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产资源供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产资源供应范文1
一、矿产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另外,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巨大的成绩,但也产生较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1)矿产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我国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很大,但人均水平不高。与需求快速增加相反的是,国内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在下降。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大宗支柱性矿产,如石油、铁矿石、铜、铬铁矿、钾盐等,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进口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已经从过去的基本保障供给到难以满足需求。
(2)资源浪费。虽然国家在资源节约和矿山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丁小型矿山,特别足个体矿山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原因,资源回收率普遍偏低。
(3)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相当突出,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路
制定矿产资源战略的目标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要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稳定、安全和经济的供应体系,满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通过开源节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保征我们的子孙后展的需求;通过高效利用,将矿产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发展,促进地区问发展的公平性;通过战略储备,降低突发事件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的影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重视灾害预防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加强勘查,摸清家底。地质矿产是经济生活的基石,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国家要做的工作是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价力度,摸清资源家底;矿产资源查明之后,然后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开采的经济性,决定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否,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矿产资源种类多、总量大,应该有能力做到基本自给。而基本自给是在摸清家底基础上的。
2.需求导向,全球配置。我国的资源供应战略应从过去“自给自足”型转变为立足国内、全球配置。首先是立足国内生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做到基本自给。基本自给不是“自给自足”,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应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以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稳定供应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多元化的市场资源战略。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重点是利用国内相对短缺而国民经济发展又急需资源,如石油、铜等,以及单位经济价值较高的金、铂族金属、金刚石等资源。充分重视地缘关系,立足亚太周边国家,开拓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实现矿产资源供应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实行统一的矿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开展国际贸易。根据比较优势,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矿产品贸易结构进行调整:进口国内紧缺而国民经济又必需的矿产品,控制并调整优势矿产出口量,巩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2“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勘查、开发矿产并举,直接购买、期货等形式进口,采用单独或与跨国矿业公司联合勘探开发获取份额矿等方式,摸索“走出去”的成功途径。目前,我国石油和有色金属矿石等在国外勘查开发的份额,占国外来源矿产品总量的比例还不高。应依不同矿种具体确定安全的进口和份额矿比例,建立国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提供财政支持,减少海外勘探投资的风险。应将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与“走出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增强矿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影响控制力的前提下,建立稳定、经济、多元的矿产供应体系。
2.3“引进来”战略。矿业发展战略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抓住加入WTO及国际矿业形势好转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调整并统一规划矿业“引进来”的地区导向、矿种导向,促进“引进来”的快速发展。将西部资源开发作为“引进来”的重点区域。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度高,潜力巨大。
选择必要的矿种作为“引进来”的重点矿种,推进利用外资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步伐。要加强东北亚的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合作,全面开放海上矿产勘查开发,共同抗御世界矿产品市场的风险,进一步促进我国矿产的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
