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费用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费用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费用分析

会计费用分析范文1

    1.1借款费用的概念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着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1.2借款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确认计量借款费用时,是否为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符合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资本化期间,是指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着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1.2.1符合资本条件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

    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借款费用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开始资本化:

    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1.2.2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①如果该借款费用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然后在开始生产当月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②如果该借款费用属于在生产经营期间、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1.2.3在资本化期间,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①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公式: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②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公式: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累计资产支出的加权平均数-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1.3借款费用的披露

    披露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当期用于计算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

    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规定的借款费用包括:①银行透支、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利息;②与借款有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③安排借款所发生的附加费用的摊销;④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会计》确认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财务费用;⑤作为利息费用调整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部分。而适用于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须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很明显,可以资本化的资产不但包括固定资产,而且包括存货。澳大利亚、南非、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范围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2.借款费用新旧准则的比较分析

    2.1扩大了核算的范围

    旧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可予资本化的范围仅限于专门借款,而其他的资产不允许进行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处理。

    新修订的借款费用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均可以按照借款费用准则加以处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

    2.2新准则不再强调“专门借款”的概念

    旧准则在强调“借款费用”概念的同时,还强调“专门借款”的概念。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由此可以看出,旧准则强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前提是企业为固定资产建设取得了专门的借款,即强调借款用途的确认。

    新修订的借款费用准则,将专门借款的概念作为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一个内容加以处理,该准则在涉及专门借款的同时还涉及一般借款的处理。

    2.3对工程项目占用一般借款做了明确的规定

    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工程的支出款超过专门借款的部分,不允许进行资本化。

    新借款费用准则第六条明确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超过专门借款的部分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利息中应予资本化的金额。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确定,其计算方法与专门借款加权平均利率的计算方法相同。

    2.4明确了借款溢、折价的摊销方法

    旧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溢、折价的摊销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

    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

    2.5计算借款费用扣除项目不同

    旧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扣除项目未做说明。

    新准则第六条对于借款费用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扣除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3 新旧会计准则街接

    3.1会计科目的变化

    由于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对于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对借入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中可以资本化的金额进行了单独规定、对借款费用扣除项目做了明确规定,所以在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当增加与核算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增加与核算一般借款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如生产成本、开发成本等。

    3.2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新、旧准则的变化,在增加了相应科目的同时,就需要增加与其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业务及相应的会计处理。例如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3.3减少当期财务费用

    因为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会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减少当期财务费用,增加当期利润。但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得进行追溯调整。

    3.4折溢价摊销方法的改变

    一方面,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更接近实际,处理更精确;另一方面,使处理方法更统一,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可比性。

    3.5衔接办法

    旧准则,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前企业已经发生的借款费用,所采用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方法与本准则规定的方法不同的,不作追朔调整;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总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的颁布,对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更加规范,也更加合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计人员也只有充分把握该准则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思路,消化吸收该准则的内在物质,准确地贯彻执行借款费用具体准则,才能提高贯彻新准则的质量,切实搞好企业借款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石银平,黄国良,《借款费用》准则的超载,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邓勇,新旧借款费用准则对损益和应纳税所得的影响,商业会计,2007年03期

    [3]安庆钊,新借款费用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效果,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会计费用分析范文2

关键词:股权激励;会计处理;费用观

一、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理论基础

综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关于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可分为两种主流观点:费用观与非费用观。

费用观的主要观点:股票期权应作为企业的运营成本计入利润表,视其为企业的一项费用。股票期权与员工的福利、工资、奖金与性质是完全相同的,是员工薪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员工正在或将要为企业做出的劳务进行补偿而发生的一项经济利益的让渡,据配比则估值,雇员对企业支付相应的劳务期内将此补偿成本的总额摊销计入利润表以确认资源消耗和取得的情况。国际会计准则股权激励会计处理费用化也以此为理论依据。在国内王瑞华、孙铮和方慧等学者持费用观的观点。尽管他们的理由大致与FASB (2002)相同,且在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是其本质上都是持“费用观”的观点。

而非费用观,由主要以利润分配观与非会计对象观为主:

