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聋哑学生;述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14-03

由于生理方面的障碍或疾病,使得许多残疾人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对于他们已经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幸福生活的一种弥补,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由于聋哑学生作为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部分,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作一述评,为以后的残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10年来研究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研究主要针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方面。

1.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研究

我国目前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略有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正常,如张颉通过多种调查方法(问卷法、教育观察活动、个案实证研究法、访谈法、组织活动法等)、张宇迪等人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刘毅玮等人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初中聋生和健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二是发现聋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显著差于一般中学生。如冯年琴的研究发现聋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明显差,躯体化、强迫、偏执是他们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林于萍的研究反映出聋哑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生。

2.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任何个性的发展所受的影响差不多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诸如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社会支持等情境因素;二是个体自身的内部因素等。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也基本上分为这两类。刘毅玮等人的调查发现家庭环境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李强等人还发现家庭经济和大学生的专业也是影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杨素华发现,主观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认为残疾学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而且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支持或何种支持,都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危机。冯年琴等人认为影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自身因素包括耳聋因素和言语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是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聋生心理问题的防治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项综合工程。

也有研究扩展到了人格特征与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熊昌娥等人的研究发现,聋哑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孤独水平明显偏离正常,聋哑学生的孤独水平与人格、家庭因素可能相关。胡立荣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聋哑学生进行测评,研究发现聋哑学生的心理特征明显有别于正常学生,聋哑学生社交焦虑、自尊心、孤独感可能与人格特征有关。陶新华等人的研究认为,学业压力、应对方式、内部成就动机和外部成就动机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

3.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研究

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术。

学校教育如何能促进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这是许多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通过教育可以帮助聋哑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挑战和他们应承担的责任,促进聋哑学生自身社会、情绪、行为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必要的技能,包括调节情绪、作决策、解决问题等。学者王雁认为生活技能教育能促进能力的学习,有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的完美状态。生活技能赋予个人渴望以健康的方式,并有能力有机会以健康的方式制定自己的行为,使聋生避免不健康的行为,并且以健康的个体进入成年期。马宏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观摩教学、开设体育选项课、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等干预手段进行实验干预,发现体育教育的干预手段,不仅使聋人学生的应付方式、自我效能等心理特征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在整体上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陈光华等人采用第二课堂活动对聋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干预训练,干预后聋生在躯体、抑郁、偏执三个因子症状上显著降低,团体干预活动对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一些学者也认为心理咨询的一些治疗方法也可以适用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来提高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陈顺森等人认为可以利用箱庭疗法独特的游戏性质及其非言语特性,促进聋生的心理健康。聋生在“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里,通过玩沙、水和玩具模型,统合聋生的感觉,调节社会认知,帮助宣泄情绪、表现心理,激活心理治愈力,促进聋生的心理健康。郝振君认为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合于以认知发展水平滞后、言语和社交能力发展受阻、情感发展存在偏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格发展不够健全的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原则、方法用于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众多的研究在关注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综合这些研究也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的训练缺乏实践性、研究范围狭小、研究视角狭窄等方面。

1.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

我国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来看,许多研究存在分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测量工具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导致的,大多数研究者基于自己研究的视角而选择量表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导致在不同的调查中造成很大的结果差异。此外,一些学者采用了一些研究普通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量表来研究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不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其次,研究者们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多为SCL-90、MHT 等问卷。这些问卷的施测对象通常是成年人,直接用于聋哑学生身上,信度及效度有待商榷。徐美贞也认为,标准化诊断工具的修订和有关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应成为当前我国聋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

目前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量化的研究,虽然定量研究因其能较客观地提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定量方法也有自身不能摆脱的局限性。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为了透过许多的表面现象而挖掘更多隐秘的线索,力求保证研究的全面性,针对他们的研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或者运用综合方法来进行测评,如投射测验、作业法、作品分析法以及活动法,等等。

3.干预训练研究缺乏实践性

心理健康的研究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已有的研究已经帮助我们了解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从而也为我们正确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指出了方向。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心理咨询方法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性,但是却较少有干预训练的实证研究。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干预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将有效的干预训练结论进行推广将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4.研究范围较狭窄

我国目前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现状调查方面,主要考察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较少的研究涉及到了人格因素及社会支持等方面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但是心理健康的范围较为宽广,自我观、认知、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都属于心理健康研究的范畴,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