2.4矿产资源全球配置战略。从全球配置的角度出发,用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矿产资源的稳定供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在宏观层次上,要对成本、就业、消费预期等进行综合平衡,做出是利用国内资源还是国外资源的取舍。应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实施有利的贸易战略,实现国内外矿产资源市场的并轨。由于国内资源的赋存特点,导致一部分资源的生产成本要高于国际水平;同样,国内矿产资源的开采也要考虑经济成本。政府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矿产勘查的投入;特定的矿产开发、企业的发展则要按市场规律运作,有进有退。对一般性的矿产资源,通过国际贸易调剂余缺,出口自己的优势资源或原料,并逐步减少出口;进口国内建设必需的资源和原料,实现供需平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展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提高矿产品产值的同时,也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2.5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优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应优化矿产开采规模结构、产品结构、上卜游比重结构等,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加强科学规划,加强中小型矿山的技术改造,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矿山企业的兼并、联合或重组,压缩矿山企业总量,关闭那些污染环境、浪费环境的小矿山,力争使中小型矿山数目有较大的减少。力争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引导开采适销对路的矿产,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的矿产。
矿产资源供应范文2
关键词: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压力;可持续发展
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近20年来,战略性矿产资源支撑了占我国GDP 70%的国民经济的运转,保障了300多个矿业城市的发展,形成了10 300个大型国有矿山企业,解决了2 100万人口就业。但是,根据相关机构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分析和预测,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中到2020年将有9种出现严重短缺。
如何缓解我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面临的诸多压力,从而保障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用以支持我国的经济高速有效地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战略性矿产资源供需压力分析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矿业经济,并通过国家间的交换,更好地促进矿产资源全球配置。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了矿产资源的消耗,近年来,我国的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支柱型矿产已经出现国内供给不足,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较低,矿产品消费依赖大量进口的现象。
1. 战略性能源矿产供需形势。我国的人均能源量呈现出生产与消费齐头并进的增长态势,1978年人均能源资源生产量约为0.65吨标准煤、消费量约为0.59吨标准煤,略有富余,自1992年起出现缺口,2008年人均能源资源生产量约为1.96吨标准煤、消费量约为2.14吨标准煤(为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2.4吨标准煤的89.17%),缺口日益扩大。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石油消费量会进一步增长,对外依存度也会随着提高,石油的消费趋势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持续增大,但是产量增速相对滞后,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将很快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
我国的煤炭供需状况较为稳定,生产与消费基本保持平衡。我国自从1986年起成为世界最大煤炭消费国、1990年起成为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消费量占世界煤炭生产及消费总量比例分别涨至43.9%与46.9%,为美国同期生产和消费量的296%及289%。中国煤炭的消费量在持续攀升,尽管我国的煤炭储量较为丰富,但是长期无节制的粗放式开采必将导致我国煤炭资源的紧缺,且我国煤炭清洁使用技术仍然不高,导致了煤炭使用过程中浪费量较大。
综上,我国的原油、煤炭消费总量正在快速攀升,而这两种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速高于其生产增速,供需缺口日益扩大。
2. 战略性金属矿产供需形势。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战略性金属产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的战略性金属矿产的资源保障程度比较低,消费量却持续攀升,使得部分战略金属产量的增长不得不依靠原料进口,使得这些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8年,我国精炼铜的产量达到378万吨,但是国内矿产铜产量为93万吨,国内回收供精炼铜生产用其他铜材也估计在50万吨左右,2008年我国精炼铜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约为62%。2008年,我国进口铝土矿达到2 500万吨以上,同时进口氧化铝在450万吨以上,铝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当年的电解铝产量是1 138万吨,但当年国内铝土矿产量仅能够满足650万吨电解铝生产的需要。同年,我国精铅产量是321万吨,国内矿产铅产量仅为140万吨,国内回收供精铅生产用的废杂铅估计也只在50万吨左右,因此,2008年我国进口矿产铅原料超过85万吨,铅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30%;2008年我国锌产量是391万吨,国内的矿产锌产量约在315万吨左右,进口矿产锌约为120万吨,锌原料的对外依存度也超过了30%。2008年,我国镍产量是12.9万吨,而矿产镍产量仅占了7万吨,国内镍产品消费量高达34万吨左右,国内镍需求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80%。
二、 战略性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及进出口压力分析
世界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40个主要矿种中,13种矿产全球储量的3/4以上集中在3个国家,有23种矿产3/4以上的储量集中在5个国家,在40种主要矿产中,储量排在前3位的国家,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最低的为30.7%,最高是99.5%,前5个国家的储量所占比例最低为45.8%,最高约为100%。这一资源特征决定了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并且,世界资源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垄断趋势加剧;供需重心相分离,境外资源供应缺乏安全保障;中国成为资源高成本的最大受害者,资源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全球矿业领域围绕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对全球矿产资源的争夺。全球矿业资本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被世界前八家跨国矿业公司所拥有。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三个国家铁矿石占世界产量的60%,占世界贸易量的90%。智利、秘鲁、印尼占世界铜产量52%,贸易量90%,同时,世界重要战略矿产资源市场总体上出现了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局面。以铁矿石为例,铁矿石的市场以高度垄断为特征,在价格决定问题上生产者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目前,世界铁矿石的贸易主要决定者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业的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2003年~2010年8年间,这三家公司铁矿石产能一直占全球产能的70%以上(图3),虽然从2006年起,所占比例有小幅下降,但是对于三家公司在全球铁矿石交易问题上的决定权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除了上述国家和企业外,印度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第三铁矿石出口国,印度也一直是我国的主要铁矿石进口国,进口额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
