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义务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等义务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等义务教育

中等义务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教育服务;质量控制;教育服务品牌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中医药大学课题项目(编号:NZYJG2013-11、NZYJG2013-12)研究成果。

中医药对外教育经过5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丰富多样。然而近年来,在国家整体教育服务总量稳步上升的环境下,境内中医教育服务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无论是从相对规模还是从增长速度方面来看,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发展都在放缓。中医药院校培养规模相对占比在全国占比从2004年的5.69%下降到2012年的3.87%。2004年至2012年,来华中医药留学生数量复合增长率为9.15%,而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00%,增速下降明显,中医药专业没有体现我国优势专业应有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境外中医药教育蓬勃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本土化趋势。我国境内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对外教育需要尽快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中医药教育竞争中确立竞争优势。中医药教育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教育服务质量。由于教育本身的异质性以及中医服务的辩证施治的特点,中医隐性知识传授的质量控制非常困难,教育质量差异较大,行业水平良莠不齐。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师资水平不高、英语课程缺乏、生源质量较差等,这些都会影响教育输出结果。目前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质量控制较为薄弱,整个行业缺乏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管理。因此,明确规范的质量控制指标对于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管理实践

在留学教育开放的进程中,为了保障中医药对外教育的服务质量,国家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对教育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管理控制,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政府层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推出资格考试、入学标准、学习过程要求等,直至2000年正式出台全面系统的留学管理规定文件。1978年,国家教育部推出“来华留学生数理化水平考试”。该考试主要针对申请奖学金的留学生,自费留学申请人录取标准由各中医药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对来华留学生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要求来华留学的理、工、农、医的本科留学生,必须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考试,并根据标准录取;文学、历史、哲学、中医等专业本科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入专业学习。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国家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考核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1996年6月,国家成立了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正式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入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1]机构方面,国内几所主要的中医药留学教育院校都有实践探索。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灵活、教学管理更规范等。随着中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教育市场上中医药教育新机构不断涌现,留学服务日益专业化,上述管理措施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竞争形势。目前尚没有针对中医药教育满意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从整体留学服务满意度来看,我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丁笑炯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对留学生教育服务进行分析研究,对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留学生对我国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而主要留学国家留学教育服务满意度都比较高。[2]为了开发新市场甚至是保住当下的市场份额,中医药对外教育需要更为高效的市场化管理,首要的就是质量管理控制。

二、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管理研究探索

高等对外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具备服务的基本特性,其质量在于顾客(学生)对于服务的感知。服务营销管理中对于服务质量的研究工具主要是PZB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以及克罗宁和泰勒的绩效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学者们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教育服务研究中,寻找服务质量影响关键指标。毛伦华等运用服务营销管理中的服务质量研究方法对来华体育留学教育进行研究,发现软性投入、硬性投入、课程服务、行政服务、员工表现、留学收获、学生互动、教师能力等因素对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文雯等指出,留学生对就读经历的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后勤服务质量等,校园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吸引留学生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献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作为国内教育资源最为充沛的北京,其留学教育服务很多方面的满意度指标值仍然低于世界城市平均水平。[4]中医药教育服务领域,张世勤从对外管理角度提出从建立教育管理质量评估体系,制定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标准和加强留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等三方面培养出规范化标准中医药人才。[5]王红梅等从教育实施实践活动角度提出,当前国际中医教育呈现出本土化、正规化、主流化的发展态势,主要面临着临床教育不足及尚未建立被国际普遍认可的标准规范等问题。为了保持中国主导地位、保证高层次中医药教育质量,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建立标准化国际临床培训体系以促进中医教育的国际发展。该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化和基地建设两方面。基地建设宜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重视品牌建设和公关宣传,以提高竞争力和增加影响力。标准化建设则以临床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国际中医教育标准化全面发展。[6]

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中医药教育服务核心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留学活动中的其他服务。对外中医药教育服务市场竞争特性显著,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好各个服务环节,达到良好的整体服务满意度才更具竞争力。