5.研究视角较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积极任务和消极任务(促进性和预防性),积极任务(促进性)是通过对智力、情感、意志的培养来达到优化心理过程,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而消极任务(预防性)是通过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在国内过去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当中,大部分是从消极的视角,即预防性的任务来作为切入点,主要解决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将要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防御,而对于促进性任务的研究较少。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应该能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及展望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形成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实证性研究方面还有待完善。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个较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应该注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符合中国人人格特点、符合残疾人心理发展特点的有较高信效度的量表,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的残疾人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在掌握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验干预,预防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马斯洛认为全面实现是人类独有的需要,而残疾人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也应该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应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注重培养残疾人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稿件编号:100105007)

参考文献:

[1]张颉.天津地区聋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76~82.

[2]张宇迪,陈呈超.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28~32.

[3]刘毅玮,冯谦.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5:56~60.

[4]冯年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4~68.

[5]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4:9~12.

[6]李强.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2:68~71.

[7]杨素华.残疾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1,5:11~13.

[8]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熊虎,喻嫦娥.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6:529~530.

[9]胡立荣,郑维峰,丁万涛.聋哑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自尊、孤独的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1):24~25.

[10]陶新,华朱艳,张卜林.聋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6):1074~1083.

[11]王雁,林红.生活技能教育与聋生的心理健康促进[J].中国特殊教育,2007,4:13~17.

[12]马宏斌.体育教育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6:74~75.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范文2

力和语言障碍,针对聋哑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的方法。如何针对聋哑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成为心理学研究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2012年底,我们在镇江市特殊教育中心,对高中一、二年级16名聋哑青少年采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聋哑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特点

聋哑青少年存在听力和语言上的生理残疾,由于无法顺利的与其他青少年或家人沟通与交流,再加上社会不关注他们的成长,个别人对他们存在歧视与偏见。与普通青少年相比,聋哑青少年内心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聋哑青少年也比正常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深入了解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有效开展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提高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关于聋哑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方面的特点,国内有很多学者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孙崇勇和张鸿雁在2011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吉林、广东省3所聋哑学校15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聋哑青少年精神质倾向较高,他们可能内心孤独,较少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且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揽扰,爱冒险。在内外向上,男生偏内向,趋向于人格内向,好静、离群,对一般人缺乏热情,不喜欢刺激的生活方式。在神经质上,聋哑青少年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是稳重的,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聋哑青少年由于严重的听觉生理缺陷,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导致其认知水平发展滞后。聋哑青少年无法了解声音强弱所代表的事物、情感的变化,不善于感知事、物、情的本质,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语言非常困难,不能保持知觉与语言的统一,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感知和思维无法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因此,他们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约束,表现出思维的僵持、固着状态,缺少灵活思维。聋哑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有其特殊性,对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出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研究者开始关注特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团体咨询的特点和优势

团体咨询作为一种受众面广、咨询效果佳的心理成长帮助方式,已经在各级教育机构和企业员工帮助计划中广泛运用。团体咨询与个体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以下优势:首先团体咨询效率高。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组织,而且出现的心理困惑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青少年来说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体咨询可以大大提高咨询的效率,一次团体咨询至少可以缓解或解决10-20人的心理困惑。第二,团体咨询效果好。团体咨询是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咨询计划的,即对团体成员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影响因素,接着运用多种咨询方法有机组合,连续运用,发挥协同效应,一起来解决团体成员所遇到的问题。能真正使成员改变的原因是团体“场”的氛围,也就是所说的团体动力学。聋哑青少年在团体咨询过程中,与其他成员进行情感交流,在团体氛围中充分袒露自己,可以审视自己的思想、反观自己行为,深入了解自己,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改变错误认知与行为。第三,获得归属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某些体验是独一无二的,而当团体成员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担忧、痛苦、胆怯等情绪时,常常会感觉到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也有自己相似的状况,成员之间会彼此接纳和认同,从而得到归属的满足。聋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平时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在团体咨询情境中,可以冲破所有界线,与身边的朋友更深入的了解与交流,获得归属感。第四,以体验性活动为主。团体咨询是通过游戏、心理剧、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与分享等形式,促使成员在互动与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团体咨询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咨询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团体体验性活动,成员可以亲身经历某些事件,更好的认识自我。由于聋哑青少年接受事物的认知上的独特性,传统的口耳相传式的教育不起作用,而体验性活动和游戏能更好的让其学到心理学知识。