中国是矿产品消费大国,其上升的消费趋势将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供给一直受制于人,很可能会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以铁矿石资源来看,中国和铁矿资源寡头的博弈已经成为左右全球铁矿市场的主要力量,但中国在这一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可以说,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市场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而如何有利的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是目前我国矿业应思考的问题。
我国的境外重要矿产资源高度集中,2002年~2008年七年间,煤炭、原油、铁矿砂、铜矿砂、铝矿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进口集中度都约在50%以上,排在前五位的进口来源国较为固定。针对高集中度的进口趋势,我国矿业企业也开始了向海外发展的计划。对外开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中央提出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相关企业开始勘查开发利用国外的矿产资源,但是,我国矿业“走出去”面临许多问题,国家缺乏法律、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相关人才和技术力量不足,对外资源开发常常具有盲目性;矿产品进口贸易方式单一,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国内企业没有形成合力,对外谈判常处于被动,矿产品进口价格受制于人;在矿产品出口中,也存在着相互压价、利益受损的现象。
三、 优势矿产资源保护利用形势压力分析
我国的优势矿土长期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贱卖的境地,其中稀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尤为重要。近年来无保护开采,使我国稀土等优势矿产资源储备大幅下滑,也对主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一直对稀土采取限制性开采。目前世界90%的稀土资源都来自于中国,从1990年~2009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储量从十几年前的占世界88%,降到了2008年的52%,廉价出口使得中国稀土企业从中获得的利润仅在1%~5%之间。“无序竞争、产能过剩”被视为中国稀土被长期贱卖的“病根”,在过去,相关政策法律的缺失,加之监管不力,导致了小矿主的私采滥挖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这种优势矿土通过非法途径大量流失。2002年,相关部门曾筹划组建北方和南方的两大稀土集团,以包头和江西为中心整合我国的稀土资源,在稀土整合过程中,如何分配利益、控制生产、是需要重点筹划的问题,但是,稀土产业呼吁了多年的统筹整合始终未能实现。
同时为挽救稀土国际话语权,2010年5月,国土资源部已经正试选定包头作为首批稀土储备试点地,这只是夺回中国话语权的一个开始。在我国对稀土严控资源、收紧配额的背景下,外资在中国稀土行业的行动都备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外资之所以进入中国稀土行业,目的就是绕开配额,获得原料。
实际上,自2010年5月20日国土资源部开展稀土矿区整顿活动后,国际舆论认为中国会进一步收紧稀土资源。国际社会之所以紧张我国的稀土资源,是因为随着科技发展,稀土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工业味精”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稀土资源战略看出,一方面,各国都在加强稀土储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国内外稀土资源,以保证本国的供应,相比之下,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保护与行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四、 结语
本文对我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压力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1. 从供需形势上分析,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速高于其生产增速,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同时,国内的战略性金属矿产的资源保障程度比较低,消费量却持续攀升,使得部分战略金属产量的增长不得不依靠进口原料,这些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未来,我国除煤炭和锌矿之外,主要战略矿产性矿产资源都将告急。2020年~2050年前,煤炭尚能够自给自足,石油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恶化,石油安全处于高危态势;铜矿与铝矿基本能够自足,铁矿供应安全将成为中国矿产供需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铁矿供需安全呈现高危态势。
2. 我国境外重要矿产资源高度集中,一旦出现问题,涉及经济安全的资源安全供应面临严峻挑战。其中,主要的矿产进口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2002年~2008年七年间,煤炭、原油、铁矿砂、铜矿砂、铝矿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进口集中度都约在50%以上,排在前五位的进口来源国较为固定,境外重要矿产来源地高度集中,并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3. 稀土作为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近年来“无序竞争、产能过剩”被视为中国稀土被长期贱卖的“病根”。优势矿土通过非法途径大量的流失,这不仅仅造成了稀土矿产资源以低价舶入其他国家,还造成了国内稀土矿区环境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从1988年至今,中国始终在低价进行稀土原料出口,而在稀土应用技术方面,则长期被限制在西方国家设置的专利壁垒之外。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压力状态,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确保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利用,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备及综合利用,只有多方入手。加强管理和调控,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 2006,(6):75-85.
2. 孟庆瑜.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检视与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56-60.
3. 李泽红,薛梅,郭文杰.论新的安全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4-107.
4. 中国稀土贱卖海外.资源博弈空前激烈.资源再生2009,(7).
5. 王安建,王高尚.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6. 谷树忠,姚予龙,沈镭等.资源安全及其基本属性与研究框架.自然资源学报2002,(3).
