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1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在智能化建筑当中并且日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智能化建筑和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不但提升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本文主要是对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加以探究
一、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化建筑当中应用的必然性分析
1.建筑自身特性必然需要
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通常的建设周期长以及建设规模大,并且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容易受到各种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施工环节不容易把握。因此智能化建筑对于施工技术要求比较严格。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对影响施工程序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及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且选择其中风险最低以及科学性最强的施工方式。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应当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以及分析,并且进行相对复杂的运算,计算机技术和运算不能相互独立,应当相互结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
2.项目管理方面必然要求
为了保障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确保工程项目如期完成,应当对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管理以及控制。对于项目工程来讲,建筑工程管理不单单是针对一个方面的单一管理,而是对工程进行整体性以及系统性的管理,比如,工程设计管理、合同管理、施工安全管理以及施工安排管理等。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缺少计算机技术,工程管理项目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资源库进行处理和整合,如果单纯依靠人工处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并且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是必然的要求。
二、智能化建筑的自动化系统应用分析
1.门禁系统以及监控设备系统
智能化的建筑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监控系统。通过利用监控系统可以保障建筑中客户的人身安全,确保客户的财产不受到任何损失。通常而言,监控系统主要包括门禁系统以及监控设备系统,监控设备系统可以对进入到建筑当中的可疑分子进行监控,且对可疑分子进行处理。通过门禁系统可以防止其他外界的闲杂人等进入到建筑内部,如果有其他外界人士进入,门禁系统将会自动报警,保安听到门禁系统报警之后可以及时对外来分子进行处理,要求其离开智能化建筑。
2.灭火报警系统
智能化建筑当中的自动化系统还具有火灾报警系统,通过报警系统可以实现火灾报警,其中,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集中控制。灭火报警系统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烟雾传感器以及自动喷洒系统。其中,烟雾传感器主要功能是当空气中的烟尘指标达到一定程度,传感器就会将获取的数据传送给控制中心以及报警器,并且在必要的时刻系统会自动喷水以及灭火。
3.集中监控系统
集中监控是对建筑当中的其他设备实现监控,比如,通过集中监控系统监控照明、电梯、配电室系统等。如果其他设备出现异常的状况,集中监控系统就会及时发现以及处理,从而有效避免因设备故障问题而影响到建筑当中的居民生活。
三、智能化建筑当中计算机技术以及监控系统的应用分析
1.现场监控系统
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监控系统可以监控现场通讯并且达到现场监控的效果,通过现场通讯系统将各个设备实现连接,并且对其中的环境信息以及设备调控等实行采集,此外,可以接受设备的各种参数。现场监控系统还具有向区域监控中心收集以及传送各种数据的功能,比如参数设置、智能信息以及环境变化信息等。通过现场监控系统采集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之后反馈控制指令,指令可以根据现场的设备状态采取主动形式或者半主动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适应。
2.区域监控中心系统
区域监控中心系统主要是利用接入口实现对通讯监控单元信息数据搜集,并且通过智能接入口接受各种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一般通过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的方式导入。监控中心系统收到相关设备的信息之后,可以对设备当前的状况以及应急预警信息等加以甄别,总结设置参数的规律,保存历史数据以及统计情况所属的类别,并且将统计数据反馈给监控中心。
3.集中监控中心系统
集中监控中心系统是利用接入口获取区域监控中心的数据、文字、图片等信息,并且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和交流等,通过集中监控中心系统,被监控设备的状态信息以及应急数据等都会真实反映在系统当中,并且系统对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保存之后会分析设备相关参数。分析完成之后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区域监控中心,由区域监控中心发送指令实现对设备的控制。不仅如此,而且可以生成信息报表并且及时归档处理。集中监控中心不但可以对监控系统实现集中管理以及控制,而且可以实现智能化建筑自动运行以及管理。不但提升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而且提升建筑集成化程度以及自动化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筑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于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人们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智能化建筑当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监控系统,其中,自动化系统包括门禁系统以及监控设备系统、灭火报警系统、集中监控系统。通讯监控系统包括现场监控系统、区域监控中心系统、集中监控中心系统等。智能化建筑和计算机相互结合可以促使建筑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促使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彦.智能化建筑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7:271-272.
[2]周世超.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6:151.
[3]杜群.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04:18-19+23.