四、团体咨询在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研究

团体咨询在我国发展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进国内,最早将团体咨询应用于高校学生群体中,在高校中取得较好咨询效果后,团体咨询逐渐推广到社会其他群体中使用,但是将团体咨询用于身心发展存在障碍的群体中却少见。郝振军于2005年最早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从理论上设计了如何进行聋生群体团体咨询,并提出聋生团体辅导的形式、内容、原则、方法等。宋彩玲于2008年对淄博科技职业学院在校一、二年级身有残疾的学生设计并实施了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辅导前后用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残疾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应提高。2009年崔静静等人运用团体咨询对6名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强的中老年残疾人进行干预,得出团体咨询可以改善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的自我接纳,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对于聋哑青少年群体的团体咨询的实践研究更加缺乏,如何针对聋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设计团体咨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对残疾人团体咨询进行探索将是时事所趋,因此作者以志愿者服务的心态,以帮助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来到特殊教育中心,针对聋哑青少年群体进行团体咨询的尝试。作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咨询方式,团体咨询在开始之前首先是对参加团体咨询的成员进行调查,确定主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咨询目标。接下来是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咨询模块。然后,再确定团体咨询目标以及成员的特征,确立团体咨询的基调。最后根据不同咨询模块的具体目标,选择咨询方法,组合成咨询模块。不同的咨询模块最终形成团体咨询的总计划,进而实现团体咨询总目标。为进行本次特殊的团体咨询,作者与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师共同商议,首先做的事情是确定本次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最终选定的学生是高中一、二年级共16名聋哑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社会中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聋哑青少年学生由于存在交流障碍,导致其认知发展水平滞后,因此选择年龄较大的青少年进行初次尝试,以期望达到最佳咨询效果。由于群体的特殊性,本次团体咨询主要是鼓励支持为基调,帮助聋哑青少年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具体团体咨询实施计划如下:

(一)团体咨询主题确定

聋哑青少年的精神质、神经质与心身症状呈正相关,即聋哑青少年的情绪越不稳定、性格越内向,越表现为抑郁,情感、心境越苦闷,人际交往越敏感、不自在,与人交往有更大的自卑感,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情绪是影响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经过前期对特殊教育中心老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情绪问题是困扰聋哑青少年心理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把“情绪管理”作为本次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

(二)团体咨询成员

特殊教育中心高中一、二年级16名聋哑青少年,6名女生,10名男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不等,智力正常,无肢体残疾,能参加团体活动。

(三)团体咨询计划设计

根据本次团体成员的特殊性,设计活动时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听力缺陷等特殊状况,以音乐疗法和影视疗法等都不能起作用,无法在本团体咨询中使用。因此,需要根据聋哑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团体活动、游戏和图片等易与聋哑青少年沟通交流的技术设计团体咨询计划,开展团体咨询实践。此外,依据影响情绪控制的有关因素和聋哑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咨询模块,这些咨询模块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模块、情绪表演模块、情绪宣泄模块、情绪管理模块,此外还包括破冰模块和结束模块。每一个咨询模块由不同的方法和活动组成,这些方法和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渠道实现咨询模块的目标。

(四)团体咨询效果评价

团体咨询结束后,经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对团体咨询效果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本次团体咨询深受聋哑青少年的喜欢。视觉图片和体验性活动,让聋哑学生学会了不良情绪的识别,体验了不同情绪对生活的影响,懂得了情绪管理的很多技巧。此外,通过在咨询过程中的观察发现,聋哑青少年注意力集中,活动中积极思考与表现。因此可以验证团体咨询在聋哑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是有效果的,是一种有效的咨询方法。

五、总结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校;残疾学生;心理障碍;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人道主义意识普遍提高。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体检标准的修改与放宽,高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态度明显转变,有关招生政策得到落实,越来越多的残疾考生顺利进入各类普通高校学习深造。据调查,这部分残疾学生大多数都是肢体残疾,以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弯曲者居多,极个别身体瘫痪,倚靠拐杖行走,其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但目前我国高校为残疾学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支持远远不够,残疾学生还有许多学习上、生活上、经济上的困难和问题,引发了心理障碍。残疾学生一般外表形象欠佳,自卑、敏感、缺乏社会交往,加上社会对残疾人尊重理解不够,校园人文环境和生活学习设施不完善,使得残疾学生理想和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价值观迷失。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及时消除残疾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发展的目标,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知识,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河南部分高校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进行调研,了解残疾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归纳出消除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办法。