(一)质量体系的内涵。狭义的教育服务仅指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然而完整的对外教育服务包含学生获取教育信息、选择教育机构,购买教育服务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包括入学服务、教育服务、居住服务、校园支持与服务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核心是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教学服务;除此之外,住宿、交通、餐饮等后勤服务;最是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他服务。高等中医对外教育服务质量研究内容也应当包含相应的三个层次。中医药对外教育核心服务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标准应当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控制规范以及教学产出标准规范。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需要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办学的教学设备与图书、办公与生活设施、师资配备、运营经费、临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办学条件,以确保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行。学生应该有一定入学考核标准;受聘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授课教师的资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应对授课教师的资质设定最低的标准。学校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中,应当设置符合各国中医药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制订和实施符合办学宗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研究确定合适的学制、学时和学分,根据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当地提供的医疗实践教学资源,规定必要的实践教学学时总数,各学期所学课程的安排要符合中医学学科内在的逻辑特点,同时要对不同课程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制订最低的标准。教学过程控制中各门课程知识点、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应有规范要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结果。在人才培养质量系统方面,要在课程合格率、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制定最低标准。已有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的《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既包含有教学过程规范指标也包含有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体系是目前最为系统完善的规范指标体系。随后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经典医籍选读》等10门课程对这一规范细节做了很好的补充。留学生宿舍生活设施、体育设施、社交设施、宿舍网络条件、大学周围环境等方面因素,其中宿舍基本生活和沟通设施影响尤为重要。这类因素并非教育教学必要因素,但是对留学生培养都产生重要影响,对学校品牌有重要影响,重视教育服务品牌美誉度、希望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学校机构应当将其纳入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文化适应、毕业深造、就业指导等日益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服务重要内涵,这些附加的服务内涵对留学服务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二)质量体系指标。根据基本操作规范指标,可以列出相应规范监控体系指标体系,机构可依据监控体系评估自测监控,以保证服务质量。监督指标体系详见表1。

四、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中医药教育服务竞争,中医药教育服务需要提高自身教育服务质量、构建并突出自己的品牌内涵,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服务管理建设,建立包含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流程,从核心教学服务到生活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在内的完整服务体系,控制服务质量,树立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弓家培.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回顾、实践和探索[J].中医院管理杂志,2005,2:17~18

[2]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0,6:38~43

[3]毛伦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维度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上海体育学院,2006

[4]文雯,陈丽,白羽,等.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和满意度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2):63~70

[5]张世勤.谈中医药学历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及控制[J].江苏中医药,2005,12:54~56

中等义务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钻石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推进,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也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具有极高符合度,在国际间的进出口日益频繁,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孕育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一、文献综述

对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可以借鉴国外学者形成的以下三种理论:(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差异化特征、规模经济特征及需求偏好特征方面各具特色,即使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整体处于劣势,但仍旧可以结合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发展。(2)自由市场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就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来说,各国之间应尽量消除壁垒,减少从国家层面对其发展的限制。(3)公共市场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属于公共物品,消费者可以对其自由消费。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陈至立分析了加入WTO我国将面临履行教育服务贸易相关承诺和自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并提出提升教育战略地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开放力度五点对策。赵素平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影响教育产业发展的诸因素,并提出将这些因素整合才能有效促进教育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

二、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

根据WTO服务贸易协定,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其国际竞争力应该纳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具体可定义为: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之下,结合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宏观战略决策,教育学术研究,组织经营管理等要素,该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将提高产业服务能力为核心任务,充分满足国际市场对于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并持续创造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在对影响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时,波特教授把钻石模型中的生产要素又进一步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一个国家想要建立产业的竞争优势就要大力发展高级要素。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国家要具有对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包含教育自身体制系统,市场竞争结构等。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采取的都是国有公办为主的固有模式,高等教育服务领域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开放程度明显加大,但整体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是对其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方式的进口人数和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从教育部获悉,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自費留学49.82万人,占91.49%;国家公派3万人,单位公派1.63万人。与2015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出国留学人数增加2.08万人,增长了3.97%。与此同时,我国境外消费方式的教育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进口规模很大,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但近年来,来华留学人数逐渐增加,教育服务出口情况正在逐年改善。