[4]张莉莉,关煜卓.刍议在智能化建筑中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价值[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7:41+43.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2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艺术精神;工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57-03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湖南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是具有鲜明城市办学特色的校级重点专业,其主干理论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在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并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等各项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
建筑设计有理性的要求,也有感性的操作,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长期以来,《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理念,也在此两属性间摇摆:理性的教学方法以系统理论为纲,把建筑设计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入门快、易接受,但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理性、直观,大部分学生缺少应有的艺术独创精神;感性的教学方法重感觉、讲技巧,以艺术精神及其美学价值追求作为主要教学宗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成份,但只有少数同学能达到这种“灵感碰撞式”的教学效果。“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强调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推进,在培养学生艺术精神及其多元美学价值追求的同时,注重其纯粹性和抽象化的建筑艺术形态,与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同步提高,能较好地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注册建筑师考核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两阶段四模块”的特色教学内容
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性地构建了与之相协调的“两阶段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即建筑方案的构思阶段(包括设计创意、设计方法两个知识模块);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包括设计知识、设计规范两个知识模块)(图1)。“两阶段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建筑学专业最核心的美学追求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相结合,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其具体内容是:第一阶段:建筑方案的构思阶段。①设计创意模块:建筑艺术的价值追求;建筑艺术的设计构思;建筑艺术的形式语言;②设计方法模块:建筑艺术的形体构成;建筑艺术的空间构成;建筑艺术的细部构成。第二阶段: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①设计知识模块:单一建筑空间设计;建筑平面组合设计;建筑剖面完善设计;建筑立面调整设计;总平面与环境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原理;②设计规范模块: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防火规范。此外,科研带动教研,2010年6月,“非线性建筑时代《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研究”被确立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课题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创新前沿教学内容,参数化建筑设计方法、非线性建筑的模式语言,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随时更新建筑美学理论和参数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三、强化“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
“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是指,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课外学术活动与科技创新第三课堂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图2)。在本课程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创设并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结合生产项目,完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和理论素养。创设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利用学校设计院和教师工作室平台,我们将学生8~10个人分成一组,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校内实训室实践体验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参加规划、建筑设计的评审会,广泛地听取当地部门、专家的意见,学生从第二课堂及其实践拓展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了宝贵的体验感悟和知识积累。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学应逐步减少教师的外部控制,增加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传道解惑、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为此,我们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第三课堂“自主建构教学模式”。2007年以来,我们成立了多个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共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项目9项;2009年以来,我们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和探讨本课程学术界热点问题,校内、外专家建筑理论专题学术报告达11人次,开阔了学生学术视野,营造了学术氛围。此外,我们开辟教学楼五、六两层的走廊作橱窗,陈列优秀设计作品和上届学生的设计作品,开展各种学术沙龙、教师轮流参与指导等多种学术活动。另外,学院专门开辟了一个近200m2的展览室,展出各种优秀获奖成果,以丰富第三课堂的课外教学。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构建现代技术教育信息平台。本课程理论课全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其PPt课件已全部制作上网;此外,教学网站上还有学校所做的设计作品、设计实例、习题、教学录像等,大大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精品资源,构建了与时俱进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
四、完善“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通常是指,从教师的工作规范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包括听课制度、评教机制、考核机制等等,都有制度保证。在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探索了“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学习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首先,建立“成绩评定弹性计分机制”,即设立“创新附加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弹性计分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体验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其次,通过介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协助课外学术沙龙和创新活动,培养对本课程学习热情;通过与学生座谈、课后交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一部分考研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带动学风建设。
五、教学改革的应用成效与推广前景
1.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实际工作、继续学习深造的理论基础。毕业生同学都普遍认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理论教学质量高,学生学习收获大。特别是本课程教学的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其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助进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社会活动能力、设计实践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的全面提高。因而,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普遍成为各个建筑设计院的中坚力量,很多学生毕业不久就成为了建筑设计项目的负责人,有的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刘君言、戴新征等同学,主要负责义乌市北苑资产管理中心办公楼、江西永修亲水山庄小区、江西高安德亿香格里拉大酒店等多项实践工程,表现出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并很快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因此,本课程的“体验互动教学”,在提升毕业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完成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项目9项,学生的艺术追求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如2009届毕业生徐顺,就职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山东威海韩国风情街、山东惠民县人民医院”等国内大型招标项目中,多次赢得好成绩;2010届毕业生戴海飞,刚毕业半年,其蛋形蜗居的设计创意,以及他用竹子造出的“蛋形小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充分体现了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艺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良好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2009年,《建筑设计原理》教学课程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与该课程对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创新体系,包括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课外学术活动与科技创新第三课堂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外加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等,已上传到“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本课程网站建设水平高,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推广进程快。其网络教学资源更是倍受莘莘学子广泛关注,自2010年12月起,《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网站点击率一直稳居“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第一位。不少省内、外高校学子,都纷纷发来电邮,希望拷贝原版全套课件。与此同时,不少省内外高校同行,如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惠州学院的同行教师,也前来交流学习,并十分赞赏本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及其优秀的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显然,借助“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本教学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中,取得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
注重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同步推进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教学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书斌.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华中建筑,2010,(6).
[2]潘明率.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9,(2).
[3]王璐.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7).
[4]罗能.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方法的初探[J].宜宾学院学报,2009,(12).
