的。虽然“文学性”并非中国画表现的客观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但作为中国画表现的一种实现方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其在绘画创造实践中以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的特质存在。中国画的实践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文学性”的发展过程。远古人类的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包括图画和装饰,都不是纯粹的艺术活动,是以服务于生活为目的的文明创造活动,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完整独幅人物画实物,它们都以线条为造型基础,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传统。两幅画面上描绘的布局场面均表现死者幽灵升天之意,专家学者多认为这可能是“招魂之幡”。很容易使人想起当时屈原的诗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出土的T字形非衣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组成了一幅“引魂升天”的奇丽画面。帛画中数量可观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绘画人物造型的特点,线条是全部画作的基本造型手段,粗细变化之中流畅致韵。以平涂为主要着色方法,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画成。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初步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T字形帛画中的不少神话图像与《楚辞》的记述相符。“叙事状物,寄托情感”无疑是早期绘画的主要功能,绘画本身就有着“文学性”的一面。
中国画的“文学性”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绘画题材取自文学作品。
取自文学作品题材的中国画分为两类,一类是叙事性的,以图绘痕迹为中介记录文学作品的内容,图绘本身并不是绘画的目的,而是再现或记录一个故事及其意义的手段。对于叙事性绘画来说,其社会功能不是由图绘痕迹本身来承担的,而是由其记录的人物故事来承担。绘画和故事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兼容,绘画突出的是文学功能,文学则借助绘图来流传。西晋张华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九段《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顾恺之所画《列女仁智图卷》摹本是根据汉代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的内容绘制的,描绘一系列历史上有智谋远见的妇女,绘有49个人物,这些人物图像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故事情节的图画。每个人物均有榜题,每个故事片段右侧还有题记文字,既补充说明了故事情节,又巧妙地将两个故事分开。人物图像与榜题、题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体,语象与图像的紧密结合使其叙事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取自文学作品题材的中国画,另一类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表现性再创作,表达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阐释。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东汉曹植的《洛神赋》都取自共同的题材。《洛神赋图》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的长卷,顾恺之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有关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画中都有精彩细致的描绘,曹植和随从在岸上遥望水上飘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种神仙怪物也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和心理。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之首为“气韵生动”,“气韵” 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本指人的神采和风度,用于绘画之初是用来品评人物的,后指文章、书画的风格、意境或韵味。《南齐书· 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 从这些解释中足见绘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中国的前期绘画比较注重再现因素即写实主义表现手法。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阐述了形和神的关系,把表现物象的“神态”问题放到了重要位置,奠定了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在中国前期绘画中的主导地位,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绘画本体的文学性表现
1. 诗画一体:将诗与画联系起来,开始得很早。在中国古代画论中,诗与画经常被同时提到,二者不同的艺术范畴在中国文化中得到有机地融合。
中国画中的诗趣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画与诗的表面结合,一是依诗作画,用绘画表现诗作中的情景或意象。后汉刘褒画《诗经》中的《北风》和《云汉》,顾恺之也常画嵇康的诗。二是为画题诗,都是诗人观画时有感触而发诗意创作而成。六朝诗人为画扇屏风题过诗,唐代的题画诗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出现繁荣的局面。到了宋代,题画诗有了长足的发展,宋徽宗赵佶是第一个真正在画上题诗的人;苏轼等也做了大量的题画诗,之后,元明清题画诗盛行,形成了文人画家最典型的诗画合璧的特征。
第二种是诗与画内在的结合,画的意境、章法、色彩的诗化,画上并无题诗却有诗的意境。中国绘画自唐末以后人物画的逐渐淡化,情节性的文学性绘画也逐渐被描绘自然景物的题材替代,中国绘画自此走上了写“心中之丘壑”的意象境地,主要特点是强调自我表现、自我欣赏,强调画家的内在修养。文人学士的绘画,追求主观意趣,技法用笔熟练,崇尚笔墨、形式的趣味。王维的画被称为“无声诗”,他的许多诗也被称为“无形画”,形象生动、回味无穷。苏轼在《东坡题跋》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正使绘画全面走入诗的天地,将绘画充分地文学化,是在宋代。苏轼大力倡导诗画结合,使之成为文人画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更多的士大夫和文人对绘画发生了兴趣,极大推动了文人画的兴盛和发展,诗画一体已经成了这个时代骚人墨客的普遍认识。写实之风使宋画的空间视觉表现上更近于精微,而诗意之风,又赋予了中国画微妙玲珑的内蕴,使之更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韵味。这两点结合使得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更具有典范意味,成了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高峰。此时的画中诗已不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或是对诗的演绎,如果说其中有诗意,那是绘画的自身流露,它有点像诗,但到底是绘画。由写实转向写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巨大转变,写意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但中国画并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由写意的印象派过渡到现代派,中国画在千百年发展中步法缓慢,从容雅致。它并没有完全抛弃物象,总是极好地走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绘画正是由此形成了与西方绘画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
2. 中国画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中国画对应于文学的表现手法,诸如描写、夸张、对比、比喻、象征、渲染、托物言志、抒情、想象……等等,都能找到相应的表现手法。
历代中国画家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已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最早记载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巧妙运用,产生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存在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绘画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艺术创造、完善艺术审美规律。