三、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评估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竞争力水平,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了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在选择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主要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因变量选取来华留学人数(Y),自变量选择生产要素,即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X1)与高等教育生师比(X2)两个指标、需求要素,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X3)、相关和支持产业,即人均GDP(X4)、政府作用,即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X5)四类变量,对2000年到2014年的数据运用EViews3.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生产、需求要素,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及政府作用四个方面分别分析其对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影响程度。根据对各解释变量的经济意义及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显著性进行分析后,将“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X5)”以及“高等教育生师比(X2)”两变量剔除,重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初步回归方程后首先依次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其次对变量进行序列相关检验,将模型进行调整后所得结果为:

最后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模型不存在异方差,不需要继续修正。以上结果经济意义为:从生产角度来看,每增加一单位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来华留学人数增加约7.4万人;从需求要素来看,每增加一单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使来华留学人数增加约5600人;从相关和支持产业来看,每提升一单位人均GDP,可使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加约4人。

四、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

在生产要素方面,高等教育生师比对来华留学生数影响不显著,研发费用占GDP比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影响显著。世界发达国家研发费用占GDP比重普遍在2%左右,我国指标低于发达国家。说明我国应适当提高高校研发经费,保证各高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比如创造条件在大学建立重点实验室,加强学习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需求要素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对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影响较为明显。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教育服务供需不平衡,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长期逆差。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文化及汉语教学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要素禀赋优势,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

在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人均GDP对我国教育服务贸易有较小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劳动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有所提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应当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政府作用方面,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对我国教育服务影响的经济意义不显著。可能原因为:同巨大的教育需求相比,我国在教育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不足以对其竞争力产生实际影响。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教育产业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大量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金牛.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09):33-38. 

[2]李航敏,陈文敬. 全球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14,(03):63-66. 

[3]史洁.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中等义务教育范文3

入选理由 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是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力保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普通劳动群众的关怀。

事件回放 为了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自1996年开始,各地和各中等职业学校始终十分关注贫困家庭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资助。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加快建立和完善中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总体目标是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各级财政、学校和社会的投入,构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特别是通过学生的半工半读,使初中毕业生基本可以免费或低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我国就业人口的绝大多数就业前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标,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近年来,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起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为主,顶岗实习、学校奖学金和减免学费等为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12年10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会议决定,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由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及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同年,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联合召开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工作视频会议,四部门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至所有农村学生。

中等义务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传承;发展

一、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有着丰富的民族舞蹈艺术资源,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26个民族,在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伴随。作为世界民族舞蹈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传承、保护和合理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民族舞蹈系统的充实与完善;与此同时,民族舞蹈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有助于各自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民族艺术,具是本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真是缩影与写照,是本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真是缩影与写照具有较强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映射出本民族所特有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以自然传承、村落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在村里乡间进行传承,具有一定约定俗成而又自然而然的方式方法,多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比较真实、自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生活方式正在不同程度上悄然发生着变化,这自然对民族舞蹈传统的生存状态有所冲击,随着老艺人的年事已高抑或相继离世,传统少数民族舞蹈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已有的传承模式很难完整地把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存下来,也是其发展与创新的瓶颈。于此,多渠道保存、多层面发展无疑对其保护、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其中,高等艺术教育无非为其重关键环节与重要手段。云南高等院校开展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艺术资源和地域优势,其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教育与传播责任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与对话逐渐增多,这其中也包括文化教育上的交流与沟通。近年来,国际舞蹈教育的发展秉承着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着舞蹈教育的层次与水平。从目前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理念将继续得到深化与传承。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利用资源和地域优势,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是顺应时展的体现。