[5]胡莹.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8,(12).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4
一、课堂要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不同的课型可以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进入课堂教学,比如:理论型的新授课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或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者任务去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能有的放矢。在一些操作型的课上,可以创设情境,并采用演示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认知。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各种类型的导入方法,但无论我们怎样运用,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还要根据每节信息技术课的相应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导入,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教师应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在的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教师应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一位会“偷懒”的教师。按正常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对于没有主见、不爱动脑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我们现在面对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也都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对一些事物有着各自的想法。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自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其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如今的学生在独立性和合作力方面也都有着不错的表现,我们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如笔者在网页制作课上的“偷懒”行动有这么几点:第一,新建画布大小,笔者就没有自己动手操作,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介绍过了,不会的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这样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地讲,也能让部分学生有些小小荣誉感。第二,技术方面的交流:前面两节课虽然学生有些基础,但基础打得是否牢固需要检验。于是,对于常见的几个技巧,笔者喊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先给学生看修改前、修改后的样例,并让学生自己说说用了什么工具,然后再操作。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同时也能让学生有紧迫感。第三,在讲欢迎页版式编排时,笔者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必须做成什么样子,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版式的编排。笔者自己总结了几条版式编排的例子,供学生参考和借鉴。当然,这种“偷懒”也是有前提的:教师事先要做好功课,不能凭空瞎讲,要让学生有目标;要做好学件,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有自学样本;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的及时提醒也很重要。
三、从学生角度出发并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 经管类 数学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13-01
“经管类”数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是高等院校开设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然而,对于经管类学生来说,高中时大多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普遍都较差,如果教师仍按照统一化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将较难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倡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 基于构建主义的课程改革
2.1 教材的选取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经济管理数学教材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通俗性,其难度要明显低于一般的理科专业的教材。书中应当用浅显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要善于采用经济学中的案例来降低所要阐述理论的难度。
2.2 修订教学计划
《经济数学-微积分》总共开设两个学期,每个学期的学时都是72。考虑到内容较多,要对内容进行相应的简化,例如,在讲解罗尔、拉格朗日、柯西定理的过程中,不必严格地给出定理的证明,只要通过几何图形给学生讲解清楚,学生能够利用定理解决问题即可。
《线性代数》在第二学期开设,大约40课时。主要内容为矩阵与行列式、向量与线性方程组等,相对于理科生的教学内容而言,应删减其中较难的部分,例如二次型问题。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设,大约40学时。由于这门课程本身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于经管学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弱化概率论中的多元随机变量及分布问题,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特点增强对离散型分布的理解和应用。
3 用构建主义理论设计课堂教学
3.1 注重情境创设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及保证,因此,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关于“情境”的创设。情境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直观性等特点,教师将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他们提取记忆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去联想,以达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及“再建构”的最终目的。
3.2 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它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实践活动对于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强化探讨交流
是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方式。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其实,实践活动就是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这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融入了实践活动中,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探讨交流”加大重视。
3.4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及再建构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及“再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4.1 所学概念的建构
例如,《经济数学-微积分》中的概念、定理非常多,学生很难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时间久了就会忘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进行“建构”。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和“发现”基础上进行引导,也就是说这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恰当位置,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将其认知结构进行不断的“建构”及“再建构”。如在学习函数极限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刚刚学过的数列极限,把数列极限理解成特殊的函数极限,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也就达到了对新知识的构建。
3.4.2 解题思想、方法的建构
《经济数学-微积分》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般化思想、抽象性思想、公理化思想、初等变换的思想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上述思想方法进行理解及建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定积分的元素法-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这一方法不仅应用在定积分、二重积分上,还可以应用在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上。
4 结语
本文基于我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我们结合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际特点,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经济案例的讲解,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四个步骤:情境创设;实践活动;探讨交流;归纳、反思及建构的教学实践,使得原本枯燥、难懂的定义与定理,变得容易理解。从而适应于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5):25-27.
[2] 孔宪遂.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15-18.
[3]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1-68.
[4] 杨春宏,张春生.建构主义与基础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54-59.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6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第6―12课是关于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和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我改变以技术为主导的单一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五年级六个班中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本次主题式学习活动是以一封广州朋友的来信开始的,我展示来信,他希望和我们交朋友并了解东莞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介绍东莞,如图片、文字、视频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源。接着我给同学们展示广州朋友提供的《羊城八景》多媒体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单一的媒体,多媒体作品有哪些优势,如何创作多媒体作品。最后确定我们的学习任务:创作“走进东莞”多媒体作品。
二、成立小组,确定主题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4至5人安排为一个小组,通过讨论填写小组信息表初次建立小组意识,信息表中包括组名、组长、成员、主题、分工。小组成员围绕“走进东莞”这个大主题进行头脑风暴,确定自己小组的小专题,比如走进东莞的特色旅游、传统文化、家乡节日、民间美食等。小组确定主题后,每个小组成员需在主题学习网站上下载任务表和帮助文件,任务表中明确写明了本次主题式学习活动的总任务和每个学习环节的目标及评价标准,帮助文件里提供了包括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的解答、作品案例、技术指导及小组合作帮助等内容。
三、收集素材,创作作品
根据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过程“收集素材、设计作品框架、完善素材、制作作品、展示评价作品”,将这些步骤分为若干学习环节,在每个环节,学生完成作品的一部分,最后小组形成最终的作品。在整个主题式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成果以及对这些成果的评价方式,他们便会对学习的进程有更清晰的把握。然后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各环节的学习活动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但各环节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都有独立的学习过程、相应的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标准。
四、展示作品,组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