利润分配观观点站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指出股票期权实际是公司经营者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分享,确认为利润分配更为妥当。持“利润分配观”的谢德仁教授认为,股票期权是资本所有者与被授权人即企业的运营者以及员工等应该共同分享企业剩余价值这一观点的体现,在行权之前经营者成为企业的非股东所有者。以上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利润分配观”主要观点,再经由此衍生出企业的经营者是“非股东所有者”的概念。

非费用观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徐珊(2001)提出的“非会计对象观”。其观点主要可概括为:企业的经营者与资本的所有者间的利益分享关系可以体现为股票期权,它的性质并非是被授权人的劳动薪酬或补偿,事实上是被授权人和股东间的股权交易,而不应视为企业雇员的薪资,因为其与现存的所有会计要素的定义不相符,故在会计报表中确认是不适当的,但披露股票期权的相关信息应该有其正式的渠道,并为此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关于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国际上相对更加偏向费用观,国际主流会计处理规范包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3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修订)》即SFAS.123R。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中规定国内企业股权激励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准则的更改确立了我国企业会计股份支付业务的会计处理应遵循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股份支付交易费用化的确认计量原则。

二、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会计处理方式

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方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之中所规定的会计处理,将权益的公允价值确认作费用计入利润表中使其利润表中净利润和管理费用出现大幅度变动。其利润率在2007年、2008年甚至呈负值,同时企业管理费用激增,增幅在2008年甚至达到上一年的一倍之多。这一系列变动加上新发行的用于股权激励的股本在2007年与2008年分摊,直接导致伊利股份每股的收益减少,市盈率上升。这是伊利股份权益结构资产结构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直接损害了V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导致市场呈观望态度,表明市场对于股权激励的怀疑态度。公司股本规模扩大导致的稀释程度和权益增加幅度将决定市净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且根据绝对估值方法,由于行权并没有使经营活动现金流发生变化所以伊利股份在行权后公司整体价值没有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股权激励没有影响现金流和公司整体价值,根据其在2006至2008年的财报,如果剔除股权激励对当年利润的影响,公司于2007年的净利润相较于2006年并没有重大波动。这一现象说明,根据新规会计处理的费用化对伊利公司的营业业绩有显著的负面效应。

在伊利股份的股票期权的激励案例中,预亏公告中确认股权激励费用达5.54亿元,从而致使公司于2007年亏损严重。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费用化导致重新审视股权激励的成本问题,必定会影响上市公司对激励方式的甄选。会计准则的更改是伊利股份始料未及的,其中对股票期权更改为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伊利造成了重大影响,也直接释放出信息: 股票期权在会计上已经没有优势。也因此众多公司开始更改股权激励计划,诸如延长摊销期、减少股权激励份额等等,而准备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也开始持观望态度。

三、结论

本文以伊利股份为例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研究了股权激励费用化会计处理的理论以及其试用情况。激励费用关于公司业绩的影响越大反应的程度也越大。相较于其他因费用化导致亏损的上市公司,市场的负向反应更加强烈。股权激励费用造成公司的亏损大小与市场的负向反应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诸如取消股权激励,换以其他方式。而没有取消股权激励的公司也在或多或少的限制股权激励方案,如将行权价格提高,或直接削减股权激励的数量。或几种方法兼而用之,期以降低股权激励的费用以及其对企业业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邓俊.对伊利股权激励方案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08)

[2]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02)

[3]吕长江,巩娜.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分析[J].会计研究,2009(05)

会计费用分析范文3

1.1借款费用的概念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着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1.2借款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确认计量借款费用时,是否为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符合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资本化期间,是指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着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1.2.1符合资本条件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

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借款费用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开始资本化:

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1.2.2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①如果该借款费用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然后在开始生产当月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②如果该借款费用属于在生产经营期间、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1.2.3在资本化期间,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①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公式: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②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公式: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累计资产支出的加权平均数-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1.3借款费用的披露

披露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当期用于计算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

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规定的借款费用包括:①银行透支、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利息;②与借款有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③安排借款所发生的附加费用的摊销;④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会计》确认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财务费用;⑤作为利息费用调整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部分。而适用于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须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很明显,可以资本化的资产不但包括固定资产,而且包括存货。澳大利亚、南非、

3 新旧会计准则街接

3.1会计科目的变化

由于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对于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对借入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中可以资本化的金额进行了单独规定、对借款费用扣除项目做了明确规定,所以在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当增加与核算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增加与核算一般借款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如生产成本、开发成本等。