矿产资源供应范文3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较多,总量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多,使得人均占有的资源量逐渐减少。此外,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储存不足,例如我国的铁矿石总量丰富,人均消费量较高,占据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29%,但是铁矿石的人均占有量只有42%,由此看来,我国铁矿石资源存在不平衡的状态。除此之外,我国矿产资源还存在着难采、难选矿多的特点,伴生矿床较多而单一矿床少的特点。这些矿产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关系分析
(一)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地质找矿的前提条件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解决“矿”的问题,这里的矿指的是矿石品位,是由金属矿床以及非金属矿床中的有用成分组成的矿物质。一般情况下,矿石品位的高低程度决定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大小。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降低矿石工业品位,进而增加矿产资源的产量,提升矿床地质储量。此外,进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回收共伴生矿产资源,从而发现新型的矿产资源,达到增加矿石品种的作用。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扩大找矿范围,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得资源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提升矿产资源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资源形势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贫矿以及共伴生矿资源多,外加成矿的地质条件特征决定了只有进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才能够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由于矿产资源多年的开发利用经验得出这种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受到技术以及一些经济条件的影响出现了低品位和难冶炼的矿产资源。还有一些在过去的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残矿和废弃矿物质。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有大量的二次资源经过综合利用可以被回收。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需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粗放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进一步扩大资源的供应来源,降低资源开发成本,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起到开源节流的效果,要解决矿产资源的保障问题以及资源的供应问题,需要对地质找矿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统筹兼顾,尤其是需要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才能够更好的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地质找矿评价的内容矿产资源勘查中规定,地质勘查需要坚持两个原则,即综合勘察原则以及综合评价原则,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对资源进行合理保护。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以及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两点,其中一点是查明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种类以及资源赋存状态和分不状况,还需要查清矿石的结构特征以及构造特征,进一步研究共伴生矿产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的可能性,最终使用综合品位圈定课题来计算矿产资源的储存量。另外一点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从而扩大资源的利用量。
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存在的问题分析地质找矿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找矿难度大,我国矿产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浅层的资源大多被利用,地质找矿逐渐向着深层的领域发展,也使得找矿的难度不断提高,大型矿的寻找几率越来越小,外加前期找矿风险大,找矿难度增大也使得资源储存量不断下降,激发了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有效解决资源紧缺状况。除此之外,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也面临着重要难题,矿产资源的开发是粗放型的开发,资源的利用效率抑制很低。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基本上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矿山的规模较小,导致集约化程度低。还有矿产资源的回收率较低,资源综合开发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问题的原因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较多,重点在于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导致资源供需矛盾的出现,使得矿产资源的价格不断提升。采矿企业为了提升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对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进行盲目开采最终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有一点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现行的资源开发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没有好的突破,使得人们对资源勘探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外加资源管理机制缺乏约束性,政府在资源开采过程中没有更好的发挥管理作用,最终导致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综合利用存在问题。
四、结束语
矿产资源供应范文4
资源供给由“寡头”控制
1.世界重要矿产产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矿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第1个周期由欧洲的战后复兴所驱动:第2个周期是由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矿业“黄金时代”;第3个周期是由“东亚模式”的确立和“四小龙”的崛起而引发的;第4个周期是从2003年开始的,由金砖四国需求的迅速增加所驱动,且此轮周期的长度和波峰或将远远超过前3个周期。全球的勘探投入也呈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如图1所示,1992-1997年矿产投资逐步上升,1998-2002年逐步减少,2003年以后开始投资迅速增加。相对应地,矿产品供应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来看,20世纪50-80年代初世界重要矿产产量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3年多数矿产产量增幅减缓,不少矿产产量甚至出现下降;1993-1997年,世界矿业复苏、回升和发展,矿产产量普遍上升,所有的能源矿产、主要有色金属矿产(铜、铝、铅、锌等)和多数非金属矿产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1998-1999年全球矿业萎缩,多数矿产品产量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下降;2003年以来,全球矿业恢复性增长,多数矿产产量有较大幅度上升。
2.总体上呈现“寡头市场”局面。据统计,目前参与世界矿业经营活动的公司8000家左右,但大部分矿山产量仅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其中,2009年前3大矿业公司占世界矿山产值的比例为13.40%,前5大矿业公司占世界矿山产值的比例为18.77%,前10大矿业公司占世界矿山产值的比例为27.78%,全球前50大矿业公司的产值几乎占全球矿业的一半,且基本上被英、美、加、澳和南非的矿业公司垄断,其产值占50家公司总产值的60%左右。另外几家公司是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智利的Codelco公司、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墨西哥的GrupoMexico等。另按照瑞典原材料集团的统计,从矿业公司对金属控制的集中程度来看,最大的矿业公司控制了世界14.13%的铁矿石产量、11.2%的铜矿产量、9.5%的金产量和16.6%的钾盐产量。前3大公司垄断了世界35%的铁矿石产量、27.6%的铜矿产量、22.0%的金产量、36.1%的铝土矿、70.5%的铂族。前5大公司垄断了世界38.0%的铜矿产量、30.0%的金产量、47.5%的铝土矿和83.4%的铂族。前10大公司控制了世界45.2%的铁矿石产量、55.7%的铜矿产量、42.8%的金产量、66.1%的铝土矿、86.7%的钾盐产量和93.4%的铂族。即使对于最为分散的矿种来说,前十大矿业公司也控制了近35%的市场份额。