三、残疾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

1.孤独感。这是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学生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担心在学校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少,不得不经常待在宿舍或教室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

2.自卑感。这是绝大多数残疾学生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学生遇到的困难比健全者多得多,如果从周围人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和理解,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另外,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上比健全者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易情绪激动,与同学发生冲突。情绪反应强,不稳定,在许多残疾学生身上都相当突出。如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等。

4.富有同情心。残疾学生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肢残者和盲人之间。

四、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容易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残疾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1.残疾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残疾学生对能够进人高校学习感到异常兴奋,认为机会难得。高校的生活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交际、沟通、处理问题等。有的残疾学生认为,在高校学习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展,可以使自己变得自信,生活更加充实,结交许多健全人朋友,将来能更好地融人社会。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对进人高校学习都持一种积极、肯定的看法。但是,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担忧是,毕业后走上社会找工作还会被拒绝,被健全人瞧不起,没有人帮助自己,上高校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社会对待残疾人仍然存在偏见和歧视。

2.残疾学生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残疾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方面基本能够自理,对生活条件要求一般不高,但对知识的学习非常渴望,比健全学生更懂得学业是决定今后生活出路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必须引起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调查结果显示,肢体残疾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普遍感到不适,个别残疾程度严重的学生,如拄双拐或坐轮椅的残疾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和考核标准过于死板、生硬。教师应该注意到残疾学生特殊的需要,在学习上予以具体的指导。

3.残疾学生渴望高校能够建立弱势群体服务机制。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残疾学生非常渴望我国普通高校能为残病等弱势群体学生建立专门的服务机制或机构。高校可以在大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对身边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进行义务帮助和支持。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普遍设立有专门为残疾学生服务的部门和专门机构。

4.健全学生对残疾同学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5%的健全学生都非常赞成并理解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他们认为残疾学生有权利进人高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应该为残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生活上、学习上、锻炼上的便利,包括设备和设施,以方便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使用。有95%的健全学生都能够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残疾同学,能够与他们友好相处。有70%的健全同学甚至表示“愿意为残疾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有同学说,在与残疾同学交往中,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有一些健全学生认为不知怎样和残疾同学交往,担心残疾同学性格比较敏感,思维方式与健全人有所不同,怕伤害残疾同学的自尊心。

残疾学生身体的残疾导致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及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心理上比健全学生更渴望沟通、尊重及自我实现。然而,社会和高校目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的维持、定向、激励或强化作用。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显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何针对残疾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消除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残疾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育者只要发现及时、教育有方、引导得当,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完善心理发展机能,消除不健康心理,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

1.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没有各类事故,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残,就不会制定科学的安全作业规程和交通管理规则;没有先天愚昧及失明、失聪,就不会懂得优生优育以及近亲何以不能婚配;没有药物致盲、致聋以及其他毒病症,就不会有详细的药物检验和管理制度;没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造成的肢体残疾,就不会有预防这种疾病的“糖丸”问世,正是一部分人的残疾,才换来了更多人的躯体和心智的健全、健康,换来了秩序、科学,换来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所以,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学生的权利,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此都有明确规定。高校的残疾学生最大的担心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和健全者竞争,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情绪不稳定,学习恒心不坚定,时常和外界发生冲突,具有反感和逃避社会的行为倾向。改变残疾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是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在正视残疾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式,从关注心灵开始,把残疾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一个相互交流、互相沟通的团队和氛围,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满足精神的需求。

2.残疾学生的自卑程度要远远高于健全人。自卑是把双刃剑,心理学大家阿德勒提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在另一个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主动发现每一个残疾学生身上的优点,承认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价值是帮助残疾学生走出自卑的最好办法。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残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细小环节创设教育情境,为他们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鼓励他们自己走出自卑不良的心理状态。

3.为残疾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正常的心理反映,要克服或消除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高校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辅导,让残疾学生充分了解个体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过程,消除残疾学生由于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厌世感。直接和残疾学生接触的班主任和辅导教师,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残疾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不仅做到对残疾学生心理状况了如指掌,还需要经常深人残疾学生中间沟通思想,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忧所喜,找出不良心理产生或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同时,学校要结合已经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或定点为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和咨询,帮助残疾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力争把残疾学生的不良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4.学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器材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发展迅速,景色宜人,学生的各种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方便残疾学生生活、学习和锻炼的无障碍设施,运动器材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要继续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处处尽显对残疾学生周到细致的关爱和关心,让每一个残疾学生融人校园和班集体后,切实感受到校方和集体的温暖,使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完备的物质条件中逐渐得到缓解和排除。

