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文1

1农林保护的重要性

农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的经济收入、建筑行业发展及社会林业资源的供求有着密切联系,还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林保护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林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其他森林资源不同的是,农林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经济优势。农林主要由一些具备经济效益的林业种类充当,通过自身经济价值体系,提高农林的经济收入,在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能发挥自身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保护农林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我国的国民收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例如:截至2005年,我国华北地区苹果栽培面积为59.6万hm2,苹果产量达609.32万t,经济产值5 623.5万元。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1.2生态效益显著

一是森林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对一些土壤侵蚀物质进行有效的抵抗与控制,避免水分流失的同时,还能通过自身的根系涵养水源;而树冠能够有效的拦截降雨,改变雨滴落地的方式,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而林下的枯落物和林农间作地中的低矮农作物构成的地表覆盖物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及片蚀,减少径流中泥沙的输送,储蓄大量的水分。二是农林具备保持土壤肥力的功能。农林地上或地下部分腐烂物能够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下形成有机肥,并通过雨水渗入土壤底层,改变土壤自身的营养结构,增加肥力。三是农林能够改善环境小气候,调节温度与湿度。四是农林还可提高系统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森林的覆盖率等,特别是林农复合经营中的林木对农作物具有保护作用。

1.3社会效益

农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仅关系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一是农林基于自身的优势,除了满足工业、农业及手工业的原料需求外,还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发展农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农村的就业压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三是农林在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的多样化除了能满足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外,还能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四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和景观的美化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森林的景观美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2农林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保护环节。农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防风效能

在一些风力较强的地区,农林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道道屏障,通过改变农林附近地层面的气流运动状况,降低风力的运行速度,保护周围的地面免受风力的侵害,在降低沙尘暴发生的同时,还能对周边城市起到有效的保护。研究表明,1 hm2防护林可保护逾100 hm2农田免受风灾。其防风效益体现在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2个方面。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少20%~50%,然而要想充分发挥出农林的防风效能,还需要注意以下2个方面:一是农林的面积大小。对于风力较强的地区而言,要想真正达到降低风速的功能,则需要结合当地风力的实际状况及周边环境,科学的规划农林面积,确保农林防风体系的完善构建。二是农林的高度以及距林带的距离也与农林的防风性能有关。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下,农林的组成体系不同,农林的实际高度以及防风性能也有所不同,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构建农林防风体系时,能够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及地理环境,科学的选择农林品种,在确保农林品种成活率的同时,还要确保农林防风效能的充分发挥。

2.2对生态环境的调控功能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气体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在生态环境调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空气污染这一状况,农林中的植物能够凭借自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生存需要的氧气,同时还能吸收大量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例如:1株树能吸收二氧化碳16 kg/d,150 hm2杨、柳、槐等阔叶林可产生氧气100 t/d。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树木10 m2或草地25 m2,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

2.3防尘效能

在农林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生态复合体系,使其在面对沙尘暴时,能够及时的改变农林周边近地气层中风场及温度场,使其在随风移动的过程中与大气之间进行相应的物质交换,避免大气污染因子的扩散。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1 hm2森林每年能吸附粉尘50~80 t,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要比非绿化地带少1/2以上。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大气降尘主要有2个来源:一是来自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外,主要由风力进行输送,除了扩散范围大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远距离输送的性能,破坏性强。二是近距离输送。这种输送模式多来源于下垫面湍流和局地气候。与远距离输送不同的是,这种输送模式能够对农林周边的土层造成严重的破坏。

与此同时,在农林生态复合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构筑一道天然屏障。事实证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防尘性能,其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具备一定的小气候特征与净化性能。在整个农林系统内,农林结构能够在风力到来时削弱风力,减小风力速度;且防风效能越大,越能保障土壤的湿度不受风力影响;在一些局地气候条件下,农林能够减轻尘埃的近距离输送,同时还能吸附周边的一部分尘埃,在抗御封杀降尘灾害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