3.内部供应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技术进步使以低品位为主的非传统矿产的供应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矿产开采品位逐渐降低的,但生产出的商品矿的品位产量却不断提高,保障了世界矿产供应的稳定。这应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采―选―冶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不少重大新技术的出现,为更大规模地开发利用低品位贫矿资源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只利用富铁矿石。随着富铁矿资源的枯竭,各国铁矿石开采品位迅速降低:前苏联在1955年为50%,1960年为44.5%,1970年为37.3%,1988年只有33.4%;美国铁矿石开采品位下降更快,1965年降至27.75%,1970年降至24.87%,1980年降至20.7%,1990年到19.67%。世界铜矿开采品位下降幅度更大。以美国为例,自1750年以来的250年间,所采铜矿的可采品位由16%降到0.5%以下,下降了32倍。据统计,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铜矿平均品位由1950年的18.5%,1960年降为1.33%,1970年为1.09%,1975年又降至0.9%,90年代为0.5%左右。另一方面,二次资源在世界矿产供应中的比例逐步加大,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某些二次金属产量已接近或超过矿山产量。
全球资源市场供需状况评判
1.全球多数矿产资源总体储量丰富,可保障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按照目前的矿产开采水平,全球矿产储量可以满足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据推算,除金、银、金刚石、铅只能保障20年以内外,大多数矿产已证实储量可供利用20至40年,其中,钾盐、硅藻土、硅灰石、高岭土、稀土金属、天然碱可利用300年,铁、铝、铀、石棉、钴等可利用100年以上,天然气、钨、磷、钛、锰等可利用50年至100年,石油可利用40年左右。
2.由于分布和使用的不均衡性,重要矿产资源市场以结构性短缺、局部性不平衡为主,未来亚洲市场的供需不平衡逐步显现。矿产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贸易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亚洲地区将成为资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区域,全球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需求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预计未来20年,亚洲能源消费将持续增加,2030年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份额将增加至48%,届时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三分之二将来自于亚洲。(见图2)相应地,亚太地区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将逐步显现。
3.发展中国家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以美、英、法、德、日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步入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它们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已经达到或越过零增长点,开始平稳或呈下降态势。与此相对应,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消费将日益增加。特别是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四国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快速增长,资源消费增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更是成为发展中国家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需求的拉动者。与矿产资源需求猛增的状况相反,发展中国家往往受矿产资源储量、勘探和开采能力的限制、以及进口矿产品能力的限制,矿产品供给的增长相对缓慢,矿产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
4.资源低价位时代已经过去,资源高位震荡将成为资源市场的常态。从供给侧来看,资源民族主义的盛行、一些资源供给国地缘政治的不稳定等对于资源供给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并且资源垄断程度的逐步提高以及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实际成本也都在不断催高产品的价格,加之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引致的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总体而言,近几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国际矿产品的价格维持高位震荡波动将会是一种常态。(见图2)分品种来看,原油价格受到国际特别是中东形势的影响,近年来呈现较大幅度波动;天然气和煤炭价格处于震荡上行态势;黄金、白银、铜、铝等金属价格以及铁矿石等价格也显现了震荡波动的态势。
几个重要趋势
1.资源市场的垄断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跨国矿业公司大规模扩张,并购日益频繁,全球资源市场的垄断格局将进一步加剧。矿产资源紧缺的现象日益加重,国际社会对矿产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2000年到2011年十几年间矿产资源领域的跨国并购事件风起云涌,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跨国并购事件数量有5.0%出现在采矿、采石和石油业等矿产资源领域(按被并购方),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5%。据统计,2001-2010年,交易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全球贱金属并购案合计达269件,交易额共计2132.08亿美元;金的并购案324个,交易额共计1183.86亿美元。在21世纪的前10年中,平均每年并购额为331.59亿美元,其中贱金属占35.7%,金占64.3%。在269起贱金属并购事件中,162起为铜,占60%;53起为镍,占20%;54起为锌,占20%。同期金并购案324起,平均金额3.65亿美元。相对于公司并购而言,油气资产一直是并购的主要目标。近几年一些重要的石油公司间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并购,并且涉及金额也十分巨大。2009年,最大的交易为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收购美国克洛斯提柏石油公司(XTO Energy),交易额达到409.92亿美元。2010年最大的交易为巴西政府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转让价值为425.50亿美元的石油资产。据彭博社统计,2011年全球矿业并购规模达980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220亿美元,平均收购溢价达23%。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并购的热潮仍然会持续,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垄断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这些企业也将会成为世界资源市场的主宰者。
2.资源问题政治化:资源问题成为影响政治经济格局和稳定性的决定性力量,直接影响到资源供给市场的稳定性。
当前为实现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某些能源资源消费大国频频介入一些能源资源集中地区,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政治动荡和民族冲突。像达尔富尔、利比亚地区的政治骚乱背后都与国外政治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外势力的意图往往在于获取能源资源收益。资源供应国则以资源为“武器”,谋求国际政治地位提高,并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正常的贸易、投资、并购活动往往受到政治上的限制和干扰。美国安全专家迈克尔・T・克莱尔在其著作《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一书中预言,在21世纪头几十年,战争将不是围绕着意识形态,而是围绕着资源而进行,各国对石油、矿石等战略性物资大规模竞争的结果,必然是普遍的地区不稳定,特别是那些资源丰富而又长期存在争端的地方,如波斯湾、中亚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观点有些悲观,但并非毫无道理。资源问题政治化引致的战争危险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资源供给市场的稳定。
3.资源民族主义有抬头趋势:资源丰富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开始逐渐显现,矿业公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也给资源供给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