文学中的描写、抒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运用于绘画中,如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表现的是《沁园春 · 雪》的词意。描绘的是云开雪霁,旭日东升时,莽莽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图景。近景是草木葱茏,一片江南景色;远景是冰山雪岭,一派北国风光,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莽莽无垠的肥沃原野,奔腾的长江、黄河,蜿蜒的万里长城,以及世界屋脊上的巍峨雪山,其视野纵横万里,把形式和内容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抒发的是中华民族的博怀。自古以来,不少画家就尝试过借鉴文学长篇叙事的方法,并有名作问世。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南唐韩熙载夜宴行乐的场景。全画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段组成,每段有屏风相隔,既可独立成章,却又连成一体。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两幅长卷中,我们依然能够品读出长篇叙事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中国文人画家画得最多的是“梅、兰、竹、菊、松、荷”,梅的料峭、兰的幽香、竹的虚怀若谷、菊的傲然、松的挺拔、荷的出淤泥而不染,都间接地表达出画家自己内心的精神向往和不懈追求。“松、竹、梅” 被称为“岁寒三友”,常用于表达高洁的志向。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3. 中国画追求文学性的“意境”表达。中国画讲究“意境”,文学也讲究“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作品通过时空境像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早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王国维认为创作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是由对文学意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丰富情思所构成,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是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文学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是蕴含更为丰富壮观的高层次的文学形象。 文学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结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宁静旷远的意境事物的艺术再现,二是画家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中国画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意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营构,而且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感受。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5
儿童文学课程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空洞灌输,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也最具有信服度的是具体可感的文本。教师在选择文本上,首先考虑的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经典往往代表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一种值得信赖的价值判断。对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不仅可以用生动充实的案例为理论作注,并可以让学生从中把握到评判的依据,即以经典作品所体现的追求和达到的思想和美学的水准为尺度。但是,高校课堂里儿童文学的文本教学不能唯经典是论,还要不断输进新鲜血液,要关注新出现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实践中的诸多重要阅读现象,关注当下的热点文本,主要包括两大类:近年获奖作品和畅销作品。关于获奖作品,在界,人们会普遍关注每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及其代表作品,而在儿童文学界,同样也要及时关注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获奖情况,如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每两年评审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每年一次的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纪念奖等。2014年安徒生奖的作家奖获得者是日本的上桥菜穗子,她的代表作是幻想小说《兽之奏者》等,插画奖得主是巴西的罗杰•米罗,代表作如图画书《羽毛》等,显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国内也设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如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尽管获奖者并不一定代表最高水平,但是一般而言均会有其独到的文学贡献,藉此可了解儿童文学新的发展与成就,而将近年来中外儿童文学获奖者的创作情形作比较,有助于发现差异或差距。热点文本之二是畅销作品。以小说为例,翻译引进的儿童文学畅销作大多集中于如上文提到的英美幻想小说,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小说文类是“恐怖小说”,如英国作家达伦•山的《吸血侠传奇》,美国作家的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等。对于恐怖小说的美学理论和阅读效果需要介绍和讨论,以更好地帮助儿童进行有益的阅读选择。近些年国内的畅销作品主要以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为代表的校园小说,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种畅销的原因及其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养成学生敏锐的判断力。文本选择要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外国优秀文本,也要对本土创作多加关注,不能因本土创作的艺术质量总体不如外国的上乘而忽略本土。事实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水准的重要作品。如在介绍图画书时,教师常会以获得诸多荣誉的西方和日本的优秀图画书为主要个案来精讲,但也要涉及本国的原创图画书,看到其努力,也看到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涉猎中外的文本对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推进中国儿童文学的雄心。
二、兼顾儿童文学的多种媒介形态
随着媒介传播的多样性发展,儿童文学也有了新的传播形态。儿童文学的阅读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出版的纸质文本,也延伸到了电子文本,网络儿童文学创作也在迅速发展,如“网络后童话写作”等,阅读对象主要为青少年。网络儿童文学可以随时、更新在个人的博客空间,相对比较自由,但因为没有传统刊物编辑的把关,因此这些网络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往往良莠不齐,有些题材和叙事方式对少儿阅读和审美不一定适宜。因此儿童文学课程要关注这一时代性课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种网络儿童文学的特质,看到其价值,也要看到其显在或潜在的问题。此外,儿童电影也是儿童“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将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儿童影片和原著结合讲授,比较原著和改编的异同,给予学生从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的感知,也有助于更好地辨识不同媒介的不同手法以及所能达到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夏洛的网》、《秘密花园》、《仙境之桥》、《草房子》等电影版都拍摄得相当优秀,将小说和善于制造奇观的电影结合观赏和讨论,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图画书改编的动画短片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于图画书作为“静态动画”艺术的特质的了解,发现动画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的配合所能达到的美学效果。另一种倍受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欢迎的媒介是系列动画片,如美国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系列,日本的《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系列,近些年国内原创的系列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儿童文学课程对于这些热播的动画片也应给予关注和评析,对其内容和表现艺术的特色、成就或不足进行讨论。对于当下多元媒介表现形式中的儿童文学这一课程内容的添加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