众所周知,森林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涵养水源,在整个自然水循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自然降水,农林能够凭借自身的根冠截留大部分的降水,同时还能通过枯枝败叶将剩下的水源蓄留起来,有的通过农林的根系被吸收,而有的则通过蒸发返回大气。相关研究表明,1 hm2森林一年能蒸发水8 000 t,以此来增加林区周围空气的湿润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此外,农林还具备保持水土的功能。研究表明,当雨水达到500 mm时,泥沙的流失量为林区面积的100倍,大量的泥沙势必会造成泥石流及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农林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通过枝叶减小雨水对土地的冲刷力,减少泥土的流失量,保持水土[4-5]。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认识到农林保护的重要性。在关系着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由此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农林保护的各个环节,在确保农林保护质量的同时,还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1] 何新华,徐为山.滇南少数民族农林生态结构多样性与持续发展——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为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5(4):39-45.

[2] 任海,李高飞,申卫军,等.发展广东复合农林避免农业土地的荒漠化[J].热带地理,2004(3):231-236.

[3] 侯学煜.从生态经济学观点论开发皖中农业自然资源的某些战略性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986,1(1):5-17.

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很多政府的决策部门,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些顾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因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号召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生态破坏的问题,深入思考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从90年代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急于创造政绩,不顾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顾城市的人居环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拆除古迹、挖掉古树、占用耕地等。不仅毁坏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极富地域特征,又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样的破坏早在西安市明城区的建设中就有所体现,在2003年 年《建筑学报》期“西安市明城区保护展望”的文章中就有谈到,极具历史文化的西安,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虽然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富有历史文化的名城旧城的传统格局,改变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容貌和文物古迹环境,而且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业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致使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日益消逝。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市安西县也备受牵连。安西,位于甘肃省西部,古有“瓜州”之称。以前在安西县的入城口,公路两旁是绿树成荫,拥有长势奇特、形状怪异的“西北柳”,虽然算不上名贵品种,但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让这个地区极富地域性色彩。但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号召下,西安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绿荫已不复存在,这不仅破坏了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这个处于戈壁滩旁的小城镇埋下了生态安全隐患。

如今,我们该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使城市规划建设更科学合理,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重视,真正了解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依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以及对城市系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的目的。从而为市民正常生活,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加以保护,促进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让生态环境为城市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项功能,从而调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

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建设密切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要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须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计划,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合理的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洪力.林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 朱卫泉.论城市建设的生态施工[J].城市建设,2010,(8):175-176.

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态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41-02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重要学科,同时,高中生物也是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平台。生物与环境之间天然的关系直接决定了高中生物教学要与生态环境教育相联系。高中生物学科包含着众多的环境知识,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能够持续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环境价值观。因此,针对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融合进行研究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原则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并不是盲目的结合,而是需要遵循相关原则,才能够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坚持渗透性原则。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形成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就是贯穿环境问题,宣传环保知识的理念,而是秉持着渗透的原则,结合高中生物教材来融合生态环境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相辅相成。其次,科学性原则。高中生物课堂中融合的生态环境教育必须科学、正确、全面,面对尚未定论的内容教师不应妄自下结论,应该引导学生从辨证的角度进行思考。最后,实践性原则。高中生物课堂中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十分重要,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欲望,刺激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从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物课堂中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在高中生物讲解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要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要,符合高中生心理的发展规律,以提升高中生综合科学素养,提高高中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高中生清晰地意识到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转变环保理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众多重要知识点都涉及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给教师与学生传递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例如,在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章节中,明确提出了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为负反馈调节,而在自然环境中有很多关于负反馈条件的案例,有没有同学可以就负反馈调节的案例进行举例呢?”学生可以这样回答:“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到很多种类的虫子,在虫子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情况下,鸟儿的食物就十分充足,鸟类种群的数量就会逐渐增加。然而如果虫子的天敌数量众多,那么虫子的种类与数量又会下降,从而导致鸟儿种类与数量的下降。”教师还可以这样问:“那大家知不知道有关于生态系统正反馈的案例?”学生回答:“当河流中的鱼类由于河水污染死亡,数量急剧下降时,河流的污染将会更加严重,从而导致更多的鱼类死亡。”教师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章节中通过提出问题与举例,可以让学生感知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转变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方式。