3.2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新、旧准则的变化,在增加了相应科目的同时,就需要增加与其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业务及相应的会计处理。例如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3.3减少当期财务费用

因为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会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减少当期财务费用,增加当期利润。但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得进行追溯调整。

3.4折溢价摊销方法的改变

一方面,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更接近实际,处理更精确;另一方面,使处理方法更统一,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可比性。

3.5衔接办法

旧准则,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前企业已经发生的借款费用,所采用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方法与本准则规定的方法不同的,不作追朔调整;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总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的颁布,对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更加规范,也更加合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计人员也只有充分把握该准则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思路,消化吸收该准则的内在物质,准确地贯彻执行借款费用具体准则,才能提高贯彻新准则的质量,切实搞好企业借款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石银平,黄国良,《借款费用》准则的超载,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邓勇,新旧借款费用准则对损益和应纳税所得的影响,商业会计,2007年03期

[3]安庆钊,新借款费用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效果,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会计费用分析范文4

【关键词】交易费用;会计计量;企业边界;研究现状

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性基础被大多数学者所关注,自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交易费用概念以来,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70-80年代对交易费用的研究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但在更多情况下,交易费用只是人们研究问题时考虑的一个模糊性概念,甚至被局限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难以成为一种内生变量,其关键在于缺乏公认的交易费用计量标准,学术界一直摸索着尝试了很多方法,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足以为大众所接受的计量方式。本文在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对交易费用会计计量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以期为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交易费用计量方式的文献回顾

交易费用难以计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对交易费用定义的多样化。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的成本”,企业的存在是以其内部交易费用对市场交易费用的替代。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系统运行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巴泽尔将它定义成“与转移、获取和保护权利相关的费用”。而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是“那些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也就是不与物质生产相联系的成本。从上述不同的交易费用定义出发,人们开始尝试的探索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大致两个方向,一是宏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即测算整个经济体(通常以一国为单位)中交易费用占GDP或GNP的比重,以衡量该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二是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即测算在某一个既定的产权制度,或者契约制度下,某类交易发生、运行所花费的交易费用计量,例如对证券交易费用的计量研究。下面本文将按照上面的两个方向介绍下主要的交易费用计量研究的文献。

(一)宏观交易费用的计量

Wallis和North(1986)在他们的论文《美国交易部门经济的测度:1870-1970》中,将整个经济体制的经济部门划分为交易部门和转换部门。交易部门主要是涉及产权的转移,而转换部门主要是涉及物质形态的转换,即主要的生产工作。交易部门产生的经济值代表该部门的交易费用;转换部门的管理人员、组织人员的职工薪酬、人数等代替交易费用,两者之和作为交易费用的间接计量手段。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交易费用占GNP的比重从1870年的24.19%-26%增加到1970年的46.66%-54.71%,即:经济越发达,交易费用所占的比重也越大。按照类似的计算方式,各国学者也对各个国家经济体重的交易费用行进研究,Dollery和Leong对澳大利亚交易费用分析,Dagnino和Farina对阿根廷交易费用的分析,均得出的结果都验证了Wallis和North的一般性结论。

(二)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

对于金融交易领域的交易费用,人们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金融领域的交易费用主要指投资费用,包括佣金和差价。Stoll和Whaley用差价加佣金的方式来计量交易费用,得出结论是纽约交易所交易费用占市场价值2%,而小型证券交易所交易费用达到9%。而Polski(2000)运用Wallis和North的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的交易费用,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商业银行的交易费用从1934年的34%上升到1989年的85%,其后又下降为77%,Polski的解释是交易费用的变化与美国银行制度的变迁相一致。

另一种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比、比较以及排序完成的,即,通过对两种制度下某类交易的某个指标(比如花费的时间)的比较,从经验角度分析制度的优劣,这也是科斯早起对交易费用研究中所提到的。De soto开创性的研究了在秘鲁开办一个企业所需花费的时间,在不走关系,不行贿的情况下,开办一个企业需花费289天,而同样在佛罗里达,同样的情况下实施只需要2个小时。用时间的指标来衡量隐性的交易费用,从而得出结果,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同样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Lee Benham考察了公寓转让的交易费用,Gabre Madhin对埃塞俄比亚谷物市场交易费用的研究,基本结果均与De Soto的相似。