矿产资源供应范文5
一、管理原则
矿产资源开采秩序监管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主体是矿山企业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涉矿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服从矿山开发秩序管理大局,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要层层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齐心协力抓好管理,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有序利用。要对本辖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定期进行巡查,及时查处非法采矿、乱采滥挖等行为。要组织相关工作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对辖区内的非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非法转让矿业权、非法承包、租赁等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制止,同时,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报告。对发现的违法行为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进行查处的,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
二、部门职责
(一)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矿山开发秩序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查处无证勘查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超层越界开采、以采代探等各类违法采矿行为。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检查和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检查;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和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矿山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上报市政府审批,依法实施关闭取缔。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矿山企业营业执照的核发和吊销工作。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经限期整改和停产整顿后仍不合格,以及被吊销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企业,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无环保审批手续的企业不予核发营业执照或不予年审;从严查处超范围经营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单位和个人收购、销售无合法采矿权的单位和个人开采的矿产品的行为。
(四)公安部门:负责加强对爆炸物品的管理,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对“两证一照”不全的矿山企业,一律不得批准使用爆炸物品;对单位和个人非法买卖使用爆炸物品的,依法从严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情节严重的,符合刑事犯罪条件的要依法立案查处;对拒绝、阻挠行政机关检查,围攻行政执法人员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理。
(五)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设的矿山企业依法严厉查处。对环保设施不完善,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的,责令限期整改或依法报请市政府下达限期治理任务;逾期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坚决予以关闭;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建设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限期补办环保审批手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对逾期不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的依法报请市政府关闭;对发现无工商营业执照或超范围经营的,按国家规定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依法取缔;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或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六)电力部门:对证照不齐、非法开采及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议市政府取缔和关闭的矿山,应拆除供电设备、切断电源、停止供电。
(七)交通、农机主管部门:做好营运车辆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人从业资格关。严厉查处为非法采矿户提供营运车辆服务的行为,依法处置非法运输矿产品的工具和车辆。
各部门之间要密切协作,互相配合,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定期对矿山企业进行巡查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三、监督监察
由监察部门牵头组成监察督导组,对涉矿镇(街道)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定期进行监察、督察,对辖区内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秩序监管不到位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违反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村庄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不作为行为,发出监察意见书;对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办矿、乱作为的,依法进行处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对违法提供爆炸物品的部门或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四、责任追究
(一)涉矿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有责任的相关负责人追究责任。
未履行检查职责及时发现本行政区域内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现有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但未采取有效制止措施的,或者未在第一时间向市有关职能部门报告的;明知本行政区域内矿山有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违法行为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事故而隐瞒不报的;为非法矿山提供批准使用爆炸物品、电力供应证明的;违法干预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其管理部门向非法矿山收取费用,默许、纵容、庇护非法矿山的。
(二)具有矿产资源管理职能的市直部门,要在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积极开展工作。
1、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颁发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对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或者不依法查处的;对涉嫌犯罪的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未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接到涉矿镇(街道)的报告未及时进行查处的。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违反法定条件和程序受理、转报、申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未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或者不依法查处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未依法采取措施,致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接到涉矿镇(街道)的报告未及时进行查处的。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为矿山企业颁发营业执照的;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收购、销售国家统一收购的矿产品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接到涉矿镇(街道)的报告未及时进行查处的。
4、公安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对矿山企业或者个人违法审批供应爆炸物品的;对矿山企业或者个人非法生产、运输、储存、购销、使用爆炸物品未依法查处的;对违反矿产资源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治安处罚而不予处罚的;不依法接受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涉嫌犯罪案件,或者应当立案而作出不予立案决定,或者逾期不作出立案决定的;在接到涉矿镇(街道)的报告而未及时进行查处的。