5.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尽力通过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包括演讲会、报告会、小制作、小竞赛、户外聚会等,让残疾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感受自己的价值,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和战胜自我。举办文体活动时要注意遵循重在参与、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预防伤病的原则,掌握好运动量,不要让残疾学生再次受伤。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范文4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二十八节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帮助残障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是残障人员学习一技之长、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证。特殊职业教育是特殊义务教育的继续和深化,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以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残障学生的就业自立问题,使之将来能够适应于社会、立足于社会,从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特殊职业教育不仅能对残障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为其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还能提高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精神。

就业,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需要被认可,需要从事给人感觉有贡献、被接纳和有自我价值感的职业或爱好。对于残障人员来说,拥有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解决生存问题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为了让更多残障学生掌握生存技能、自食其力,学校和社会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

设置较低的入学门槛

对普通人来说,受教育是一种权力,但对残障孩子来说,受教育则是一种幸运的权力,尤其是义务教育以外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较正常人而言,残障人员在某些方面较为薄弱。如何利用残障人员的优势来获得一门生存技能,是教育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对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社交能力、经济能力应设置较低的门槛,让所有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并有求学意愿的残障人员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对残障学生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障学生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既是《残疾人保障法》的法律规定,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之一。对教育部门来说,帮助残障学生康复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任务,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义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把文化教育、康复、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功能缺陷得到补偿或恢复,心灵康复和身体康复相结合,学习和生存相结合。

根据地域经济特点设置专业

残障人员一般选择在本地就业,因此,因地制宜是办好特殊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设置专业前,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和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政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持产业,了解当地紧缺或急需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有就业市场,培养的人才才会“有用”。例如,广州市番禺区珠宝产业较为发达,珠宝设计和制作工作适合下肢残障人员,所以,广州市番禺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设该专业,并与当地的珠宝协会和珠宝企业合作,获得师资培训、技术、学生实习甚至就业的支持。当然,在现在的条件下,也需要当地政府牵线和协助。

根据学生优势设置专业

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按需供教、按能施教是培养残障生的特殊要求。由于生理缺陷的限制,不是所有职业都是残障生所能胜任的。从残障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真正适合残障生就业的专业进行技术培训,缺陷补偿与他们的职业期望、职业能力相一致,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益。比如,为盲生开设按摩、音乐、接线等培训,为下肢残障生提供缝纫、陶艺、按摩、美容、绘画和手工等培训,为聋哑生开设舞蹈、绘画、园艺、刺绣、文物修复等,而智障生则研习绘画、体育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在人际交往上,由于生理有缺陷,大多数残障生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他人的歧视,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长期的郁闷得不到排解,压抑到一定程度最终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要让残障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同心合力地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特教工作者在对残障生传授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残障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其良好品格,让残障生正视自身的缺陷,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既要客观地面对自身的残障,也得客观地面对来自外部的歧视、误解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出学校后理智客观地对待就业和择业,乐观积极地生活和融入社会。同时,对学生多点耐心和赏识教育,让学生获得自信、学会快乐。这样,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才会实现。

鼓励学生自由组社学校应为残障生创造自由轻松的环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社团组织,参与集体活动。很多残障人由于身体原因很少与外界接触,缺乏朋友。而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残障生在学校里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处于弱势的同伴,同样的遭遇和处境更能增强大家对集体的认同感,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平等和自信,暂时远离外界冷漠的歧视和廉价的同情。残障生需要社交和关爱,学生社团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沟通交流的舞台。

宣传权益保障政策

依法保障残障人权益是各国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障人事业发展和残障人权益保障,先后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权利公约》、《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正在完善《无障碍条例》、《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条例》,积极保障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等权利的享有和实现。

学校的义务,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外,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残障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公共课的形式,宣传残疾人保护、医疗救助、优惠扶持、就业援助、生活困难补助等政策,让残障生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开展就业服务