我国国内对交易费用计量的研究并不多,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是黄晓波、段秀芝(2009)的《交易费用会计计量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理论与证据》,他们将企业的交易费用分为经营易费用和分配易费用,并以各企业的会计数据代替,验证各种交易费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经营易费用与绩效成负相关,而分配易费用则呈正相关。笔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更加的侧重于对绩效的研究,而非关注于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在研究中并没有精确的计算出企业的交易费用,只是涉及交易费用的某个组成部分对绩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将企业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概括为两种方式:一是间接的,通过部门的划分,在性质上的分类对整个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进行汇集,这类方式主要使用于宏观方面的研究。二是通过比较,定性的评价几种制度之间的优劣分析。这两种方式均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主要体现为:(1)数据可靠性、准确性较低,直接影响计量的精确度。(2)缺乏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所有企业的统一标准。例如,Wallis和North的交易费用只涉及宏观层面的分析,而其他的交易费用研究均是具体到各个特殊的行业,或者某类交易,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易费用衡量模式,缺乏一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交易费用计量模型。

二、理论推理及其交易费用计量模型

(一)理论推理的提出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概念命题的定理:一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二是企业边界为什么会扩大?三是企业边界什么时候停止扩大?科斯的研究结论概括如下,企业的出现和存在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当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那些选择利润最大化的商人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企业,以降低交易成本。用新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表述,即是将存在于市场上的外部交易契约内部化,用企业内部的契约来代替外部契约,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至于企业为什么会扩大以及何时停止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小于市场交易费用使得企业存在利润空间,在商家追逐利润时,企业不断的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显示出的是企业的扩大,但市场的交易费用相对于个别企业来说是恒定的,而企业的扩大随之带来的内部组织费用是逐渐增大的,当企业最后发生的一项交易所发生的成本等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就应该停止扩大规模,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描述,就是当企业的内部边际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就应该当停止扩大规模,这就是企业扩大的临界点。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理论推理:

推理一:在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最大,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与企业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推理二:行业的平均交易费用与企业成长速率存在某种关系(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根据wallis与north的理论,以及张五常等学者的研究,市场交易费用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学者缪仁炳、陈志昂对我国的市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以上研究均采用的是wallis与north的模型,为了建立交易费用计量模型,根据上市公司的数据,人们提出推理三:

推理三:随着经济的增长发展,市场交易费用占经济体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会计数据计量交易费用的模型构建

如何计量微观层面的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呢?本文基于各个企业披露的会计数据,分析企业成本性质,建立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计量模型。

现代会计学是以产品的成本计量为主要目的。企业可以将成本分为两部分:一类是物质的转移和转换,即生产物质成本。一类是企业组织,协调成本。本文采用的交易费用定义倾向于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的定义,交易费用就是不涉及物质生产的其他一切成本。按照这个定义,本文规定:

企业交易费用=企业内除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其他损益

此外,本文借鉴了,mons对市场交易的划分,以及企业存在所必须发生的成本,将企业的交易费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企业对市场的交易,从而产生市场易费用。二是企业的内部的管理组织,以及内部交易,从而产生了管理易费用。三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从而产生了政治易费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企业交易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

模型中: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对外捐赠,因不合法行为而导致的违规性罚款,以及各种因合规性而必须缴纳的各种费用。因为这些费用直接涉及企业的生存以及存在,所以,它们符合交易费用的定义。

另外在实证分析过程中需要用到平均交易费用,因此,可以规定:

平均交易费用=企业交易费用÷企业该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

之所以采用主营业务收入指标,是因为主营业务收入可以准确的表述在该会计期间企业经营交易数量,并且能摒除各种非正常性经营业务交易导致的数据扭曲。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推理中涉及到市场交易费用的概念,在实证计量中,想要在现实状态下直接计量交易费用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反向推理的方法,得出市场交易费用。

逻辑思路是:假设现有行业内的最大规模的企业均处在企业扩大规模的临界点(因为商家的天然逐利性,会促使他们扩大规模)。

因为企业边际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价值最大化;只要企业边际交易费用

应说明的是,在实证分析中,可以用企业平均交易费用替代边际交易费用,原因概括如下:(1)边际的概念很难计量,这是在经济学理论中已经被证实的问题。(2)按照交易费用的定义,交易费用有着类似“变动成本”的特性,在一般企业中,多发生一单交易所需要的费用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所以,这时的边际交易费用与平均交易费用相近。当然,用平均交易费用代替边际交易费用也可能存在理论分析的差距和数据之间的误差,同时,由于现代企业的营业具有多样化特征,部分数据与科斯的交易理论的假设情境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符,这是需要不断研究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张五常.交易费用的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1999(1):1.