5、电力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对电力供应企业在接到市政府对违法矿山企业和个人停止供电的通知后继续供电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接到涉矿镇(街道)的报告未及时进行查处的;对已经发现的用电单位或个人向违法矿山企业或个人非法转供电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6、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未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矿山企业或者个人未依法制止和查处的,以及接到涉矿镇(街道)的报告未及时进行查处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7、交通、农机主管部门未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矿山企业或者个人非法营运车辆未依法制止和查处的,以及接到涉矿镇(街道)的报告未及时进行查处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8、监察部门未履行监督监察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未履行监督监察职责,对涉矿镇(街道)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未定期进行监察、督察,对涉矿镇(街道)辖区内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秩序监管不到位而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未进行责任追究的;对违反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村庄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应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而未进行处理的;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不作为行为应发出监察意见书而未进行处理的;对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办矿、乱作为的,依法应进行处理而未进行处理的;对违法提供爆炸物品、电力供应的部门或人员应依法追究责任而未进行责任追究的。
(三)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矿产资源管理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矿山的。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
2、对违反矿产资源管理规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由监察机关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矿产资源供应范文6
1. 第一阶段,殖民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殖民主义敲开资源国的大门,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掠夺资源丰富的国家的资源,而资源国只能被动地接受掠夺。
这一阶段始于巧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早期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出于对全世界财富的渴望,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荷兰、法国和英国步其后尘。它们通过对殖民地国家金银和宝石的掠夺来获取全世界财富。掠夺资源的手段多种多样,大都采取以强欺弱的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强盗式掠夺、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黑奴贸易。
随着欧洲和北美工业化革命以及人口增长,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本土矿产资源逐渐耗竭,同时由于需要开辟消费品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跨国矿业经营,对殖民地矿产资源掠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掠夺手段以“自由贸易”为主,虽有资本输出,但以商品输出为主,落后国家和地区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这一时期以英国最为典型,它最先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工厂”,一方面在本国市场实施保护贸易,另一方面强制实行自由贸易。到1870年,英国已经占有世界煤、铁产量的二分之一,若算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国家的产量,则高达四分之三。
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推行殖民扩张,争夺殖民地和掠夺殖民地财富。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除采取上述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掠夺的主要形式。英国输出的资本中,有一半以上投向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取代英国的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后,也到处运用所谓美元外交,控制世界各国经济,矿产资源更是其主要目标。
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及其矿产资源的斗争终于达到白热化,并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发动战争为资本输出掠夺矿产资源提供了保证。
2.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大批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资源国家概念被强化,发展中国家进入资源民族主义阶段。发达国家更多采取资本输出方式保障矿产资源供应,并通过各种方式阻挠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进程加快,除美国以外的世界主要国家,为恢复国民经济,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原材料工业上,矿产资源需求剧增,矿业受到高度重视。此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非国家纷纷独立。在此背景下,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转而采用间接方式,谋求资源利益。在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投资、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甚至参与发展中国家制订矿产资源法等手段,控制并掠夺这些国家的矿产资源,以保障国内矿产资源供应。同时,为阻挠新兴国家发展,在经济上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国家在矿业等领域的优势,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组织机构包括咨询小组、调整委员会和中国委员会。其中中国委员会于1952年成立,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美国等17个西方国家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协定,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端技术,其范围包括金属、矿物及其制成品、化学类和石油产品、原子能物质和设备等领域。因此,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相当长时期里,经济上仍受发达国家殖民主义势力的盘剥和榨取,甚至仍处于从属和附庸的地位。
伴随着联合国自然资源永久原则的确立和发展中的资源国联合起来组建生产国或输出国组织,再加上受到罗马俱乐部悲观论的影响,为控制矿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发起了国有化运动,矿业立法及矿业法改革也主要着眼于国家控制。资源国政府开始对海外公司采取敌对态度,限制外资勘查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一些资源国政府采用了直接对外资进行没收和征用等方式,而直接参与或通过其国有矿业公司参与跨国公司的项目,在项目中占多数股权或者进行产量分享或利润分享的形式运用得更为普遍。
矿业国有化在20世纪60年代初具规模,70年代达到顶峰,这段时期世界范围内崛起了大量国有矿业公司。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加强,国有经济逐步在矿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官僚、效率低下、技术和管理经验短缺、运行机制不灵活等痼疾逐渐显现出来,加之1973年和1978年世界性石油危机增加了采矿的能源成本,1974年金属价格暴跌,以及发展中国家债务的日益增加,政府再无财力继续投资于矿业。因此,在内因外力的作用下,政府开始进入角色重新定位的调整期。