三、培养批评性读者和创作者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于泛泛介绍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文本的感性欣赏,应致力于培养“批评性”的儿童文学读者,可介绍研究儿童文学的方法,以指导该课程科研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传授儿童文学美学分析的工具,促使大学课堂里的讨论向专门的学术研究转化,即不仅让批评变得有“据”(原理)可依,而且有“具”(方法)可使。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狂欢理论、读者理论等)可以转换性地使用进儿童文学的研究,根据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作选择和调整。玛丽娅•尼古拉耶娃在《儿童文学的美学方法导论》中指出:“美学分析不仅不会阻挠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对文本多重构成机制的深入考察,还会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她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演示各种理论工具如何才能得以最好的使用,选取了读者熟悉且容易认知的文本特征来安排章节,讨论了各种文本构成元素的美学问题,包括作者、创作、体裁、内容、构思、场景、人物、叙事、语言、媒介、读者共十一种,涉及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主要层面,并从中挖掘儿童文学美学批评的独特之处。本科生的教学中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地讲授研究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可以结合运用理论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视野和思辨能力。与联系当下儿童文学热点的阅读现象相仿,理论介绍中也应将国际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研究动态及时地介绍,开拓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多维视角。如讲解英国童话《小熊温尼•菩》,可介绍国外两本从哲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专著TheTaoofPooh(《小熊温尼之道》),WinniethePoohandPlato(《温尼•菩和柏拉图》)。此二书分别从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柏拉图思想来解读这部童话,发现其故事背后的哲学底蕴。再比如,讲解“哈利•波特”小说时,可介绍HarryPotterandPhilosophy(《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这种从哲学角度对幻想小说进行的阐释新鲜有趣,且颇有深度。对于这些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可以给学生方法论的多种启示。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视野、提升儿童文学的理论修养之外,还应倡导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课程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可写研究性的小论文,也可鼓励儿童文学的创作。事实上,儿童文学创作也渗透着创作者对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等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与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杰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激发学生对创作儿童文学的热情,不失为培养潜在的生力军的一条渠道。
四、结语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6
一、引导幼儿敏锐地观察,清晰地阅读绘本
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着讲故事的重要责任,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图画、文字之间是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才能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完美感觉,所以绘本特别注重文字与图画的内在关系。当然,也有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只有图画,而完全没有文字。
绘本《逃家小兔》主要以两张黑白画面和一张跨页的彩色画面相间构成,前者配以文字,后者没有文字和对白,但形象地展示了兔妈妈和兔宝宝那种温馨的情感,如第一对页中的文字与黑白画面紧密结合,左边的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右边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鳟鱼,我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接着的彩页马上形象地展示了兔妈妈用萝卜钓小兔这条“小鱼”。这样的图画与文字的结合,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的观察力被这么拟人化的展示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就关注到了类似于这样的有趣细节,可以让孩子们清晰地了解绘本的脉络,为成功阅读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二、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深入地阅读绘本
“游移在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童话、神话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哲学依据,是儿童文学之所以特别需要幻想、拟人、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小儿科’永远需要小花小草、蛇狼鹿鼠、山精树怪的直接注脚。”优秀的绘本能给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包含了幼儿丰富想象的绘本更是拓展了原有作品的内涵,使其变得更加丰满。
1.预测故事。
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
2.设疑想象。
3.合理联想。
幼儿在看一本书时,不仅会联想到现实的生活、其他的文学作品、还会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作品中喜欢的角色,这就是幼儿的年龄特征所引发的。
三、创设幼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探究地阅读绘本
当阅读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幼儿常常会以角色扮演和身体动作等方式对绘本作出回应。当幼儿听到故事的部分时或是阅读之后,幼儿的角色往往会从一个听众变成一个游戏者,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了伙伴的互动,大家可以共享对故事的不同见解,他们有时会用自己独特的动作或是简短语言以示回应,这也是幼儿将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表现对故事的理解,这样的游戏方式能促进幼儿更深入地探究绘本。
(一)绘本阅读中的游戏
比如系列活动的其中一个小环节,我让孩子们自由结对说说如果自己是小兔会逃到哪里去,兔妈妈又会怎么办时,有一部分幼儿想起了语言角里小兔和妈妈提供了兔子的指偶和头饰:她们就商量着头饰表示兔妈妈、指偶表示兔宝宝,开始角色扮演讲述活动。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不停地讨论着、游戏着,迟迟不愿让自己从角色的身份中跳出来……
(二)绘本阅读之外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