确定就业方向自己适合干什么?又能干好什么工作?从入校开始,职业学院的学生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对残障生来说,就业更是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学校有义务为每个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兴趣特长,确定就业方向,为选择专业和求职意向打下基础。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由于自身缺陷,许多残障生或单纯、或偏执、或消极、或冷漠、或不谙世事,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一些人往往因自卑而过于自尊,心理敏感,不善于或不愿意与同事和上级沟通,难以融入集体,易被排挤;(2)一些人认为被照顾安排就业是理所当然,甘居弱势而缺乏进取心,在工作时不尽心尽力;(3)多数残障生在基层从事技术性工作,一些人不肯屈就于基础工作,使得机遇白白流失。客观地讲,短期内消除社会对残障人群的就业歧视是不现实的。对于这种现象只能通过合理的渠道去呼吁、去疏导,甚至也需要忍让和等待。职业指导就是让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分析社会就业现状,积极寻找工作,珍惜工作机会,主动融入工作团队。

建设校内实习和就业基地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实践性,顶岗实习是职教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可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学校负责组织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并负责实习指导。但现实情况是,校外工厂多因工作效率、利益和风险等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到厂内实习,特别是残障生。为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特殊的职业学校更应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国家优惠政策及自身优势,积极兴办校办产业,按照市场标准打造工厂和生产车间,直接面对市场开展业务,拓宽创收渠道,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也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积极联系就业在发达国家,残障人就业服务开展得比较成熟。以日本为例,残障人劳动就业分为两个渠道:一是成立集中安排残障人工作的场所;二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各企业、事业单位都要按一定比例招收残障人。为保障残障人员就业,我国各级政府也先后制定了各类残疾人保障优惠政策,学校可以根据政策联系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安排学生就业,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创业。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范文5

【关键词】聋哑高中生 心理和谐 团体辅导 常模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青少年特殊群体心理和谐状况及改善对策研究》(HB13JY02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68-02

一、聋哑中学生在团体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心理和谐是指个体在处理自我、家庭、人际和社会问题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感受[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聋哑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真实体验受到了影响,阻碍他们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圈子缺乏和社会广泛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造成语言表达词汇匮乏,而他们内心情感丰富,通过聋哑手语也难以充分表达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心理常常会产生挫败感。此外,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往往容易造成敏感、脆弱、自卑、焦虑、孤僻、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2-3]。聋哑少年作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对于已经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积极营造其内部的心理和谐是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一种弥补,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往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以正常青少年为研究对象[4]。虽涉及残疾大学生、震后儿童、焦虑障碍少年的研究[5],但针对聋哑少年进行团体心理和谐干预的研究却鲜有发现。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聋哑少年进行心理干预,以期为特殊人群提高心理和谐探索新的途径。

二、聋哑学生团体干预后的结果和分析

经过团体干预后,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普遍低于常模,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干预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有一定的影响,心理和谐各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状态因子上效果显著,人际关系次之。但干预后的聋哑学生心理和谐各维度的得分仍然低于常模。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聋哑学生由于缺乏听觉刺激,言语交流障碍,生活范围狭窄,沟通和交流困难,与外界接触和信息传递减少,对生活、学习、个性特征等的感受和评价能力低于正常青少年,造成自我状态得分较低。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虽然聋哑学生都带有助听器,但并不能听得清晰,主要还是依靠说话者的口型和手语进行分辨,由于长期失听,说话的能力下降,发音困难,语言表达吃力,往往在叙说的过程中,由于他人不能理解说话内容,重复几遍后,常常会显得非常急躁。此外,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人对聋哑儿童持有偏见,甚至嘲笑、 轻视他们,造成其孤独和交际挫折,在心理痛苦时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使其心理长期处于压抑和苦闷状态,得不到释放,结果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形成抑郁和焦虑心理。

再其次,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一是对于聋哑孩子的降临家长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味觉得孩子可怜,心里感到亏欠孩子,为了弥补,家长常常极度地溺爱或者极端放任;二是部分聋生家长视他们是家庭的负担,还要无时无刻面对邻居、同事、亲戚形形的议论,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厌恶甚至遗弃等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大多数家长不会手语等与聋人必须和必要的交流手段,面对聋儿教育沟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想教育想管好却又无从下手。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聋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缺陷,往往当自己的要求(在他们看来是十分合理、十分基本的要求)得不到家长迅速和积极的回应、理解和满足的时候,就产生强烈的不满、怨恨、以及对抗情绪,常常以过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表现为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语言交流困难 ,有些家长力不从心,无法理解聋哑孩子,无法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了解。因此,造成家庭氛围的得分也较低。