[4]巴泽尔.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9.

[5]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附[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会计费用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审计费用; 影响因素; 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110-04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审计定价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国外学者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起步较早。Simunic(1980)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控股子公司个数、审计意见、行业类型、前两年的盈亏情况以及内部审计成本对审计费用影响显著,其中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费用的最重要因素。基于Simunic提出的模型,许多学者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审计市场进行了研究。如Francsi(1987)采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上司公司总资产、控股子公司个数与审计收费正相关,对于规模小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显著,而对于规模大的上市公司,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不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脱钩改制,且初期研究大多是规范性研究,直到2001年12月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我国学者才开始对审计费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王振林(2002)较早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审计费用,研究发现我国审计市场审计费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被审计单位的规模。罗栋梁(2002)运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元回归发现被审计单位资产总额、控股子公司个数、涉及的行业数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李补喜、王平心(2005)首次提出审计费用率概念,使用回归方法对审计费用、审计费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审计费用与审计费用率具有相同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对审计费用率的解释度远远高于对审计费用的解释度,为研究审计费用的相关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由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前人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大多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传统的OLS回归分析主要关注均值,即采用因变量条件均值的函数来描述自变量每一特征数值下的因变量均值,从而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但是无法更深入地解释不同审计费用水平下可能存在的不同的相关关系。为了全面分析不同审计费用水平下各解释变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程度,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审计市场的审计收费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二、分位数回归简介

传统的回归分析主要关注均值,即采用因变量条件均值的函数来描述自变量每一特征数值下的因变量均值,从而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模型化和拟合条件均值函数是回归模型法中的核心思想。

从分位数回归模型定义可以看出,分位数回归模型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被解释变量条件分布的全貌,而不仅仅是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均值)。另外,分位数回归并不要求很强的分布假设,在扰动非正态的情形下,分位数估计量可能比最小二乘估计量更加稳健。分位数回归技术不仅深化了对传统回归模型的理解,而且也推广了回归模型的类型和应用,使得回归模型拟合相关统计数据时更加准确细致。

三、研究假设

(一)被审计单位规模

以往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审计费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上市公司规模越大,经济业务也就越多,其审计范围也就越大,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的资料来确保审计质量,相应的,收取的审计费用也就较高。本文采用上市公司总资产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

假设1:被审计单位总资产对数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二)被审计单位审计复杂性

上市公司审计复杂程度高,审计工作和审计风险就会相应增大,审计费用也随之提高。本文用应收账款与资产总额的比和存货与资产总额的比来反映上市公司审计复杂性。应收账款和存货是上市公司重要的流动资产,审计程序较为复杂,这就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应收账款和存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越大,审计收费也就越高。

假设2: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三)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越高,遭受诉讼和未来罚款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的审计费用也就越高。本文选取上市公司长期负债率衡量审计风险,长期负债率越高,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假设3:被审计单位长期负债率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四)盈余管理和获利能力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表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源于融资需要,但不具备配股资格或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可能遭受特别处理。为了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微利区间或配股区间而不被处理,企业很有可能会操纵盈余,粉饰净资产收益率,相应地注册会计师会增加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就增加了会计师投入的资源,也就会导致较高的审计费用。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的业绩越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就越低,审计收费自然也会降低。

(五)事务所特征

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分为五种,分别是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其中后四项称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时,会向公众传递出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公司管理当局会尽可能的与审计师沟通以避免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师就会追加审计工作、延长审计时间,也就需要更高的审计费用。

假设5A:被审计单位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我国的审计市场一直处于买方市场,当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就审计费用发生分歧时,上市公司就会选择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降低审计成本。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一旦出现审计报告不公允的情况,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民事责任较低,审计市场上“低价揽业”价格竞争行为比较严重,所以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会降低审计费用。