二、简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相关研究

保护和发展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方面,在舞蹈教育中融入本地区原生少数民族舞蹈元素,通过学校舞蹈教育适当传承、保护与发展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是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各地方艺术院校均相应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本土民族舞蹈艺术教育,这无疑为我们探讨学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本土民族舞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实例。

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仅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就有达15个。作为这样一个民族舞蹈资源大省,保护、发展和传承云南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其意义尤为重大。本世纪初,云南艺术学院曾金华教授曾对云南高等艺术院校中民族舞蹈教育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处于边缘交叉之境,急需系统化、全面性整理。于此,曾金华教授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观点,如:转变教学理念;建构人性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等。

三、少数民族舞蹈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模式

总体来讲,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于云南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模式可以归纳为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展演几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理念

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教育和传承本土民族舞蹈,发展本土民族舞蹈教育理念。即:在学校教育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

2.教学活动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以行之有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并注重舞蹈背后更大的民族文化方面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使学生全面、系统、综合地体味和感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3.教学成果展演

通过教学成果展演的方式不仅使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同时也宣传发展了少数民族舞蹈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使民族舞蹈文化在资源共享中的到发展和提高。

四、小结

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院校中的传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都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充分扩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与传承途径,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均大有裨益。

中等义务教育范文5

关键词:无机化学;高等中医药院校;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6-02

一、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与立体化教材体

系建立的意义

无机化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开设范围涵盖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以及生物技术制药等专业。由于其授课对象是大学新生,因此在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要求均不同于普通高校化学系学生,他们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接受和掌握大量的无机化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学生面临的压力是所学内容多、跨度大、时间短,很难抓住重点,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此外,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剧增,使得学校在教师、教室、教学资源等方面空前紧张,学生获得教师指导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以纸版教材为核心的普通教材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无机化学知识,逐步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

无机化学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批校级精品课程。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保证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和建立一套适合实际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无机化学立体化教材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无机化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立体化教材又叫一体化教材,是近年来提出的教材建设新理论。“九五”以来,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仅为高校教学提供一本平面纸版教材和CAI课件的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和适应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教育部领导对教育技术工作极为重视,并提出把教学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和新格局。在诸多改革中,教材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为教材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立体化教材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教材建设工作的一个新理念。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形成纸质(主教材、教学参考书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电子教案、CAI课件、试题库、电子书、资料库等)、学科网站相互配套,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1]。

目前全国理工科院校的化学类课程的立体化教材都已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但中医药类高校化学类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工作还很薄弱。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及其相关专业本科人才对无机化学知识素养及能力要求与理工类院校的要求不同,因此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也应有所区别。充分考虑到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课程学时少以及与药学、生物科学联系紧密的特点,在两项省级教改课题和多项校级教改课题的资助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致力于无机化学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在重点建设纸版教材的过程中,以课程教学辅助网站的建设为补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构建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无机化学立体化教材体系。

(一)纸版教材的建设

纸版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纸版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具,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主教材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贾桂芝教授担任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无机化学》。该教材的编写理念是突出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强调其应用性以及与中药学相关专业的关系,力求做到既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又给学生展现中药知识的背景,体现出中医药学科的特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该教材在使用中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过多次修改,重新出版后已经进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的遴选行列。

为使学生在学时少、教学进度快的情况下仍可达到“知识面宽,信息量大”的教学要求,我们配合主教材专门编写了《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为学生剖析知识点和典型问题,并结合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习题来加深理解。

(二)网络辅助教材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各高校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可以随时向学生提供上网服务。此外在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学生宿舍内部都有网络接口,这些条件使无机化学课程网络教材建设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借助校园网络,运用数据库、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建立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4],全面实施了网络辅助教学。网站主要设立了以下四个板块。