令人欣喜地看到聋哑少年的社会态度高于常模。基于廊坊特殊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教师充满爱的关怀和呵护,使得聋哑学生的社会态度高于常模。由于失去听觉,聋哑学生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极强,形体语言丰富,有些学生擅长舞蹈和绘画,由于廊坊市特殊学校和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联系,廊坊电视台在节日晚会以及大型舞台表演常常邀请聋哑学生作为残疾人代表参加节目演出,在他们把自己特长发挥淋漓尽致的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此外,在团体心理干预过程中,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生活老师的富有爱心的全程协助,以及在每次活动中,相互传递爱的能量,构建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也对聋哑学生的社会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中,很多同学在做“我是谁”游戏活动中难以找到自身的优点,却能找到很多不如他人的缺点,对自我的评价较低,普遍存在自卑感。具体分析其原因:聋哑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造成交流和沟通困难,往往使他们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或者只愿意生活在聋哑人的很小的圈子里,非常不自信,他们表现得非常悲观、孤僻、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久而久之产生不合群现象,表现出紧张不安,不敢与他人沟通,对社会认知的恐惧和陌生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笔者针对聋哑学生的自卑心理,专门组织了一次“独特的我”的团体心理辅导, 在“我是谁,优点轰炸”中,让其不断的吸取正能量,来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并且在每次活动中,不断强化他们的优点,对胆怯和自卑的学生以鼓励、肯定和支持,渐渐让其融入群体,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肯定。此外,本研究发现,团体干预后人际关系的提高程度仅次于自我状态。在团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其中以“人际交往”、“同舟共济”、“心心相印”为主题的团体活动紧紧围绕人际关系而设置,从团体初期到成熟期不断层层深入到彼此内心世界,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相互支撑的团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另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本身就对人际关系有作用,因此,团体心理干预对聋哑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未来研究方向

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干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程,需要坚持不懈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聋哑学生从心理障碍到心理和谐的转变过程。本研究由于受到人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干预时间较短,干预深度不够,对于聋哑学生没有充分深入到其内心世界,由于时间仓促,只是对自我状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虽然和团体心理辅导前相比有显著的提高,但并没有达到心理和谐的常模标准。虽然心理和谐各维度在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然低于常模指标。 因此,对聋哑学生进行团体心理干预还有很多长期未完成的工作。

此外,对于残疾人的教育理念尤为重要,这是特殊教育下对特殊儿童实现心理和谐最为重要的一环。卡尔・威特认为: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参考文献:

[1]白新文,任孝鹏,郑蕊,等.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574-578

[2]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28(4):60-62

[3]张玉山.某医科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状况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22(2):157

[4]吴九君,郑日昌,田宝伟.大学生心理和谐团体辅导干预研究[J].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12,20(10)1597-1599

[5]沈潘艳,朱小,辛勇,表达性团体辅导对震后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6):466-469

[6]齐金玲,李辉.残疾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效果研究[J].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11,19(3):317-318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辅导范文6

关键词:聋生 心理疏导 几个方面

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这部分学生在听力和语言方面存在着障碍,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且由于自身缺陷,加之受到社会和家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聋生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我在教育实践中碰到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感觉迫切需要懂得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青春发育期的聋生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人格的尊重,而他们肤浅的知识和阅历又难于分辨出身边的是与非,缺乏独立解决矛盾的能力,他们常为父母、老师一点小小批评或指责而感到心理难于承受,或离家、离校出走、抽烟、喝酒或以损坏东西、图报复来发泄心中不满。对于这些学生如不及时引导容易走向歧途。

一、了解聋生存在心理问题是心理疏导的前提

当前中学聋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性格品质方面:情绪不稳定,心胸窄小、自私、自卑、多疑、急躁、任性、孤僻、冷漠、不合群、偏激、盲目等。

心理能力方面:认知能力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不能将自我正确定位,看问题片面,合作能力差,人际关系难协调、自控能力差、辨别能力不强,易受他人利用、引诱,情绪调适能力不强,难以融入社会等等。

心理动力方面:兴趣不广、需要层次低、目标不明,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上进心不强,内在动力缺乏。

心理健康状态与同龄正常人比较,显得幼稚。

以上问题在不同个体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因素,其比例(左右)比正常青少年(左右)大得多。