假设5B:被审计单位本年度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费用负相关。

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代表了事务所的规模和公信力。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其拥有的高素质的人才越多,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越高,审计收费自然也就越高。

假设5C:由“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所使用的财务指标数据均来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本文采用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ST、PT的上市公司;剔除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根据这一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得到2 099个上市公司样本。

(二)基本回归模型

1.建立模型

2.基本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变量的逐步引入,结果发现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审计收费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就表明审计师在制定审计费用时没有将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比重作为主要因素考虑在内,或者说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否微利区间、是否保配区间对审计费用无显著影响,说明注册会计师对待“微利”公司、“保配”公司与其他公司的态度没有明显差别,上市公司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不明显。另外,流动比率对审计费用不具有显著影响,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考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可能造成的审计风险。

剔除以上三个变量后,模型中剩余的变量为期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长期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审计意见类型、会计师事务所得变更、是否由十大所审计六个变量。此时,六个变量对审计费用的解释度R2为0.547,调整的R2为0.546,拟合优度较高,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21.403,对应的显著性概率P值为0,回归模型有统计意义。但是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比较笼统,无法更深入地分析每个变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基本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审计费用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分位数回归模型

1.建立模型

2.分位数回归结果分析(表1)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六个影响因素中,各个要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总体是显著的,并且大部分因素对审计费用不同分位数的影响系数都有明显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资产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与预期一致,总资产规模在各个分位点上均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表明客户规模越大,审计工作量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分位数回归数据显示,随着审计费用分位点的提高,资产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呈上升趋势,表明上市公司审计费用水平越高,资产规模对审计收费产生的影响越大。

(2)被审计单位风险。被审计单位长期负债率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这与前文预期不一致,上述指标是衡量上市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同时间接反映了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定价时不仅没有系统考虑审计风险,反而在面对高风险的上市公司时给予了价格优惠。长期负债率对审计费用的负面影响呈下降趋势,表明对于审计费用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长期负债率对审计费用产生的负的影响也较大,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给予了更高的价格优惠。

(3)被审计单位获利能力。被审计单位获利能力在绝大多数分位点上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结果不一致,表明注册会计师对那些盈利能力较好的上市公司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而上市公司的收入情况也使其付得起这样的审计费用。在0.6分位点之前,获利能力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相对稳定,除0.2分位点外,基本保持在0.015~0.024之间;0.6分位点之后,获利能力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急剧上升,稳定在0.031~0.046之间,表明与审计费用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相比,获利能力对审计费用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影响更大。

(4)事务所特征。随着审计费用分位点的提高,审计意见类型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与审计费用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相比,审计意见类型对高审计费用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影响更大。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费用在大多数分位点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审计师在出具非标准意见时会更加谨慎、收集充分的审计资料,因此就会花费较多的审计时间,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仅在0.3~0.7分位点上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说明对于审计费用处于条件分布中段的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会使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降低,与预期结果一致,印证了我国审计市场上的“低价揽业”价格竞争行为。

是否由“十大”所审计在所有分位点上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并且回归系数随着审计费用分位数的增大而增大,这说明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较高,上市公司也愿意为高品牌事务所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相对于审计费用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是否“十大”所审计对审计费用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影响更大。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影响审计费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筛选,排除了应收账款和存货总资产的比重、是否“微利”区间和是否“保配”区间三个变量,确定了影响我国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详细研究了各个因素在不同分位点上对我国审计费用的影响程度,发现了许多普通线性回归不能解释的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特征。此外,影响我国审计费用的因素比较多,由于资源的限制,本文仅涉及了具有代表性的九个变量,进一步研究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振林.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3-15.

[2] 罗栋梁.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决定因素的一般性研究 [J].证券市场导报,2002(12):28-32.

[3] 李补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2):91-95.

[4]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8-127.

[5] 李育安.分位数回归及应用简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3):35-38.

[6] 王善平,李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68-71.