1.教学文件。包括授课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介绍课程基本要求、考试方法、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学习重点内容、学习方法等,方便学生随时了解授课教师、教学要求和进程,促进学生提前制订学习计划,建立正确的方法和计划,有的放矢,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主要介绍为学生指定的课程参考书,教师自行研制的电子课件,无机实验基本操作录像、同步习题练习、教学内容背景知识介绍等。在学校教改资金的资助下及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课程组制作了实用、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课件内容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上尽量采用动画、视听、图片等内容,学生可以随时下载电子课件,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前预习、课后复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条件。课堂教学内容背景知识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资源板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交流论坛和留言板(无机化学BBS):我们利用目前非常成熟的论坛架设技术[5],建立了师生交流论坛。交流论坛可以使师生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既可以同步与学生在线答疑,也可以异步(留言答疑)为学生解惑。当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首先在论坛上寻找相关的答疑过程帖子,如果没有相关问题的解答,即可新的问题与教师交流互动,大大提高了答疑的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论坛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意见,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论坛及时得到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我们在辅助教学网站的应用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交流论坛不仅是师生之间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网站。一些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就得以解决,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4.学科前沿。该板块将本学科一些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利于培养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敏感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关注技术进步和技术前沿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重点,促使了学生内因作用的发挥, 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符合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我们的网络辅助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网站是一项十分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活动,是纸板教材的补充与延伸。既能使学生全面了解无机化学的教学,也能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学网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资料丰富、方便快捷、无时空限制的互动窗口。

在建设无机化学精品课的过程中,课程组在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充分体会到,立体化教材体系可为师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学习转变,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水平。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工作已成为教学改革和精品课建设深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费显伟,曹忠链,费琳琪.教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支

撑和推动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6,(8).

[2]杨芳珠,杨国华.物理化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与改革

实践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3]杨慧芳,任书霞.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以《无

机化学》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2).

[4]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江苏

科技信息,2011,(3).

中等义务教育范文6

关键词:义务教育后;中等职业教育;人力分流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9-03

农村义务教育后是指农村地区已经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在我国其平均年龄大致在15~16岁。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生个人意愿及家庭条件,把完成了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引导并配置到不同的渠道,其目的是使每个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获得最佳的学习环境,得到最佳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教育能力整体较弱,义务教育后特别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后优质教育资源依旧稀缺,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十分必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急需大量不同结构层次的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娴熟劳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农村青少年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缓解社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

一、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50.32%生活在农村,全国有95.1%的小学、87.3%的初中、71.5%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村城市二者经济包括教育呈非均衡发展,而中小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使得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后升入高中并顺利升入大学的渠道近年来越来越狭窄,农村青少年在义务教育后面临一次大的人力分流,而且这种分流正在日益异变为一种强制性分流。第一,这种人力资源分流更多的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与现实安排为导向,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第二,这种人力资源分流以家长和社会为主导,以学生成绩和家庭条件而非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标准,具有替代性特征。第三,这种分流当下有四种渠道:升入普通高中、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据有关统计,2008年全国约2000万初中毕业生中约有825万能够升入普通高中,有560多万人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者的比例接近6∶4。此外还有700万左右的初中生未接受任何培训进入社会。整体而言,近年来升入高中与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比例起伏不大,外出打工比例剧增在家务农比例剧减,呈明显非均衡化态势。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资源分流的平衡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传统产业改造、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等挑战,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趋势,既需要一批高、精、尖的能起引领作用的高端技术人才,也需要大批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和强劲就业创业能力的普通应用型专业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农村现代化技术性人才的摇篮,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资源分流的平衡器。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缓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压力

近几年来,农村的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义务教育后教育资源依旧稀缺,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后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之问的矛盾尚不能完全缓解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就业创业为目标、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既可实现农村教育多元化,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也可以破除农家子弟独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发展农村教育的现实选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始终未能跳出以高考为重心与终极目标的窠臼,近年来高考偏袒城市、大学里寒门学子身影渐少的批评声日渐高涨,改革呼声日趋强烈。2001年启动的基础课程改革被寄以厚望,但实施十年来其隐含的城市取向依然存在并招致批评,教育无望论在一些农村盛行。相对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等优点而适合解决当今农村实际问题。在教育人力分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普通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基以此,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虽不是农村教育最理想的措施,却是最现实的选择。