(二)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不单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问题”“调查分析环境围绕与癌症发病率关系”等调查类实验,就是鼓励学生能够在课后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探索身边的环境问题。又例如,在“设计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的生物实验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生态缸的同时教育学生,在生物圈当中某一个环节遭受了破坏,人类与其他生物也会受到影响,使学生更加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中,教师让学生在总结归纳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的各项因素的同时,探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水的作用。让学生思考,假如生态环境中的水资源遭受破坏,那么会产生何种后果。学生通过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就会意识到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对生物实验中药剂的使用量、实验室的通风情况、有害试剂的回收利用等都要按照规定进行,不能因不规范操作而造成h境污染,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

(三)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日常生活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知识来源之一,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环境教育就需要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明确环境保护的意义。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在进行“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指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此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用电、积极主动回收可利用资源,尽量步行或骑行自行车上学,等等。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生态环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实例与图片,直接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教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在高中生物研究性教学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的重要平台。在高中生物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可以用于研究探索的课题,并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而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取得新的能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发性的探索学教学,因此研究性教学成为了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机地渗透生态环境教育。例如,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与生活习性”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自行设计校园绿化方案。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中,学生不但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而且还要兼顾植物种植生长的难度,兼顾植物排列布局与预算等。学生在搜集资料进行校园绿化设计的过程中,会接触到校园周边环境;会深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会意识到由于生态环境危机,植物种类正在不断减少,从而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的道理。在高中生物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意识到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并且逐渐养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好习惯。

总的来说,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中要密切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挖掘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潜在的生态环境保护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提醒学生,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工作,广大高中生物教师要在一线教学上运用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丽.运用生态性学习理论设计单元学习活动――以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活动案例剖析[J].中学生物学,2013(1)

[2]陈兆梅.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态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12)

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文4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文5

摘 要 新疆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接替区,正面临着大规模开发资源,求得经济全面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根据新疆实际情况提出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新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具体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新疆经济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新疆经济发展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矛盾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1.新疆人口资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口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社会基本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体。一个地区的人口现象,是这一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一种反映。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单就从生产力的角度讲,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从新疆的人口分布以及整体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新疆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新疆的教育事业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体人口的受教育率仍然偏低,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低

新疆作为资源大省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多年来新疆人一直认为我们有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有丰富的地下资源和独特的气候和光热资源,靠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发展被大部分人认同。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有点太天真。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都进人了加速发展的时期,新疆作为国家重要的资源接替区已被中央认可,但新疆输出的资源大都是未经深加工的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或者由于加工技术落后,造成一流原料,二流技术,加工制造出三流商品,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根本无法发挥,形成资源开发的低效益运行,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3.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继续加重

新疆重点城市大气污染尤为突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绿洲的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面积不断增加。塔里木河、博斯腾湖、艾比湖等周围的生态恶化趋势还在扩大。新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看待,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确保实现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最近40多年来,特别是从1987年以来,新疆气候增暖、增湿明显,总体说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表现在:近几年南疆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加;艾丁湖再生、艾比湖和博斯腾湖湖面扩大;博湖矿化度降低;从孔雀河、开都河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调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绿度值有所增加等。当然,也存在着冰川退缩进一步加剧的潜在危险等。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负两方面效应:由于开荒造田、兴修水利、营造防护林带、建设人工草地、控制排污量以及立法、执法监督等,扩大和稳定了绿洲;改善了局部小气候条件;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性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增加了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

二、新疆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按照国际上的通行解释,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其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

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恰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在发展中重保护,实际上就是不求一时一事的短期发展,而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人口、资源、环境有效阑的范围内争取合理、持续的发展;在保护中求发展,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求得经济的最大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的合理发展,才能使人类具备更强的能力,投人更多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不断向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转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且力而行,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新疆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以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系统论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其整体性,要求把任何一个系统都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新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与人类在系统中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生态系统的转化方向。统筹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统筹协调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使其保持良性循环。