会计费用分析范文6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的会计假设 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会计中同样存在这四项假设,只是在具体内容及其影响对象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里的会计主体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持续经营不仅有企业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更是指在单位批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核算联贯性;会计分期在这里应该是以人才培养周期为主的一种分期;货币计量是指在成本核算中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点与企业会计是没有区别的。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的基本原则 为了规范成本会计工作,为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确定依据,应建立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公正分配原则、合理性原则等。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主体与分类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主体 高职高专学校中不同层次学生是其成本核算的主体。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有:全日制专科、夜大学专科、函授网络专本科、其他成人教育、各类继续教育及培训班等。这些成本核算主体的培养模式、学历程度、课时量均有不同,在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时应区别对待。学历班一般培养时间在2.5年至3年,其它继续教育及培训班有些是几天,有些是几个月。要探寻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分配公共成本,如,1:0.6:0.3:0.2:0.02等。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项目分类 主要包括:

(1)按其变动程序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是指与学生人数没有很直接联系的费用,它不以学生数增减而完全同时增减。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供暖费、交通费、差旅费、邮寄费、网络费、电话费等。变动费用是指与教学活动量或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如教学人员经费、学生性费用、专用材料费、实习见习费、实验费、毕业设计费等。

(2)按其与学生培养的关系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教学培养外费用。一是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直接人工费用、直接学生费用、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实践费用、直接后勤服务费用等。直接人工费用是指因按教学计划对相关学生进行培养而花费的,与相关班级学生有直接关系的专职教师人员费、外聘老师、企业专家师傅、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津贴、福利、奖金、过节费、社会保障费、其他人员经费。这项费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工费,包括各教学班所应承担的教师工资、津贴、福利、奖金、过节费、各项基金;实训课程中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或师傅工资及津贴;实践指导师费用;论文指导师费用;专家讲座费用;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奖金、过节费、各项基金等。直接学生费用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花费在学生身上的费用。这些费用可根据其发生的实际数直接计入教学班级培养成本。包括对学生的各种补贴、贫困生资助、奖学金、学生保险费、军训费、资料费、活动费等。直接材料费用包括专用材料费、见习费、实验耗材费、学习资料费、毕业设计费、运动会费用等。直接实践费用包括实训室实训设备专用维修费、实训室实训设备专用折旧费、实验费、实践实习费等。直接后勤管理部门公共费用包括固定给各班级使用的专用设备维修费、固定给各班级使用的设备购置费、为指定班级服务的其他费用等。二是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包括招生过程、教学管理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公共性费用。招生过程部门间接费用包括各项人员经费、是上交招生管理费、广告宣传费、资料印刷费、考试成绩管理、专用固定资产购置维修折旧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等教学管理辅助部门、科研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所发生的间接费用包括专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维修费、折旧费、各项人员经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科研费等三是教学培养外费用。教学培养之外费用就好象企业的营业外费用一样,与人才培养无关。如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捐赠费、离退休人员经费、校企人员经费、大型修缮费用、基本建设费用、社会服务支出等。这些费用不能做为间接费用经过分配计入生均培养成本。

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计量基础

(一)人才培养周期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周期也是成本计算期。学历班一般培养时间在2年至3年,其它继续教育及培训班有时是几天、几个月,成本计算期就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

(二)人才培养过程 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供、产、销三个阶段,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也大致可以分为招生过程、教学培养过程、学生管理过程、行政管理过程、科研服务过程、就业推荐过程六个环节。这里所探讨的人才培养核算模式以这六个环节为主进行核算。这些过程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生产作业集合体,将这些“生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归集在一起,便构成分步法成本核算的基础,它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也是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教学成本费用认定与分配方法 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工作中,成本费用认定和分配方法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在大批量多步骤人才培养的情况下,不仅要求采用分批法认定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应根据人才培养的各步骤各阶段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法核算成本。

(四)编制成本核算信息表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为社会、国家、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才培养投资与收费的依据。通过对大量全过程人才培养成本的归集,编制成本计算表,系统反映每个教学班人才培养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办学效率提供有效成本核算信息。

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具体方法

(一)招生过程人才培养费用归集与分配 该过程主要完成与招生相关的各项任务。工作任务包括: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宣传、考生报名、考生考试成绩管理、录取等。由于各层次人才培养期间不同,发生费用时间也不尽相同,全日制学历招生在每年的8-9月,而成人学历招生在每年的5-6月,在日常核算中,可根据其受益对象进行大项的初步归集,以便进一步核算。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相关任务所发生的费用均为间接费用,100%分配到各层次受益班级中去。以上所有成本项目数据从学校财务一级账套中招生部门明细账取得。

招生费用分配率=招生费总数/所有新生人数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招生费用=该教学班新生人数×招生费用分配率