二、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家长不良心理的影响

1、溺爱心理。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了残疾人,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便溺爱孩子,但由于不能和孩子沟通情感,只知道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放任、迁就孩子,导致孩子骄傲、自大、自私心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小偷小摸就随之而来。

2、放任心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残疾人,给自己造成负担,便对孩子放任自流,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情感贫乏、对人不信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动荡心理。溺爱偶加以教育,由放任而施行粗暴惩罚,易导致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文化层次不高,随着聋儿的成长,沟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难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家庭教育跟不上这一普遍现象,让孩子在许多具体事情中失去心灵疏导的时机,这对聋孩很重要,因为在具体环境中得到指导,更便于他们领会、纠正,效果会更好。

(二)学校因素

为了聋生安全起见,聋校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使聋生交往范围缩小,对社会和人情事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容易形成偏颇认识。其次,对聋生的教育手段传统、单调,聋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少学校定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资询和指导 。

(三)社会因素

在社会上,聋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普遍遭受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表现在:

1、难找工作,既使找到了,也是苦、脏、累的工作,并且收入

菲薄。

2、难找对象,不愿娶嫁聋哑人;

3、难受到重视,而往往是嘲笑、可施舍的对象,这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产生不满、怨恨、怀疑并否定一切和敌对的心理。

三、中学聋生班主任进行心理疏导的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要努力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实践证明,一个长期生活在他热爱的集体中的聋生,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他会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相反聋生在自己的集体经常遭到白眼、被歧视、孤立在老师和同学那里经常感受的是不信任的眼光,时间长久,他的心理会被扭曲,不仅自身难于完成学习任务,也会为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干扰。因此,班主任应在班级努力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班主任应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办学宗旨“一切为残疾孩子的生存奠基”,教学生学知识,学做人,做一个有能力生存的人,让他学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班主任要关心、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喜欢

入学前的聋生得到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同学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近亲的人物,聋生自然把爱转移到教师身上。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青春期的聋生,班主任真诚的信任和理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人格和尊重,他们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情通则理达。情通,是心育的前提,情通,心育才更有成效。这种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上的爱,能帮助班主任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从而及时帮助聋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而与此相反的是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带着厌恶之感,成天对他们虎着脸,那么学生每天都会面临新的苦恼,特别是差生在老师的眼里是包袱、负担,师生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形成心理上的鸿沟难以填平。

(三)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

1、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感染力和教育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我先后开展多次“身边的故事”活动,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共同参与班规的确定等。在活动中,由于这部分学生受到个别的照顾,他们受到感染后,开始变得热情,开始注意团结,开始互帮互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变得积极而温暖。

2、在班级中建立“聊天角”、“发泄角”等。

学生在“闲聊”中不经意地谈出自己的苦恼、忧伤、愤怒等,班主任可从中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苦闷、焦虑等。在“聊天角”,不分师生、男女,大家都是朋友,彼此平等,真诚相待。学生在聊

天角除了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外,还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接纳、相互建议。这样就会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谈话环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敞开心扉。发泄角里可设置沙袋、跑道、橡皮人、纸笔等发泄工具。学生在发泄角可以对发泄工具采取砸、摔、涂、画等方式,也可拼命运动、大喊大叫等。发泄是一种物理排解法,适合攻击性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学生在发泄角充分宣泄了自己的苦闷、愤怒、无助等情绪后,心理辅导教师再对他做咨询辅导。

3、笔谈是对聋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聋生手语带有较大的局限性,许多心理活动无法单靠手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书面语是丰富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师生沟通心理交流感情,架起心理的桥梁。有一定书面语言能力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聋生积极正确地去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书面语言的能力,而且一些聋生隐藏在心里不愿张扬的悄悄话,易于从笔尖流入纸上。用书面语给聋生开展以心理辅导方法是多样的,有的学生用日记谈想法,教师作认真地批语;学生用以书信、三言两语的字条等进行交流,教师都及时回复决不要怠慢。但无论哪种书面语言进行交谈,教师都应给予对方以信心,鼓励以理解,同时帮助谈话,指出问题,提出希望。

(四)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不能一味从自己的感情出发,还应从理智出发,借助心理学中的理论,客观地考虑学生实践体验的需要,更科学地去引导他们自主摸索,帮助他们自主探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关键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公正无私的品质、乐于奉献的美德、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饱满的情绪,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以美好的形象。发挥榜样力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小结

总之,在聋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聋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聋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小事做起,坚持从整体着眼,提高全体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姜宽飞

2《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