(三)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机制保护生态环境

1.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利益取向是十分明显的,市场经济必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人们经济行为的利益取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发生矛盾,尤其是可能与人们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和矛盾。如工业的治污问题,农业为获取高产大量使用化肥问题,为眼前利益大规模采挖甘草问题等等,都表现了这一现实的冲突与矛盾。

2.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与市场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借助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环保政策、措施。把维护生态环境与单位、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谁维护谁得益,谁破坏谁受罚,建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责任制。如新疆植被稀少、草场退化、森林面积小,种草种树,扩大绿化面积,防风固沙,营造良好的生态小环境是保护新疆生态环境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大工程。显然这仅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法则、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种草植树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发动各族人民群众都积极投身于这一利国利民的浩大工程中去。政府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种草、植树的经济利益,谁营造谁拥有,谁种树谁得益,使其利益落到实处。

(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当前,新疆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应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把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新疆尤其重要的是做好森林植被的保护工作,遏制土地和草原退化,大力发展人工造林,推广牲畜圈养。

(五)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生态投资、推进技术创新、强化绿色经营

十七大提出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此,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基础上,要改造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工业,对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要坚决关停。在开发矿产资源时,要坚持合理、有序、持续的开发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柳,刘戈力,甘泓.新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承载能力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1.

[2]吴淼.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省略

[3]国映.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xjepb.省略

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土地 开发 整理 生态 保护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241-01

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为了获得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的综合效益原则,并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并以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致使当前的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所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是保证耕地的总量动态的平衡主要的手段,但是由于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可以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导致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将会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格局以及组成,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不仅会带来有利的一面,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活动中,水利水电、坡地垦殖、农田灌溉工程以及梯田建设中很容易对地表水系结构造成影响,因此对原有的水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矿的开发、建设、村镇以及城镇的建设都会带来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从而造成水环境收到污染。

(2)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耕地垦殖的利用率,荒地开发以及村镇的迁并等,将会导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大面积植被退化或者减少,并且很多植被被农作物代替,景观减少,并且荒地开发、道路的修建等将会对原有的植被格局造成变化,从而使植被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地表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响。

(3)对土壤以及生态的影响

由于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调配以及平整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地表的扰动将会造成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并且开发整理后的耕地也会对土壤造成改变,而且由于农作物需要长期的耕作、灌溉、施肥等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并且还会导致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在耕地休耕或者撂荒的期间,地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从而也会造成气候发生变化。

二、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对策

(1)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程,从而使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项目决策项目验收以及规划设计等。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把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并坚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2)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使用土地时,应该根据土壤、地形、地质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确定土地利用形式,比如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带,不能进行改造水田,或者将土地开开发整理成水田,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或者有盐碱化危害的地区,应该采取基塘台田的形式。

(3)保护好水资源的平衡性;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中不能只考虑开发地带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应该水资源的平衡性进行分析,不仅应该分析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还应该考虑过境水的引用,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用水和下游生产用水的需求。

(4)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应该采取平整的方案进行设计,从而可以减少对耕地层的影响,并且应该针对不同耕作田块和地形选择不同的平整方案,并且还应该做好表土回填和剥离,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耕地土壤不被破坏,保证农田的地力,并且对于一些新耕地,应该加强土壤的改良,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5)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并且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三、土地整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

土地整治不止在经济以及生态部分获得利益,为环境的保护也带来一定程度的促进,在生态规划上,土地整治在其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土地整治后对生态环境体系带来的作用和形成的宏观作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土地整治对社会利益的影响对农村社会环境也一定的影响,能够推动农民发展增加经济收入,提升农村的生活品质,土地整治能够更充分更科学的运用自然能源,就土地利用的基础来看,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制约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追求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

结束语

土地整治能够获取各种各样的利益,在生态、经济、社会上获得均衡,能够推动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并且,还能够使土地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化,节省土地资源。并且能够推动经济利益的提升,使耕地面积能够有一个更大程度的提升,对当地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都能带来很多的促进作用,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3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