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国家对矿业进行非国有化改造,吸引私人投资成为主流。发达国家展开新一轮资源利用攻势,矿业全球化的广度,深度得到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矿业国有化趋势产生逆转。逆转的原因除了对国有企业顽疾的认识外,有的国家也受到了外部压力。8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已债台高筑。同时,世界性经济衰退导致矿产品需求下降,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此外,70年展中国对国有公司的大量投入,到80年代开始发现大量矿床,需要注入资本进行开发,但由于当时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困扰和财政赤字泥潭,难以继续投资。为渡过难关,很多国家求助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这些组织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当时资源供应紧张论调已经缓解,因此,欧美、亚太及非洲、拉丁美洲都开始进行矿业法改革,对其大型国有企业公司进行私有化改造,并通过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甚至超国民待遇、解除外资股权限制、增加程序的透明性和矿业权安全性以及降低税率和权利金费率等来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吸引私人投资;同时,政府开始调整其在矿业中的角色,从矿业的直接经营者向管理与服务者转换。
由于发展中国家矿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出于扩大资源和保护本国环境等目的,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支持本国矿业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有些跨国公司为扩大地盘,抢占全球矿产资源,还采取了兼并、购置、资产重组等方式来增强竞争实力。这样,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矿业跨国经营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美国政府为确保战略矿产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外供应来源,充分利用矿业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采了各种政策和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资本输出,主要包括国家资本输出(含军事援助)、对外直投资和间接资本的输出(证券投资和借贷资本),支持众多的跨国石油和矿业公司在海外进行矿产勘查、开发、冶炼和营销,掌握全球矿产资源基地,保证原料的充分供应。
美国等国家在控制矿产资源的同时,继续阻挠发展中国家。它们还继续建立联盟性质的组织,其中有许多涉及矿产资源的安排。1994年4月1日,“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解散后,美国等国家又于当年7月出台了新的限制措施――“关于常规武器和双用途物品及技术出口控制的瓦森纳安排”。从1996年11月l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瓦森纳安排”声称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不妨碍正常的民间贸易,也不干涉通过合法方式获得自卫武器的权力,但无论从其成员国的组成还是该机制的现实运行看,“瓦森纳安排”都具有明显的集团性质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矿业投资开放以及自由化的结果是矿业全球化加速,体现在全球化经营的矿业企业数量增加,对外资开放的国家增加,矿业资本市场全球化,各国从政府到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各方面合作加强。
4.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供求呈现新一轮紧张局势,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立而行。反全球化的主要手段是资源利益调整。
21世纪以来,因矿产品供需两旺,矿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矿业企业盈利大幅增加。各国处于不同的波动周期中。
一些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对外开放、对矿业投资提供很多优惠的国家,由于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尤其是国家没有获得公平合理收益的问题突出,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收益分配问题。亚洲许多国家主要通过提高权利金和资源税、征收所得税等方式来提高政府收益;拉丁美洲则主要采取增加收费额度、降低补贴、提高收入税等方式;而非洲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提高权利金、国家股份、公司所得税,征收可变利润税、暴利税,缩小勘探区、开发区的面积,缩短开发区许可证的时间,开发商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等。除了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上涨的矿产品价格中增加政府收益外,某些发达国家为了增加税收和投资,根据新的矿产品价格,签署了新的法律,例如美国阿拉斯加州。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民族主义倾向,强调资源为本国企业或公民控制。巴西、委内瑞拉、玻利维亚、赞比亚、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很多国家,就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种倾向。在拉丁美洲,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为维护资源,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化政策。在非洲,最具影响的就是南非政府颁布新的《矿产和石油资源开发法》及配套规章《提高弱势群体在南非矿业领域社会经济地位基本章程》,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归国有,支持和鼓励以黑人为主的弱势群体参与资源工业,最终做到使全体南非人民都能平等地参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根据新矿业法,包括外国公司在内的所有正在南非从事矿业活动的公司必须在2009年和2014年以前先后将公司股份的15%和26%转让给黑人公司。
而一些过去对外资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比如阿尔及利亚、加纳、乌干达、肯尼亚、朝鲜、伊拉克、伊朗等,则开始吸引外商投资。它们主要通过修改矿业法,允许外国企业进入或控股矿业企业,同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包括我国、俄罗斯等在内的新兴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加性对外投资的同时,也开始对外资实行限制,其中以俄罗斯为最。
加强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蒙古、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塞拉利昂、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刚果、几内亚等国家开始对矿业项目进行重新审视和整顿。有些国家对过去尤其是外国公司同前政府签署的协议条款进行重新审查,同时对矿业权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一些不合理的合同或提出重新谈判,或直接取消矿业权。
继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百余个国家修改矿业法以后,目前很多国家进入新一轮矿业法修改周期,此轮修改的目标是调整利益分配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因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广泛参与和各国之间互相借鉴,矿业立法更趋理性。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利益在国家、企业、社区之间公平合理分配,随着市场状况进行自动诈整,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5.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书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矿业投资的审查和限制,设置矿业投资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贸易政策呈趋紧抢势;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引发了新一轮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波及矿产资源和能源领域。
近年来,随着国际并购的活跃,特别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投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纷纷出台新规定,提高外国投资限制门槛,加强了对外国企业的审查和限制,一些欧洲国家也在效仿考虑这方面立法。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投资环境相对清晰透明和稳定,投资保护法律体系比较健全,通过立法对外国企业投资本国企业进行审查和限制,特别是对能源、安全等设立了大量壁垒,相关部门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角度等方面综合衡量。对国外国有企业投资,无论规模大小,还要进行额外审查,具体审查的内容包括国有企业是否受母国政府控制,是否有损国家利益,是否导致不当竞争或对该国行业产生不当控制等。有时,会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为名予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