(三)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石。破除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的格局,就必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使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农村,更是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探索农村基础教育向现代化与乡村特色共存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演进和蝶变的路径之一。

三、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堪忧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城市中颇具规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技术人才,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当下,随着社会教育需求在质上的提升、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等影响,城市中等职业教育不再辉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更是惨淡经营,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目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二大类,一是“以升学为本”,就是以学生升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并最终沦落为高考指挥棒的附庸。二是“以工商为主”,学校为城市中的第二、第三产业培养大量技术性和服务性应用型人才,以学校的就业率为落脚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区域性、多样性、灵活性。“以升学为本”的目标定位错误在于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等同起来,使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仿制品。“以工商为主”的定位则混淆了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异性,把农村变为了城市的人才基地,城市的吸附作用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影响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也必然导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方式陈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与环境的变化。其表现有三:一是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沿用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忽视职业技能的操练,课堂教学理论多,实践操作课程少。娴熟的职业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最终获得,实践教学时数不够或是流于形式必将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陈旧。很多农村职业中等学校依旧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三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传统的专业没有及时淘汰而新型专业未能及时申办。

(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短缺

目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公立学校教育经费基本上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私立学校基本上靠学费维持正常运转。地方政府部门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历史传统、政绩考虑等等原因,在教育经费投放上又往往整体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中等教育中又向普通教育倾斜。经费渠道来源单一和教育经费投放的不合理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比例过低、经费短缺,而处于底端和弱势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首当其冲,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统计,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分科专任教师共有61万人左右,在校学生数约为5100万人,中等职业教师紧缺可见一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待遇普遍低于普通学校,且少了高考升学率可量化的比较更容易形成职业倦怠,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的流失。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紧缺的同时,其整体素质不高也相当突出,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技能,缺少获取新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五)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感到沮丧、烦躁、自卑,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其原因,一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我国目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社会氛围下,职业教育被看成了简单体力劳动的培训机构,是致仕无望的无奈选择。二是由于职业教育生源多是普通中学筛选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对职业学习产生了一些畏难和抵触心理。三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待遇偏低,待遇提升的幅度不大,影响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建设农村的功能和目标

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具有社会性,必须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按一定的计划、层次、比例引导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后学生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使义务教育后的人力分流呈均衡化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的探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及就业创业能力为主,是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普通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于农村是其创办的初衷,更是其发展的根本。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立足于具有巨大潜力的农村市场,服务于“三农”,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当地独特物产、文化艺术以及风俗民情相结合,培育现代化农村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走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

(二)创新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五位一体”互动的管理模式

随着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人力分流的替代性将逐渐减少,强制性将向自主性转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创新适应这一变化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关键,学生为主体,行业为指导,社会为保障”五位一体互动的管理模式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选择。“政府为主导”就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结合地方实际的具体可行的教育政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拓宽经费渠道、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学校是关键”就是学校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力争在教学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领域实现质的提升。“学生为主体”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训练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行业为指导”要求行业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知识、经验以及资金的外援。“社会为保障”就是社会要全力从舆论导向、政策宣传、价值观念上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民众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同度。

(三)建构科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其教育内容必须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前提、职业技能教育为基础、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并实现三者的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规划未来,使他们成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一定职业道德的人。职业技能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关注知识点、追求系统化的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业岗位需要,构建既注重基础理论又吸收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农村职业基础教育只有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才能办出特色、赢得市场。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致力于培养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善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

(四)以整合教育资源为途径办出职业教育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通病是过度注重“大而全”和“遍地开花”,导致每个学校办学理念、教学体系、管理模式、专业设置雷同,浪费了教育资源又不能保障教育质量。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顺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根据各校办学特色通过新建、迁建、扩建等形式,撤(合)并一批职业学校,使农村职业学校的布局合理,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效应。对专业设置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整合专业设置,实行专业“强强联合”,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形成职业学校品牌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2]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02).

[3]陈冰.我国义务教育后分流政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

[4]李洪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