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二)教学培养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教学培养过程主要完成与教学培养相关的各项任务,包括教学管理及教学辅助部门。其工作有:课堂教学服务、实验实训教学服务、教务管理、实训管理、图书资料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发生,应根据学生受益程度不同分析后归集分配。

(1)教学培养过程直接费用归集与计算。在学生人才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级的,如按课程安排的授课老师工资、论文指导师费、实验实训费、专家讲座费等。在直接成本费用发生时就要按班级造表分类汇总,以便会计人员将相关费用直接归集到各班级成本中,教学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可从学校一级财务教学班费用明细账取得,直接认定后,所有相关教学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

(2)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归集中与计算。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是指不容易确认直接受益班级的其他教学辅助管理费用,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图书馆人员经费等。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以上所有成本费用项目从学校财务一级教学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学生人数分摊所有受益教学班级。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教学间接费用分配率=教学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按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教学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教学间接费用分配率

(三)学生管理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学生管理过程任务主要完成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其主要任务包括军训、技能竞赛、科技活动、运动会、体能达标测试、奖助贷工作、毕业设计费、日常管理、各项活动组织等。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学生管理过程直接费用的归集与计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级的军训费、技能竞赛、奖助贷金、毕业设计费、日常管理、学生保险费、各项活动组织费等,在直接费用发生时通过直接认定方法归集,按100%比例计入相关人才培养项目中。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从学校一级财务账学生管理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学生管理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

(2)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的归集与计算。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是指不容易确认直接受益班级的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经费、学生管理部门日常管理经费、全校性技能竞赛、科技活动、运动会、各项活动组织经费等。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学校一级财务账学生管理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学生管理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分配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学生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学生管理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班所应分摊的学生管理间接费用=该班级学生人数×学生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

(四)行政管理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行政管理过程主要完成学校整体运行各项管理任务。其主要工作任务有,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发生的费用均为间接费用,可根据学校是否有基本建设项目来考虑按90%或100%比例分配摊入各班级学生培养成本中。如果有基本建设项目发生,那么按行政管理间接费用的90%来分配到各教学班,如果该校没有基本建设项目则按100%来分配到各教学班。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行政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行政管理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行政管理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行政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

(五)科研服务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科研服务过程主要对全校教职工科研、创新工作进行管理和服务。其工作任务主要有:科研管理、科研课题及项目实施等。其所发生的费用中,根据其受益对象不同及学生受益程度分析,后勤管理人员相关的科研经费按50%对学生进行分配,教师发生的科研费用有一小部份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按学生受益程度分析,以80%的比例进行分配。各非学历班因为没有受益,可以不参与分配。

科研服务间接费用分配率=(科研服务间接费用总数×应分摊比例)/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科研服务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科研服务间接费用分配率

(六)就业推荐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就业推荐过程间接费用按100%计入学生人才培养成本。具体成本费用信息从学校一级财务就业推荐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成本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学生人数分摊所有受益学生班级。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就业推荐间接费用分配率=就业推荐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就业推荐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就业推荐间接费用分配率

(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总成本计算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在经历三年共六个学期的培养活动后,完成社会相应岗位对人才要求。所有产品——毕业生走进社会,融入岗位工作,实现就业。在学生毕业时,根据资料将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培养费用以教学班为中心归集,形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完全成本(总成本)核算信息。核算至此,高职高专全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告完成。

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计量差异分析

(一)院校之间各种差异引起生均成本客观差异 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地域差异、物价水平差异、教师工资水平差异、不同教学模拟和教学方法差别、管理与监督程序差异都将影响生均成本计算结果,其培养效益也将随之受到影响。

(二)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合理性与准确性影响形成主观差异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难点在于成本费用发生的分类与归集。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一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个,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三)成本费用分配方法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形成准确性差异高

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另一个难点是分配方法的确定。所有成本费用发生后,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一点,哪个培养对象应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间接费用按什么比例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各非学历班按什么样的约当产量系数来参与分配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合理界定。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数据,在高校成本计算理论相对滞后的影响下,在高校会计制度不配套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成为实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关键。政府做为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主要力量,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指导规范建立高校财务日常核算体系,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全面、准确、有效核算,为校方、社会、学生及家长提供真实可靠的人才培养成本数据,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